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发展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0:12:56
一个读者对我国火箭筒发展的建议
一、火箭筒的定位
1、火箭筒应该用来消灭的目标主要是敌人的火力点、工事、轻型装甲车辆、有生目标。
2、其有效射程不小于班排单兵自动步枪的射程,即400米及以上。这是因为,实际战斗是伴随步兵班排的,而且是听指挥区分先后目标的,不是远在后面或前面脱离指挥员随意发射的。最大射程1000米足矣。
3、其破甲深度当然大了好,但决不片面追求。
4、其战斗全重不宜超过10千克,长度不超过1.2米就行,筒能伸缩最好。太短了并不一定好,后面我还会说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可以单兵携行单兵使用,不能太妨碍单兵战术动作。
5、必须能在密闭空间发射,而且能仰射和俯射。
6、弹筒分离,不赞成一次性使用。因为一次性使用的制造量和实际运输携行量更大,训练不便。
7、精度要够,400米的有效射程不能带水分。
8、要可靠耐用。还要便宜。
    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因为在火箭筒的研制中首先要明确它的战斗任务,避免片面追求大威力高性能,减弱它的实际作战效能和多用途。我发现我国的班排连用火力由以前的比较单一变成了品种越来越繁杂,冒出了由一个极端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苗头。这固然反映了国力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但也有偏离实用性的危险倾向。
随着便携式导弹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已不必让火箭筒去完成导弹的任务。目标如果超过500米,火箭筒就基本打不准了。非要让火箭筒去打击500米以外的目标,带来的问题就会很多,如尺寸、重量、火焰、使用寿命、运输和携行、占用遍制、费用等等实在不合算。
个人觉得国产PF98就是一个定位缺失的典型例子,由于预研期正处于军费压缩、相对封闭的年代,导致其使用思想、性能指标等与时代脱节。PF98火箭筒分营用和连用两种,威力较大,但全系统沉重,发射筒将近10kg,4发破甲弹重量就超过25kg,采用“一射手配备两弹药手”的编制。装填了7公斤重的火箭弹后98式火箭筒有将近17公斤重,将近1米6的长度。一般的士兵背着别提战术动作,士兵只背着发射筒和脚架如果再带上瞄准具和两发火箭弹,站起来都费劲。整个系统机动能力差,发射小组编制大,导致作战方式不灵活。发射特征巨大,射手容易暴露。


    PF98式发射装药多。后喷十分严重,发射时火箭筒正后方100m、左右各70°均为危险区,如此大的危险区,让PF98式火箭筒在选择阵地时非常困难,特别在城市、登陆滩头等狭窄环境中更难。更别提在室内发射了。有效射程400米,无制导的800米射程有多大的命中率非常令人怀疑。
   
    PF 98式火箭筒从骨子里看就是火箭筒化的无坐力炮。只有发射前才能装填火箭弹,无法带弹携行。这样战术思想落后的武器却配置到需要及时火力的一线步兵连,存在着“冲不上、展不开”的严重问题。
   
   
    98式背离实战要求,是那个年代虽然现实但也是无奈的选择。就它那个有效射程,那个发射环境要求,还打起来惊天动地的,顷刻就会引起敌人注意,招来敌火力的重点打击,重得跑都来不及,不出现伤亡才怪。更纳闷的是,这东西还装备在驻港部队里,香港那个三面靠海一面向陆还被河流隔断的地方,也就是出现水陆两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69式火箭筒就够,灵活还可以巷战。至于滩头,98式也不中用,还得火炮群和导弹。我建议,谁批准列装98式的,就该让谁去扛上一年再说。
    还有一款PF89式, 可单兵携带,直射就200米,表尺最大射程400米。PF89A的表尺射程1000米。表尺射程那指标是不可靠的,就象是步枪,表尺射程1公里多,你打打试试,看能打中不?你想让敌军的主战坦克冲到离你230米才开火吗?那样的话,射手还有多大的生存机会?最要命的是,300米是实战统计的最频繁最紧要的交火距离,是班排步机枪火力有效射程最敏感的距离,有两种可能:第一是射手脱离班排独自前出至敌装甲群230米以内,那就意位着射手距离班排100多米远,很难得到班排火力的直接掩护,发射后还要脱身回返;第二是全班排前出。无论哪一种都将士兵完全暴露于敌军精准的火力之下,置于危险的境地。230米的距离,仓促的火箭筒不一定打得准敌人装甲,但敌装甲的火炮一定是百发百中。要是在平原地区,230米还有发射的机会吗?这样的作战方式,与自杀性攻击无异,还有造成士兵脱离班排长协调指挥范围的危险。这在实战中是非常要命的,仅这一条,就说明PF89还不能满足现代战争要求,至少不能满足平原地带现代战争的要求。你可能会说,世界上品种那样多的火箭筒大多数射程都不足400米,难道都不满足要求吗?我要说,是的,它们都不满足要求。射程近不是因为这个距离合适,而是遇到了技术和费用瓶颈。
    还说什么PF89不占编制?你要说加挂枪榴弹发射器不占编制,我承认;你要说89式掷弹筒不占编制,我也承认;但你要说PF89火箭筒不占编制,我不承认!什么人手一具,有必要吗?还民兵?搞笑吧,民兵新40火最好,“用了都说好”。没人愿意背个一次性大筒子满山跑,打完一发少一发,还没69打得远。在实战中能保证每个人发挥威力吗?要占多大的训练强度?哪怕是财大气粗的美军,谁见过人手一具的?我看就是上了外国那个“一次性使用”的商业宣传的当。军民都跑到230米的距离上打坦克,这是啥年代的思维啊。实战中目标多样,你如何配选弹种?可别说要在战场上把大伙凑成一堆挑选大筒子,然后再散开,再凑再散。明明弹筒分离是符合我国地理多样性和我军特点的,为什么偏偏要丢掉?
    也别说PF89那个大筒子能在平时训练重复用。不错有的是可以再装,也不是所有的都能重装,但一定不是战士自己装,你得返厂去装!那筒子是复合物的,不管是酚醛树脂还是环氧树脂,最高耐热温度就215℃,打完不膨胀不变形才怪。这些材料一但固化,矫形怕是很费劲的。筒前后都有密封和其它装置,那可是没法重复用的。
    我们以前国力太差,只好用无后座力炮或火箭筒去打重型坦克,那是没办法的办法,没别的武器可用啊。也没见打掉过几辆坦克,火力点倒是打掉不少。靠的是战士的勇敢精神,付出的是战士生命和鲜血的代价。现在有了成系列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射程和精度比火箭筒就是天壤之别。怎么还想着用火箭筒去打现代主战坦克?   
    火箭筒应该是班排用的轻便武器,一定要考虑到它在密闭空间的使用。PF89不能密闭空间发射,这是根本性的缺点。火箭筒它就不是对付现代主战坦克装甲的,而是对付近距离轻装甲目标、火力点、工事、有生目标的。它应该能伴随步兵班冲锋、撤退。应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使用的便捷性应当向班排用步机枪看齐。城市巷战也完全可能遭遇主战坦克,以色列常常这样干,开梅卡瓦到街上当堡垒,这家伙装甲比美军M1A2还强,人家武器实在太差拿它没办法;俄罗斯也这样干过,开T72到车臣巷战,但车臣武装武器稍好点,结果就完全不同了,绕道打侧面后面顶部。
    火箭筒是班排连的基本直射武器之一,与迫击炮的曲射构成良好搭配,在山地和城市巷战非常高效。二战中火箭筒应用很广泛,太平洋战场的岛屿作战中火箭筒成了明星;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新40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基本武器,其最根本的优点就是不依赖系统,反应迅捷。要知道,系统化虽然是优点,但也是缺点,别整天宣传追求高大上,那容易误导人。在残酷的战斗中,身边有切实可靠耐用的武器,对士兵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它们才是你最忠实的伙伴。我看过一些作战回忆录,感觉是当你最需要高科技武器系统的时候,它一定会跟你闹别扭掉链子;可要可不要的时候,它才会来凑热闹出风头。我不是贬低高科技武器系统,我只是强调基本武器与高科技武器系统具有同等重要性,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大投入的集中攻关。片面依赖高科技系统,最糟糕的就是会造成“等候”或“依赖”心理,使战场上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美国大兵就是这样,只要一受到攻击,连战场态势都没判断清楚,第一件事就是呼叫后方和空中支援。要是大家都这样喊,再强的后方支援也顾不过来。我是想说,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战斗决胜的关键。
    让我们再来看看,单兵或班排在战场上对抗现代主战坦克的机会有多大。典型的现代主战坦克,主要有德国豹2A6,美国M1A2,俄罗斯T80或T90,英国挑战者2,法国勒克莱尔,日本90式或10式,以色列的梅卡瓦是个另类暂不列。这些坦克都能披挂反应装甲或复合装甲,正面装甲防护力都大于均质钢0.9米及以上,很倾斜。以单兵的火箭筒破甲深度,除了极个别的如AT-12T,基本上都很难击穿,除非是侧后或顶。而且,这些坦克都很重很贵,装备量都并不大,但机动性很强。每个国家也就几十到几百辆不等,这些坦克的使用基本都在平原或沙漠地带。水网稻田河流山地就极大地限制它的使用。如果集团性使用,一定是经过各方面全面的准备,诸军兵种协同,用在决战的大规模战场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单兵或班排连在仅250米的距离上用便携式火箭筒对抗坦克和装甲集群攻击是完全不可能的,将暴露在敌人精准强大的各种火力之下,如果运气好偶尔击中一辆,接下来就是射手牺牲。如果是98式那个用法,很可能整个炮班重大伤亡,换来一次不一定命中的发射机会。仅在个别情况下,伏击少数车队才有可能,一般在车队里也就有1到2辆重型坦克,其它都是轻装甲车辆。也就是说,火箭筒击毁重型主战坦克的机会非常的小甚至于无。在决战的集群中,打击主战坦克的任务就应该是坦克本身、飞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反坦克导弹、大威力火炮群末敏弹这一类的武器。火箭筒没有必要片面追求过高的反坦克威力。
    既然重型主战坦克的装备量有限,而且大量使用的可能性很低,那么,反坦克导弹的数量就是能装备的起的,而且导弹的效果是火箭筒根本无法比拟的。
    反坦克导弹确实贵,比如红箭12至少30万元以上,就算红箭8也要10万元以上。红箭8系统全重几十公斤,战斗勤务至少要4个人。红箭12只有10公斤左右,战斗勤务2人就够。没法想象巨大量的红箭12下到班排一级,而且反坦克导弹不是傻瓜型武器,必须是专业射手。也没法想象它在战场上象火箭筒一样皮实。很贵的价格和携行的娇嫩决定了它的打击对象是较高价值的目标。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价格降不下来。但在大规模的决战中,事前有战役和战术配置,决胜是维一要紧的,也就顾不上那般精打细算了。以色列的长钉SR很便携,很准确,但估计不会便宜,再低价也会比火箭筒高很多,最大射程仅800米,想了想还不如多装备几具火箭筒更符合实战要求。
    边界冲突是我国未来最主要的作战形式。在实际战场上,遇到轻装甲、土木工事、火力点、有生目标的几率比遇到重型主战坦克大的多的多,要占到95%以上。因此,火箭筒的功能定位就应该在这。除非是极其坚固的永备工事,摧毁大多数的轻装甲、工事和火力点,火箭筒能达到0.4米的破甲深度就够了。
    我军现役的89式和98式,均不能密闭空间发射。98式大而苯重,能重复用,寿命200发,可弹药得一个班伺候。单兵要是扛着跑5公里的话估计就吐血了。这玩意放在吉普车上倒可以,但是吉普车跑到离敌坦克300米去发射也够搞笑的。能密闭空间发射的DZJ08式威力不够,没有对付中型装甲的能力。
    反重型主战坦克的任务交给红箭系列导弹去完成。98式该立即淘汰!
    下面介绍几款世界上主要的火箭筒:
    以色列B300,是一个“半导弹”化的东西,是以色列一家飞机制造公司搞出来的,它把陀螺仪之类的玩意儿也给凑上去了,太复杂太精密也太贵。也许是发展的方向吧,但我军这样大的装备量,还是算了吧。69式我们生产了四十多万发。就算B300按50万军队每个班1具最少最少了没法再少了,也得4万多具,你也受不了。以色列的国情和周边态势决定了他必须在武器装备上取得最大优势,他可以有战术性失误不能有战役性失败,否则就是亡国。
    美军的M136(AT4)后焰太大,不能密闭空间使用。但瑞典AT4有个CS版,能密闭空间使用,据说后抛平衡体是盐水?水这个东西我国在研制DZJ08式的时候考虑过,放弃了改塑料片了。
    美军的SMAW倒是定位明确,能密闭空间使用,主要对付土木工事,射程远达500米。虽没打算对付现代主战坦克,破甲也高达600mm/70°。精度相当高,弹种多且可以发射温压弹。引信先进高效,它还有一种巷战使用的蛋蛋,能恰好炸开墙壁杀伤墙另一面房间的有生目标,而墙这一面的射手不受伤害。端的是好功夫啊!但这个东西是在B300的基础上开发的,估计也很复杂。91年每发弹就4500美元,俺们可用不起。
    我军的DZJ08式单兵多用途攻坚弹武器系统,定位明确,是我军首个可在密闭空间发射的平衡抛射原理的火箭筒,这开发精神非常难得可贵。性能不错,用于巷战和山地最好了。但是一次性使用,射程也近了些。
   法国的丘辟特ACL300式70mm火箭筒,可在密闭空间发射,穿甲深度够大,但射程嫌小,它的弹种比较单一。
   英国的劳80,穿甲深度较大,射程一般,观瞄设备先进。不能在密闭空间发射。感觉它那个试射枪没啥用,因为炮是人扛的不是固定的,就算枪先打中了,瞄准就被破坏,再发炮未必打得中。是两次瞄准不是一次瞄准,还耽误时间。看来英国也有“想当然”的官僚形式主义啊。
   瑞典古斯塔夫M3:这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武器,具有轻型无后座力炮的特征,发射筒的导向管带膛线,可重复使用,可以在密闭空间发射。既可以发射同口径弹也可以发射超口径弹。精度高。早期的M2-550型发射重达3.2千克的FV-502弹时有效射程可达700米,最远射程2300米,但其发射系统全重达18千克。而卡尔古斯塔夫M3型则成功的解决了重量问题,其全重由M2-550型的18千克降到9.5千克。有效射程250米,可击穿900毫米厚均质装甲。这款武器历史很长,早期型号距今已经几十年了,名气相当大,装备量和出口量也很大,最大的优势是它的精度和破甲深度。使这种较轻的单兵武器拥有了对抗现代主战坦克装甲的能力。但相比它的早期M2, M3射程的300米有效射程不敢恭维。
    2014年9月26日萨伯推出新型“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M4便携式无后坐力火箭筒。M4重6.7千克,较卡尔古斯塔夫M3轻3千克。M4总长减到了1米以内。计划2016年将其推向市场。萨伯还为M4选装智能瞄准系统使其能够发射可编程弹药。此举是面向未来的措施。卡尔古斯塔夫M4标配瞄准镜与M3型一致,此外该火箭筒还可在其皮卡汀尼导轨上安装红点瞄准镜。此外,萨伯第一次在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上加装安全装置,该双模安全装置可确保M4在装弹状态下的安全性能,而这在上代产品中是不具备的,这就减少了在运动中的装填时间。除了减轻重量以外,安装皮卡汀尼导轨允许M4安装前握把和肩扛座。而且前握把还可以由远程控制系统替换以配合智能瞄准系统使用。与此同时,最新型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加装射击计数器,该结构提高了该火箭筒的准确性以及武器使用年限。尽管减轻了重量,M4的钛合金/碳纤维结构仍具有M3钢/玻璃纤维结构1000发的使用寿命。萨伯确认M4采用新材料增加了其造价,因此公司决定在M4最终代替M3之前同时运营两条生产线。卡尔古斯塔夫武器系统使用有极大地选择灵活性,目前有11种弹药可供选择,接下来还有可编程灵巧弹药将登陆市场。萨伯官方公布该公司目前正着力于研究一种新“超轻弹药”,它具有“制导前锁闭” “多攻击模式”等特点以及约1.5千米至2千米的射程。
    它能兼容同口径弹﹙后装转开后喷口既可﹚和超口径弹﹙前装﹚,也是一大特点。它也得另一个战友帮着装弹。
    最值得我们学的就是它在装弹状态下的安全性能,可以减去临敌的首发装填时间。这个思路非常符合实战要求,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在无后座力炮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兼发射筒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这个特点能让古斯塔夫回光返照。
  
  
  

     注意看它的后装同口径弹是无尾翼的。这种弹轻而准,但是也限制了它的威力。
    古斯塔夫M4一但列装性能将是最好的,不过也可能是最贵的。它的射程令人羡慕,估计小日本又该蠢蠢欲动要购买了。
    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分推崇古斯塔夫,从古斯塔夫开始采用超口径弹,就说明它的处境开始不妙了。现在它尽全力的采用最新技术最好材料,是想极力拉大与其它同类武器系统的距离,尽量久的维持它的存在。但是,无论如何它也避免不了无后座力炮与身俱来的缺点,这些缺点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优点,关键是你要在矛盾中寻求平衡,要拿它作什么用,能不能用得起。
    如果数量很大的超口径弹的尾翼制造费用超过了膛线炮要求的炮本身的结构和材料,就得考虑哪样更合算了。膛线炮同口径弹更准,但是口径小对弹的威力有限制,你又不能把它做的很粗。
    德国铁拳3式火箭筒:该火箭筒使用超口径弹,能在建筑物、地下室、堑壕等狭小空间内使用。全重12公斤,有效射程400米,破甲厚度达700毫米。发射筒组件包括发射筒、发射药、点火具、平衡体、护腮板、提把和背带等,一次性使用。但发射、击发装置组件由握把、发射机构、击发机构、保险装置、前手柄和肩托等组成,可重复使用。
    我个人认为这款武器的优点就是“性能均衡”!它稍稍长了点,1.2米,但完全可以接受(其实我觉得稍长一点自有好处,我后面再说);也重了点,但也可以接受。它的射程较远,能与步兵班排步机枪火力协调;它的破甲深度也够用,达700毫米;它的发射筒一次性使用,但发射、击发装置重复使用,我认为这种组合兼顾了费用、运输、平时训练和战场实际,是最佳的组合。
    以生产“铁拳”反坦克火箭筒闻名的德国武器制造商诺贝尔炸药防务有限公司(DND)最近又出新产品。近日,它向外界展示了一种新型肩扛式多用途单兵武器——Wirkmittel 90。这款新武器的有效射程达到1200米,是该公司最新型“铁拳3-IT”射程的1倍,而且,它还能为使用者提供3种射击模式。这款90毫米口径的步兵武器在“铁拳”的基础上研制而来,配备了3种弹头,可以打击各种防御工事,包括地堡、砖墙,或者其他坚固建筑物。此外,它还能对付轻型装甲车。值得注意的是它似乎相对弱化了反坦克性能而强调了多用途,射程是努力的增大。
    在对上面几种火箭筒进行对比之后,我发现最优秀的是德国铁拳3,性能非常的均衡,优于瑞典古斯塔夫M3和AT4,优于美军的SMAW,也优于我军的89式和DZJ08式。各项性能全面满足实战要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重量略大。


  

  




      
    古斯塔夫M4与铁拳3相比,制造的成本和难度高很多。就拿它的筒子来说,古斯塔夫以前本质上是无后座力炮,但它后来开发出了超口径的火箭增程弹,你叫它火箭筒也行。既然是带膛线发射后部装填的同口径弹药,要克服较大阻力去维持较高的初速和射程,那就注定了它的身管要承受高膛压高温,要求用高强度高韧性高耐磨的材料制作。成熟的材料就是金属,炮钢最经济但也最重;目前全世界都还无法用非金属材料做身管内衬 (也有正在研究的极特殊的例子,概念性的用于迫击炮) ,复合材料只是外裹金属内衬用于减重,既使这样,也需要很高的工艺技术。在反复使用时不同的材料伸缩匹配不能有间隙和剥离,膛压很高的火炮还需要热处理和身管自紧,结合的工艺要求就更高。古斯塔夫M4身管采用的是钛合金外裹碳纤维,也就是把最好的材料用上了,这是它大幅减重的主要原因,同时它的材料和工艺也就更花钱更贵,不可能便宜下来。你看它的膛线很深也很密,范围是从口部一贯到底(不含后喷焰喇叭口) ,这样的东西制造费劲费时费钱,技术上我国根本没问题,连50倍口径的长身管大威力的152榴弹炮都没问题,但是你得多花钱,不管你是用刀具拉还是轴锟锻轧。因此我不同意有的专家以古斯塔夫为目标的意见,我认为我们没必要这样搞花这些钱。铁拳3的筒身是浸涂环氧酚醛树脂的玻璃纤维,内有铝制衬套。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就是我们俗称的玻璃钢,很成熟的老技术也不贵,民用的很多压力容器比如氧气瓶都可以用它制作,60年代我们为了省木料便于成型制造,就用在枪托上了,现在就更成熟了。铝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可以进行高效的表面热处理,这方面我国的技术非常成熟,95式步枪的机盒就是铝+表面热处理。铝与玻璃钢的结合也是很多年的成熟老技术了。铁拳3发射超口径弹无需膛线,筒身工艺简单很多,材料也便宜很多。成熟、可靠、便宜、高效,为什么不呢?与其把复杂昂贵的东西用在身管上,不如把精力和钱用在弹药和其它设备上。
    铁拳3的设计思路是最适合我军的,比瑞典古斯塔夫M3更适合。矛盾中求平衡是万事万物的真理,反映在军事装备上,铁拳3是个优秀的典范。虽然原理上二次点火会使精度会受到影响,可在400~500米的距离上,有膛线的古斯塔夫M3精度到底比无膛线超口径的铁拳3高出多少呢?我没查到精度的数据,但从有效射程的较大差别上可以看出,在250米的距离上精度的差别会非常的小。如果古斯塔夫用它那款FFV597火箭增程尾翼稳定超口径破甲弹,精度也会下降。超过了500米,一样的都很难打中。况且,精度与弹本身有巨大的关系,与瞄具等等其它因素也有关。古斯塔夫一直采用膛线,我感觉是为了保留它前身无后座力炮的特色与风格,唯持品牌效应,有更多的商业考虑在里面。
    空心装药的原理是威力与弹径呈正相关,就算是多级串连战斗部也对弹径有要求。如果是同口径弹,弹径就受限,破甲深度也就受限。这就是我们看到一个细筒脖子要配一个笨粗脑袋的原因。古斯塔夫最大的招牌是精准和重复使用,寿命是1000发。如果这两点的优势被减弱,以它的复杂结构和高价,前途堪忧。美军的装备一向是品种繁多,他采购古斯塔夫M3,数量很小,能应付几次战斗就是他的目地,并不是性能高到非采购不可的程度。鬼才知道这里面还有没有别的考虑和交易。
    当我看到日军装备着德国铁拳3的时候,我的心一沉,如果我军有这样的武器,我们就不需要三种只要一种就行了,那该减少多少资源和后勤量啊。更可怕的是,说明了日军符合实战的精明眼光和战术思维,这种务实的态度同样可能表现在其它武器系统上。你可以说日军采购铁拳3很贵,但是你如果想一想,研制多种武器的时间和各类资源耗费,后勤的麻烦,士兵的艰苦,换来的是虽然便宜但效能低下的武器,实战中要付出多少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你的思路就会转变。
    小日本也装备古斯塔夫早期型,其实它完全具备研制M4这类武器的能力。它在碳纤维技术上是世界领先的,大规模生产碳纤维的技术就是小日本发明的(1959年日本人近藤昭男发明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具有生产工艺成熟、综合性能好和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产量占碳纤维全部产量的90%以上。今天我们说的碳纤维,不指明的话一般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猜测它的冶金技术也不会低,反正它的炼钢技术很高。它外购武器有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考虑和束缚。小日本正在突破和平宪法,一但突破它就会争取武器出口。你就看着吧,到时候这类日制武器会到处都是,跟它的丰田皮卡一样多。漫延到中东和非洲,打悍马一打一个准,让美国老大后悔不迭。
    再来看看训练和使用习惯。从我第一眼看见那种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兼发射筒,我就反感,然后怀疑,继而思考。这样的做法固然消除了发射后的携带负担,然而你还是要把这个大筒子背到最前线去发射。我们来算一下,虽然这大筒子本身不重,但10具就是20多公斤,相当于10发重型弹,你说实战中你需要更多的筒还是弹?所谓人手一具那是胡说,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战斗中总是有分工的,还要携带别的武器,一个步兵班8~12人,要带步枪、班用机枪、手榴弹、迫击炮,还有弹药和其它很多东西,本来就够重,平均每人已经在30公斤以上了,还能带多少东西?一个班带2具火箭筒和10来发弹撑死了,实战中如果平均一个班能打掉一到两个火力点,战果就算上佳了。一次性的东西,平时训练又有多少实弹射击的机会?就算是模拟弹也得1/10。10个不熟练的射手也比不上1个熟练的射手,好不容易背到战场上的武器就那样瞎打浪费掉吗?就算筒不贵,一次成型的简易光学瞄具“价格低廉”,但你总不能一直简易下去吧,如果你想加装合乎现代战争环境要求的带有红外、夜视和纠偏功能的观瞄系统,它就一定很贵!况且,你还要考虑与国际要求接轨,用于出口。
    PF89的高效瞄准具就是可以卸下来的,但它没有与发射机构整合在一起,实在没有铁拳3那样小巧方便和经济。筒扔掉了,击发也扔掉了,高效瞄准具你不是还得带走吗?
    一个人的使用习惯与武器效能密切相关,当你与手中的武器磨合期越长,你就对它越熟悉越信赖,越可靠,效能就越高。铁拳3就体现了这样的优点,发射击发装置组件和描准具重复使用,筒一次性使用。这样的组合非常聪明均衡。它的操作和抵肩,与步枪很近似。士兵可以单独把玩发射、击发装置组件和描准具,找瞄准、手臂的弯曲、击发的力度等等细腻的感觉,时间稍长就可以带筒,结合姿势以及战术动作达到高度的熟练密贴,玩出老兵的花样来。这样才能使武器充分发挥效能。
    别看铁拳3有1.2米长和12公斤重,但紧凑,携行性和握持性相当好。不过既然它专门有个很像样的抵肩,估计后座力不会太小。它的瞄具貌似就在左侧,左撇子不好使。要是巷战右向拐角,占绝大多数的右撇子们就得多探出一点头去瞄,易遭敌狙击。这些都需要改进。
    火箭筒有向简易制导发展的趋势,关键问题是要维持一个可接受的价格水平。射程毫无疑问是努力增大。
    以上可见我军的火箭筒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多大的差距!我们的落后不是一星半点。虽然我们不一定追求高精尖,但是实战所必需的性能总该达到吧?总得有一些能不断发展的技术储备吧?比如射程,比如发射环境要求。
    印军装备着古斯塔夫,日军既装备古斯塔夫也装备铁拳3。在相同的作战条件下,意味着我军的便携班排连直射火力处于劣势,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二、最后对我军火箭筒发展提出建议:
    最要紧的是研发和生产体制。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各研究设计机构和制造分开竞标效果并不好。这是军品不是民品,宜高层权威牵头,充分听取战士意见结合单兵和班排连技战术,坚决打破各机构间的小保守小私心壁垒,集中并整合全国力量攻关。商业方面可以商量嘛。
    我们不是没人材没科研资金,而是没有进行整合,没有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很有些“有劲使不出来,没地方使,没法往一个地方使”的味道。PF89式是安徽江北厂这个地方军工厂在69式停产后的困境中搞出来的,很光荣很不容易,也让企业脱了困。但记者询问有没有进一步的目标,厂长的回答是暂时没有。
    对比瑞典古斯塔夫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放,不断焕发生机。真的令人感慨。说明我们的机制有问题,不怪这些实属不易的厂,大投入研发一但失策,整个厂就连生存就成问题了,让职工怎么活?你要是厂长,你敢不敢?
    火箭筒的关键技术多集中在弹上,想了想最难的有几样:弹的推进系统要依赖效能很高的推进剂,才能减焰增程和密闭空间使用,还不能太长,这是最难的;引信是重点;高效的观瞄设备,足够小巧轻便可靠耐用,还不能太贵。
第一、主要定位于摧毁轻装甲目标、火力点、土木或砼工事、有生目标。
    主要破甲弹深度不小于400毫米。为了特殊条件下的应急,为对付中型装甲预留余地,破甲深度600毫米足够。PF89式已经达到620毫米,不必再提高。甚至可以降低一点换取更好的携行性、操作性和射程。
第二、不要膛线。
    只发射超口径弹。筒的直径60毫米恰当,84毫米感觉有点粗了。弹是分用途的,如果不打主战坦克,弹就轻的多射程也远的多。不要膛线的超口径弹径可粗可细,更符合实战中多用途目标多样性的要求。筒装一次性就把弹径限制死了。
第三、借鉴(不是仿制更不是购买)德国铁拳3和瑞典古斯塔夫M4的思路,取长处去短处,研发新系统。
    暂没有必要考虑简易制导。制导武器的便携减重任务交给红箭12这样的系统和单位。我军数量大、成本控制要求高,要的是轻便结实抗造便宜便于训练。
    两分离:弹与筒分离,筒与击发瞄具组件分离,为实战中灵活的实地配选弹种和加装高效的观瞄设备预留条件。
第四、有效射程一定要超过400米,任何无此性能的火箭筒都谈不上好。
第五、必须能密闭空间发射,能仰射和俯射。任何无此性能的火箭筒都是过时的。密闭空间发射、能仰射和俯射在山地或巷战中好处极大,这不用多解释。
第六、多用途高可靠性。发展高效引信(含近炸引信)。弹种适度不要太多。多级串连的空心装药弹、燃料空气弹即所谓的温压弹、延时引信的穿甲高爆弹、近炸引信的高爆弹/燃烧弹。应该以PF89A那样的穿甲后随进高爆杀伤燃烧(金属锆之类)为一体的弹种为主。
    一定要能够在装弹状态下安全携行,减掉临敌的首发装填时间。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有人叫嚷什么一次性使用了。
第七、观瞄和发射组件可拆卸重复使用,一定要有红外、夜视和纠偏功能。
第八、加装可快速拆卸的脚架,稳定性和准确性大增,增重不多增效不少。
    脚架可以承受一些后座力或者向前掉落的力﹙要知道没那样理想的理论上的平衡啊﹚,更有很高的实战价值。但不要替代肩射而是要兼容肩射。战场上到处缺人,也难免有人负伤。脚架能使射手放下系统腾出手来独自装弹无需战友帮助,也考虑到射手在一只手负伤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操作。用不着的话,拆下来就是了。
    这里就有一个我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发射筒太短也不好?因为太短带来几个负面问题:第一是使射手脸部离炮口太近,发射时有心理顾虑和一定危险。炮弹飞离炮口的一瞬间总有一定的向后冲火焰,铁拳3和古斯塔夫M3的炮口距离射手面部都在35厘米以上;第二就是使射手的手肘姿式不自然,影响瞄准;第三就是加装脚架不便。我看不一定非要两脚架,也可以是三脚架四脚架,看设计的水平了。
    顺便扯一下日军的89式步枪,就是带两脚架的。别轻易笑话人家。我倒是认为很有用,它的材料和制造水平不会差,这样就能在特殊情况下把它暂时当成班用轻机枪使用。看看它的老三八步枪,简单可靠,精准,枪口焰低,后座力小,很适合日本人用。反应了它的内、外弹道设计和发射药的高水平。至于它的威力其实也够,挨上一枪足以使人丧失战斗力,并不是网络流传的那样低。小日本是很精明务实的。
第九、大胆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出路就在这里。
    比如更高爆速、安全耐储的炸药,更好的推进剂,更薄更轻的身管,更轻巧可靠的引信,更合理的弹体材料、形状和尾翼,等等。
    新40火比老40火性能大幅提高,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更好的8701炸药,有了比黑火药更好的双基推进剂。PF89穿甲威力大,就是采用了两级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
第十、基本型定型后,探索人机分离的特殊型﹙甚至于智能型﹚,进一步拓展它的用途。可在一定距离外遥控瞄准和发射。这种特长特别适合运动战和游击战,在进攻或掩护撤退中都有作用。也可以现场去掉推射柱改装成带有可遥控起爆功能的地雷。关键是信号持久稳定、抗干扰、可靠。
    我期待着,凭着我国军工一贯的在艰苦条件下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只要给于信任、适度激励和合适的机会,有强有力的领导,我军新一代的火箭筒一定能成为全世界所有火箭筒品种中费效比最高、最适合多用途作战要求、最可靠、声誉最高的火箭筒。
一个读者对我国火箭筒发展的建议
一、火箭筒的定位
1、火箭筒应该用来消灭的目标主要是敌人的火力点、工事、轻型装甲车辆、有生目标。
2、其有效射程不小于班排单兵自动步枪的射程,即400米及以上。这是因为,实际战斗是伴随步兵班排的,而且是听指挥区分先后目标的,不是远在后面或前面脱离指挥员随意发射的。最大射程1000米足矣。
3、其破甲深度当然大了好,但决不片面追求。
4、其战斗全重不宜超过10千克,长度不超过1.2米就行,筒能伸缩最好。太短了并不一定好,后面我还会说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可以单兵携行单兵使用,不能太妨碍单兵战术动作。
5、必须能在密闭空间发射,而且能仰射和俯射。
6、弹筒分离,不赞成一次性使用。因为一次性使用的制造量和实际运输携行量更大,训练不便。
7、精度要够,400米的有效射程不能带水分。
8、要可靠耐用。还要便宜。
    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因为在火箭筒的研制中首先要明确它的战斗任务,避免片面追求大威力高性能,减弱它的实际作战效能和多用途。我发现我国的班排连用火力由以前的比较单一变成了品种越来越繁杂,冒出了由一个极端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苗头。这固然反映了国力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但也有偏离实用性的危险倾向。
随着便携式导弹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已不必让火箭筒去完成导弹的任务。目标如果超过500米,火箭筒就基本打不准了。非要让火箭筒去打击500米以外的目标,带来的问题就会很多,如尺寸、重量、火焰、使用寿命、运输和携行、占用遍制、费用等等实在不合算。
个人觉得国产PF98就是一个定位缺失的典型例子,由于预研期正处于军费压缩、相对封闭的年代,导致其使用思想、性能指标等与时代脱节。PF98火箭筒分营用和连用两种,威力较大,但全系统沉重,发射筒将近10kg,4发破甲弹重量就超过25kg,采用“一射手配备两弹药手”的编制。装填了7公斤重的火箭弹后98式火箭筒有将近17公斤重,将近1米6的长度。一般的士兵背着别提战术动作,士兵只背着发射筒和脚架如果再带上瞄准具和两发火箭弹,站起来都费劲。整个系统机动能力差,发射小组编制大,导致作战方式不灵活。发射特征巨大,射手容易暴露。


    PF98式发射装药多。后喷十分严重,发射时火箭筒正后方100m、左右各70°均为危险区,如此大的危险区,让PF98式火箭筒在选择阵地时非常困难,特别在城市、登陆滩头等狭窄环境中更难。更别提在室内发射了。有效射程400米,无制导的800米射程有多大的命中率非常令人怀疑。
   
    PF 98式火箭筒从骨子里看就是火箭筒化的无坐力炮。只有发射前才能装填火箭弹,无法带弹携行。这样战术思想落后的武器却配置到需要及时火力的一线步兵连,存在着“冲不上、展不开”的严重问题。
   
   
    98式背离实战要求,是那个年代虽然现实但也是无奈的选择。就它那个有效射程,那个发射环境要求,还打起来惊天动地的,顷刻就会引起敌人注意,招来敌火力的重点打击,重得跑都来不及,不出现伤亡才怪。更纳闷的是,这东西还装备在驻港部队里,香港那个三面靠海一面向陆还被河流隔断的地方,也就是出现水陆两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69式火箭筒就够,灵活还可以巷战。至于滩头,98式也不中用,还得火炮群和导弹。我建议,谁批准列装98式的,就该让谁去扛上一年再说。
    还有一款PF89式, 可单兵携带,直射就200米,表尺最大射程400米。PF89A的表尺射程1000米。表尺射程那指标是不可靠的,就象是步枪,表尺射程1公里多,你打打试试,看能打中不?你想让敌军的主战坦克冲到离你230米才开火吗?那样的话,射手还有多大的生存机会?最要命的是,300米是实战统计的最频繁最紧要的交火距离,是班排步机枪火力有效射程最敏感的距离,有两种可能:第一是射手脱离班排独自前出至敌装甲群230米以内,那就意位着射手距离班排100多米远,很难得到班排火力的直接掩护,发射后还要脱身回返;第二是全班排前出。无论哪一种都将士兵完全暴露于敌军精准的火力之下,置于危险的境地。230米的距离,仓促的火箭筒不一定打得准敌人装甲,但敌装甲的火炮一定是百发百中。要是在平原地区,230米还有发射的机会吗?这样的作战方式,与自杀性攻击无异,还有造成士兵脱离班排长协调指挥范围的危险。这在实战中是非常要命的,仅这一条,就说明PF89还不能满足现代战争要求,至少不能满足平原地带现代战争的要求。你可能会说,世界上品种那样多的火箭筒大多数射程都不足400米,难道都不满足要求吗?我要说,是的,它们都不满足要求。射程近不是因为这个距离合适,而是遇到了技术和费用瓶颈。
    还说什么PF89不占编制?你要说加挂枪榴弹发射器不占编制,我承认;你要说89式掷弹筒不占编制,我也承认;但你要说PF89火箭筒不占编制,我不承认!什么人手一具,有必要吗?还民兵?搞笑吧,民兵新40火最好,“用了都说好”。没人愿意背个一次性大筒子满山跑,打完一发少一发,还没69打得远。在实战中能保证每个人发挥威力吗?要占多大的训练强度?哪怕是财大气粗的美军,谁见过人手一具的?我看就是上了外国那个“一次性使用”的商业宣传的当。军民都跑到230米的距离上打坦克,这是啥年代的思维啊。实战中目标多样,你如何配选弹种?可别说要在战场上把大伙凑成一堆挑选大筒子,然后再散开,再凑再散。明明弹筒分离是符合我国地理多样性和我军特点的,为什么偏偏要丢掉?
    也别说PF89那个大筒子能在平时训练重复用。不错有的是可以再装,也不是所有的都能重装,但一定不是战士自己装,你得返厂去装!那筒子是复合物的,不管是酚醛树脂还是环氧树脂,最高耐热温度就215℃,打完不膨胀不变形才怪。这些材料一但固化,矫形怕是很费劲的。筒前后都有密封和其它装置,那可是没法重复用的。
    我们以前国力太差,只好用无后座力炮或火箭筒去打重型坦克,那是没办法的办法,没别的武器可用啊。也没见打掉过几辆坦克,火力点倒是打掉不少。靠的是战士的勇敢精神,付出的是战士生命和鲜血的代价。现在有了成系列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射程和精度比火箭筒就是天壤之别。怎么还想着用火箭筒去打现代主战坦克?   
    火箭筒应该是班排用的轻便武器,一定要考虑到它在密闭空间的使用。PF89不能密闭空间发射,这是根本性的缺点。火箭筒它就不是对付现代主战坦克装甲的,而是对付近距离轻装甲目标、火力点、工事、有生目标的。它应该能伴随步兵班冲锋、撤退。应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使用的便捷性应当向班排用步机枪看齐。城市巷战也完全可能遭遇主战坦克,以色列常常这样干,开梅卡瓦到街上当堡垒,这家伙装甲比美军M1A2还强,人家武器实在太差拿它没办法;俄罗斯也这样干过,开T72到车臣巷战,但车臣武装武器稍好点,结果就完全不同了,绕道打侧面后面顶部。
    火箭筒是班排连的基本直射武器之一,与迫击炮的曲射构成良好搭配,在山地和城市巷战非常高效。二战中火箭筒应用很广泛,太平洋战场的岛屿作战中火箭筒成了明星;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新40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基本武器,其最根本的优点就是不依赖系统,反应迅捷。要知道,系统化虽然是优点,但也是缺点,别整天宣传追求高大上,那容易误导人。在残酷的战斗中,身边有切实可靠耐用的武器,对士兵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它们才是你最忠实的伙伴。我看过一些作战回忆录,感觉是当你最需要高科技武器系统的时候,它一定会跟你闹别扭掉链子;可要可不要的时候,它才会来凑热闹出风头。我不是贬低高科技武器系统,我只是强调基本武器与高科技武器系统具有同等重要性,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大投入的集中攻关。片面依赖高科技系统,最糟糕的就是会造成“等候”或“依赖”心理,使战场上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美国大兵就是这样,只要一受到攻击,连战场态势都没判断清楚,第一件事就是呼叫后方和空中支援。要是大家都这样喊,再强的后方支援也顾不过来。我是想说,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战斗决胜的关键。
    让我们再来看看,单兵或班排在战场上对抗现代主战坦克的机会有多大。典型的现代主战坦克,主要有德国豹2A6,美国M1A2,俄罗斯T80或T90,英国挑战者2,法国勒克莱尔,日本90式或10式,以色列的梅卡瓦是个另类暂不列。这些坦克都能披挂反应装甲或复合装甲,正面装甲防护力都大于均质钢0.9米及以上,很倾斜。以单兵的火箭筒破甲深度,除了极个别的如AT-12T,基本上都很难击穿,除非是侧后或顶。而且,这些坦克都很重很贵,装备量都并不大,但机动性很强。每个国家也就几十到几百辆不等,这些坦克的使用基本都在平原或沙漠地带。水网稻田河流山地就极大地限制它的使用。如果集团性使用,一定是经过各方面全面的准备,诸军兵种协同,用在决战的大规模战场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单兵或班排连在仅250米的距离上用便携式火箭筒对抗坦克和装甲集群攻击是完全不可能的,将暴露在敌人精准强大的各种火力之下,如果运气好偶尔击中一辆,接下来就是射手牺牲。如果是98式那个用法,很可能整个炮班重大伤亡,换来一次不一定命中的发射机会。仅在个别情况下,伏击少数车队才有可能,一般在车队里也就有1到2辆重型坦克,其它都是轻装甲车辆。也就是说,火箭筒击毁重型主战坦克的机会非常的小甚至于无。在决战的集群中,打击主战坦克的任务就应该是坦克本身、飞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反坦克导弹、大威力火炮群末敏弹这一类的武器。火箭筒没有必要片面追求过高的反坦克威力。
    既然重型主战坦克的装备量有限,而且大量使用的可能性很低,那么,反坦克导弹的数量就是能装备的起的,而且导弹的效果是火箭筒根本无法比拟的。
    反坦克导弹确实贵,比如红箭12至少30万元以上,就算红箭8也要10万元以上。红箭8系统全重几十公斤,战斗勤务至少要4个人。红箭12只有10公斤左右,战斗勤务2人就够。没法想象巨大量的红箭12下到班排一级,而且反坦克导弹不是傻瓜型武器,必须是专业射手。也没法想象它在战场上象火箭筒一样皮实。很贵的价格和携行的娇嫩决定了它的打击对象是较高价值的目标。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价格降不下来。但在大规模的决战中,事前有战役和战术配置,决胜是维一要紧的,也就顾不上那般精打细算了。以色列的长钉SR很便携,很准确,但估计不会便宜,再低价也会比火箭筒高很多,最大射程仅800米,想了想还不如多装备几具火箭筒更符合实战要求。
    边界冲突是我国未来最主要的作战形式。在实际战场上,遇到轻装甲、土木工事、火力点、有生目标的几率比遇到重型主战坦克大的多的多,要占到95%以上。因此,火箭筒的功能定位就应该在这。除非是极其坚固的永备工事,摧毁大多数的轻装甲、工事和火力点,火箭筒能达到0.4米的破甲深度就够了。
    我军现役的89式和98式,均不能密闭空间发射。98式大而苯重,能重复用,寿命200发,可弹药得一个班伺候。单兵要是扛着跑5公里的话估计就吐血了。这玩意放在吉普车上倒可以,但是吉普车跑到离敌坦克300米去发射也够搞笑的。能密闭空间发射的DZJ08式威力不够,没有对付中型装甲的能力。
    反重型主战坦克的任务交给红箭系列导弹去完成。98式该立即淘汰!
    下面介绍几款世界上主要的火箭筒:
    以色列B300,是一个“半导弹”化的东西,是以色列一家飞机制造公司搞出来的,它把陀螺仪之类的玩意儿也给凑上去了,太复杂太精密也太贵。也许是发展的方向吧,但我军这样大的装备量,还是算了吧。69式我们生产了四十多万发。就算B300按50万军队每个班1具最少最少了没法再少了,也得4万多具,你也受不了。以色列的国情和周边态势决定了他必须在武器装备上取得最大优势,他可以有战术性失误不能有战役性失败,否则就是亡国。
    美军的M136(AT4)后焰太大,不能密闭空间使用。但瑞典AT4有个CS版,能密闭空间使用,据说后抛平衡体是盐水?水这个东西我国在研制DZJ08式的时候考虑过,放弃了改塑料片了。
    美军的SMAW倒是定位明确,能密闭空间使用,主要对付土木工事,射程远达500米。虽没打算对付现代主战坦克,破甲也高达600mm/70°。精度相当高,弹种多且可以发射温压弹。引信先进高效,它还有一种巷战使用的蛋蛋,能恰好炸开墙壁杀伤墙另一面房间的有生目标,而墙这一面的射手不受伤害。端的是好功夫啊!但这个东西是在B300的基础上开发的,估计也很复杂。91年每发弹就4500美元,俺们可用不起。
    我军的DZJ08式单兵多用途攻坚弹武器系统,定位明确,是我军首个可在密闭空间发射的平衡抛射原理的火箭筒,这开发精神非常难得可贵。性能不错,用于巷战和山地最好了。但是一次性使用,射程也近了些。
   法国的丘辟特ACL300式70mm火箭筒,可在密闭空间发射,穿甲深度够大,但射程嫌小,它的弹种比较单一。
   英国的劳80,穿甲深度较大,射程一般,观瞄设备先进。不能在密闭空间发射。感觉它那个试射枪没啥用,因为炮是人扛的不是固定的,就算枪先打中了,瞄准就被破坏,再发炮未必打得中。是两次瞄准不是一次瞄准,还耽误时间。看来英国也有“想当然”的官僚形式主义啊。
   瑞典古斯塔夫M3:这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武器,具有轻型无后座力炮的特征,发射筒的导向管带膛线,可重复使用,可以在密闭空间发射。既可以发射同口径弹也可以发射超口径弹。精度高。早期的M2-550型发射重达3.2千克的FV-502弹时有效射程可达700米,最远射程2300米,但其发射系统全重达18千克。而卡尔古斯塔夫M3型则成功的解决了重量问题,其全重由M2-550型的18千克降到9.5千克。有效射程250米,可击穿900毫米厚均质装甲。这款武器历史很长,早期型号距今已经几十年了,名气相当大,装备量和出口量也很大,最大的优势是它的精度和破甲深度。使这种较轻的单兵武器拥有了对抗现代主战坦克装甲的能力。但相比它的早期M2, M3射程的300米有效射程不敢恭维。
    2014年9月26日萨伯推出新型“卡尔古斯塔夫”84毫米M4便携式无后坐力火箭筒。M4重6.7千克,较卡尔古斯塔夫M3轻3千克。M4总长减到了1米以内。计划2016年将其推向市场。萨伯还为M4选装智能瞄准系统使其能够发射可编程弹药。此举是面向未来的措施。卡尔古斯塔夫M4标配瞄准镜与M3型一致,此外该火箭筒还可在其皮卡汀尼导轨上安装红点瞄准镜。此外,萨伯第一次在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上加装安全装置,该双模安全装置可确保M4在装弹状态下的安全性能,而这在上代产品中是不具备的,这就减少了在运动中的装填时间。除了减轻重量以外,安装皮卡汀尼导轨允许M4安装前握把和肩扛座。而且前握把还可以由远程控制系统替换以配合智能瞄准系统使用。与此同时,最新型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加装射击计数器,该结构提高了该火箭筒的准确性以及武器使用年限。尽管减轻了重量,M4的钛合金/碳纤维结构仍具有M3钢/玻璃纤维结构1000发的使用寿命。萨伯确认M4采用新材料增加了其造价,因此公司决定在M4最终代替M3之前同时运营两条生产线。卡尔古斯塔夫武器系统使用有极大地选择灵活性,目前有11种弹药可供选择,接下来还有可编程灵巧弹药将登陆市场。萨伯官方公布该公司目前正着力于研究一种新“超轻弹药”,它具有“制导前锁闭” “多攻击模式”等特点以及约1.5千米至2千米的射程。
    它能兼容同口径弹﹙后装转开后喷口既可﹚和超口径弹﹙前装﹚,也是一大特点。它也得另一个战友帮着装弹。
    最值得我们学的就是它在装弹状态下的安全性能,可以减去临敌的首发装填时间。这个思路非常符合实战要求,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在无后座力炮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兼发射筒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这个特点能让古斯塔夫回光返照。
  
  
  

     注意看它的后装同口径弹是无尾翼的。这种弹轻而准,但是也限制了它的威力。
    古斯塔夫M4一但列装性能将是最好的,不过也可能是最贵的。它的射程令人羡慕,估计小日本又该蠢蠢欲动要购买了。
    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分推崇古斯塔夫,从古斯塔夫开始采用超口径弹,就说明它的处境开始不妙了。现在它尽全力的采用最新技术最好材料,是想极力拉大与其它同类武器系统的距离,尽量久的维持它的存在。但是,无论如何它也避免不了无后座力炮与身俱来的缺点,这些缺点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优点,关键是你要在矛盾中寻求平衡,要拿它作什么用,能不能用得起。
    如果数量很大的超口径弹的尾翼制造费用超过了膛线炮要求的炮本身的结构和材料,就得考虑哪样更合算了。膛线炮同口径弹更准,但是口径小对弹的威力有限制,你又不能把它做的很粗。
    德国铁拳3式火箭筒:该火箭筒使用超口径弹,能在建筑物、地下室、堑壕等狭小空间内使用。全重12公斤,有效射程400米,破甲厚度达700毫米。发射筒组件包括发射筒、发射药、点火具、平衡体、护腮板、提把和背带等,一次性使用。但发射、击发装置组件由握把、发射机构、击发机构、保险装置、前手柄和肩托等组成,可重复使用。
    我个人认为这款武器的优点就是“性能均衡”!它稍稍长了点,1.2米,但完全可以接受(其实我觉得稍长一点自有好处,我后面再说);也重了点,但也可以接受。它的射程较远,能与步兵班排步机枪火力协调;它的破甲深度也够用,达700毫米;它的发射筒一次性使用,但发射、击发装置重复使用,我认为这种组合兼顾了费用、运输、平时训练和战场实际,是最佳的组合。
    以生产“铁拳”反坦克火箭筒闻名的德国武器制造商诺贝尔炸药防务有限公司(DND)最近又出新产品。近日,它向外界展示了一种新型肩扛式多用途单兵武器——Wirkmittel 90。这款新武器的有效射程达到1200米,是该公司最新型“铁拳3-IT”射程的1倍,而且,它还能为使用者提供3种射击模式。这款90毫米口径的步兵武器在“铁拳”的基础上研制而来,配备了3种弹头,可以打击各种防御工事,包括地堡、砖墙,或者其他坚固建筑物。此外,它还能对付轻型装甲车。值得注意的是它似乎相对弱化了反坦克性能而强调了多用途,射程是努力的增大。
    在对上面几种火箭筒进行对比之后,我发现最优秀的是德国铁拳3,性能非常的均衡,优于瑞典古斯塔夫M3和AT4,优于美军的SMAW,也优于我军的89式和DZJ08式。各项性能全面满足实战要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重量略大。


  

  




      
    古斯塔夫M4与铁拳3相比,制造的成本和难度高很多。就拿它的筒子来说,古斯塔夫以前本质上是无后座力炮,但它后来开发出了超口径的火箭增程弹,你叫它火箭筒也行。既然是带膛线发射后部装填的同口径弹药,要克服较大阻力去维持较高的初速和射程,那就注定了它的身管要承受高膛压高温,要求用高强度高韧性高耐磨的材料制作。成熟的材料就是金属,炮钢最经济但也最重;目前全世界都还无法用非金属材料做身管内衬 (也有正在研究的极特殊的例子,概念性的用于迫击炮) ,复合材料只是外裹金属内衬用于减重,既使这样,也需要很高的工艺技术。在反复使用时不同的材料伸缩匹配不能有间隙和剥离,膛压很高的火炮还需要热处理和身管自紧,结合的工艺要求就更高。古斯塔夫M4身管采用的是钛合金外裹碳纤维,也就是把最好的材料用上了,这是它大幅减重的主要原因,同时它的材料和工艺也就更花钱更贵,不可能便宜下来。你看它的膛线很深也很密,范围是从口部一贯到底(不含后喷焰喇叭口) ,这样的东西制造费劲费时费钱,技术上我国根本没问题,连50倍口径的长身管大威力的152榴弹炮都没问题,但是你得多花钱,不管你是用刀具拉还是轴锟锻轧。因此我不同意有的专家以古斯塔夫为目标的意见,我认为我们没必要这样搞花这些钱。铁拳3的筒身是浸涂环氧酚醛树脂的玻璃纤维,内有铝制衬套。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就是我们俗称的玻璃钢,很成熟的老技术也不贵,民用的很多压力容器比如氧气瓶都可以用它制作,60年代我们为了省木料便于成型制造,就用在枪托上了,现在就更成熟了。铝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可以进行高效的表面热处理,这方面我国的技术非常成熟,95式步枪的机盒就是铝+表面热处理。铝与玻璃钢的结合也是很多年的成熟老技术了。铁拳3发射超口径弹无需膛线,筒身工艺简单很多,材料也便宜很多。成熟、可靠、便宜、高效,为什么不呢?与其把复杂昂贵的东西用在身管上,不如把精力和钱用在弹药和其它设备上。
    铁拳3的设计思路是最适合我军的,比瑞典古斯塔夫M3更适合。矛盾中求平衡是万事万物的真理,反映在军事装备上,铁拳3是个优秀的典范。虽然原理上二次点火会使精度会受到影响,可在400~500米的距离上,有膛线的古斯塔夫M3精度到底比无膛线超口径的铁拳3高出多少呢?我没查到精度的数据,但从有效射程的较大差别上可以看出,在250米的距离上精度的差别会非常的小。如果古斯塔夫用它那款FFV597火箭增程尾翼稳定超口径破甲弹,精度也会下降。超过了500米,一样的都很难打中。况且,精度与弹本身有巨大的关系,与瞄具等等其它因素也有关。古斯塔夫一直采用膛线,我感觉是为了保留它前身无后座力炮的特色与风格,唯持品牌效应,有更多的商业考虑在里面。
    空心装药的原理是威力与弹径呈正相关,就算是多级串连战斗部也对弹径有要求。如果是同口径弹,弹径就受限,破甲深度也就受限。这就是我们看到一个细筒脖子要配一个笨粗脑袋的原因。古斯塔夫最大的招牌是精准和重复使用,寿命是1000发。如果这两点的优势被减弱,以它的复杂结构和高价,前途堪忧。美军的装备一向是品种繁多,他采购古斯塔夫M3,数量很小,能应付几次战斗就是他的目地,并不是性能高到非采购不可的程度。鬼才知道这里面还有没有别的考虑和交易。
    当我看到日军装备着德国铁拳3的时候,我的心一沉,如果我军有这样的武器,我们就不需要三种只要一种就行了,那该减少多少资源和后勤量啊。更可怕的是,说明了日军符合实战的精明眼光和战术思维,这种务实的态度同样可能表现在其它武器系统上。你可以说日军采购铁拳3很贵,但是你如果想一想,研制多种武器的时间和各类资源耗费,后勤的麻烦,士兵的艰苦,换来的是虽然便宜但效能低下的武器,实战中要付出多少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你的思路就会转变。
    小日本也装备古斯塔夫早期型,其实它完全具备研制M4这类武器的能力。它在碳纤维技术上是世界领先的,大规模生产碳纤维的技术就是小日本发明的(1959年日本人近藤昭男发明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具有生产工艺成熟、综合性能好和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产量占碳纤维全部产量的90%以上。今天我们说的碳纤维,不指明的话一般指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猜测它的冶金技术也不会低,反正它的炼钢技术很高。它外购武器有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考虑和束缚。小日本正在突破和平宪法,一但突破它就会争取武器出口。你就看着吧,到时候这类日制武器会到处都是,跟它的丰田皮卡一样多。漫延到中东和非洲,打悍马一打一个准,让美国老大后悔不迭。
    再来看看训练和使用习惯。从我第一眼看见那种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兼发射筒,我就反感,然后怀疑,继而思考。这样的做法固然消除了发射后的携带负担,然而你还是要把这个大筒子背到最前线去发射。我们来算一下,虽然这大筒子本身不重,但10具就是20多公斤,相当于10发重型弹,你说实战中你需要更多的筒还是弹?所谓人手一具那是胡说,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战斗中总是有分工的,还要携带别的武器,一个步兵班8~12人,要带步枪、班用机枪、手榴弹、迫击炮,还有弹药和其它很多东西,本来就够重,平均每人已经在30公斤以上了,还能带多少东西?一个班带2具火箭筒和10来发弹撑死了,实战中如果平均一个班能打掉一到两个火力点,战果就算上佳了。一次性的东西,平时训练又有多少实弹射击的机会?就算是模拟弹也得1/10。10个不熟练的射手也比不上1个熟练的射手,好不容易背到战场上的武器就那样瞎打浪费掉吗?就算筒不贵,一次成型的简易光学瞄具“价格低廉”,但你总不能一直简易下去吧,如果你想加装合乎现代战争环境要求的带有红外、夜视和纠偏功能的观瞄系统,它就一定很贵!况且,你还要考虑与国际要求接轨,用于出口。
    PF89的高效瞄准具就是可以卸下来的,但它没有与发射机构整合在一起,实在没有铁拳3那样小巧方便和经济。筒扔掉了,击发也扔掉了,高效瞄准具你不是还得带走吗?
    一个人的使用习惯与武器效能密切相关,当你与手中的武器磨合期越长,你就对它越熟悉越信赖,越可靠,效能就越高。铁拳3就体现了这样的优点,发射击发装置组件和描准具重复使用,筒一次性使用。这样的组合非常聪明均衡。它的操作和抵肩,与步枪很近似。士兵可以单独把玩发射、击发装置组件和描准具,找瞄准、手臂的弯曲、击发的力度等等细腻的感觉,时间稍长就可以带筒,结合姿势以及战术动作达到高度的熟练密贴,玩出老兵的花样来。这样才能使武器充分发挥效能。
    别看铁拳3有1.2米长和12公斤重,但紧凑,携行性和握持性相当好。不过既然它专门有个很像样的抵肩,估计后座力不会太小。它的瞄具貌似就在左侧,左撇子不好使。要是巷战右向拐角,占绝大多数的右撇子们就得多探出一点头去瞄,易遭敌狙击。这些都需要改进。
    火箭筒有向简易制导发展的趋势,关键问题是要维持一个可接受的价格水平。射程毫无疑问是努力增大。
    以上可见我军的火箭筒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多大的差距!我们的落后不是一星半点。虽然我们不一定追求高精尖,但是实战所必需的性能总该达到吧?总得有一些能不断发展的技术储备吧?比如射程,比如发射环境要求。
    印军装备着古斯塔夫,日军既装备古斯塔夫也装备铁拳3。在相同的作战条件下,意味着我军的便携班排连直射火力处于劣势,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二、最后对我军火箭筒发展提出建议:
    最要紧的是研发和生产体制。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各研究设计机构和制造分开竞标效果并不好。这是军品不是民品,宜高层权威牵头,充分听取战士意见结合单兵和班排连技战术,坚决打破各机构间的小保守小私心壁垒,集中并整合全国力量攻关。商业方面可以商量嘛。
    我们不是没人材没科研资金,而是没有进行整合,没有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很有些“有劲使不出来,没地方使,没法往一个地方使”的味道。PF89式是安徽江北厂这个地方军工厂在69式停产后的困境中搞出来的,很光荣很不容易,也让企业脱了困。但记者询问有没有进一步的目标,厂长的回答是暂时没有。
    对比瑞典古斯塔夫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放,不断焕发生机。真的令人感慨。说明我们的机制有问题,不怪这些实属不易的厂,大投入研发一但失策,整个厂就连生存就成问题了,让职工怎么活?你要是厂长,你敢不敢?
    火箭筒的关键技术多集中在弹上,想了想最难的有几样:弹的推进系统要依赖效能很高的推进剂,才能减焰增程和密闭空间使用,还不能太长,这是最难的;引信是重点;高效的观瞄设备,足够小巧轻便可靠耐用,还不能太贵。
第一、主要定位于摧毁轻装甲目标、火力点、土木或砼工事、有生目标。
    主要破甲弹深度不小于400毫米。为了特殊条件下的应急,为对付中型装甲预留余地,破甲深度600毫米足够。PF89式已经达到620毫米,不必再提高。甚至可以降低一点换取更好的携行性、操作性和射程。
第二、不要膛线。
    只发射超口径弹。筒的直径60毫米恰当,84毫米感觉有点粗了。弹是分用途的,如果不打主战坦克,弹就轻的多射程也远的多。不要膛线的超口径弹径可粗可细,更符合实战中多用途目标多样性的要求。筒装一次性就把弹径限制死了。
第三、借鉴(不是仿制更不是购买)德国铁拳3和瑞典古斯塔夫M4的思路,取长处去短处,研发新系统。
    暂没有必要考虑简易制导。制导武器的便携减重任务交给红箭12这样的系统和单位。我军数量大、成本控制要求高,要的是轻便结实抗造便宜便于训练。
    两分离:弹与筒分离,筒与击发瞄具组件分离,为实战中灵活的实地配选弹种和加装高效的观瞄设备预留条件。
第四、有效射程一定要超过400米,任何无此性能的火箭筒都谈不上好。
第五、必须能密闭空间发射,能仰射和俯射。任何无此性能的火箭筒都是过时的。密闭空间发射、能仰射和俯射在山地或巷战中好处极大,这不用多解释。
第六、多用途高可靠性。发展高效引信(含近炸引信)。弹种适度不要太多。多级串连的空心装药弹、燃料空气弹即所谓的温压弹、延时引信的穿甲高爆弹、近炸引信的高爆弹/燃烧弹。应该以PF89A那样的穿甲后随进高爆杀伤燃烧(金属锆之类)为一体的弹种为主。
    一定要能够在装弹状态下安全携行,减掉临敌的首发装填时间。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有人叫嚷什么一次性使用了。
第七、观瞄和发射组件可拆卸重复使用,一定要有红外、夜视和纠偏功能。
第八、加装可快速拆卸的脚架,稳定性和准确性大增,增重不多增效不少。
    脚架可以承受一些后座力或者向前掉落的力﹙要知道没那样理想的理论上的平衡啊﹚,更有很高的实战价值。但不要替代肩射而是要兼容肩射。战场上到处缺人,也难免有人负伤。脚架能使射手放下系统腾出手来独自装弹无需战友帮助,也考虑到射手在一只手负伤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操作。用不着的话,拆下来就是了。
    这里就有一个我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发射筒太短也不好?因为太短带来几个负面问题:第一是使射手脸部离炮口太近,发射时有心理顾虑和一定危险。炮弹飞离炮口的一瞬间总有一定的向后冲火焰,铁拳3和古斯塔夫M3的炮口距离射手面部都在35厘米以上;第二就是使射手的手肘姿式不自然,影响瞄准;第三就是加装脚架不便。我看不一定非要两脚架,也可以是三脚架四脚架,看设计的水平了。
    顺便扯一下日军的89式步枪,就是带两脚架的。别轻易笑话人家。我倒是认为很有用,它的材料和制造水平不会差,这样就能在特殊情况下把它暂时当成班用轻机枪使用。看看它的老三八步枪,简单可靠,精准,枪口焰低,后座力小,很适合日本人用。反应了它的内、外弹道设计和发射药的高水平。至于它的威力其实也够,挨上一枪足以使人丧失战斗力,并不是网络流传的那样低。小日本是很精明务实的。
第九、大胆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出路就在这里。
    比如更高爆速、安全耐储的炸药,更好的推进剂,更薄更轻的身管,更轻巧可靠的引信,更合理的弹体材料、形状和尾翼,等等。
    新40火比老40火性能大幅提高,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更好的8701炸药,有了比黑火药更好的双基推进剂。PF89穿甲威力大,就是采用了两级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
第十、基本型定型后,探索人机分离的特殊型﹙甚至于智能型﹚,进一步拓展它的用途。可在一定距离外遥控瞄准和发射。这种特长特别适合运动战和游击战,在进攻或掩护撤退中都有作用。也可以现场去掉推射柱改装成带有可遥控起爆功能的地雷。关键是信号持久稳定、抗干扰、可靠。
    我期待着,凭着我国军工一贯的在艰苦条件下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只要给于信任、适度激励和合适的机会,有强有力的领导,我军新一代的火箭筒一定能成为全世界所有火箭筒品种中费效比最高、最适合多用途作战要求、最可靠、声誉最高的火箭筒。
嘛……虽然写了很多,但是槽点满满啊……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6-4-27 16:24
嘛……虽然写了很多,但是槽点满满啊……
欢迎吐!别骂人就行,呵呵.
只要有道理,我就接受.
总感觉步兵扛着一根粗粗的火箭筒,看着好笨重啊,机动速度怎么保证?
总感觉步兵扛着一根粗粗的火箭筒,看着好笨重啊,机动速度怎么保证?
什么都不带机动性最好
这火箭筒搞出来不会比导弹便宜


卡尔古斯塔夫M3应该没法在密闭空间发射吧









卡尔古斯塔夫M3应该没法在密闭空间发射吧

1195842643_834896684654cb5b0c650a3b0a79bc9c.jpg (107.8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7 18:19 上传



77efcb8ad51413779653.jpg (36.6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7 18:19 上传






卡尔古斯塔夫M3应该没法在密闭空间发射吧
似乎某型新弹药是可以的。
人才,LZ经常给杂志社投稿吧{:soso_e128:}
cugbliugf 发表于 2016-4-27 16:59
总感觉步兵扛着一根粗粗的火箭筒,看着好笨重啊,机动速度怎么保证?
只穿军服赤手空拳机动最好。需要带枪吗?看着好笨重。
似乎某型新弹药是可以的。
好像瑞典有,还加盐水包。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6-4-27 18:30
似乎某型新弹药是可以的。
这样的新型弹药估计射程和威力都会很感人。
120筒子7.5公斤,很重吗?
铁拳3,12公斤比7,5公斤的120筒子轻吗?
看起来本坛大多数还是很仁慈的嘛~~~
欢迎吐!别骂人就行,呵呵.
只要有道理,我就接受.
首先你自己去谷歌搜一下这几种火箭弹,你就会知道你的文章有多么不靠谱。
貌似有些道理,具体数据还有待商榷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6-4-27 23:15
首先你自己去谷歌搜一下这几种火箭弹,你就会知道你的文章有多么不靠谱。
我详细的收集过这几款火箭筒的资料对比过,并且查找了我能找到的有关它们的工艺和贸易资料.你呢?是你不靠谱吧?
正是因为费用的问题,才对铁拳3感兴趣.它的性能均衡,材料成熟.制造相对容易.别的火箭筒要么射程太近要么太贵,要么不能密闭空间使用.我贴子里是有图的,没能发上来,只剩文字.
如果你认为那里有毛病,可以具体就事论事的指出来,我们探讨.但不要泛泛胡说挑拨.这样对别人对自己都不好.请你自己对自己负责.
a2free 发表于 2016-4-27 19:11
好像瑞典有,还加盐水包。
是的.平衡抛射体含盐水
事实上,部队对PF98是有意见的,"冲不上,展不开",选择阵地很难,非常苯重,实战效果差.战士的体力消耗极大.
这款武器,是当时面对**坦克集群的威胁而作出的现实和无奈的选择,限于技术和国力,所以大而苯重,它的战斗部是单级空心装药的,破甲深度远不如两级或多级串联.是那个时候多级串联战斗部技术上有问题.你们看PF89.小而轻,破甲深也高达620毫米,就是因为它攻克了两级串联空心装药的技术难关.目前破甲威力最大的是瑞典的AT12T,破甲深度高达960毫米,同样的口径120,威力远远高于我军PF98,而且人家便携性比我们好的太多太多了.
考虑一款武器,要全面,不能只看威力.对火箭筒来说,要多用途,威力要与便携协调才行.PF98和PF89两款使用的战术要求不同,编制不同,极大地加重了后勤和养护工作量.而DZJ08可以密闭空间发射,缺点是威力小,主要对付城市巷战.但是,如果我们能有一款类似铁拳3或卡尔古斯塔夫M3或M4这样的武器,就可以兼容各种用途,极大地简化后勤,维护,训练,更切合实战要求.我对国内外几款典型的主流火箭筒进行对比后,重点选择铁拳3和卡尔古斯塔夫M3或M4进行对比,是因为这两款武器无论在威力,便携和密闭空间发射上都很均衡,全面优于我们现有的所有火箭筒.而在这两种火箭筒中,技术战术思路最适合我们的是铁拳3.有朋友提出按我的建议,费用会接近导弹,其实不会,因为各项技术我们都具备,这就是我写了一堆技术制造文字的原因,也是我认为铁拳3那个思路更适合我们的原因.
可密闭空间发射,是全世界都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城市巷战和山地中的作用不言自明.可是我很呐闷我国竟然有所谓的军迷对这个都不理解.不具备这个性能的火箭筒使用受到极大限制,即使在平原也是,你看卧姿射手的姿势,是火箭筒与身体拧转呈90度,而立姿为了减小身体暴露,就得在地上挖坑,人站在坑里,挖坑是很费劲的事,而且不便于及时转移.我建议朋友们,如果你是合格的军迷,必须关注战术细节和技术问题.
网上有很多火箭筒的图,很容易搜到,不是保密的.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6-4-27 19:31
120筒子7.5公斤,很重吗?
这也太简单了吧.弹药呢?
建议去网上查贴子,有编制的介绍,有图有真相.
这也太简单了吧.弹药呢?
建议去网上查贴子,有编制的介绍,有图有真相.
弹药又怎么了?主射手并不背弹药。

ztyygd 发表于 2016-4-28 08:26
我详细的收集过这几款火箭筒的资料对比过,并且查找了我能找到的有关它们的工艺和贸易资料.你呢?是你不靠 ...


我胡说八道?呵呵,您也不自己看看,您的神论在师姐吧被喷的多惨,89这种残次品也能吹了?
不过话说回来,您在师姐吧的帖子呢?咋不见了?
ztyygd 发表于 2016-4-28 08:26
我详细的收集过这几款火箭筒的资料对比过,并且查找了我能找到的有关它们的工艺和贸易资料.你呢?是你不靠 ...


我胡说八道?呵呵,您也不自己看看,您的神论在师姐吧被喷的多惨,89这种残次品也能吹了?
不过话说回来,您在师姐吧的帖子呢?咋不见了?
ztyygd 发表于 2016-4-28 09:35
这也太简单了吧.弹药呢?
建议去网上查贴子,有编制的介绍,有图有真相.
铁拳3总重15公斤,120两枚弹才15公斤,120筒子7.5公斤。

如果1个班所有的人,人人背着铁拳3,那就是15公斤,加上步枪、子弹、手榴弹等负重肯定在40斤以上,估计5公里越野没有人能跑得动。

如果一个班只有一个士兵背15公斤两枚火箭弹,这两枚火箭弹可以大家轮流背,估计5公里越野问题是不大的,背120筒子的人的负重并不大,跑5公里越野应该没有问题,因为筒子是7.5公斤。
目前不用电池的火箭筒没有比pf98跟适合我军了。再花钱去设计一个差不多的?空军海军钱缺的还嗷嗷叫。
铁拳3总重15公斤,120两枚弹才15公斤,120筒子7.5公斤。

如果1个班所有的人,人人背着铁拳3,那就是15 ...
话说铁拳3占不占编制啊?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6-4-28 10:40
话说铁拳3占不占编制啊?

你能背着铁拳3和你的步枪子弹、手榴弹跑5公里越野吗?
cugbliugf 发表于 2016-4-27 16:59
总感觉步兵扛着一根粗粗的火箭筒,看着好笨重啊,机动速度怎么保证?
筒子不过7,5公斤,主射手扛着它跑5公里越野没有问题。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6-4-27 19:32
铁拳3,12公斤比7,5公斤的120筒子轻吗?
就是看着比较大比较土而已,没有外国的看着时髦酷毙,所以有些人就觉得不行。。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6-4-28 10:56
筒子不过7,5公斤,主射手扛着它跑5公里越野没有问题。
建议你好好搜索看看PF98的其他贴子,98下连后全套相当麻烦,"站起来都费劲"不是我说的,是一个军事专家说得,还有图.你一看就明白了.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6-4-27 19:32
铁拳3,12公斤比7,5公斤的120筒子轻吗?
铁拳3带弹12,你看清了.,98带弹17.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6-4-28 10:13
我胡说八道?呵呵,您也不自己看看,您的神论在师姐吧被喷的多惨,89这种残次品也能吹了?
不过话说回 ...
我根本不再乎那些喷子,你这样的人在哪哪就出是非.除了挑拨就是是非.
你可以说出你的具体观点,不要只知道咬.
就是看着比较大比较土而已,没有外国的看着时髦酷毙,所以有些人就觉得不行。。
因为是土鳖造共军用,所以有些人就觉得行?
目前不用电池的火箭筒没有比pf98跟适合我军了。再花钱去设计一个差不多的?空军海军钱缺的还嗷嗷叫。
仿制一个rpg29改型要多少钱?够买几架战斗机或者护卫舰?

或者,您想说共军就该凑合一辈子?
仿制一个rpg29改型要多少钱?够买几架战斗机或者护卫舰?

或者,您想说共军就该凑合一辈子?
共军思维的问题,能凑合就凑合……

话说回来在PF98A的基础上弄个105mm的缩小版也不会花太多钱吧……
共军思维的问题,能凑合就凑合……

话说回来在PF98A的基础上弄个105mm的缩小版也不会花太多钱吧……
花不了几个钱,但土鳖就是不做。
目前的轻兵口,基本上就是烂透了。
starolf 发表于 2016-4-28 12:35
因为是土鳖造共军用,所以有些人就觉得行?
慢慢脑补吧,喜欢抬杠找别人去
慢慢脑补吧,喜欢抬杠找别人去
怎么,同样的说法送还给您自个儿,就觉得难受了?
starolf 发表于 2016-4-28 13:07
怎么,同样的说法送还给您自个儿,就觉得难受了?
你这人真有意思,看过你很多发言,总结起来就是土鳖轻武器不行,我也没否认啊,我也有类似的观点。我讽刺有些人以武器外貌涂装时髦来论战斗力,就是认同凡是土鳖造的共军用的武器都是好的?我那句话有那意思吗?跟你有仇有怨吗?整天说个话夹枪带棒的这么冲?!
!
总感觉步兵扛着一根粗粗的火箭筒,看着好笨重啊,机动速度怎么保证?
坐车。。。。徒步你还考虑机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