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王树增的《解放战争》有个疑问,二战后期,蒋介石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55:50
二战期间,中国当时加入盟军后,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蒋介石优柔寡断的处事方式最终惹怒了罗斯福,今天网上查了一下,史料上从没说过蒋介石因此威胁要退出盟军。

那么蒋介石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威胁退出呢?




另外,很多史料上都提到,蒋介石对于日本投降,“一点也不兴奋”,而且几乎没想到,感觉日本投降太快,他一点准备都没有。

作为参战国的一国统帅,蒋介石的情报似乎特别闭塞。


因为蒋介石威胁退出盟军,后面才有雅尔塔协议,担心蒋介石放弃抗日的情况下,必须请苏联人进入东北作战。

然后才有斯大林的狮子大开口:如果没有利益,我如何说服苏联人民在远东作战?

东北的主权和利益在抗战后期,再次被出卖,而蒋介石又一次束手无策,是不是和蒋介石二战后期的一些决策有很大关系?


二战期间,中国当时加入盟军后,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蒋介石优柔寡断的处事方式最终惹怒了罗斯福,今天网上查了一下,史料上从没说过蒋介石因此威胁要退出盟军。

那么蒋介石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威胁退出呢?




另外,很多史料上都提到,蒋介石对于日本投降,“一点也不兴奋”,而且几乎没想到,感觉日本投降太快,他一点准备都没有。

作为参战国的一国统帅,蒋介石的情报似乎特别闭塞。


因为蒋介石威胁退出盟军,后面才有雅尔塔协议,担心蒋介石放弃抗日的情况下,必须请苏联人进入东北作战。

然后才有斯大林的狮子大开口:如果没有利益,我如何说服苏联人民在远东作战?

东北的主权和利益在抗战后期,再次被出卖,而蒋介石又一次束手无策,是不是和蒋介石二战后期的一些决策有很大关系?


蒋介石还想和日本鬼子单独停战呢
有说法是:史迪威多次指责常公无能,甚至想攫取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常公对美国人极度不信任。
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中国如何作为都不影响雅尔塔协议的炮制,更不影响苏联出兵东北的决心。这是国家实力决定的。
美国请苏联出兵是已经评估美军单独进攻日本要付出上百万的伤亡,代价太大,才不得已而为之,与中国战区的关系不大。都已经胜利在望了,哪有什么蒋介石放弃抗日的情况,要放弃早放弃了。日本投降之快连日本人自己都没想到,前几天还说要一亿玉碎呢,挨了两颗原子弹后文官傻了,军部还不服输,还要本土决战,最后天皇突然跪了,这老兄平时不怎么表态,一表态那就是金口御音,别人只有服从。此前毛泽东在延安七大讲话还估计抗战要打到1946年秋,日本投降消息传来时毛正在睡觉,彭德怀和朱德在下棋,听到后一时都不相信。

蒋介石和美国发飙是因为罗斯福支持史迪威,要蒋交出中国战区的指挥权,由史迪威来指挥所有中国军队,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不要说蒋介石,连毛泽东也不能答应的事,事关国家主权,没得让步。
常公公吧,表面亲米,骨子里亲日,米爹后面看出来了,所以米爹气的要换人
这个问题《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里说的很明白。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惨败,先丢了河南,再败于衡阳,使美国对国民政府完全丧失了信心。美国向国民政府提出,要求改组中国战区指挥体系,由原先担任参谋长的史迪威统一指挥中国战区的所有部队,包括TG。对这个方案,蒋一开始还在犹豫,但紧接着TG又联合其他民主党派提出政府改革要求,要求成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政治。这样就形成了美国在外施压要蒋交出军权,TG在内施压要蒋交出政权的态势。蒋如果不能顶住美国的压力,也将无法顶住TG的压力,落得失去军权和政权,被淘汰出局的下场。对此,蒋决定强硬到底,向美提出撤换史迪威的要求,并不惜以退出盟国,单独抗日为要挟。最终美国人决定让步,撤换史迪威,但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和苏联联手,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让苏联出兵,减少美国的损失。
lhr817 发表于 2016-8-21 12:54
这个问题《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里说的很明白。国军在豫湘桂战役中惨败,先丢了河南,再败于衡阳,使美国对 ...
多谢!!!解开了我的疑问
就是因为国军军队指挥权问题,实际上就是与史迪威的矛盾。
王树增写的这个,楼主看看就好了

这书也就是个报告文学,当客观信史看你就输了
因为当时华盛顿对华政策基本上掌握在白左和苏联间谍手里。

美国政府内部高级别的苏联间谍后来经过证实的有:罗斯福总统经济顾问居里、财政部高级官员哈里·怀特、国务院国际组织事务高级官员希斯等。

美国驻华官员经证实的苏联间谍有财政部代表艾德勒、科佛兰等。他们确实对美国的中国政策,尤其是对国民政府经济援助的有效程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向中共提供了重要情报。

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吕迅在《大棋局下的国共关系》一书(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披露:抗战时,只有国共要人里宋庆龄可以进入史迪威寓所,和史迪威以及他的美国军官团打牌;财政部代表艾德勒一直在组织国会以及批准的对华贷款落实。。。
谈判对手”,后来有意无意地被后来人精简为“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成为常凯申投降的主要证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