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五军团 z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25:12
关于红五军团


      这支中央红军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的队伍最后落了一个全军覆没的结局,是很令人惋惜的——如果它若幸存,在抗战中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它的人员大都是北方人)。




        先从五军团的诞生谈起,众所周知的是,五军团的前身是冯大胖子西北军的一部。冯大胖子,这厮根本称不上什么“爱国将领”,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娼妓——而且极其爱立牌坊。在没成气候为人下属时,冯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再背叛,捞足本钱,等到自立门户后,他的下属也在不停地背叛他,也算是天理昭彰,活该。“倒戈将军”的名声没有侮辱他。



       中原大战,老冯自恃兵力雄厚,不自量力,结果是西北军叛的叛,降的降,很快就土崩瓦解,被老蒋收编,其中孙连仲编得个一个二十六路军。

       江西剿共,老蒋又玩弄借刀杀人的把戏,把他们推向了最前线,反正是谁杀了谁老蒋都不心痛,这才有了后来的宁都起义——当然,起义的原因是很多……首先是在于西北军有一个善于倒戈的传统,这是冯胖子亲自传下来的,怪不了别人——与此对比我们可以看看桂系的李宗仁,山西的阎锡山,就可看出些问题来。古人云上行下效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老冯这个君这个父没当好,就难怪下面了。



       蒋的借刀杀人,其实对付杂牌这也正常……那时红军声名远振,剿共自然是凶多吉少,旧时候,有兵有部队就有一切,所以部队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那些当官的,都知道保存实力。二反后期,二十六路军在中村和红军碰了一下,被消灭了一个旅的大部——那次作战,红军伤亡也很大(死了500,伤了200多),西北军的实力可见一斑。


       二十六路军是北方部队,到南方后气候不适应,病的死的很多,一直想回北方,但被老蒋架的机关枪给挡住了。资料说,二十六路军在江西病死了几千几千人还以为是宣传。后来看我军的后勤资料,说四野某军南下后,百分之六七十得了疟疾和痢疾,减员二万多人,才相信那是真的。




       还有,就是二十六军内部的争权夺利,是促成这次起义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我们以起义的领导人为例,赵博生身为参谋长,正规院校毕业(保定的),学富五车,但按西北军的传统他没有统兵权(冯对这些人不信任,提拔当部队长的都是行伍出身的),连个兵毛也摸不着,早就不满。季振同原是冯的手枪旅旅长,牛得不得了,根本不买孙连仲的帐,更为可气的是,孙借口治病回后方时,将其二十五师长的位子给了李松昆(董振堂和季振同均为孙师旅长),李是个草包,只不过是听孙的话,引起董季的强烈不满。董振堂一度称病也离开部队回北方,孙连仲便假戏真作,电令免去董的旅长职务,被赵按住的——这也是两个人共同起义的基础,董由此对孙恨之入骨。


         冯在中原大战后,被迫下野,但他做梦也想东山再起。不过手下的人根本不理他,比如韩复榘就不让他接近自己的部队(还是两个字,活该),冯有个计划,就是让二十六路军假道苏区,去广东投陈济棠,也就是说向红军假投降,然后将队伍拖到广东(北边被老蒋封锁过不去),冯再回来统兵——这就是后来杀季振同和黄中岳的由来,他们确实有某些想法……      


        当然,中共的兵运也是起了关键作用——有几个是朱瑞的军委兵运训练班的,这也是后来朱瑞成为五军团次任政委的由来。刘伯坚北伐时,在西北军作政工,影响很好,人缘也不错,这个“刘部长”很受西北军上下的尊重——所以刘后来很长时间是五军团的政治部主任。不过,兵运的成果有限,只是发展了赵博生等少数几个人为党员,宁都起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偶然性——某些情节和平江起义相似。


        至于二十六路军在九一八后,要求北上抗日的话,还是当作笑话看的好。


         宁都起义的导火索也是兵运企图暴露,和平江起义一样。一个在二十六路军搞兵运的王超(李?)在和地下组织接头时(好像是在南昌),将二十六路军中的组织关系交给了特务——这个地下组织早被破获,是特务伪装的我地下人员。万幸的是,当时二十六路军的兵运分为两块,参谋长赵博生的关系并没有交出去。很快,老蒋来了电报,要将二十六路军的共党一网打尽,而收报人恰恰是二十六军中党员地位最高的赵博生——在孙不在时他主持军中日常工作。


赵一边敷衍老将说遵令,一边派人和苏区联系(赵已经是党员了),当然少不了和董季等人商量,此时刀已架在脖子上,再犹豫是不行了——事揭穿了赵第一个跑不了。此时,季振同的态度关系到起义的成败,季旅是原来老冯的手枪旅,号称精锐,装备也强,一人三大件(手枪步枪大刀),在二十六路军中举足轻重,季如同意则全军起义不成问题,季如不同意,那些暴露的党员只好逃往苏区了(因为并无群众基础),好在季同意了,并且积极参如。


此时要讲一个插曲,是二十六路军和苏区联系时,军委提议将二十六路军改称红十五军,只给了一个军的番号(太小家子气)——差点将此事办砸(那些人胃口不小,当红军没兵饷,还不图个名分),嫌番号太小,又不好明说,还耽误了一两天。还是刚当上苏维埃主席的润同志门清,他说,人家那么多人,那么多枪,肯定是有些想头的。最后给了一个五军团的番号,可以编三个军,领导人由他们互相推选……此招果然奏效。


最后商量的结局是,季振同为五军团总指挥,董为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为参谋长兼十四军长(总算当了部队长了),季的一个团长黄中岳当了十五军的军长,皆大欢喜。暴动那天,赵在总部召开团以上的军官会议,准备一网打尽,结果埋伏的部队走了火,一下子就炸了锅,跳楼的跳楼,掏枪的掏枪,好在没出大篓子,跳到楼下摔了个遛够,问明白怎么回事也就半推半就的同意了(这跤摔得真是划不来)。最后除了姓李的师长带着跑了一部分外,全军剩下的一万七千多人,携带二万余件武器参加了红军——而此时的一三军团,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多人(武器就更不能比了)。


二十六路军起义,在军史上是空前的,其规模直到十六七年后的邯郸起义才能相比——恰巧邯郸起义的主角高树勋也是二十六路军的旧部(宁都时任孙的师长,不在部队),这是天命,迟早要归顺的。中央红军这下子添了那么多人,而且还大大发了一笔洋财,除了各种炮之外,光电台就带来了八部(比红军总数都多),象季振同那个旅,原本就是手枪旅,其余各部都有手枪营或连,后来总部眼馋那些驳壳枪,一声令下,把司务长以下的手枪都收了,光收缴的驳壳枪就有几间大屋子,有数千支,都被其他各军团瓜分了——那时驳壳枪可是了不起的武器(能连发)……当然还有各种人才(这个马甲以后再讲)。


说句实话,老蒋除了借刀杀人,对杂牌军队还是不错的——二十六路军在老蒋手下比在老冯手下喝西北风强多了。兵饷按时发放,为照顾北方人吃面的习惯,吃大米还给大米津贴,大头兵每月也得有接近十块钱的大洋(在那时很牛了)。马甲看过一个原二十六路军军需官的回忆,在起义前他赶到南昌,将官兵们的积蓄寄给每人家里——一个营的积蓄竟然就有十几万。


顺便说一句,以前看过一些帖子,说冯部如何纪律严明,如何秋毫无犯,其实那是扯……老冯一有钱就扩军,他的军队几乎不发军饷,穷得跟叫化子一样,那军纪能好得了?不偷不抢才怪呢。中原大战时,孙殿英等一大帮惯匪就是冯的部下,还秋毫无犯?最后老冯兵败,他的散兵游勇被河南百姓一逮着,就给活埋了——那是作孽作得太多的报应。再谈谈人物,主要的就不说了。五军团宁都起义一万七千人,据说最后汇集延安时,不到五百人,马甲以为,这五百人可能是包括曾在五军团工作过的,宁都起义剩下的能有一半就不错了。当然,五军团的人员也调出一些分配到各个根据地,但也是凶多吉少。红军长征后,也有部分人员留下,大敌当前,项英以这些人“不可靠”为名,没有任何理由,一次就杀掉了二十多个……全是中下级干部,死得真冤!


五五年授衔,评功论赏,五军团原不见经传的李达(宁都时是个连级干部)倒是一支独秀,挺身于上将之列,成了五军团的代表人物,中将可能授了四五个,比较有名的是两孙,一个是孙毅孙胡子——他的名声是近些年起来的,一个是强渡大渡河时就出了名的孙继先(杨得志的营长),李雪三是干政工的,韩振纪是干后勤的。


除了授衔的之外,象头两年因为儿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姬XX也是五军团的出身,如果马甲没记错,姬该是学医的,老本行是医生,后来干了政工。还有一个干外交的黄镇,因为曾画过许多长征的素描也很出名——


李上将因为曾在二野的某某大军当过参谋长,现在名气很大,他也是运气好,从中央苏区去了湘赣,水涨船高,最后竟然成为一路大军的参谋长。但他在六军团西征会合贺胡子时曾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差一点导致全军覆没。包括任胡子在内,对他很有意见,王震王胡子记了李上将一辈子,从延安就开始骂骂咧咧,一直骂到第一次修二方面军战史,重修时王胡子的怒气可能都没消。五军团还有一个人物,叫边章五,也是保定出身,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宁都起义时是旅参谋长,起了很大作用,后来当过红军的师长,再后来……粤帅在长征前从刀下救了他——不然的话肯定会被邓发处决(长征前突击处决到底杀了多少人,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不过从一些点滴资料来看,想来不少)。


斯诺的前妻(就是去红区的那个,不是后来上天安门的那位)就说他高大英俊,很得女人青睐。无独有偶,王炳南(干外交的)的前妻王安娜(货真价实的德国人)在回忆录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事:
武汉失守后,中共办事处的一部分人员向南方转移,领头的就是马甲前面提到的那个特务头子(李姓上将),边也在其中,队伍里还有两个外国女人,一个是王安娜,一个是白求恩大夫的助手——一个女护士。白老头的性格暴躁,那个女护士忍受不了,离开了他。马甲顺便提一句,白老头这脾气确实不得了,在延安时,中央为了他的安全,不让他上前线,结果老人家二话不说,抄起椅子就把窑洞的窗户给砸了……呵呵,后来当然很快就走了。


故事就发生在边章五和这个女护士之间,也谈不上谁主动,就是那个女护士总爱往边的身边凑,大概也是两情相悦……那个戴眼睛的李上将就是干特务的出身,何等精明,一看发展趋势不对,立刻采取措施,将两人活生生拆散了——估计党员会上还有批评,边后来一见那女护士就躲……挺浪漫的一段异国姻缘嘛,可惜。



边建国初当过驻朝鲜武官,朝鲜谈判时也是志愿军代表,呵呵,又和那个特务头子搞在一起……可惜,授衔前去世了,不是53年就是54年,不然的话,授个中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于红五军团


      这支中央红军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的队伍最后落了一个全军覆没的结局,是很令人惋惜的——如果它若幸存,在抗战中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它的人员大都是北方人)。




        先从五军团的诞生谈起,众所周知的是,五军团的前身是冯大胖子西北军的一部。冯大胖子,这厮根本称不上什么“爱国将领”,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娼妓——而且极其爱立牌坊。在没成气候为人下属时,冯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再背叛,捞足本钱,等到自立门户后,他的下属也在不停地背叛他,也算是天理昭彰,活该。“倒戈将军”的名声没有侮辱他。



       中原大战,老冯自恃兵力雄厚,不自量力,结果是西北军叛的叛,降的降,很快就土崩瓦解,被老蒋收编,其中孙连仲编得个一个二十六路军。

       江西剿共,老蒋又玩弄借刀杀人的把戏,把他们推向了最前线,反正是谁杀了谁老蒋都不心痛,这才有了后来的宁都起义——当然,起义的原因是很多……首先是在于西北军有一个善于倒戈的传统,这是冯胖子亲自传下来的,怪不了别人——与此对比我们可以看看桂系的李宗仁,山西的阎锡山,就可看出些问题来。古人云上行下效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老冯这个君这个父没当好,就难怪下面了。



       蒋的借刀杀人,其实对付杂牌这也正常……那时红军声名远振,剿共自然是凶多吉少,旧时候,有兵有部队就有一切,所以部队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那些当官的,都知道保存实力。二反后期,二十六路军在中村和红军碰了一下,被消灭了一个旅的大部——那次作战,红军伤亡也很大(死了500,伤了200多),西北军的实力可见一斑。


       二十六路军是北方部队,到南方后气候不适应,病的死的很多,一直想回北方,但被老蒋架的机关枪给挡住了。资料说,二十六路军在江西病死了几千几千人还以为是宣传。后来看我军的后勤资料,说四野某军南下后,百分之六七十得了疟疾和痢疾,减员二万多人,才相信那是真的。




       还有,就是二十六军内部的争权夺利,是促成这次起义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我们以起义的领导人为例,赵博生身为参谋长,正规院校毕业(保定的),学富五车,但按西北军的传统他没有统兵权(冯对这些人不信任,提拔当部队长的都是行伍出身的),连个兵毛也摸不着,早就不满。季振同原是冯的手枪旅旅长,牛得不得了,根本不买孙连仲的帐,更为可气的是,孙借口治病回后方时,将其二十五师长的位子给了李松昆(董振堂和季振同均为孙师旅长),李是个草包,只不过是听孙的话,引起董季的强烈不满。董振堂一度称病也离开部队回北方,孙连仲便假戏真作,电令免去董的旅长职务,被赵按住的——这也是两个人共同起义的基础,董由此对孙恨之入骨。


         冯在中原大战后,被迫下野,但他做梦也想东山再起。不过手下的人根本不理他,比如韩复榘就不让他接近自己的部队(还是两个字,活该),冯有个计划,就是让二十六路军假道苏区,去广东投陈济棠,也就是说向红军假投降,然后将队伍拖到广东(北边被老蒋封锁过不去),冯再回来统兵——这就是后来杀季振同和黄中岳的由来,他们确实有某些想法……      


        当然,中共的兵运也是起了关键作用——有几个是朱瑞的军委兵运训练班的,这也是后来朱瑞成为五军团次任政委的由来。刘伯坚北伐时,在西北军作政工,影响很好,人缘也不错,这个“刘部长”很受西北军上下的尊重——所以刘后来很长时间是五军团的政治部主任。不过,兵运的成果有限,只是发展了赵博生等少数几个人为党员,宁都起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偶然性——某些情节和平江起义相似。


        至于二十六路军在九一八后,要求北上抗日的话,还是当作笑话看的好。


         宁都起义的导火索也是兵运企图暴露,和平江起义一样。一个在二十六路军搞兵运的王超(李?)在和地下组织接头时(好像是在南昌),将二十六路军中的组织关系交给了特务——这个地下组织早被破获,是特务伪装的我地下人员。万幸的是,当时二十六路军的兵运分为两块,参谋长赵博生的关系并没有交出去。很快,老蒋来了电报,要将二十六路军的共党一网打尽,而收报人恰恰是二十六军中党员地位最高的赵博生——在孙不在时他主持军中日常工作。


赵一边敷衍老将说遵令,一边派人和苏区联系(赵已经是党员了),当然少不了和董季等人商量,此时刀已架在脖子上,再犹豫是不行了——事揭穿了赵第一个跑不了。此时,季振同的态度关系到起义的成败,季旅是原来老冯的手枪旅,号称精锐,装备也强,一人三大件(手枪步枪大刀),在二十六路军中举足轻重,季如同意则全军起义不成问题,季如不同意,那些暴露的党员只好逃往苏区了(因为并无群众基础),好在季同意了,并且积极参如。


此时要讲一个插曲,是二十六路军和苏区联系时,军委提议将二十六路军改称红十五军,只给了一个军的番号(太小家子气)——差点将此事办砸(那些人胃口不小,当红军没兵饷,还不图个名分),嫌番号太小,又不好明说,还耽误了一两天。还是刚当上苏维埃主席的润同志门清,他说,人家那么多人,那么多枪,肯定是有些想头的。最后给了一个五军团的番号,可以编三个军,领导人由他们互相推选……此招果然奏效。


最后商量的结局是,季振同为五军团总指挥,董为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为参谋长兼十四军长(总算当了部队长了),季的一个团长黄中岳当了十五军的军长,皆大欢喜。暴动那天,赵在总部召开团以上的军官会议,准备一网打尽,结果埋伏的部队走了火,一下子就炸了锅,跳楼的跳楼,掏枪的掏枪,好在没出大篓子,跳到楼下摔了个遛够,问明白怎么回事也就半推半就的同意了(这跤摔得真是划不来)。最后除了姓李的师长带着跑了一部分外,全军剩下的一万七千多人,携带二万余件武器参加了红军——而此时的一三军团,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多人(武器就更不能比了)。


二十六路军起义,在军史上是空前的,其规模直到十六七年后的邯郸起义才能相比——恰巧邯郸起义的主角高树勋也是二十六路军的旧部(宁都时任孙的师长,不在部队),这是天命,迟早要归顺的。中央红军这下子添了那么多人,而且还大大发了一笔洋财,除了各种炮之外,光电台就带来了八部(比红军总数都多),象季振同那个旅,原本就是手枪旅,其余各部都有手枪营或连,后来总部眼馋那些驳壳枪,一声令下,把司务长以下的手枪都收了,光收缴的驳壳枪就有几间大屋子,有数千支,都被其他各军团瓜分了——那时驳壳枪可是了不起的武器(能连发)……当然还有各种人才(这个马甲以后再讲)。


说句实话,老蒋除了借刀杀人,对杂牌军队还是不错的——二十六路军在老蒋手下比在老冯手下喝西北风强多了。兵饷按时发放,为照顾北方人吃面的习惯,吃大米还给大米津贴,大头兵每月也得有接近十块钱的大洋(在那时很牛了)。马甲看过一个原二十六路军军需官的回忆,在起义前他赶到南昌,将官兵们的积蓄寄给每人家里——一个营的积蓄竟然就有十几万。


顺便说一句,以前看过一些帖子,说冯部如何纪律严明,如何秋毫无犯,其实那是扯……老冯一有钱就扩军,他的军队几乎不发军饷,穷得跟叫化子一样,那军纪能好得了?不偷不抢才怪呢。中原大战时,孙殿英等一大帮惯匪就是冯的部下,还秋毫无犯?最后老冯兵败,他的散兵游勇被河南百姓一逮着,就给活埋了——那是作孽作得太多的报应。再谈谈人物,主要的就不说了。五军团宁都起义一万七千人,据说最后汇集延安时,不到五百人,马甲以为,这五百人可能是包括曾在五军团工作过的,宁都起义剩下的能有一半就不错了。当然,五军团的人员也调出一些分配到各个根据地,但也是凶多吉少。红军长征后,也有部分人员留下,大敌当前,项英以这些人“不可靠”为名,没有任何理由,一次就杀掉了二十多个……全是中下级干部,死得真冤!


五五年授衔,评功论赏,五军团原不见经传的李达(宁都时是个连级干部)倒是一支独秀,挺身于上将之列,成了五军团的代表人物,中将可能授了四五个,比较有名的是两孙,一个是孙毅孙胡子——他的名声是近些年起来的,一个是强渡大渡河时就出了名的孙继先(杨得志的营长),李雪三是干政工的,韩振纪是干后勤的。


除了授衔的之外,象头两年因为儿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姬XX也是五军团的出身,如果马甲没记错,姬该是学医的,老本行是医生,后来干了政工。还有一个干外交的黄镇,因为曾画过许多长征的素描也很出名——


李上将因为曾在二野的某某大军当过参谋长,现在名气很大,他也是运气好,从中央苏区去了湘赣,水涨船高,最后竟然成为一路大军的参谋长。但他在六军团西征会合贺胡子时曾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差一点导致全军覆没。包括任胡子在内,对他很有意见,王震王胡子记了李上将一辈子,从延安就开始骂骂咧咧,一直骂到第一次修二方面军战史,重修时王胡子的怒气可能都没消。五军团还有一个人物,叫边章五,也是保定出身,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宁都起义时是旅参谋长,起了很大作用,后来当过红军的师长,再后来……粤帅在长征前从刀下救了他——不然的话肯定会被邓发处决(长征前突击处决到底杀了多少人,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不过从一些点滴资料来看,想来不少)。


斯诺的前妻(就是去红区的那个,不是后来上天安门的那位)就说他高大英俊,很得女人青睐。无独有偶,王炳南(干外交的)的前妻王安娜(货真价实的德国人)在回忆录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事:
武汉失守后,中共办事处的一部分人员向南方转移,领头的就是马甲前面提到的那个特务头子(李姓上将),边也在其中,队伍里还有两个外国女人,一个是王安娜,一个是白求恩大夫的助手——一个女护士。白老头的性格暴躁,那个女护士忍受不了,离开了他。马甲顺便提一句,白老头这脾气确实不得了,在延安时,中央为了他的安全,不让他上前线,结果老人家二话不说,抄起椅子就把窑洞的窗户给砸了……呵呵,后来当然很快就走了。


故事就发生在边章五和这个女护士之间,也谈不上谁主动,就是那个女护士总爱往边的身边凑,大概也是两情相悦……那个戴眼睛的李上将就是干特务的出身,何等精明,一看发展趋势不对,立刻采取措施,将两人活生生拆散了——估计党员会上还有批评,边后来一见那女护士就躲……挺浪漫的一段异国姻缘嘛,可惜。



边建国初当过驻朝鲜武官,朝鲜谈判时也是志愿军代表,呵呵,又和那个特务头子搞在一起……可惜,授衔前去世了,不是53年就是54年,不然的话,授个中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继续呀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