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 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0:03:58
本报讯 (记者 安涛 郭青)2005年12月28日,从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传来喜讯,新的考古发掘印证了丹凤门形制与史料记载,丹凤门遗址墩台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
  丹凤门遗址地处今自强东路东段北侧。考古发掘前尚存有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30米、高2米余的门址基台土丘,上面被现代民居所覆盖。史料记载,丹凤门是唐大明宫的正南门,这里曾经是唐代皇帝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丹凤门北面正对大明宫主殿含元殿,两者之间为御道。丹凤门外南面为长安城南北向街道中宽度达176米的丹凤门大街。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长安城工作队和西安大明宫文物保护所联合于2005年9月至12月对丹风门遗址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发掘和钻探结果表明,丹凤门为城门中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这种形制与宋代石刻中所描绘的丹凤门相吻合。这次考古发掘揭露出的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夯土结构部分组成,除西边的三个门道、隔墙、墩台和城墙保存较好外,其余的门道、隔墙、墩台、马道及城墙都仅剩下最底下的夯土基础。整个墩台东西长75米、南北宽33米(包括护基和散水部分)。保存较好的三个门道东西均宽9.4米、残存长度为23米,隔墙厚度为3米。门道地面较平整,中部偏南处地面较高,尚存有部分木门限的遗迹和石门砧的遗物。门道两侧的夯墙下有南北向排列的长方形排叉柱坑,个别柱坑中尚保存有未移动的石础,其中心有长方形的卯眼。城门墩台的东、西两侧为宽9米的城墙,城墙的北侧紧贴着宽3.2米、长54米的马道。城门墩台、马道的包砖和散水多已无存,仅个别地方略有遗迹可寻。
  发掘过程中,在门道地面、隔墙上多发现有火烧的痕迹,在门道的堆积中还出土了多烧流的砖瓦残块,这些迹象表明,丹凤门应该是毁于唐晚期的一场大火。门址中出土的遗物多为长方形砖,其他有筒瓦、板瓦、莲花瓦当、琉璃瓦、鸱尾、铁泡钉、白瓷片等,其中以带字款的砖瓦、带“官”字款的白瓷碗底以及琉璃瓦等最为精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表示,丹凤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为唐大明宫遗址的整体保护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而且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科学资料。本报讯 (记者 安涛 郭青)2005年12月28日,从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传来喜讯,新的考古发掘印证了丹凤门形制与史料记载,丹凤门遗址墩台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
  丹凤门遗址地处今自强东路东段北侧。考古发掘前尚存有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30米、高2米余的门址基台土丘,上面被现代民居所覆盖。史料记载,丹凤门是唐大明宫的正南门,这里曾经是唐代皇帝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丹凤门北面正对大明宫主殿含元殿,两者之间为御道。丹凤门外南面为长安城南北向街道中宽度达176米的丹凤门大街。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长安城工作队和西安大明宫文物保护所联合于2005年9月至12月对丹风门遗址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发掘和钻探结果表明,丹凤门为城门中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这种形制与宋代石刻中所描绘的丹凤门相吻合。这次考古发掘揭露出的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夯土结构部分组成,除西边的三个门道、隔墙、墩台和城墙保存较好外,其余的门道、隔墙、墩台、马道及城墙都仅剩下最底下的夯土基础。整个墩台东西长75米、南北宽33米(包括护基和散水部分)。保存较好的三个门道东西均宽9.4米、残存长度为23米,隔墙厚度为3米。门道地面较平整,中部偏南处地面较高,尚存有部分木门限的遗迹和石门砧的遗物。门道两侧的夯墙下有南北向排列的长方形排叉柱坑,个别柱坑中尚保存有未移动的石础,其中心有长方形的卯眼。城门墩台的东、西两侧为宽9米的城墙,城墙的北侧紧贴着宽3.2米、长54米的马道。城门墩台、马道的包砖和散水多已无存,仅个别地方略有遗迹可寻。
  发掘过程中,在门道地面、隔墙上多发现有火烧的痕迹,在门道的堆积中还出土了多烧流的砖瓦残块,这些迹象表明,丹凤门应该是毁于唐晚期的一场大火。门址中出土的遗物多为长方形砖,其他有筒瓦、板瓦、莲花瓦当、琉璃瓦、鸱尾、铁泡钉、白瓷片等,其中以带字款的砖瓦、带“官”字款的白瓷碗底以及琉璃瓦等最为精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表示,丹凤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为唐大明宫遗址的整体保护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而且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科学资料。
  中国古代宫殿大多毁灭,想起来颇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