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扯空城计了,我来告诉你99%的人都误读了…… 空城计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49:35
首先,我们假装这是真的。
或者只在小说中作者的意图方面来理解。

孔明弹琴:小懿子,今个算我栽了。不过我挂了你丫也落不找好处。吴起乐毅李牧韩信周亚夫……咋栽的你都知道,兔死狗烹啥的别告诉我你不懂。
另外,别跟我装忠贞,你肚子里想啥,别以为我不知道。台子我给你搭好了,该咋唱戏,不用我教吧。

司马懿:……靠!

诸葛亮搭台,司马懿唱戏,全天下被蒙。

厚黑之道,古已有之。



首先,我们假装这是真的。
或者只在小说中作者的意图方面来理解。

孔明弹琴:小懿子,今个算我栽了。不过我挂了你丫也落不找好处。吴起乐毅李牧韩信周亚夫……咋栽的你都知道,兔死狗烹啥的别告诉我你不懂。
另外,别跟我装忠贞,你肚子里想啥,别以为我不知道。台子我给你搭好了,该咋唱戏,不用我教吧。

司马懿:……靠!

诸葛亮搭台,司马懿唱戏,全天下被蒙。

厚黑之道,古已有之。



角度新颖。
尤其提请大家注意故事的背景:

那个历来被骂成狗的马谡,一个反间计,差点要了司马懿的老命。
要不是诸葛亮势如破竹,朝廷震恐,再加上钟鲧以全家老幼项上人头做保,司马懿还在双规呢……

司马懿喀嚓了诸葛亮容易,然后呢?
功高震主。
再然后呢?

再想想,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干啥了?
火速交权装逼——错了,是装病
一装就是十几年,直到碰上了曹爽这个傻B……
十多年前这就是共识了吧,还有人不知道这个?
马谡也是被王平陷害的,和刘禅一样,不被世人理解
父亲,快看!诸葛亮。。。
父亲,快看!诸葛亮。。。
司马轻抚胡须:妙啊

袁天罡 发表于 2016-5-12 21:14
父亲,快看!诸葛亮。。。


儿子想要冲上去抓诸葛亮。
司马懿硬要跑,儿子想不通。司马懿说:诸葛亮重要,还是皇位重要?
儿子答:皇。
懿说:今观亮无儿、无孙辅助,只能亲自出马演这出戏。只有我们司马家还有后辈上阵练兵。听我的,跑。待我和亮仙去后,以后皇位和天下就是你的。
袁天罡 发表于 2016-5-12 21:14
父亲,快看!诸葛亮。。。


儿子想要冲上去抓诸葛亮。
司马懿硬要跑,儿子想不通。司马懿说:诸葛亮重要,还是皇位重要?
儿子答:皇。
懿说:今观亮无儿、无孙辅助,只能亲自出马演这出戏。只有我们司马家还有后辈上阵练兵。听我的,跑。待我和亮仙去后,以后皇位和天下就是你的。
照这个推测,诸葛亮应该挺悲哀的~
无聊,讨论这个还不如讨论街亭一战是怎么回事,何以街亭一失第一次北伐就失败了。
真正的空城计发生在“后三国时代”,东魏、西魏间征战时。
一直认为诸葛亮北伐的路径有些莫名其妙,其实第一次北伐采纳魏延计策从汉中兵出子午谷,虽然有些用险,但不失为一个最佳的机会,数日就能兵峰直指长安城下,打乱曹魏的部署,拿下长安,则整个长安以西各郡不攻自破,用兵当兵贵神速,任何的延误都会给对手喘息的机会,可惜诸葛不用此策,舍近求远非要打什么陇右天水,以当时的国力对比,蜀国完全处于下风 ,按部就班的打持久战蜀国必败无疑,诸葛亮作为统帅不应不懂这个道理,但其用兵过于求稳,一点险不肯冒,显然就是做着打持久战的打算,这从战略上就已经输了,屡次兵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输在粮草和人才。没办法!
如果诸葛亮的儿子厉害,以后蜀国是不是要姓诸葛?
又见阴谋论,还有完吗?!
脉脉不语 发表于 2016-5-30 10:14
一直认为诸葛亮北伐的路径有些莫名其妙,其实第一次北伐采纳魏延计策从汉中兵出子午谷,虽然有些用险,但不 ...
诸葛亮的水平历来是被过分高估了的,诸葛一生唯谨慎,过头了。
2016-5-30 18:04 上传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5-30 18:05
我估计诸葛亮的人手不足。蜀汉在失去荆州后的人口一直在100万左右,整个军队约10万人,还要防南中与吴国 ...
蜀军国力疲弱,后勤困难,与魏军作战唯一的原则就是速战速决,从魏延计出奇兵出子午谷是汉中到达西安的捷径,如果 足够迅速,是可以赶在魏军集结前到达西安的,如果取下西安,势必打乱魏军整体部署,西安以西各郡被孤立,诸葛亮可以从容率主力迅速跟进,如果在西安站稳脚跟,可以从容将陇右各郡各个击破,则粮草问题极大缓解,栈道运输也更从容安全,再伺机拿下潼关和武关,关中平原彻底无忧,刘婵都可以迁都西安了。而诸葛亮主攻陇右各郡,坐视魏军主力集结西安 ,此后就算全数拿下各郡,因为有长安魏军主力袭扰,蜀军根本无法大量利用关中的粮食 ,蜀道也要分重兵保护,补给困难就决定了蜀军无法长久作战,所以魏军最不济只要屯兵结寨堵住要道固守拼消耗,时间一长蜀军必败。  

脉脉不语 发表于 2016-5-30 22:17
蜀军国力疲弱,后勤困难,与魏军作战唯一的原则就是速战速决,从魏延计出奇兵出子午谷是汉中到达西安的捷 ...


怕是不好走。
《三国志》里面记载曹真数路伐蜀时:
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秋七月,武宣卞后祔葬于高陵。诏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九月,大雨,伊、洛、河、汉水溢,诏真等班师。

曹真8月从长安出发,到9月大雨都没有走出子午道。

即便魏延攻破了长安,可是魏明帝能从洛阳方向“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那么魏延能否守住刚刚得到的长安?

以诸葛亮主力去吸引关中、陇右魏军主力,然后以偏师攻取长安或者潼关或者两处都攻取。这样做面临一个问题:诸葛亮和偏师是否足够快的和兵一处。

在魏国有洛阳方向派来的数万兵力的情况下,蜀军偏师是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的。第一,魏国东部援军几乎10倍于蜀军偏师;第二,无论长安城还是潼关或其它城池,原来在魏国手里,蜀军得到的时间不长,容易出叛逆,这是个巨大隐患,甚至是致命隐患;第三,无论是长安城还是潼关,都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是需要大军守卫的;第四,进入关中,除了潼关还有其它两条主要道路:北边的蒲坂津和南边的商洛道,这三处,蜀军只守一处,不管用,全部防守则分散兵力。

诸葛亮主力向东进军,必然要与关中魏军纠缠,要是搞不好被堵在秦岭的孔道中,比如第二次北伐被郝昭堵在陈仓道北段的陈仓城下,那就没有然后了。真的出孔道进入关中平原,要面对关中魏军的主力同时还有来自陇右的魏军。这样就看谁能熬过谁了。
如果蜀军偏师先垮了,那样诸葛亮主力在陇右关中魏军与东部援军的联合打击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即便关中、陇右魏军主力先垮(2-3万兵力),诸葛亮主力已经疲惫(4-5万兵力),与偏师汇合后能否顶住魏军自东面而来的大举反扑也成问题。最主要的是,蜀军的粮食很成问题,长时间纠缠容易被魏国的骑兵干扰。

所以,以偏师袭击长安-潼关地区,看似是出奇兵,实际上危险重重,操作不好会葬送整个蜀汉政权。

最根本原因还是蜀军兵少,魏军在关中、陇右的兵力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关中、陇右位置重要,魏国又不是没人才,这两处怎么也得有3-4万兵力。蜀汉整个兵力估计约10万。北伐的兵力按照《三国志 蜀书五》中的《诸葛亮传》最后的评论,里面有“亮率数万之众”和“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的记载推测,诸葛亮北伐时所带的兵力也就5-6万,这时偏师要万余,就很分蜀军兵力了。在蜀军本来兵力就不充足的情况下,再去分兵做一件危险性很大的事,怪不得诸葛亮不同意。

注意,郝昭守陈仓是事先有准备的,与蜀军偏师攻破城池以后再守是有区别的。

其实从诸葛亮历次北伐来看,他的目标是陇右而不是关中。即便最后一次北伐也有阻断陇右和关中的动作,只是被郭淮看破了。
蜀军兵少,一下子吞下陇右、关中,不免消化不良甚至噎死。而陇右与关中的联系也是通过陇山(六盘山)的孔道相连,这个与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的联系类似。只要控制陇山孔道,就能隔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进而消化陇右,然后再进军关中。




脉脉不语 发表于 2016-5-30 22:17
蜀军国力疲弱,后勤困难,与魏军作战唯一的原则就是速战速决,从魏延计出奇兵出子午谷是汉中到达西安的捷 ...


怕是不好走。
《三国志》里面记载曹真数路伐蜀时:
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秋七月,武宣卞后祔葬于高陵。诏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宣王伐蜀。……九月,大雨,伊、洛、河、汉水溢,诏真等班师。

曹真8月从长安出发,到9月大雨都没有走出子午道。

即便魏延攻破了长安,可是魏明帝能从洛阳方向“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那么魏延能否守住刚刚得到的长安?

以诸葛亮主力去吸引关中、陇右魏军主力,然后以偏师攻取长安或者潼关或者两处都攻取。这样做面临一个问题:诸葛亮和偏师是否足够快的和兵一处。

在魏国有洛阳方向派来的数万兵力的情况下,蜀军偏师是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的。第一,魏国东部援军几乎10倍于蜀军偏师;第二,无论长安城还是潼关或其它城池,原来在魏国手里,蜀军得到的时间不长,容易出叛逆,这是个巨大隐患,甚至是致命隐患;第三,无论是长安城还是潼关,都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是需要大军守卫的;第四,进入关中,除了潼关还有其它两条主要道路:北边的蒲坂津和南边的商洛道,这三处,蜀军只守一处,不管用,全部防守则分散兵力。

诸葛亮主力向东进军,必然要与关中魏军纠缠,要是搞不好被堵在秦岭的孔道中,比如第二次北伐被郝昭堵在陈仓道北段的陈仓城下,那就没有然后了。真的出孔道进入关中平原,要面对关中魏军的主力同时还有来自陇右的魏军。这样就看谁能熬过谁了。
如果蜀军偏师先垮了,那样诸葛亮主力在陇右关中魏军与东部援军的联合打击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即便关中、陇右魏军主力先垮(2-3万兵力),诸葛亮主力已经疲惫(4-5万兵力),与偏师汇合后能否顶住魏军自东面而来的大举反扑也成问题。最主要的是,蜀军的粮食很成问题,长时间纠缠容易被魏国的骑兵干扰。

所以,以偏师袭击长安-潼关地区,看似是出奇兵,实际上危险重重,操作不好会葬送整个蜀汉政权。

最根本原因还是蜀军兵少,魏军在关中、陇右的兵力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关中、陇右位置重要,魏国又不是没人才,这两处怎么也得有3-4万兵力。蜀汉整个兵力估计约10万。北伐的兵力按照《三国志 蜀书五》中的《诸葛亮传》最后的评论,里面有“亮率数万之众”和“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的记载推测,诸葛亮北伐时所带的兵力也就5-6万,这时偏师要万余,就很分蜀军兵力了。在蜀军本来兵力就不充足的情况下,再去分兵做一件危险性很大的事,怪不得诸葛亮不同意。

注意,郝昭守陈仓是事先有准备的,与蜀军偏师攻破城池以后再守是有区别的。

其实从诸葛亮历次北伐来看,他的目标是陇右而不是关中。即便最后一次北伐也有阻断陇右和关中的动作,只是被郭淮看破了。
蜀军兵少,一下子吞下陇右、关中,不免消化不良甚至噎死。而陇右与关中的联系也是通过陇山(六盘山)的孔道相连,这个与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的联系类似。只要控制陇山孔道,就能隔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进而消化陇右,然后再进军关中。



从关中到陇右主要市面条道路,这里有个哥们科普的比较好:http://tieba.baidu.com/p/1916028276

从地图上看,天水和宝鸡(古陈仓)之间有渭河,但是这一段的渭河河谷十分难走,号称“陈仓狭道”。所以马谡会在狭道北面的陇山大道上与张郃相遇。

贴几张地图。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5-31 05:51
怕是不好走。
《三国志》里面记载曹真数路伐蜀时:
即便魏延攻破了长安,可是魏明帝能从洛阳方向“乃 ...
同意你的观点,我的意思是魏延出奇兵夺长安虽然胜算也不大,但也算是北伐成功的唯一可能,其它任何策略都难以避免与以长安为据点的魏军主力拼消耗,即使尽取陇右所有郡,没拿下长安也是无济于事,受制于拥塞的栈道补给,最终都得失败,就像其最后被堵在五丈原一样,唯有拿下重镇长安,并用心经营,才可能全取关中,起码补给上不用再完全依靠蜀道。
诸葛亮的水平历来是被过分高估了的,诸葛一生唯谨慎,过头了。
诸葛亮的悲剧,就相当于朱可夫生在了芬兰
诸葛亮的水平历来是被过分高估了的,诸葛一生唯谨慎,过头了。
诸葛亮的悲剧,就相当于朱可夫生在了芬兰
很讨厌刘备孙权,分裂分子、野心家,能力又没有曹操强。曹操那么英明神武,投降了多好,不但子孙富贵,天下百姓也避免战火之害。反而张鲁能胸怀天下,降一人之尊为天下福。

脉脉不语 发表于 2016-5-31 08:42
同意你的观点,我的意思是魏延出奇兵夺长安虽然胜算也不大,但也算是北伐成功的唯一可能,其它任何策略都 ...


主要还是蜀军数量少。
偷袭长安-潼关地区,进而隔断关中平原和中原的联系,然后威逼利诱陇右和关中其他地区投降。这需要大量兵力,如果以少量兵力把关中魏军主力引到陈仓道,主力通过子午道偷袭长安,然后堵住中原西进的道路。成功率比偏师偷袭大一点。
只是,关中魏军统帅貌似是曹真,让它投降基本不可能。当曹真听说长安有变,必然要分兵救援长安,洛阳也会有魏军打过来。这样可能做成一锤子买卖,蜀军主力能顶得住魏军两边的夹击,就能得到陇右-关中,如果顶不住,蜀汉也就完了。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他自己又是泣血忠臣,即便不能攻伐中原,也不能让蜀汉在他手里灭亡,否则他有何颜面去见泉下的刘备?所以这种冒险的方法他不能用。
脉脉不语 发表于 2016-5-31 08:42
同意你的观点,我的意思是魏延出奇兵夺长安虽然胜算也不大,但也算是北伐成功的唯一可能,其它任何策略都 ...


主要还是蜀军数量少。
偷袭长安-潼关地区,进而隔断关中平原和中原的联系,然后威逼利诱陇右和关中其他地区投降。这需要大量兵力,如果以少量兵力把关中魏军主力引到陈仓道,主力通过子午道偷袭长安,然后堵住中原西进的道路。成功率比偏师偷袭大一点。
只是,关中魏军统帅貌似是曹真,让它投降基本不可能。当曹真听说长安有变,必然要分兵救援长安,洛阳也会有魏军打过来。这样可能做成一锤子买卖,蜀军主力能顶得住魏军两边的夹击,就能得到陇右-关中,如果顶不住,蜀汉也就完了。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他自己又是泣血忠臣,即便不能攻伐中原,也不能让蜀汉在他手里灭亡,否则他有何颜面去见泉下的刘备?所以这种冒险的方法他不能用。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5-31 15:20
主要还是蜀军数量少。
偷袭长安-潼关地区,进而隔断关中平原和中原的联系,然后威逼利诱陇右和关中其 ...
其实诸葛北伐本身就极度勉强,以当时蜀国的国力,能求自保已经是阿弥陀佛了,硬要攻魏实在有些不自量力,连年用兵又极大的消耗了国力,实在得不偿失,最好的做法其实是努力强国,发展人口和国力,蜀国占着天险,自保没有任何问题,待到中原有变时联合其中一股势力进击关中,进而择机谋夺天下,远比这样以卵击石强。

脉脉不语 发表于 2016-5-31 15:46
其实诸葛北伐本身就极度勉强,以当时蜀国的国力,能求自保已经是阿弥陀佛了,硬要攻魏实在有些不自量力, ...


其实曹魏也有人这么想,就是搞好魏国,等到魏国强大了,蜀、吴就不战而降了。
蜀汉的土地、人口数差距曹魏太大,时间在曹魏那一边。等中原变故,其实蜀汉也有内乱,被刘备称之曰能的向宠就是在平定蛮族叛乱时阵亡的。

蜀地历代都是民族杂居区域,很多土地是羁縻性质,中央政府的管控有限,历代蜀地出不了一统天下的政权,地方上的叛乱、离心势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脉脉不语 发表于 2016-5-31 15:46
其实诸葛北伐本身就极度勉强,以当时蜀国的国力,能求自保已经是阿弥陀佛了,硬要攻魏实在有些不自量力, ...


其实曹魏也有人这么想,就是搞好魏国,等到魏国强大了,蜀、吴就不战而降了。
蜀汉的土地、人口数差距曹魏太大,时间在曹魏那一边。等中原变故,其实蜀汉也有内乱,被刘备称之曰能的向宠就是在平定蛮族叛乱时阵亡的。

蜀地历代都是民族杂居区域,很多土地是羁縻性质,中央政府的管控有限,历代蜀地出不了一统天下的政权,地方上的叛乱、离心势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5-31 16:25
其实曹魏也有人这么想,就是搞好魏国,等到魏国强大了,蜀、吴就不战而降了。
蜀汉的土地、人口数差距 ...
可魏国恰恰是立足于提升国力,并不轻易兴兵,蜀魏战争多数都是蜀国挑起的,魏国仅仅是被动应对,说到机会,中原地区出内乱的机会还是大于偏安一隅的蜀国的,以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如果专心内政,应该能够很好的处理好蜀国的各种问题的,而中原地区曹魏原本就有篡汉的恶名,兼其政权是兼并了多个割据政权而成的,况且中原政权历来是豪杰之士垂涎的对象,内部政治压力原本就很大,假使没有蜀国伐魏,恐怕司马家族也会伺机篡权,倘若养精蓄锐后那时再兴兵,一定能团结一大批原属曹魏不愿归附司马家族的势力,那时的胜算要大的多,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架空历史的空想而已,历史就是历史,永远都是那么真实和残酷。
瀚海百丈冰 发表于 2016-5-31 05:51
怕是不好走。
《三国志》里面记载曹真数路伐蜀时:
即便魏延攻破了长安,可是魏明帝能从洛阳方向“乃 ...
好地图,好分析!
脉脉不语 发表于 2016-5-31 16:59
可魏国恰恰是立足于提升国力,并不轻易兴兵,蜀魏战争多数都是蜀国挑起的,魏国仅仅是被动应对,说到机会 ...
隆中对的天下有变就是这个意思。
除了诸葛亮一出,蜀汉还有一次绝佳的机会可以断陇右甚至进关中,那就是淮南第三叛。当时司马昭调空了中外诸军,云集在寿春围困诸葛诞,战役持续长达十个月,从五月份开始,一直到次年二月。而姜维出兵已经是十二月,跟司马望邓艾对峙了三个月,撤退了,很可惜。
我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兵力对比:当时曹魏全军约五十万人,诸葛诞叛军15万,围寿春26万,其余西、南、北方向总共不足十万。再扣除洛阳、许昌、邺城三角地带核心统治区必要的驻军,可能当时在关中和陇右的兵力不足三万人。则当时如果姜维能快速反应,在七月份之前就能大举出兵,从祁山道、陈仓道两路出陇右,战术上不攻坚,直奔天水、金城、则断陇右还是有可能的。根据记载,姜维十二月才出兵,而且与司马望进入对峙,诸葛诞败亡一个月后,消息抵达姜维部,他就撤了。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6-6-1 11:45
隆中对的天下有变就是这个意思。
除了诸葛亮一出,蜀汉还有一次绝佳的机会可以断陇右甚至进关中,那就是 ...
姜维时代蜀国总的来说可谓大势已去,能自保30年真属不易,可惜姜维继续坚持了错误的方针,多次勉强用兵,致使国力不断耗散,可以说国家已经是钱粮不足,有才能的将才屈指可数、军队士气严重低迷,政权内部矛盾空前加剧,与诸葛亮首次伐魏的时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了,而司马政权却日益稳固,此时敢出大军围寿春就是已经不把蜀汉政权的威胁放在眼里了,姜维即使全歼司马望邓艾侥幸全取关中,也没时间和机会巩固消化,绝对敌不住司马大军的回师一击。
从古到今, 都是拼的硬实力, 大规模战争实力弱的一方取胜几乎神话。
mcw 发表于 2016-5-30 11:32
如果诸葛亮的儿子厉害,以后蜀国是不是要姓诸葛?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就套了诸葛亮的话:如果阿斗不行,你就把他取代了!诸葛亮吓得慢头大汗,磕头不止。发誓永远跟随红二代,确保江山不变色!估计他当时如果一犹豫,刘大耳朵一摔杯子,刀斧手就集体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