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万言谏改革:真刀真枪 改革者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10:22
吴敬琏万言谏改革:真刀真枪 改革者上


2016年07月02日  来源:国是星期三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荣誉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长安讲坛”发表演讲,建言“机构性改革”。这个周末,“国是星期三”分两期为你梳理这份“万言书”:


  吴敬琏在演讲中表示,要“真刀真枪”的推动改革,首先要建立改革共识,其次要落实责任主体,最后要对负有责任的机构建立督办、督察和责任追查工作机制,“要形成一种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

  结构性改革是改结构还是改体制?

  着力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贯穿着整个经济工作的一条红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和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但是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提法和所做出的形势判断,实际上有很多争论。比如说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到底是来自需求侧的强度不够,还是来自供给侧的质量低下或者效率低下,再比如现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增长减速,是否是来自于供给跟需求两个方面共同的问题,这里有很不同的意见正在进行讨论。

  另外,对这个提法所包含的经济工作方针——着重推进结构性改革,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结构性改革是改结构还是体制,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上都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意见。

  我今天想要讲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讲一讲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讲一讲在我的心目中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什么这么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不同的“结构”。当我们从供给侧去探究中国经济减速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供给侧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效率不高。供给侧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内容:劳动、资本、效率。


  经济增速不断下行原因系资源误配

  本世纪初以来经济增速不断下行,其基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是效率不高,也可以说是结构扭曲,也就是说配置资源的结构发生了扭曲(资源误配)。资源误配的结果就是效率低下。

  本世纪开始,我们原来所依靠的增长动力正在消退,而又不能够用提高效率的办法去补救增长动力的消退,比如当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台阶以后,人口红利就走入了末期,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结构改变,寻求增长的动力也开始减弱。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伴随着一个问题——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明显下降,最终造成了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进入了下行通道,因而造成了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


  这个问题是经济走入下行通道的根本性因素,可以表达为供给效率不高、供给质量不高,也可以表达为资本的误配置,也就是说经济结构的恶化或者经济结构的扭曲。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需要加以处理。

  这是在判断中第一次出现结构问题,我们需要实现结构的调整或者叫资源的再配置。

  用行政命令调结构甚至有反效果

  结构怎么才能够改善呢?这是第二个问题。结构的改善要通过体制的改善实现,体制怎么才能改善呢?就要通过结构性的改革。在这里两次出现了含义不同的“结构”。

  我觉得现在常常把这两个“结构”搞混了。这两次出现的“结构”含义不同,前一个“结构”是供给侧的问题,在于结构的扭曲、资源配置的扭曲,这是讲的“经济结构”。后面一个“结构”讲的是要进行“结构性改革”,这里讲的是“体制上的结构”。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混在一起,就可能会用结构的调整去取代结构的改革了。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现在的重点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借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问题是怎么再配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直接用政府手里的各种行政工具去配置。实际上现在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讲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常常就把十八大以来关于改革的各种设计放在里面了,直接考虑怎么改变结构,怎么用行政手段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这样就会产生工作上的偏差。

  调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按照政策计划、政府的规划、政府政策要求,通过行政命令来调整。另外一种是在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的引导下,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是用第一种办法解决问题的,但是,历史的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几乎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反效果的。

  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扭曲,效益受到损害,需要进行调整。所以,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经进行过两次经济调整,这种经济调整都是在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条件下进行的,采取的办法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整,比如规定哪些产业或者哪些部门应该缩减,哪些产业哪些部门应该增强。这种方法存在两方面的缺陷,根本的问题是政府没有办法判定什么是好的结构。所以,调整以后的结构往往并不是最优的,而且因为造成这种结构扭曲的各种体制上的、政策上的因素并没有改变,所以一次调整后要不了多久,旧的结构又重新复归,又要求进行下一次的调整。

  在当时的情况下,市场还没有生长起来,政府是绝对处在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所以它只能用那样的办法进行调整,可是后来通过80年代中期的改革,甚至90年代以后的进一步系统性改革,市场已经逐渐地生长和发育起来了,但是这种用行政办法配置资源、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习惯仍然保留着,许多政府部门认为用行政命令那只看得见的手调整,能够见效最快。所以,在90年代甚至21世纪,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

  行政调整过剩产能似又重演


  到了21世纪,政府部门仍然继续采取着这样的方法调整结构,结构扭曲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特别是到了2004年,当时出现了经济过热的问题,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这时候就明确地采取了叫“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办法来调整结构。一方面是对所谓“过热产业”进行控制和清理。另一方面,对政府选定的产业多方面地进行扶持。

  但是2004年的“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调整并没有见到效果,所以产业结构的扭曲、经济结构的扭曲变得更加突出,等到2006年就发现更重要的一些关系出现了扭曲,比如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扭曲,国际收支方面的扭曲越来越严重。

  2006年,国务院针对产业结构的扭曲提出了进行调整的更高要求,所以2006年国务院就发出了一个“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这个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虽然从2006年开始一直强调了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但是没有见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钢铁行业的例子,钢铁行业是2006年调整产能过剩的重点产业,可是调控的结果是是越调越多。

  所以到了2012年,除了要对产业过剩的行业进行调整之外,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国务院又做出了决定,要把大力发展七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务院的十项重点经济工作之一。要求用财政、金融和其它的手段大力扶植七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用各种补贴、各种政策优惠来扶植这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上价格信号的扭曲,使得有一部分产业很快变成了产能过剩的产业。所以,情况就变得越来越严重。

  到了2013年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发了7次文件,要求对过剩产能产业的治理。到现在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结构扭曲的问题,看来是效果很差,而且往往适得其反,结果是过剩产能越调越多,结构变得越来越扭曲,以至于现在“三去一降一补”居于首位的就是去产能,在经济中间简直是一个致命性的弱点。


  转变发展方式提了二三十年仍未见效

  其实在2003—2006年,在总结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十一五”的时候就曾经讨论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因为提高增长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提出了二三十年了。早在改革发展初期,我们就提出了所谓“十大经济建设方针”,这“十大经济建设方针”是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做出的。这十大经济建设方针就是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率这一个问题,希望能够由此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当然这十大经济建设方针中间就包含着许多条是完善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结构的。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7-02/7925411.shtml


吴敬琏万言谏改革:真刀真枪 改革者上


2016年07月02日  来源:国是星期三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荣誉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长安讲坛”发表演讲,建言“机构性改革”。这个周末,“国是星期三”分两期为你梳理这份“万言书”:


  吴敬琏在演讲中表示,要“真刀真枪”的推动改革,首先要建立改革共识,其次要落实责任主体,最后要对负有责任的机构建立督办、督察和责任追查工作机制,“要形成一种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

  结构性改革是改结构还是改体制?

  着力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贯穿着整个经济工作的一条红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和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但是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提法和所做出的形势判断,实际上有很多争论。比如说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到底是来自需求侧的强度不够,还是来自供给侧的质量低下或者效率低下,再比如现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增长减速,是否是来自于供给跟需求两个方面共同的问题,这里有很不同的意见正在进行讨论。

  另外,对这个提法所包含的经济工作方针——着重推进结构性改革,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结构性改革是改结构还是体制,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上都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意见。

  我今天想要讲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讲一讲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讲一讲在我的心目中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什么这么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不同的“结构”。当我们从供给侧去探究中国经济减速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供给侧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效率不高。供给侧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内容:劳动、资本、效率。


  经济增速不断下行原因系资源误配

  本世纪初以来经济增速不断下行,其基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是效率不高,也可以说是结构扭曲,也就是说配置资源的结构发生了扭曲(资源误配)。资源误配的结果就是效率低下。

  本世纪开始,我们原来所依靠的增长动力正在消退,而又不能够用提高效率的办法去补救增长动力的消退,比如当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台阶以后,人口红利就走入了末期,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结构改变,寻求增长的动力也开始减弱。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伴随着一个问题——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开始明显下降,最终造成了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进入了下行通道,因而造成了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


  这个问题是经济走入下行通道的根本性因素,可以表达为供给效率不高、供给质量不高,也可以表达为资本的误配置,也就是说经济结构的恶化或者经济结构的扭曲。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需要加以处理。

  这是在判断中第一次出现结构问题,我们需要实现结构的调整或者叫资源的再配置。

  用行政命令调结构甚至有反效果

  结构怎么才能够改善呢?这是第二个问题。结构的改善要通过体制的改善实现,体制怎么才能改善呢?就要通过结构性的改革。在这里两次出现了含义不同的“结构”。

  我觉得现在常常把这两个“结构”搞混了。这两次出现的“结构”含义不同,前一个“结构”是供给侧的问题,在于结构的扭曲、资源配置的扭曲,这是讲的“经济结构”。后面一个“结构”讲的是要进行“结构性改革”,这里讲的是“体制上的结构”。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混在一起,就可能会用结构的调整去取代结构的改革了。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现在的重点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借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问题是怎么再配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直接用政府手里的各种行政工具去配置。实际上现在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讲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常常就把十八大以来关于改革的各种设计放在里面了,直接考虑怎么改变结构,怎么用行政手段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这样就会产生工作上的偏差。

  调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按照政策计划、政府的规划、政府政策要求,通过行政命令来调整。另外一种是在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的引导下,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是用第一种办法解决问题的,但是,历史的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几乎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反效果的。

  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扭曲,效益受到损害,需要进行调整。所以,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经进行过两次经济调整,这种经济调整都是在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条件下进行的,采取的办法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整,比如规定哪些产业或者哪些部门应该缩减,哪些产业哪些部门应该增强。这种方法存在两方面的缺陷,根本的问题是政府没有办法判定什么是好的结构。所以,调整以后的结构往往并不是最优的,而且因为造成这种结构扭曲的各种体制上的、政策上的因素并没有改变,所以一次调整后要不了多久,旧的结构又重新复归,又要求进行下一次的调整。

  在当时的情况下,市场还没有生长起来,政府是绝对处在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所以它只能用那样的办法进行调整,可是后来通过80年代中期的改革,甚至90年代以后的进一步系统性改革,市场已经逐渐地生长和发育起来了,但是这种用行政办法配置资源、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习惯仍然保留着,许多政府部门认为用行政命令那只看得见的手调整,能够见效最快。所以,在90年代甚至21世纪,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

  行政调整过剩产能似又重演


  到了21世纪,政府部门仍然继续采取着这样的方法调整结构,结构扭曲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特别是到了2004年,当时出现了经济过热的问题,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这时候就明确地采取了叫“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办法来调整结构。一方面是对所谓“过热产业”进行控制和清理。另一方面,对政府选定的产业多方面地进行扶持。

  但是2004年的“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调整并没有见到效果,所以产业结构的扭曲、经济结构的扭曲变得更加突出,等到2006年就发现更重要的一些关系出现了扭曲,比如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扭曲,国际收支方面的扭曲越来越严重。

  2006年,国务院针对产业结构的扭曲提出了进行调整的更高要求,所以2006年国务院就发出了一个“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这个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虽然从2006年开始一直强调了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但是没有见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钢铁行业的例子,钢铁行业是2006年调整产能过剩的重点产业,可是调控的结果是是越调越多。

  所以到了2012年,除了要对产业过剩的行业进行调整之外,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国务院又做出了决定,要把大力发展七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务院的十项重点经济工作之一。要求用财政、金融和其它的手段大力扶植七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用各种补贴、各种政策优惠来扶植这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上价格信号的扭曲,使得有一部分产业很快变成了产能过剩的产业。所以,情况就变得越来越严重。

  到了2013年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发了7次文件,要求对过剩产能产业的治理。到现在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结构扭曲的问题,看来是效果很差,而且往往适得其反,结果是过剩产能越调越多,结构变得越来越扭曲,以至于现在“三去一降一补”居于首位的就是去产能,在经济中间简直是一个致命性的弱点。


  转变发展方式提了二三十年仍未见效

  其实在2003—2006年,在总结第十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十一五”的时候就曾经讨论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因为提高增长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提出了二三十年了。早在改革发展初期,我们就提出了所谓“十大经济建设方针”,这“十大经济建设方针”是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做出的。这十大经济建设方针就是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率这一个问题,希望能够由此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当然这十大经济建设方针中间就包含着许多条是完善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结构的。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7-02/7925411.shtml


  我想明确一点,我们说的结构性改革是改的体制结构,通过体制结构的改革,把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实现结构的优化。


唉,这样的经济学家少了
唉,这样的经济学家少了
我觉得是多了,这种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说的好听而已
明显跟西方政客们学的越来越无耻了 道理很简单法律规则要与时俱进查漏补缺 偏偏要编个新词包装起来一面捧自己一面夹带私货

西方完全自由开放的市场就不存在所谓的结构性改革需求了吗 明显不是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改革内容就成了开放市场就能解决问题了呢

答案就是 你经济好不好无所谓 你先给我变成彻底的资本主义再说
下面这段就讲的不错,中国的光伏产业一下子就过剩了。

由于用各种补贴、各种政策优惠来扶植这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上价格信号的扭曲,使得有一部分产业很快变成了产能过剩的产业。所以,情况就变得越来越严重。
明显跟西方政客们学的越来越无耻了 道理很简单法律规则要与时俱进查漏补缺 偏偏要编个新词包装起来一面捧自 ...

你懂什么叫“彻底的资本主义”吗?
你懂什么叫“彻底的资本主义”吗?
对于一叶障目毫无对话兴趣
对于一叶障目毫无对话兴趣
扣帽子连帽子是个啥玩意儿都说不上来,也是醉了。
苍髯老贼 皓首匹夫

妖言惑众 阴魂不散
这家伙最近跳得极欢

上头口口声说由市场起决定,去产能却行政的方式搞一刀切。去不去产能应该由企业说了算,而不是由上面指派任务硬来。企业真的产能过剩,那它自然经营不下去,自己都会去产能。去不了,破产的话就让它自己破产倒闭
这样的人受到重要。中国经济必将继续扭曲下去。

中国要的结构改革不是经济生产上的。
是分配上的改革
是政府和地方之间的分配。
和个阶层之间的分配调控。
  在怎么供给侧改。中国也改不出需要的消费型市场。
让中国在上一步的第三驾马车。
稍微动动脑子 人治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吗 这个世界以民主之名行独裁之实的比比皆是 实际起作用的是文化思想

这样的人受到重要。中国经济必将继续扭曲下去。

中国要的结构改革不是经济生产上的。

事实上他提到了 只是故意笼统模糊一笔带过
目的就是为了好夹带私货
他说问题出在市场运行过程中 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包括分配 但他不把分配问题当重点分析 只为强调制度规则有问题
就像很多法院只讲程序正义 不判事实对错
又是敌对势力派来的?
这货一天鼓吹自由市场原则,目的是让政府彻彻底底失去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这厮现在只能把责任制度上推,问题是国外经济也不咋的,你推个屁啊
僵尸帝国 发表于 2016-7-2 23:52
下面这段就讲的不错,中国的光伏产业一下子就过剩了。

由于用各种补贴、各种政策优惠来扶植这七个战略性 ...
光伏产业是私营唱的主导

这时候就不提国企了
我来通俗化翻译一下:

就是说资源错配关键还是政府权力过大过宽,干预了金融行业和生产企业的运作,造成该破产的不破产,该淘汰的不淘汰。

政府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把资源错配在产能上,根本原因还是体制内对经济GDP的追求,政绩靠GDP说话,GDP决定一切,这个原因不解决,没戏。
改革是改好还是改坏?
光伏产业是私营唱的主导

这时候就不提国企了
对呀,政府拿钱拿政策硬堆起来的,应该是国有才对,为私接盘,方显国之伟大。
政府参与具体商业行为,尾大不掉啊。
经济学家们一面向政府献策,一面给老板献刀。如鱼得水,非常纯粹。
太长,不看,不看我就知道这些人的文章永远是一个建议,私有化
目前的产能过剩是因为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还是有效需求不足(包括外部和内部需求)带来的产能过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刀切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压投资某种程度上是挥刀自宫。日本是每年的新增投资低于折旧了,所以再怎么刺激,负利率都没啥效果,殷鉴不远。
超大暴雨 发表于 2016-7-3 00:18
这家伙最近跳得极欢

上头口口声说由市场起决定,去产能却行政的方式搞一刀切。去不去产能应该由企业说了 ...
如果完全市场化,根本就不会形成这么庞大的产能,卖不出去 还扩产,正常的私企老板会有几个干,但是国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根本不会考虑这个 ,才会形成今天渤海钢铁1920亿的债务这种怪胎
目前的产能过剩是因为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还是有效需求不足(包括外部和内部需求)带来的产能过剩, ...

投资过度集中在个别领域
说白了钱都扔到国家指定扶持的行业和国企手里了
今年民间投资跌幅将尽10%
需求内外都不足

hillsboro 发表于 2016-7-3 12:36
如果完全市场化,根本就不会形成这么庞大的产能,卖不出去 还扩产,正常的私企老板会有几个干,但是国企 ...


说出这种话不知道是真无知还是真无耻 当年美帝倒牛奶也因为没市场化?

问题的关键在贪欲恶化的资本垄断 富人不消费穷人消费不起
这就是你们批社会主义的没有活力一潭死水 计划经济没有积极性 市场经济没有了流动性 两个极端结果相同
现阶段人类社会还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产能过剩
你们现在扯的这些所谓的产能过剩 万一仗打起来哪个还能过剩?虚假的繁荣暴露无遗

hillsboro 发表于 2016-7-3 12:36
如果完全市场化,根本就不会形成这么庞大的产能,卖不出去 还扩产,正常的私企老板会有几个干,但是国企 ...


说出这种话不知道是真无知还是真无耻 当年美帝倒牛奶也因为没市场化?

问题的关键在贪欲恶化的资本垄断 富人不消费穷人消费不起
这就是你们批社会主义的没有活力一潭死水 计划经济没有积极性 市场经济没有了流动性 两个极端结果相同
现阶段人类社会还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产能过剩
你们现在扯的这些所谓的产能过剩 万一仗打起来哪个还能过剩?虚假的繁荣暴露无遗
1122334aa 发表于 2016-7-3 13:00
说出这种话不知道是真无知还是真无耻 当年美帝倒牛奶也因为没市场化?

问题的关键在贪欲恶化的资本垄 ...
无知到什么地步,你去过这些企业没有,现在煤炭煤化工 养一天就是几个亿的成本,私企会这么养着吗,到年底渤海钢铁债务就会突破2000亿,你口气这么大你去给这些企业付本息啊
被国保照顾的人,还有什么可能影响力.
为什么总用那么多媒体捧臭脚?
因为收钱了。
请教忙总这种级别的忽悠一般是怎么做的,什么机构执行的?
美国三大基金会是执行手段,出资助名单的机构就是忽悠中心。其实双方心照不宣,他们的行为我们这边国保一举一动走在都在监控。
美国管理模式是美国另外一个忽悠别人走弯路的大杀器。美国管理模式其实有N多实施前提,一味模仿外表形式,只能是自杀。
美国大型企业的政治正确和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特点,是他们一直避讳不说的。GE是一个典型例子,GE要赚政府的钱,同时承担政府的战略任务。其实与中国央企并无区别。
正是因为不受到重用,老贼才蹦的欢,早给踢出智囊团了,现在和疯狗一样到处咬。
党委管理上市公司是进步还是退步
无知到什么地步,你去过这些企业没有,现在煤炭煤化工 养一天就是几个亿的成本,私企会这么养着吗,到年 ...
看懂了 意思就是真无耻呗
宁愿人吃人周期性的崩溃 也要省心省事把责任都推给丛林市场


霉国国有化通用。。房地美 房利美  救济华尔街  都笑了。。。       老吴啊 一万年还是这么计驴秃穷。。   
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改变了国际关系中的逻辑。这场危机“损害了后冷战秩序中最重要的两个支柱:美国实力和自由市场意识形态”60。新自由主义和私有化的弊端日渐显露。强调国家干预和国有化再次成为世界新的主潮流。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纷纷将国有化作为解决经济困境的主要举措。美国政府2008年9月起相继宣布以相关机构优先股认股权证或普通股为交换,向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等大型金融企业注资。2009年6月以债务转股形式获得通用汽车公司60%的股份。英国政府2008年10月宣布用500亿英镑购买主要金融机构的优先股,并成为诺森罗克银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莱斯银行的最大股东。德国2009年2月通过《救援兼并法》,允许政府对陷入困境的银行实行国有化。61。在石油产业,“国进民退”现象越来越显著。

霉国国有化通用。。房地美 房利美  救济华尔街  都笑了。。。       老吴啊 一万年还是这么计驴秃穷。。   
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改变了国际关系中的逻辑。这场危机“损害了后冷战秩序中最重要的两个支柱:美国实力和自由市场意识形态”60。新自由主义和私有化的弊端日渐显露。强调国家干预和国有化再次成为世界新的主潮流。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纷纷将国有化作为解决经济困境的主要举措。美国政府2008年9月起相继宣布以相关机构优先股认股权证或普通股为交换,向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等大型金融企业注资。2009年6月以债务转股形式获得通用汽车公司60%的股份。英国政府2008年10月宣布用500亿英镑购买主要金融机构的优先股,并成为诺森罗克银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莱斯银行的最大股东。德国2009年2月通过《救援兼并法》,允许政府对陷入困境的银行实行国有化。61。在石油产业,“国进民退”现象越来越显著。
看懂了 意思就是真无耻呗
宁愿人吃人周期性的崩溃 也要省心省事把责任都推给丛林市场
不知道誰无耻,几万亿挥霍完了,让老百姓存款埋单
改革改的是什么?改的是生产资料的归属,改的就是终端利益的分配。现在生产资料归属日益模糊,利益分配像资本倾泻,没有本事扭转这个现象,换谁都没个屁用。


欧美都在回归混合制, 老吴老贼本质还在鼓吹 全面私有化,  又在放毒药了啊。。。国内真正的问题是分配制度 方面要真正改革,,而不是什么争论市场还是政府哪个主导经济。     加上技术水平要提高   多搞差异化 按需求研发

欧美都在回归混合制, 老吴老贼本质还在鼓吹 全面私有化,  又在放毒药了啊。。。国内真正的问题是分配制度 方面要真正改革,,而不是什么争论市场还是政府哪个主导经济。     加上技术水平要提高   多搞差异化 按需求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