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大屠杀”的遇害族群(转载,不代表楼主的愤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5:24:52
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world/story20160514-616923


       1965年虽然有排华(反华人)的倾向,但是并不是反华(人)的暴行。其主要的目标是反共,既反印共也反支持印共的中共,亲北京的华侨社团以及华校全被封闭。


        今年4月18日及19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了“剖析1965年悲剧座谈会”。这个为期两天的会议,由印尼总统顾问委员会与国家人权委员会联合主办。出席者约两百人,包括幸存者、受害者的家属、军人、部长、检察长、警长、专家学者以及人数众多的媒体人。

        佐科政府与受害者试图通过这个史无前例的座谈会,查出1965年大屠杀事件的真相,以便能够取得“民族大和解”。

        这个大屠杀依然是个颇敏感的问题。许多军事将领以及激进派的回教徒,对于这个座谈会深表不满。激进派的回教徒曾游行抗议,企图阻止座谈会的召开,但是未能得逞。

        这个51年前发生的政变而引发的大屠杀,至今还是疑点重重。印尼国内的媒体普遍认为,遭杀害者有50万人以上。座谈会的军方主讲者辛栋·潘扎依丹(Sintong Panjaitan)将军在其演讲中则质疑被屠杀的人数,他认为只有几十人被杀。印尼政治、安全及法律统筹部长卢胡特·潘扎依丹(Luhut Panjaitan)也认为,他没有看过人们谈的“万人坑”,还表示政府不会向受害者道歉。

        其实,去年在峇厘举行的东南亚文学节上,主办当局已经策划探讨1965年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但遭政府禁止。今年政府却举办这个敏感的会议,有人说是要为佐科总统访问欧洲诸国铺平道路;也有人认为佐科本人有意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以便促进国内的团结。

        有关1965年的事件(又称“九三零运动”),幕后主谋至今还众说纷纭。主流的军人集团,还是重复当年苏哈多的说法,指它是印尼共产党(印共)发动的政变,其手下杀死了六名将领,企图夺权;而以苏哈多与纳苏第安为首的军人集团反击,迅速地挫败了政变,并且展开大逮捕与屠杀印共党员及其同情者。然而,印共却完全没有反抗,同时军人也搜查不到武器。

        当时的北京政府支持印共,抨击以苏哈多及纳苏第安为首的“法西斯政权”,导致雅加达与北京交恶,并于1967年10月断绝邦交。

        西方与印尼专家学者对于1965年的政变,也众说纷纭。我们暂且不谈有关政变主谋的多种学说,但是与大屠杀息息相关的,是当时掌权的印尼军方对印共的指控。这个指控当时极为盛行,印共背上了“叛国”的罪名,使它的党员及同情者大受牵连,被捕以及受杀害的人数至今还是个争执点。

反共而不是反华

        到底在1965年至1966年间,因为与这个政变有关而遭杀害的人有多少?其中是否以华人为最多?

        研究1965年屠杀事件的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罗伯·克理普(Robert Cribb)说,学术界的共识是40万至60万人被杀害,但是正确的数目不得而知,可能只有共识的一半,也可能是共识的两倍。这是因为,当时没有统计与记载,苏哈多政权也禁止有关大屠杀的讨论。不过,克理普认为,印尼华人被杀害的人数并不多。

         大屠杀发生的地方主要在四个地区:北苏门答腊、中爪哇、东爪哇以及峇厘。这四个地区,是印共最活跃的省份。在印共还是合法政党的时期,曾经在这些地区的乡村搞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推动土地改革,与当地的回教徒地主结仇,也与回教教师联合会(回联)发生激烈的纠纷。因此,1965年政变发生后,印尼右翼军人鼓动地主以及回联报复。

         军方将印共党员的名单交给回联的青年团“安梭尔”,以及反共的青年组织“班查西拉青年团”,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剿共”行动。他们在军人的保护下,使用传统的武器如刺刀、镰刀、长刀、短刀与棍子,将一个个印共党员以及支持者抓出来,强迫他们挖坑,然后将他们杀害,推进坑中埋葬,俗称“万人坑”。一般上,这些人都没有反抗。

        在城市,那些没有被杀戳或者枪杀的印共党员及同情者,或者是被怀疑与印共有关系的人,没有经过审判就被军人政府逮捕下狱,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有些死在狱中;有些关了一二十年才遭释放。在释放后,他们被贴上“前政治犯”的标签,行动受限制,不能在政府机关任职,其子女也遭受歧视,不但不能当公务员,也不能进入国民学校。他们变成了被社会隔离的一群,受尽冷落与歧视。

        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印尼“原住民”,那些被杀害抛进“万人坑”的,也是印尼“土著”。这是因为华人参加印共的人数不多;同时在上述四个大屠杀的乡村地区,也很少有华人居住。

        其实,自1959年《外侨禁止在乡村地区做零售生意法令》颁布后,大多数的华人都涌进城市。根据澳洲学者查理士·科伯尔(Charles Coppel)的研究,那些还留在乡村的华人,大都做杂货店的生意,在“围剿行动”开始时,有些在城市有亲友,已到城市避难,有些有能力支付保护费,受到军方的保护。在城市地区,要进行大屠杀会有很大的阻挠,也没有听说过有“万人坑”的存在。

        尽管如此,为何最近的报道都说华人是1965年政变的最大受害者?还说有50万印尼华人惨受杀害?

夸大华人被杀人数

        其实,早在1966年《远东经济评论》以及美国《生活》杂志都有相似的报道,两者都说有“数十万”(hundreds of thousands)华人被杀。美国名记者罗拔·夏波伦(Robert Shaplen)在1969年的书中也说有两万华人丧命。

        但是,科伯尔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中国英文版的《北京周刊》从1965年11月到1966年5月,曾陆续发表评论印尼反华暴行的文章,详细叙述反华事件。从这些文章中所提供的数字,被杀的华人不会超过2000人。他还说,在1966年4月出版的《北京周刊》只说有“数百”(hundreds)华人在反华暴力中丧命。

        为什么西方媒体都夸大华人被杀的人数?这可能是基于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了解所进行的猜测。当时印尼华人的最大团体“印尼国籍协商会”(国协,Baperki),不但亲苏加诺,而且亲印共。军政府指控国协与政变有瓜葛,于是很自然地,所有与国协有关的华人会被逮捕或杀害。

        但是,西方媒体可能不知,国协不像印共,它的活动地区是在城市,同时也没有参与农民运动,所以不曾有过城市“万人坑”。有不少与国协或者是国协属下青年团有关的领导人的确被捕入狱:有些在狱中遇害,但是大部分都侥幸生还。由于当时的北京政府支持印共,抨击军人政权,所以有些亲北京的印尼华侨,也遭受到敌视。不过,据说他们多数已经离开印尼,惨遭杀害的人数也不多。

        1965年虽然有排华(反华人)的倾向,但是并不是反华(人)的暴行。其主要的目标是反共,既反印共也反支持印共的中共,亲北京的华侨社团以及华校全被封闭。在这反共的斗争中,有不少右翼印尼华人,例如以华裔为主的“天主教大学生联合会”以及“民族建设机构”,都加入反共的行列。据说他们也参与袭击中国新华社与大使馆。

        无可否认的是,1965年政变受害最大的是印尼“原住民”,丧命最多的也是他们。“剖析1965年悲剧座谈会”是受害者/幸存者要印尼政府追查真相的诉求,其结果如何,还很难下定论。

        不过,根据最新的报道,“印尼1965年屠杀基金会”与“65年国际人民法庭管理委员会”已于5月9日会见卢胡特,递交了分布在爪哇和苏门答腊122处的“万人坑”的详细资料。卢胡特答允会立即成立小组,调查这些资料,并派小组去看几个地点。

        看来,这是漫长旅程的新起点。

作者廖建裕是新加坡东南亚尤素夫伊萨研究院资深访问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兼任教授。

        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world/story20160514-616923


       1965年虽然有排华(反华人)的倾向,但是并不是反华(人)的暴行。其主要的目标是反共,既反印共也反支持印共的中共,亲北京的华侨社团以及华校全被封闭。


        今年4月18日及19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了“剖析1965年悲剧座谈会”。这个为期两天的会议,由印尼总统顾问委员会与国家人权委员会联合主办。出席者约两百人,包括幸存者、受害者的家属、军人、部长、检察长、警长、专家学者以及人数众多的媒体人。

        佐科政府与受害者试图通过这个史无前例的座谈会,查出1965年大屠杀事件的真相,以便能够取得“民族大和解”。

        这个大屠杀依然是个颇敏感的问题。许多军事将领以及激进派的回教徒,对于这个座谈会深表不满。激进派的回教徒曾游行抗议,企图阻止座谈会的召开,但是未能得逞。

        这个51年前发生的政变而引发的大屠杀,至今还是疑点重重。印尼国内的媒体普遍认为,遭杀害者有50万人以上。座谈会的军方主讲者辛栋·潘扎依丹(Sintong Panjaitan)将军在其演讲中则质疑被屠杀的人数,他认为只有几十人被杀。印尼政治、安全及法律统筹部长卢胡特·潘扎依丹(Luhut Panjaitan)也认为,他没有看过人们谈的“万人坑”,还表示政府不会向受害者道歉。

        其实,去年在峇厘举行的东南亚文学节上,主办当局已经策划探讨1965年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但遭政府禁止。今年政府却举办这个敏感的会议,有人说是要为佐科总统访问欧洲诸国铺平道路;也有人认为佐科本人有意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以便促进国内的团结。

        有关1965年的事件(又称“九三零运动”),幕后主谋至今还众说纷纭。主流的军人集团,还是重复当年苏哈多的说法,指它是印尼共产党(印共)发动的政变,其手下杀死了六名将领,企图夺权;而以苏哈多与纳苏第安为首的军人集团反击,迅速地挫败了政变,并且展开大逮捕与屠杀印共党员及其同情者。然而,印共却完全没有反抗,同时军人也搜查不到武器。

        当时的北京政府支持印共,抨击以苏哈多及纳苏第安为首的“法西斯政权”,导致雅加达与北京交恶,并于1967年10月断绝邦交。

        西方与印尼专家学者对于1965年的政变,也众说纷纭。我们暂且不谈有关政变主谋的多种学说,但是与大屠杀息息相关的,是当时掌权的印尼军方对印共的指控。这个指控当时极为盛行,印共背上了“叛国”的罪名,使它的党员及同情者大受牵连,被捕以及受杀害的人数至今还是个争执点。

反共而不是反华

        到底在1965年至1966年间,因为与这个政变有关而遭杀害的人有多少?其中是否以华人为最多?

        研究1965年屠杀事件的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罗伯·克理普(Robert Cribb)说,学术界的共识是40万至60万人被杀害,但是正确的数目不得而知,可能只有共识的一半,也可能是共识的两倍。这是因为,当时没有统计与记载,苏哈多政权也禁止有关大屠杀的讨论。不过,克理普认为,印尼华人被杀害的人数并不多。

         大屠杀发生的地方主要在四个地区:北苏门答腊、中爪哇、东爪哇以及峇厘。这四个地区,是印共最活跃的省份。在印共还是合法政党的时期,曾经在这些地区的乡村搞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推动土地改革,与当地的回教徒地主结仇,也与回教教师联合会(回联)发生激烈的纠纷。因此,1965年政变发生后,印尼右翼军人鼓动地主以及回联报复。

         军方将印共党员的名单交给回联的青年团“安梭尔”,以及反共的青年组织“班查西拉青年团”,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剿共”行动。他们在军人的保护下,使用传统的武器如刺刀、镰刀、长刀、短刀与棍子,将一个个印共党员以及支持者抓出来,强迫他们挖坑,然后将他们杀害,推进坑中埋葬,俗称“万人坑”。一般上,这些人都没有反抗。

        在城市,那些没有被杀戳或者枪杀的印共党员及同情者,或者是被怀疑与印共有关系的人,没有经过审判就被军人政府逮捕下狱,在狱中受严刑拷打,有些死在狱中;有些关了一二十年才遭释放。在释放后,他们被贴上“前政治犯”的标签,行动受限制,不能在政府机关任职,其子女也遭受歧视,不但不能当公务员,也不能进入国民学校。他们变成了被社会隔离的一群,受尽冷落与歧视。

        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印尼“原住民”,那些被杀害抛进“万人坑”的,也是印尼“土著”。这是因为华人参加印共的人数不多;同时在上述四个大屠杀的乡村地区,也很少有华人居住。

        其实,自1959年《外侨禁止在乡村地区做零售生意法令》颁布后,大多数的华人都涌进城市。根据澳洲学者查理士·科伯尔(Charles Coppel)的研究,那些还留在乡村的华人,大都做杂货店的生意,在“围剿行动”开始时,有些在城市有亲友,已到城市避难,有些有能力支付保护费,受到军方的保护。在城市地区,要进行大屠杀会有很大的阻挠,也没有听说过有“万人坑”的存在。

        尽管如此,为何最近的报道都说华人是1965年政变的最大受害者?还说有50万印尼华人惨受杀害?

夸大华人被杀人数

        其实,早在1966年《远东经济评论》以及美国《生活》杂志都有相似的报道,两者都说有“数十万”(hundreds of thousands)华人被杀。美国名记者罗拔·夏波伦(Robert Shaplen)在1969年的书中也说有两万华人丧命。

        但是,科伯尔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中国英文版的《北京周刊》从1965年11月到1966年5月,曾陆续发表评论印尼反华暴行的文章,详细叙述反华事件。从这些文章中所提供的数字,被杀的华人不会超过2000人。他还说,在1966年4月出版的《北京周刊》只说有“数百”(hundreds)华人在反华暴力中丧命。

        为什么西方媒体都夸大华人被杀的人数?这可能是基于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了解所进行的猜测。当时印尼华人的最大团体“印尼国籍协商会”(国协,Baperki),不但亲苏加诺,而且亲印共。军政府指控国协与政变有瓜葛,于是很自然地,所有与国协有关的华人会被逮捕或杀害。

        但是,西方媒体可能不知,国协不像印共,它的活动地区是在城市,同时也没有参与农民运动,所以不曾有过城市“万人坑”。有不少与国协或者是国协属下青年团有关的领导人的确被捕入狱:有些在狱中遇害,但是大部分都侥幸生还。由于当时的北京政府支持印共,抨击军人政权,所以有些亲北京的印尼华侨,也遭受到敌视。不过,据说他们多数已经离开印尼,惨遭杀害的人数也不多。

        1965年虽然有排华(反华人)的倾向,但是并不是反华(人)的暴行。其主要的目标是反共,既反印共也反支持印共的中共,亲北京的华侨社团以及华校全被封闭。在这反共的斗争中,有不少右翼印尼华人,例如以华裔为主的“天主教大学生联合会”以及“民族建设机构”,都加入反共的行列。据说他们也参与袭击中国新华社与大使馆。

        无可否认的是,1965年政变受害最大的是印尼“原住民”,丧命最多的也是他们。“剖析1965年悲剧座谈会”是受害者/幸存者要印尼政府追查真相的诉求,其结果如何,还很难下定论。

        不过,根据最新的报道,“印尼1965年屠杀基金会”与“65年国际人民法庭管理委员会”已于5月9日会见卢胡特,递交了分布在爪哇和苏门答腊122处的“万人坑”的详细资料。卢胡特答允会立即成立小组,调查这些资料,并派小组去看几个地点。

        看来,这是漫长旅程的新起点。

作者廖建裕是新加坡东南亚尤素夫伊萨研究院资深访问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