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二战德国坦克歼击车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00:49
<p>“黄鼠狼”系统坦克歼击车(Marder)</p><p>&nbsp;&nbsp;&nbsp;&nbsp; Marder系列是二战德军最早大量装备的坦克歼击车,尽管它的产生有很大的应急的成分,而且作为过渡车型在1944年就停产,还是有近三千辆Marder系列装备了若干“装甲反坦克营”(Panzerj?gerabteilungen)配属于坦克师和机械化师。更重要的,Marder系列确立了德国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方向,并为建立相应的部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德国人制造了近万辆各型坦克歼击车,留下了一个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武器家族。</p><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入侵苏联以前,德国人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坦克歼击车,但这些产品的表现默默无闻。它们的反坦克战绩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号突击炮。T34坦克的威胁使得德军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制T34失败后,德国人迅速找到了一个替代方法:将T34主炮或相似的长身管75mm炮装在自己的坦克底盘上,作为支援武器协同装甲部队作战。于是几种型号的Marder几乎在同时投入生产。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现有设备拼凑而成。MarderI,II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80-90mm的装甲,而到了MarderIII,这距离已经达到2000米。</p><p>&nbsp;&nbsp; Marder I / Sd.Kfz.135:在三种不同的法国坦克底盘上装上了德国人的75mm Pak 40 L/46 火炮。1942年到1943年生产了204辆</p><p>全重: 8200kg<br/>乘员: 4<br/>引擎: DelaHaye 103TT<br/>最大速度: 34-38km/h<br/>公路行程: 135-150km<br/>越野行程: 90km<br/>在油量: 111升<br/>车长: 5.38m<br/>车宽: 1.88m<br/>车高: 2.00m<br/>火力: 75mm Pak 40/1 L/46 + 1 x 7.92mm MG34<br/>备弹量: 75mm - 40 7.92mm - 600<br/>装甲: 5-12mm</p><p>&nbsp;&nbsp; Marder II / Sd.Kfz.131:在II型坦克底盘上加装75mm Pak 40/2 L/46火炮,1942年6月到1944年3月共生产了576辆,另有75辆由II号坦克改装。</p><p>全重: 10800kg<br/>乘员: 3<br/>引擎: Maybach HL 62 TRM<br/>最大速度: 40km/h<br/>公路行程: 190km<br/>在油量: 200升<br/>车长: 6.36m<br/>车宽: 2.28m<br/>车高: 2.20m<br/>火力: 75mm Pak 40/2 L/46 + 1 x 7.92mm MG34<br/>备弹: 75mm - 37 7.92mm - 600<br/>装甲: 5-30mm</p><p>&nbsp;&nbsp; Marder II / Sd.Kfz.132:在II型坦克底盘上加装经过改进以适应德国弹药的T34/76的76.2mm Pak 36(r) L/51 火炮。弹种与Pak40系列相同。1942年4月到1943年6月共生产了201辆。</p><p>全重: 11500kg<br/>乘员: 4<br/>引擎: Maybach HL 62 TRM<br/>最大速度: 55km/h<br/>公路行程: 220km<br/>越野行程: 140km<br/>载油量: 200升<br/>车长: 5.65m<br/>车宽: 2.30m<br/>车高: 2.60m<br/>火力: 76.2mm Pak 36(r) L/51 + 1 x 7.92mm MG34<br/>备弹: 7.62mm - 30 7.92mm - 900<br/>装甲: 5-30mm</p><p>Marder III / Sd.Kfz.138在PzKpfw 38(t) Ausf H/M底盘上加装<br/>7.5cm PaK 40/3 火炮。这是产量最大的一型,共生产了近1400辆。</p><p>Ausf H Ausf M<br/>全重: 10800kg 10500kg<br/>乘员: 4 4<br/>引擎: Praga EPA/2 Praga AC<br/>最大公路速度: 35km/h 42km/h<br/>越野速度: 24km/h<br/>公路行程: 240km 185km<br/>越野行程: 140km<br/>在油量: 218升 218升<br/>车长: 5.77m 4.95m<br/>车宽: 2.16m 2.15m<br/>车高: 2.51m 2.48m<br/>火力: 75mm Pak 40/3 L/46 + 1 x 7.92mm MG37(t)<br/>备弹: 75mm 38/7.92mm 1200 75mm 27/7.92mm 1200<br/>装甲: 8-50mm 8-20mm</p><p>Marder III / Sd.Kfz.139:在Panzerjager 38(t) 底盘上加装76.2mm Pak 36(r) L/51火炮。1942年4月到当年11月共生产344辆,<br/>另有19辆在1943年改装。估计这一型逐渐被Marder III 138代替了。</p><p>全重: 10670kg<br/>乘员: 4<br/>引擎: Praga EPA或Praga EPA/2<br/>最大速度: 42km/h<br/>公路行程: 185km<br/>越野形成:140km<br/>载油量: 218 litres<br/>车长: 5.85m<br/>车宽: 2.16m<br/>车高: 2.50m<br/>火力: 76.2mm Pak 36(r) L/51 + 7.92mm MG37(t)<br/>备弹: 7.62mm - 30 7.92mm - 1200<br/>装甲: 10-50mm</p><p>&nbsp;&nbsp;&nbsp;&nbsp; 这几个型号的差别不是很大。全重都在10吨出头,属于轻型履带战车。而且都重火力而轻视防护。表现在不仅装甲薄弱,而且战斗室是开放式的,并且很高。这一系列作为德国坦克歼击车的先驱,一举确立了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方向:小车带大炮。具体来说,Marder用轻型坦克的地盘带中型坦克的炮,犀牛和猎豹用中型坦克底盘带重型坦克的炮(令人兴奋的71倍口径88mm Pak43)。</p><p>&nbsp;&nbsp;&nbsp;&nbsp; 尽管如此坦克歼击车的发展还是可以找到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Marder-〉犀牛-〉象,第二个阶段是追猎者-〉猎豹-〉猎虎。以1943年为分水岭。在第一个阶段当中,突出的特点就是战斗室巨大并靠后,以支持重而长的主炮。到了象式被发展到了顶峰,Marder和犀牛都装甲薄弱,完全难以抵挡大多数坦克的正面一击。我个人推测,由于库尔斯克战役的迫切需要,而且又有波尔舍公司那90个现成的重型底盘,因此顺理成章地大幅度加强装甲,就产生了象式。</p><p>&nbsp;&nbsp;&nbsp;&nbsp; 实际上加强坦克歼击车装甲的需要早在1942年就已经提出,经过两年的研制,到44年IV号歼击车,猎豹,追猎者和猎虎才开始生产,而产量最大的又是威力最低的IV号,此时面对蜂拥而来的盟军坦克,包括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这些新型的坦克歼击车能做的已经不多了。尽管我毫不怀疑它们击毁盟军坦克的效率,但它们和虎式豹式这些装甲利器势单力孤而又缺乏必要的保障,这对战争的进程已经影响不大了。</p><p>&nbsp;&nbsp;&nbsp; 而此时,尽管还有不少Marder系列在役,但以它们薄弱的装甲,和1000米不到100mm的穿透力已经无法作为真正的坦克歼击车存在了,此时苏军大量装备的T34/85坦克的正面装甲已达110mm。实际上,由于豹式和虎式的出现,Marder已经不再是反坦克的主力(好可怜,名字叫坦克歼击车,造出来不久就不是反坦克主力了。)这恐怕是德军装备最多(跟IV号歼击车差不多)而又最默默无闻的坦克歼击车了。<br/></p><p>“黄鼠狼”系统坦克歼击车(Marder)</p><p>&nbsp;&nbsp;&nbsp;&nbsp; Marder系列是二战德军最早大量装备的坦克歼击车,尽管它的产生有很大的应急的成分,而且作为过渡车型在1944年就停产,还是有近三千辆Marder系列装备了若干“装甲反坦克营”(Panzerj?gerabteilungen)配属于坦克师和机械化师。更重要的,Marder系列确立了德国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方向,并为建立相应的部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德国人制造了近万辆各型坦克歼击车,留下了一个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武器家族。</p><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入侵苏联以前,德国人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坦克歼击车,但这些产品的表现默默无闻。它们的反坦克战绩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号突击炮。T34坦克的威胁使得德军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制T34失败后,德国人迅速找到了一个替代方法:将T34主炮或相似的长身管75mm炮装在自己的坦克底盘上,作为支援武器协同装甲部队作战。于是几种型号的Marder几乎在同时投入生产。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现有设备拼凑而成。MarderI,II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80-90mm的装甲,而到了MarderIII,这距离已经达到2000米。</p><p>&nbsp;&nbsp; Marder I / Sd.Kfz.135:在三种不同的法国坦克底盘上装上了德国人的75mm Pak 40 L/46 火炮。1942年到1943年生产了204辆</p><p>全重: 8200kg<br/>乘员: 4<br/>引擎: DelaHaye 103TT<br/>最大速度: 34-38km/h<br/>公路行程: 135-150km<br/>越野行程: 90km<br/>在油量: 111升<br/>车长: 5.38m<br/>车宽: 1.88m<br/>车高: 2.00m<br/>火力: 75mm Pak 40/1 L/46 + 1 x 7.92mm MG34<br/>备弹量: 75mm - 40 7.92mm - 600<br/>装甲: 5-12mm</p><p>&nbsp;&nbsp; Marder II / Sd.Kfz.131:在II型坦克底盘上加装75mm Pak 40/2 L/46火炮,1942年6月到1944年3月共生产了576辆,另有75辆由II号坦克改装。</p><p>全重: 10800kg<br/>乘员: 3<br/>引擎: Maybach HL 62 TRM<br/>最大速度: 40km/h<br/>公路行程: 190km<br/>在油量: 200升<br/>车长: 6.36m<br/>车宽: 2.28m<br/>车高: 2.20m<br/>火力: 75mm Pak 40/2 L/46 + 1 x 7.92mm MG34<br/>备弹: 75mm - 37 7.92mm - 600<br/>装甲: 5-30mm</p><p>&nbsp;&nbsp; Marder II / Sd.Kfz.132:在II型坦克底盘上加装经过改进以适应德国弹药的T34/76的76.2mm Pak 36(r) L/51 火炮。弹种与Pak40系列相同。1942年4月到1943年6月共生产了201辆。</p><p>全重: 11500kg<br/>乘员: 4<br/>引擎: Maybach HL 62 TRM<br/>最大速度: 55km/h<br/>公路行程: 220km<br/>越野行程: 140km<br/>载油量: 200升<br/>车长: 5.65m<br/>车宽: 2.30m<br/>车高: 2.60m<br/>火力: 76.2mm Pak 36(r) L/51 + 1 x 7.92mm MG34<br/>备弹: 7.62mm - 30 7.92mm - 900<br/>装甲: 5-30mm</p><p>Marder III / Sd.Kfz.138在PzKpfw 38(t) Ausf H/M底盘上加装<br/>7.5cm PaK 40/3 火炮。这是产量最大的一型,共生产了近1400辆。</p><p>Ausf H Ausf M<br/>全重: 10800kg 10500kg<br/>乘员: 4 4<br/>引擎: Praga EPA/2 Praga AC<br/>最大公路速度: 35km/h 42km/h<br/>越野速度: 24km/h<br/>公路行程: 240km 185km<br/>越野行程: 140km<br/>在油量: 218升 218升<br/>车长: 5.77m 4.95m<br/>车宽: 2.16m 2.15m<br/>车高: 2.51m 2.48m<br/>火力: 75mm Pak 40/3 L/46 + 1 x 7.92mm MG37(t)<br/>备弹: 75mm 38/7.92mm 1200 75mm 27/7.92mm 1200<br/>装甲: 8-50mm 8-20mm</p><p>Marder III / Sd.Kfz.139:在Panzerjager 38(t) 底盘上加装76.2mm Pak 36(r) L/51火炮。1942年4月到当年11月共生产344辆,<br/>另有19辆在1943年改装。估计这一型逐渐被Marder III 138代替了。</p><p>全重: 10670kg<br/>乘员: 4<br/>引擎: Praga EPA或Praga EPA/2<br/>最大速度: 42km/h<br/>公路行程: 185km<br/>越野形成:140km<br/>载油量: 218 litres<br/>车长: 5.85m<br/>车宽: 2.16m<br/>车高: 2.50m<br/>火力: 76.2mm Pak 36(r) L/51 + 7.92mm MG37(t)<br/>备弹: 7.62mm - 30 7.92mm - 1200<br/>装甲: 10-50mm</p><p>&nbsp;&nbsp;&nbsp;&nbsp; 这几个型号的差别不是很大。全重都在10吨出头,属于轻型履带战车。而且都重火力而轻视防护。表现在不仅装甲薄弱,而且战斗室是开放式的,并且很高。这一系列作为德国坦克歼击车的先驱,一举确立了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方向:小车带大炮。具体来说,Marder用轻型坦克的地盘带中型坦克的炮,犀牛和猎豹用中型坦克底盘带重型坦克的炮(令人兴奋的71倍口径88mm Pak43)。</p><p>&nbsp;&nbsp;&nbsp;&nbsp; 尽管如此坦克歼击车的发展还是可以找到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Marder-〉犀牛-〉象,第二个阶段是追猎者-〉猎豹-〉猎虎。以1943年为分水岭。在第一个阶段当中,突出的特点就是战斗室巨大并靠后,以支持重而长的主炮。到了象式被发展到了顶峰,Marder和犀牛都装甲薄弱,完全难以抵挡大多数坦克的正面一击。我个人推测,由于库尔斯克战役的迫切需要,而且又有波尔舍公司那90个现成的重型底盘,因此顺理成章地大幅度加强装甲,就产生了象式。</p><p>&nbsp;&nbsp;&nbsp;&nbsp; 实际上加强坦克歼击车装甲的需要早在1942年就已经提出,经过两年的研制,到44年IV号歼击车,猎豹,追猎者和猎虎才开始生产,而产量最大的又是威力最低的IV号,此时面对蜂拥而来的盟军坦克,包括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这些新型的坦克歼击车能做的已经不多了。尽管我毫不怀疑它们击毁盟军坦克的效率,但它们和虎式豹式这些装甲利器势单力孤而又缺乏必要的保障,这对战争的进程已经影响不大了。</p><p>&nbsp;&nbsp;&nbsp; 而此时,尽管还有不少Marder系列在役,但以它们薄弱的装甲,和1000米不到100mm的穿透力已经无法作为真正的坦克歼击车存在了,此时苏军大量装备的T34/85坦克的正面装甲已达110mm。实际上,由于豹式和虎式的出现,Marder已经不再是反坦克的主力(好可怜,名字叫坦克歼击车,造出来不久就不是反坦克主力了。)这恐怕是德军装备最多(跟IV号歼击车差不多)而又最默默无闻的坦克歼击车了。<br/></p>
<p>黄鼠狼2/75</p><p><br/></p><p>黄鼠狼2/76</p><p><br/></p><p>黄鼠狼3/75</p><p><br/></p><p>黄鼠狼3/76</p><p><br/></p>
<p>3号突击炮</p><p>Sturmgeschutz III Ausf A-E / Sd.Kfz. 142<br/>StugIII 3式突击炮A-E型 / 编号Sd.Kfz.142<br/>Sturmgeschutz III Ausf F-G / Sd.Kfz. 142/1<br/>StugIII 3式突击炮F-G型 / 编号Sd.Kfz.142/1<br/>Sturmgeschutz IV / Sd. Kfz. 163 / 167<br/>4式突击炮 / 编号Sd.Kfz.163/167</p><p>&nbsp;&nbsp;&nbsp; Stug III - 3式突击炮/坦克歼击炮是二战中德军主力装备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炮塔,它可以节约大量的制造时间,所以德国各军工厂生产的数量非常高。</p><p>&nbsp;&nbsp;&nbsp; 1936年6月15日,军方要求开发一种装有75毫米或以上口径主炮的步兵支援车辆。1936/37年,埃克特Alkett公司制造了试验性的0系列。它一共制造了5辆,使用的是Pzkpfw III B型的底盘和低强度钢制的上部结构,装有24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L/24)。1940年1月,经过广泛测试和改进,3式突击炮A型(1系列)正式投产。1940年晚些时候它出现在法国战场,其优异的表现得到了肯定。作为一种步兵支援武器,它在攻击时的主要目标是碉堡、机枪阵地、反坦克炮阵地以及其他障碍物。那以后,3式突击炮参加了北非、俄国、诺曼底等地的作战,直到战争结束时还有它的踪影。开始时,3式突击炮编成突击炮营,后来编成突击炮旅,一般作为独立部队配属给集团军一级。只有精锐的国防军部队(如大德意志师)和武装党卫队(近卫师、帝国师、骷髅师)才在师一级编有突击炮旅。突击炮是作为一种进攻武器开发的(突击炮assault gun也可译作冲锋炮),但后来常被用于防御任务。晚期型号——Stug III (40)也装备了不同的猎坦克营(坦克歼击营)。1944年的时候,它常被用来代替Pzkpfw III, Pzkpfw IV, 甚至Pzkpfw V(豹式)装备坦克营。实践表明这是一个错误,但绝望的形势和总体上坦克的短缺使得这种做法成为必要。 </p><p>型号 制造时间 制造数量 <br/>A 1940年1月- 1940年5月 30 <br/>B 1940年6月- 1941年5月 320 <br/>C 1941年5月- 1941年9月 50 <br/>D 1941年5月- 1941年9月 150 <br/>E 1941年9月- 1942年3月 272 <br/>F 1942年3月- 1942年9月 360 <br/>F/8 1942年9月- 1942年12月 334 <br/>G 1942年12月- 1945年3月 7893 </p><p>&nbsp;&nbsp;&nbsp; 从1940年1月到1942年3月,共制造了5种型号的3式突击炮(A/B/C/D/E型)。它们均装备24倍口径的75毫米短管炮(75mm StuK L/24)并一直在前线服役到1943年中期。1942年3月,新的F型开始制造,它装备了火力更强的40型43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3)。1942年9月,新的F/8型代替了F型的生产,它装备的是更好的40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8)。出于改进的目的,1942年有一部分不同型号的3式突击炮(B型到F型)换装了33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L/33),它看上去与28倍口径的42型105毫米榴弹炮(105mm StuH 42 L/28)很像,常引起混淆。1942年12月,F/8型的生产结束,3式突击炮的最终型号G型开始量产。G型的后期型号装有略带倾斜的“绍科普”("saukopf")型火炮防盾,这类防盾有两种,一种仅包括火炮,另一种除火炮外还包括了同轴机枪。另有31辆F型突击炮也用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代替了43倍口径的。F型、F/8型、G型的3式突击炮也被称为40型突击炮F型、F/8型、G型,因为他们装备了40型火炮(75mm StuK 40)。这最后三种型号更多是作为自行反坦克炮而不是突击炮使用。1940年8月1日,曾经有过将12辆3式突击炮改装为水下行驶型号的计划,但未曾实施就由于“海狮计划”的中止而取消了。E型是第一种配有7.92mm MG34机枪的3式突击炮,但仅仅是置于上部结构内部,供近距离防御使用。</p><p>&nbsp;&nbsp;&nbsp; 早期型号的G型在顶部有一挺机枪,转动角度有限,射手有一个防弹罩保护(见上图)。后期型号改为遥控操作、可360度旋转的机枪(Rundum Feuer)。B型到G型每个型号都有不同之处,所以看上去有所区别。这些不同之处包括:不同类型的悬挂系统、结构细节(车灯、车体倾角、通风系统等)、设备安装(观瞄设备、遥控机枪等)以及其他地方。常见的战地改进包括在驾驶员座位前放置一些附加防护设施(钢板、装有混凝土的容器等)以提高抗弹性能。从1943年中期起,3式突击炮开始装备裙板(Schurzen)以提高防护力。许多早期型号被送回工厂进行火炮的改装和增加装甲厚度。旧型号的车辆在修理时经常换上新型号的备件,造成了许多车辆的型号很难辨别。1943年9月到1944年9月出厂的3式突击炮表面经过“Zimmerit”(防磁涂料)处理(很通常的作法,包括虎式坦克也一样),以减小苏军大量使用的磁性防坦克手雷的危害,同时部队中的许多Stug III已经在战地工厂进行过类似处理。还有一种常见的作法是在引擎罩上焊上储物架或是放置一些钢轨等物品。</p><p>&nbsp;&nbsp;&nbsp; 总的来说,突击炮凭借它低矮的外形成为难以捕捉的目标和危险的对手。突击炮的乘员们可以被认为是炮兵部队的精英,他们被授予了一种特别的灰色坦克手制服。截止1944年初,突击炮手们击毁的坦克总数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20000辆。到1945年3月,埃克特Alkett公司(MIAG公司也制造了一小部分)共制造了大约9500辆不同型号的3式突击炮及其变型车。</p><p>Stug III 3式突击炮 - 编号Sd.Kfz. 142</p><p>A型 - 75mm StuK 37 L/24</p><p>B型 - 75mm StuK 37 L/24</p><p>33型自走重步兵炮B型 - 150mm sIG33 L/11 (11.4倍口径的150毫米重步兵炮)</p><p>C型 - 75mm StuK 37 L/24</p><p>D型 - 75mm StuK 37 L/24</p><p>E型 - 75mm StuK 37 L/24</p><p>Stug III (40) 3式(40型)突击炮 - 编号Sd.Kfz. 142/1</p><p>F型 - 75mm StuK 40 L/43</p><p>42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F型 / 编号Sd.Kfz. 142/2 - 42型28倍口径的105毫米榴弹炮</p><p>F/8型 - 75mm StuK 40 L/43 或 L/48</p><p>33型自走重步兵炮F/8型 - 150mm sIG33 L/11</p><p>G型 "Fruhe" - 75mm StuK L/48</p><p>G型 "Spat" - 75mm StuK L/48</p><p>42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G型 / 编号Sd.Kfz. 142/2 - 42型28倍口径的105毫米榴弹炮</p><p>Stug IV 4式突击炮 - 编号Sd.Kfz. 163/167</p><p>Stug IV 4式突击炮 - 75mm StuK 40 L/48 <br/>&nbsp;<br/>33型自走重步兵炮</p><p>33型自走重步兵炮性能参数<br/>重量: 21000kg <br/>乘员人数: 4-5 人 <br/>引擎: 马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马力 <br/>速度: 路面: 20km/h<br/>越野: ?km/h <br/>行程: 路面: 110km<br/>越野: 85km <br/>油箱容积: 320 升 <br/>车长: 5.40m <br/>车宽: 2.90m <br/>车高: 2.30m <br/>武器: 150mm sIG 33 L/11.4 &amp; 1 x MG34 7.92mm<br/>(1 x MG34 - 车顶)<br/>(2 x MP38 - 内部) <br/>弹药: 150mm - 30 发<br/>7.92mm - 600 发 <br/>装甲厚度: 10-80mm </p><p>&nbsp;&nbsp;&nbsp; 33型自走重步兵炮是一种埃克特Alkett公司设计和制造的重型步兵炮载运车。从1941年12月到1942年10月共制造了24辆。它使用的是Stug III B型 (后来使用Stug IIIF/8型)的底盘,装备了11.4倍口径的150毫米重步兵炮。内部空间的缺乏使它只能携带30发150毫米炮弹和600发7.92毫米机枪子弹。它有5名乘员,仅在东线使用。24辆中的12辆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并全部损失了。今天只有一辆存世,保存在俄罗斯库宾卡战车博物馆。<br/>&nbsp;<br/>42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早期型(编号Sd. Kfz. 142/2).<br/>&nbsp;&nbsp;&nbsp; 1942年10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制造了42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它使用Stug III F和F/8型的底盘,配备一门42型28倍(30倍)口径的105毫米榴弹炮(105mm StuH 42 L/28 (L/30))。从1943年起开始使用G型的底盘。从1942年10月到1945年2月共制造了1212辆42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1943年5月到6月,10辆退役或在战斗中损坏的Stug III加装了14毫米火焰喷射器,改装成了F1型3式火焰喷射坦克(Sturmgeschutz III (Fl))。从1943年到1944年1月,这些车辆留在德国供培训使用,后来又在1944年1月到4月重新装备了40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8)投入战场。<br/>&nbsp;<br/>42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编号Sd. Kfz. 142/2)该车系法国索缪尔战车博物馆的藏品<br/>&nbsp;&nbsp;&nbsp; 1944到1945年,一小部分G型3式突击炮被改装成了(75mm/105mm)弹药载运车。改装时移去了火炮部分,在开口处覆盖上一块钢板。(简单就是好!)</p><p>&nbsp;&nbsp;&nbsp; 1944年11月时,克虏伯(Krupp)公司也提出过在Stug III/IV 上安装43式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3 L/71)的方案,但从未达到过原型车阶段。<br/>&nbsp;<br/>Stug IV 4式突击炮 - 编号Sd.Kfz. 163/167<br/>&nbsp;&nbsp;&nbsp; 1943年12月,Stug IV 4式突击炮的制造开始(注意:与Jagdpanzer IV-编号Sd.Kfz.162-4式自行反坦克炮是有区别的)。它只是在3式突击炮上部结构上进行了少量改动(如驾驶室部分)后将其安置在4型坦克底盘上。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克虏伯-古森Krupp-Gruson公司共制造了1139辆这样的“混血儿”。Stug IV 4式突击炮(编号Sd.Kfz. 163/167)装备了一门带倾斜的“绍科普”("saukopf")型火炮防盾的40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8)。曾经还做过在Stug IV上装备70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L/70,豹式坦克的主炮)的试验,但最后不了了之。在阿登攻势的准备阶段,一些Stug III被打扮得奇形怪状,用意是模仿一些美军车辆。同时也改装了一些豹式坦克,想模仿美军的M10自行反坦克炮。这些车辆都交给了第150装甲旅(由党卫军传奇人物奥托·斯科尔策尼中校率领),任务是穿过美军战线,偷袭马斯河上的桥梁。但他沮丧的发现这些车辆只能用来试试“在夜晚骗过那些美国新兵”,最后特种作战并未实施。&nbsp; </p><p>&nbsp;&nbsp;&nbsp; 总的来说,各型号的突击炮是一个成功的系列,它们在各条战线担负了各种不同的任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还出口到以下国家:罗马尼亚(119辆),保加利亚(55辆),匈牙利(40辆),意大利(5辆),西班牙(10辆),芬兰(59辆)。战后,大约28辆G型3式突击炮通过法国和西班牙的途径落到了叙利亚人手中,它们在那里一直服役到1967年(是否让以色列人用老式M4谢尔曼敲掉了不得而知,否则在20年后再来一场Stug III vs M4一定很有趣)。</p><p>StugIII 3式突击炮性能参数 型号: A G <br/>重量: 19600kg 23900kg <br/>乘员人数: 4 4 <br/>引擎: 马巴赫Maybach HL 120 TR / 12缸 / 300马力 马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马力 <br/>速度: 40km/h 40km/h <br/>行程: 路面: 160km 路面: 155km <br/>车长: 5.38m 6.77m <br/>车宽: 2.92m 2.95m <br/>车高: 1.95m 2.16m <br/>武器: 75mm StuK 37 L/24 75mm StuK 40 L/48<br/>2 x 7.92mm MG 34 or MG42 <br/>弹药: 75mm - 44 发 75mm - 54 发<br/>7.92mm - 600 发 <br/>装甲厚度: 11-50mm 11-80mm </p><p>变型车:</p><p>42型自行榴弹炮(Sd. Kfz. 142/2), <br/>Stug 33 - 33型150mm自走重步兵炮, <br/>Sturmgeschütz III 3式火焰喷射坦克, <br/>Sturmgeschütz IV 4式突击炮(Sd.Kfz. 163/167), <br/>Munitionpanzer Sturmgeschütz III Ausf G - 弹药载运车,<br/></p>
<p>三号突击炮</p><p><br/></p><p></p>
<p>4式坦克歼击炮(Jagdpanzer IV)<br/>编号Sd. Kfz. 162 - 75mm L/48 (1944)<br/>编号Sd. Kfz. 162/1 - 75mm L/70 (1944-1945)</p><p>"Guderian Ente" / "古德里安的鸭子"<br/>&nbsp;&nbsp;&nbsp; 4式自行反坦克炮是在3式突击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更新的一个产品,准备用来取代它。1942年12月,作出了在Pzkpfw IV-4式坦克的底盘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装备75毫米炮的自行反坦克炮的决定。设计开始于1943年早期,在1943年5月13日,沃马格(Vomag)公司完成了一个木制模型,向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自行反坦克炮,第一辆原型车于1943年10月完成。1943年12月,Jagdpanzer IV - 4式自行反坦克炮正式定型,沃马格(Vomag)公司被要求立刻开始生产。1944年1月,第一辆正式生产车离开了生产线,它使用的是改进过的F型4式坦克的(短)底盘,并被命名为F型4式自行反坦克炮,编号Sd.Kfz.162。早期预生产型装备的是身管较短的39型43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3)而且不带炮口制退器,后期预生产型和量产型装备的是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且带炮口制退器。两种型号的火炮都只能向左侧或右侧偏转10度。同时早期型号安装有两挺 7.92mm MG42机枪而后期型号仅安装一挺。开始时,计划在4式自行反坦克炮上安装KWK公司的42型70倍口径的75毫米坦克炮(75mm KwK 42 L/70,与豹式坦克的主炮相同),但由于生产上的问题,最终采用了39型43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3)来代替。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装甲倾斜度很理想,为四人乘员组提供了非常好的防护。 4式自行反坦克炮首先装备了猎坦克营(坦克歼击营),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是1944年与赫尔曼·戈林师一起在意大利作战,低矮的外形、良好的机动性、强大的火力使它成为盟军的可怕对手。编号Sd.Kfz.162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生产结束于1944年11月。随着生产的进行,各种改动使不同时间生产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看上去有些微小的差别。1944年9月,还曾经试验过刚性连接方式安装的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共制造了两辆原型车,但实验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最后没有采取这种安装方式。(试验没有白作,最后“追猎者”坦克歼击车Jagpanzer 38(t) Hetzer采用了这一方案。)当编号Sd.Kfz.162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生产结束时,还有26辆车体未经使用,最后都被改装成其他特种车辆了。<br/>&nbsp;<br/>编号Sd.Kfz.162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br/>&nbsp;&nbsp;&nbsp; 1944年8月,42型70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42 L/70)开始被安装在车体上以取代旧的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主要目的是加强火力(装甲穿透力),新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编号为Sd.Kfz.162/1。也曾经试验过在车体上以刚性连接方式安装42型70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42 L/70),但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新车大体上没有太大变化,但采用了新的H型4式坦克的底盘,装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加长的身管和加厚的前装甲使得车体前部重量太大,整车的机动性和操作性能也明显下降。其实4式自行反坦克炮(其他突击炮/无炮塔坦克也一样)最主要的缺点是由于缺乏炮塔,开火时一定要将车头对准目标,使操作很困难,也容易暴露目标。1944年12月时,编号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彻底取代了以前的产品,在沃马格(Vomag)公司一直生产到1945年3月(4月?)。随着生产的进行,各种改动使不同时间生产的这种4式自行反坦克炮看上去也有些微小的差别。沃马格公司生产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被命名为Jagdpanzer IV/70(V) (V代表(Vomag)公司),也有人干脆叫它V/70型4式坦克(Panzer IV/70(V))。编号Sd.Kfz.162和编号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经常安装有装甲裙板(Schurzen)以提高防护性能。</p><p>埃克特(Alkett)公司生产的Jagdpanzer IV/70(A) / Sd.Kfz.162/1的原型车<br/>&nbsp;&nbsp;&nbsp; 1944年8月,编号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也被安排在埃克特(Alkett)公司生产,他们的产品代号是Jagdpanzer IV/70(A) (A代表Alkett公司)。尼伯龙根工厂(Nibelungenwerke)负责将经过微小改动的沃马格(Vomag)公司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Jagdpanzer IV(V)上部结构直接安装在未加改动的H/J型4式坦克(Panzer IV' Ausf H/J)底盘/车体上。埃克特(Alkett)公司的设计使制造更容易,但同时也意味着车高的增加。 同样随着生产的进行,微小的差别也出现在不同时间生产的这种4式自行反坦克炮上。生产一直持续到1945年3月,它也被称作Jagdpanzer IV/70(A)“暂时解决办法”("Zwischenlosung"),也有人叫它A/70型4式坦克(Panzer IV/70(A))。1944年11月,克虏伯Krupp公司计划改进编号Sd.Kfz.162/1的4式自行反坦克炮以装备43/3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3 L/71),但看上去不太可能(前重后轻,行驶、操作严重不便),这个计划始终只停留在设计阶段。由于它们的重量分布不均,4式自行反坦克炮转弯时摇摇摆摆,所以驾驶员们给了它一个外号:“古德里安的小鸡/鸭子”("Guderian's Chicken / Duck")。</p><p>型号: 制造时间: 制造数量: <br/>Jagdpanzer IV<br/>(Sd.Kfz.162) 1944年1月-11月 769 <br/>Jagdpanzer IV/70(V)<br/>(Sd.Kfz.162/1) 1944年8月 - 1945年3月(4月?) 930(940) <br/>Jagdpanzer IV/70(A)<br/>(Sd.Kfz.162/1) 1944年8月 - 1945年3月 278 </p><p>&nbsp;&nbsp;&nbsp; 从1943年1月到1945年3月,先是在沃马格(Vomag)公司后来又加上尼伯龙根工厂(Nibelungenwerke),一共生产了大约2000辆4式自行反坦克炮,装备了许多装甲部队。出于当时的情况,4式自行反坦克炮常用于替换损毁的坦克。实践表明这是一个错误,但绝望的形势和总体上坦克的短缺使得这种做法成为必要。战后,大约6辆4式自行反坦克炮(L/48 和 L/70型)在叙利亚军队中被发现。同时,在战后新德国陆军用HS-30装甲运兵车加装90毫米炮改装而成的自行反坦克炮上也能发现4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影子。</p><p>4式自行反坦克炮性能参数<br/>型号: Jagdpanzer IV - 4式反坦克炮<br/>Sd.Kfz.162 Jagdpanzer IV - 4式反坦克炮/70(V)<br/>Sd.Kfz.162/1 <br/>重量: 24000-25000kg 25800kg <br/>乘员人数: 4人 4人 <br/>引擎: 马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马力 马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马力 <br/>速度: 路面: 40km/h<br/>越野: 18km/h 路面: 35km/h<br/>越野: 18km/h <br/>行程: 路面: 210km<br/>越野: 130km 路面: 210km<br/>越野: 130km <br/>油箱容积: 470 升 470 升 <br/>车长: 6.85m 8.50m <br/>车宽: 3.17m 3.17m <br/>车高: 1.85m 2.85m <br/>武器: 75mm Pak 39 L/43<br/>2 x 7.92mm MG42(早期)<br/>75mm PaK 39 L/48<br/>2 x 7.92mm MG42(早期)<br/>75mm PaK 39 L/48<br/>1 x 7.92mm MG42(晚期) 75mm PaK 42 L/70<br/>1 x 7.92mm MG42<br/>&nbsp;<br/>弹药: 75mm - 79 发<br/>7.92mm - 1200 发 75mm - 55/60 发<br/>7.92mm - 1200 发 <br/>装甲厚度: 10-80mm 10-80mm <br/></p>
<p>四号歼击车</p><p></p><br/>
<p>“斐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 “Ferdinand/Elefant”(Sd.Kfz.184)</p><p>&nbsp;&nbsp;&nbsp; Ferdinand自行突击炮又称“象”式坦克歼击车。该种歼击车的底盘在“虎”式坦克底盘研制的时候就已经有了。1941年5月26日,德国军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研制的代号为VK4501,由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竞争,后来亨舍尔公司的样车VK4501(H)被军方选中,定型后便是“虎”式重型坦克。而波尔舍公司的VK4501(P)样车已经生产了90辆,公司的总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议将这些底盘改装成重型突击炮(坦克歼击车)。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批准了这一建议。随后,波尔舍公司利用VK4501(P)的底盘生产出90辆重型突击炮,最后命名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后来又改称为“象”式坦克歼击车。<br/>&nbsp;&nbsp; “象”式坦克歼击车装备有一门88mmPak43/2型火炮。首次使用就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装备了两个“象”式坦克歼击车营,分别是第653、第654装甲营,各营下辖“象”式坦克歼击车45辆。在会战第一天的进攻中“象”式坦克歼击车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这种坦克歼击车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设置自卫的机枪和一些机械问题,在突破苏军的防线后被苏军的步兵摧毁了。为了可以射击靠近它的苏军士兵,德军临时采取了在车体后部搭载装甲掷弹兵的方法,不过这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就是人员的巨大伤亡。尽管如此,“象”式坦克歼击车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可以说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了。库尔斯克会战后剩下的50辆车都装上了MG34型7.92mm机枪,由机电员操纵射击。其后,“象”式坦克歼击车还参加了苏德战场上其它的战役以及在意大利的战斗。<br/>&nbsp;&nbsp;&nbsp; “象”式坦克歼击车火力强大,防护性能超群,但是机动性却较差,而设计思想上的大胆创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歼击车确立了它在世界战车史上应有的地位。<br/> <br/>Ferdinand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br/>战斗全重 65000kg <br/>车长 8.14m <br/>车宽 3.38m <br/>车高 2.97m <br/>最大速度 30 km/h <br/>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70/121 km <br/>乘员 6人 <br/>火力装备 88mm Pak 43/2;2x7.92mm MG34 <br/>弹药 88mm:50发;7.92mm:600发 <br/>装甲 20-200mm <br/>爬坡度 22?度 <br/>通过垂直墙高 0.78m <br/>越壕宽 2.64m <br/>涉水深 1.00m </p><p>这是一辆被俄军缴获的“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它是被俄军的129步兵师缴获的。在该师的日志中这样写到:“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 "斐迪南"的损失是由于缺乏机枪,但这不是正确的,大部分是由于缺乏燃料,至于敌人的反坦克炮和步兵的近距离攻击根本不能使它致命。"斐迪南"是一种进攻型武器,但在战争上却常常作为掩护部队撤退的工具,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修复,因此它们中的许多由于一点小小的故障而被迫放弃在战场上被盟军缴获,就象这辆一样。”<br/></p><p></p><br/>
<p>Panzerjager Hornisse / Nashorn 自行反坦克炮“大黄蜂”/“犀牛”<br/>编号Sd. Kfz. 164 </p><p>&nbsp;&nbsp;&nbsp; 1941年冬天,德国设计师们决定在3式或4式坦克(Panzer III/Panzer IV)的底盘上发展新的自行反坦克炮,但由于车体结构并不适合,这个设计没有通过。同时埃克特Alkett公司发展出的新底盘Geschutzwagen III/IV,它结合了3式(主要是J型)和4式坦克(主要是F型)的部件,被认为很适合作为新的自行反坦克炮底盘。</p><p>&nbsp;&nbsp;&nbsp;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盘上装备了43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设计定名为"Hornisse" (大黄蜂)。1942年晚些时候,这种车体还被用于“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编号Sd.Kfz.165)。引擎被移到中间,车体被延长以容纳长身管的88毫米反坦克炮,同时还可以平衡整车的重量分布。由于火炮的巨大重量和车体承载能力的限制,乘员组只能受到轻型装甲的保护。1942年10月,整车模型向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得到了批准,他还希望生产能于1943年5月开始。</p><p>&nbsp;&nbsp;&nbsp; 1944年早期,驾驶室前装甲板的布置在生产中有了变动,火炮也变为43/1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这样该车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型号。1944年2月24日(一说27日),希特勒下令将第二种型号命名为"Nashorn"(犀牛)。“大黄蜂”和“犀牛”除了驾驶室前装甲板的布置和火炮型号外没有任何区别,而这两点变动都是无关紧要的。尽管缺少装甲防护,二者都为威力强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机动性。战斗室的有限空间使载弹量受到限制,通常在24-40发之间。“大黄蜂”和“犀牛”顶部敞开的战斗室仅依靠帆布来遮蔽风雨,而且缺乏一挺车体机枪,通常一挺MG34或MG42机枪会配备在车体内以提供近战防御。从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设计、德国埃森工厂Deutsche Eisenwerke制造的“大黄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产量很低,分别为20辆和474辆。</p><p>&nbsp;&nbsp;&nbsp; 这两种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都装备了重型坦克歼击炮营,第一次作战是跟随第655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它们表现得很成功,所以以后一共装备了6个这样的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出没在各条战线(例如1944年第525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在意大利战线作战)。最后它们逐渐被威力更大、防护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 IV(4式自行反坦克炮)和Jagpanther(猎豹)所取代,但它们的战史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p><p>&nbsp;&nbsp;&nbsp;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是唯一在欧洲战场上摧毁过美军新型的M26“潘兴Pershing”重型坦克(配备长身管的90毫米坦克炮、重型装甲防护)的武器。1945年3月6日,一辆美军第3装甲师的M26在250米的距离上被一炮击毁,这个“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杰作发生在Cologne以北的Niehl镇。</p><p>性能参数<br/>重量: 24000kg <br/>乘员人数: 4-5 人 <br/>引擎: 马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马力 <br/>速度: 路面: 42km/h<br/>越野: 20km/h <br/>行程: 路面: 260km<br/>越野: 130km <br/>油箱容积: 470 升 <br/>车长: 8.44m (包括主炮) <br/>车宽: 2.86m <br/>车高: 2.65m <br/>武器: 88mm Pak 43 L/71 &amp; 1 x 7.92mm MG34/42 (早期)<br/>88mm Pak 43/1 L/71 &amp; 1 x 7.92mm MG34/42 (晚期)<br/>(1 x MG - 携带在内部) <br/>弹药: 88mm - 24-40 发<br/>7.92mm - 600 发 <br/>装甲厚度: 10-30mm </p><p>对垂直夹角为30度的装甲板穿透力 <br/>弹药: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br/>Panzergranate 39 203mm 185mm 165mm 148mm 132mm <br/>Panzergranate 40/43 237mm 217mm 193mm 171mm 153mm <br/>  <br/>  <br/>Pzgr.39 (APCBC) - 39式被帽穿甲弹 <br/>Pzgr.40/43 (APCR) - 40/43式钨芯穿甲弹 </p><p></p><p></p><br/>
<p>“追猎者”坦克歼击车</p><p>Jagdpanzer 38(t) Hetzer(Sd.Kfz.138/2)</p><p>&nbsp;&nbsp;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是基于38(t)坦克的底盘上研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的最后一种坦克歼击车。古德里安于1943年3月提出研制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建议,以弥补德军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国陆军兵器局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43年12月下令研制“战斗全重为13t的38(t)轻型突击炮”,并且明确规定,这种轻型突击炮和38(t)坦克零部件的通用性要达到80%,由捷克的BMM公司负责研制。BMM公司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生产出第一辆样车,随着一系列车体改装工作的进行,“80%通用性”这一指标便无法实现了。1944年4月20日,有20种新型坦克歼击车参加了希特勒生日进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过望。同年6月19日,这种坦克歼击车被命名为“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从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产了2584辆。<br/>&nbsp;&nbsp;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的外部特征很明显,它的一直到顶的车体首上甲板及两侧的斜甲板,突出的火炮防盾和火炮轴线明显偏右,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将它认出。“追猎者”的主要武器是一门75mm的火炮,炮弹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车内还有冲锋枪一挺,手榴弹50枚,用于进行近战。<br/>&nbsp;&nbsp;&nbsp; 虽然德军装备了两千余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但是由于它是轻型反坦克炮,又是战争后期才投入使用的,根本无法阻挡如潮水一般涌向德国本土的苏军和盟军坦克集群,所以“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br/>二战期间瑞士军队就在38(t)的基础上研制过自行反坦克炮,二战结束以后,从1947-1952年,瑞士又从捷克进口了158辆由“追猎者”改装的坦克歼击车`,定名为G13自行反坦克炮,它在瑞士陆军中一直服役到1970年。</p><p>Jagdpanzer 38(t) Hetzer主要性能数据列表<br/>&nbsp;<br/>战斗全重 15750kg <br/>车长 6.38m <br/>车宽 2.63m <br/>车高 2.17m <br/>引擎 Praga EPA AC/2 <br/>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2/16 km/h <br/>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78/97 km <br/>乘员 4人 <br/>火力装备 75mm PaK39 L/48 ; 1x7.92mm MG34/MG42 <br/>弹药 75mm:41发 ; 7.92mm:1200发 <br/>装甲 8-60mm <br/>爬坡度 25?37?度 <br/>通过垂直墙高 0.65m <br/>越壕宽 1.31m <br/>涉水深 0.89m <br/></p><p></p><p></p><p><br/></p><p>(未完待续)</p><p></p>
辛苦了,歼击车是我比较喜欢的。
<p>Jagdpanther(Sd.Kfz.173)<br/>德军“猎豹”坦克歼击车</p><p>&nbsp;&nbsp;&nbsp; “猎豹”坦克歼击车采用“黑豹”(Panther)坦克的底盘,保留了原车的动力装置和低矮车体,增加了一种新的上部结构。该车由克虏伯公司于1942年1月开始设计,11月16日制成全尺寸模型。1943年10月20日,在阿利斯试验场向希特勒展出样车。获得批准后,于1943年12月17日定名为“猎豹”坦克歼击车,编号为Sd.Kfz.173。1944年2月,正式投入生产,到1945年3月,共生产了384辆。1944年11月,克虏伯公司又设计出装128mm火炮的“猎豹”改进型。单从外形上看,“猎豹”歼击车的前倾斜甲板一直延伸到顶部,简洁明快,由于其基型(“黑豹”坦克的A和G型)的底盘略有不同,使其前后生产型的外观特点也有所不同。左图显示的为早期型,后期型在车防盾座下部有一排镙钉。<br/>&nbsp;&nbsp;&nbsp; “猎豹”坦克歼击车在很多方面具有“黑豹”坦克的特征,但它的火力比“黑豹”坦克强,它装的是Pak43L/71式88mm火炮,且身管长度和“虎”2坦克一样,说明它的火力可以和“虎”2坦克媲美。“猎豹”坦克歼击车可以在2000m的射击距离上击穿除IS-2外所有对方坦克的装甲,这在二战期间是很少见的。德军规定,“猎豹”坦克歼击车只允许用来执行反坦克作战任务,由集团军指挥。可见,德军是把它当作重要的反坦克武器来使用的。该车的机动性能也不错,最大速度达到55km/h,行程显得小一些。“猎豹”坦克歼击车的装甲厚度仍显不足,经常被盟军坦克和反坦克炮从正面击穿。<br/>&nbsp;&nbsp;&nbsp; 总体来说,“猎豹”坦克歼击车性能相当不错。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数量有限,装备德军的时间较晚,根本无法阻挡在数量上绝对占优的苏联红军和盟军坦克。</p><p>Jagdpanther主要性能数据列表<br/>战斗全重 45500kg<br/>车长 9.87m<br/>车宽 3.27m<br/>车高 2.72m<br/>引擎 Maybach HL230P30<br/>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55/30 km/h<br/>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100 km<br/>乘员 5人<br/>火力装备 88mm Pak 43/3 L/71;1x7.92mm MG34<br/>弹药 88mm:57发;7.92mm:600发<br/>装甲 16-100mm<br/>爬坡度 30度<br/>通过垂直墙高 0.9m<br/>越壕宽 2.45m<br/>涉水深 1.6m<br/>&nbsp;</p><p></p><br/>
猎虎式重型坦克歼击车<br/>&nbsp;<br/>Jagdpanzer VI Heavy Tank Killer<br/>Jagdtiger Ausf. B<br/>Sd. Kfz. 186<br/>&nbsp;<br/>  “猎虎”(Jagdtiger) 重型坦克歼击车的研发始于1943年2月。至1943年10月20日,“猎虎”的木制模型送到了希特勒的眼前。作为坦克歼击车,“猎虎”的任务是在远距离支援步兵和装甲车辆,击毁敌人的坦克和反坦克炮。<br/>&nbsp;<br/>  “猎虎”有两种原型,一种使用波尔舍(Porsche)的悬吊系统(由8轮组成);一种使用亨舍尔(Henschel)的悬吊系统(由9轮组成),都于1944年2月完成。该设计开始被称为六号坦克歼击车,后来则被命名为“猎虎”且获得编号“Sd.Kfz.186”。生产计划在1943年12月开始,但由于五号“豹式”<br/>坦克的生产优先权使“猎虎”的生产不得不延迟。在1945年1月,“猎虎”生产终于获得了优先权,但当时的总体条件已经不能全面生产了。<br/>&nbsp;<br/>  “猎虎”基于“虎II”坦克的底盘和部件,装备128毫米Pak 44 L/55火炮(从“鼠式”坦克上取得)以及两门MG34/42机枪。128毫米火炮是在二战过程中最可怕的反坦克武器,它能轻易在盟军火炮的射程之外击毁这些坦克。火炮装设在固定的炮塔内,能左右转动10度。炮塔两侧是与壳体连为一体的斜坡式装甲。<br/>&nbsp;<br/>  “猎虎”由六人操纵,携带38~40发炮弹。由于自身的笨重,它和“虎II”一样都有低机动力和高耗油量的缺点。“猎虎”致命的机械问题从未得到解决,以至于它的乘员为避免坦克被盟军俘虏不得不将失去动力的“猎虎”焚毁。在1944年晚期,克鲁勃(Krupp)计划用长身管的128毫米KwK L/66火炮替换Pak 44 L/55火炮,但并未实现。克鲁勃亦尝试用88毫米KwK 43 L/71火炮替代原来的128毫米Pak 44 L/55火炮。在1945年4月,四辆装备88毫米Pak 43 L/71火炮的“猎虎”改装成功,并且被命名为Panzerj?ger Tiger mit 88mm Pak 43/3 (Sf) Sd.Kfz.185。而其它装备128毫米Pak 44 L/55火炮的“猎虎”编号依旧为Sd.Kfz.186。“猎虎”安装了两种不同的传动轮,亨舍尔的传动轮(制造了74个型号)和波尔舍的传动轮(从1944年2月到9月制造了11个型号)。波尔舍的传动轮比亨舍尔的便宜一半而且易于制造。亨舍尔的传动轮则比波尔舍的稍微小一些。“猎虎”由Nibelungenwerke在St. Valentin生产,此后在奥地利的Dollersheim进行测试。<br/>&nbsp;&nbsp;&nbsp; 阿道夫·希特勒自己希望将“猎虎”改装为喷火坦克,但他的愿望并未实现。从1944年7月到1945年4月,150份“猎虎”的订单只完成了85份。<br/>&nbsp;<br/>生产时期: 生产数量:<br/>1944年7月~12月 49<br/>1945年1月~4月 36<br/>&nbsp;<br/>  这些“猎虎”分配到两个部队:sPzJagAbt 653和sPzJagAbt 512。sPzJagAbt 512组建于1944年夏天,包含两个装甲连(第一连先由Albert Ernst指挥,后由Kampfgruppe Ernst指挥;第二连由Otto Carius指挥。),由Major Scherf指挥。该部队在匈牙利随同第六党卫军装甲军的部分部队参战,此后同时在东、西线防守德国。sPzJagAbt 653组建于1945年春天,可能从未超过一个完全坦克连的编制。在阿登“突出部战役”时参战,此后在西线的莱茵河和卡尔斯鲁恩地区继续作战。在1945年夏天,美军开始尝试俘虏“猎虎”,它的128毫米坦克炮能在2100米距离上轻易贯穿M26“潘兴”坦克的前部装甲。<br/>&nbsp;&nbsp;&nbsp; 只有少量的“猎虎”在战后幸存,今天在英国勃明顿坦克博物馆和美国一些露天坦克展览会上能发现它们。<br/>&nbsp;<br/>主要性能:<br/>自重: 70000kg<br/>全长: 7.26m (无炮)<br/>10.65m(有炮)<br/>车高: 2.95-3.09m<br/>车宽: 3.65m(无挡板)<br/>3.75m(有挡板)<br/>武器: 128毫米Pak 44(80) L/55火炮<br/>2门7. 92毫米MG34/42机枪<br/>(1门在壳体上)<br/>(1门在引擎板上)<br/>主炮口径: 128毫米(30~40发/门)<br/>机枪口径: 7点92毫米(2925/3300发/门)<br/>车体装甲: 40-250毫米<br/>发动机: Maybach HL 230 P 30/12缸/700马力<br/>油量: 860公升<br/>路上最大时速: 38公里/小时<br/>不平地最大时速: 17公里/小时<br/>路上最大行程: 170~120公里<br/>不平地最大行程: 80公里<br/>乘员: 6人<br/>&nbsp;<br/>附: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br/>&nbsp;<br/>Panzergranate 39:  APCBC 普通破甲弹头<br/>Panzergranate 40/43: APCR  钨心破甲弹头<br/>&nbsp;<br/>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br/>Panzergranate 39 189mm 166mm 143mm 127mm 117mm<br/>Panzergranate 40/43 187mm 178mm 167mm 157mm 148mm<br/>&nbsp;
<p>猎虎</p><p></p><p></p><p><br/>&nbsp;</p>
早期的歼击车,如黄鼠狼、犀牛等,成本低廉,但顶上没盖,遇上空袭。。。<br/>
<a href="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6-2/20062157353752945.jpg" id="ImgSpan" target="_blank"><img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border="9" src="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6-2/20062157353752945.jpg"/></a>
<p>后期的歼击车,火力、装甲十分出色,但机械故障多害死人!如象、猎虎。</p><p></p>
负重轮交叉排列,技术复杂,维修麻烦!传动系统也有点毛病!
<p>德国许多战车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性能,而导致其他方面性能低下。</p><p></p>
<p>我开过胡蜂</p><p>&nbsp; 威力还成,就是防御太水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陪陪</i>在2006-4-1 17:18:00的发言:</b><br/><p>我开过胡蜂</p><p>&nbsp; 威力还成,就是防御太水了</p></div><p>老兄开过胡蜂?我没听错吧!</p>
好文章,楼主打字辛苦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虎式坦克</i>在2006-4-1 20:10: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陪陪</i>在2006-4-1 17:18:00的发言:</b><br/><p>我开过胡蜂</p><p>&nbsp; 威力还成,就是防御太水了</p></div><p>老兄开过胡蜂?我没听错吧!</p></div><p>老兄你说清楚点</p>[em09]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陪陪</i>在2006-4-1 17:18:00的发言:</b><br/><p>我开过胡蜂</p><p>&nbsp; 威力还成,就是防御太水了</p></div><p> </p><p>老兄在哪里开的?博物馆??游戏中??? </p><p></p>
<p>好文章!!顶</p><p></p>
<p>备注:以上均为75MM口径以上主炮的战车,75炮以下的不作考虑!</p><p></p>
我觉得阿,说波尔舍的话有几个人知道这公司的名气?说保时捷的话相信一大堆人都知道……
放错版块了
不是有一种超大口径放火箭弹的歼击车,叫啥名想不到,是以虎式做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