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中国看法发生变化 是敌是友辩论该落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03:1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朝野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究竟是敌是友?与其民众对中国的茫然心理相照应,冷战后的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一直举棋不定。克林顿政府才把中国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布什即宣称中国是“战略竞争者”。美国的决策者们似乎每隔几年就要重新定义美中关系。有时候共识好容易刚刚形成,新的危机又出现了,触发又一波辩论。所用的还是那些陈词滥调。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似乎永远没有长进,有关中国的辩论也就遥遥无绝期。

  “9·11”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深刻地改变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地缘政治背景。它以悲剧的形式证明了布什政府以“中国威胁论”为认知基础的国家安全战略的谬误———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一直掉以轻心的国际恐怖组织及其支持者。

  中国对美国反恐战争的“坚决”支持(布什语),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低调外交,对台湾的缓和态度,在朝核危机上的调解姿态,加上美国自身建立全球反恐联盟的需求终于使得两国关系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国的一些决策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中美关系性质和它在美全球战略中的位置。

  最引人瞩目的是布什总统本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9·11”后,他彻底摈弃了“战略竞争者”的提法,而以“3C”(建设性的、合作的、坦诚的)来描绘中美关系,并开始称中国为反恐“盟友”;他对中国颇多溢美之词,称中国为“伟大的国家”,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他在会见中国领导人时也显得格外友好和尊重。2002年,布什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称美国正面临“17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以来建立一个大国之间和平竞争而非穷兵黩武的世界的最佳时机”。虽然大国竞争不可避免,大国冲突却是可以避免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变化。正是这种对大国关系的反思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铺平了道路。

  看法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总统。五角大楼里“鹰派”们的中国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最近访问东亚时说,朝鲜政权的生存之道不是发展核武器,而是向中国学习,走改革开放之路。这实际上间接地赞扬了中国政府的现行政策。另一位陪同沃氏访问的五角大楼高官更认为,在言和行两方面,“中国近来在世界这一地区都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参与者”。有迹象表明,对中国看法的改变已经开始影响五角大楼内的政策制定。美国媒体最近披露的一些关于调整美国在全球军力部署的研究报告,和“9·11”之前的完全不同,都是以中国不再构成对美国的主要威胁为出发点的。

  对中美关系来讲,这些应当说是正面的发展。而对于双方领导人来说,更大的考验还在于如何将作为权宜之计的合作变成一种稳定的良好关系。做到这一点,仅靠功能层面的合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两国对彼此作为大国的本质、意图和目标都有一个不受意识形态支配的、实事求是的沟通和理解。不再把对方看成不可逆转的敌手正是建立这种战略理解的第一步。国家间相互看法的改变从不是轻而易举的,由此导致的政策转变也很少是一个直线过程。美国朝野对中国的看法还没有形成一种稳固的共识。一些人只要一有机会,仍然会出来炒“中国威胁论”的冷饭。但是,人们有理由认为,经过冷战后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美国人已经有足够的时间来辨明“中国本色”;美国有关中国是敌是友的辩论也应该落幕了,这是奠定21世纪中美之间“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朝野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究竟是敌是友?与其民众对中国的茫然心理相照应,冷战后的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一直举棋不定。克林顿政府才把中国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布什即宣称中国是“战略竞争者”。美国的决策者们似乎每隔几年就要重新定义美中关系。有时候共识好容易刚刚形成,新的危机又出现了,触发又一波辩论。所用的还是那些陈词滥调。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似乎永远没有长进,有关中国的辩论也就遥遥无绝期。

  “9·11”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深刻地改变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地缘政治背景。它以悲剧的形式证明了布什政府以“中国威胁论”为认知基础的国家安全战略的谬误———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一直掉以轻心的国际恐怖组织及其支持者。

  中国对美国反恐战争的“坚决”支持(布什语),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低调外交,对台湾的缓和态度,在朝核危机上的调解姿态,加上美国自身建立全球反恐联盟的需求终于使得两国关系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国的一些决策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中美关系性质和它在美全球战略中的位置。

  最引人瞩目的是布什总统本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9·11”后,他彻底摈弃了“战略竞争者”的提法,而以“3C”(建设性的、合作的、坦诚的)来描绘中美关系,并开始称中国为反恐“盟友”;他对中国颇多溢美之词,称中国为“伟大的国家”,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他在会见中国领导人时也显得格外友好和尊重。2002年,布什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称美国正面临“17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以来建立一个大国之间和平竞争而非穷兵黩武的世界的最佳时机”。虽然大国竞争不可避免,大国冲突却是可以避免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变化。正是这种对大国关系的反思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铺平了道路。

  看法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总统。五角大楼里“鹰派”们的中国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最近访问东亚时说,朝鲜政权的生存之道不是发展核武器,而是向中国学习,走改革开放之路。这实际上间接地赞扬了中国政府的现行政策。另一位陪同沃氏访问的五角大楼高官更认为,在言和行两方面,“中国近来在世界这一地区都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参与者”。有迹象表明,对中国看法的改变已经开始影响五角大楼内的政策制定。美国媒体最近披露的一些关于调整美国在全球军力部署的研究报告,和“9·11”之前的完全不同,都是以中国不再构成对美国的主要威胁为出发点的。

  对中美关系来讲,这些应当说是正面的发展。而对于双方领导人来说,更大的考验还在于如何将作为权宜之计的合作变成一种稳定的良好关系。做到这一点,仅靠功能层面的合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两国对彼此作为大国的本质、意图和目标都有一个不受意识形态支配的、实事求是的沟通和理解。不再把对方看成不可逆转的敌手正是建立这种战略理解的第一步。国家间相互看法的改变从不是轻而易举的,由此导致的政策转变也很少是一个直线过程。美国朝野对中国的看法还没有形成一种稳固的共识。一些人只要一有机会,仍然会出来炒“中国威胁论”的冷饭。但是,人们有理由认为,经过冷战后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美国人已经有足够的时间来辨明“中国本色”;美国有关中国是敌是友的辩论也应该落幕了,这是奠定21世纪中美之间“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础。
靠的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