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时越军在云南边境的兵力配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02:15
1979之战后,越南当局意图报复,将其军力部署的重心北移,开始在越北边境大举增兵。在云南方向,新组建了第6军北调,将原来与中国军队交过手的二军区2个步兵师(345师、316A师)增加为7个步兵师,军力部署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自西向东,由326师接防原316A师在1979之战时的防区莱州省封土、平卢地区;355师部署在红河西岸沿边境的黄连山省保胜至坝洒地区,也就是1979之战时13军的突破地域;356师(即原316B师)部署在326师侧后的黄连山省柑塘及以南地域,紧靠铁路与红河,扼住纵深;1979之战中被打得溃不成军、战后又重新成军的345师部署在红河东岸的黄连山省老街、孟康地区,即1979之战时14军的突破地域;越军六大主力之一的316师(即原316A师)驻防在345师侧后的红河东岸黄连山省富流、保安地区;314师设防在河宣省的黄皮树、老寨、北光地区;313师部署在清水河以东的河宣省同文、河江地区。第6军别号“滔江兵团”,其军部设在临近西线铁路及老街至河内公路上的重镇保安,军长阮能、政委阮公庄。二军区司令部设在越北的重要空军基地安沛,军区司令为武立中将。

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边境当面设防的是越军步兵313师,辖步兵14团、122团、266团和炮兵457团。该师于1979年3月在河宣省北光县组建,是由344生产师和二军区抽调部分人员编成。至1984年4月前,313师控制了中越边境线上的1426高地、老山、662.6高地、34号高地等四个骑线点。313师以盘龙江为界,以122团防守西侧的老山,以266团防守东侧的八里河东山。时任师长阮雄良,副师长兼参谋长裴尼乐。

西侧的老山正面前沿为越军防守重点,守军122团曾被越南国防部授予“决胜团”称号,装备精良,能攻善守,擅长夜战、近战,实战经验丰富,各级干部训练有素,战斗作风顽强。1979年战时,122团为河宣省军事指挥部下辖的守备部队,驻防在老山附近的清水地区,与14军42师126团和云南省军区边防12团有过小规模交手,到了1980年下半年才划归313师。

122团在防御上分成了前后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由1、2营和3营一部组成,其中3营9连、12连、20侦察连各一部在12号界碑、3号高地、绥都方地域;2营在17号、18号高地、968高地地域;1营在100号高地、那拉东侧、清水地域,营部在241高地。第二梯队由3营主力组成,在南劳、清水、朗屏地域,营部在那顿,团指挥部在谷怩(哥奈)。313师炮兵457团和二军区炮兵168旅4营直接以火力支援122团战斗。

越军在麻栗坡边境当面的具体部署是:

在老山方向,122团2营6连防守21号高地、主峰、54号高地、48号高地,连部在50号高地。该地区还设有313师和炮兵457团的观察所及122团高射机枪、迫击炮阵地;2营7连配置在48号、76号、77号高地,连部在76号高地;营部率5连、24火器连在1072高地、74号、75号、968高地,团迫击炮连配置在968高地南侧。越军多年苦心经营,在老山主峰及各高地上构筑了大量堑壕、掩蔽部和火力点,并以交通壕相连接,阵地前沿设有一列桩铁丝网和弧形防步兵壕,周围还设置有不规则的宽面大纵深的密集混合雷场,从而形成了钢筋混凝土地堡、短洞、掩蔽部为骨干并与土木质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坚固环形防御。各阵地上配置了轻重机枪、高射机枪、火箭筒、无坐力炮、M79榴弹发射器等各种火器,组成了曲射、直射、侧射、倒打的远近相结合,明暗火力点相结合,上、中、下三层交叉的严密火网。

在662.6高地、那拉方向,由122团1营和108公安屯防守。1营1连和炮兵457团观察所位于662.6高地、128号高地、634高地地区;108公安屯位于153号高地、154号高地地区;3连位于172高地、150号高地、262高地地区;2连、4连分别在146号高地、227高地和241高地南侧及北侧高地,营指挥所在241高地。越军的防御前沿在103号高地至153高地北侧一线,主要支撑点为662.6高地、634高地、148号高地、146号高地、168号高地及262高地。各支撑点以坑道、短洞、掩蔽部为骨干,与堑壕、交通壕及土木质野战工事相连接,形成了能打、能藏、能生活的坚固防御体系。并在阵地前沿和翼侧设有环形铁丝网、弧形防步兵壕和构筑了削壁,在易于接近的地段上挖有陷阱,其内埋设竹签和铁桩,阵地内外还设有防步兵雷场。

在八里河东山方向,由266团5营7连和4营1连3排防守。其中4营1连3排防守31号、32号、33号高地;7连1排防守34号高地;7连(欠1排)防守副34号高地及其东侧地域。越军在各高地上构筑了以掩蔽工事为主,结合堑壕、交通壕,形成能打、能藏、能生活的环形坚固阵地。在阵地前沿及翼侧布设了12个大小不规则的雷场,并设置了大量定向地雷和部分一列桩铁丝网。

313师266团主力配置在马黄坪、爬领、912高地地域。

313师14团配置在云南扣林地区当面的绥都方、164号高地、清水河岔路口、那顿地域。

313师炮兵457团共装备105榴弹炮、122榴弹炮、85加农炮、76.2加农炮各12门,BM-14火箭炮6门、160迫击炮4门,重炮合计58门。其10营配置在郎屏以东公路一线,11营配置在坂兴地域,12、13营配置在郎首地域。另外313师还编制有13反坦克炮兵营(56式85加农炮12门)、33火箭炮兵连(BM-13火箭炮6门),34反坦克导弹连(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和2个160重迫击炮连(每连4门)。

314师818团7营配置在老山南侧,随时准备支援313师作战。该师炮兵团在北森地区展开待机。

二军区直属炮兵168旅(1营152加榴炮12门、3营130加农炮12门、4营122榴弹炮12门)配置在郎首、坂满至丰光机场区域,位于坂满的4营直接以火力支援122团战斗。

二军区直属炮兵368旅(1营130加农炮12门、3营130加农炮12门、13连BM-21火箭炮4门)配置在郎哈、坝松地域。

三军区直属1个100毫米加农炮营也展开占领阵地,准备支援老山方向作战。

198特工团在谷怩、那顿附近活动,直接配合122团作战。

821特工团1营位于清水地区,配合313师作战。

在河江以西以南方向,还配置有越军316师174团和314师818团主力,随时策应313师作战。

越军在老山地区防御上可说是苦心经营,下了狠力气。自1979年之战后,越军对中国军队实施拔点作战的企图、兵力、进攻方向、打法及长短处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一线部队普遍在1982年之前制定了防御、机动、反击的作战方案。越军认为中国军队进行拔点时,炮火准备的方式是传统的三次火力急袭,中间夹杂破坏射击,时间约为30-40分钟。而步兵的打法则是多路、多方向的向心突击,正面牵制,侧翼迂回。因此越军强调重点抗击中国军队的侧后攻击及打其穿插部队,在骑线点主阵地侧后均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并对中国军队可能的主助攻方向、迂回穿插方向及主要路线上标定了火力打击诸元。越军在老山及其附近地区配置了2个军区直属炮兵旅的5个营另1个连、1个军区直属炮兵营、2个师属炮兵团的各种重型火炮188门,其中仅85毫米以上身管火炮就有132门,加上其他师团属支援火炮和营连属各种小炮,构成了几乎覆盖老山地区的四级火力协同体系,决心在炮火上与中国军队进行对抗。
1979之战后,越南当局意图报复,将其军力部署的重心北移,开始在越北边境大举增兵。在云南方向,新组建了第6军北调,将原来与中国军队交过手的二军区2个步兵师(345师、316A师)增加为7个步兵师,军力部署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自西向东,由326师接防原316A师在1979之战时的防区莱州省封土、平卢地区;355师部署在红河西岸沿边境的黄连山省保胜至坝洒地区,也就是1979之战时13军的突破地域;356师(即原316B师)部署在326师侧后的黄连山省柑塘及以南地域,紧靠铁路与红河,扼住纵深;1979之战中被打得溃不成军、战后又重新成军的345师部署在红河东岸的黄连山省老街、孟康地区,即1979之战时14军的突破地域;越军六大主力之一的316师(即原316A师)驻防在345师侧后的红河东岸黄连山省富流、保安地区;314师设防在河宣省的黄皮树、老寨、北光地区;313师部署在清水河以东的河宣省同文、河江地区。第6军别号“滔江兵团”,其军部设在临近西线铁路及老街至河内公路上的重镇保安,军长阮能、政委阮公庄。二军区司令部设在越北的重要空军基地安沛,军区司令为武立中将。

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边境当面设防的是越军步兵313师,辖步兵14团、122团、266团和炮兵457团。该师于1979年3月在河宣省北光县组建,是由344生产师和二军区抽调部分人员编成。至1984年4月前,313师控制了中越边境线上的1426高地、老山、662.6高地、34号高地等四个骑线点。313师以盘龙江为界,以122团防守西侧的老山,以266团防守东侧的八里河东山。时任师长阮雄良,副师长兼参谋长裴尼乐。

西侧的老山正面前沿为越军防守重点,守军122团曾被越南国防部授予“决胜团”称号,装备精良,能攻善守,擅长夜战、近战,实战经验丰富,各级干部训练有素,战斗作风顽强。1979年战时,122团为河宣省军事指挥部下辖的守备部队,驻防在老山附近的清水地区,与14军42师126团和云南省军区边防12团有过小规模交手,到了1980年下半年才划归313师。

122团在防御上分成了前后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由1、2营和3营一部组成,其中3营9连、12连、20侦察连各一部在12号界碑、3号高地、绥都方地域;2营在17号、18号高地、968高地地域;1营在100号高地、那拉东侧、清水地域,营部在241高地。第二梯队由3营主力组成,在南劳、清水、朗屏地域,营部在那顿,团指挥部在谷怩(哥奈)。313师炮兵457团和二军区炮兵168旅4营直接以火力支援122团战斗。

越军在麻栗坡边境当面的具体部署是:

在老山方向,122团2营6连防守21号高地、主峰、54号高地、48号高地,连部在50号高地。该地区还设有313师和炮兵457团的观察所及122团高射机枪、迫击炮阵地;2营7连配置在48号、76号、77号高地,连部在76号高地;营部率5连、24火器连在1072高地、74号、75号、968高地,团迫击炮连配置在968高地南侧。越军多年苦心经营,在老山主峰及各高地上构筑了大量堑壕、掩蔽部和火力点,并以交通壕相连接,阵地前沿设有一列桩铁丝网和弧形防步兵壕,周围还设置有不规则的宽面大纵深的密集混合雷场,从而形成了钢筋混凝土地堡、短洞、掩蔽部为骨干并与土木质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坚固环形防御。各阵地上配置了轻重机枪、高射机枪、火箭筒、无坐力炮、M79榴弹发射器等各种火器,组成了曲射、直射、侧射、倒打的远近相结合,明暗火力点相结合,上、中、下三层交叉的严密火网。

在662.6高地、那拉方向,由122团1营和108公安屯防守。1营1连和炮兵457团观察所位于662.6高地、128号高地、634高地地区;108公安屯位于153号高地、154号高地地区;3连位于172高地、150号高地、262高地地区;2连、4连分别在146号高地、227高地和241高地南侧及北侧高地,营指挥所在241高地。越军的防御前沿在103号高地至153高地北侧一线,主要支撑点为662.6高地、634高地、148号高地、146号高地、168号高地及262高地。各支撑点以坑道、短洞、掩蔽部为骨干,与堑壕、交通壕及土木质野战工事相连接,形成了能打、能藏、能生活的坚固防御体系。并在阵地前沿和翼侧设有环形铁丝网、弧形防步兵壕和构筑了削壁,在易于接近的地段上挖有陷阱,其内埋设竹签和铁桩,阵地内外还设有防步兵雷场。

在八里河东山方向,由266团5营7连和4营1连3排防守。其中4营1连3排防守31号、32号、33号高地;7连1排防守34号高地;7连(欠1排)防守副34号高地及其东侧地域。越军在各高地上构筑了以掩蔽工事为主,结合堑壕、交通壕,形成能打、能藏、能生活的环形坚固阵地。在阵地前沿及翼侧布设了12个大小不规则的雷场,并设置了大量定向地雷和部分一列桩铁丝网。

313师266团主力配置在马黄坪、爬领、912高地地域。

313师14团配置在云南扣林地区当面的绥都方、164号高地、清水河岔路口、那顿地域。

313师炮兵457团共装备105榴弹炮、122榴弹炮、85加农炮、76.2加农炮各12门,BM-14火箭炮6门、160迫击炮4门,重炮合计58门。其10营配置在郎屏以东公路一线,11营配置在坂兴地域,12、13营配置在郎首地域。另外313师还编制有13反坦克炮兵营(56式85加农炮12门)、33火箭炮兵连(BM-13火箭炮6门),34反坦克导弹连(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和2个160重迫击炮连(每连4门)。

314师818团7营配置在老山南侧,随时准备支援313师作战。该师炮兵团在北森地区展开待机。

二军区直属炮兵168旅(1营152加榴炮12门、3营130加农炮12门、4营122榴弹炮12门)配置在郎首、坂满至丰光机场区域,位于坂满的4营直接以火力支援122团战斗。

二军区直属炮兵368旅(1营130加农炮12门、3营130加农炮12门、13连BM-21火箭炮4门)配置在郎哈、坝松地域。

三军区直属1个100毫米加农炮营也展开占领阵地,准备支援老山方向作战。

198特工团在谷怩、那顿附近活动,直接配合122团作战。

821特工团1营位于清水地区,配合313师作战。

在河江以西以南方向,还配置有越军316师174团和314师818团主力,随时策应313师作战。

越军在老山地区防御上可说是苦心经营,下了狠力气。自1979年之战后,越军对中国军队实施拔点作战的企图、兵力、进攻方向、打法及长短处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一线部队普遍在1982年之前制定了防御、机动、反击的作战方案。越军认为中国军队进行拔点时,炮火准备的方式是传统的三次火力急袭,中间夹杂破坏射击,时间约为30-40分钟。而步兵的打法则是多路、多方向的向心突击,正面牵制,侧翼迂回。因此越军强调重点抗击中国军队的侧后攻击及打其穿插部队,在骑线点主阵地侧后均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并对中国军队可能的主助攻方向、迂回穿插方向及主要路线上标定了火力打击诸元。越军在老山及其附近地区配置了2个军区直属炮兵旅的5个营另1个连、1个军区直属炮兵营、2个师属炮兵团的各种重型火炮188门,其中仅85毫米以上身管火炮就有132门,加上其他师团属支援火炮和营连属各种小炮,构成了几乎覆盖老山地区的四级火力协同体系,决心在炮火上与中国军队进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