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美国对中国的新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4:01
自美国总统小布什第二届任期以来,中美关系表现出趋于紧张的态势。中美关系紧张化的原因不在中国,中国对美态度及内政外交举措与此前并无大不同;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美国对华政策趋于强硬。种种迹象表明,美方已从“反恐战争”的焦头烂额中喘过气来,重新将解除“中国威胁”锁定为战略重心。

  中美矛盾源于新兴大国与传统强国的利益冲突,源于国际利益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对美国来说,恐怖主义只是藓疥小疾,它不过藏在暗处影响美国人的正常生活;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才是心腹之患,它越来越接近于拥有正面挑战美国的能力。

  要消除“中国威胁”,美方可以有三种选择:

  一,军事占领,就象对待阿富汗、伊拉克那样。但对于拥有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中国来说,这条路至少在美方军事技术进一步取得重大突破以前行不通。而且,现在攻占中国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美国需要的只是遏制中国实力的持续增长,并不需要彻底打垮中国。让没有足够丰富战略资源的中国成为麻烦放大百倍的战后伊拉克,这并不符合美国利益。

  二,内部分化,促成和平演变,促使中国象前苏联一样被阉割,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雄风不再,不再具有威胁美国的实力与可能。

  美国曾经对这条路寄予厚望,无论是1980年代对中国的扶植还是1990年代延续至今的与中国“接触”,除现实的战略利益考量外,都带有这种并不隐蔽的深层战略意图。但是,这条路需要中国政府的配合,需要它放松内部控制,开放政治参与。1990年代前苏东的解体与近年来美国在中亚各国推动的“颜色革命”,使中国领导层提高了忧患意识,收紧了对公共言论和政治参与的控制。由于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基本稳定,中国正在与美国上述意图背道而驰的方向上渐行渐远,甚至看不到回头希望。因此,近年来美国政学两界要人一再表示对中国“很失望”。

  三,从外部环境入手,遏制中国的实力增长。实力增长的前提是经济增长,中美两国都意识到,中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在安全、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诸多方面都依赖与外部的正常交流。既然美国具有主导全球局势的优势性实力,既然它已将中国确定为“最大潜在战略竞争对手”,为什么还要听任中国利用外部环境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它当然要从外部入手,加大中国实现增长的成本与难度,阻止中国综合实力的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当前美国政府最可行、也最易达到目标的行动方案。

  围绕这一方案,美方已展开多项布署:

  1,在政治舆论方面,小布什在连任总统之初即宣称要向一切“专制”开战。近年来,多名美政府高官高调宣扬“中国军事威胁”;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推波助澜,极力妖魔化中国。这一方面是为“对付中国”进行内部整合与舆论动员,另一方面也是传递明确无误的信息给中国:你们并非处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自由世界,不服从美国意志,就要准备挨打。

  2,在军事方面,进一步围堵中国。最近美国在从中东到中亚的广大地区大规模扩建、新建永久性海空军基地;修改美日安保条例,矛头直指中国;在阻止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同时,不断施压,催逼台湾通过“军购案”;不但“导弹拦截”计划直接针对中俄,就连小布什政府在2000年提出的、明言针对中国、后来又因忙于应付“反恐”而中止的发展小型航母与战术型核子武器计划也被重新激活,正式开始操作。

  美方的系列布署,不但是要完成独控全球的战略安排,争取主动,一旦有事时能掌握优势;也是为了让中国切实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使中国无法专注经济建设。虽然美高官一再高调批评中国“在没有受到哪个国家实际威胁的情况下扩充武备”,但这种情况其实正是美方一手造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美方所乐见--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不可能在军事上挑战美国;而陷入军备竞赛却可能拖垮中国。

  3,最重要的较量发生在经济领域,使用的却不仅是经济手段。美方通过贸易战、制造贸易壁垒等手法,给中国商品制订配额限制,逼迫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这一系列举措,目的都在直接恶化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增加中国经济有序运转的难度与成本,阻滞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应该说,美国的这一战略触及中国软肋,颇见成效。在美方连环攻势下,中国政府节节退守,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渐紧窄。由于自身基础脆弱、受客观条件局限,更由于对手的强大,中国能够闪转腾挪的余地有限。
  
  许多人寄望于此次小布什访华能够缓和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毕竟不但中国不愿成为美国对付的目标,美方也不愿意现在将中方逼入绝路,徒使渔翁得利,中美关系仍有缓和余地。布什此次访华,除实施上述第三方案从贸易、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向中国施压外,也延续了原来的第二策略,继续压迫中国开放言论、宗教及政治参与,并要求中国在“对外发挥影响力”上与美方步调一致。其实质是在阻挠中国实力增长的同时,又利用中国的实力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开出的交换筹码是不对中国相煎过急,为中国留下一定生存发展的空间。


  利用中国的实力并不意味着不再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也不等于不再阻挠中国的实力增长;暂时不相煎甚急,不等于不会持续地步步进逼。虽然中国不可能拒绝这样的交易,但也不能被一时的缓和所蒙蔽,不能将国家的前途与安危寄托在这种一时侥幸上;不能得过且过,必须居安思危;不恃人之不攻己,而恃己之不可攻。

  一方面,对美方的政治舆论攻势与军事围堵,不必过分在意,这是美方在自身利益驱使下的必然。对妖魔化中国的种种言论,当然应该刚柔相济、积极回应,但不应该让它影响实质性的战略决策。在军事方面,除对美国真正具有威慑作用的战略力量外,中方不宜在现阶段过分投入,应坚持“经济发展”这一中心,避免被美方引入军备竞赛的歧途。当然,中方再表现克制,美方也不会善罢甘休。为牵住中方鼻子、掌握中美关系主导权,美方会不断利用台海局势刺激中国;对此,中方要预先作好理性应对的准备。

  真正决定胜负的战场还是在经济领域。面对美国的连环攻势,中国应积极调整对外关系,大力发展与其它国家、尤其是除美国外的西方强国(包括日本)的经贸关系,在经济安全、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也应该成为中国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内容,哪怕付出一定代价,也要争取实现这种转型。

  由于中国人口太多、经济总量太大,要实现这种转型的难度极大。在许多方面,中国只能寸土必争,并没有选择交易对象的自由。小国没有这种困难,它们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纵横捭阂、左右逢源。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由竞争的一些结论,似乎只适用于(相对市场容量而言的)小规模经济体。[em05]自美国总统小布什第二届任期以来,中美关系表现出趋于紧张的态势。中美关系紧张化的原因不在中国,中国对美态度及内政外交举措与此前并无大不同;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美国对华政策趋于强硬。种种迹象表明,美方已从“反恐战争”的焦头烂额中喘过气来,重新将解除“中国威胁”锁定为战略重心。

  中美矛盾源于新兴大国与传统强国的利益冲突,源于国际利益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对美国来说,恐怖主义只是藓疥小疾,它不过藏在暗处影响美国人的正常生活;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才是心腹之患,它越来越接近于拥有正面挑战美国的能力。

  要消除“中国威胁”,美方可以有三种选择:

  一,军事占领,就象对待阿富汗、伊拉克那样。但对于拥有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中国来说,这条路至少在美方军事技术进一步取得重大突破以前行不通。而且,现在攻占中国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美国需要的只是遏制中国实力的持续增长,并不需要彻底打垮中国。让没有足够丰富战略资源的中国成为麻烦放大百倍的战后伊拉克,这并不符合美国利益。

  二,内部分化,促成和平演变,促使中国象前苏联一样被阉割,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雄风不再,不再具有威胁美国的实力与可能。

  美国曾经对这条路寄予厚望,无论是1980年代对中国的扶植还是1990年代延续至今的与中国“接触”,除现实的战略利益考量外,都带有这种并不隐蔽的深层战略意图。但是,这条路需要中国政府的配合,需要它放松内部控制,开放政治参与。1990年代前苏东的解体与近年来美国在中亚各国推动的“颜色革命”,使中国领导层提高了忧患意识,收紧了对公共言论和政治参与的控制。由于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基本稳定,中国正在与美国上述意图背道而驰的方向上渐行渐远,甚至看不到回头希望。因此,近年来美国政学两界要人一再表示对中国“很失望”。

  三,从外部环境入手,遏制中国的实力增长。实力增长的前提是经济增长,中美两国都意识到,中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在安全、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诸多方面都依赖与外部的正常交流。既然美国具有主导全球局势的优势性实力,既然它已将中国确定为“最大潜在战略竞争对手”,为什么还要听任中国利用外部环境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它当然要从外部入手,加大中国实现增长的成本与难度,阻止中国综合实力的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当前美国政府最可行、也最易达到目标的行动方案。

  围绕这一方案,美方已展开多项布署:

  1,在政治舆论方面,小布什在连任总统之初即宣称要向一切“专制”开战。近年来,多名美政府高官高调宣扬“中国军事威胁”;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推波助澜,极力妖魔化中国。这一方面是为“对付中国”进行内部整合与舆论动员,另一方面也是传递明确无误的信息给中国:你们并非处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自由世界,不服从美国意志,就要准备挨打。

  2,在军事方面,进一步围堵中国。最近美国在从中东到中亚的广大地区大规模扩建、新建永久性海空军基地;修改美日安保条例,矛头直指中国;在阻止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同时,不断施压,催逼台湾通过“军购案”;不但“导弹拦截”计划直接针对中俄,就连小布什政府在2000年提出的、明言针对中国、后来又因忙于应付“反恐”而中止的发展小型航母与战术型核子武器计划也被重新激活,正式开始操作。

  美方的系列布署,不但是要完成独控全球的战略安排,争取主动,一旦有事时能掌握优势;也是为了让中国切实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使中国无法专注经济建设。虽然美高官一再高调批评中国“在没有受到哪个国家实际威胁的情况下扩充武备”,但这种情况其实正是美方一手造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美方所乐见--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不可能在军事上挑战美国;而陷入军备竞赛却可能拖垮中国。

  3,最重要的较量发生在经济领域,使用的却不仅是经济手段。美方通过贸易战、制造贸易壁垒等手法,给中国商品制订配额限制,逼迫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这一系列举措,目的都在直接恶化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增加中国经济有序运转的难度与成本,阻滞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应该说,美国的这一战略触及中国软肋,颇见成效。在美方连环攻势下,中国政府节节退守,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渐紧窄。由于自身基础脆弱、受客观条件局限,更由于对手的强大,中国能够闪转腾挪的余地有限。
  
  许多人寄望于此次小布什访华能够缓和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毕竟不但中国不愿成为美国对付的目标,美方也不愿意现在将中方逼入绝路,徒使渔翁得利,中美关系仍有缓和余地。布什此次访华,除实施上述第三方案从贸易、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向中国施压外,也延续了原来的第二策略,继续压迫中国开放言论、宗教及政治参与,并要求中国在“对外发挥影响力”上与美方步调一致。其实质是在阻挠中国实力增长的同时,又利用中国的实力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开出的交换筹码是不对中国相煎过急,为中国留下一定生存发展的空间。


  利用中国的实力并不意味着不再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也不等于不再阻挠中国的实力增长;暂时不相煎甚急,不等于不会持续地步步进逼。虽然中国不可能拒绝这样的交易,但也不能被一时的缓和所蒙蔽,不能将国家的前途与安危寄托在这种一时侥幸上;不能得过且过,必须居安思危;不恃人之不攻己,而恃己之不可攻。

  一方面,对美方的政治舆论攻势与军事围堵,不必过分在意,这是美方在自身利益驱使下的必然。对妖魔化中国的种种言论,当然应该刚柔相济、积极回应,但不应该让它影响实质性的战略决策。在军事方面,除对美国真正具有威慑作用的战略力量外,中方不宜在现阶段过分投入,应坚持“经济发展”这一中心,避免被美方引入军备竞赛的歧途。当然,中方再表现克制,美方也不会善罢甘休。为牵住中方鼻子、掌握中美关系主导权,美方会不断利用台海局势刺激中国;对此,中方要预先作好理性应对的准备。

  真正决定胜负的战场还是在经济领域。面对美国的连环攻势,中国应积极调整对外关系,大力发展与其它国家、尤其是除美国外的西方强国(包括日本)的经贸关系,在经济安全、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也应该成为中国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内容,哪怕付出一定代价,也要争取实现这种转型。

  由于中国人口太多、经济总量太大,要实现这种转型的难度极大。在许多方面,中国只能寸土必争,并没有选择交易对象的自由。小国没有这种困难,它们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纵横捭阂、左右逢源。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由竞争的一些结论,似乎只适用于(相对市场容量而言的)小规模经济体。[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