有没有京沪高的第三选择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42:24
前中国铁道兵副总工程师、上海铁路局原总工程师华允璋,是铁道界的元老级人物。在京沪高铁的激辩中,他提出的是引人注目的第三条道路:近期上摆式,远期建磁浮。

第三条道路并非“折衷主义”,在“轮轨派”和“磁浮派”的对阵中,华允璋认为“轮轨派”的观点并不可取。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就“轮轨派”代表人物、铁道部原副总工程师周翊民等人的主要观点逐条进行了反驳,同时,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京沪高速第三选择”观点。

京沪铁路已经饱和了吗?

记者:有关专家认为,在我国,铁路已是国民经济中为数不多的“短缺”产业,是交通产业中唯一未得到充分发展的产业。京沪线是我国客货运量最大、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线,货运量已达到1亿吨,客运密度3300万人/公里。京沪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因此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设迫在眉睫。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华允璋:这里的几种说法,都与事实完全不符。首先,京沪线确是我国客货运量最大的铁路线,但并非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线。比如,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每天开行客车285列,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每天开行客货列车255列。而京沪线能力控制区段(即运量最大段)蚌埠~南京间客货行车量240列,客运最繁忙的上海~常州段为220列。

所谓“京沪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是怎么回事?1994年前后,上海铁路局管内京沪线旅客发送量为7435万人,由于当时机车车辆缺乏,只能开行52对客车,因此造成严重超员。但之后不久,因其他交通工具分流等因素,旅客发送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为6581万人,2002年才回升至7012万人;货运量亦自1995年的8855万吨下降至2002年的8052万吨。今年春运期间,京沪线加开了临时客车32对之多,足见京沪铁路运输能力并未饱和。至于春运及“黄金周”运输碰潮引起的高峰期紧张状态,则是一个特例,绝不能以此作为运能是否饱和的依据,否则,任何铁路都可说是“饱和”了。

对所谓“货运量已达到1亿吨,客运密度3300万人/公里”,根据统计,京沪线上货运量最大的就是徐州-南京间,此段线路1995年达到8855万吨的历史最高货运量,从来没有达到1亿吨;至于客运密度,从最密的上海-常州区间1994年的2305万人/公里下降至1998年的1800万人/公里,1999年起回升,至2002年也只是2479万人/公里,从来没有达到过3300万人/公里。

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数字。不论是专家还是官员,这样做都违背职业道德,没有任何道理。

磁浮造价真的那么贵吗?

记者:有“轮轨派”专家算了一笔账——31公里长的上海磁悬浮快速技术示范线实际总投资90多亿元,如果按照目前3亿元/公里的造价计算,1300公里的京沪铁路若采用磁悬浮方案造价将达4000亿元,而采用高速轮轨技术“经权威部门评估”只需花1300亿元。两者差距似乎太大了点。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华允璋:这一说法“抬了一家、压了一家”,必须予以澄清。

首先,磁浮方案的造价被大大高估了。其一,由于上海线的线路很短,而造价中却包括了德国的轨道梁技术转让费等在内,每公里的分摊数就显得特别高。今后若以磁浮技术造京沪线,那就不必再这样分摊高额费用。其次,浦东线采取了全线高架建桥,主要是为了对付软土地基。但在京沪线上,它和轮轨列车完全可采取同一种处理方法,两者的费用应该相差无几。第三,上海磁浮线的轨道梁加工厂的生产能力,是为今后产业化生产配置的,5亿多元投资,现在也要摊到短短30公里的上海线上,又提高了它的单位造价。第四,上海线的变电、调度等设备能力,也大大超过需要,实际已覆盖到南京和杭州,即今后若修建沪宁、沪杭磁浮线均可利用。第五,更重要的是,德方现在提供的车辆等装备,由于都是新增的生产线,价格自然高。德方现已表示,今后大批量生产,至少可降至上海线的44%-50%。

综合上述诸多方面,以上海磁浮线90多亿元造了30公里的造价,来推算京沪磁浮线造价将达4000亿元,是完全错误的。我国技术经济权威李京文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已经作出了估算,京沪磁浮的单位造价可降至1.8亿-2亿元/公里,那么它的总造价约为2200亿-2500亿元。

相反,轮轨方案的造价却被大大低估了。

有关人士所谓京沪铁路高速轮轨方案“经权威部门评估只需花1300亿元”,忽略了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经何“权威部门”评估,二是何时所作的评估。

若采用轮轨技术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实际造价大体应在什么水平?

1998年6月在国务院领导指示下组织的中国铁路代表团赴德考察后,所得出的共识“线路工程每公里造价,在平原地区,磁浮线比轮轨线高约20%-32%;在山区则相反”。据此看,京沪线虽大部分在平原地区,但有不少软土地段和跨河过江段,因此桥隧比达34.3%左右,超过一般山区线工程量,则轮轨线造价应高于磁浮线。

何况,我国像京沪线那样的地形,毕竟还是极少数。今后发展高速运输网,山区大大多于平原,轮轨线的造价必然远高于磁浮线!

根据我多年积累的经验,参考国外轮轨高速铁路的投资情况,结合当前的工程费、土地费、车辆购置费等等计算,结论是:轮轨高速造价1300亿元至少翻番;如按设计预测运量配备列车,则总造价将超过3000亿元。

造价其实还只是铁路建设的一块。我们选择技术,应当既看一次性的造价,又看日后运行的管理成本和维修成本。这方面,磁浮列车公认有着明显的优势。

磁浮列车运力小吗?

记者:有专家指出,据德、日磁悬浮专家提供的磁浮铁路的理论运输能力,只有轮轨高速铁路的一半左右。这个因素也不能忽视吧?

华允璋:铁路运输有一个常识:它的运输能力,决定于列车载客人数及列车追踪间隔。以此推论,所谓“德、日磁浮专家提供的理论上的运输能力,只有轮轨高速铁路的一半左右”的说法,也是根本经不住推敲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测算一下:目前上海磁浮列车每列10辆共可载客960人,与一般高速轮轨列车定员1000人大体相等,但磁浮列车由于完全自动操纵,追踪间隔为5分钟,每小时每方向可发车12列;现公认世界效率最高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每小时也只是发车11列。仅此即足以说明,磁浮列车能力并不小于轮轨高速。

如果再从“理论上”深入思考一下,对两种运输技术在同一线路、同一单位时间里可以运输的客流量进行一番比较,那么应该说,磁浮列车的运输能力还大大高于轮轨高速,因为前者的运行速度明显高于后者!换一个方式来表达,那就是在同样长的区间里,倘若乘坐磁浮列车者可以在3小时内抵达目的地,而乘坐轮轨列车的旅客却需5小时后才能抵达。这样,从理论上说,磁浮列车在同时间内可运输的客人数量,是轮轨列车的1.67倍,那也等于扩大了五分之二的运输能力。

京沪高速第三观点

记者:您的京沪高速第三选择很有意思,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

华允璋:我认为,轮轨高速在国外已过了黄金时代,不仅已为美英等国摒弃,在法国、日本也已处于举步难艰的境地。法国《周末三日》周刊1996年即有报道,说“TGV高速列车在法国已不再吃香,建议研制摆式列车,到2000年实现”。2001年刚通车的法国地中海线更因广大乘客、沿线居民的强烈不满引起各界深切关注。上海文汇报就曾根据法国媒体介绍,作了“奇迹没出现,麻烦一大堆——法国新建高速铁路问题引人深思”的报道。日本新干线建设亦因征地与噪音公害等问题,反对之声日益增加。尤其是日、法两国国家铁路公司,均因上高铁导致负债累累濒于破产。结果,日铁改为私营;法铁改革,巨额债务全部推由国家承担。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京沪轮轨方案应当慎而又慎。

磁浮技术是一门具有多方面优越性的高新技术。虽然它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无可限量。而且说到底,磁浮也可纳入铁路交通工具,铁道部的同志们更应该高度重视这门新技术,和科技部、中科院、中工院等精诚合作,真正加强研究、做好发展规划,积极支持有关地方把磁浮铁路推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推进铁路改革、为中国高速铁路产业博得国际声誉,昂首于全球铁道之林。

目前,京沪铁路运能并未饱和,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早已列入“十五”计划京沪线电气化计划,引入摆式列车。特别是根据铁道部的安排,京沪线已经动手将所有转弯曲线半径加大至1600m,以迎接下一次大提速。这个标准,正适合采用时速可达247公里的摆式列车。这样,既不必急于上马耗资巨大的京沪高速,又不必一次次兴师动众搞提速,却可以把京沪间的交通时间缩短至5小时略多,运营时间缩短至7-8小时,使京沪铁路的现有运能大大增加。

对于京沪高速,我郑重建议:1、先在全线利用现有线路适当改造,跑起摆式列车,如此可以提高运能约20%,以局部扭转京沪现有交通的缓慢落后局面。2、同时,先建京津快速磁浮,以迎接2008年奥运;建沪杭、沪锡快速磁浮,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3、待到国家财力许可、磁浮技术更加成熟之时,再联通京沪全线,进而发展全国磁浮高速网络、进军世界磁浮铁路市场。■前中国铁道兵副总工程师、上海铁路局原总工程师华允璋,是铁道界的元老级人物。在京沪高铁的激辩中,他提出的是引人注目的第三条道路:近期上摆式,远期建磁浮。

第三条道路并非“折衷主义”,在“轮轨派”和“磁浮派”的对阵中,华允璋认为“轮轨派”的观点并不可取。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就“轮轨派”代表人物、铁道部原副总工程师周翊民等人的主要观点逐条进行了反驳,同时,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京沪高速第三选择”观点。

京沪铁路已经饱和了吗?

记者:有关专家认为,在我国,铁路已是国民经济中为数不多的“短缺”产业,是交通产业中唯一未得到充分发展的产业。京沪线是我国客货运量最大、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线,货运量已达到1亿吨,客运密度3300万人/公里。京沪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因此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设迫在眉睫。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华允璋:这里的几种说法,都与事实完全不符。首先,京沪线确是我国客货运量最大的铁路线,但并非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线。比如,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每天开行客车285列,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每天开行客货列车255列。而京沪线能力控制区段(即运量最大段)蚌埠~南京间客货行车量240列,客运最繁忙的上海~常州段为220列。

所谓“京沪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是怎么回事?1994年前后,上海铁路局管内京沪线旅客发送量为7435万人,由于当时机车车辆缺乏,只能开行52对客车,因此造成严重超员。但之后不久,因其他交通工具分流等因素,旅客发送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为6581万人,2002年才回升至7012万人;货运量亦自1995年的8855万吨下降至2002年的8052万吨。今年春运期间,京沪线加开了临时客车32对之多,足见京沪铁路运输能力并未饱和。至于春运及“黄金周”运输碰潮引起的高峰期紧张状态,则是一个特例,绝不能以此作为运能是否饱和的依据,否则,任何铁路都可说是“饱和”了。

对所谓“货运量已达到1亿吨,客运密度3300万人/公里”,根据统计,京沪线上货运量最大的就是徐州-南京间,此段线路1995年达到8855万吨的历史最高货运量,从来没有达到1亿吨;至于客运密度,从最密的上海-常州区间1994年的2305万人/公里下降至1998年的1800万人/公里,1999年起回升,至2002年也只是2479万人/公里,从来没有达到过3300万人/公里。

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数字。不论是专家还是官员,这样做都违背职业道德,没有任何道理。

磁浮造价真的那么贵吗?

记者:有“轮轨派”专家算了一笔账——31公里长的上海磁悬浮快速技术示范线实际总投资90多亿元,如果按照目前3亿元/公里的造价计算,1300公里的京沪铁路若采用磁悬浮方案造价将达4000亿元,而采用高速轮轨技术“经权威部门评估”只需花1300亿元。两者差距似乎太大了点。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华允璋:这一说法“抬了一家、压了一家”,必须予以澄清。

首先,磁浮方案的造价被大大高估了。其一,由于上海线的线路很短,而造价中却包括了德国的轨道梁技术转让费等在内,每公里的分摊数就显得特别高。今后若以磁浮技术造京沪线,那就不必再这样分摊高额费用。其次,浦东线采取了全线高架建桥,主要是为了对付软土地基。但在京沪线上,它和轮轨列车完全可采取同一种处理方法,两者的费用应该相差无几。第三,上海磁浮线的轨道梁加工厂的生产能力,是为今后产业化生产配置的,5亿多元投资,现在也要摊到短短30公里的上海线上,又提高了它的单位造价。第四,上海线的变电、调度等设备能力,也大大超过需要,实际已覆盖到南京和杭州,即今后若修建沪宁、沪杭磁浮线均可利用。第五,更重要的是,德方现在提供的车辆等装备,由于都是新增的生产线,价格自然高。德方现已表示,今后大批量生产,至少可降至上海线的44%-50%。

综合上述诸多方面,以上海磁浮线90多亿元造了30公里的造价,来推算京沪磁浮线造价将达4000亿元,是完全错误的。我国技术经济权威李京文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已经作出了估算,京沪磁浮的单位造价可降至1.8亿-2亿元/公里,那么它的总造价约为2200亿-2500亿元。

相反,轮轨方案的造价却被大大低估了。

有关人士所谓京沪铁路高速轮轨方案“经权威部门评估只需花1300亿元”,忽略了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经何“权威部门”评估,二是何时所作的评估。

若采用轮轨技术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实际造价大体应在什么水平?

1998年6月在国务院领导指示下组织的中国铁路代表团赴德考察后,所得出的共识“线路工程每公里造价,在平原地区,磁浮线比轮轨线高约20%-32%;在山区则相反”。据此看,京沪线虽大部分在平原地区,但有不少软土地段和跨河过江段,因此桥隧比达34.3%左右,超过一般山区线工程量,则轮轨线造价应高于磁浮线。

何况,我国像京沪线那样的地形,毕竟还是极少数。今后发展高速运输网,山区大大多于平原,轮轨线的造价必然远高于磁浮线!

根据我多年积累的经验,参考国外轮轨高速铁路的投资情况,结合当前的工程费、土地费、车辆购置费等等计算,结论是:轮轨高速造价1300亿元至少翻番;如按设计预测运量配备列车,则总造价将超过3000亿元。

造价其实还只是铁路建设的一块。我们选择技术,应当既看一次性的造价,又看日后运行的管理成本和维修成本。这方面,磁浮列车公认有着明显的优势。

磁浮列车运力小吗?

记者:有专家指出,据德、日磁悬浮专家提供的磁浮铁路的理论运输能力,只有轮轨高速铁路的一半左右。这个因素也不能忽视吧?

华允璋:铁路运输有一个常识:它的运输能力,决定于列车载客人数及列车追踪间隔。以此推论,所谓“德、日磁浮专家提供的理论上的运输能力,只有轮轨高速铁路的一半左右”的说法,也是根本经不住推敲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测算一下:目前上海磁浮列车每列10辆共可载客960人,与一般高速轮轨列车定员1000人大体相等,但磁浮列车由于完全自动操纵,追踪间隔为5分钟,每小时每方向可发车12列;现公认世界效率最高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每小时也只是发车11列。仅此即足以说明,磁浮列车能力并不小于轮轨高速。

如果再从“理论上”深入思考一下,对两种运输技术在同一线路、同一单位时间里可以运输的客流量进行一番比较,那么应该说,磁浮列车的运输能力还大大高于轮轨高速,因为前者的运行速度明显高于后者!换一个方式来表达,那就是在同样长的区间里,倘若乘坐磁浮列车者可以在3小时内抵达目的地,而乘坐轮轨列车的旅客却需5小时后才能抵达。这样,从理论上说,磁浮列车在同时间内可运输的客人数量,是轮轨列车的1.67倍,那也等于扩大了五分之二的运输能力。

京沪高速第三观点

记者:您的京沪高速第三选择很有意思,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

华允璋:我认为,轮轨高速在国外已过了黄金时代,不仅已为美英等国摒弃,在法国、日本也已处于举步难艰的境地。法国《周末三日》周刊1996年即有报道,说“TGV高速列车在法国已不再吃香,建议研制摆式列车,到2000年实现”。2001年刚通车的法国地中海线更因广大乘客、沿线居民的强烈不满引起各界深切关注。上海文汇报就曾根据法国媒体介绍,作了“奇迹没出现,麻烦一大堆——法国新建高速铁路问题引人深思”的报道。日本新干线建设亦因征地与噪音公害等问题,反对之声日益增加。尤其是日、法两国国家铁路公司,均因上高铁导致负债累累濒于破产。结果,日铁改为私营;法铁改革,巨额债务全部推由国家承担。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京沪轮轨方案应当慎而又慎。

磁浮技术是一门具有多方面优越性的高新技术。虽然它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无可限量。而且说到底,磁浮也可纳入铁路交通工具,铁道部的同志们更应该高度重视这门新技术,和科技部、中科院、中工院等精诚合作,真正加强研究、做好发展规划,积极支持有关地方把磁浮铁路推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推进铁路改革、为中国高速铁路产业博得国际声誉,昂首于全球铁道之林。

目前,京沪铁路运能并未饱和,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早已列入“十五”计划京沪线电气化计划,引入摆式列车。特别是根据铁道部的安排,京沪线已经动手将所有转弯曲线半径加大至1600m,以迎接下一次大提速。这个标准,正适合采用时速可达247公里的摆式列车。这样,既不必急于上马耗资巨大的京沪高速,又不必一次次兴师动众搞提速,却可以把京沪间的交通时间缩短至5小时略多,运营时间缩短至7-8小时,使京沪铁路的现有运能大大增加。

对于京沪高速,我郑重建议:1、先在全线利用现有线路适当改造,跑起摆式列车,如此可以提高运能约20%,以局部扭转京沪现有交通的缓慢落后局面。2、同时,先建京津快速磁浮,以迎接2008年奥运;建沪杭、沪锡快速磁浮,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3、待到国家财力许可、磁浮技术更加成熟之时,再联通京沪全线,进而发展全国磁浮高速网络、进军世界磁浮铁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