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哪款步枪蛋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54:05
想写个小说来着,现已太监。当时设想了一种子弹,就是在m43的基础上缩小口径到6.8,重量减到7.1克,这样在56半上速度也能到770米了,有效射程应该能到600米吧。
后来又觉得,那会重武器那么差,全靠步枪打天下,这子弹远程会不会威力不够,而且步枪机枪子弹不通用,麻烦。英国的7*43,不是号称一弹打天下吗,这个子弹会不会好点,用在自动步枪上行不行。
想写个小说来着,现已太监。当时设想了一种子弹,就是在m43的基础上缩小口径到6.8,重量减到7.1克,这样在56半上速度也能到770米了,有效射程应该能到600米吧。
后来又觉得,那会重武器那么差,全靠步枪打天下,这子弹远程会不会威力不够,而且步枪机枪子弹不通用,麻烦。英国的7*43,不是号称一弹打天下吗,这个子弹会不会好点,用在自动步枪上行不行。


7mm,6.8mm 6.5mm 口径毛瑟都有,按自己的喜好选好了


7mm,6.8mm 6.5mm 口径毛瑟都有,按自己的喜好选好了

f8fc39f3d7ca7bcb21bda577bc096b63f424a892.jpg (18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7-19 16:53 上传

我要的是最好能和突击步枪通用的子弹,动能太大不行
6.8和6.5毛瑟弹选一个好了
动能太大,突击步枪用不了


http://lt.cjdby.net/thread-1950349-1-1.html
7x43mm 弹头重量9g,初速771m/s,动能和霓虹的6.5mm差不多哦

http://lt.cjdby.net/thread-1950349-1-1.html
7x43mm 弹头重量9g,初速771m/s,动能和霓虹的6.5mm差不多哦
写小说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抗战时发射药比现在要差,不要太异想天开了。
5.8弹应该是最合适。动能比m43还大。
另外,步枪不如大炮。大炮不如轰炸机,轰炸机不如原子弹。

汉唐归来 发表于 2016-7-19 17:04
动能太大,突击步枪用不了


想减少动能,像7.92x33一样缩短蛋壳即可
不过面对手动步枪,半自动足矣

汉唐归来 发表于 2016-7-19 17:04
动能太大,突击步枪用不了


想减少动能,像7.92x33一样缩短蛋壳即可
不过面对手动步枪,半自动足矣
减装弹后坐力小,用于自动武器合适,但射程近。全装弹威力大,射程远,就是改自动劲太大。
步枪和机枪用全装弹,近距离用冲锋钱加霰弹枪加强火力吧。
应该是美国的嘉兰德原版子弹7*51
写小说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谁让我是军迷
http://lt.cjdby.net/thread-1950349-1-1.html
7x43mm 弹头重量9g,初速771m/s,动能和霓虹的6.5mm差不多 ...
对啊,但是比霓虹的好,谁让霓虹缠距太密了
抗战时发射药比现在要差,不要太异想天开了。
5.8弹应该是最合适。动能比m43还大。
另外,步枪不如大炮。 ...
这不是没有吗,5.8口径太小了吧
http://lt.cjdby.net/thread-1950349-1-1.html
7x43mm 弹头重量9g,初速771m/s,动能和霓虹的6.5mm差不多 ...
是啊,不过霓虹弹头太长,不是说杀伤力中距离也不行吗
http://lt.cjdby.net/thread-1950349-1-1.html
7x43mm 弹头重量9g,初速771m/s,动能和霓虹的6.5mm差不多 ...
是啊,不过霓虹弹头太长,不是说杀伤力中距离也不行吗
抗战时发射药比现在要差,不要太异想天开了。
5.8弹应该是最合适。动能比m43还大。
另外,步枪不如大炮。 ...
而且预想的发射药就是二战时的发射药啊,跟m43一样
减装弹后坐力小,用于自动武器合适,但射程近。全装弹威力大,射程远,就是改自动劲太大。
步枪和机枪用全 ...
所以想选个折中的吗
二战时候  最好的步枪应该是大八粒儿了  吊打各种步枪
其他手动的  精度都不错  就是射速太慢
汉唐归来 发表于 2016-7-19 17:04
我要的是最好能和突击步枪通用的子弹,动能太大不行
那就是鬼子友坂6.5弹了,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用的就是这个
中正式吧,我觉得比三八大盖好
所以想选个折中的吗
没有十全十美的。

sergeant_w2 发表于 2016-7-19 21:57
那就是鬼子友坂6.5弹了,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用的就是这个


费德洛夫一开始打算自己搞,考虑后勤改用霓虹的6.5
霓虹6.5的半突缘不适合自动武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8%E6%AD%A5%E6%9E%AA
在1913年,费德洛夫提供了一种由漏匣供弹的试验性的半自动步枪,使用乃是他设计的无底缘,全新的6.5 毫米费德洛夫弹。这种新的无底缘枪弹与原本的有底缘的7.62 × 54 毫米R弹相比显得更加细小;更加适合全自动射击,后坐力也更小。这种试验的子弹发射一种重约8.5 克,全金属披甲的弹头,以860 米/秒的初速,制造出3,140 焦耳的能量 (相比之下, 7.62 × 54 毫米R则可产生出3,600- 4,000 焦耳的能量)。 6.5 毫米费德洛夫试验枪在1913年年底被测试,并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制造新种类的弹药对于后勤来说非常麻烦,使军队最后决定将此枪的口径从6.5 毫米费德洛夫,改为当时沙俄从日本人处大量进口的6.5×50mmSR有坂步枪弹。在这种枪上发射的6.5 毫米有坂步枪弹,不同于如三八式步枪上发射有着765 米/秒的初速;由于枪管长度只有区区的520 毫米,只有654 米/秒的初速,威力相对的小。
sergeant_w2 发表于 2016-7-19 21:57
那就是鬼子友坂6.5弹了,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用的就是这个


费德洛夫一开始打算自己搞,考虑后勤改用霓虹的6.5
霓虹6.5的半突缘不适合自动武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8%E6%AD%A5%E6%9E%AA
在1913年,费德洛夫提供了一种由漏匣供弹的试验性的半自动步枪,使用乃是他设计的无底缘,全新的6.5 毫米费德洛夫弹。这种新的无底缘枪弹与原本的有底缘的7.62 × 54 毫米R弹相比显得更加细小;更加适合全自动射击,后坐力也更小。这种试验的子弹发射一种重约8.5 克,全金属披甲的弹头,以860 米/秒的初速,制造出3,140 焦耳的能量 (相比之下, 7.62 × 54 毫米R则可产生出3,600- 4,000 焦耳的能量)。 6.5 毫米费德洛夫试验枪在1913年年底被测试,并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制造新种类的弹药对于后勤来说非常麻烦,使军队最后决定将此枪的口径从6.5 毫米费德洛夫,改为当时沙俄从日本人处大量进口的6.5×50mmSR有坂步枪弹。在这种枪上发射的6.5 毫米有坂步枪弹,不同于如三八式步枪上发射有着765 米/秒的初速;由于枪管长度只有区区的520 毫米,只有654 米/秒的初速,威力相对的小。
  好好的M43子弹为什么要改?M43作为一种中间步枪型子弹,较好地平衡了步枪常见距离射击威力和后坐力之间的矛盾,性能相当优秀。好好的为什么要标新立异呢?
突击步枪是一种介于冲锋枪和步枪之间的装备,用不了全威力的机枪弹的,就是美帝的M14平时也是单发;
至于想要用威力更大点的中间威力弹统一机枪、突击步枪,这想法各国基本都有过,但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两方面都不讨好。要知道,全威力弹在机枪上有效射程虽然看似和小口径弹相差不大,但它的有效杀伤距离可是远达3-5km,需要火力压制时更有效,小口径弹就不行了,一旦距离过远无法产生翻滚效应,基本不可能致命,有效杀伤距离也就1km左右,正因为如此,88通机这样的小口径通机是不可能取代中口径全威力通机的。而你换成大威力的中间威力弹也是如此,日本当时的重机枪可是7.7mm的,就是为了解决6.5mm有坂弹压制能力不足、曳光能力不够等问题。
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用全威力弹的全装药弹和减装药弹,像日本64式自动步枪用的7.62NATO减装药弹,几乎和中间威力弹威力差不多了,而且日本人也能承受它的后坐力。不过这样会带来两种相同规格的弹药混用的问题,需要小心注意。
最后说一点,二战时期的轻兵器手动步枪+冲锋枪就足够了,世界各大国除美国外基本都是这个选择,没必要搞加工、保养要求高的突击步枪,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你搞出来了,士兵训练程度不够保养不好的话,多半还是SVT的结局,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几百万大军全部换装根本不可能。而如果想为部分精锐部队部署突击步枪的话,小口径和中间威力弹都可以,编组地位可参考M1、M2卡宾枪,用作个人防卫武器和某些战场的主力武器。
二战时,苏联的SKS半自动步枪,比伽蓝得好用。
6.5格仑威尔弹,6.5×38弹,弹壳基本上是M43弹缩短,威力也不错!
小霍特 发表于 2016-7-20 07:38
6.5格仑威尔弹,6.5×38弹,弹壳基本上是M43弹缩短,威力也不错!
这弹工艺复杂,而且换了发射药,是真正有技术代差的,现在都没多少国家能用起,别说那时了
这弹工艺复杂,而且换了发射药,是真正有技术代差的,现在都没多少国家能用起,别说那时了
哦,受教了!
小霍特 发表于 2016-7-20 09:46
哦,受教了!
客气,其实看看它的药室体积就知道了,和M43弹药室几乎一样,动能却多出500J左右,必然是用能量更高的新发射药、提高膛压,这样一来弹壳、弹头、枪管等都要相应提高承受能力,和M43弹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子弹这东西很实在,不可能药室更小、动能更高的同时成本还更低,倒是药室更大、动能更低的弹药有一些,例如所谓的元年式步枪使用的6.8弹,那么大的药室、那么低的动能,在民国各种枪械的竞争中都生存不下去,更别说作为制式弹药了,绝对是毛瑟公司糊弄清政府官员的烂货
抗战时基本上什么步枪弹都有,但是装备的话就只能选最方便生产的那一种

汉唐归来 发表于 2016-7-19 17:04
我要的是最好能和突击步枪通用的子弹,动能太大不行


    把M43的口径缩小到6.8,优化弹头外形,改钢壳为铜壳,用毛瑟弹的发射药,全部用当时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优化组合,普通步兵使用改版卡宾版恩菲尔德(手动步枪中射速最快、弹容最大),精锐部队用改版56半,警卫部队、特种部队用改版81杠,轻机枪用捷克改,改进思路同布伦式。
汉唐归来 发表于 2016-7-19 17:04
我要的是最好能和突击步枪通用的子弹,动能太大不行


    把M43的口径缩小到6.8,优化弹头外形,改钢壳为铜壳,用毛瑟弹的发射药,全部用当时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优化组合,普通步兵使用改版卡宾版恩菲尔德(手动步枪中射速最快、弹容最大),精锐部队用改版56半,警卫部队、特种部队用改版81杠,轻机枪用捷克改,改进思路同布伦式。
lixiaoyong 发表于 2016-7-19 16:53
7mm,6.8mm 6.5mm 口径毛瑟都有,按自己的喜好选好了
元年式步枪弹式非常不错的,可惜后来没有继续生产装备。反而是大威力的7.92毫米弹占了主流。不过从弹药的后勤补给角度,改用7.92毫米弹头及配属弹药也是对的。

中华红 发表于 2016-7-20 12:01
元年式步枪弹式非常不错的,可惜后来没有继续生产装备。反而是大威力的7.92毫米弹占了主流。不过从弹药的 ...


其实7.92x33和7.92x57的组合挺好
问题是中国缺飞机坦克和大炮
中华红 发表于 2016-7-20 12:01
元年式步枪弹式非常不错的,可惜后来没有继续生产装备。反而是大威力的7.92毫米弹占了主流。不过从弹药的 ...


其实7.92x33和7.92x57的组合挺好
问题是中国缺飞机坦克和大炮


http://www.qbq.com.cn/a/bencandy ... aid=1572&page=2
未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当时也有人意识到,7.5~8mm口 径的全威力枪弹作为机枪弹很优秀,但 是作为步枪弹,却存在威力过剩、后坐 力太大的问题。因此在7.5~8mm枪弹成为主流的同时,6.5~7mm步枪弹也并行发展,并经历了从圆头弹到尖头弹的嬗变。这其中种类最多的是6.5mm口径枪弹,主要有日本的有坂6.5×50mmSR枪弹、意大利6.5×52mm卡尔 卡诺M1891枪弹、荷兰/罗马尼亚使用 的M1892 6.5×54mmR曼利夏枪弹、希 腊的M1903 6.5×54mm曼利夏-舍瑙厄 尔枪弹和瑞典的6.5×55mm毛瑟弹等。 这些枪弹的共同特点是枪口动能适中,在2 440~2 847焦耳之间。这些枪弹中 以瑞典6.5×55mm毛瑟弹的服役年限最 长,它由德国的6.5mm毛瑟步枪弹发 展而来,特点是弹头尖锐、初速高、后 坐力小、射击精度高、弹种齐全。目前 美军的6.5×39mm格伦德尔弹就是由它 发展而来的。
6.5~7mm枪弹未能在一战中成为 主流枪弹,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作战方式 更重视机枪的远程性能。一战是机枪和铁丝网的战争,作战的基本方式是堑壕 战,采用7.5~8mm口径的远射程、大 威力的非自动步枪和水冷式重机枪才是 主流。6.5~7mm口径枪弹尽管性能优 异,但其弹头较轻,存在远程性能相对较差,杀伤作用不足的问题,加之习惯于使用7.5~8mm大威力枪弹的军队一时无法接受新的枪弹口径,因此没有得到广泛装备使用。


小插曲:在亚洲流行

6.5~7mm口径枪弹一战时在亚洲倒是比较流行,因为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人种来说,7.5~8mm中口径全威力枪弹的枪口动能和后坐力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越南战争中,美国人将退役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扔给越军,在瘦 小且缺乏训练的越军手中,二战中被誉 为“神器”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强大的后坐力经常将越军震得向后仰倒。 这个事例说明亚洲人和欧美人的体型存 在很大差异。

根据本国士兵的实际情况,一战时期日本人选择了6.5×50mm有坂弹作为自己的军用枪弹。该弹后坐力较小,比较适合日本士兵的体格。

与同时代的其他6.5mm口径枪弹相 比,6.5×50mm有坂弹的弹壳最短,在 300m以上的远距离时精确性较高,但在近距离杀伤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并非在于弹本身,而是“三八大盖”步枪病 态地追求精确性和远射程,其枪管膛线 导程短、膛线密,枪弹出膛后飞行状态 极其稳定,因此在步兵的主要交战距离 300m之内根本无法形成翻滚效应而是一 穿而过。


二战时期(1939~1945年) 中间威力弹成为主流

二战时期,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步兵的主要交战距离减小,据统计,绝大多数步兵交战都在400m之内,枪械的连续射击能力被优先考虑。有效射程高达800m的7.5~8mm口径全威力枪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因此出现了将全威力枪弹减少发射药量突出近、中距离性能的“中间威力弹”,德国人又一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其将7.92×57mm全威力弹简 单地缩短弹壳、减少装药后开发了7.92 ×33mm“短弹”,并相应装备了发射 该枪弹的著名的StG44突击步枪。在当 时,战争的迫切要求使得德国人根本来 不及下大力气去研制新型枪弹,只好采 取了这种更稳妥的做法。

出于同样的思路,稍后不久,苏联也在自己的7.62×54mm全威力枪弹基础上减少装药、缩短弹壳发展了新型7.62×39mm M43“中间威力弹”,并在战后以发射M43弹的AK47步枪列装整个华约国家。

http://www.qbq.com.cn/a/bencandy ... aid=1572&page=2
未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当时也有人意识到,7.5~8mm口 径的全威力枪弹作为机枪弹很优秀,但 是作为步枪弹,却存在威力过剩、后坐 力太大的问题。因此在7.5~8mm枪弹成为主流的同时,6.5~7mm步枪弹也并行发展,并经历了从圆头弹到尖头弹的嬗变。这其中种类最多的是6.5mm口径枪弹,主要有日本的有坂6.5×50mmSR枪弹、意大利6.5×52mm卡尔 卡诺M1891枪弹、荷兰/罗马尼亚使用 的M1892 6.5×54mmR曼利夏枪弹、希 腊的M1903 6.5×54mm曼利夏-舍瑙厄 尔枪弹和瑞典的6.5×55mm毛瑟弹等。 这些枪弹的共同特点是枪口动能适中,在2 440~2 847焦耳之间。这些枪弹中 以瑞典6.5×55mm毛瑟弹的服役年限最 长,它由德国的6.5mm毛瑟步枪弹发 展而来,特点是弹头尖锐、初速高、后 坐力小、射击精度高、弹种齐全。目前 美军的6.5×39mm格伦德尔弹就是由它 发展而来的。
6.5~7mm枪弹未能在一战中成为 主流枪弹,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作战方式 更重视机枪的远程性能。一战是机枪和铁丝网的战争,作战的基本方式是堑壕 战,采用7.5~8mm口径的远射程、大 威力的非自动步枪和水冷式重机枪才是 主流。6.5~7mm口径枪弹尽管性能优 异,但其弹头较轻,存在远程性能相对较差,杀伤作用不足的问题,加之习惯于使用7.5~8mm大威力枪弹的军队一时无法接受新的枪弹口径,因此没有得到广泛装备使用。


小插曲:在亚洲流行

6.5~7mm口径枪弹一战时在亚洲倒是比较流行,因为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人种来说,7.5~8mm中口径全威力枪弹的枪口动能和后坐力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越南战争中,美国人将退役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扔给越军,在瘦 小且缺乏训练的越军手中,二战中被誉 为“神器”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强大的后坐力经常将越军震得向后仰倒。 这个事例说明亚洲人和欧美人的体型存 在很大差异。

根据本国士兵的实际情况,一战时期日本人选择了6.5×50mm有坂弹作为自己的军用枪弹。该弹后坐力较小,比较适合日本士兵的体格。

与同时代的其他6.5mm口径枪弹相 比,6.5×50mm有坂弹的弹壳最短,在 300m以上的远距离时精确性较高,但在近距离杀伤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并非在于弹本身,而是“三八大盖”步枪病 态地追求精确性和远射程,其枪管膛线 导程短、膛线密,枪弹出膛后飞行状态 极其稳定,因此在步兵的主要交战距离 300m之内根本无法形成翻滚效应而是一 穿而过。


二战时期(1939~1945年) 中间威力弹成为主流

二战时期,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步兵的主要交战距离减小,据统计,绝大多数步兵交战都在400m之内,枪械的连续射击能力被优先考虑。有效射程高达800m的7.5~8mm口径全威力枪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因此出现了将全威力枪弹减少发射药量突出近、中距离性能的“中间威力弹”,德国人又一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其将7.92×57mm全威力弹简 单地缩短弹壳、减少装药后开发了7.92 ×33mm“短弹”,并相应装备了发射 该枪弹的著名的StG44突击步枪。在当 时,战争的迫切要求使得德国人根本来 不及下大力气去研制新型枪弹,只好采 取了这种更稳妥的做法。

出于同样的思路,稍后不久,苏联也在自己的7.62×54mm全威力枪弹基础上减少装药、缩短弹壳发展了新型7.62×39mm M43“中间威力弹”,并在战后以发射M43弹的AK47步枪列装整个华约国家。
而且预想的发射药就是二战时的发射药啊,跟m43一样
所以5.8最合适。二战大部分都是300米内交火,5.8弹不仅可以有效杀人,成本最低,后坐力小,轻机枪化技术也简单。你以为6.5什么的就强多少?离远了根本就打不着人。大部分都是打个压制。
lixiaoyong 发表于 2016-7-20 12:05
其实7.92x33和7.92x57的组合挺好
问题是中国缺飞机坦克和大炮
7.92x33毫米弹的出现有些仓猝,位临时应对局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在二战前期,德国已经在研发7.7x40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不过就7.92x33毫米弹而言,其出现的意义是第一枚用于实战的中间威力步枪弹。不过该弹的弹筒短了些,导致装药太少而初速太低,如把57毫米的弹壳截短到45毫米,成为7.92x45毫米弹,初速提高每秒100米,相信这种弹药的性能会更好些。
7mm,6.8mm 6.5mm 口径毛瑟都有,按自己的喜好选好了
还有个日式77蛋

中华红 发表于 2016-7-20 14:49
7.92x33毫米弹的出现有些仓猝,位临时应对局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在二战前期,德国已经在研发7.7x40毫 ...


汉斯测试过各种方案,当时就有7.9x33.5 了
提高初速,需要采用加长枪管或者增加膛压等手段才行,而且会缩短枪管寿命
http://quarryhs.co.uk/Assault.htm
Geco was the first in the field, co-operating with the gun company Vollmer-Werke Maschinenfabrik to produce the Vollmer SL Model 35 self-loading carbine in a nominal 7.75x40 calibre (the calibre was actually 7.9mm, with a bullet 8.05mm in diameter). This was officially tested with good results, but led to no orders. In 1942 Geco produced a new cartridge also intended for a Vollmer carbine, the 7x45SR. This used a wider case and was far more powerful, with a muzzle velocity of 1,000 m/s. Another cartridge, measuring 7.9x33.5, was designed at Geco and attributed to an H.G.Winter, a director of the firm, but the date and the gun for which it was intended are not known.

DWM designed a 7x39 cartridge in the mid-1930s, for which a Walther self-loading carbine was reportedly made. It was appreciably more powerful than the later 7.9x33 Kurz. However, the interest of the Heereswaffenamt (HWA) was by then focused on Polte developments, so the DWM round also failed to progress further. RWS produced several short-cased rifle rounds in the 1930s, including an 8x45, 8x46 and 7x46, but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taken no further. Rheinmetall-Borsig were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prewar experiments concerning 7mm rounds in various case lengths, some of them very long, probably for high-velocity aircraft gun projects. One drawing has been found of a 7x36 cartridge which would obviously have been suitable for assault rifles,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t was made. The design work may have been done by Polte on behalf of Rheinmetall-Borsig.

This brings us to Polte Patronenfabrik of Magdeburg, who made by far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he HWA awarded them a contract, probably in 1938,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cased infantry cartridge. This resulted in several different designs of cartridge; 7.9x45, 7.9x30, two different 7.9x33 and a 7x45, all by 1940. In all of these, Polte retained the base diameter of the standard 7.9x57 rifle/MG round, and in all but the 7mm the same calibre as well. This kept production costs to a minimum and no doubt helped to account for the success of their proposals. The final 7.9x33 design (which had less case taper than the first or "transitional" effort) was approved in December 1940, the only subsequent change being to the angle of the extractor groove, which was altered from 45 to 60 degrees in May 1942.
中华红 发表于 2016-7-20 14:49
7.92x33毫米弹的出现有些仓猝,位临时应对局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在二战前期,德国已经在研发7.7x40毫 ...


汉斯测试过各种方案,当时就有7.9x33.5 了
提高初速,需要采用加长枪管或者增加膛压等手段才行,而且会缩短枪管寿命
http://quarryhs.co.uk/Assault.htm
Geco was the first in the field, co-operating with the gun company Vollmer-Werke Maschinenfabrik to produce the Vollmer SL Model 35 self-loading carbine in a nominal 7.75x40 calibre (the calibre was actually 7.9mm, with a bullet 8.05mm in diameter). This was officially tested with good results, but led to no orders. In 1942 Geco produced a new cartridge also intended for a Vollmer carbine, the 7x45SR. This used a wider case and was far more powerful, with a muzzle velocity of 1,000 m/s. Another cartridge, measuring 7.9x33.5, was designed at Geco and attributed to an H.G.Winter, a director of the firm, but the date and the gun for which it was intended are not known.

DWM designed a 7x39 cartridge in the mid-1930s, for which a Walther self-loading carbine was reportedly made. It was appreciably more powerful than the later 7.9x33 Kurz. However, the interest of the Heereswaffenamt (HWA) was by then focused on Polte developments, so the DWM round also failed to progress further. RWS produced several short-cased rifle rounds in the 1930s, including an 8x45, 8x46 and 7x46, but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taken no further. Rheinmetall-Borsig were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prewar experiments concerning 7mm rounds in various case lengths, some of them very long, probably for high-velocity aircraft gun projects. One drawing has been found of a 7x36 cartridge which would obviously have been suitable for assault rifles,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t was made. The design work may have been done by Polte on behalf of Rheinmetall-Borsig.

This brings us to Polte Patronenfabrik of Magdeburg, who made by far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he HWA awarded them a contract, probably in 1938,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cased infantry cartridge. This resulted in several different designs of cartridge; 7.9x45, 7.9x30, two different 7.9x33 and a 7x45, all by 1940. In all of these, Polte retained the base diameter of the standard 7.9x57 rifle/MG round, and in all but the 7mm the same calibre as well. This kept production costs to a minimum and no doubt helped to account for the success of their proposals. The final 7.9x33 design (which had less case taper than the first or "transitional" effort) was approved in December 1940, the only subsequent change being to the angle of the extractor groove, which was altered from 45 to 60 degrees in May 1942.



用7.7 ,不如直接上7.92了
十月赞歌 发表于 2016-7-20 15:44
还有个日式77蛋


用7.7 ,不如直接上7.9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