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领巾是如何诞生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57:59
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中,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它们遍布于苏联、朝鲜、古巴、越南、东德、保加利亚、中国、老挝等国。
  这些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其名称大致相似,比如“苏联少年先锋队”“朝鲜少年团”“胡志明少年先锋队”“老挝少先队”“罗马尼亚少先队”“中国少年先锋队”等等。与此同时,这些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其成员佩戴红色的领巾。
  为什么他们要佩戴领巾?为什么这些领巾普遍是红色的?要将“红领巾”这个事情说清楚,须从“童军”说起。
  “童军(Scout)”,又名“童子军”,其历史发源于英国。
  在1899年的南非,“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在一次叫作“梅富根城战役”的战斗当中,有一个名叫“梅富根军校学生军团”的青少年队伍,被英军组织起来,协助英军作战。当然了,这群娃娃兵,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乳臭未干,他们并不是上前线打仗,而是负责后勤工作,例如协助物流、医疗、通讯等等。
  尽管如此,这个青少年军团,还是为英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胜利,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这个由十几岁的孩子组成的少年兵团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当时的世人刮目相看。
  那时英国陆军的中将罗伯特·贝登堡(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受到了这群孩子的启发,开始酝酿组织一种“童军组织”。罗伯特·贝登堡对这个事业,萌发了极大的兴趣,并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
  于是,罗伯特·贝登堡开始着手成立“童军”,并开始组织童军活动。当年童军活动的宗旨并不是参与打仗,而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冒险精神、耐力、团队合作、自信等良好的品质,以促进青少年在体格、智识、公众表现和精神上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907年,作为全球童军运动创始人的罗伯特·贝登堡,在英国的“白浪岛(Brownsea Island)”举办了第一次童军露营活动,在这次露营活动中,罗伯特·贝登堡给童军的孩子们戴上了领巾,这个时候的领巾,是“卡其布颜色”的,并不是红色的。


孩子们戴领巾的先河,由此而开。
  为什么童军要戴上领巾呢?其实,“领巾”这个小小的玩意儿,其本身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可以作为“区分敌我”的标志之外,还可以用来抹汗、洗脸、擦身子、抹嘴……,特别是在战场上负伤的时候,领巾还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包扎。
  事实上在当年,不但是童军佩戴领巾,而且旧时代的水手、水兵,也普遍佩戴领巾。不少国家的农民下地干活的时候,也会在脖子上系一条领巾,主要用它来抹汗。柬埔寨的游击队战士,也曾普遍佩戴领巾。领巾这个东西,看似多余,其实是一件非常实用的军用品,而系在脖子上,则是最轻松、最简便的携带方式。
  罗伯特·贝登堡掀起“童军运动”的序幕之后,孩子们脖子上系领巾的形象,成为了全世界童军的典型形象。
  1908年,罗伯特·贝登堡进一步出版发行了自己的著作《童****探:成为良好公民的训练手册》,这本书在当时的世界上,竟然成为一本畅销书,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一时洛阳纸贵。
  这本书使罗伯特·贝登堡发起的“童军运动”一时风行全球。当时的欧洲国家纷纷群起效仿,各自先后成立了自己的童军组织。以至于到了1922年,全球有32个国家成立了童军,童军人数竟然高达100万人左右;而到了1939年,人数则更是超过了330万人!
  罗伯特·贝登堡发起的“童军运动”,也影响了当年日暮西山的沙皇俄国。于是,沙皇俄国也有样学样,搞起了童军组织,成立了“沙俄童军”。俄国毕竟也是一个欧洲国家,它极其容易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受影响的岂止是俄国?中华民国在成立之初,也受到了这股风靡全球的“童军运动”的影响。
(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得到民众支持。年轻女子杨慧敏只身泅水,护送国旗给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守军,受到张治中将军(左1)的接见)
  为避免跑题,我们不要扯远了,回头还是说沙皇俄国。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一部分沙俄的童军倒向了布尔什维克(即无产阶级革命者)一方。
  苏俄成立之后,“全俄青年共产主义者会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提案——应当废除沙皇时代、代表西方腐朽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的“童子军”组织,建立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少年先锋组织,并以此为媒介,向苏俄的少年儿童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于是,1922年5月,“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成立,其成员年龄为10岁至15岁的苏联少年,这个组织又名“苏联(苏俄)少年先锋队”,也叫作“劳动童子军”,它的口号是:“时刻准备着”

 (1922,莫斯科,在红普列斯尼亚第16印刷厂里建立的少先队中队,它是苏联最早的少先队组织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苏俄)少年先锋队”成立之后,原先童军孩子们脖子上的领巾,变成了红色——这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经典颜色,红旗的色彩,
灵感来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得三色旗中得红色

由先烈的鲜血染成。
  至此,“红领巾”作为苏联俄国少先队的标志性产物,正式横空出世

也就是说,1907年出现在英国的卡其布颜色的童军领巾,到了1922年的苏联(苏俄),受
GC主义
意识形态的影响,其颜色由卡其布色,正式变成了红色。
  短短10年之后,1932年1月,“中华全国苏区少年先锋队代表大会”在中国江西省的瑞金正式召开,“少年先锋队”在中国的土地上正式出现,这次代表大会庄严宣布:少先队“是苏维埃强有力的保卫者”

(1932年9月4日,国际青年节苏区共产儿童团大检阅。)
  又过了17年之后,1949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并于1953年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中国少先队”。这个组织正式成立之后,效仿苏联少先队,承袭苏联“老大哥”的传统,给孩子们戴上了红色的领巾。
口号也是“
时刻准备着




  于是,你、我、他,都有了一个系红领巾的童年。
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当中,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它们遍布于苏联、朝鲜、古巴、越南、东德、保加利亚、中国、老挝等国。
  这些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其名称大致相似,比如“苏联少年先锋队”“朝鲜少年团”“胡志明少年先锋队”“老挝少先队”“罗马尼亚少先队”“中国少年先锋队”等等。与此同时,这些青少年先锋运动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其成员佩戴红色的领巾。
  为什么他们要佩戴领巾?为什么这些领巾普遍是红色的?要将“红领巾”这个事情说清楚,须从“童军”说起。
  “童军(Scout)”,又名“童子军”,其历史发源于英国。
  在1899年的南非,“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在一次叫作“梅富根城战役”的战斗当中,有一个名叫“梅富根军校学生军团”的青少年队伍,被英军组织起来,协助英军作战。当然了,这群娃娃兵,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乳臭未干,他们并不是上前线打仗,而是负责后勤工作,例如协助物流、医疗、通讯等等。
  尽管如此,这个青少年军团,还是为英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胜利,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这个由十几岁的孩子组成的少年兵团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当时的世人刮目相看。
  那时英国陆军的中将罗伯特·贝登堡(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受到了这群孩子的启发,开始酝酿组织一种“童军组织”。罗伯特·贝登堡对这个事业,萌发了极大的兴趣,并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
  于是,罗伯特·贝登堡开始着手成立“童军”,并开始组织童军活动。当年童军活动的宗旨并不是参与打仗,而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冒险精神、耐力、团队合作、自信等良好的品质,以促进青少年在体格、智识、公众表现和精神上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907年,作为全球童军运动创始人的罗伯特·贝登堡,在英国的“白浪岛(Brownsea Island)”举办了第一次童军露营活动,在这次露营活动中,罗伯特·贝登堡给童军的孩子们戴上了领巾,这个时候的领巾,是“卡其布颜色”的,并不是红色的。


孩子们戴领巾的先河,由此而开。
  为什么童军要戴上领巾呢?其实,“领巾”这个小小的玩意儿,其本身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可以作为“区分敌我”的标志之外,还可以用来抹汗、洗脸、擦身子、抹嘴……,特别是在战场上负伤的时候,领巾还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包扎。
  事实上在当年,不但是童军佩戴领巾,而且旧时代的水手、水兵,也普遍佩戴领巾。不少国家的农民下地干活的时候,也会在脖子上系一条领巾,主要用它来抹汗。柬埔寨的游击队战士,也曾普遍佩戴领巾。领巾这个东西,看似多余,其实是一件非常实用的军用品,而系在脖子上,则是最轻松、最简便的携带方式。
  罗伯特·贝登堡掀起“童军运动”的序幕之后,孩子们脖子上系领巾的形象,成为了全世界童军的典型形象。
  1908年,罗伯特·贝登堡进一步出版发行了自己的著作《童****探:成为良好公民的训练手册》,这本书在当时的世界上,竟然成为一本畅销书,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一时洛阳纸贵。
  这本书使罗伯特·贝登堡发起的“童军运动”一时风行全球。当时的欧洲国家纷纷群起效仿,各自先后成立了自己的童军组织。以至于到了1922年,全球有32个国家成立了童军,童军人数竟然高达100万人左右;而到了1939年,人数则更是超过了330万人!
  罗伯特·贝登堡发起的“童军运动”,也影响了当年日暮西山的沙皇俄国。于是,沙皇俄国也有样学样,搞起了童军组织,成立了“沙俄童军”。俄国毕竟也是一个欧洲国家,它极其容易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受影响的岂止是俄国?中华民国在成立之初,也受到了这股风靡全球的“童军运动”的影响。
(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得到民众支持。年轻女子杨慧敏只身泅水,护送国旗给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守军,受到张治中将军(左1)的接见)
  为避免跑题,我们不要扯远了,回头还是说沙皇俄国。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一部分沙俄的童军倒向了布尔什维克(即无产阶级革命者)一方。
  苏俄成立之后,“全俄青年共产主义者会议”提出了这样一个提案——应当废除沙皇时代、代表西方腐朽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的“童子军”组织,建立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少年先锋组织,并以此为媒介,向苏俄的少年儿童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于是,1922年5月,“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成立,其成员年龄为10岁至15岁的苏联少年,这个组织又名“苏联(苏俄)少年先锋队”,也叫作“劳动童子军”,它的口号是:“时刻准备着”

 (1922,莫斯科,在红普列斯尼亚第16印刷厂里建立的少先队中队,它是苏联最早的少先队组织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苏俄)少年先锋队”成立之后,原先童军孩子们脖子上的领巾,变成了红色——这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经典颜色,红旗的色彩,
灵感来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得三色旗中得红色

由先烈的鲜血染成。
  至此,“红领巾”作为苏联俄国少先队的标志性产物,正式横空出世

也就是说,1907年出现在英国的卡其布颜色的童军领巾,到了1922年的苏联(苏俄),受
GC主义
意识形态的影响,其颜色由卡其布色,正式变成了红色。
  短短10年之后,1932年1月,“中华全国苏区少年先锋队代表大会”在中国江西省的瑞金正式召开,“少年先锋队”在中国的土地上正式出现,这次代表大会庄严宣布:少先队“是苏维埃强有力的保卫者”

(1932年9月4日,国际青年节苏区共产儿童团大检阅。)
  又过了17年之后,1949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并于1953年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中国少先队”。这个组织正式成立之后,效仿苏联少先队,承袭苏联“老大哥”的传统,给孩子们戴上了红色的领巾。
口号也是“
时刻准备着




  于是,你、我、他,都有了一个系红领巾的童年。
现在的一些小学红领巾都不带了


我们是GCZY接班人

我们是GCZY接班人
我国一些地区充分发扬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发明了绿领巾
http://m.weibo.cn/2133384287/DA0Ypx4lZ

我唱的
破落的红狼 发表于 2016-6-13 08:03
我国一些地区充分发扬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发明了绿领巾
绿领巾是什么意思呢?
红领巾


法国大革命得三色旗中得
革命必须流血得意思啊。
那么绿领








1922192一九二二年。
1922

9192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刚成立的少先队,没有特殊的标志。那时的饥饿、困难正威胁着全苏联人民,考虑不到少先队标志问题。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地成长,建议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标志。在一次接受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
纺织




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是同革命战旗一样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得三色旗其中得红色代表革命必须流血啊。


老是把这些强行灌输给孩子们,历史都讲不好,围块红布又能如何
自己还能代表什么,能代表谁,能蒙谁,因此就是把小孩了全身都涂红了又如何。
没人找我接班啊
原来如此,学习,学习


五六十年代苏联电影音乐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苏联与中国曾经是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伙伴,在政治发展的历程中有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 有冷若冰霜的交恶时期。同样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人民共同的信仰让我们走得很近,又因为 政治的无情、国家利益的纠葛而背道而驰。不管两国之间曾经发生了什么,文化的传播发展和相 互影响是不能完全阻隔的。在中国与苏联关系亲密的阶段, 我国 得到了苏联全方位的扶植,从国 家硬件设施、科技发展、工业方面、经济方面、农业方面以致文化艺术领域,都得到大量帮助。 这些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物质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但文化艺术意识形态方面 的精神成果却长久留存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一面旗帜,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是年轻的中国学 习的对象。在新中国刚刚建立初期,中国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向苏联学习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捷 径。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旧中国残存的旧思想旧观念,与新时期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差距很大, 运用广泛性的大众传媒来进行大众教化,实现人民向新中国思想的迈进任务艰巨。在经济建设滞 后的中国自主创设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难度较大。向苏联学习,利用苏联强大的文化艺术成果来 武装自己,成为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苏联文学、音乐、 绘画、舞蹈等艺术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苏联电影作为中苏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建国初期电影拍摄 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新中国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而苏联电影的艺术成就、道德力量和政治素质 符合中国国情。苏联电影故事性极强,艺术底蕴深厚,样式丰富,并非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也 不太文艺得让人难以理解,看过之后其对生活的真实描摹,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表现主题的高尚 深刻,让观众久久难以忘怀,感动长存。苏联电影的艺术成就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在世界 电影发展史上也留下辉煌的一页。
资本主义
国家放下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对苏联电影赞赏有加苏联电影获得世界上所有重要电影节的奖项及多次提名其中《战争与和平》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其中的代表作。苏联电影用高超的电影语言战胜一切偏见苏联也是世界上的电影强国。 苏联时期的电影以故事情节和拍摄手法取胜 其中的音乐元素所占的比重较大 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其电影展示生活的过程中 将古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和东欧地区各民族音乐融入其中。苏联继承发扬了俄罗斯各民族传统音乐苏联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艺术修养较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五六十年代苏联电影音乐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苏联与中国曾经是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伙伴,在政治发展的历程中有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 有冷若冰霜的交恶时期。同样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人民共同的信仰让我们走得很近,又因为 政治的无情、国家利益的纠葛而背道而驰。不管两国之间曾经发生了什么,文化的传播发展和相 互影响是不能完全阻隔的。在中国与苏联关系亲密的阶段, 我国 得到了苏联全方位的扶植,从国 家硬件设施、科技发展、工业方面、经济方面、农业方面以致文化艺术领域,都得到大量帮助。 这些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物质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但文化艺术意识形态方面 的精神成果却长久留存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当中的一面旗帜,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是年轻的中国学 习的对象。在新中国刚刚建立初期,中国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向苏联学习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捷 径。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旧中国残存的旧思想旧观念,与新时期的社会准则和道德标准差距很大, 运用广泛性的大众传媒来进行大众教化,实现人民向新中国思想的迈进任务艰巨。在经济建设滞 后的中国自主创设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难度较大。向苏联学习,利用苏联强大的文化艺术成果来 武装自己,成为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苏联文学、音乐、 绘画、舞蹈等艺术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苏联电影作为中苏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建国初期电影拍摄 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新中国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而苏联电影的艺术成就、道德力量和政治素质 符合中国国情。苏联电影故事性极强,艺术底蕴深厚,样式丰富,并非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也 不太文艺得让人难以理解,看过之后其对生活的真实描摹,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表现主题的高尚 深刻,让观众久久难以忘怀,感动长存。苏联电影的艺术成就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在世界 电影发展史上也留下辉煌的一页。
资本主义
国家放下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对苏联电影赞赏有加苏联电影获得世界上所有重要电影节的奖项及多次提名其中《战争与和平》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其中的代表作。苏联电影用高超的电影语言战胜一切偏见苏联也是世界上的电影强国。 苏联时期的电影以故事情节和拍摄手法取胜 其中的音乐元素所占的比重较大 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其电影展示生活的过程中 将古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和东欧地区各民族音乐融入其中。苏联继承发扬了俄罗斯各民族传统音乐苏联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艺术修养较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搞半天那红布是牛牛为童子军发明的,苏联照猫画虎也玩童子军,后来被土鳖当宝模仿了     时刻准备着------这口号 是不是该用俄语发音才正确?

我记得东德的台尔曼少先队戴得是蓝领巾,古巴的少先队红蓝都有。
谢谢楼主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