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辩论的结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9:59:01
中俄辩论的结束

● 莫伊兹
  十年前,把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过程相互比较是知识界的一种潮流。哪种方式更可取呢?是否应该遵循中国的模式——从经济入手,尝试快速取得繁荣,但不动摇政治的根本;或者更应该遵循戈尔巴乔夫和耶尔辛倡导的俄式路线——从政治入手,社会重新获得自由后自然便能够取得繁荣?
  今天,一场新的对比辩论已经开始。但这次不是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因为俄罗斯早已没有资格同中国比较。取而代之的是亚洲两个新兴经济体、人口和政治大国——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较量。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在过去的26年中始终保持在8至9%之间,印度在过去十年也取得类似的增长。
  借用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生动的比喻,在全球化的“扁平世界”中,俄罗斯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当然,俄罗斯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核强国,也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最主要的出口国之一。但是,俄罗斯的人口正逐渐减少。男性平均寿命只有57岁,这意味着国家每年失去接近80万的人口。事实上,俄罗斯更像是一个脆弱的产油国,而不是现代化的经济巨人。
  
中俄不可同日而语
  坦白说,俄罗斯再也不能和中国同日而语了。中国衰落了几个世纪后,正在自豪地崛起,恢复它曾经拥有的国际地位。俄罗斯也跃跃欲试,企图恢复从前的帝国地位,但它所采取的方式使它的努力注定不会成功。
  很明显的,俄罗斯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大步迈进。与此同时,不管步伐有多小,中国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今天,当你面对沉浸于对冷战时局的怀旧氛围中的“新俄罗斯干部”时,感觉是仿佛突然又回到20年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中国的经济精英们西服革履地出现在你面前时,远远望去你可能会把他们当作日本人。俄罗斯所代表的是回归过去,人们在中国所看到的,则是迎向未来,虽然模糊不清。
  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一些偏见。身为欧洲人,我和像我一样的人本能地对俄罗斯有更大的期望。毕竟,即便在政治上有所差异,俄罗斯在文化上仍然是一个欧洲国家。中国的发展不能靠推行西方的民主来衡量,但我们期望最终能够以新加坡的法制来衡量。
  俄罗斯和中国选择的不同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从两国人民对自己的看法中得到解释。世界对中国活力的羡慕、对中国市场的贪欲和对中国竞争力的恐惧使中国人感到欢慰。相反的,俄罗斯人却似乎是被一种自我陶醉的阴暗模式所驱动。
  在人们的眼中,他们看不到任何能够引以为荣的东西。他们受到尊重纯粹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力量——前苏联遗留下来的核武器和“基督教能量之源”(这是普京第一次对巴黎进行官方访问时所采用的奇怪说法),而不是来自他们的经济表现或者核心制度。
  中国和俄罗斯往往会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谈及他们的过去和未来——中国人信心满满,而俄罗斯人却缺乏自信。中国的精英非常肯定国家会日益强大,中国恢复从前世界大国的地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中国甚至有一天会再次坐上头把交椅。
  
中国仍未胜利
  
  的确,他们平和的耐性和俄罗斯领导人焦虑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俄罗斯领导人还没有战胜冷战结束时苏联解体带给他们的耻辱。俄罗斯可能正在经历着环球的“复兴”阶段,但在政治和经济、还有帝国版图等问题上,这种复兴都在沿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目前,普京对俄国的公民社会予以压制、对关键经济部门重新实行国有制,找不到解决车臣地区冲突的政治途径以及时时酝酿着对过去帝国的怀旧情绪,所有这些无一不在扼杀俄罗斯在未来国际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唯一机会。
  然而,中国也没有宣布胜利的理由。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精英与大权在握的政治人物之间的差距,已经过于悬殊,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因此,稳定并不是想当然耳的事情。我们能够感觉到中国公民社会诞生的分娩之痛,这使得法制的引入变得尤为迫切。没有政治改革,中国的内在信心会很快破灭,并最终沦为幻想。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中俄之间的辩论又将重演,而这次则会是两国颓废势头之间的较量。
·作者Dominique Moisi是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创始人之一,现任该机构高级顾问,和巴黎IEP学院教授。
文章原题:The End of The Russia-China Debate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5年。中俄辩论的结束

● 莫伊兹
  十年前,把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过程相互比较是知识界的一种潮流。哪种方式更可取呢?是否应该遵循中国的模式——从经济入手,尝试快速取得繁荣,但不动摇政治的根本;或者更应该遵循戈尔巴乔夫和耶尔辛倡导的俄式路线——从政治入手,社会重新获得自由后自然便能够取得繁荣?
  今天,一场新的对比辩论已经开始。但这次不是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因为俄罗斯早已没有资格同中国比较。取而代之的是亚洲两个新兴经济体、人口和政治大国——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较量。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在过去的26年中始终保持在8至9%之间,印度在过去十年也取得类似的增长。
  借用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生动的比喻,在全球化的“扁平世界”中,俄罗斯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当然,俄罗斯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核强国,也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最主要的出口国之一。但是,俄罗斯的人口正逐渐减少。男性平均寿命只有57岁,这意味着国家每年失去接近80万的人口。事实上,俄罗斯更像是一个脆弱的产油国,而不是现代化的经济巨人。
  
中俄不可同日而语
  坦白说,俄罗斯再也不能和中国同日而语了。中国衰落了几个世纪后,正在自豪地崛起,恢复它曾经拥有的国际地位。俄罗斯也跃跃欲试,企图恢复从前的帝国地位,但它所采取的方式使它的努力注定不会成功。
  很明显的,俄罗斯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大步迈进。与此同时,不管步伐有多小,中国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今天,当你面对沉浸于对冷战时局的怀旧氛围中的“新俄罗斯干部”时,感觉是仿佛突然又回到20年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中国的经济精英们西服革履地出现在你面前时,远远望去你可能会把他们当作日本人。俄罗斯所代表的是回归过去,人们在中国所看到的,则是迎向未来,虽然模糊不清。
  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一些偏见。身为欧洲人,我和像我一样的人本能地对俄罗斯有更大的期望。毕竟,即便在政治上有所差异,俄罗斯在文化上仍然是一个欧洲国家。中国的发展不能靠推行西方的民主来衡量,但我们期望最终能够以新加坡的法制来衡量。
  俄罗斯和中国选择的不同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从两国人民对自己的看法中得到解释。世界对中国活力的羡慕、对中国市场的贪欲和对中国竞争力的恐惧使中国人感到欢慰。相反的,俄罗斯人却似乎是被一种自我陶醉的阴暗模式所驱动。
  在人们的眼中,他们看不到任何能够引以为荣的东西。他们受到尊重纯粹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力量——前苏联遗留下来的核武器和“基督教能量之源”(这是普京第一次对巴黎进行官方访问时所采用的奇怪说法),而不是来自他们的经济表现或者核心制度。
  中国和俄罗斯往往会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谈及他们的过去和未来——中国人信心满满,而俄罗斯人却缺乏自信。中国的精英非常肯定国家会日益强大,中国恢复从前世界大国的地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中国甚至有一天会再次坐上头把交椅。
  
中国仍未胜利
  
  的确,他们平和的耐性和俄罗斯领导人焦虑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俄罗斯领导人还没有战胜冷战结束时苏联解体带给他们的耻辱。俄罗斯可能正在经历着环球的“复兴”阶段,但在政治和经济、还有帝国版图等问题上,这种复兴都在沿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目前,普京对俄国的公民社会予以压制、对关键经济部门重新实行国有制,找不到解决车臣地区冲突的政治途径以及时时酝酿着对过去帝国的怀旧情绪,所有这些无一不在扼杀俄罗斯在未来国际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唯一机会。
  然而,中国也没有宣布胜利的理由。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精英与大权在握的政治人物之间的差距,已经过于悬殊,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因此,稳定并不是想当然耳的事情。我们能够感觉到中国公民社会诞生的分娩之痛,这使得法制的引入变得尤为迫切。没有政治改革,中国的内在信心会很快破灭,并最终沦为幻想。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中俄之间的辩论又将重演,而这次则会是两国颓废势头之间的较量。
·作者Dominique Moisi是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创始人之一,现任该机构高级顾问,和巴黎IEP学院教授。
文章原题:The End of The Russia-China Debate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5年。
好文顶一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