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国产中正式步骑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9:19:54
看看国产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步骑枪的生产绝大部分是在抗日烽火中进行的。它最早的诞生地 ——巩县兵工厂在抗战期间几经迁移、调整、合并,故而中正式在巩县兵工厂的生产颇为曲折、复杂。


艰辛的生产历程


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的各兵工厂厂徽,自左至右分别是:巩县兵工厂(第11厂)、汉阳兵工厂(第1厂)、金陵兵工厂(第21厂)、广东第1兵工厂(第41厂)及第60厂厂徽



  1915年,北洋政府成立兵工督办处,为统一全国兵器制造业,选址河南巩县孝义镇建设新兵工厂,1922年9月正式建成,定名巩县兵工厂(简称巩厂)。制造枪械的机器是1920年从美国康涅狄格州布莱德公司订购的,1922年运抵安装。从1926年开始,该厂陆续仿制毛瑟手枪、伯格曼冲锋枪及俄国 M1910轮式重机枪等。1928年,开始生产元年式步枪。1929年,该厂收归国民政府军政部管辖。1933年8月,巩厂根据辽宁兵工厂仿制改进的毛瑟M98步枪,改用7.92mm尖头弹,试产巩造M98步枪。


  经过数年的运行,巩县兵工厂各项工作均走上正轨。到1934年,该厂每月生产步枪达3200支。这也是军政部兵工署决定由该厂试制中正式步骑枪的原因。同年,该厂花费20余万元,添置了淬火设备、枪托烘房和枪管调质炉,做好了生产新枪的准备。经过索购德国原厂图纸与样板的一番周折之后,1935年 7月新枪开始试产,8月正式定名,10月开始批量生产。




  最初中正式产量并不大,月产约800~900支。但后来产量提高得很快,到 1936年12月,产品序号已达到58000,由此可见当时巩县兵工厂至少有年产 40000余支步枪的能力。为节约木料和防止变形,早期产品采取了类似日本三八式步枪的做法,枪托由两部分拼合而成,但不是榫接而是用胶粘合,再在枪托底板处用螺丝固定,后期则改为整块木料制作。这一时期,除枪托木料为国产外,其他材料均为进口,像枪管及其他零件用钢均来自德国和奥地利。巩厂制造中正式,采用了欧洲兵工生产管理办法,如零部件上刻有序号,以利装配,因此这一阶段的产品质量也是相当出色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15日晨,巩厂奉命将全部机器拆卸装箱运往湖北汉阳。自11月24日,敌机多次轰炸,兵工厂原址部分被毁。 1938年6月1日,巩县兵工厂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11厂。由于日军步步进逼,11厂先迁至长沙北门外朱家花园,后经厂长李待琛选址,迁至湖南中部安化县烟溪镇。当时11厂设有7个分厂,其中五厂专门制造中正式。在战争环境下,中正式的生产仍坚持了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所有成品先经过厂检验部门检验方能装箱,出厂前再经部派验收委员开箱抽查,并至靶场试射,合格后才予盖章放行,否则退工报废。但好景不长,1938年年底恢复生产不久,兵工厂即遭日机轰炸,五厂几成废墟,全厂停工,残余机器迁至车辔头等地



  1939年,11厂代称“巩固商号”,陆续迁往四川。但因1940年5月枣宜会战开始,6月初日军占领宜昌,迁川的11厂受阻折回湖南辰溪,迁至湘西山区,李待琛选定沅陵县孝平乡的一个天然山洞作为新厂址。已运川部分于巴县铜罐驿设厂,并于10月并入第1兵工厂(原汉阳兵工厂)。故有史料称11厂位于巴县铜罐驿并不确切,事实上11厂主厂并未迁川。现有资料尚未发现记载有关11厂抗战时期在孝平生产中正式的情况,但从实物来看,刻有11厂厂徽的中正式步骑枪至少生产到1942年3月。据测算,从1937年到1942年之间,巩县兵工厂包括后来的11厂大约生产了9 5000支中正式步骑枪。
  


  虽然巩县兵工厂是中正式的发源地,但真正使中正式名扬天下的却是第 21兵工厂。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生产时间来看,中正式在21厂都达到了它的顶峰。


  21厂源自1862年冬李鸿章在上海淞江创设的上海洋炮局。1865年(同治5年),这个作坊式的小厂迁至南京,扩建为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炮弹等。1888年,该局在国内率先仿制出马克沁重机枪。1929年,金陵制造局改称金陵兵工厂(简称宁厂,外文资料中称为“Nanking Arsenal”)。1931年7月,留日回国的李承干任该厂厂长。他博采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进技术,从严治厂,使得全厂面貌焕然一新。该厂的主产品包括重机枪、迫击炮、枪炮弹等,产品质量居“全国之冠”。


1943年冬,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主力部队攻入滨县。左侧的战士手持日本三八式步枪,右侧的战士则背负中正式步骑枪


  抗战烽火骤起,金陵兵工厂屡遭敌机轰炸,人员、器材多有损失。1937年11月16日,该厂奉命内迁重庆,直到12月1日,南京沦陷前夕,才全部撤离南京。厂长李承干和职工同甘共苦,历经千难万险,将全厂 4300多吨机器设备和大量原材料车载船运,全部安然抵达目的地。 1938年3月1日,该厂在重庆江北簸箕石新址复工生产,同时更名为第21兵工厂,对外代称“宁和号”。




  金陵兵工厂原以“万”字图案为厂徽。因与德国纳粹标记容易混淆,经呈请兵工署批准,1935年7月将厂徽图案方向反转,与佛教中代表佛心的图形相仿,象征幸运、祥和,也有人认为这一改动有反纳粹的含意。内迁重庆后,21 厂仍然沿用了这一厂徽,故常有人误将刻有21厂厂徽的中正式步骑枪当成是纳粹德国的产品。


  1938年7月,21厂接管了汉阳兵工厂的步枪厂,将该厂 1000多名职工及300多部机器、部分材料等,陆续运往重庆。1939年1月步枪厂开工,继续生产汉阳造步枪。1939年1月、4月,21厂又分别接管了第20兵工厂轻机枪厂和重庆武器修理所,其后又接收了原第11兵工厂在巴县铜罐驿的动力厂,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枪械生产厂,倍受国民政府的重视。


  由于巩县兵工厂内迁过程中机器设备多有损失,难以正常生产,1940年8月,兵工署命令21厂筹备生产中正式步骑枪。李承干委派步枪厂主任赵国才、工程师施政楷等负责,以汉阳兵工厂原有设备为基础,并且参考德国毛瑟M98 步枪原图2万余张,于同年10月正式开始筹备生产。在大后方的艰苦条件下,筹备生产人员重新绘制图纸、制订工序,改进500余部旧机器,重新制造800 余套夹头、600余种刀具和锻模以及1000余种样板,同时还必须兼顾汉阳造步枪的正常生产,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到次年6月间,又增添机器100余台,并采用了一些简化生产、提高产量的措施。历经3年时间,中正式终于正式出品,全枪连同刺刀共有94个零件。1943年10月10日开始批量生产,至年底共生产中正式3500支。1944年,步枪厂投入全部力量生产中正式,取代了原生产的汉阳造步枪,当时月产量可达7000余支。为此,蒋介石曾召见施政楷等人,并给予重奖。



  1944年21厂又接收了内迁到四川綦江的第40厂(原广西兵工厂),并将 40厂改称21厂綦江分厂,仍在原地生产。21厂当年的中正式步骑枪产量达到了24500支。此时,21厂的产品已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及炮弹等诸多品种,但以中正式步骑枪为主。


  当时的21厂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大批量生产方式过渡时期。大批渴望“科学救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从海外归来,投入中国的国防建设,他们带回了世界一流的兵器制造技术,为21厂的产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及进行工艺改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厂在转产中正式后,按兵工署颁布的图纸编制了零件机械加工、成枪装配、热表处理等工艺规程,制定了材料消耗定额表,并补充设计了工艺装置。在加工方法上也多有改进革新,如小坯件采用一次加热,一次锻造成型;型面加工除广泛采用成型刀具、组合刀具、仿型车床、仿型铣床外,还采用自动进刀加工工艺;膛线加工、铰削内孔采用多刀刃铰刀;钻杆改由刀头、刀杆焊接而成,钻一支枪管孔的时间比原来节约30%;采用钩形拉丝刀加工膛线,比原来节约工时60%以上。


      中正式步骑枪机匣上的4种生产厂家厂标,自左至右分别为:第11兵工厂、第1兵工厂、第21兵工厂及第41兵工厂厂标,厂标上方中央为各厂厂徽,下面的数字为生产年份(民国纪年)及月份24-9 32-11 33 31-10


七七式步枪机匣标记的演变


自左至右分别为:第11兵工厂、第1兵工厂和浙江铁工厂生产的步骑枪机匣上的标记


  由于上述原因,21厂的中正式步骑枪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在历次厂际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并深受前方将士的好评。1946年3月,在兵工署举办的中正式步骑枪比赛中,21厂产品获得“最优”,得奖金15万元,这笔奖金按李承干厂长的意见,全部用于奖励步枪厂工作努力的员工。


  21厂生产的中正式还曾作为礼品代表中国兵工业走出国门。1947年3月,该厂奉令精选其制造的中正式步骑枪1支、轻重机枪各1挺、82迫击炮1门及附件,赠送给比利时国家博物院收藏。


  21厂生产的中正式均采用国产钢材。由于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直到抗战之前,都无法生产枪用钢材,一切材料都依赖进口。抗战爆发后,外援断绝,通过国内兵工人员的努力,内迁重庆的汉阳铁厂、上海炼钢厂和原有的重庆电力炼钢厂组建了第24兵工厂,自行研制出铬钢及钨钢等特殊合金钢,代替进口钢材作为制造枪管的原料。因此,当21厂用国产钢材制造出第一支中正式步骑枪时,便将其以玻璃盒盛装,送交24厂留作纪念。


  到抗战胜利时,21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全厂职工达到14300余人。抗战胜利后,21厂厂长李承干因不愿为内战生产武器,于1947年3月辞职,工厂也奉命裁员至9000余人。中正式步骑枪在21厂从试制投产到1949年解放为止,共生产426000余支。
  


  除11厂(前身为巩厂)和21厂外,抗战期间生产和仿造中正式步骑枪的厂家还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浙江铁工厂及广东第1兵工厂。


  浙江铁工厂于1938年1月在浙江丽水大港头成立,时任浙江省主席黄季宽之侄黄祝民为厂长。该厂仿造的中正式步骑枪参考比利时FN M1930步枪,上护木包裹了表尺座,取名为七七式,即不忘“七七事变”之意。到1939年,浙江铁工厂拥有职工 5000人以上,包括大港头主厂和小顺、石塘、玉溪3个分厂,还有一个专门的实验室。鼎盛时期,全厂月产1000多支步枪。


  1941年3月,浙江铁工厂收归军政部管理,改称兵工署东南区第二分厂,到1944年时仍能月产400支步枪。据推算,浙江铁工厂至少制造了4 5000支以上的七七式步枪。 ]]


  广东第1兵工厂(后迁往广西,改名第41厂)于1937年6月开始生产中正式步骑枪,当年生产5010支。1937年12月后,该厂西迁广西融县,继续生产,月产量1000支。1939年底,又迁往贵州,月产量1300支。整个抗战期间,该厂生产了90000余支中正式。战后该厂设备移交21厂。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兵工厂也仿造过中正式步骑枪。1938年5月,晋察冀军区河北人民自卫军安平县北黄城修械所试制出仿中正式步骑枪,并定名为二七式步枪,月产量达到50支。

     1939年7月,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修械所仿造出7支中正式步骑枪,不同的是改用折叠式三棱刺刀。晋冀豫根据地水窑兵工厂在生产五五式和八一式步枪之前,从1939年7月至1940年7月,也曾生产过改进的中正式步骑枪。

浙江铁工厂生产的七七式步枪,上护木参考了比利时FN M1930步枪的设计,包裹整个表尺座

  据台湾兵工史学家史宾先生统计测算,从1935年到1949年,包括60厂在台湾的生产数目,中正式的总产量大约在60~70万支之间。而德国从1935年至1945年之间,仅M98k就生产了1150余万支。究其原因,只能归结于当时中国包括兵器工业在内的整个工业基础太过薄弱


烙刻有“河南民兵”及“练”字的七七式步枪枪托,表明该枪曾用于民兵训练


  当年同样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的各大兵工厂,后来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从原巩县兵工厂分离出的第1厂奉令撤销,浙江铁工厂也于同年奉命停工,人员就地遣散。

       而前身为巩县兵工厂的11 厂先是迁往武昌,后又数次迁址,在海南岛解放前夕撤往台湾,与第1厂部分残余人员并入联勤44兵工厂。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军警 2000多人围困21厂并运进大量炸药,准备彻底炸毁工厂。由于地下党和厂长俞濯之等积极开展护厂斗争,除大板桥弹药库被毁,发电所被局部破坏以外,其余均得以保全。随着重庆解放,第21兵工厂获得新生,1952年改称456厂,后改称长安机器制造厂,成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中正式步骑枪和汉阳造步枪一样,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武器,参加了8年抗战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如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率领的第57军就全部装备的是中正式。其后的3年解放战争期间,虽有大量接收、缴获的美国、日本枪械,但中正式仍是最主要的步兵武器之一,在各大战役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大部分中正式最终为人民解放军所缴获并装备,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中正式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手持中正式步骑枪在冰雪与岩石之间奋战,经过3年苦战,最终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正式为保卫和平、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再立一份新功。


  从抗美援朝后期,我军开始逐步换装苏式枪械,到1955年,中正式等各种杂式步枪最终被五三式步骑枪所取代,进而退居二线成为民兵装备。如今,许多出口国外的中正式步骑枪枪托上仍然烙有“民”、“训”或“民兵”字样,就是这一段历史的印记。在海峡对岸,中正式的际遇也大体相同。几乎同时,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也开始换装美式枪械,中正式退出一线作战序列,作为后备役及军训之用。目前,中正式已成为国际上许多枪械收藏家竞相追逐的藏品。


  从1935年到1955年,中正式步骑枪历经20年风风雨雨,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它作为近代中国步枪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曾有过许多辉煌与第一,并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中正式步骑枪主要诸元
  全枪长   1110mm
  枪管长   600mm
  瞄准基线长 504mm
  全枪质量  4.0kg
  膛 线   4条,右旋,导程240mm
  初 速   810~840m/s
  表尺射程  2000m
  弹仓容弹量 5发
  刺 刀
  全 长 575mm/556mm
  刀身长 428mm/425mm(各厂
      所产刺刀长度略有差别)
  质 量 0.75kg(钢鞘)
      0.4kg(皮鞘)
  7.92×57mm S型尖头弹诸元
  弹头直径  8.2mm
  全弹长   80.5mm
  弹头质量  9.98g
  弹头结构  钢或白铜全被甲、铅心
  弹壳长   56.8mm
  装 药   片状无烟药
  装药质量  3.19g
  初 速   894m/s(740mm长枪管)看看国产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步骑枪的生产绝大部分是在抗日烽火中进行的。它最早的诞生地 ——巩县兵工厂在抗战期间几经迁移、调整、合并,故而中正式在巩县兵工厂的生产颇为曲折、复杂。


艰辛的生产历程


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的各兵工厂厂徽,自左至右分别是:巩县兵工厂(第11厂)、汉阳兵工厂(第1厂)、金陵兵工厂(第21厂)、广东第1兵工厂(第41厂)及第60厂厂徽



  1915年,北洋政府成立兵工督办处,为统一全国兵器制造业,选址河南巩县孝义镇建设新兵工厂,1922年9月正式建成,定名巩县兵工厂(简称巩厂)。制造枪械的机器是1920年从美国康涅狄格州布莱德公司订购的,1922年运抵安装。从1926年开始,该厂陆续仿制毛瑟手枪、伯格曼冲锋枪及俄国 M1910轮式重机枪等。1928年,开始生产元年式步枪。1929年,该厂收归国民政府军政部管辖。1933年8月,巩厂根据辽宁兵工厂仿制改进的毛瑟M98步枪,改用7.92mm尖头弹,试产巩造M98步枪。


  经过数年的运行,巩县兵工厂各项工作均走上正轨。到1934年,该厂每月生产步枪达3200支。这也是军政部兵工署决定由该厂试制中正式步骑枪的原因。同年,该厂花费20余万元,添置了淬火设备、枪托烘房和枪管调质炉,做好了生产新枪的准备。经过索购德国原厂图纸与样板的一番周折之后,1935年 7月新枪开始试产,8月正式定名,10月开始批量生产。




  最初中正式产量并不大,月产约800~900支。但后来产量提高得很快,到 1936年12月,产品序号已达到58000,由此可见当时巩县兵工厂至少有年产 40000余支步枪的能力。为节约木料和防止变形,早期产品采取了类似日本三八式步枪的做法,枪托由两部分拼合而成,但不是榫接而是用胶粘合,再在枪托底板处用螺丝固定,后期则改为整块木料制作。这一时期,除枪托木料为国产外,其他材料均为进口,像枪管及其他零件用钢均来自德国和奥地利。巩厂制造中正式,采用了欧洲兵工生产管理办法,如零部件上刻有序号,以利装配,因此这一阶段的产品质量也是相当出色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15日晨,巩厂奉命将全部机器拆卸装箱运往湖北汉阳。自11月24日,敌机多次轰炸,兵工厂原址部分被毁。 1938年6月1日,巩县兵工厂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11厂。由于日军步步进逼,11厂先迁至长沙北门外朱家花园,后经厂长李待琛选址,迁至湖南中部安化县烟溪镇。当时11厂设有7个分厂,其中五厂专门制造中正式。在战争环境下,中正式的生产仍坚持了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所有成品先经过厂检验部门检验方能装箱,出厂前再经部派验收委员开箱抽查,并至靶场试射,合格后才予盖章放行,否则退工报废。但好景不长,1938年年底恢复生产不久,兵工厂即遭日机轰炸,五厂几成废墟,全厂停工,残余机器迁至车辔头等地



  1939年,11厂代称“巩固商号”,陆续迁往四川。但因1940年5月枣宜会战开始,6月初日军占领宜昌,迁川的11厂受阻折回湖南辰溪,迁至湘西山区,李待琛选定沅陵县孝平乡的一个天然山洞作为新厂址。已运川部分于巴县铜罐驿设厂,并于10月并入第1兵工厂(原汉阳兵工厂)。故有史料称11厂位于巴县铜罐驿并不确切,事实上11厂主厂并未迁川。现有资料尚未发现记载有关11厂抗战时期在孝平生产中正式的情况,但从实物来看,刻有11厂厂徽的中正式步骑枪至少生产到1942年3月。据测算,从1937年到1942年之间,巩县兵工厂包括后来的11厂大约生产了9 5000支中正式步骑枪。
  


  虽然巩县兵工厂是中正式的发源地,但真正使中正式名扬天下的却是第 21兵工厂。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生产时间来看,中正式在21厂都达到了它的顶峰。


  21厂源自1862年冬李鸿章在上海淞江创设的上海洋炮局。1865年(同治5年),这个作坊式的小厂迁至南京,扩建为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炮弹等。1888年,该局在国内率先仿制出马克沁重机枪。1929年,金陵制造局改称金陵兵工厂(简称宁厂,外文资料中称为“Nanking Arsenal”)。1931年7月,留日回国的李承干任该厂厂长。他博采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进技术,从严治厂,使得全厂面貌焕然一新。该厂的主产品包括重机枪、迫击炮、枪炮弹等,产品质量居“全国之冠”。


1943年冬,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主力部队攻入滨县。左侧的战士手持日本三八式步枪,右侧的战士则背负中正式步骑枪


  抗战烽火骤起,金陵兵工厂屡遭敌机轰炸,人员、器材多有损失。1937年11月16日,该厂奉命内迁重庆,直到12月1日,南京沦陷前夕,才全部撤离南京。厂长李承干和职工同甘共苦,历经千难万险,将全厂 4300多吨机器设备和大量原材料车载船运,全部安然抵达目的地。 1938年3月1日,该厂在重庆江北簸箕石新址复工生产,同时更名为第21兵工厂,对外代称“宁和号”。




  金陵兵工厂原以“万”字图案为厂徽。因与德国纳粹标记容易混淆,经呈请兵工署批准,1935年7月将厂徽图案方向反转,与佛教中代表佛心的图形相仿,象征幸运、祥和,也有人认为这一改动有反纳粹的含意。内迁重庆后,21 厂仍然沿用了这一厂徽,故常有人误将刻有21厂厂徽的中正式步骑枪当成是纳粹德国的产品。


  1938年7月,21厂接管了汉阳兵工厂的步枪厂,将该厂 1000多名职工及300多部机器、部分材料等,陆续运往重庆。1939年1月步枪厂开工,继续生产汉阳造步枪。1939年1月、4月,21厂又分别接管了第20兵工厂轻机枪厂和重庆武器修理所,其后又接收了原第11兵工厂在巴县铜罐驿的动力厂,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枪械生产厂,倍受国民政府的重视。


  由于巩县兵工厂内迁过程中机器设备多有损失,难以正常生产,1940年8月,兵工署命令21厂筹备生产中正式步骑枪。李承干委派步枪厂主任赵国才、工程师施政楷等负责,以汉阳兵工厂原有设备为基础,并且参考德国毛瑟M98 步枪原图2万余张,于同年10月正式开始筹备生产。在大后方的艰苦条件下,筹备生产人员重新绘制图纸、制订工序,改进500余部旧机器,重新制造800 余套夹头、600余种刀具和锻模以及1000余种样板,同时还必须兼顾汉阳造步枪的正常生产,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到次年6月间,又增添机器100余台,并采用了一些简化生产、提高产量的措施。历经3年时间,中正式终于正式出品,全枪连同刺刀共有94个零件。1943年10月10日开始批量生产,至年底共生产中正式3500支。1944年,步枪厂投入全部力量生产中正式,取代了原生产的汉阳造步枪,当时月产量可达7000余支。为此,蒋介石曾召见施政楷等人,并给予重奖。



  1944年21厂又接收了内迁到四川綦江的第40厂(原广西兵工厂),并将 40厂改称21厂綦江分厂,仍在原地生产。21厂当年的中正式步骑枪产量达到了24500支。此时,21厂的产品已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及炮弹等诸多品种,但以中正式步骑枪为主。


  当时的21厂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大批量生产方式过渡时期。大批渴望“科学救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从海外归来,投入中国的国防建设,他们带回了世界一流的兵器制造技术,为21厂的产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及进行工艺改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厂在转产中正式后,按兵工署颁布的图纸编制了零件机械加工、成枪装配、热表处理等工艺规程,制定了材料消耗定额表,并补充设计了工艺装置。在加工方法上也多有改进革新,如小坯件采用一次加热,一次锻造成型;型面加工除广泛采用成型刀具、组合刀具、仿型车床、仿型铣床外,还采用自动进刀加工工艺;膛线加工、铰削内孔采用多刀刃铰刀;钻杆改由刀头、刀杆焊接而成,钻一支枪管孔的时间比原来节约30%;采用钩形拉丝刀加工膛线,比原来节约工时60%以上。


      中正式步骑枪机匣上的4种生产厂家厂标,自左至右分别为:第11兵工厂、第1兵工厂、第21兵工厂及第41兵工厂厂标,厂标上方中央为各厂厂徽,下面的数字为生产年份(民国纪年)及月份24-9 32-11 33 31-10


七七式步枪机匣标记的演变


自左至右分别为:第11兵工厂、第1兵工厂和浙江铁工厂生产的步骑枪机匣上的标记


  由于上述原因,21厂的中正式步骑枪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在历次厂际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并深受前方将士的好评。1946年3月,在兵工署举办的中正式步骑枪比赛中,21厂产品获得“最优”,得奖金15万元,这笔奖金按李承干厂长的意见,全部用于奖励步枪厂工作努力的员工。


  21厂生产的中正式还曾作为礼品代表中国兵工业走出国门。1947年3月,该厂奉令精选其制造的中正式步骑枪1支、轻重机枪各1挺、82迫击炮1门及附件,赠送给比利时国家博物院收藏。


  21厂生产的中正式均采用国产钢材。由于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直到抗战之前,都无法生产枪用钢材,一切材料都依赖进口。抗战爆发后,外援断绝,通过国内兵工人员的努力,内迁重庆的汉阳铁厂、上海炼钢厂和原有的重庆电力炼钢厂组建了第24兵工厂,自行研制出铬钢及钨钢等特殊合金钢,代替进口钢材作为制造枪管的原料。因此,当21厂用国产钢材制造出第一支中正式步骑枪时,便将其以玻璃盒盛装,送交24厂留作纪念。


  到抗战胜利时,21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全厂职工达到14300余人。抗战胜利后,21厂厂长李承干因不愿为内战生产武器,于1947年3月辞职,工厂也奉命裁员至9000余人。中正式步骑枪在21厂从试制投产到1949年解放为止,共生产426000余支。
  


  除11厂(前身为巩厂)和21厂外,抗战期间生产和仿造中正式步骑枪的厂家还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浙江铁工厂及广东第1兵工厂。


  浙江铁工厂于1938年1月在浙江丽水大港头成立,时任浙江省主席黄季宽之侄黄祝民为厂长。该厂仿造的中正式步骑枪参考比利时FN M1930步枪,上护木包裹了表尺座,取名为七七式,即不忘“七七事变”之意。到1939年,浙江铁工厂拥有职工 5000人以上,包括大港头主厂和小顺、石塘、玉溪3个分厂,还有一个专门的实验室。鼎盛时期,全厂月产1000多支步枪。


  1941年3月,浙江铁工厂收归军政部管理,改称兵工署东南区第二分厂,到1944年时仍能月产400支步枪。据推算,浙江铁工厂至少制造了4 5000支以上的七七式步枪。 ]]


  广东第1兵工厂(后迁往广西,改名第41厂)于1937年6月开始生产中正式步骑枪,当年生产5010支。1937年12月后,该厂西迁广西融县,继续生产,月产量1000支。1939年底,又迁往贵州,月产量1300支。整个抗战期间,该厂生产了90000余支中正式。战后该厂设备移交21厂。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兵工厂也仿造过中正式步骑枪。1938年5月,晋察冀军区河北人民自卫军安平县北黄城修械所试制出仿中正式步骑枪,并定名为二七式步枪,月产量达到50支。

     1939年7月,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修械所仿造出7支中正式步骑枪,不同的是改用折叠式三棱刺刀。晋冀豫根据地水窑兵工厂在生产五五式和八一式步枪之前,从1939年7月至1940年7月,也曾生产过改进的中正式步骑枪。

浙江铁工厂生产的七七式步枪,上护木参考了比利时FN M1930步枪的设计,包裹整个表尺座

  据台湾兵工史学家史宾先生统计测算,从1935年到1949年,包括60厂在台湾的生产数目,中正式的总产量大约在60~70万支之间。而德国从1935年至1945年之间,仅M98k就生产了1150余万支。究其原因,只能归结于当时中国包括兵器工业在内的整个工业基础太过薄弱


烙刻有“河南民兵”及“练”字的七七式步枪枪托,表明该枪曾用于民兵训练


  当年同样生产中正式步骑枪的各大兵工厂,后来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从原巩县兵工厂分离出的第1厂奉令撤销,浙江铁工厂也于同年奉命停工,人员就地遣散。

       而前身为巩县兵工厂的11 厂先是迁往武昌,后又数次迁址,在海南岛解放前夕撤往台湾,与第1厂部分残余人员并入联勤44兵工厂。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军警 2000多人围困21厂并运进大量炸药,准备彻底炸毁工厂。由于地下党和厂长俞濯之等积极开展护厂斗争,除大板桥弹药库被毁,发电所被局部破坏以外,其余均得以保全。随着重庆解放,第21兵工厂获得新生,1952年改称456厂,后改称长安机器制造厂,成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中正式步骑枪和汉阳造步枪一样,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武器,参加了8年抗战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如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率领的第57军就全部装备的是中正式。其后的3年解放战争期间,虽有大量接收、缴获的美国、日本枪械,但中正式仍是最主要的步兵武器之一,在各大战役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大部分中正式最终为人民解放军所缴获并装备,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中正式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手持中正式步骑枪在冰雪与岩石之间奋战,经过3年苦战,最终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正式为保卫和平、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再立一份新功。


  从抗美援朝后期,我军开始逐步换装苏式枪械,到1955年,中正式等各种杂式步枪最终被五三式步骑枪所取代,进而退居二线成为民兵装备。如今,许多出口国外的中正式步骑枪枪托上仍然烙有“民”、“训”或“民兵”字样,就是这一段历史的印记。在海峡对岸,中正式的际遇也大体相同。几乎同时,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也开始换装美式枪械,中正式退出一线作战序列,作为后备役及军训之用。目前,中正式已成为国际上许多枪械收藏家竞相追逐的藏品。


  从1935年到1955年,中正式步骑枪历经20年风风雨雨,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它作为近代中国步枪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曾有过许多辉煌与第一,并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中正式步骑枪主要诸元
  全枪长   1110mm
  枪管长   600mm
  瞄准基线长 504mm
  全枪质量  4.0kg
  膛 线   4条,右旋,导程240mm
  初 速   810~840m/s
  表尺射程  2000m
  弹仓容弹量 5发
  刺 刀
  全 长 575mm/556mm
  刀身长 428mm/425mm(各厂
      所产刺刀长度略有差别)
  质 量 0.75kg(钢鞘)
      0.4kg(皮鞘)
  7.92×57mm S型尖头弹诸元
  弹头直径  8.2mm
  全弹长   80.5mm
  弹头质量  9.98g
  弹头结构  钢或白铜全被甲、铅心
  弹壳长   56.8mm
  装 药   片状无烟药
  装药质量  3.19g
  初 速   894m/s(740mm长枪管)
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中很多人对中正式的评价并不好。说他是图纸上好看的步枪。中正式设计确实不错但是中国的生产却问题重重,首先一个数量一直就不足。这个卡在原材料上。

        抗战全面爆发后更严重。中国的钢铁工业差得太多。其次质量。与三八枪的精工细作注重细节相比。中正式就给人乱七八糟的感觉。抗战以后。问题更严重。缺少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缺少原材料使得中正式的生产工艺被大量简化。。有其大批小厂生产后枪的质量直线下降。300米靶同样两枪相差1米的误差。所以事实上中正三八的优劣 不言而俞了。德国原产的1924步枪不在此列 。

      听老辈人说过,一旦部队打散后要寻找自己的部队听枪声就能分辨我国部队位置:因钢材质量原因中国军队装备的国产枪支膛线磨损较快(甚至有子弹出膛后翻跟头的现象)因而枪声发焖;而日军不同,三八式枪声清脆
     中正枪本来就短 所以出现了超长的中正式刺刀(仿英国M1907,皮鞘) 但这种中正刺的产量很少 并不是每只枪配一把刺刀 导致国军将士本来拼刺能力就差 加上用的东西不行 拼刺损伤极大!
<P>听老辈人说过,一旦部队打散后要寻找自己的部队听枪声就能分辨我国部队位置:因钢材质量原因中国军队装备的国产枪支膛线磨损较快(甚至有子弹出膛后翻跟头的现象)因而枪声发焖;而日军不同,三八式枪声清脆<BR>     中正枪本来就短 所以出现了超长的中正式刺刀(仿英国M1907,皮鞘) 但这种中正刺的产量很少 并不是每只枪配一把刺刀 导致国军将士本来拼刺能力就差 加上用的东西不行 拼刺损伤极大!</P>
<P>呵呵``</P>
<P>我支持2位大虾的说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