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建什么样的文化标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51:59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ffffff" height="10"></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  从以伏羲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始祖文化园”、展示药王文化优秀内涵的“仁寿园”、弘扬天地人合一的“中华和平文化园”,到今年8月主体工程即将完工的代表民族团结的“中华炎黄坛”,华夏文化的精髓正以文化标志的形式得以弘扬。但有人提出,既然称中华文化标志,应该只有一</td></tr><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32pt;"><b><font color="#ff0000">我们应该建什么样的文化标志</font></b></span></div></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center></center></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bgcolor="#999999" height="1"></td></tr><tr><td height="2"></td></tr><tr><td bgcolor="#cccccc"><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本报记者 杨光 发布时间: 2006-03-02 03:10 来源:光明日报</div></td></tr><tr><td bgcolor="#ffffff" height="30"><div align="center"></div></td></tr><tr><td class="font2_content" bgcolor="#ffffff"><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  2月26日,国家四部委对湖南怀化“中华和平文化园”进行开工前的评估和论证,天地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髓将以标志物的形式展现于世人,至此,我国已有五个省立项建设传统文化代表的标志物。 </p><p>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什么能作代表中华文化的标志?文化标志物如何才能代表华夏文明不同时期的精髓?对中华文化标志,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秘书长纪顺义这样定义:把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固体形象的艺术创造,使其成为一个民族心目中的神圣物,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信仰凝聚的标志物。这种标志物可以是动物形象,比如凤;可以是人物形象,如炎黄二帝、孔子;可以是历史事件的形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可以是建筑物,如长城、天安门、华表。 </p><p align="center"><strong>文化标志如何建,建什么 </strong></p><p>  在中华文化标志的建设上,有人认为既然称中华文化标志,应该只有一个。专家介绍,中华文化很难单用一个统一的包容一切的标志来体现。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副主任李靖介绍说:“中华文化标志,不能搞肤浅的应景式的建筑。既然是文化标志,就应具有神圣、神往、神奇的历史意义,当然最主要是能被华人认同,同时又能代表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精华。” </p><p>  李靖认为,建什么样的文化标志要有参照,要有一个标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些耳熟能详的标志,它的文化内涵我们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比如中国的龙文化。大多数中国人只注意到龙的神圣的一面,如龙是皇帝的象征,还有民间的一些相关习俗,比如舞龙、赛龙舟等等。其实,“龙文化”的核心是团结合力。 </p><p>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关于中华文化标志的系统筹建其实早在1999年便已启动。由于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和儒学不但在华人中具有重大影响,而且也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所以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率先发起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济宁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之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又在各地筹建五大文化标志园区。这些园区主要是:在甘肃天水建设以伏羲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始祖文化园”以及表现财神文化优秀内涵的“义利园”和展示药王文化优秀内涵的“仁寿园”;在湖南怀化建筑以弘扬天地人合一的和平文化标志“太和塔”为主体的中华和平文化园。1986年,一项在中原大地建设华夏人文始祖———炎黄巨塑广场的倡议引起世人关注,现如今这个倡议已发展成为包括炎黄巨塑在内的“中华炎黄坛”建设,并纳入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立文化标志,建文化家园”的体系中。 </p><p align="center"><strong>仰韶古城址修建“中华炎黄坛” </strong></p><p>  “中华炎黄坛”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南岸邙山岭东端。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的结合部和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远古时代,华夏先民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邙山上发现的仰韶时代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古城池,也是轩辕黄帝建城营国的所在。而“中华炎黄坛”的修建地正是炎帝和黄帝的大部落会师结盟之处。 </p><p>  从1986年倡议修建“中华炎黄坛”至今,20余次有关炎黄二帝史料和造型的论证会先后召开,戴逸、李学勤、李政道等海内外600多位著名学者参加了论证。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助理阮胜发告诉记者,“中华炎黄坛”的修建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重点文化标志项目,“中华炎黄坛”将包括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像前广场、广场祭坛、万姓先祖纪念堂、万家相和长廊、日门、月门等建筑。“中华炎黄坛”不仅可以使人瞻仰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巨塑像,同时可了解华夏各姓氏始祖先贤事迹纪念物和文字说明、姓氏发祥地、祠堂堂号和家谱等资料,供后世子孙凭吊和了解姓氏文化知识。作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重点文化标志项目,中华炎黄坛主体工程将于今年8月完工。 </p><p align="center"><strong>五色土“合”成《中华故土地图》</strong> </p><p>  “土”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别的意义。在汉语中,“国家”又称“社稷”,其中“社”即指“土神”,“稷”即指“谷神”。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土神的祭祀。这种观念浸透到文化中,就是中国人对同祖同宗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p><p>  《中华故土地图》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文化标志物。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任委员楚庄告诉记者,《中华故土地图》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地形图,采用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最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地方采集的原质土壤,称之为“五色土”,汇集到北京,经过除菌、防腐和干燥等工艺处理后,分别放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内,以钢化玻璃封铸;外框为椭圆形,以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九条“龙”图腾作为主要元素,表达龙文化“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镶嵌四颗青、白、红、黑四种颜色的宝石与中心的地图相呼应,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统一的思想。 </p><p>  提到《中华故土地图》,李靖动情地说:“相信谁也不会忘记2001年1月1日11时11分11秒,台湾同胞首先在阿里山顶上取土,于当年的龙抬头日\(农历二月初二\)送到北京长城脚下汇土的珍贵时刻。当时我也在现场,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那时我的心情,我只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民族情民族心的跳动。2006年是《中华故土地图》推广五周年纪念,目前,我们正准备在全国选择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文化的地方安放《中华故土地图》。” </p><p>  “文化标志建设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需要社会积极捐助,更要有实力的企业敢于作文化投资,但这种投资不是‘短平快’。有些地方的政府为彰显政绩,热衷于形象工程,企业投资也首先考虑尽快得到回报赢大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打开城门引资’后就‘关起门来打狗’,许多人用浮躁和扭曲的心态来从事这项事业,结果把这项事业也扭曲了。建文化标志是立足长远、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功业。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和海内外华人已看到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已开始参与相关文化标志的投资建设,还有难以计数的海内外华人进行了个人捐助。”采访结束时,这位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说。 </p><p>  <font face="黑体" size="4">链接</font> </p><p>  ■1998年前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提出建中华文化标志。他在1999年发表的重要文章《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而作》中,把文化标志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文化标志,如汉字、文化典籍等,另一类是固体文化标志,也就是雕塑建筑方面的文化标志。 </p><p>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1998年正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实施举办。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和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宗教局、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等担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组织指导单位。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王光英、程思远、吴阶平、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等8位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阿沛·阿旺晋美、李贵鲜、罗豪才、张克辉、周铁农、王文元等6位副主席担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我国8个民主党派的一批副主席和各组织指导单位的一批领导干部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委员。 </p><p>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宗旨和主要任务是,从学术和艺术层面上,深入开掘、细致研究、大力弘扬华夏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增强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联系,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大业。 </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6-03/02/xin_330303020310593522928.jpg" alt=""/> </p><p align="center">炎黄二帝巨型塑像 </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6-03/02/xin_340303020310031758829.jpg" alt=""/> </p><p align="center">中华故土地图</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9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bgcolor="#ffffff" height="10"></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  从以伏羲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始祖文化园”、展示药王文化优秀内涵的“仁寿园”、弘扬天地人合一的“中华和平文化园”,到今年8月主体工程即将完工的代表民族团结的“中华炎黄坛”,华夏文化的精髓正以文化标志的形式得以弘扬。但有人提出,既然称中华文化标志,应该只有一</td></tr><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32pt;"><b><font color="#ff0000">我们应该建什么样的文化标志</font></b></span></div></td></tr><tr><td class="font1" bgcolor="#ffffff"><center></center></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bgcolor="#999999" height="1"></td></tr><tr><td height="2"></td></tr><tr><td bgcolor="#cccccc"><div class="font1" align="center">本报记者 杨光 发布时间: 2006-03-02 03:10 来源:光明日报</div></td></tr><tr><td bgcolor="#ffffff" height="30"><div align="center"></div></td></tr><tr><td class="font2_content" bgcolor="#ffffff"><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  2月26日,国家四部委对湖南怀化“中华和平文化园”进行开工前的评估和论证,天地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髓将以标志物的形式展现于世人,至此,我国已有五个省立项建设传统文化代表的标志物。 </p><p>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什么能作代表中华文化的标志?文化标志物如何才能代表华夏文明不同时期的精髓?对中华文化标志,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秘书长纪顺义这样定义:把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固体形象的艺术创造,使其成为一个民族心目中的神圣物,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信仰凝聚的标志物。这种标志物可以是动物形象,比如凤;可以是人物形象,如炎黄二帝、孔子;可以是历史事件的形象,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可以是建筑物,如长城、天安门、华表。 </p><p align="center"><strong>文化标志如何建,建什么 </strong></p><p>  在中华文化标志的建设上,有人认为既然称中华文化标志,应该只有一个。专家介绍,中华文化很难单用一个统一的包容一切的标志来体现。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委会副主任李靖介绍说:“中华文化标志,不能搞肤浅的应景式的建筑。既然是文化标志,就应具有神圣、神往、神奇的历史意义,当然最主要是能被华人认同,同时又能代表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精华。” </p><p>  李靖认为,建什么样的文化标志要有参照,要有一个标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些耳熟能详的标志,它的文化内涵我们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比如中国的龙文化。大多数中国人只注意到龙的神圣的一面,如龙是皇帝的象征,还有民间的一些相关习俗,比如舞龙、赛龙舟等等。其实,“龙文化”的核心是团结合力。 </p><p>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关于中华文化标志的系统筹建其实早在1999年便已启动。由于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和儒学不但在华人中具有重大影响,而且也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所以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率先发起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济宁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之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又在各地筹建五大文化标志园区。这些园区主要是:在甘肃天水建设以伏羲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始祖文化园”以及表现财神文化优秀内涵的“义利园”和展示药王文化优秀内涵的“仁寿园”;在湖南怀化建筑以弘扬天地人合一的和平文化标志“太和塔”为主体的中华和平文化园。1986年,一项在中原大地建设华夏人文始祖———炎黄巨塑广场的倡议引起世人关注,现如今这个倡议已发展成为包括炎黄巨塑在内的“中华炎黄坛”建设,并纳入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立文化标志,建文化家园”的体系中。 </p><p align="center"><strong>仰韶古城址修建“中华炎黄坛” </strong></p><p>  “中华炎黄坛”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南岸邙山岭东端。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黄淮平原的结合部和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远古时代,华夏先民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邙山上发现的仰韶时代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古城池,也是轩辕黄帝建城营国的所在。而“中华炎黄坛”的修建地正是炎帝和黄帝的大部落会师结盟之处。 </p><p>  从1986年倡议修建“中华炎黄坛”至今,20余次有关炎黄二帝史料和造型的论证会先后召开,戴逸、李学勤、李政道等海内外600多位著名学者参加了论证。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助理阮胜发告诉记者,“中华炎黄坛”的修建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重点文化标志项目,“中华炎黄坛”将包括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像前广场、广场祭坛、万姓先祖纪念堂、万家相和长廊、日门、月门等建筑。“中华炎黄坛”不仅可以使人瞻仰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巨塑像,同时可了解华夏各姓氏始祖先贤事迹纪念物和文字说明、姓氏发祥地、祠堂堂号和家谱等资料,供后世子孙凭吊和了解姓氏文化知识。作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重点文化标志项目,中华炎黄坛主体工程将于今年8月完工。 </p><p align="center"><strong>五色土“合”成《中华故土地图》</strong> </p><p>  “土”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别的意义。在汉语中,“国家”又称“社稷”,其中“社”即指“土神”,“稷”即指“谷神”。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土神的祭祀。这种观念浸透到文化中,就是中国人对同祖同宗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p><p>  《中华故土地图》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文化标志物。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任委员楚庄告诉记者,《中华故土地图》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地形图,采用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最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地方采集的原质土壤,称之为“五色土”,汇集到北京,经过除菌、防腐和干燥等工艺处理后,分别放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内,以钢化玻璃封铸;外框为椭圆形,以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九条“龙”图腾作为主要元素,表达龙文化“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镶嵌四颗青、白、红、黑四种颜色的宝石与中心的地图相呼应,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统一的思想。 </p><p>  提到《中华故土地图》,李靖动情地说:“相信谁也不会忘记2001年1月1日11时11分11秒,台湾同胞首先在阿里山顶上取土,于当年的龙抬头日\(农历二月初二\)送到北京长城脚下汇土的珍贵时刻。当时我也在现场,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那时我的心情,我只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民族情民族心的跳动。2006年是《中华故土地图》推广五周年纪念,目前,我们正准备在全国选择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文化的地方安放《中华故土地图》。” </p><p>  “文化标志建设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需要社会积极捐助,更要有实力的企业敢于作文化投资,但这种投资不是‘短平快’。有些地方的政府为彰显政绩,热衷于形象工程,企业投资也首先考虑尽快得到回报赢大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打开城门引资’后就‘关起门来打狗’,许多人用浮躁和扭曲的心态来从事这项事业,结果把这项事业也扭曲了。建文化标志是立足长远、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功业。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和海内外华人已看到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已开始参与相关文化标志的投资建设,还有难以计数的海内外华人进行了个人捐助。”采访结束时,这位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说。 </p><p>  <font face="黑体" size="4">链接</font> </p><p>  ■1998年前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提出建中华文化标志。他在1999年发表的重要文章《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而作》中,把文化标志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文化标志,如汉字、文化典籍等,另一类是固体文化标志,也就是雕塑建筑方面的文化标志。 </p><p>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1998年正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实施举办。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和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宗教局、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等担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组织指导单位。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王光英、程思远、吴阶平、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等8位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阿沛·阿旺晋美、李贵鲜、罗豪才、张克辉、周铁农、王文元等6位副主席担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我国8个民主党派的一批副主席和各组织指导单位的一批领导干部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委员。 </p><p>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宗旨和主要任务是,从学术和艺术层面上,深入开掘、细致研究、大力弘扬华夏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增强海内外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增进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联系,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大业。 </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6-03/02/xin_330303020310593522928.jpg" alt=""/> </p><p align="center">炎黄二帝巨型塑像 </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6-03/02/xin_340303020310031758829.jpg" alt=""/> </p><p align="center">中华故土地图</p></td></tr></tbody></table>
<p>好帖子&nbsp;, 好照片 .</p><p>凝重&nbsp;-----</p>
好支持.我们需要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