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家底”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36:04
<p>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家底”是什么?&nbsp; </p><p>--------------------------------------------------------------------------------<br/>2006年03月24日 09:00 <br/>&nbsp;<br/>  中新网3月24日电 用15年时间,把中国带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今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这一宏伟目标。《瞭望》周刊刊载文章称,从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国之一。</p><p>  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家底”是什么?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认为,首先是中国所拥有的“完备的科学与技术体系”。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在这个方面,中国可与欧美科技强国有一比,甚至也远远超过一些小的科技强国如芬兰。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基础条件。</p><p>  正是这种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一方面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一方面为未来的学科交叉、集成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p><p>  文章指出,今天,科技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并导致了许多重大的创新突破。与传统学科相比,交叉学科具有更加开放与集成的特性,重大的创新突破将更多地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p><p>  首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导致了许多新学科的诞生,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纳米科学和空间科学等无一不是如此。其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组织更深层次的统一,改变着人类的价值观、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第三,技术融合趋势日益显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四大领域的汇聚融合。面对复杂性、系统性日益增强的发展问题,科学家们更多地采取集成的方式,综合应用各类技术,更好地解决重大问题。第四,科学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p><p>  文章说,现在看起来不显眼的科学与技术体系,实际上正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宝贵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会日益显露出来。</p><p>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型人力资源,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优势。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p><p>  文章称,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如何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如何让人的智慧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变成实实在在的国际竞争力。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同时也指出,中国拥有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但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大幅度提升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p>  文章还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这些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就,表明中国在部分重要领域已经取得了国际竞争的某些优势地位。</p><p>  文章说,目前,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科技论文产出国,本国人发明专利居世界第八位。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p><p>  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表示,比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数十年培养起来的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以及在研究当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自主创新、原始性创新的信心和勇气。</p><p>  文章说,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领域,中国科技界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高性能计算机、高速宽带网、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清洁能源、特种功能材料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p><p>  文章称,把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2020年的重要目标,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一大亮点。纲要的实施,为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p><p>  文章透露说,为了保证《纲要》落到实处,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出台。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着手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浦树柔) </p><p>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家底”是什么?&nbsp; </p><p>--------------------------------------------------------------------------------<br/>2006年03月24日 09:00 <br/>&nbsp;<br/>  中新网3月24日电 用15年时间,把中国带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今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这一宏伟目标。《瞭望》周刊刊载文章称,从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国之一。</p><p>  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家底”是什么?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认为,首先是中国所拥有的“完备的科学与技术体系”。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在这个方面,中国可与欧美科技强国有一比,甚至也远远超过一些小的科技强国如芬兰。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基础条件。</p><p>  正是这种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一方面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一方面为未来的学科交叉、集成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p><p>  文章指出,今天,科技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并导致了许多重大的创新突破。与传统学科相比,交叉学科具有更加开放与集成的特性,重大的创新突破将更多地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p><p>  首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导致了许多新学科的诞生,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纳米科学和空间科学等无一不是如此。其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组织更深层次的统一,改变着人类的价值观、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第三,技术融合趋势日益显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四大领域的汇聚融合。面对复杂性、系统性日益增强的发展问题,科学家们更多地采取集成的方式,综合应用各类技术,更好地解决重大问题。第四,科学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p><p>  文章说,现在看起来不显眼的科学与技术体系,实际上正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宝贵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会日益显露出来。</p><p>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型人力资源,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优势。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850万人,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p><p>  文章称,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如何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如何让人的智慧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变成实实在在的国际竞争力。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同时也指出,中国拥有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但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大幅度提升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p>  文章还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这些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就,表明中国在部分重要领域已经取得了国际竞争的某些优势地位。</p><p>  文章说,目前,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科技论文产出国,本国人发明专利居世界第八位。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p><p>  中科院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表示,比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数十年培养起来的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以及在研究当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自主创新、原始性创新的信心和勇气。</p><p>  文章说,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领域,中国科技界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高性能计算机、高速宽带网、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清洁能源、特种功能材料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p><p>  文章称,把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2020年的重要目标,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一大亮点。纲要的实施,为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p><p>  文章透露说,为了保证《纲要》落到实处,接下来还会有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出台。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着手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浦树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