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还真是有仇必报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31:13

《天谴行动》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加拿大记者、作家乔治·乔纳斯。《天谴行动》讲述了以色列针对“慕尼黑奥运会惨案”,向恐怖分子复仇的真实经历。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在提倡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的国际性体育盛会上,在世界各国热情观众的注视下,11名无辜的以色列奥运代表队成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残忍杀害。这一轰动全球的悲剧性事件史称——“慕尼黑惨案”。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愤怒之中。暗地里,时任以色列女总理果尔达·梅厄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制造惨案的恐怖组织“黑色九月”付出代价。为此,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提供了一份罗列出11名恐怖分子头目的暗杀名单。就这样,一次历时多年、花费巨大、足迹遍布欧洲的秘密复仇行动在无声中开始,最后又在无声中结束。后来,当媒体逐一披露出这些秘密暗杀事件时,为方便报道,将其统称为——天谴行动。

5个普通以色列人被“摩萨德”选中,组建行动小组,肩负起了消灭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头目的任务,誓要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死在恐怖分子手上的11名以色列人报仇。阿夫纳(化名),是当年那个5人行动小组的组长,如今已离开“摩萨德”的他和妻子女儿在美国生活。

本书是作者乔治·乔纳斯根据阿夫纳的亲自口述编写完成,真实记录了复仇行动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其中一些相关人士的名字均采用化名,以免曝光其身份。
===================================================================================================================
竟然采用的是暗杀的方式报复...没必要吧?完全可以采用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光明正大的实施制裁的...
《天谴行动》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加拿大记者、作家乔治·乔纳斯。《天谴行动》讲述了以色列针对“慕尼黑奥运会惨案”,向恐怖分子复仇的真实经历。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在提倡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的国际性体育盛会上,在世界各国热情观众的注视下,11名无辜的以色列奥运代表队成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残忍杀害。这一轰动全球的悲剧性事件史称——“慕尼黑惨案”。

惨案发生后,以色列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愤怒之中。暗地里,时任以色列女总理果尔达·梅厄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制造惨案的恐怖组织“黑色九月”付出代价。为此,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提供了一份罗列出11名恐怖分子头目的暗杀名单。就这样,一次历时多年、花费巨大、足迹遍布欧洲的秘密复仇行动在无声中开始,最后又在无声中结束。后来,当媒体逐一披露出这些秘密暗杀事件时,为方便报道,将其统称为——天谴行动。

5个普通以色列人被“摩萨德”选中,组建行动小组,肩负起了消灭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头目的任务,誓要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死在恐怖分子手上的11名以色列人报仇。阿夫纳(化名),是当年那个5人行动小组的组长,如今已离开“摩萨德”的他和妻子女儿在美国生活。

本书是作者乔治·乔纳斯根据阿夫纳的亲自口述编写完成,真实记录了复仇行动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其中一些相关人士的名字均采用化名,以免曝光其身份。
===================================================================================================================
竟然采用的是暗杀的方式报复...没必要吧?完全可以采用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光明正大的实施制裁的...
斯皮尔伯格电影《慕尼黑》
这是要出版了还是已经上市了
这是要出版了还是已经上市了
已经上市了,亚马逊有卖
有专门的电视纪录片。
当年是冷战阵营对抗,采用暗杀也是不得己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当时的总理梅厄夫人说了这么一句,然后摩萨德满世界找黑九月分子的晦气去了。拜世界军事杂志所赐,9几年时有篇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这次行动。以色列人时无所用不及,刺杀,电话炸弹,甚至往黑九月分子的炸弹汽车里装遥控炸弹。
如果说快意恩仇是正能量的话,也是因世界军事而被我记住的另一本书--《锌皮娃娃兵》(以前翻成《锌铁皮棺材》)  就是满满的负能量了,我看了前几章,压抑的看不下去了,心里堵得慌,那些军人,护士,阵亡士兵母亲的阐述真让人想哭。也难怪当初这本书在俄罗斯出版时会引起轩然大波。            




书不知道是新的还是旧的,故事是以前就看过了的,那个行动小组成功干掉几个,后来自己也挂了几个,队伍就散了,结局不大好


这篇小说的中译本最早发表在译林期刊2007年第3期上,译者是唐克胜,译名是“复仇”,与原名vengeance很贴切。现在改出单行本,怎么造出来这么个名字?

这篇小说的中译本最早发表在译林期刊2007年第3期上,译者是唐克胜,译名是“复仇”,与原名vengeance很贴切。现在改出单行本,怎么造出来这么个名字?
电影《慕尼黑》就详细展现了当时的场景和内容。
《圣经 旧约》中《申命记》19:15-21,写的是有关证人的条例,前几句说如果有人诬告他人,那么就用他诬告别人的罪名惩治他,这与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反坐差不多,19--21说:你们就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别人听见都要害怕,就不敢在你们中间再行这样的恶了。你眼不可顾惜,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另外,在《旧约》中讲“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还有几处。一个国家决定以什么方式报复它的敌人,会受很多因素影响,我想宗教的影响也可能是其中之一。
波塞冬 发表于 2016-4-26 10:16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当时的总理梅厄夫人说了这么一句,然后摩萨德满世界找黑九月分子的晦气去了。拜世界军 ...
《锌铁皮棺材》写的是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