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为王”不动摇 技术创新谋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08:34
来源:中国船舶新闻网 | 作者:吴秀霞

   “企业能存活下来就好,谈利润已是奢望。”日前,江苏一家船配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尽管今年时间已经过半,但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以及产品销量等相关任务指标却未能实现过半。他表示,对企业而言,实现“双过半”已是“过去时”。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能按照年初确定的任务指标实现“双过半”的船配企业凤毛麟角,即使一些骨干船配企业也业绩惨淡、利润微薄,有些甚至是保本经营。许多船配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市场依旧低迷,当务之急是落实订单,确保企业能够运转。同时,今年上半年,船配企业的生产经营还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随着行业洗牌重组步伐加快,前几年新兴的小型民营船配企业几乎全部被淘汰出局,有限的市场订单开始向骨干优势船配企业集中;另一方面,不少船配企业全力投入研发新品、开拓市场,包括积极开拓非船市场,已取得初步成果。

    针对这一现状,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形势依旧不明朗,全球航运运力、造船能力“双过剩”态势依然没有改变,激烈的竞争导致的市场“量价齐跌”将使船配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市场风险,企业如果不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业务增值空间,不仅会影响到其当前的稳定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下半年,承接订单依然是船配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必须充分认清市场形势,在全力抢订单、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严控风险,重点开拓新产品市场,努力挖掘非船市场。

难言“双过半”  全力抢订单

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总量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国内船配业危机加重,船配市场规模进一步萎缩。不少船配企业负责人反映,新接订单量较去年同期仍有30%左右的降幅,随着订单缺口不断扩大,销售收入下降,船配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挫,船配企业基本处于微利状态。同时,基于当前的订单缺口扩大,企业产能进一步缩减,导致设备闲置,而设施设备又需要长期进行维护保养,这样算下来,将是入不敷出。

    记者了解到,与去年同期相比,除个别船配企业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大多数船配企业上半年的任务指标还存在一定缺口。订单缺口扩大、微利经营甚至亏本经营已是船配企业当前面临的普遍现象。江苏镇江一家船用电器企业的负责人坦言,今年上半年,公司承接的船舶控制系统订单量少价低,并且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企业已经连续3年亏损,维持经营全凭吃老本。即便如此,企业依旧没有裁员降薪,而是将更多的人员投入新品的研发当中。江苏翔晟重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总量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国内不少船企相继破产倒闭,船配市场规模进一步萎缩,企业只能维持当前现状,确保活下去。不过,也有配套企业实现利润过半。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上半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9037万元,为年计划的46%,尽管距实现“过半”还有一定差距,但该公司上半年累计实现利润933万元,为年预算目标1800万元的52%,同比增长6%,实现利润过半。据了解,海鹰集团在发展三大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新领域,近期,该公司斩获了15台除尘机组控制柜订单及2台超滤装置订单,新产品订单接连不断。

    虽然市场依旧沉寂,但许多船配企业不敢漏过市场经营方面的任何信息。江苏泰州一家生产船用空调的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只要有获得订单的一线希望,企业都会全力争取。当前,船配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没有改变,产品订单拼抢激烈,谁都很难获胜。企业只希望市场尽快回暖,自身实现收支平衡,即使没有丰厚的利润,也可以避免大规模裁员或者倒闭。很多船配企业表示,希望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他们更多扶持,出台相关政策,放宽贷款条件,并给予利率优惠,同时为企业创新项目划拨专门的技术支持资金。与此同时,从企业生产现状来看,船配订单呈现出批量生产订单少、定制产品多,生产周期长的订单少、短平快产品多的特点;同时,大多数船配企业生产不均衡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生产计划节点不断调整,不少企业多措并举提升效率来保证交付。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积极推动生产模式创新,积极组织开展生产模式创新活动,不断加大新技术、新工装、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逐步解决生产手段落后、工艺及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达到提高效率、释放产能的目的。

    “一万种市场预期,不如一笔订单来得实在。”当被问及对市场未来的预期时,一家船配企业的负责人坦言。他表示,不管市场形势如何变幻,企业当前依旧是以“订单为王”,千方百计抢订单、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变的主题,只有确保企业活下来,才能规划未来发展。中船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抢订单,拓市场。一方面,该公司积极组建营销中心,分区域布局市场,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建立覆盖辐射海外的营销网络,加强重点区域的市场跟踪,以及时掌握经营信息,提前介入和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该公司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与国际品牌合作,共同开拓伊朗、埃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随行就市  技术创新谋出路

    新造船市场订单有限,船配市场订单也随之减少,囿于传统船用产品业务板块近几年很难有进一步增长,一些船配企业随行就市,加大了对非船市场的开发力度,并将产品技术创新纳入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凭借新品开发打开市场的又一扇门。这些企业也通过开发新产品,使自主品牌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

    日前,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顺利接获3艘2.8万吨级化学品船配套潜液泵产品订单,一举打破了国内液货船及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船上潜液泵系统配套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的局面,而该设备此前曾是我国船海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高端配套的瓶颈。正是意识到“没有新产品就没有新出路”,武汉船机近几年通过采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系统布局液压潜液泵系统、透平货油泵系统、电动深井泵系统以及FPSO艉输系统等各类液货系统业务,着力加强关键技术与产品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形成了完善的产品系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近日成功研发出海洋核动力平台安全壳用钢,将应用于中国首座海洋核动力平台,助力鞍钢核电用钢走向“深蓝”、服务海洋,进一步增强了鞍钢核电用钢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江苏金顺锚机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成功研发出适合于船舶的不锈钢电动起锚绞盘,性能达到设计大纲要求,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将进一步紧贴客户,快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近期将有多批锚机、绞车与绞盘等新产品集中交付国内船厂。

    记者了解到,一些船配企业下“狠招”,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为企业产品创新铺路,全力推进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在现有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按照技术研发集中、兼顾生产现场技术支持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该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将项目研发、市场推广、市场收益与个人绩效挂钩考核,增强研发人员的市场意识。同时,该公司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结合各项目研究周期和计划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对外科研合作,利用“外脑”为公司科研服务,重点推进与智能船配套的“对转桨推进系统”项目。中船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则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2015年,该公司加大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工作投入力度,自主品牌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产品研发取得突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中船盾构”直径6260毫米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凭借掘进速度快、故障少和地面沉降率低等优势获得了客户信任,产品应用范围实现从轨道交通、给排水管网、高压电缆管网建设逐步向山体隧道建设延伸。此外,中船动力有限公司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贡献系数,通过零部件国产化、材料代用、优化设计、工艺线路优化等途径不断降低公司产品生产成本,提升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技术贡献系数,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业内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力量薄弱、有效创新不足,企业受制于人的被动发展局面就难以改变,产品市场开发及产业结构调整就缺乏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难以达到。因此,必须把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力推进技术创新工作,促使企业走得更远,变得更强。特别是随着国家《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的出台,以及智能制造、大数据等相关新技术的发展,船配企业做优做强、更新换代获得了优厚的政策“福利”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船配企业更应抓住机遇补短板,加快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船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http://chinashipnews.com.cn/show.php?contentid=11483来源:中国船舶新闻网 | 作者:吴秀霞

   “企业能存活下来就好,谈利润已是奢望。”日前,江苏一家船配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尽管今年时间已经过半,但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以及产品销量等相关任务指标却未能实现过半。他表示,对企业而言,实现“双过半”已是“过去时”。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能按照年初确定的任务指标实现“双过半”的船配企业凤毛麟角,即使一些骨干船配企业也业绩惨淡、利润微薄,有些甚至是保本经营。许多船配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市场依旧低迷,当务之急是落实订单,确保企业能够运转。同时,今年上半年,船配企业的生产经营还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随着行业洗牌重组步伐加快,前几年新兴的小型民营船配企业几乎全部被淘汰出局,有限的市场订单开始向骨干优势船配企业集中;另一方面,不少船配企业全力投入研发新品、开拓市场,包括积极开拓非船市场,已取得初步成果。

    针对这一现状,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形势依旧不明朗,全球航运运力、造船能力“双过剩”态势依然没有改变,激烈的竞争导致的市场“量价齐跌”将使船配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市场风险,企业如果不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业务增值空间,不仅会影响到其当前的稳定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下半年,承接订单依然是船配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必须充分认清市场形势,在全力抢订单、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严控风险,重点开拓新产品市场,努力挖掘非船市场。

难言“双过半”  全力抢订单

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总量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国内船配业危机加重,船配市场规模进一步萎缩。不少船配企业负责人反映,新接订单量较去年同期仍有30%左右的降幅,随着订单缺口不断扩大,销售收入下降,船配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挫,船配企业基本处于微利状态。同时,基于当前的订单缺口扩大,企业产能进一步缩减,导致设备闲置,而设施设备又需要长期进行维护保养,这样算下来,将是入不敷出。

    记者了解到,与去年同期相比,除个别船配企业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大多数船配企业上半年的任务指标还存在一定缺口。订单缺口扩大、微利经营甚至亏本经营已是船配企业当前面临的普遍现象。江苏镇江一家船用电器企业的负责人坦言,今年上半年,公司承接的船舶控制系统订单量少价低,并且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企业已经连续3年亏损,维持经营全凭吃老本。即便如此,企业依旧没有裁员降薪,而是将更多的人员投入新品的研发当中。江苏翔晟重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总量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国内不少船企相继破产倒闭,船配市场规模进一步萎缩,企业只能维持当前现状,确保活下去。不过,也有配套企业实现利润过半。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上半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9037万元,为年计划的46%,尽管距实现“过半”还有一定差距,但该公司上半年累计实现利润933万元,为年预算目标1800万元的52%,同比增长6%,实现利润过半。据了解,海鹰集团在发展三大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新领域,近期,该公司斩获了15台除尘机组控制柜订单及2台超滤装置订单,新产品订单接连不断。

    虽然市场依旧沉寂,但许多船配企业不敢漏过市场经营方面的任何信息。江苏泰州一家生产船用空调的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只要有获得订单的一线希望,企业都会全力争取。当前,船配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没有改变,产品订单拼抢激烈,谁都很难获胜。企业只希望市场尽快回暖,自身实现收支平衡,即使没有丰厚的利润,也可以避免大规模裁员或者倒闭。很多船配企业表示,希望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他们更多扶持,出台相关政策,放宽贷款条件,并给予利率优惠,同时为企业创新项目划拨专门的技术支持资金。与此同时,从企业生产现状来看,船配订单呈现出批量生产订单少、定制产品多,生产周期长的订单少、短平快产品多的特点;同时,大多数船配企业生产不均衡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生产计划节点不断调整,不少企业多措并举提升效率来保证交付。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积极推动生产模式创新,积极组织开展生产模式创新活动,不断加大新技术、新工装、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逐步解决生产手段落后、工艺及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达到提高效率、释放产能的目的。

    “一万种市场预期,不如一笔订单来得实在。”当被问及对市场未来的预期时,一家船配企业的负责人坦言。他表示,不管市场形势如何变幻,企业当前依旧是以“订单为王”,千方百计抢订单、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变的主题,只有确保企业活下来,才能规划未来发展。中船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抢订单,拓市场。一方面,该公司积极组建营销中心,分区域布局市场,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建立覆盖辐射海外的营销网络,加强重点区域的市场跟踪,以及时掌握经营信息,提前介入和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该公司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与国际品牌合作,共同开拓伊朗、埃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随行就市  技术创新谋出路

    新造船市场订单有限,船配市场订单也随之减少,囿于传统船用产品业务板块近几年很难有进一步增长,一些船配企业随行就市,加大了对非船市场的开发力度,并将产品技术创新纳入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凭借新品开发打开市场的又一扇门。这些企业也通过开发新产品,使自主品牌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

    日前,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顺利接获3艘2.8万吨级化学品船配套潜液泵产品订单,一举打破了国内液货船及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船上潜液泵系统配套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的局面,而该设备此前曾是我国船海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高端配套的瓶颈。正是意识到“没有新产品就没有新出路”,武汉船机近几年通过采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系统布局液压潜液泵系统、透平货油泵系统、电动深井泵系统以及FPSO艉输系统等各类液货系统业务,着力加强关键技术与产品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形成了完善的产品系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近日成功研发出海洋核动力平台安全壳用钢,将应用于中国首座海洋核动力平台,助力鞍钢核电用钢走向“深蓝”、服务海洋,进一步增强了鞍钢核电用钢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江苏金顺锚机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成功研发出适合于船舶的不锈钢电动起锚绞盘,性能达到设计大纲要求,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将进一步紧贴客户,快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近期将有多批锚机、绞车与绞盘等新产品集中交付国内船厂。

    记者了解到,一些船配企业下“狠招”,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为企业产品创新铺路,全力推进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在现有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按照技术研发集中、兼顾生产现场技术支持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该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将项目研发、市场推广、市场收益与个人绩效挂钩考核,增强研发人员的市场意识。同时,该公司不断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结合各项目研究周期和计划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对外科研合作,利用“外脑”为公司科研服务,重点推进与智能船配套的“对转桨推进系统”项目。中船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则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2015年,该公司加大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工作投入力度,自主品牌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产品研发取得突破。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中船盾构”直径6260毫米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凭借掘进速度快、故障少和地面沉降率低等优势获得了客户信任,产品应用范围实现从轨道交通、给排水管网、高压电缆管网建设逐步向山体隧道建设延伸。此外,中船动力有限公司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贡献系数,通过零部件国产化、材料代用、优化设计、工艺线路优化等途径不断降低公司产品生产成本,提升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技术贡献系数,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业内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力量薄弱、有效创新不足,企业受制于人的被动发展局面就难以改变,产品市场开发及产业结构调整就缺乏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难以达到。因此,必须把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力推进技术创新工作,促使企业走得更远,变得更强。特别是随着国家《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的出台,以及智能制造、大数据等相关新技术的发展,船配企业做优做强、更新换代获得了优厚的政策“福利”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船配企业更应抓住机遇补短板,加快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船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http://chinashipnews.com.cn/show.php?contentid=1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