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印度就能抵档住美帝的文化战?。。。好莱坞电影缘何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7:50
近些年来,中国和印度作为人口数一、数二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区域经济和金砖五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经常被作为比较的对象。两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现代化之路存在着巨大差异,电影发展道路也成为两国文化形态不同的例证。
    印度宝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史中的特例,不仅因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电影产量(约是好莱坞的两倍、中国的三倍),还是好莱坞唯一难以染指的地区。印度本土市场中好莱坞的占有率始终在10%或5%以下,这与好莱坞对其他民族国家电影市场的压倒性优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今年暑期档有一部印度国宝级男明星阿米尔·汗主演的动作片《幻影车神:魔盗激情》在中国上映,这部聘请好莱坞特效团队制作、在芝加哥拍摄的动作大片,把阿米尔·汗打造为蝙蝠侠式的超级英雄,一位出神入化的天才魔术师,为了替父报仇而成为洗劫银行的侠盗,其中不乏上天入海的飞车特技。影片特技和动作虽然略显单调(多用慢镜头),但这部带有国际范的电影也成为2013年度北美最卖座外语片的亚军。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讲述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二是又保持印度电影的本民族特色,这对于复兴之中又渴望“走出去”的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
    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在中国热映的《流浪者》、《大篷车》形成了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最初的印象,那么近些年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宝莱坞电影是2011年阿米尔·汗主演的校园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讽刺了印度高等学校以成绩为核心的精英教育以及以金钱为标准的成功学,还呈现了印度社会的阶级裂痕。表面上看起来,印度电影没有多大变化,依然是三段舞蹈,六个插曲,最后是大团圆结局。可是新世纪以来与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之路相似,印度电影也是在同一时期走向新生。80年代以来印度电影缺乏资金,经常向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新世纪之初印度政府承认电影业是正式产业,可以合法地从正规渠道得到制片资金。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取消娱乐税使得电影票价大大降低(其电影票价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在这种状况下,印度电影逐渐从作坊式生产或自由竞争的状态开始进入大制片公司运作的时代(如出现UTV公司等好莱坞式的印度电影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电影在本土拥有广泛和巨大的观影人数。相对目前中国电影的主流群体(85%以上)是15到35岁的都市青年人,白领、小资和中产阶级等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消费群体(从30元到100元不等的电影票价也可以看出),印度电影可谓名副其实的大众电影、是大多数人的艺术。看电影成为印度人最为日常化的娱乐形式,而印度的电视观众多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中产阶级,难怪一位印度导演这样描述电影对于印度人的意义,“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还是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相比现代印度社会依然留存的种姓制度,电影院还成为中下阶层平等分享文化作品的公共空间。与中国广大的农村及农村观众处在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之外(只有国家扶持的农村公益电影)不同,印度电影观众的70%依然是农民,这也成为好莱坞很难进入印度市场的根本原因,因为农民观众不接受好莱坞的叙事逻辑(中国农村观众也是如此)。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好莱坞对宝莱坞没有影响,相反新世纪以来的宝莱坞电影越来越好莱坞化,甚至很多宝莱坞商业大片直接山寨、翻拍自好莱坞。好莱坞的每一部热卖大片几乎都有其宝莱坞版本,包括《教父》、《超人》、《钢铁侠》、《黑客帝国》等。宝莱坞善于学习好莱坞的叙事风格、类型元素和剪辑方式,即使歌舞段落也逐渐MTV化,甚至增加摇滚、说唱等新鲜元素。近几年,宝莱坞也开始制作大片,如2010年出现了两部制作费用超过3千万美元的影片,黑帮爱情片《风筝》和科幻动作喜剧片《机器人之恋》。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宝莱坞电影不只拥有成熟的商业电影的叙述风格,还拥有丰富的电影类型,如科幻片、历史片、动作片、恐怖片等。
    如今的宝莱坞电影看起来改变了印度传统电影的叙述模式,但由于印度电影的观众横跨城乡、各个阶层,一些过于好莱坞化的电影可能会获得城市中产阶级观众的欢迎,而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观众还是喜欢载歌载舞式的浪漫喜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宝莱坞依然保持着固定的叙述模式和民族特色。如大多数宝莱坞主要以男女青年的爱情为故事主线(不是富贵男喜欢贫穷女,就是穷小子爱上富家女),或者说至少把爱情作为主要的情节线索,只是固定的模式并不妨碍宝莱坞所呈现出来的丰富主题。宝莱坞在保持民族化的叙述风格的同时,也以敏感的嗅觉呈现和回应着印度社会诸多难解的现实问题,许多电影并不回避印度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阶级、城乡、种姓、宗教、性别等社会矛盾和冲突。
    在中国,主旋律电影一直是电影创作的短板,许多讲述红色或革命历史的影片很难具有商业价值,在这一点上,2006年同样是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芭萨提的颜色》(又译《青春无敌》)值得借鉴。这部电影讲述了几个德里大学的大学生通过拍摄20世纪初期印度革命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电影的过程,不仅理解了革命者反抗的意义,而且继承革命理想走向反抗政府腐败之路的故事。影片反复把他们的现实反抗与其所扮演的革命者的影像叠加起来,从而处理了去政治化的时代里青年人如何成为关注现实和社会的爱国主义者的问题。比如《故土》(2006年)、《德里6号》(2008年)等影片处理了城市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成功者如何返回故乡、认同故乡、建设故乡的故事。
    又如2010年上映的喜剧片《自杀现场直播》,就触及近几年来印度农民自杀的问题,影片嘲弄了各种媒体、地方势力、多党政治表面上关心自杀农民的问题,实际上不过是为了收视率和拉选票,对于真正自杀的农民却视而不见。
    因此,新世纪以来宝莱坞电影一方面大量翻拍、山寨那些卖座的好莱坞电影,另一方面也对印度社会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有所呈现和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电影不只是苦难现实的避难所,也承担着通过暴露社会矛盾来抚慰、缝合伤口的功能。虽然大团圆的结局给观众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心灵抚慰,但这些电影始终与激烈剧变中的印度社会保持一种有机的互动,这恰好是当下的中国电影最缺乏的品质。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09/23/content_86796.htm?div=-1近些年来,中国和印度作为人口数一、数二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区域经济和金砖五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经常被作为比较的对象。两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现代化之路存在着巨大差异,电影发展道路也成为两国文化形态不同的例证。
    印度宝莱坞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史中的特例,不仅因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电影产量(约是好莱坞的两倍、中国的三倍),还是好莱坞唯一难以染指的地区。印度本土市场中好莱坞的占有率始终在10%或5%以下,这与好莱坞对其他民族国家电影市场的压倒性优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今年暑期档有一部印度国宝级男明星阿米尔·汗主演的动作片《幻影车神:魔盗激情》在中国上映,这部聘请好莱坞特效团队制作、在芝加哥拍摄的动作大片,把阿米尔·汗打造为蝙蝠侠式的超级英雄,一位出神入化的天才魔术师,为了替父报仇而成为洗劫银行的侠盗,其中不乏上天入海的飞车特技。影片特技和动作虽然略显单调(多用慢镜头),但这部带有国际范的电影也成为2013年度北美最卖座外语片的亚军。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讲述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二是又保持印度电影的本民族特色,这对于复兴之中又渴望“走出去”的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
    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在中国热映的《流浪者》、《大篷车》形成了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最初的印象,那么近些年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宝莱坞电影是2011年阿米尔·汗主演的校园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讽刺了印度高等学校以成绩为核心的精英教育以及以金钱为标准的成功学,还呈现了印度社会的阶级裂痕。表面上看起来,印度电影没有多大变化,依然是三段舞蹈,六个插曲,最后是大团圆结局。可是新世纪以来与中国电影走向产业化之路相似,印度电影也是在同一时期走向新生。80年代以来印度电影缺乏资金,经常向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新世纪之初印度政府承认电影业是正式产业,可以合法地从正规渠道得到制片资金。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取消娱乐税使得电影票价大大降低(其电影票价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在这种状况下,印度电影逐渐从作坊式生产或自由竞争的状态开始进入大制片公司运作的时代(如出现UTV公司等好莱坞式的印度电影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电影在本土拥有广泛和巨大的观影人数。相对目前中国电影的主流群体(85%以上)是15到35岁的都市青年人,白领、小资和中产阶级等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消费群体(从30元到100元不等的电影票价也可以看出),印度电影可谓名副其实的大众电影、是大多数人的艺术。看电影成为印度人最为日常化的娱乐形式,而印度的电视观众多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中产阶级,难怪一位印度导演这样描述电影对于印度人的意义,“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还是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相比现代印度社会依然留存的种姓制度,电影院还成为中下阶层平等分享文化作品的公共空间。与中国广大的农村及农村观众处在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之外(只有国家扶持的农村公益电影)不同,印度电影观众的70%依然是农民,这也成为好莱坞很难进入印度市场的根本原因,因为农民观众不接受好莱坞的叙事逻辑(中国农村观众也是如此)。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好莱坞对宝莱坞没有影响,相反新世纪以来的宝莱坞电影越来越好莱坞化,甚至很多宝莱坞商业大片直接山寨、翻拍自好莱坞。好莱坞的每一部热卖大片几乎都有其宝莱坞版本,包括《教父》、《超人》、《钢铁侠》、《黑客帝国》等。宝莱坞善于学习好莱坞的叙事风格、类型元素和剪辑方式,即使歌舞段落也逐渐MTV化,甚至增加摇滚、说唱等新鲜元素。近几年,宝莱坞也开始制作大片,如2010年出现了两部制作费用超过3千万美元的影片,黑帮爱情片《风筝》和科幻动作喜剧片《机器人之恋》。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宝莱坞电影不只拥有成熟的商业电影的叙述风格,还拥有丰富的电影类型,如科幻片、历史片、动作片、恐怖片等。
    如今的宝莱坞电影看起来改变了印度传统电影的叙述模式,但由于印度电影的观众横跨城乡、各个阶层,一些过于好莱坞化的电影可能会获得城市中产阶级观众的欢迎,而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观众还是喜欢载歌载舞式的浪漫喜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宝莱坞依然保持着固定的叙述模式和民族特色。如大多数宝莱坞主要以男女青年的爱情为故事主线(不是富贵男喜欢贫穷女,就是穷小子爱上富家女),或者说至少把爱情作为主要的情节线索,只是固定的模式并不妨碍宝莱坞所呈现出来的丰富主题。宝莱坞在保持民族化的叙述风格的同时,也以敏感的嗅觉呈现和回应着印度社会诸多难解的现实问题,许多电影并不回避印度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阶级、城乡、种姓、宗教、性别等社会矛盾和冲突。
    在中国,主旋律电影一直是电影创作的短板,许多讲述红色或革命历史的影片很难具有商业价值,在这一点上,2006年同样是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芭萨提的颜色》(又译《青春无敌》)值得借鉴。这部电影讲述了几个德里大学的大学生通过拍摄20世纪初期印度革命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电影的过程,不仅理解了革命者反抗的意义,而且继承革命理想走向反抗政府腐败之路的故事。影片反复把他们的现实反抗与其所扮演的革命者的影像叠加起来,从而处理了去政治化的时代里青年人如何成为关注现实和社会的爱国主义者的问题。比如《故土》(2006年)、《德里6号》(2008年)等影片处理了城市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成功者如何返回故乡、认同故乡、建设故乡的故事。
    又如2010年上映的喜剧片《自杀现场直播》,就触及近几年来印度农民自杀的问题,影片嘲弄了各种媒体、地方势力、多党政治表面上关心自杀农民的问题,实际上不过是为了收视率和拉选票,对于真正自杀的农民却视而不见。
    因此,新世纪以来宝莱坞电影一方面大量翻拍、山寨那些卖座的好莱坞电影,另一方面也对印度社会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有所呈现和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电影不只是苦难现实的避难所,也承担着通过暴露社会矛盾来抚慰、缝合伤口的功能。虽然大团圆的结局给观众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心灵抚慰,但这些电影始终与激烈剧变中的印度社会保持一种有机的互动,这恰好是当下的中国电影最缺乏的品质。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4-09/23/content_86796.htm?div=-1
没钱。紫薯布丁。
因为阿三没有“光腚总局”这个部门。。。
印度电影只是票房不如中国

质量高多了

不管是情节制作特技

男的帅女的漂亮

甚至超过好莱坞
把光腚总局干掉了,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还有阿三顶天般的自信
这就是联邦制和无组织的一个好处。
敌在广电和中宣,扛着红旗反红旗,自然会这样
co_bill 发表于 2016-5-30 11:50
没钱。紫薯布丁。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着不到广东山东江苏3个省经济总量的印度说我没钱拍电影?

中国06年的数据和2015年的印度比
10大投资影片: 1赤壁(4.2亿) 2黄金甲(3.6亿) 3无极(3.4亿) 4刺马(3亿) 5十面埋伏(2.8亿) 6英雄(2.5亿) 7神话(1.6亿) 8墨攻(1.5亿) 9卧虎藏龙(1.3亿) 10夜宴(1.2亿)

《巴霍巴利王》一共分上下两部,实际上,现在上映的只是上部,而下部要等到明年才能上映。这也是印度影史上耗资最巨的一部影片,两部影片合计投资4000万美金以上。

皿主神功护体……
freemailman 发表于 2016-5-30 11:50
因为阿三没有“光腚总局”这个部门。。。
这是最关键的原因。。。
三哥电影要能跳舞,好莱坞不会啊!怎么弄。
广大印度人民看不懂好莱坞,呵呵哒
你让那么多文盲去看星球大战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他们还是喜欢看歌舞片
宝莱坞虽然也有烂片,但是人家也有精品啊!不像国内的电影,除了主题电影就是骗钱洗钱的玩意。
这种殖民地都讲英语多少年了?被英国彻底洗脑的地方,还需要好莱坞电影文化殖民?
找钱1 发表于 2016-5-30 12:03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着不到广东山东江苏3个省经济总量的印度说我没钱拍电影?

中国06年的数据和2015年 ...
咦,你是来帮我提供证据的吗?我还以为两个字可以说明问题了呢。
没钱,谁爱去染指?
把光腚总局干掉了,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还是在导演编剧演员上找原因吧,广电局不是背锅俠。
红枫男爵 发表于 2016-5-30 11:56
把光腚总局干掉了,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广电局让人看不见好的恐怖片确实恶心,但天朝主旋律这一广电中宣的最爱也拍的那么恶心恐怕就怪不到广电局身上了

其实有教育的因素,以前是第一流的人才搞数理化去了,学不好数理化的第二流的学文史哲去了,学不好文史哲的第三流的才去搞文体
不知道现在学校教育还是不是这样偏科
屏山第一营 发表于 2016-5-30 14:11
其实有教育的因素,以前是第一流的人才搞数理化去了,学不好数理化的第二流的学文史哲去了,学不好文史哲的 ...
这理由实在扯,毕加索这样一流的画家数理化就是个渣。人在某一个方面达到登峰造极,必然意味着其他方面大大欠缺。
找钱1 发表于 2016-5-30 12:03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着不到广东山东江苏3个省经济总量的印度说我没钱拍电影?

中国06年的数据和2015年 ...
中国电影和中国巨大市场非常不相称

印度电影称霸南亚,在中东非洲影响很大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都看印度电影
印度电影一开始不能大能接受,但是一旦接受了设定,就非常带感,6得飞起,比国内电影高不知道哪里去了。
俺们农村有,,乡村爱情故事系列,,唱歌跳舞有刀郎 凤凰传奇,,手动斜眼。
肯德基在印度折戟沉沙沃尔玛硬是没市场是不是代表三哥的饮食和商业也唯我独尊?
肯德基在印度折戟沉沙沃尔玛硬是没市场是不是代表三哥的饮食和商业也唯我独尊?
烤鸡翅 鸡肉汉堡 加一包咖喱酱多不了几个子成本吧,怎么会失败。
还是在导演编剧演员上找原因吧,广电局不是背锅俠。
广电局负主要责任,电影人负次要责任,你我观众也有责任。
zhu250 发表于 2016-5-30 14:55
烤鸡翅 鸡肉汉堡 加一包咖喱酱多不了几个子成本吧,怎么会失败。
民主自由的印度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三哥的开放程度很高。。。
肯德基在印度折戟沉沙沃尔玛硬是没市场是不是代表三哥的饮食和商业也唯我独尊?
印度对外资,特别是零售业限制非常严。
freemailman 发表于 2016-5-30 11:50
因为阿三没有“光腚总局”这个部门。。。
说的太对了,总怀疑这个部门是美国设在中国的第五纵队,像抗美援朝的片子不能拍,弘扬民族英雄的片子不能拍等等,对美国大片进口倒是非常热心和积极。
泰国刀削面 发表于 2016-5-30 15:03
印度对外资,特别是零售业限制非常严。
宝莱坞是印度屈指可数的自豪产业。。。印度没保护?这说的通吗?
电影拍的烂怪广电?导演 编剧 演员这些人的锅你倒甩的干净
说的太对了,总怀疑这个部门是美国设在中国的第五纵队,像抗美援朝的片子不能拍,弘扬民族英雄的片子不能 ...
这就冤枉广电局了。什么能通过,什么不能通过,都是上面决定的,广电局只负责背锅而已。岂止是抗美援朝,建国后的各阶段历史现在有敢拍的吗,雷区太多了。历史遗留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民族问题,国共关系问题,对外关系问题等等。
光腚总局尸位素餐,最恶心
首先要楼主知道一个问题,印度人到底看电影吗?
一是印度没钱,二是印度看不懂,三是看懂了也不太喜欢,四是美帝电影里没有跳舞的
水多湿身 发表于 2016-5-30 12:47
还是在导演编剧演员上找原因吧,广电局不是背锅俠。

这事光腚总局不背不行,知道光腚总局有多少奇葩的规定吗?

你知道什么类型的电影国内不能拍,但是却将相关类型的国外电影引进来吗?

知道《蜗居》的下场吗?

知道因为光腚总局的胡作非为,各大厂商损失多少钱吗?有多少片子就因为害怕光腚总局而不敢拍吗?

如果不知道,请去询问相关从业人员。
红枫男爵 发表于 2016-5-30 19:01
这事光腚总局不背不行,知道光腚总局有多少奇葩的规定吗?

你知道什么类型的电影国内不能拍,但是却 ...
蜗居的失败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导演自己编剧有问题,现在的女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不会是二奶的。也都是讲感情的

另一方面是社会自己的问题,本来编剧的意思是让女孩子不要当二奶,否则很悲惨。结果被一群屌丝吓得自己以为没有房子就老婆被人抢了。

我们的社会是很病态的。

香港人也蜗居,但是没有我们这么病态。房子买不起就可以先租,放不着那么稳定
flamdayek 发表于 2016-5-30 19:04
蜗居的失败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导演自己编剧有问题,现在的女毕业生绝大部分都不会是二奶的。也都是讲 ...
请问它违反了哪条规定导致那种下场?
红枫男爵 发表于 2016-5-30 19:11
请问它违反了哪条规定导致那种下场?
导致社会价值混乱

买不起房子就租,总有买得起的,而不是当二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