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21:22
《科学美国人》
无论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一些非常贫穷的国家,人们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富人比穷人更长寿;富人比穷人更不容易生病。理由似乎很简单:有钱人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事实果真如此吗?

  疾病源于贫穷说一直被认同

  19世纪德国的神经科学家、医生鲁道夫·维尔乔,是一名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他所在的时代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1847年的伤寒大流行,二是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基于这两件事,维尔乔总结出两个现在看来基本是废话,但当时很引起关注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是,疾病的传播与生活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第二个观点是,有权阶层拥有许多制服无权阶层的方法。他的那句流传后世的警句因此诞生:“医生是穷人天生的律师。”

  很多医生和生物科学家赞同维尔乔的观点,认为“贫穷”与“健康状况不佳”是一对“孪生兄弟”,穷人的食物、收入、职业、教育和住房条件都非常糟糕;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从社会最富裕的阶层开始,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每下降一级,健康状况也同时下降一级。

  多年来,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和健康等级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科学家研究的对象。他们通过研究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溃疡、风湿、心理疾病以及许多癌症发现,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富人与穷人的健康差异非常明显,穷人患某些疾病的几率是富人的10倍!在一些国家,富人与穷人的平均寿命相差5至10年。耐人寻味的是,在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这种贫富、健康差异最明显——一项研究显示,最穷的白人比最富的白人的平均寿命少10年。

  医疗条件对健康影响很小

  穷人为什么更易患病?很多人似乎不用思考就能说出答案:难以享受好的医疗条件,生活质量较差,生活习惯不健康,比如,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人,越有可能抽烟,酗酒,暴饮暴食,居住在污染严重的人口稠密区,从来不去健身。这样看来,穷人容易生病似乎再自然不过。然而,最近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医疗条件的好坏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很小!

  伦敦大学的迈克·马莫特在一项已进行了30年的研究中发现,即使在待遇一样好的英国公务员中,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健康差异,送信人、看门人与行政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士相比,死于慢性心脏病的比例明显偏高。英国公务员享受的医疗条件相同,“医疗条件较差”显然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吸烟、健身等“可控因素”,在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里只占三分之一。此项研究还表明,在北欧等国,富人和穷人享受的医疗条件并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健康状况却存在着明显差异。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在人生某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地位预示着随后的健康状况。许多研究证明了这个结论,其中最著名的是针对美国修女的一项研究。这些修女都在年轻时进入修道院,在相同的饮食、住宿、医疗等条件下生活了50多年。可是,在她们进入老年后,是否会患慢性病,能否长寿,仍然可以通过她们成为修女之前的社会经济地位预测出来。

  有些研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对照,结果更加出人意料!人们通常认为,与贫穷的国家相比,富裕国家的公民享受的医疗条件更好,其健康状况也应该更好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国家是否富有、医疗条件是否良好,和国民的健康状况间没有必然联系。

  心态不好才是“罪魁”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社会经济地位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很可能是导致健康状况恶化的“罪魁祸首”。

  从理论上说,如果人体处于“平衡状态”,人的健康状况通常良好,人体功能的重要指数比如心率、血压、血糖水平等,都处于理想范围之内。可是,紧张性刺激能破坏这种“平衡”。对大多数生命体来说,紧张性刺激都是一个严峻的生理挑战。

  生理上的紧张性刺激可以打破生命体的“平衡”。一只动物受了伤,身体为了应付这种危机,会迅速释放葡萄糖等储存起来的能量,心血管功能增强,以更有效地向身体各部分输送“燃料”,免疫系统进入战备状态,感觉也会变得敏锐起来。  然而,作为在认知等方面非常先进的物种,人类几乎不会因为外伤等生理上的紧张性刺激而打破自身的“平衡”,而那些来自心理方面的紧张性刺激(比如压力),才会成为严峻的挑战。这种紧张性刺激的突出特征是,它是缓慢发展的。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外伤等生理上的紧张性刺激只持续几分钟、十几分钟,可对于人类而言,某件事或某种经历,可能在几十年里都会是一块心病。

  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虽然对外伤等生理上的紧张性刺激非常敏感,反应也非常迅速,对心理方面的紧张性刺激却无能为力,长期处于心理方面的紧张性刺激下,就很容易生病——心血管功能突然增强,结果造成高血压;体内储存的能量突然被调用,就容易患Ⅱ型糖尿病;消化、生长、组织修复和再生功能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就会引起肠胃失调、儿童生长发育缓慢、女性不排卵、男性不勃起等诸多疾病。如果这些状况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得到改善,免疫系统最终会“举手投降”,人们的身体防线将彻底崩溃。

  地位越低心血管功能越

  伦敦大学的迈克·马莫特所说:“不管你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你在工作上的自治程度越低,你的心血管功能便越差。”事实上,心理紧张性刺激在整个社会中并非平均分配。正如不同的穷人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比如饥饿、无钱更换破旧的床垫、担心薪水不能维持到月底)一样,不同的富人也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比如睡眠时间越来越少、日益沦为“工作狂”)。而一旦遇到麻烦事,与处于社会上层的人相比,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更难得到社会的支持,只能独自承担。

  收入的不平等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社会心理压力。如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的社会支持便越来越少,他们的挫折感会越来越强,生病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贫穷”与“没有足够多的钱”是两回事。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都曾有过生活拮据的经历,但你不能因此把他们列入贫困阶层,他们承受的压力显然无法与赤贫阶层相提并论,这也是前者的身体状况优于后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家已经发现,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不能控制某些事情,或者对某些紧张性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及严重程度一无所知,或者无法摆脱某些事情造成的挫折感,或者把某些紧张性刺激理解成“情况会越来越糟”的证据,或者在面临困境时缺少社会支援,这种心理紧张性刺激就会在体内长期存在并缓慢发展。研究表明,这不仅会削弱人体的各项功能,还可能导致某些类型的神经元的损伤。这从一个方面告诉人们,不管地位高低,一定要设法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才对得起自己的身体。《科学美国人》
无论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一些非常贫穷的国家,人们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富人比穷人更长寿;富人比穷人更不容易生病。理由似乎很简单:有钱人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事实果真如此吗?

  疾病源于贫穷说一直被认同

  19世纪德国的神经科学家、医生鲁道夫·维尔乔,是一名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他所在的时代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1847年的伤寒大流行,二是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基于这两件事,维尔乔总结出两个现在看来基本是废话,但当时很引起关注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是,疾病的传播与生活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第二个观点是,有权阶层拥有许多制服无权阶层的方法。他的那句流传后世的警句因此诞生:“医生是穷人天生的律师。”

  很多医生和生物科学家赞同维尔乔的观点,认为“贫穷”与“健康状况不佳”是一对“孪生兄弟”,穷人的食物、收入、职业、教育和住房条件都非常糟糕;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从社会最富裕的阶层开始,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每下降一级,健康状况也同时下降一级。

  多年来,社会经济地位等级和健康等级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科学家研究的对象。他们通过研究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溃疡、风湿、心理疾病以及许多癌症发现,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富人与穷人的健康差异非常明显,穷人患某些疾病的几率是富人的10倍!在一些国家,富人与穷人的平均寿命相差5至10年。耐人寻味的是,在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这种贫富、健康差异最明显——一项研究显示,最穷的白人比最富的白人的平均寿命少10年。

  医疗条件对健康影响很小

  穷人为什么更易患病?很多人似乎不用思考就能说出答案:难以享受好的医疗条件,生活质量较差,生活习惯不健康,比如,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人,越有可能抽烟,酗酒,暴饮暴食,居住在污染严重的人口稠密区,从来不去健身。这样看来,穷人容易生病似乎再自然不过。然而,最近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医疗条件的好坏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很小!

  伦敦大学的迈克·马莫特在一项已进行了30年的研究中发现,即使在待遇一样好的英国公务员中,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健康差异,送信人、看门人与行政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士相比,死于慢性心脏病的比例明显偏高。英国公务员享受的医疗条件相同,“医疗条件较差”显然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吸烟、健身等“可控因素”,在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里只占三分之一。此项研究还表明,在北欧等国,富人和穷人享受的医疗条件并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健康状况却存在着明显差异。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在人生某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地位预示着随后的健康状况。许多研究证明了这个结论,其中最著名的是针对美国修女的一项研究。这些修女都在年轻时进入修道院,在相同的饮食、住宿、医疗等条件下生活了50多年。可是,在她们进入老年后,是否会患慢性病,能否长寿,仍然可以通过她们成为修女之前的社会经济地位预测出来。

  有些研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对照,结果更加出人意料!人们通常认为,与贫穷的国家相比,富裕国家的公民享受的医疗条件更好,其健康状况也应该更好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国家是否富有、医疗条件是否良好,和国民的健康状况间没有必然联系。

  心态不好才是“罪魁”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社会经济地位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很可能是导致健康状况恶化的“罪魁祸首”。

  从理论上说,如果人体处于“平衡状态”,人的健康状况通常良好,人体功能的重要指数比如心率、血压、血糖水平等,都处于理想范围之内。可是,紧张性刺激能破坏这种“平衡”。对大多数生命体来说,紧张性刺激都是一个严峻的生理挑战。

  生理上的紧张性刺激可以打破生命体的“平衡”。一只动物受了伤,身体为了应付这种危机,会迅速释放葡萄糖等储存起来的能量,心血管功能增强,以更有效地向身体各部分输送“燃料”,免疫系统进入战备状态,感觉也会变得敏锐起来。  然而,作为在认知等方面非常先进的物种,人类几乎不会因为外伤等生理上的紧张性刺激而打破自身的“平衡”,而那些来自心理方面的紧张性刺激(比如压力),才会成为严峻的挑战。这种紧张性刺激的突出特征是,它是缓慢发展的。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外伤等生理上的紧张性刺激只持续几分钟、十几分钟,可对于人类而言,某件事或某种经历,可能在几十年里都会是一块心病。

  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虽然对外伤等生理上的紧张性刺激非常敏感,反应也非常迅速,对心理方面的紧张性刺激却无能为力,长期处于心理方面的紧张性刺激下,就很容易生病——心血管功能突然增强,结果造成高血压;体内储存的能量突然被调用,就容易患Ⅱ型糖尿病;消化、生长、组织修复和再生功能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就会引起肠胃失调、儿童生长发育缓慢、女性不排卵、男性不勃起等诸多疾病。如果这些状况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得到改善,免疫系统最终会“举手投降”,人们的身体防线将彻底崩溃。

  地位越低心血管功能越

  伦敦大学的迈克·马莫特所说:“不管你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你在工作上的自治程度越低,你的心血管功能便越差。”事实上,心理紧张性刺激在整个社会中并非平均分配。正如不同的穷人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比如饥饿、无钱更换破旧的床垫、担心薪水不能维持到月底)一样,不同的富人也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比如睡眠时间越来越少、日益沦为“工作狂”)。而一旦遇到麻烦事,与处于社会上层的人相比,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更难得到社会的支持,只能独自承担。

  收入的不平等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社会心理压力。如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的社会支持便越来越少,他们的挫折感会越来越强,生病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贫穷”与“没有足够多的钱”是两回事。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都曾有过生活拮据的经历,但你不能因此把他们列入贫困阶层,他们承受的压力显然无法与赤贫阶层相提并论,这也是前者的身体状况优于后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家已经发现,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不能控制某些事情,或者对某些紧张性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及严重程度一无所知,或者无法摆脱某些事情造成的挫折感,或者把某些紧张性刺激理解成“情况会越来越糟”的证据,或者在面临困境时缺少社会支援,这种心理紧张性刺激就会在体内长期存在并缓慢发展。研究表明,这不仅会削弱人体的各项功能,还可能导致某些类型的神经元的损伤。这从一个方面告诉人们,不管地位高低,一定要设法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才对得起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