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论明朝之衰亡兼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8:46:34
<p><span class="p141">明太祖统一中国之后,深知前朝灭亡之患1为太监干政2是后宫预政外戚揽权。所以在皇宫的大殿之上亲笔题写了两行字“太监不得干政,干政者灭九族”,因此明庭对太监的管理急严(规定太监最多只能到五品,最高职位就是太监总管,主要负责后宫的起居等,相当于大户人家的总管),第2个皇帝朱允文(太祖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虽然仁慈但过于柔弱,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因此激反了他的叔父最有势力的番王,燕王朱棣随之以清君侧的名义谋反。两军对持建文帝居然下令不能伤害他的叔父是朱棣(后来的成祖)多次死里逃生,由于太监在朝不得重用因此多与燕王秘密联系(都作了间谍了),成祖攻下南京就是太监当的内应,太监翻身自此而始。之后的锦衣位指挥官多是太监的亲朋,刘谨更设西厂自领以监督百官,内阁大员若不顺己既诬蔑罪状下狱瘐死。第一个揽权的太监王振原是教书先生,自阉进贡英宗时得宠,“三杨”相继出阁后,更加肆无忌惮,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 <br/><br/>明熹宗朱由校是个能工巧匠,喜欢做家具等木工活长做一些精巧的饰物送于他人,按说吧,他既不好色有不好奢华,如果旁边有正人引导使明朝得到中兴不是不可能。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熹宗即位时出了很大的力气,因此,熹宗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span></p><p><span class="p141"><br/>臣能治外,但是管不了皇帝家里的事,此时后宫有两颗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长,一旦他们成了气候,大明王朝这个弥留之际的病人,就将被掏空最后一滴精血。这两个毒瘤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与容氏。 魏忠贤大字不识,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地位直线上升,容氏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诈并不亚于郑、李,客魏两人很快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后宫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被排挤,客魏首战告捷,权利覆盖了整个后宫。但魏忠贤并不满足,他要向他的先辈王振,刘瑾那样,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br/><br/>一方面,魏忠贤引诱熹宗玩乐,使熹宗整日沈浸在木工活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的,从不过问朝政;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败类(崔呈秀之流,崔原因贪污要被革职查办,因给魏送礼并拜魏为干爹反被提拔重用管至内阁大学士先后兼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结成联盟,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 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他们为了能够扳倒魏党,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告老,有的还在任上,均被魏忠贤先后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最后惨遭杀害,却始终没有向阉党曲膝,不仅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传为佳话。 <br/><br/>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污吏为了巴解他有的认他为父有的认他为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人数之多由此可见)并在各地为他建立生祀规模与豪华程度远超孔子和关帝庙,并为他度金身,当时满朝上下只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皇帝(人皆成他为九千岁,就差万岁了),所有奏本魏可批定犹如谕旨。熹宗死后其党羽劝起谋变可惜他胆子小未能成事(以当时的条件其若举事成功的几率有九成,京城的锦衣卫、御林军都由起兄弟、爪牙控制,而其在全国的官员眼力也是“众望所归”),最后不但自己被抄家斩首而且还被灭了九族(他虽是太监却有子女,传言他是受了太监魏朝的妙法,又长出阳物可以办事了)。前后6,7君子事件之后明朝的忠良之臣也已消耗待尽。到了崇祯年内阁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br/><br/>崇祯帝朱由检,应该说是捡来得皇帝.崇祯皇帝幼年被封为信王,熹宗皇帝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古代兄终弟及的说法,信王坐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我对他的评价是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力(指的能力),另外他多疑好猜,任用宦官最终导致了明朝无法挽救的灭亡,到死也不能悟说"大臣误他乃有此败." </span></p><p><span class="p141">明末不能说没有带兵的人才,象孙乘宗(孙任全辽总督时满军无法攻一城),袁崇焕(袁任沈阳总兵时以数千敌数万大败满军并用大炮炸死了努尔哈赤,任总督时迫使皇太极只能求和,不敢与战)都是统兵之才,可前者被罢免,后者在北京被围后千里勤王反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崇祯帝把袁桀死(就是千刀万刮之刑,愚民竟食其肉).结果把袁的手下全都逼走透奔满清,其中就有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 </span></p><span class="p141"><p><br/>崇祯任用宦官监军、收税,结果军官不给钱的被免官,税率不仅猛涨还被拨去几层皮.到最后国库不足竟然逼大臣捐钱,又让宦官借此机会迫害许多忠良. </p><p><br/>李自成,米脂人,原是一个驿卒,后来崇祯为了筹军费,把各府驿站全都关了,李自成也失业了,逼的他当了土匪投奔了王嘉义,游击作战,嘉义死闯将李自成自然就成了闯王,后来重用李信和一个姓金的谋士打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起义. </p><p><br/>内外交困的明朝也只有灭亡一条路可走.清军围攻北京的时候,一向受到崇祯重用的宦官既然打开城门迎接清军,要立开国之功.可是皇太极可不是朱棣,不仅不重用这群阉宦,还把他们全部处死,缉没财产(真是大快人心).所以及时到了晚清再昏庸,象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始终不能干政,不能不说是深鉴~ 不过明朝是唯一一个没有太后干政的朝代,清朝没能借鉴,结果出了慈喜乱政,把中国近代最有发展潜力的“戊戌变法”给扼杀了~</p></spa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16:30:09编辑过]
<p><span class="p141">明太祖统一中国之后,深知前朝灭亡之患1为太监干政2是后宫预政外戚揽权。所以在皇宫的大殿之上亲笔题写了两行字“太监不得干政,干政者灭九族”,因此明庭对太监的管理急严(规定太监最多只能到五品,最高职位就是太监总管,主要负责后宫的起居等,相当于大户人家的总管),第2个皇帝朱允文(太祖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虽然仁慈但过于柔弱,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因此激反了他的叔父最有势力的番王,燕王朱棣随之以清君侧的名义谋反。两军对持建文帝居然下令不能伤害他的叔父是朱棣(后来的成祖)多次死里逃生,由于太监在朝不得重用因此多与燕王秘密联系(都作了间谍了),成祖攻下南京就是太监当的内应,太监翻身自此而始。之后的锦衣位指挥官多是太监的亲朋,刘谨更设西厂自领以监督百官,内阁大员若不顺己既诬蔑罪状下狱瘐死。第一个揽权的太监王振原是教书先生,自阉进贡英宗时得宠,“三杨”相继出阁后,更加肆无忌惮,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 <br/><br/>明熹宗朱由校是个能工巧匠,喜欢做家具等木工活长做一些精巧的饰物送于他人,按说吧,他既不好色有不好奢华,如果旁边有正人引导使明朝得到中兴不是不可能。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熹宗即位时出了很大的力气,因此,熹宗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span></p><p><span class="p141"><br/>臣能治外,但是管不了皇帝家里的事,此时后宫有两颗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长,一旦他们成了气候,大明王朝这个弥留之际的病人,就将被掏空最后一滴精血。这两个毒瘤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与容氏。 魏忠贤大字不识,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地位直线上升,容氏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诈并不亚于郑、李,客魏两人很快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后宫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被排挤,客魏首战告捷,权利覆盖了整个后宫。但魏忠贤并不满足,他要向他的先辈王振,刘瑾那样,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br/><br/>一方面,魏忠贤引诱熹宗玩乐,使熹宗整日沈浸在木工活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的,从不过问朝政;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败类(崔呈秀之流,崔原因贪污要被革职查办,因给魏送礼并拜魏为干爹反被提拔重用管至内阁大学士先后兼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结成联盟,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 东林党人被贬、被杀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他们为了能够扳倒魏党,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他们有的已经告老,有的还在任上,均被魏忠贤先后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最后惨遭杀害,却始终没有向阉党曲膝,不仅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传为佳话。 <br/><br/>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污吏为了巴解他有的认他为父有的认他为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人数之多由此可见)并在各地为他建立生祀规模与豪华程度远超孔子和关帝庙,并为他度金身,当时满朝上下只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皇帝(人皆成他为九千岁,就差万岁了),所有奏本魏可批定犹如谕旨。熹宗死后其党羽劝起谋变可惜他胆子小未能成事(以当时的条件其若举事成功的几率有九成,京城的锦衣卫、御林军都由起兄弟、爪牙控制,而其在全国的官员眼力也是“众望所归”),最后不但自己被抄家斩首而且还被灭了九族(他虽是太监却有子女,传言他是受了太监魏朝的妙法,又长出阳物可以办事了)。前后6,7君子事件之后明朝的忠良之臣也已消耗待尽。到了崇祯年内阁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br/><br/>崇祯帝朱由检,应该说是捡来得皇帝.崇祯皇帝幼年被封为信王,熹宗皇帝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古代兄终弟及的说法,信王坐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我对他的评价是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力(指的能力),另外他多疑好猜,任用宦官最终导致了明朝无法挽救的灭亡,到死也不能悟说"大臣误他乃有此败." </span></p><p><span class="p141">明末不能说没有带兵的人才,象孙乘宗(孙任全辽总督时满军无法攻一城),袁崇焕(袁任沈阳总兵时以数千敌数万大败满军并用大炮炸死了努尔哈赤,任总督时迫使皇太极只能求和,不敢与战)都是统兵之才,可前者被罢免,后者在北京被围后千里勤王反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崇祯帝把袁桀死(就是千刀万刮之刑,愚民竟食其肉).结果把袁的手下全都逼走透奔满清,其中就有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 </span></p><span class="p141"><p><br/>崇祯任用宦官监军、收税,结果军官不给钱的被免官,税率不仅猛涨还被拨去几层皮.到最后国库不足竟然逼大臣捐钱,又让宦官借此机会迫害许多忠良. </p><p><br/>李自成,米脂人,原是一个驿卒,后来崇祯为了筹军费,把各府驿站全都关了,李自成也失业了,逼的他当了土匪投奔了王嘉义,游击作战,嘉义死闯将李自成自然就成了闯王,后来重用李信和一个姓金的谋士打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起义. </p><p><br/>内外交困的明朝也只有灭亡一条路可走.清军围攻北京的时候,一向受到崇祯重用的宦官既然打开城门迎接清军,要立开国之功.可是皇太极可不是朱棣,不仅不重用这群阉宦,还把他们全部处死,缉没财产(真是大快人心).所以及时到了晚清再昏庸,象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始终不能干政,不能不说是深鉴~ 不过明朝是唯一一个没有太后干政的朝代,清朝没能借鉴,结果出了慈喜乱政,把中国近代最有发展潜力的“戊戌变法”给扼杀了~</p></spa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16:30:0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16:28:30编辑过]
蛮有意思,但似乎发错了地方
<p>开金陵大门的李景隆可不是太监 </p>
没有那个朝代可以长治久安,每个朝代的灭亡都因为自身的腐败,没有太监还有别的势力捣乱,太监的危害并不比其他集团更严重,更让人讨厌确是真的。
体制问题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