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真正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21:46
文章摘自《乱世:民国多少事》

  作者:谢轶群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汪精卫本可以大书特书的,就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的壮举,无奈他后来“天字第一号大汉奸”的名头太大,模糊了这段英雄历史。“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仅知道他在狱中这两句诗的人,比了解刺杀经过的人多得多。

  更有意思的是,汪精卫刺摄政王的故事,在民间还演绎出了类似于今天八卦新闻的啼笑皆非的版本。我在小时就听过老辈人这样笑谈这件史事:汪精卫身怀利刃,埋伏于摄政王必经的桥下。摄政王骑马过来,汪精卫正欲出击,不料那马很有灵性,死活不近桥,任鞭子如何抽打也只在原地嘶鸣打转。众人顿知桥下有异,围桥搜查,于是汪精卫被捕。敢谋刺摄政王,必定死罪无疑,不想审讯中慈禧太后见汪精卫相貌出奇英俊,左看右看,竟舍不得杀他,只判了个无期……

  拂去历史的尘沙,近百年前的那一幕是如此壮怀激烈。

  先来看刺载沣的背景。在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组织领导下,到1908年冬,反清革命者已发动了八次起义,分别是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钦州防城起义,1907年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广东钦州、廉州起义,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

  新时代的潮水,一浪一浪冲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垂死的清朝改善不了民生,抵制不了外侮,但其遍布全国的官兵,在*人民的反抗上还是有回光返照之力。这八次起义,全部失败,大批仁人志士倒在血泊中。

  清朝能否推得翻?连续八次失败,海内外民众都在灰心、怀疑,19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同盟会的领袖们陷在极其不利的舆论处境中。

  当时二十五岁的汪精卫,就是同盟会的重要首领,已任同盟会最早的三部(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之一的评议部部长三年。

  这个不利的舆论就是,在革命连遭重创、士气极为低落之时,反对革命的维新派不失时机地出来冷嘲热讽。最有影响力和杀伤力的,是极具社会威望的梁启超的文章。

  梁启超反对暴力革命。看到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他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一句“远距离革命家”,顿时成为同盟会领袖们的“符号”:以革命大话为号召,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你们这些头头还是好端端地在国外活着,那么多次起义,你们自己怎么不上战场?死了那么多人,你们怎么一点事没有?这个指责,真是要命。

  随着梁启超的发难,一时在海外华人中掀起了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同盟会处境艰难之际。内部又闹起了大矛盾——有人指斥孙中山贪污!

  孙中山是革命阵营的最高领导人,他的热情,他的才干,他的思想,他的品德,在海内外具有极大号召力,同盟会的革命经费,基本就靠他的威望在华侨华人中募捐筹集。这个革命派第一人何以被泼上这样一盆污水?

  这回发难者是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章炳麟。1907年,日本政府按清政府的强烈要求,驱逐在日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离开时,日本友人公开赠送孙中山的赠款就有两万多日元(当时普通日本工薪阶层的月薪不过二三十日元),而孙中山只给《民报》留下两千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

  《民报》经费历来困难,饱尝没钱之苦的章主编发飙了,他说那些钱是送给革命党的,不是送给你孙某人的,你这样公款私用,损害了同盟会的威信,也叫捐款的日本友人看不起——这个主编,我不干了,拜拜!这样,章炳麟的浙江派公开反对孙中山,宣布脱离同盟会,恢复他们以前的“光复会”。

  因为孙中山确实没有公开过经费收支情况,关于钱的事是最敏感的,这下陷入了被动,谣传蜂起。同盟会内部掀起了“倒孙狂潮”,以至出现了“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党人之命”的尴尬声音。

  在“远距离革命家”的批评和“倒孙狂潮”的双重打击下,同盟会的道义优势急剧滑坡,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大量出现,一时间革命陷入失败的边缘。

  怎样度过这场危机?孙中山的事好办,他目瞪口呆听到对自己的指责后,立即写下长长一份材料,将经费收入和支出详细一笔笔列出,椎心泣血地说,除了奔走中的食宿,他私人没有花公家一分钱。他没有说的是,相反,他的哥哥孙眉还为革命捐款一次又一次,在夏威夷经营农场的利润几乎全被这个弟弟象挤奶一样挤走了。

  那么,怎样以实际行动回击“远距离革命家”的挖苦、挽回舆论形势呢?汪精卫在忧心如焚中一边无条件支持孙中山,一边想出办法:他要去北京刺杀清廷高官,让社会看看,革命领袖可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让怀疑人士重振信心。

  刺杀谁呢?汪精卫决心干一票大的,这样才有巨大影响。当时的皇帝是三岁的宣统,他就把目标锁定在溥仪他爸爸这一辈的几个巨头身上。

  同盟会评议部长汪精卫决定亲身去搞刺杀,就是出于这样的危急环境。

  一位领导骨干去当刺客,党人都觉得不合算,汪精卫的朋友胡汉民等人更是反对得厉害,孙中山也根本不支持。

  孙中山一贯认为革命是光明正大的,而暗杀是下策,他就清末风行的暗杀行为批评说:“敌之势力未破,其造恶者不过个人甲乙之更替,而我以党人之良搏之,其代价实不相当。”当他知道汪精卫的意图后,立即电令冯自由把汪精卫截留在香港。

  而汪精卫决心已下,箭在弦上。冯自由只完成了这项任务的一半:汪精卫所乘法国邮轮经过香港时,他把汪精卫堵截在了香港一段时间,但随即汪精卫悄悄溜走,去日本联合志同道合者组织暗杀团了。
http://mil.sina.cn/ls/2015-10-20/detail-ifxizetf7687770.d.html?vt=4&pos=24文章摘自《乱世:民国多少事》

  作者:谢轶群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汪精卫本可以大书特书的,就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的壮举,无奈他后来“天字第一号大汉奸”的名头太大,模糊了这段英雄历史。“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仅知道他在狱中这两句诗的人,比了解刺杀经过的人多得多。

  更有意思的是,汪精卫刺摄政王的故事,在民间还演绎出了类似于今天八卦新闻的啼笑皆非的版本。我在小时就听过老辈人这样笑谈这件史事:汪精卫身怀利刃,埋伏于摄政王必经的桥下。摄政王骑马过来,汪精卫正欲出击,不料那马很有灵性,死活不近桥,任鞭子如何抽打也只在原地嘶鸣打转。众人顿知桥下有异,围桥搜查,于是汪精卫被捕。敢谋刺摄政王,必定死罪无疑,不想审讯中慈禧太后见汪精卫相貌出奇英俊,左看右看,竟舍不得杀他,只判了个无期……

  拂去历史的尘沙,近百年前的那一幕是如此壮怀激烈。

  先来看刺载沣的背景。在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组织领导下,到1908年冬,反清革命者已发动了八次起义,分别是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钦州防城起义,1907年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广东钦州、廉州起义,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

  新时代的潮水,一浪一浪冲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垂死的清朝改善不了民生,抵制不了外侮,但其遍布全国的官兵,在*人民的反抗上还是有回光返照之力。这八次起义,全部失败,大批仁人志士倒在血泊中。

  清朝能否推得翻?连续八次失败,海内外民众都在灰心、怀疑,19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同盟会的领袖们陷在极其不利的舆论处境中。

  当时二十五岁的汪精卫,就是同盟会的重要首领,已任同盟会最早的三部(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之一的评议部部长三年。

  这个不利的舆论就是,在革命连遭重创、士气极为低落之时,反对革命的维新派不失时机地出来冷嘲热讽。最有影响力和杀伤力的,是极具社会威望的梁启超的文章。

  梁启超反对暴力革命。看到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他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一句“远距离革命家”,顿时成为同盟会领袖们的“符号”:以革命大话为号召,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你们这些头头还是好端端地在国外活着,那么多次起义,你们自己怎么不上战场?死了那么多人,你们怎么一点事没有?这个指责,真是要命。

  随着梁启超的发难,一时在海外华人中掀起了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同盟会处境艰难之际。内部又闹起了大矛盾——有人指斥孙中山贪污!

  孙中山是革命阵营的最高领导人,他的热情,他的才干,他的思想,他的品德,在海内外具有极大号召力,同盟会的革命经费,基本就靠他的威望在华侨华人中募捐筹集。这个革命派第一人何以被泼上这样一盆污水?

  这回发难者是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章炳麟。1907年,日本政府按清政府的强烈要求,驱逐在日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离开时,日本友人公开赠送孙中山的赠款就有两万多日元(当时普通日本工薪阶层的月薪不过二三十日元),而孙中山只给《民报》留下两千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

  《民报》经费历来困难,饱尝没钱之苦的章主编发飙了,他说那些钱是送给革命党的,不是送给你孙某人的,你这样公款私用,损害了同盟会的威信,也叫捐款的日本友人看不起——这个主编,我不干了,拜拜!这样,章炳麟的浙江派公开反对孙中山,宣布脱离同盟会,恢复他们以前的“光复会”。

  因为孙中山确实没有公开过经费收支情况,关于钱的事是最敏感的,这下陷入了被动,谣传蜂起。同盟会内部掀起了“倒孙狂潮”,以至出现了“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党人之命”的尴尬声音。

  在“远距离革命家”的批评和“倒孙狂潮”的双重打击下,同盟会的道义优势急剧滑坡,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大量出现,一时间革命陷入失败的边缘。

  怎样度过这场危机?孙中山的事好办,他目瞪口呆听到对自己的指责后,立即写下长长一份材料,将经费收入和支出详细一笔笔列出,椎心泣血地说,除了奔走中的食宿,他私人没有花公家一分钱。他没有说的是,相反,他的哥哥孙眉还为革命捐款一次又一次,在夏威夷经营农场的利润几乎全被这个弟弟象挤奶一样挤走了。

  那么,怎样以实际行动回击“远距离革命家”的挖苦、挽回舆论形势呢?汪精卫在忧心如焚中一边无条件支持孙中山,一边想出办法:他要去北京刺杀清廷高官,让社会看看,革命领袖可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让怀疑人士重振信心。

  刺杀谁呢?汪精卫决心干一票大的,这样才有巨大影响。当时的皇帝是三岁的宣统,他就把目标锁定在溥仪他爸爸这一辈的几个巨头身上。

  同盟会评议部长汪精卫决定亲身去搞刺杀,就是出于这样的危急环境。

  一位领导骨干去当刺客,党人都觉得不合算,汪精卫的朋友胡汉民等人更是反对得厉害,孙中山也根本不支持。

  孙中山一贯认为革命是光明正大的,而暗杀是下策,他就清末风行的暗杀行为批评说:“敌之势力未破,其造恶者不过个人甲乙之更替,而我以党人之良搏之,其代价实不相当。”当他知道汪精卫的意图后,立即电令冯自由把汪精卫截留在香港。

  而汪精卫决心已下,箭在弦上。冯自由只完成了这项任务的一半:汪精卫所乘法国邮轮经过香港时,他把汪精卫堵截在了香港一段时间,但随即汪精卫悄悄溜走,去日本联合志同道合者组织暗杀团了。
http://mil.sina.cn/ls/2015-10-20/detail-ifxizetf7687770.d.html?vt=4&pos=24
远距离革命家!

孙大炮配得上这称呼。
旺当汉奸也是豁出去了
还真是远距离,同盟会那八次起义都是远距离指挥的。也没有详细的计划,基本结果都是打枪听了响。
千古奇冤汪精卫,精忠报国张志军
feibob 发表于 2015-10-21 06:31
远距离革命家!

孙大炮配得上这称呼。
俄国革命何偿不是如此。
这够洗地专业8级了吧
杀的就是蛮族满虏
这够洗地专业8级了吧
不是洗地,就汪当时的地位去干这个活,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不是洗地,就汪当时的地位去干这个活,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一个陷入绝境的,濒临沦亡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去干这事也算以死相搏了。
哦,原来兆铭先生为了出风头才走行刺之招的,这能洗白吗?
还真是远距离,同盟会那八次起义都是远距离指挥的。也没有详细的计划,基本结果都是打枪听了响。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黄兴广州起义亲自上阵杀敌,过得去了
这篇文章似乎没写完,自我感觉也谈不上什么洗白。对人物的评价要将其放置在那个历史阶段进行分析,什么人就是什么人,哪个人在那个阶段是什么人,就该写成什么人,否则的话,你不承认汪当年的革*命行为,那么你说他是卖国贼就无人可信了,因为你前面就撒谎了,那么后面的叙述就必然遭人怀疑,并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抓住把柄进行攻击。当汉奸与年轻时期的革*命行为不冲突,也不矛盾,更能体现人本性的发展。周佛海参加了一大,和后来当汉奸,都是客观事实,把他如实讲出来,才能让后人知道什么叫做“大浪淘沙”,革*命本就不是常人一时冲动能干成的,英雄也不是靠嘴说出来的(《甲方乙方》里面李琦演绎的那个想当英雄的厨师说的有道理:英雄真就不是常人,我对英雄更加肃然起了敬了)
对历史罪人的评价,这个问题在现阶段是一个矛盾,当年的战争年代,你要从政治上打倒他,当然不能把他正面的那一面展现在群众面前,否则你为啥打倒他?怎么打倒他?但时隔近百年后,历史要还原人物的时候,是要对后人起到警示作用的,那么人物的记载就不能简单的一刀切。有些坏人是从小有那个环境,有的坏人是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后一种更具欺骗性,所谓大奸似忠是最难防的(汪的七一五事变就是因为tg过于相信他是左派),而我们有些人物传记写的过于脸谱化,导致对其整篇文章和作品产生怀疑,结果适得其反。
对于历史的罪人,要揭露他的行径、危害,而不要过多的纠结于他的出发点。汪去当汉奸,跟他性格有没有关系?肯定有。举个例子:当年暗地与日媾和时,有人建议是否拉上蒋?陈璧君怒道:难道当汉奸也要让汪先生排第二吗?这个心态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汪的权利欲望已经掩盖住了他的民族立场,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说他仅仅是为了当领袖的性格才当汉奸,而是其本人的民族气节已经被他的个人欲望所超越和压制,但他自己也有羞耻感,所以才提出所谓“曲线救国”的理论,无非就是当了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的汉奸心态。说的再远一点,前几年有个电视剧是叫《日落紫禁城》吧,里面提到李鸿章,他自己也说,我不想卖国,可是如果我不卖,可能别人卖的更多。这个心态和说辞,其实也类似于汪的心态,同时期的那么多的政治、军事、外交人才,没见到左宗棠卖国,也没见到曾国藩卖国,而看到的是许多的英雄宁可一死也不卖国的壮举,如果仅仅是因为有这个心态或者思想,难道其卖国的行径就可以原谅?李鸿章是近代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小,但其当年的贡献,不能抵消后来对中华民族的罪过,历史评价也不能做这种加减法。
对人的评价,一般来说应该是对其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如果其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就不能因为其主观因素而淡化其行为恶果。但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和平年代,我们又不能对一个定性为罪人、恶人的历史人物,将其经历和行为简单化,这样的历史让人无法信服,对这类人的全面否定有可能演变成为后代对我们自己历史观的全面否定,也对后代没有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兴之所至,胡言乱语。
zjhzyhqq 发表于 2015-10-21 08:12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黄兴广州起义亲自上阵杀敌,过得去了

说过不去的是大炮,鼓动革命的能力出色,却从不亲身涉险
看到这个,倒是想起列宁一篇注明的批评文章,好像叫《评左派幼稚病》吧。从这个角度上讲,当时作为gmd的前身,同盟会还处于政*党的幼童或者青少年时期,有许多冲动,因为外界或者对手敌人的讥讽,就去铤而走险,也算是一种幼稚病了。一方面,一个人或者政*党都有这样的冲动期,没有这样的青春冲动就没有后来的成熟,想想当年国共合作时,两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成熟、一个还保留着政*党青春期的天真(这个天真很快就被血淋淋的现实洗刷得干干净净,国共发展规律都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恰恰又是因为同盟会有这种无畏精神,才会从腥风血雨中走出来,如果当年他们集中的不是时代精英,你很难解释如何用不到20年的时间,推翻一个庞大的帝国王朝。最后,同盟会的中山、黄兴先生这一代人的传奇,恰恰教育了后来成为新一代中流砥柱的民族脊梁们。
zjhzyhqq 发表于 2015-10-21 08:12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黄兴广州起义亲自上阵杀敌,过得去了
孙大炮后方为了革命事业找倭寇萝莉打炮助威,也很拼命。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黄兴广州起义亲自上阵杀敌,过得去了
早都这么来,延安也用不到了,都去苏联吧
龙在海角 发表于 2015-10-21 08:32
说过不去的是大炮,鼓动革命的能力出色,却从不亲身涉险
“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
——镇南关起义
这够洗地专业8级了吧
汪刺载沣是史实,写的诗句也是事实。
最让人想不通的这样一位曾经的热血青年会走上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道路,真是世事难料。
yong_yo0924 发表于 2015-10-21 09:19
汪刺载沣是史实,写的诗句也是事实。
最让人想不通的这样一位曾经的热血青年会走上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道 ...
没办法  堂堂国名党“正统”继承人 被老蒋压的死死的 千年老2把他逼疯了呗

yong_yo0924 发表于 2015-10-21 09:19
汪刺载沣是史实,写的诗句也是事实。
最让人想不通的这样一位曾经的热血青年会走上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道 ...


如果汪当年就义,那可是英烈了。
yong_yo0924 发表于 2015-10-21 09:19
汪刺载沣是史实,写的诗句也是事实。
最让人想不通的这样一位曾经的热血青年会走上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道 ...


如果汪当年就义,那可是英烈了。
这篇文章似乎没写完,自我感觉也谈不上什么洗白。对人物的评价要将其放置在那个历史阶段进行分析,什么人就 ...
并不是李鸿章卖国,而且慈禧卖国,李鸿章不过是个执行者而已,除了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我是谁 发表于 2015-10-21 09:38
并不是李鸿章卖国,而且慈禧卖国,李鸿章不过是个执行者而已,除了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是那部电视剧里面,有李鸿章的这段表述,所以才提到了李鸿章。
不是洗地,就汪当时的地位去干这个活,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这个时点说汪,动机就是洗地
我是谁 发表于 2015-10-21 09:38
并不是李鸿章卖国,而且慈禧卖国,李鸿章不过是个执行者而已,除了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执行者一样是卖国,就好比汪精卫与周佛海的关系,周一样是汉奸卖国贼,虽然他也是汪的下属和汉奸。
汪刺载沣是史实,写的诗句也是事实。
最让人想不通的这样一位曾经的热血青年会走上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道 ...

这个时点说汪,动机就是洗地
远距离革命家说的真是没错~
汪刺载沣是史实,写的诗句也是事实。
最让人想不通的这样一位曾经的热血青年会走上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道 ...
汪可是当时才貌双全的明星人物,可惜投靠了日本人。虽然可能是卧薪尝胆,但他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执行者一样是卖国,就好比汪精卫与周佛海的关系,周一样是汉奸卖国贼,虽然他也是汪的下属和汉奸。
甲午爆发前李鸿章知道打不过,所以主和,清流派则坚决主战,结果战败了清流派又说李鸿章卖国,到底是谁卖国?
这个时点说汪,动机就是洗地
政治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至少在当时汪肯定是爱国青年,起码是个浓眉大眼的人物。
这种类型的人多了去了,比如后来的林副统帅
我是谁 发表于 2015-10-21 10:04
甲午爆发前李鸿章知道打不过,所以主和,清流派则坚决主战,结果战败了清流派又说李鸿章卖国,到底是谁卖 ...
误国和卖国虽然从结果上一样,但性质不同。并不是说清流就对,他们大都是嘴炮,说说而已,没有责任。丁汝昌在北洋舰队覆灭时,拒绝投降服毒自杀,结果不也被清流参成了罪人,穿着囚衣下葬。
但打输了,不能就说求和这条路能走得通,狼想吃羊的时候,不反抗,仅仅说理一定被吃,反抗或许还有出路。当时日本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朝鲜的跳板作用,本来就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时候求和,恐怕起不到拒敌于国门之外功效的。
误国和卖国虽然从结果上一样,但性质不同。并不是说清流就对,他们大都是嘴炮,说说而已,没有责任。丁汝 ...
打输了自杀他倒是闭眼了事,请问既然清流主战,打成这样怎么不见清流挺身而出去收拾残局残局?如果上层都像丁自杀,谁去谈判?活着要比自杀要有更大勇气。
事情有时候也可能会很简单,当一个人啥也没有的时候什么也不怕,当拥有某些东西后却总怕失去。
误国和卖国虽然从结果上一样,但性质不同。并不是说清流就对,他们大都是嘴炮,说说而已,没有责任。丁汝 ...
如若对日有一战能力的话,我想李鸿章也不会轻易求和的,毕竟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况且求和不代表一直会和下去,增强实力,以图再战会是必然的选择。
远距离革命家!

孙大炮配得上这称呼。
远距离革命家
——不就是今天的键盘党么(毛子叫沙发英雄)
汪可是当时才貌双全的明星人物,可惜投靠了日本人。虽然可能是卧薪尝胆,但他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这条路是不归路,一旦踏上就永无翻身之时了。
远距离革命家
——不就是今天的键盘党么(毛子叫沙发英雄)
大炮还是比键盘党强些的。
“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这段话送给前仆后继在超大申请马甲的人们再适合不过了。搞一堆马甲,忽悠别人送死
汪精卫的人生 是个典型.  突出说明了当年国内知识精英的人生变化和选择.也 是一个面镜子折射出当代精英(嘴炮不算的公知精英)的人生. 他是如何从一个热血青年堕落成汉奸的.
我想 网络那么多公知精英,除了拿美国国籍的.国内的,有身份的. 我不相信他们都是脑残,也不相信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不热血不爱国.为什么都是公知精英,最后也都做了外国人的狗.
我不竟陷于了深深的思考!!!
远距离革命家与键盘侠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