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为何是弱势群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28:59
中国富豪为何是弱势群体? 国际在线 www.crionline.cn 2006-01-25 08:42:39      作者:司欣    18日,“首届华商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严介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仇富情绪和富豪话题时,严介和认为自己无论做国企还是做私企,都不是为钱而奋斗。今天有人把他定位为富豪,感到更是歪曲。富豪这个群体是什么?富豪在中国是个弱势群体。(《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01月23日)     严介和这样定义中国富豪,多少让人出乎意料。然细细品味之下,却感觉这并非矫情,更非蓄意语出惊人,而确实是一种甘苦自知后的有感而发,与难得的先见之明。透过严介和的弱势说,当今中国富豪的复杂心态隐约可见。     中国富豪“弱”在哪里呢?我以为首先是缺少全民认同的致富机制。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贫富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尚无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财富观之前,在没有有效的经济机制确保财富来源之前,所有的富豪都必须经过被舆论拷问的程序,财富金字塔上闪现的不仅是耀眼光环,更有高处不胜寒。而先富群体的整体修养并未随财富堆积迅速跟进,许多人还没学会如何做一个富人,还没学会如何支配财富,还没学会如何与社会相处,在这样的错位状态下,贸然成为一个富翁的他们如有履薄冰之感,倒还是件幸事,问题是有些富豪,压根还处在“蒙昧”状态,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公众为敌,这样的状态才真正让人忧虑,而这也加剧了具有忧患意识的富豪的不安感。     其次,富豪之“弱”还弱在缺少道义支持。纵横中国历史和经济走向,所有的财富都离不开道义的依托。在中国公众的理解中,“取之于民”谓之道,“用之于民”谓之义,来源不明是谓不义,不能共享是为无道。而当今许多富豪却轻视民心资源,倚重权力资源。中国社会是个江湖意识很重的社会,江湖的道义观在很多时候不仅干预财富分配方式,甚至影响到现代制度和立法心理。而财富的来源与用途,恰恰是当今许多富豪的财富硬伤,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财富演义难有道义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富豪群体的“内虚”。而缺少人文同情和共生情怀,与社会的对话渠道处于单一的货币方式,令富豪与社会无法沟通,处在失道寡助的险境边缘。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中国富豪普遍缺少自身建设。“一夜暴富”成为很多人的信条。投机式增长方式令财富基础很难牢靠。而政治攀附与资源劫掠令经营者人格分裂,也使企业人格和财富伦理发生异化。当财富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精神救赎危机。而寻找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惶惶不可终日之感。这个过程,也是对财富发生怀疑的过程,他们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富,忽然发现,增长只是一种数字游戏,弱势感和不安感也由此而生。加之对“富二代”的教育是富豪普遍的软肋所在,这也使他们对明天缺少把握和信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群体孤独症和悲观意识。   来源:人民网/燕赵都市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6 1:11:57编辑过]
中国富豪为何是弱势群体? 国际在线 www.crionline.cn 2006-01-25 08:42:39      作者:司欣    18日,“首届华商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严介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仇富情绪和富豪话题时,严介和认为自己无论做国企还是做私企,都不是为钱而奋斗。今天有人把他定位为富豪,感到更是歪曲。富豪这个群体是什么?富豪在中国是个弱势群体。(《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01月23日)     严介和这样定义中国富豪,多少让人出乎意料。然细细品味之下,却感觉这并非矫情,更非蓄意语出惊人,而确实是一种甘苦自知后的有感而发,与难得的先见之明。透过严介和的弱势说,当今中国富豪的复杂心态隐约可见。     中国富豪“弱”在哪里呢?我以为首先是缺少全民认同的致富机制。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贫富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尚无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财富观之前,在没有有效的经济机制确保财富来源之前,所有的富豪都必须经过被舆论拷问的程序,财富金字塔上闪现的不仅是耀眼光环,更有高处不胜寒。而先富群体的整体修养并未随财富堆积迅速跟进,许多人还没学会如何做一个富人,还没学会如何支配财富,还没学会如何与社会相处,在这样的错位状态下,贸然成为一个富翁的他们如有履薄冰之感,倒还是件幸事,问题是有些富豪,压根还处在“蒙昧”状态,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公众为敌,这样的状态才真正让人忧虑,而这也加剧了具有忧患意识的富豪的不安感。     其次,富豪之“弱”还弱在缺少道义支持。纵横中国历史和经济走向,所有的财富都离不开道义的依托。在中国公众的理解中,“取之于民”谓之道,“用之于民”谓之义,来源不明是谓不义,不能共享是为无道。而当今许多富豪却轻视民心资源,倚重权力资源。中国社会是个江湖意识很重的社会,江湖的道义观在很多时候不仅干预财富分配方式,甚至影响到现代制度和立法心理。而财富的来源与用途,恰恰是当今许多富豪的财富硬伤,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财富演义难有道义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富豪群体的“内虚”。而缺少人文同情和共生情怀,与社会的对话渠道处于单一的货币方式,令富豪与社会无法沟通,处在失道寡助的险境边缘。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中国富豪普遍缺少自身建设。“一夜暴富”成为很多人的信条。投机式增长方式令财富基础很难牢靠。而政治攀附与资源劫掠令经营者人格分裂,也使企业人格和财富伦理发生异化。当财富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精神救赎危机。而寻找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惶惶不可终日之感。这个过程,也是对财富发生怀疑的过程,他们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富,忽然发现,增长只是一种数字游戏,弱势感和不安感也由此而生。加之对“富二代”的教育是富豪普遍的软肋所在,这也使他们对明天缺少把握和信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群体孤独症和悲观意识。   来源:人民网/燕赵都市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6 1:11:57编辑过]
<p><strong><font face="黑体" color="#21447d" size="4">严介和暴富模式揭秘:发迹靠收购国企 "BT"模式揽工程</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黑体" color="#21447d" size="4"></font></strong>作者:陈建军&nbsp;&nbsp;&nbsp;&nbsp;转贴自:上证报</p><p>&nbsp;&nbsp;2005年度富豪榜最显眼的"黑马"当属严介和。收购国企对严介和身价贡献的比重到底有多大,目前还完全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严介和真正发迹正是从大量收购国企时开始的……<br/><br/>&nbsp;&nbsp;&nbsp;&nbsp;近年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官员"倒下去"的不计其数,而签有近2700亿元单子的严介和却一直独善其身。与一般"包工头"向个别官员行贿的做法相反,严介和通过为地方政府暂时无力兴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垫资,在规避了向个别官员行贿风险的同时,帮助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挣足了政绩,转而被允许以"零竞争"甚至"零价格"收购当地的大量国有资产,由此跃升为2005年度富豪榜中最显眼的"黑马"。<br/><br/>&nbsp;<strong>&nbsp;&nbsp;&nbsp;盯住欠发达地区<br/></strong><br/>&nbsp;&nbsp;&nbsp;&nbsp;除了总部所在地的江苏省外,太平洋建设集团(以下简称"太平洋")在经济发达地区都还没有取得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记录,比如说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正在新设之中与南京总部平起平坐的上海公司,今后也无意上海、浙江等地的基础设施项目。<br/><br/>&nbsp;&nbsp;&nbsp;&nbsp;太平洋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记时说,旗下115家由集团直接掌控的二级公司,几乎全部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即使在江苏境内的公司,也主要集中在经济远较苏南落后的长江以北。<br/><br/>&nbsp;&nbsp;&nbsp;&nbsp;目前,这种紧紧盯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战略,仍旧在太平洋继续着。前不久,太平洋新设的云南公司刚刚签署了昆明开发区的一个项目。而在2005年,严介和风尘仆仆地北上东北、内蒙和河南、陕西等中原地区,至今还辗转于海南、广西、四川等地。<br/><br/>&nbsp;&nbsp;&nbsp;&nbsp;正是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成就了严介和这位高居胡润富豪榜第二位的超级富豪。由于严介和在上一年度的同个排行中还处于第66位,因而被舆论普遍形容为最大的"黑马"富豪。<br/><br/>&nbsp;&nbsp;&nbsp;<strong>&nbsp;发迹靠收购国企<br/></strong><br/>&nbsp;&nbsp;&nbsp;&nbsp;到目前为止,太平洋拥有三大产业:一是太平洋工程集团,二是太平洋工业集团,三是江苏太平洋投融资集团。工程集团旗下资产是太平洋在各地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公司;工业集团旗下资产则是严介和从各地收购的国企。<br/><br/>&nbsp;&nbsp;&nbsp;&nbsp;由于严介和始终对外宣称从来没有合并过资产报表,因而并不知道太平洋资产的真正分布情况。但在严介和惊人的资产中,来自所购国企的份额非常惊人。有知情人士透露说,工程集团的账面资产庞大得要以百亿为单位去衡量。<br/><br/>&nbsp;&nbsp;&nbsp;&nbsp;因为媒体深入调查严介和所购国企的经营情况,太平洋收购国企已经转入了"地下作业"。在前不久的某个场合,严介和曾经不经意间表示自己收购国企的最新数量是41家,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南,但其对后续追问就避而不答了。因此,收购国企对严介和身价贡献的比重到底有多大,目前还完全是个谜,而可以肯定的是,严介和真正发迹就是从他大量收购国企时开始的。<br/><br/>&nbsp;&nbsp;&nbsp;<strong>&nbsp;"BT"模式揽工程<br/></strong><br/>&nbsp;&nbsp;&nbsp;&nbsp;2002年,白手起家的严介和注册成立太平洋。虽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但严介和亲属称其当时的个人财富不会超过3000万元。严介和个人财富以几何级数裂变般暴增的起点,源自他大规模复制自己垫资为地方政府兴建暂时无力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即"BT"模式。<br/><br/>&nbsp;&nbsp;&nbsp;&nbsp;严介和解释的"BT"模式,就是自己垫资建好基础设施项目后移交政府,再由政府在几年内按约分期付款。严介和第一次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位于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宿迁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由严介和垫资上马。<br/><br/>&nbsp;&nbsp;&nbsp;&nbsp;从宿迁一役以后,严介和就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亿元的订单。按照严介和的设想,太平洋基础设施的单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亿元。太平洋基础设施项目的平均毛利率是35%,由此可见与其妻及内弟全资拥有太平洋的严介和的个人身价了。对于钟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缘由,严介和直言不讳:"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有钱上马基础设施建设,这种肥肉哪还轮得着我严介和吃!"<br/><br/>&nbsp;&nbsp;&nbsp;&nbsp;在对严介和的几次采访中,他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而多数电话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官员打来的。<br/><br/>&nbsp;&nbsp;<strong>&nbsp;&nbsp;善于和政府打交道<br/></strong><br/>&nbsp;&nbsp;&nbsp;&nbsp;说给很多人听可能难以置信,太平洋签下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没有一次是经过公开招标的。<br/><br/>&nbsp;&nbsp;&nbsp;&nbsp;"没有招标,不是说没有公示过。在太平洋与政府签协议的时候,这些项目都已经在地方政府和建设部、交通部等网站上按规定时间进行了公示,但最后没有人能够敢和太平洋竞价。"严介和自负地说:"国内不少民营企业,本身在资金方面就多多少少存在着困难,因此和我们构不成竞争。即使偶尔有竞争,对手也肯定是中央直属企业,但它们的不变成本比太平洋要多,内耗多、效率低。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我们开出的条件绝对是优惠的,以至于政府非选太平洋不可。"<br/><br/>&nbsp;&nbsp;&nbsp;&nbsp;"有人看我从政府那拿到了这么多的工程订单,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猫腻。其实,我和政府之间从来都是阳光下的交易。"私塾先生的家庭背景令严介和时常能够出口成章。"和政府打交道,你必须吃透它,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我们已经从当年的扑朔迷离,走进了政府的深深庭院。我不否认有政府官员向我们索过贿,但太平洋不愿冒政治风险,这样的项目情愿不做。全国这么多交通系统的领导出事,我们太平洋没有被纪委找过一秒钟。"<br/><br/>&nbsp;&nbsp;&nbsp;&nbsp;严介和坦言:"和政府合作这么多年,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和政府打交道没有风险。而适时地帮助政府做点什么,比如说城市化建设的问题,就更加能够赢得政府官员的信任。一旦你真正为政府分忧,实际上就能赢得政府的厚爱。"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严介和才敢不无狂妄地说:"太平洋75%的效益来自和政府的谈判"。<br/><br/>&nbsp;&nbsp;<strong>&nbsp;&nbsp;打包收购折戟&nbsp;严介和图谋再出手<br/><br/></strong>&nbsp;&nbsp;&nbsp;&nbsp;组建上海和北京两家公司,是严介和今年的两大任务。按照各自的定位,上海公司主要负责承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北京公司则主要疏通政府关系,以及收购各地的国企资产。可见,在江西和吉林的打包收购失败后,严介和并未就此罢休。<br/><br/>&nbsp;&nbsp;&nbsp;&nbsp;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严介和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形成。因此,让上海的公司承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在江苏的太平洋显得更加名正言顺。"严介和话锋一转说:"虽然基础设施产业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提供了90%的利润,但收购成为地方包袱的国企资产是维护公司和政府关系的重要途径。"<br/><br/>&nbsp;&nbsp;&nbsp;&nbsp;由此看来,太平洋的商业模式,实际操作时并非严介和表述的那么易如反掌。事实上,太平洋去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和东北吉林省打包收购约180亿元国企资产被紧急叫停,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吉林省收购失败的具体原因还不太明朗,而在景德镇收购失败则完全是因为江西省有关部门出面干预的结果。<br/><br/>&nbsp;&nbsp;&nbsp;&nbsp;严介和拒不承认自己垫资上马基础设施项目和收购国企资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当被记者追问逼得没有退路时,才思敏捷的严介和均以"嘿嘿"一笑避过这个话题。然而,这么多年来,在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垫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太平洋通过"零竞争"甚至是"零价格"取得当地大量国企资产,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严介和去年在景德镇折戟的项目,就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和80亿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合作协议》。同样,太平洋的吉林收购行动也有基础设施项目做铺垫。<br/><br/>&nbsp;&nbsp;&nbsp;&nbsp;对于2005年两起收购失败的原因,严介和归结为正负资产打包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所致。正负资产打包收购方式,是严介和创新出来的,即将负资产和正资产的企业并在一起打包,收购方以零资金进行收购。其实,严介和过去收购的31家江苏国企资产,其中相当部分就是以正负资产打包方式收购的。<br/><br/>&nbsp;&nbsp;&nbsp;&nbsp;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太平洋收购的大量国企资产果真一文不值,在80亿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合作协议》被叫停后,严介和更应该加紧在景德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才是。按照严介和的说法,单做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且还不需要像他所说的那样工程产业要为收购的国企进行"输血"改造。然而,太平洋至今还未表现出启动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意思,严介和只是反复表示太平洋不会放弃。<br/><br/>&nbsp;&nbsp;&nbsp;&nbsp;虽然基础设施项目和国企收购搅拌在一起的魔方,被严介和转动得令人眼花缭乱,但他至今并没有出售一家过去收购的国企。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钟朋荣教授把企业并购分为三类:养猪、养儿子和当贩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严介和似乎是在把已购国企当作儿子在养。不过,严介和"养儿子"的目的,仍旧是维护和企业所在地的政府的关系,一旦该地没有太大利益潜力可挖的话,严介和商人本性就会显山露水,把江苏苏辰公路工程总公司从苏北泗阳县迁至苏州市,应该就算得上一例。严介和说:"苏辰迁到苏州后,很快就签下了几亿的单子,这是它在泗阳县几年工程量的总和。"&nbsp;</p><p>&nbsp;</p><p>&nbsp;</p>
咱们这些富翁,唉,不说了,差的远,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为了钱什么都敢干,还是要向Bill Gates好好学学
做婊子还要立贞节牌坊
<p>他们弱?难道我们就强?</p><p>可笑的理论</p>
  中国的富豪自身的财富其实守得不稳当的,看看周正毅就行了,他犯的错误其实和很多富豪相比算不了什么,结果呢?呵呵,不可说,不可说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