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蛮、霸气与霸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4:20
  多年前,笔者还是一名校对员,当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某日,出版社送来一本校样,书名叫《从韶山冲到中南海》。同事们都认为这书名没什么不好,但有位前辈指出:书名最好改改,因为它难免让人理解成毛泽东从韶山一路“冲”到中南海,难免令人联想到“横冲直撞”,不如去掉“冲”字,既避免相应歧意,也不影响表达,因为韶山同样是毛泽东的故乡,惟范围稍大些而已。
  当时我很佩服这位前辈,但后来,随着我对毛泽东的了解逐步深入,我反倒认为,即使保留那个“冲”字,就算那个“冲”字作动词用,就算它容易令读者联想到“横冲直撞”,也没什么不妥。我们知道,“冲”字还有一个读音,也就是chòng。北方人经常会说某某人很冲,某某人身上有股冲劲儿,“冲劲儿”中的“冲”,尽管有时候会表现为一种实实在的猛烈的力量,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精神力量,被统称为“气”。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地有各地的气。说到河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侠气与慷慨悲歌之气;而说到湖南,人们又必然会想到霸蛮气。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惆怅》中有一段精彩论述:
  什么是霸蛮?就是一件事,大家都说不能做,或不可能,他偏要做,而且把它做成。可见“霸蛮”也就是“认死理”,或以“认死理”为前提,只不过不光是“认”,还要“做”。这也是湘省士人的一大特点——不仅“坐而论道”,还要“身体力行”。
  但前提却是“认”。曾国藩如果不认“纲常名教”这个“死理”,就不会在“正规军”都打不赢的时候带着“杂牌军”去拼命,也不会极力维护那既非汉族政权又已经并不怎么样了的清王朝。同样,毛泽东不是认准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不会在连林彪都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时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至于湖南人为什么霸蛮,易中天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大意是,湖南这地方,历来就是蛮荒之地。清代以前,除东汉出了蔡伦(耒阳)、唐代出了欧阳询(长沙)、北宋出了周敦颐(道县),明末出了王夫之(衡阳),其他文化名人便乏善可陈了。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两三百年间,湖南读书人年年赶考,年年落榜。直到唐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个名叫刘蜕的长沙人考中进士,当时人们称之为“破天荒”。天荒,就是混沌未开,没文化的意思。没文化,就是土,土则蛮,蛮则勇,勇则霸。
  进入晚清,湖南人迎来辉煌时代。陶澍(shù)、魏源是第一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是第二拨,谭嗣同、唐才常又是一拨,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又是一拨,然后是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李立三,还有粟裕、黄克诚、陈赓、李维汉、李富春、萧劲光、王首道、宋任穷、胡耀邦、王震、谢觉哉、杨得志、耿飚、腾代远、萧克、林伯渠、谭震林、陈庚、许光达……这还不包括同一时期在国民党中任高官的湖南人,比如宋教仁、程潜等。尽管这些人,观念或许不同,主张或有出入,归属也不一样,但都有一种精神,这就是霸蛮。曾国藩屡败屡战,是霸蛮;左宗棠抬着棺材出征,是霸蛮;谭嗣同横刀向天笑,是霸蛮;毛泽东带红军艰难转战,扭转乾坤,也是霸蛮。总之湖南人的精神就是霸蛮,湖南人的口号也是霸蛮:“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如果说是霸蛮精神改变了中国近代史,未免太不严谨。如果说创业必须霸蛮,也不是绝对没有问题。诚如湖南女强人、品友互动CEO黄晓南所说,“霸蛮是我们湖南的土话,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在困难中吃得苦,认死理,字典里没有‘做不成’”。约翰·洛克菲勒也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但事物都有两重性,就像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100多年前的德国学者、“丝绸之路”一词的提出者李希霍芬当时就指出,湖南人做生意是不行的。他在著作中说:“中国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湖南。相反,在银行业、商业界则看不到湖南人。”当时的民谚也说:“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究其原因,恐怕就因为湖南人蛮勇有余而灵活不足。这就常常会碰钉子。即使是上战场拼刺刀,光霸蛮也不行。以霸蛮为荣的湖南人自己有时也会对别人说:“莫霸蛮啰!”意思就是,你要活泛一些,灵活一些。这就引出了毛泽东的“虎气猴气论”。
虎气,在这里我们姑且把它等同于霸蛮,猴气则姑且等同于活泛或灵活。毛泽东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兼具虎气与猴气,并说自己是“七分虎气、三分猴气”。他的虎气,首先表现为勇气、霸气,毛泽东诗词中多有体现,实例更是不胜枚举。前面我们说过,创业需要些霸蛮气,这是必须的,因为创业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必须面对、必然会遭遇各种困难。当年,面对美国的封锁,毛泽东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无疑,这样的霸蛮精神是必要的。有了这种精神,世上当真(基本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然而,毛泽东在处理很多问题时又有着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是其“猴气”的一面。当然,如果我们熟知毛泽东诗词的话,我们还应注意到,其实毛泽东的“猴气”中,也不乏“虎气”的成分。毛泽东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歌唱的那只猴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孙悟空,它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霸蛮!不仅毛泽东喜欢孙猴子,几乎所有人都会喜欢它,因为它是正义、力量与智慧的综合体,是我们所渴望达到的那种“霸蛮为体,灵泛为用”的“虎气与猴气”完美结合的理想境界。
  说到底,霸蛮也好,虎气也罢,是一种心气,是一种心力。不霸蛮,何谈“雄图霸业”?没虎气,做人怎能虎虎生风?不自信,你还指望别人相信你?不执着,你就等不到柳暗花明那一天。
  金一南将军曾在《心胜》一书中写到: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
  毛泽东、甘地、马克思,完全不具备今天我们认为取胜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当他们怀着内心百折不回的执着走向世界的时候,表面看一无所有。但今天全世界都承认,他们给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制胜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人格——一句话,来自他们的内心。
  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心胜。
  所以,焦灼的人们,烦躁的人们,茫然的人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找制胜力量的人们,当务之急是要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如何审视呢?
金将军在书中举了两个非常不错的例子:
1919年,清华大学教授马约翰赴美进修,看到中国同学大部分面色苍白,文质彬彬,心里难过。他后来一直对学生说四个“要”:“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玩什么,你们也要能玩什么;不要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
1947年,人民解放军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关键时刻到来之际,毛泽东一连问了四个“敢不敢”:“我们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我们敢不敢进攻大城市?进去之后敢不敢守住它?敢不敢打正规战、攻坚战?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面临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共产党敢不敢负起这个责任来?
我想,每个企业家和每个企业中的每一份子,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马约翰的四个“要”刻进内心,都应该经常性地自问几个“敢不敢”,活出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也塑造我们中国企业的精气神。









多年前,笔者还是一名校对员,当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某日,出版社送来一本校样,书名叫《从韶山冲到中南海》。同事们都认为这书名没什么不好,但有位前辈指出:书名最好改改,因为它难免让人理解成毛泽东从韶山一路“冲”到中南海,难免令人联想到“横冲直撞”,不如去掉“冲”字,既避免相应歧意,也不影响表达,因为韶山同样是毛泽东的故乡,惟范围稍大些而已。
  当时我很佩服这位前辈,但后来,随着我对毛泽东的了解逐步深入,我反倒认为,即使保留那个“冲”字,就算那个“冲”字作动词用,就算它容易令读者联想到“横冲直撞”,也没什么不妥。我们知道,“冲”字还有一个读音,也就是chòng。北方人经常会说某某人很冲,某某人身上有股冲劲儿,“冲劲儿”中的“冲”,尽管有时候会表现为一种实实在的猛烈的力量,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精神力量,被统称为“气”。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地有各地的气。说到河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侠气与慷慨悲歌之气;而说到湖南,人们又必然会想到霸蛮气。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惆怅》中有一段精彩论述:
  什么是霸蛮?就是一件事,大家都说不能做,或不可能,他偏要做,而且把它做成。可见“霸蛮”也就是“认死理”,或以“认死理”为前提,只不过不光是“认”,还要“做”。这也是湘省士人的一大特点——不仅“坐而论道”,还要“身体力行”。
  但前提却是“认”。曾国藩如果不认“纲常名教”这个“死理”,就不会在“正规军”都打不赢的时候带着“杂牌军”去拼命,也不会极力维护那既非汉族政权又已经并不怎么样了的清王朝。同样,毛泽东不是认准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不会在连林彪都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时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至于湖南人为什么霸蛮,易中天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大意是,湖南这地方,历来就是蛮荒之地。清代以前,除东汉出了蔡伦(耒阳)、唐代出了欧阳询(长沙)、北宋出了周敦颐(道县),明末出了王夫之(衡阳),其他文化名人便乏善可陈了。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两三百年间,湖南读书人年年赶考,年年落榜。直到唐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个名叫刘蜕的长沙人考中进士,当时人们称之为“破天荒”。天荒,就是混沌未开,没文化的意思。没文化,就是土,土则蛮,蛮则勇,勇则霸。
  进入晚清,湖南人迎来辉煌时代。陶澍(shù)、魏源是第一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是第二拨,谭嗣同、唐才常又是一拨,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又是一拨,然后是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李立三,还有粟裕、黄克诚、陈赓、李维汉、李富春、萧劲光、王首道、宋任穷、胡耀邦、王震、谢觉哉、杨得志、耿飚、腾代远、萧克、林伯渠、谭震林、陈庚、许光达……这还不包括同一时期在国民党中任高官的湖南人,比如宋教仁、程潜等。尽管这些人,观念或许不同,主张或有出入,归属也不一样,但都有一种精神,这就是霸蛮。曾国藩屡败屡战,是霸蛮;左宗棠抬着棺材出征,是霸蛮;谭嗣同横刀向天笑,是霸蛮;毛泽东带红军艰难转战,扭转乾坤,也是霸蛮。总之湖南人的精神就是霸蛮,湖南人的口号也是霸蛮:“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如果说是霸蛮精神改变了中国近代史,未免太不严谨。如果说创业必须霸蛮,也不是绝对没有问题。诚如湖南女强人、品友互动CEO黄晓南所说,“霸蛮是我们湖南的土话,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在困难中吃得苦,认死理,字典里没有‘做不成’”。约翰·洛克菲勒也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但事物都有两重性,就像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100多年前的德国学者、“丝绸之路”一词的提出者李希霍芬当时就指出,湖南人做生意是不行的。他在著作中说:“中国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湖南。相反,在银行业、商业界则看不到湖南人。”当时的民谚也说:“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究其原因,恐怕就因为湖南人蛮勇有余而灵活不足。这就常常会碰钉子。即使是上战场拼刺刀,光霸蛮也不行。以霸蛮为荣的湖南人自己有时也会对别人说:“莫霸蛮啰!”意思就是,你要活泛一些,灵活一些。这就引出了毛泽东的“虎气猴气论”。
虎气,在这里我们姑且把它等同于霸蛮,猴气则姑且等同于活泛或灵活。毛泽东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兼具虎气与猴气,并说自己是“七分虎气、三分猴气”。他的虎气,首先表现为勇气、霸气,毛泽东诗词中多有体现,实例更是不胜枚举。前面我们说过,创业需要些霸蛮气,这是必须的,因为创业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必须面对、必然会遭遇各种困难。当年,面对美国的封锁,毛泽东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无疑,这样的霸蛮精神是必要的。有了这种精神,世上当真(基本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然而,毛泽东在处理很多问题时又有着很大的灵活性,也就是其“猴气”的一面。当然,如果我们熟知毛泽东诗词的话,我们还应注意到,其实毛泽东的“猴气”中,也不乏“虎气”的成分。毛泽东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歌唱的那只猴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孙悟空,它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霸蛮!不仅毛泽东喜欢孙猴子,几乎所有人都会喜欢它,因为它是正义、力量与智慧的综合体,是我们所渴望达到的那种“霸蛮为体,灵泛为用”的“虎气与猴气”完美结合的理想境界。
  说到底,霸蛮也好,虎气也罢,是一种心气,是一种心力。不霸蛮,何谈“雄图霸业”?没虎气,做人怎能虎虎生风?不自信,你还指望别人相信你?不执着,你就等不到柳暗花明那一天。
  金一南将军曾在《心胜》一书中写到: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
  毛泽东、甘地、马克思,完全不具备今天我们认为取胜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当他们怀着内心百折不回的执着走向世界的时候,表面看一无所有。但今天全世界都承认,他们给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制胜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人格——一句话,来自他们的内心。
  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心胜。
  所以,焦灼的人们,烦躁的人们,茫然的人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找制胜力量的人们,当务之急是要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如何审视呢?
金将军在书中举了两个非常不错的例子:
1919年,清华大学教授马约翰赴美进修,看到中国同学大部分面色苍白,文质彬彬,心里难过。他后来一直对学生说四个“要”:“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玩什么,你们也要能玩什么;不要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
1947年,人民解放军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关键时刻到来之际,毛泽东一连问了四个“敢不敢”:“我们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我们敢不敢进攻大城市?进去之后敢不敢守住它?敢不敢打正规战、攻坚战?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面临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共产党敢不敢负起这个责任来?
我想,每个企业家和每个企业中的每一份子,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马约翰的四个“要”刻进内心,都应该经常性地自问几个“敢不敢”,活出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也塑造我们中国企业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