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大国之觎 布什访问印度将改变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43:43
<p><br/>印度的大国之觎 布什访问印度将改变世界 <br/>--------------------------------------------------------------------------------</p><p>&nbsp; 发表日期:2006年2月24日&nbsp;&nbsp; 出处:东方早报&nbsp;&nbsp;&nbsp; 作者:拉贾·莫汉&nbsp;&nbsp;&nbsp;&nbsp; 【编辑录入:李豫】&nbsp; <br/>&nbsp;</p><p><br/>  “看吧,这将改变世界。”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利亚近日撰文,将布什即将开始的印度之行媲美尼克松33年前对中国的访问。一旦双方明确核分割计划的框架,印度将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角,“这一点无须争辩,不可逆转”。</p><p>  的确如此。但在这之前,新德里首先握住的是希拉克的手。在三天的访问中,法国总统与新德里签署了两份沉甸甸的协议:一份有关防务合作;一份有关民用核能合作。后者囊括了核研发、铀燃料交易、核安全等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表述了一种意向,一种在秩序内合作的意向———印法未来的核合作,服从“它们各自的国际义务和承诺”。</p><p>  印度有志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包括负责任地拥有核武器。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常年来不见容于《核不扩散条约》基础上的全球核机制。根据NSG现行规定,新德里甚至没有开展核贸易的资格,遑论参予游戏规则的制定。</p><p>  所以,我们说,2005年7月18日是历史性的一天。它见证了一次大胆的突围,美国几十年来的防扩散政策、印度“不结盟”的教条、地缘政治陈旧的天平,都被印美核协议逾越了。协议这样写道:美国承诺劝NSG修改现行规定;印度同意区分民用、军用核设施,并将前者置于国际监督之下。</p><p>  但这还仅仅是开始,核协议的意义仍然可能在一场全球性的辩论中被颠覆。半年来,美国国会山对总统的“冲动”诟病连连,而印度人也还在为要不要拆分、如何拆分核设施争执不休。而此时此地,希拉克以文字表述与印度核合作的意向,自是会一扫核协议上的尘埃。握住希拉克的手,印美的核突围就迫近了圆满的终点。</p><p>  这让新德里有些沾沾自喜,在事关全球治理的议题上,法美如此步调一致的情况并不多见。同为世界大国,法美无论在政治影响力、抑或经济利益上都是竞争者,但这一次它们携起手来,只为结束印度的核孤立。</p><p>  另一番天地,就在咫尺之外。用美国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的话来说,突围已经完成了90%。作为核分割计划的美方谈判代表,他正与印度外交秘书萨兰为那余下的10%努力,而这需要的绝不仅仅是10%的气魄。</p><p>  外交谈判就是这样,成与不成都取决于最后一刻。谈妥了,历史将记取布什抵达新德里的一刻,就像它铭记着尼克松踏上北京的瞬间;谈不妥,半年来的求索都要推倒重来,双方退回到“协议何为”的问题上来。</p><p>  过去几个星期,对印美战略家来说,都不轻松。核突围的代价日渐放大,细节上“谁赚谁赔”成为讨论的焦点,技术上、教条上的问题遂纷至沓来。在印度,原子能部门指美国对分割计划的许多要求“难以接受”;在美国,防扩散团体则誓言,尽一切可能粉碎核协议。</p><p>  甚至布什政府内部也出现了抵触的声音。例如,官方的防扩散机构言必“经得起推敲”,对印度核分割计划极尽苛刻之能事。这落在新德里的眼中,便催生了浓密的猜忌———严格与刁难,原只一线之隔。而美国人可以否决印度核分割计划这一姿态,更叫印度人患得患失。于是,风开始吹向保守派的一边,在他们看来,世界和50年前没有不同,殖民者还是殖民者。</p><p>  中国人有句话,“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时今日,印美无疑都陷入了这样的危机当中。核分割计划自是关键,但较之全球战略均衡,它显然仍只是“一叶”。</p><p>  半年前,当布什在核协议上签字,他遥望的不是印度会把几座核反应堆列到“民用”的单子上,而是21世纪的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而对辛格来说,核协议的意义绝不只“核”本身———孤立也罢,制裁也好,印度一样成了一个负责任的核国家,它有关埋葬一段不愉快的双边关系史,开启印度作为主流国际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时段。何况,即使没有核协议,印度也早该区分民用和军用的核设施了,就像其他成熟的核国家所做的那样。</p><p>  外交谈判中,时机决定一切。3月1日,只在一周之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国的战略家们若能挺住压力,扭转对细节的拘泥,那么,“看吧,这将改变世界!” (作者系印度《印度快报》战略事务版主编。林兮编译)</p><p><br/>印度的大国之觎 布什访问印度将改变世界 <br/>--------------------------------------------------------------------------------</p><p>&nbsp; 发表日期:2006年2月24日&nbsp;&nbsp; 出处:东方早报&nbsp;&nbsp;&nbsp; 作者:拉贾·莫汉&nbsp;&nbsp;&nbsp;&nbsp; 【编辑录入:李豫】&nbsp; <br/>&nbsp;</p><p><br/>  “看吧,这将改变世界。”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扎卡利亚近日撰文,将布什即将开始的印度之行媲美尼克松33年前对中国的访问。一旦双方明确核分割计划的框架,印度将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角,“这一点无须争辩,不可逆转”。</p><p>  的确如此。但在这之前,新德里首先握住的是希拉克的手。在三天的访问中,法国总统与新德里签署了两份沉甸甸的协议:一份有关防务合作;一份有关民用核能合作。后者囊括了核研发、铀燃料交易、核安全等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表述了一种意向,一种在秩序内合作的意向———印法未来的核合作,服从“它们各自的国际义务和承诺”。</p><p>  印度有志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包括负责任地拥有核武器。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常年来不见容于《核不扩散条约》基础上的全球核机制。根据NSG现行规定,新德里甚至没有开展核贸易的资格,遑论参予游戏规则的制定。</p><p>  所以,我们说,2005年7月18日是历史性的一天。它见证了一次大胆的突围,美国几十年来的防扩散政策、印度“不结盟”的教条、地缘政治陈旧的天平,都被印美核协议逾越了。协议这样写道:美国承诺劝NSG修改现行规定;印度同意区分民用、军用核设施,并将前者置于国际监督之下。</p><p>  但这还仅仅是开始,核协议的意义仍然可能在一场全球性的辩论中被颠覆。半年来,美国国会山对总统的“冲动”诟病连连,而印度人也还在为要不要拆分、如何拆分核设施争执不休。而此时此地,希拉克以文字表述与印度核合作的意向,自是会一扫核协议上的尘埃。握住希拉克的手,印美的核突围就迫近了圆满的终点。</p><p>  这让新德里有些沾沾自喜,在事关全球治理的议题上,法美如此步调一致的情况并不多见。同为世界大国,法美无论在政治影响力、抑或经济利益上都是竞争者,但这一次它们携起手来,只为结束印度的核孤立。</p><p>  另一番天地,就在咫尺之外。用美国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的话来说,突围已经完成了90%。作为核分割计划的美方谈判代表,他正与印度外交秘书萨兰为那余下的10%努力,而这需要的绝不仅仅是10%的气魄。</p><p>  外交谈判就是这样,成与不成都取决于最后一刻。谈妥了,历史将记取布什抵达新德里的一刻,就像它铭记着尼克松踏上北京的瞬间;谈不妥,半年来的求索都要推倒重来,双方退回到“协议何为”的问题上来。</p><p>  过去几个星期,对印美战略家来说,都不轻松。核突围的代价日渐放大,细节上“谁赚谁赔”成为讨论的焦点,技术上、教条上的问题遂纷至沓来。在印度,原子能部门指美国对分割计划的许多要求“难以接受”;在美国,防扩散团体则誓言,尽一切可能粉碎核协议。</p><p>  甚至布什政府内部也出现了抵触的声音。例如,官方的防扩散机构言必“经得起推敲”,对印度核分割计划极尽苛刻之能事。这落在新德里的眼中,便催生了浓密的猜忌———严格与刁难,原只一线之隔。而美国人可以否决印度核分割计划这一姿态,更叫印度人患得患失。于是,风开始吹向保守派的一边,在他们看来,世界和50年前没有不同,殖民者还是殖民者。</p><p>  中国人有句话,“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时今日,印美无疑都陷入了这样的危机当中。核分割计划自是关键,但较之全球战略均衡,它显然仍只是“一叶”。</p><p>  半年前,当布什在核协议上签字,他遥望的不是印度会把几座核反应堆列到“民用”的单子上,而是21世纪的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而对辛格来说,核协议的意义绝不只“核”本身———孤立也罢,制裁也好,印度一样成了一个负责任的核国家,它有关埋葬一段不愉快的双边关系史,开启印度作为主流国际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时段。何况,即使没有核协议,印度也早该区分民用和军用的核设施了,就像其他成熟的核国家所做的那样。</p><p>  外交谈判中,时机决定一切。3月1日,只在一周之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国的战略家们若能挺住压力,扭转对细节的拘泥,那么,“看吧,这将改变世界!” (作者系印度《印度快报》战略事务版主编。林兮编译)</p>
印度人有种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