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寇的兵器装备及战术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02:20
明朝倭寇的兵器装备及战术特点

      日本内战后,许多溃兵、失意武士、破产农民流亡到海岛,又兼元朝两次伐日失败,使他们感到中国不足畏惧,日久即生掠夺之心,故此频繁犯我。笔者搜集、整理了一些倭寇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特点,供大家参考。

一、日本与中国大海相隔,倭寇欲渡海劫掠必先解决舰船问题,其舰船特点如下:

    1、 载重量较我国小。倭寇舰船大一些的最多只能容300人,中等的100余人,小的50人左右;船内所带淡水不多,平均每人400斤,每人一天只能用几碗水,所以只要见到我国沿岸岛屿就要停泊、补充给养,同时顺便窥探我国虚实。


2、 制造技术较我国落后。倭寇舰船是用大木锯成方形联结而成,联结时不用铁钉,只用铁片;不用麻筋、桐油弥缝,而是用草来堵塞漏隙,费工费料,不甚坚固。在海上,倭寇还是很畏惧我军水师的,根本不能抵御明军大舰船、尤其是福船和广船的冲撞,只能游而避之。

3、 适航性较我国差。倭寇舰船只能驶顺风、不能戗风,遇有戗风或无风时,只能下帆使橹。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季风区,只有在3、4、5月春汛和9、10月秋汛时的风向适合倭寇进犯,因此倭人一般自鹿儿岛或无岛开船,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视风向而定入侵地点:正东风猛则犯浙江、江苏,东北风猛则犯广东、福建,南风猛则犯辽东、天津等地。


二、倭寇的兵器特点:

     倭寇弓硬矢利、近人而发,刀身长而刃利、使用熟练,又以杀人、劫财、强盗为武士特性,凶狠残暴,故此战斗力很强。在战场上,明军往往望而生畏,不战而逃。

    倭寇每人必配三把刀:一长刀,又叫配刀;长刀上又配一小刀,以便杂用;另配有一刺刀,分为两种,长约一尺左右的叫解手刀,长一尺余的叫急拔刀。

      日人称上等刀为上库刀,是将名匠锁在库中,不限岁月,殚精竭智而制成;称次等刀为备前刀,有血槽,刀上刻有龙、神等图案,柄上刻名,外形很美观。

三、倭寇的战术特点:

      倭寇受日本不同的大名指使,主要目的在于劫掠我中华财富,各自成股、分散流窜,缺乏统一的作战指挥。一般说来,各股倭寇在海上啸聚窥视,选择明军薄弱地点登陆,之后立刻焚毁船只,以示背水死战之心。

1、 行军时,倭寇往往三十人结成一队,也有的四、五人或二、三人结成一队,队与队之间相距一至二里;领队人挥舞百脚旗,以最强悍的武士为前锋和后卫,中间强弱相杂,鱼贯而行,形成了长蛇阵,整个队伍可延绵数十里,不容易被包围。遇有敌情,即以海螺为号,聚拢互相救援。

2、 布阵时,倭寇队形四分五裂,但经常是背向太阳,东一处西一处,往往能够包围明军。与明军对垒则先派出一、二人在阵前跳跃蹲伏,极尽挑衅之能事,使明军乱放箭支、火器;待明军箭支、火器耗尽之后再开始进攻;抑或以逸待劳,待明军运动后再行进攻。进攻时,以善于使刀者在前冲锋,并以俘获的妇女老幼为先锋,使明军眼花缭乱,然后挥刀上晃下砍,击杀明军;或列蝴蝶阵,挥舞本国扇子为号,一人挥扇,众皆挥舞长刀,刀光闪闪,乘明军被刀光晃住眼睛之际,即行劈砍,致使明军往往失败。倭寇在吃了败仗时,即仍掉抢来的妇女财帛,在明军争抢时,乘机逃跑。

3、 倭寇特别善于行诡计,或乔装打扮成农民、市民等以施突袭,或以假示真、声东击西,等等不一而足。明朝倭寇的兵器装备及战术特点

      日本内战后,许多溃兵、失意武士、破产农民流亡到海岛,又兼元朝两次伐日失败,使他们感到中国不足畏惧,日久即生掠夺之心,故此频繁犯我。笔者搜集、整理了一些倭寇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特点,供大家参考。

一、日本与中国大海相隔,倭寇欲渡海劫掠必先解决舰船问题,其舰船特点如下:

    1、 载重量较我国小。倭寇舰船大一些的最多只能容300人,中等的100余人,小的50人左右;船内所带淡水不多,平均每人400斤,每人一天只能用几碗水,所以只要见到我国沿岸岛屿就要停泊、补充给养,同时顺便窥探我国虚实。


2、 制造技术较我国落后。倭寇舰船是用大木锯成方形联结而成,联结时不用铁钉,只用铁片;不用麻筋、桐油弥缝,而是用草来堵塞漏隙,费工费料,不甚坚固。在海上,倭寇还是很畏惧我军水师的,根本不能抵御明军大舰船、尤其是福船和广船的冲撞,只能游而避之。

3、 适航性较我国差。倭寇舰船只能驶顺风、不能戗风,遇有戗风或无风时,只能下帆使橹。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季风区,只有在3、4、5月春汛和9、10月秋汛时的风向适合倭寇进犯,因此倭人一般自鹿儿岛或无岛开船,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视风向而定入侵地点:正东风猛则犯浙江、江苏,东北风猛则犯广东、福建,南风猛则犯辽东、天津等地。


二、倭寇的兵器特点:

     倭寇弓硬矢利、近人而发,刀身长而刃利、使用熟练,又以杀人、劫财、强盗为武士特性,凶狠残暴,故此战斗力很强。在战场上,明军往往望而生畏,不战而逃。

    倭寇每人必配三把刀:一长刀,又叫配刀;长刀上又配一小刀,以便杂用;另配有一刺刀,分为两种,长约一尺左右的叫解手刀,长一尺余的叫急拔刀。

      日人称上等刀为上库刀,是将名匠锁在库中,不限岁月,殚精竭智而制成;称次等刀为备前刀,有血槽,刀上刻有龙、神等图案,柄上刻名,外形很美观。

三、倭寇的战术特点:

      倭寇受日本不同的大名指使,主要目的在于劫掠我中华财富,各自成股、分散流窜,缺乏统一的作战指挥。一般说来,各股倭寇在海上啸聚窥视,选择明军薄弱地点登陆,之后立刻焚毁船只,以示背水死战之心。

1、 行军时,倭寇往往三十人结成一队,也有的四、五人或二、三人结成一队,队与队之间相距一至二里;领队人挥舞百脚旗,以最强悍的武士为前锋和后卫,中间强弱相杂,鱼贯而行,形成了长蛇阵,整个队伍可延绵数十里,不容易被包围。遇有敌情,即以海螺为号,聚拢互相救援。

2、 布阵时,倭寇队形四分五裂,但经常是背向太阳,东一处西一处,往往能够包围明军。与明军对垒则先派出一、二人在阵前跳跃蹲伏,极尽挑衅之能事,使明军乱放箭支、火器;待明军箭支、火器耗尽之后再开始进攻;抑或以逸待劳,待明军运动后再行进攻。进攻时,以善于使刀者在前冲锋,并以俘获的妇女老幼为先锋,使明军眼花缭乱,然后挥刀上晃下砍,击杀明军;或列蝴蝶阵,挥舞本国扇子为号,一人挥扇,众皆挥舞长刀,刀光闪闪,乘明军被刀光晃住眼睛之际,即行劈砍,致使明军往往失败。倭寇在吃了败仗时,即仍掉抢来的妇女财帛,在明军争抢时,乘机逃跑。

3、 倭寇特别善于行诡计,或乔装打扮成农民、市民等以施突袭,或以假示真、声东击西,等等不一而足。
写的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