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强5的后继机有没有其他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7:30
按现在的说法,上世纪70年代为了强5的后继机,沈飞、西飞、南昌都拿出了各自的方案,最后是南昌的强6胜出。但后来因为发动机和可变后掠翼的技术问题,加上认为可变后掠翼不是未来的发展主流的预测,结果于80年代下马,强-5也就挑重担至今。

个人感到不解的是,这类战场支援用途的攻击机,当时除了Su-17、Mig-27这类可变后掠翼的机型外,像“美洲虎”、A-4、A-7这类常规布局的型号从性能上讲,也都是在设计上可以参考的对象,尤其是像A-4、A-7这两种飞机,相当符合当时我军对强击机的要求,即使放在现在也要比强-5优秀,而且技术上也没有太多的难度。那么为什么当初舍弃这些相对容易的机体布局,选择了一个即使今天都很难说有把握的、如此复杂的可变后略翼型?
考虑像A-7那样的话发动机或许有难度,那么假如当初选择了类似A-4那样的布局(甚至是完全地复制过来),发动机选择WP-7或13,那么可不可做到在80年代中期试飞、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服役呢?按现在的说法,上世纪70年代为了强5的后继机,沈飞、西飞、南昌都拿出了各自的方案,最后是南昌的强6胜出。但后来因为发动机和可变后掠翼的技术问题,加上认为可变后掠翼不是未来的发展主流的预测,结果于80年代下马,强-5也就挑重担至今。

个人感到不解的是,这类战场支援用途的攻击机,当时除了Su-17、Mig-27这类可变后掠翼的机型外,像“美洲虎”、A-4、A-7这类常规布局的型号从性能上讲,也都是在设计上可以参考的对象,尤其是像A-4、A-7这两种飞机,相当符合当时我军对强击机的要求,即使放在现在也要比强-5优秀,而且技术上也没有太多的难度。那么为什么当初舍弃这些相对容易的机体布局,选择了一个即使今天都很难说有把握的、如此复杂的可变后略翼型?
考虑像A-7那样的话发动机或许有难度,那么假如当初选择了类似A-4那样的布局(甚至是完全地复制过来),发动机选择WP-7或13,那么可不可做到在80年代中期试飞、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服役呢?
你时间错位了
目前空军 JH7A 飞豹

装备替换的部队是 以前装备 强5 的部队!

而不是歼击机部队!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呗,这就是老一辈的HKC误国。。。
]]
当然了也不能不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毕竟我们是立足于和苏联打,指标上自然有针对性。
强6,下马了
原帖由 xluoh 于 2008-8-9 23:55 发表
按现在的说法,上世纪70年代为了强5的后继机,沈飞、西飞、南昌都拿出了各自的方案,最后是南昌的强6胜出。但后来因为发动机和可变后掠翼的技术问题,加上认为可变后掠翼不是未来的发展主流的预测,结果于80年代下马 ...


根本原因是设计思路问题,美国人是按发动机设计飞机,中国人是按飞机设计发动机。
多用途重型歼击机担任这个任务吧
本来有强6,后来专攻J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