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大洪水之争为何能引爆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49:21
上古大洪水之争为何能引爆舆论



2016年08月09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绵延千年而不绝,靠的不仅是“文明古国”的天然“优势”,还在于每次遭遇危机后都能浴火重生。
  近日,世界著名学术刊物《科学》发表了一篇题为《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的论文。文章试图以公元前1920年黄河流域的大洪水来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进而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的遗存。此观点立即在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引发了剧烈争议,不少网友也加入了讨论。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一篇学术论文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在我看来,此论文触及了两个敏感点:夏的存疑与西方话语权。进而牵扯到一个重要问题:中华文明到底有几千年?
  尽管《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对上古史有简略叙述,但西周之前的历史脉络一直混沌不清。不过,自孔子之后的正统历史观念,都没否认过夏朝的存在。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才否定夏朝和五帝的存在,认为他们只是后世反向推演的人物。在当时,这样的论述堪称奇特,也符合新文化运动“革故鼎新”的理念需求。

  
  西方史学界也长期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甚至直到安阳殷墟甲骨文被发掘后,他们发现商王世系与《史记》记载基本吻合,才承认商朝的存在。但是,夏朝得不到考古学的证实,商代甲骨文没有关于夏朝的只言片语,让很多人不相信《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尽管中国学术界也对二里头与夏的关系有所争议,这篇论文却把二里头文化和夏王朝划上等号,证实了夏的存在,将中国信史的起点推到了大禹和夏初的时代。
  根据论文所述,研究团队模拟重建了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的一处远古滑坡坝遗址,并证明了因滑坡坝形成的堰塞湖崩溃时,瞬间倾泻而出的洪水造成了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巧合的是,这次溃堤与中原文明的文化转型事件在时间上十分吻合,这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恰好对应。
  鉴于地质学和考古学证据,研究团队将上古洪水事件,精确定位在公元前1922±28年,这个结论无疑是惊人的,这也是论文引爆舆论的关键点:如果结论是真实的,则意味着夏朝的起点是前1900年左右(最早也要在前1920年代了)。这与国人先前的认识不同。上世纪末,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启动。根据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献的证据,断代工程把夏朝起点定在前2070年,这个结论随后也写入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但是,断代工程的结论并未被国际学术界所公认,这篇《科学》的论文又把夏朝起点推后了两百年,也就是缩短了中华文明的信史长度,自然会引来质疑。
  夏朝起点和文明时长的问题,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对此,我们既不必妄自尊大,更不必妄自菲薄。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绵延千年而不绝,靠的不仅是“文明古国”的天然“优势”,还在于每次遭遇危机后都能浴火重生。古埃及在4700年前就建起了高大宏伟的金字塔,但其后却被波斯、马其顿、古罗马、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继征服,兴起于5500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也早已湮灭,可见古老并不能完全与伟大、永恒划上等号。从大禹治水开始,数千年来,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外敌入侵,都没能中断中华文明的演进,反而使之愈发强大,这才是真正值得国人骄傲的。(黄帅)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8-09/7966368.shtml上古大洪水之争为何能引爆舆论



2016年08月09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绵延千年而不绝,靠的不仅是“文明古国”的天然“优势”,还在于每次遭遇危机后都能浴火重生。
  近日,世界著名学术刊物《科学》发表了一篇题为《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的论文。文章试图以公元前1920年黄河流域的大洪水来论证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进而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的遗存。此观点立即在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引发了剧烈争议,不少网友也加入了讨论。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一篇学术论文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在我看来,此论文触及了两个敏感点:夏的存疑与西方话语权。进而牵扯到一个重要问题:中华文明到底有几千年?
  尽管《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对上古史有简略叙述,但西周之前的历史脉络一直混沌不清。不过,自孔子之后的正统历史观念,都没否认过夏朝的存在。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才否定夏朝和五帝的存在,认为他们只是后世反向推演的人物。在当时,这样的论述堪称奇特,也符合新文化运动“革故鼎新”的理念需求。

  
  西方史学界也长期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甚至直到安阳殷墟甲骨文被发掘后,他们发现商王世系与《史记》记载基本吻合,才承认商朝的存在。但是,夏朝得不到考古学的证实,商代甲骨文没有关于夏朝的只言片语,让很多人不相信《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尽管中国学术界也对二里头与夏的关系有所争议,这篇论文却把二里头文化和夏王朝划上等号,证实了夏的存在,将中国信史的起点推到了大禹和夏初的时代。
  根据论文所述,研究团队模拟重建了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的一处远古滑坡坝遗址,并证明了因滑坡坝形成的堰塞湖崩溃时,瞬间倾泻而出的洪水造成了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巧合的是,这次溃堤与中原文明的文化转型事件在时间上十分吻合,这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恰好对应。
  鉴于地质学和考古学证据,研究团队将上古洪水事件,精确定位在公元前1922±28年,这个结论无疑是惊人的,这也是论文引爆舆论的关键点:如果结论是真实的,则意味着夏朝的起点是前1900年左右(最早也要在前1920年代了)。这与国人先前的认识不同。上世纪末,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启动。根据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献的证据,断代工程把夏朝起点定在前2070年,这个结论随后也写入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但是,断代工程的结论并未被国际学术界所公认,这篇《科学》的论文又把夏朝起点推后了两百年,也就是缩短了中华文明的信史长度,自然会引来质疑。
  夏朝起点和文明时长的问题,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对此,我们既不必妄自尊大,更不必妄自菲薄。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绵延千年而不绝,靠的不仅是“文明古国”的天然“优势”,还在于每次遭遇危机后都能浴火重生。古埃及在4700年前就建起了高大宏伟的金字塔,但其后却被波斯、马其顿、古罗马、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继征服,兴起于5500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也早已湮灭,可见古老并不能完全与伟大、永恒划上等号。从大禹治水开始,数千年来,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外敌入侵,都没能中断中华文明的演进,反而使之愈发强大,这才是真正值得国人骄傲的。(黄帅)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8-09/7966368.shtml
关键还是一个是否公平对待的问题

同样只是传说,为什么西方的就认为是信史,东方的就认为是胡说

还是一个私心的问题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6-8-9 13:34
关键还是一个是否公平对待的问题

同样只是传说,为什么西方的就认为是信史,东方的就认为是胡说
我们应该有一个共识,就是人是普遍自私的。所以任何事物都要自己努力争取,包括公平。指望别人是幼稚并且是不可能的。
雪肤豚反华是全方位的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想办法复原公元前2000左右的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图,然后按图索骥,建立计算机模型,搞清楚这次洪水造成的影响范围。然后按照夏本纪的记载,结合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和水利工程学知识,研究大禹治水的可能地点,最终找到相应的人工斧凿痕迹。根据地质学,应该可以鉴定这些人工治理痕迹的时间和性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

在夏本纪里,关于夏朝这个政权有这么几个地点很关键。包括
(1)鲧死之地“羽山”;
(2)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说明大禹治水之地包括自己的家乡,那么大禹的家就在山西、河南一带;
(3)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关键是“泥行”,到底什么是泥行?也许是指沼泽地,那么黄河流域沼泽在哪里?
(4)根据道九山,道九川,寻找古代地图走向;


夏朝名称有些讲究。
(1)究竟是夏朝还是“夏后朝”。史记·夏本纪,称呼为夏后帝启。
(2)殷本纪记载,帝辛被杀后,“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于是帝辛成了“纣王”,那么夏后帝可能被剥夺了“后”字。
(3)夏后帝,殷帝,周王,先秦三代的天子名号其实是不断下降的,直到秦始皇使用了“皇帝”这个名号。
(4)后、帝、王、皇帝,是远古到古代君王的几个称呼。
(5)太康、中康、少康,恐怕是中国的“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

夏朝名称有些讲究。
(1)究竟是夏朝还是“夏后朝”。史记·夏本纪,称呼为夏后帝启。
(2)殷本纪记载,帝辛被杀后,“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于是帝辛成了“纣王”,那么夏后帝可能被剥夺了“后”字。
(3)夏后帝,殷帝,周王,先秦三代的天子名号其实是不断下降的,直到秦始皇使用了“皇帝”这个名号。
(4)后、帝、王、皇帝,是远古到古代君王的几个称呼。
(5)太康、中康、少康,恐怕是中国的“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
首都名称:
夏朝,夏后的居地称作“大邑”或“夏邑”,这是国家首都的原始概念

商朝,天邑商或大邑商

周朝,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公羊传·桓公九年》。朱骏声曰:“京大师众也。”
要说洪水.只模拟地质还不够
还要考虑当时的天气气候情况
西方史学界极度自大
其实这是好传统,要想说夏朝是存在的,那么麻烦你拿证据出来。否者的话,这事儿存疑。当然你拿的证据,别人可以有疑问。那也没关系,接着找更多的证据就是了。别乱往不相干的地方扯。要知道在学术界,反对派不是没意义的。反对派起到过滤器和磨刀石的作用。防止不严谨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东西轻易地混进去。当然对于正确的东西会有阻力。不过,换个思路,你要是快好钢,那还怕磨刀石吗?磨刀石只会让你更加锋利。


《竹书纪年》卷上:“﹝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
汤的亳和夏的阳城在同一个地方。

《竹书纪年》卷上:“﹝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
汤的亳和夏的阳城在同一个地方。
俺认为这只能是局地洪灾,影响就是兰州一带的黄河上游。最多余流到银川平原。局地洪灾用不着治水13年,还要走很多地方。
其实这是好传统,要想说夏朝是存在的,那么麻烦你拿证据出来。否者的话,这事儿存疑。当然你拿的证据,别人 ...
其实太史公在史记的序里也提到过关于夏及夏以前的记载,除了部分王室书籍,其它的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说白了,他做这一部分也没打算做成信史,结果一帮后人把这些当信史。
夏朝也可能是夏國,是和商一樣的部落國,只是規模略大類似今日美帝。這樣的話就好解釋為什麼商代的記載中沒有夏了。
竹书纪年 信史也
尚书清华简
夏朝名称有些讲究。
(1)究竟是夏朝还是“夏后朝”。史记·夏本纪,称呼为夏后帝启。
(2)殷本纪记载, ...
皇这个称呼早有,例如三皇
帝这个称呼也早有,例如五帝,
到了秦朝,才称皇帝。
不管是皇的时代,帝的时代,他们都是国家。
只有在皇的时代之前的才是部落。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6-8-9 13:34
关键还是一个是否公平对待的问题

同样只是传说,为什么西方的就认为是信史,东方的就认为是胡说
信口胡吹,西方啥時把傳說都信史??把荷馬史詩當信史看的大概只有何新
西方人所謂的史詩就是文學作品,不過史詩不可能是憑空編造出來的
還是會受寫的人時代背景的影響,還是可以從研究史詩中得出一些史料
申由甲 发表于 2016-8-9 14:13
我们应该有一个共识,就是人是普遍自私的。所以任何事物都要自己努力争取,包括公平。指望别人是幼稚并且 ...
這種心態去考古,難怪考古出來的結果會被洋人懷疑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