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与胜利擦肩而过:二战德国战略棋盘上的地中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9:18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与胜利擦肩而过:二战德国战略棋盘上的地中海<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罗严塔尔·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思想一直是指向南方……”<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闪击英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首先罗嗦一句,这篇文章不是为帝国灭亡而感到惋惜的凭吊之作,战略的历史实践是无情的。但同样的,对于历史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这样发生而不是那样发生的探讨,是英美分析史学学派的标志性课题之一。何况,二战史的研究魅力之一不正是有太多的“如果……”可以追问么?<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提到地中海,和以前一样,我仍然是指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及巴尔干诸国,中东和北非。而说到战略,也许会有人质疑,在二战中,德国对于地中海真的有所谓“战略”吗?这种怀疑实在是很合理。我的答案是既有又没有。为什么说没有,首先,我们看到的难道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争吵、怀疑、多头指挥和最终的溃败?当历史以这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展现在一个观察者面前时,他能说什么呢?其次,作为战时德国全盘战略的总设计者的希特勒,他是否在心中有一个对于如何使用地中海的战略潜力的蓝图呢?我想是没有的,在他的心中,直到盟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之前,几乎没有地中海的地位,作为集军人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国家领导人,希特勒对于整体战略的无知,毫无疑问地要受到后世战略研究者的指责;尽管很多帝国要人和高级军官都在回忆中极为欣赏元首的才华,但希特勒本人在既能够决定国家的大战略又能决定战略的地位上,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地中海战场的战略潜力,是难以原谅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有不能说德国没有地中海战略,从线性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德国在1939到1945年的战争期间是存在着与地中海密切相关的战略重心的转移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着眼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我才使用了“战略棋盘”的概念;何况在理论方面,现代战史学家在曼施坦因和隆美尔等诸位名将(尽管他们没有战略的决定权)的回忆录和文件中发现的对于地中海战略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论述不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么?<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如果要对德国在地中海的战略作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那么首先恐怕不得不审视一下与在地中海有重要的国家利益并和德国的战争密切相关的国家了。首先来看意大利。约米尼说过,如果力量不够强大或地理位置不够优越,那么就要结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同盟与同盟之间的战争,只是因为轴心方面的同盟意识和组织是如此之弱,以至于好像在欧洲仿佛是德国在对抗整个世界。德国很不幸地是选错了盟友。别的不用说,据说在战争之前,英法阵营中的一些人甚至考虑过是否有意激怒意大利加入德国一边,好让敌人的实力大打折扣——讲述这则传闻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教授带着幽默的语气补充说,一个国家居然被如此算计,在历史上肯定是空前绝后……其次是掌握着直布罗陀的命门的西班牙。弗朗哥可以说是在二战中保持清醒头脑的为数不多的国家领袖之一了,顶住了希特勒的百般引诱,在战后特别是西方与苏联决裂后也赢得象富勒这样的战略史家的好评。但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对德国而言绝非是理想的战时结盟对象并且在德国地中海战略中充当了消极的因素。再看看对方阵营,对于英国,希特勒似乎一直就抱着一厢情愿的态度,当然处理不好整个的战略全局;对于法国,由于保留了维希政权,德国也没有充分地填补法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减弱后留下的战略真空,更不用说发挥维希的战力了。相反,还得在西班牙意大利和维希之间左右调停。在这样的大战略背景下,德国的地中海战略当然就受了很大的限制。<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那么从德国观点来看地中海的战略重要性到底何在?我想在利德尔-哈特编的《隆美尔战时文件》的最后一部分,隆美尔元帅是做了很深刻的反思的。但这里笔者不想再简单列举从打击英国的势力到获得从深远后方袭击苏联的一系列战略利益。最直接的处理方式其实是从德国从战争初期到战争后期的不断变化的战略局势来做一个历史性的追溯。由于全面的历史回顾的任务是这样一篇论文所无法承担的,我只选择了整个战争时期的两个时段来分析,读者窥一斑而可见全豹,看看德国在地中海战略问题上是多么的无算,下面说及仅仅是一部分罢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地中海首先出现在德国的战略视野中无疑是在1940年夏法国失败以后,它是随着如何处理对英战争的问题而被置于德国军事当局的战略考虑之中的。在法国的胜利后,希特勒认为英国会求和,他似乎并没有作好对英战争的准备。最直接的击败英国的方法是在英伦三岛直接登陆,但要一次将5、6个师送上陆地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养和支援部队,就需要掌握制海权,而在战场由二维变成三维的情况下,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于是主要的责任就交给空军。其实如果参照后来的诺曼底,从根本上说当时的德国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登陆的物质力量和经验。那份“海狮计划”的登陆部分纯粹就和1940年“镰割计划”出台以前的进攻法国的计划一样,只是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部为了应付希特勒而拟出的“作业”而已。<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战胜法国以后,没有立即进入北非是德国第一次错过获取最大胜利的机会。当时看到了这一点的德国将领不在少数。一贯被人仅仅视为战术家、猛将的古德里安就认为,应该在结束法国战役后,鉴于对英战争的需要立即把目光投向北非。他甚至提出可以派4到5个师去北非就可以将维韦尔和奥金莱克的英军赶出非洲,占领埃及。当然,不少历史学家会认为鉴于和意大利的关系,没有意大利的允许,德国是无法在北非部署大规模的兵力的,而意大利当然不会答应。但是,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把兵力投到地中海是对英战争乃至是整个战争中最佳的战略选择。就英国而言,攻击她在地中海的殖民地是最好的选择,失去在北非的殖民地丘吉尔就失去了本土以外任何地方继续抵抗德国可能,对英国人的民心和士气是极大的打击,可以使对英战争呈现完全不同的局面。另外与其攻苏不如在1941年剩下的时间里将南部的威胁完全解决,这样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还可以获得将来从深远后方进攻苏联的机会。在这样的战略利益面前,和意大利的关系真的那么重要么?它只会在一边分一杯羹罢了。所以,实际上没有这样的战略计划才没有这样的行动,而不是意大利的利益有什么障碍。其次,即使德国不派4个装甲师去,只要把握住隆美尔那个兵力有限的非洲军创造的有利战机就可以了。而这样做不过是需要维护好交通线并运送足够的给养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于缺乏给养,多少有利的机会被放过了。在1941年底,有10艘以上的德国潜艇从大西洋战区被调往地中海(德国潜艇部队戏称它为捕鼠笼),凯塞林元帅指挥的空军第2集团军被调来专门来负责地中海战区。在加强对隆美尔的补给的时候,暂时控制了地中海,使得隆美尔又可以发动进攻直到托布鲁克。而此后德国不但没有抓住这次战机,而且打乱了邓尼茨的潜艇部署,使得重要的大西洋战区缺少兵力。此种例子不一而足。<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德国第二次错过利用地中海来取得战争胜利的时候是在“火炬”行动后。当时的地中海实在是可以来当作守卫帝国的最好战区,当然这是走利德尔-哈特的“间接战略路线”。具体说就是地中海可以用来破坏盟军1944年在法国,在靠近德国本土的位置进行登陆作战。我们可以比较以下事实:<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A,在轴心国的北非军队被肃清之后,盟军计算,仅仅由于这个事件而解放出的运输能力就在一百万吨以上。<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在1943年盟军计划登陆的时候,任命了盟军最高司令参谋长F·E·摩根索。他得到指示,草拟一份使用5个师和2个空降师在法国登陆的计划。但他吃惊地发现,搜集来的用于登陆的船只远远不够用于上述兵力,只能在第一次突击时输送3个师和2个空降旅。于是在盟军最高指挥机构里一场关于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分配使用船只的争议开始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资料均来自B·B·斯克非尔德英国海军中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以上两个简单的事实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盟军登陆时,尽管有美国这个工业巨子在后面撑腰,盟军的登陆舰只包括商船等运输力量实际上有些捉襟见肘。如果能在地中海拖住盟军的有生兵力和使其损失大量登陆舰只和商船,那么即使是美国也无法在1944年提供足够的船只来进行登陆,因为生产力被地中海的战损所抵消或无法转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事实上,只要在北非和地中海的的轴心军队没有被肃清,在北非登陆的英美军队没有和第8集团军会合,地中海的控制权不在手中,盟军就要被迫绕道好望角从亚历山大运输物资,这样他们的运力至少减少3倍。由此我们不难设想如果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对于德军在北非、南欧的兵力进行正确的部署,那么可以对盟军计划于1944年的登陆产生灾难性影响。轴心国军队可以做如下部署:第一条防线,是在紧靠西西里的突尼斯的德意军队;第二条防线是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一线岛屿;第三条防线是意大利海岸和内陆;最后的底线是阿尔卑斯山。还有一条隐藏的“防线”,既大西洋到亚历山大之间的潜艇巡逻幕。这样部署的目的在于用地中海吸引大量的盟军部队和舰船,把它变成一个巨大的兵力“黑洞”。(事实上,在历史的实际情况即抵抗相当弱的情况下,亚历山大将军的军队就在半岛慢慢爬了。但他们却损失很小。而我们的计划是要痛击盟军。)当然,采取这样的战略的几个前提也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包括在东线采取守势,适度征调在南斯拉夫、希腊和挪威的驻军,还需要邓尼茨的潜艇部队的全力作战,来使盟军的运输线上的船队遭到重大损失。一旦盟军无法如期登陆那么对战争全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我们只分析了整个战争的两个重要的阶段。其实平心而论,德国战争最高指导这个时期在地中海乃至欧洲所错过的良机又岂止是这些?但这并不会减少此类讨论的意义。用对弈来作比,战争研究大体无非包括两种,一种是棋局到底是如何发展的;而另一种则是棋局还可以或“应该”如何发展?在这里,本文笔者只是希望对后者略尽绵薄之力。</p><p><br/>&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与胜利擦肩而过:二战德国战略棋盘上的地中海<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者:罗严塔尔·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思想一直是指向南方……”<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闪击英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首先罗嗦一句,这篇文章不是为帝国灭亡而感到惋惜的凭吊之作,战略的历史实践是无情的。但同样的,对于历史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这样发生而不是那样发生的探讨,是英美分析史学学派的标志性课题之一。何况,二战史的研究魅力之一不正是有太多的“如果……”可以追问么?<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提到地中海,和以前一样,我仍然是指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及巴尔干诸国,中东和北非。而说到战略,也许会有人质疑,在二战中,德国对于地中海真的有所谓“战略”吗?这种怀疑实在是很合理。我的答案是既有又没有。为什么说没有,首先,我们看到的难道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争吵、怀疑、多头指挥和最终的溃败?当历史以这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展现在一个观察者面前时,他能说什么呢?其次,作为战时德国全盘战略的总设计者的希特勒,他是否在心中有一个对于如何使用地中海的战略潜力的蓝图呢?我想是没有的,在他的心中,直到盟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之前,几乎没有地中海的地位,作为集军人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国家领导人,希特勒对于整体战略的无知,毫无疑问地要受到后世战略研究者的指责;尽管很多帝国要人和高级军官都在回忆中极为欣赏元首的才华,但希特勒本人在既能够决定国家的大战略又能决定战略的地位上,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地中海战场的战略潜力,是难以原谅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有不能说德国没有地中海战略,从线性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德国在1939到1945年的战争期间是存在着与地中海密切相关的战略重心的转移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着眼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我才使用了“战略棋盘”的概念;何况在理论方面,现代战史学家在曼施坦因和隆美尔等诸位名将(尽管他们没有战略的决定权)的回忆录和文件中发现的对于地中海战略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论述不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么?<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如果要对德国在地中海的战略作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那么首先恐怕不得不审视一下与在地中海有重要的国家利益并和德国的战争密切相关的国家了。首先来看意大利。约米尼说过,如果力量不够强大或地理位置不够优越,那么就要结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同盟与同盟之间的战争,只是因为轴心方面的同盟意识和组织是如此之弱,以至于好像在欧洲仿佛是德国在对抗整个世界。德国很不幸地是选错了盟友。别的不用说,据说在战争之前,英法阵营中的一些人甚至考虑过是否有意激怒意大利加入德国一边,好让敌人的实力大打折扣——讲述这则传闻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教授带着幽默的语气补充说,一个国家居然被如此算计,在历史上肯定是空前绝后……其次是掌握着直布罗陀的命门的西班牙。弗朗哥可以说是在二战中保持清醒头脑的为数不多的国家领袖之一了,顶住了希特勒的百般引诱,在战后特别是西方与苏联决裂后也赢得象富勒这样的战略史家的好评。但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对德国而言绝非是理想的战时结盟对象并且在德国地中海战略中充当了消极的因素。再看看对方阵营,对于英国,希特勒似乎一直就抱着一厢情愿的态度,当然处理不好整个的战略全局;对于法国,由于保留了维希政权,德国也没有充分地填补法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减弱后留下的战略真空,更不用说发挥维希的战力了。相反,还得在西班牙意大利和维希之间左右调停。在这样的大战略背景下,德国的地中海战略当然就受了很大的限制。<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那么从德国观点来看地中海的战略重要性到底何在?我想在利德尔-哈特编的《隆美尔战时文件》的最后一部分,隆美尔元帅是做了很深刻的反思的。但这里笔者不想再简单列举从打击英国的势力到获得从深远后方袭击苏联的一系列战略利益。最直接的处理方式其实是从德国从战争初期到战争后期的不断变化的战略局势来做一个历史性的追溯。由于全面的历史回顾的任务是这样一篇论文所无法承担的,我只选择了整个战争时期的两个时段来分析,读者窥一斑而可见全豹,看看德国在地中海战略问题上是多么的无算,下面说及仅仅是一部分罢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地中海首先出现在德国的战略视野中无疑是在1940年夏法国失败以后,它是随着如何处理对英战争的问题而被置于德国军事当局的战略考虑之中的。在法国的胜利后,希特勒认为英国会求和,他似乎并没有作好对英战争的准备。最直接的击败英国的方法是在英伦三岛直接登陆,但要一次将5、6个师送上陆地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养和支援部队,就需要掌握制海权,而在战场由二维变成三维的情况下,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于是主要的责任就交给空军。其实如果参照后来的诺曼底,从根本上说当时的德国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登陆的物质力量和经验。那份“海狮计划”的登陆部分纯粹就和1940年“镰割计划”出台以前的进攻法国的计划一样,只是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部为了应付希特勒而拟出的“作业”而已。<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战胜法国以后,没有立即进入北非是德国第一次错过获取最大胜利的机会。当时看到了这一点的德国将领不在少数。一贯被人仅仅视为战术家、猛将的古德里安就认为,应该在结束法国战役后,鉴于对英战争的需要立即把目光投向北非。他甚至提出可以派4到5个师去北非就可以将维韦尔和奥金莱克的英军赶出非洲,占领埃及。当然,不少历史学家会认为鉴于和意大利的关系,没有意大利的允许,德国是无法在北非部署大规模的兵力的,而意大利当然不会答应。但是,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把兵力投到地中海是对英战争乃至是整个战争中最佳的战略选择。就英国而言,攻击她在地中海的殖民地是最好的选择,失去在北非的殖民地丘吉尔就失去了本土以外任何地方继续抵抗德国可能,对英国人的民心和士气是极大的打击,可以使对英战争呈现完全不同的局面。另外与其攻苏不如在1941年剩下的时间里将南部的威胁完全解决,这样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还可以获得将来从深远后方进攻苏联的机会。在这样的战略利益面前,和意大利的关系真的那么重要么?它只会在一边分一杯羹罢了。所以,实际上没有这样的战略计划才没有这样的行动,而不是意大利的利益有什么障碍。其次,即使德国不派4个装甲师去,只要把握住隆美尔那个兵力有限的非洲军创造的有利战机就可以了。而这样做不过是需要维护好交通线并运送足够的给养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于缺乏给养,多少有利的机会被放过了。在1941年底,有10艘以上的德国潜艇从大西洋战区被调往地中海(德国潜艇部队戏称它为捕鼠笼),凯塞林元帅指挥的空军第2集团军被调来专门来负责地中海战区。在加强对隆美尔的补给的时候,暂时控制了地中海,使得隆美尔又可以发动进攻直到托布鲁克。而此后德国不但没有抓住这次战机,而且打乱了邓尼茨的潜艇部署,使得重要的大西洋战区缺少兵力。此种例子不一而足。<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德国第二次错过利用地中海来取得战争胜利的时候是在“火炬”行动后。当时的地中海实在是可以来当作守卫帝国的最好战区,当然这是走利德尔-哈特的“间接战略路线”。具体说就是地中海可以用来破坏盟军1944年在法国,在靠近德国本土的位置进行登陆作战。我们可以比较以下事实:<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A,在轴心国的北非军队被肃清之后,盟军计算,仅仅由于这个事件而解放出的运输能力就在一百万吨以上。<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在1943年盟军计划登陆的时候,任命了盟军最高司令参谋长F·E·摩根索。他得到指示,草拟一份使用5个师和2个空降师在法国登陆的计划。但他吃惊地发现,搜集来的用于登陆的船只远远不够用于上述兵力,只能在第一次突击时输送3个师和2个空降旅。于是在盟军最高指挥机构里一场关于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分配使用船只的争议开始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资料均来自B·B·斯克非尔德英国海军中将)<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以上两个简单的事实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盟军登陆时,尽管有美国这个工业巨子在后面撑腰,盟军的登陆舰只包括商船等运输力量实际上有些捉襟见肘。如果能在地中海拖住盟军的有生兵力和使其损失大量登陆舰只和商船,那么即使是美国也无法在1944年提供足够的船只来进行登陆,因为生产力被地中海的战损所抵消或无法转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事实上,只要在北非和地中海的的轴心军队没有被肃清,在北非登陆的英美军队没有和第8集团军会合,地中海的控制权不在手中,盟军就要被迫绕道好望角从亚历山大运输物资,这样他们的运力至少减少3倍。由此我们不难设想如果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对于德军在北非、南欧的兵力进行正确的部署,那么可以对盟军计划于1944年的登陆产生灾难性影响。轴心国军队可以做如下部署:第一条防线,是在紧靠西西里的突尼斯的德意军队;第二条防线是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一线岛屿;第三条防线是意大利海岸和内陆;最后的底线是阿尔卑斯山。还有一条隐藏的“防线”,既大西洋到亚历山大之间的潜艇巡逻幕。这样部署的目的在于用地中海吸引大量的盟军部队和舰船,把它变成一个巨大的兵力“黑洞”。(事实上,在历史的实际情况即抵抗相当弱的情况下,亚历山大将军的军队就在半岛慢慢爬了。但他们却损失很小。而我们的计划是要痛击盟军。)当然,采取这样的战略的几个前提也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包括在东线采取守势,适度征调在南斯拉夫、希腊和挪威的驻军,还需要邓尼茨的潜艇部队的全力作战,来使盟军的运输线上的船队遭到重大损失。一旦盟军无法如期登陆那么对战争全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上我们只分析了整个战争的两个重要的阶段。其实平心而论,德国战争最高指导这个时期在地中海乃至欧洲所错过的良机又岂止是这些?但这并不会减少此类讨论的意义。用对弈来作比,战争研究大体无非包括两种,一种是棋局到底是如何发展的;而另一种则是棋局还可以或“应该”如何发展?在这里,本文笔者只是希望对后者略尽绵薄之力。</p><p><br/>&nbsp;</p>
以德国的海空军实力,如何保障北非航线安全?没有充分保障的补给线,北非是不可靠的。
&nbsp;德国也是两难啊!德国最害怕的是苏联先进攻。
希特勒害怕海洋。
[em01][em01]
老希陆军出身,不懂海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