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如何看待施琅收复台湾之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8:53
<p>应当如何看待施琅收复台湾之举 <br/>[8460] (2006-04-02) </p><p><br/>&nbsp;</p><p>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在网上引起了一些争论,甚至出现了一些非常尖锐的批评。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施琅率军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p><p>  施琅,何许人也?《清史稿·施琅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十三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成功於福州,授同安副将。十六年,成功据台湾,就擢琅同安总兵。”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我用十六个字概括一下,实际上就是施琅“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一些批评者认为,施琅反复无常,不值得歌颂,甚至认为施琅收复台湾,有为父亲、儿子、侄子报仇之嫌,因此,不应该拔高施琅。 </p><p>  我们不禁要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它推动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不应该归结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等细节问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影响后人对于“贞观之治”的评价。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大将施琅出兵台湾,一举收复,使大陆与台湾重归统一。这一历史事件,史学界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p><p>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历史决策,是康熙帝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做出的。台湾郑氏集团拥兵自重、挟海自立,已经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多次提出“称臣纳供”、“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可以看出,郑氏集团此时已经不是要恢复汉族在中国的统治,而是要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这与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初衷完全不同,已经不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而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已经不是施琅报不报仇的私人问题,而是国家领土面临分裂的大是大非问题。战争的决策权已不在施琅,而在清政府的统治者康熙帝。这和施琅的个人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施琅在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中,是有功之臣,这一点,毋庸质疑。 </p><p>  至于施琅在收复台湾以后,康熙帝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言论,这是与康熙帝的历史局限分不开的。在清政府收复台湾的二百年以后,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中,逐步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于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台湾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p><p>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那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必须抛弃! </p><p>  达卿 </p><p>《联合早报网》<br/></p><p>应当如何看待施琅收复台湾之举 <br/>[8460] (2006-04-02) </p><p><br/>&nbsp;</p><p>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在网上引起了一些争论,甚至出现了一些非常尖锐的批评。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施琅率军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p><p>  施琅,何许人也?《清史稿·施琅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十三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成功於福州,授同安副将。十六年,成功据台湾,就擢琅同安总兵。”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我用十六个字概括一下,实际上就是施琅“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一些批评者认为,施琅反复无常,不值得歌颂,甚至认为施琅收复台湾,有为父亲、儿子、侄子报仇之嫌,因此,不应该拔高施琅。 </p><p>  我们不禁要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它推动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不应该归结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等细节问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影响后人对于“贞观之治”的评价。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大将施琅出兵台湾,一举收复,使大陆与台湾重归统一。这一历史事件,史学界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p><p>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历史决策,是康熙帝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做出的。台湾郑氏集团拥兵自重、挟海自立,已经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多次提出“称臣纳供”、“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可以看出,郑氏集团此时已经不是要恢复汉族在中国的统治,而是要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这与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初衷完全不同,已经不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而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已经不是施琅报不报仇的私人问题,而是国家领土面临分裂的大是大非问题。战争的决策权已不在施琅,而在清政府的统治者康熙帝。这和施琅的个人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施琅在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中,是有功之臣,这一点,毋庸质疑。 </p><p>  至于施琅在收复台湾以后,康熙帝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言论,这是与康熙帝的历史局限分不开的。在清政府收复台湾的二百年以后,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中,逐步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于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台湾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p><p>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那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必须抛弃! </p><p>  达卿 </p><p>《联合早报网》<br/></p>
支持文中观点!文章最后一段论述十分精辟!郑成功收覆台湾是民族英雄!同样,施琅收覆台湾也是民族英雄!![em06][em09]
康熙初年,清已证明为中国正统,那施就是为国家民族而战,战得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