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史料:中国渔民是开发利用南沙群岛的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31:49
中国的南沙群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拥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和热带资源。我国渔民在南海进行渔业生产的历史很早,南沙海域很早就成为我国渔民的渔场之一。明清时海南岛渔民把前往南沙群岛捕鱼叫“做海”,做海的渔民以海南文昌和琼海两县最多。当时还出了一个有名的老舵工“红嘴公”,他是文昌县林伍市北山村人。文献记载,文昌县铺前镇七峰村老渔民蒙全洲(1884年生)一家,其曾祖父蒙宾文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就去西沙、南沙做海为生。四传至蒙全洲,都从事远洋渔业生产。蒙宾文捕捞作业曾住过中业岛、南钥岛、马欢岛、太平岛、鸿庥岛、南威岛等处。

渔民在南沙作业主要是抓螺公、捕海参、海龟玳瑁和砗磲等。早期渔民只取螺肉晒干供食用,把螺壳丢掉。到清末,由于国际市场需要公螺壳用作钢板的高级涂料,遂使南沙抓公螺成为主要项目。渔民在南沙群岛除了进行捕捞海产品外,还在岛上搭建木屋、设地窖、立庙宇、挖水井、垦荒种植椰树、香蕉和瓜、菜等。南沙各岛土地肥沃,椰树几年就能结果,一个番薯最终能达18斤重。很多渔民备足常年的生活资料后,就在南沙岛屿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少渔民长期居住岛上,死后也在岛上埋葬。如在南沙群岛的北子岛,有清代两座中国居民的坟墓,一是“同治十一年翁文芹”墓,一是“同治十三年吴□□”墓。

由于世代相传,渔民远涉重洋到南沙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有关航行、气候、水深、地形、淡水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形成了渔业生产的习惯路线,发展出了诸如罗经、打水托等适宜航行南沙的专门技术,并摸索出头年冬季趁东北信风南下、次年春天趁西南信风回航的航海生产规律,相关内容在民间流传的《更路簿》均有记载。《更路簿》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数十代渔民集体创作而成,不仅记录南海诸岛地貌和海况,命名南海岛礁,还标注岛屿和礁盘的位置、航行线路和渔场分布等信息。它是我国渔民开发和经营西、南沙群岛的经验总结,是渔民在波涛汹涌的南海航行和生产作业中生死攸关的“命符”,也是证明中国渔民最早开发利用南沙群岛的重要证据。

外国资料也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上生产和生活情况。1968年出版《中国海指南》在《通往中国的主要航线》中记载:“渔民称为‘秤钩’的一个岛,大约位于‘南乙’南方30海里”。“海南岛渔民常年靠蒐集这些群岛上众多的海参和螺壳维持生活,他们中一些人整年留在这些礁石上”。“1867年海南岛渔民报告大现岛东北10海里有一礁滩,打水40哩不见底”。1844-1867年英国测量船来福门号到太平岛,登岸取水,但不知该岛名称,问及岛上的琼崖渔民,根据渔民发音译成英文“伊都亚巴(Itu Aba),”记录在航海图上,这“伊都亚巴”就是崖县的土音,指的就是现在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当时英国测量船正是靠渔民的帮助才完成测量调查工作。《中国海指南》在描述郑和群礁时说:“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足迹,亦有久居岩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间返”。在叙述双子礁时说:“二岩均满长蔓草,东北部有小树,抄岩常为海南渔民所莅止,捕取海参及贝壳等。东北岩之中央,有一甘泉,渔民饮水都取给于此”。该书在叙述太平道和中业岛时均记载“岛旁有椰树及香蕉等”。

日本小仓卯之助于1918年12月组织所谓探险队到达南沙群岛时,就惊讶地发现三位“文昌县海口人”住在北子岛上,有罗盘针,还有南沙群岛地图。地图中详载南沙“罗孔、红草峙、双峙、铁峙、第三峙、黄山马峙、南乙峙、第峙、同章峙、鸟子峙”的里程。小仓卯之助还记载说,中国渔民经常组成三百人左右的集体到这里打鱼。

1933年法报载称,“在安南与菲律宾群岛之间,有一群珊瑚岛,浮沙暗滩,错杂期间,航行者视为畏途,不敢轻进,唯其处亦有草丛之地,琼崖之中国人有住于该群岛,以从事渔业者”。1933年法国占领我国南沙九小岛后,国内报刊继续报导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的情况,7月31日《申报》载:“九小岛,在琼崖之南,确属中国领海,粤闽渔民,每岁轮流前往,籍作捕鱼根据地者,有数万人,……岛上居民,语言习惯,均与琼人无异”。据胡焕庸撰《法日觊觎之南海诸岛》一文记载:“九岛之中,惟有华人居住,华人以外别无其他国人,当时西南岛(南子岛)上计有居民七人,中有孩童二人,常都岛(中业岛)上,计有居民五人,斯柏拉岛(南威岛)上计有居民四人,较1930年且增一人,罗湾岛(南钥岛)上有华人所留之神座茅屋水井等,伊都阿巴(太平岛)虽不见人迹,而发现一中国字碑……其他各岛,虽无人烟,亦到处可见暂时之遗迹。由此足见自1867年以迄于今我国渔人未尝一日离弃此诸岛也”。

其他记载,不一一赘述。这些国内国外文献也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明,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渔民,早在明清前就乘风破浪,踏上“航行者视为畏途,不敢轻进”的南沙群岛,与大自然奋勇搏击,相依相存。他们是南沙群岛当之无愧的主人。
外交部供稿中国的南沙群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拥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和热带资源。我国渔民在南海进行渔业生产的历史很早,南沙海域很早就成为我国渔民的渔场之一。明清时海南岛渔民把前往南沙群岛捕鱼叫“做海”,做海的渔民以海南文昌和琼海两县最多。当时还出了一个有名的老舵工“红嘴公”,他是文昌县林伍市北山村人。文献记载,文昌县铺前镇七峰村老渔民蒙全洲(1884年生)一家,其曾祖父蒙宾文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就去西沙、南沙做海为生。四传至蒙全洲,都从事远洋渔业生产。蒙宾文捕捞作业曾住过中业岛、南钥岛、马欢岛、太平岛、鸿庥岛、南威岛等处。

P_368799_1__1128167986.jpg (40.24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3:25 上传


渔民在南沙作业主要是抓螺公、捕海参、海龟玳瑁和砗磲等。早期渔民只取螺肉晒干供食用,把螺壳丢掉。到清末,由于国际市场需要公螺壳用作钢板的高级涂料,遂使南沙抓公螺成为主要项目。渔民在南沙群岛除了进行捕捞海产品外,还在岛上搭建木屋、设地窖、立庙宇、挖水井、垦荒种植椰树、香蕉和瓜、菜等。南沙各岛土地肥沃,椰树几年就能结果,一个番薯最终能达18斤重。很多渔民备足常年的生活资料后,就在南沙岛屿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少渔民长期居住岛上,死后也在岛上埋葬。如在南沙群岛的北子岛,有清代两座中国居民的坟墓,一是“同治十一年翁文芹”墓,一是“同治十三年吴□□”墓。

由于世代相传,渔民远涉重洋到南沙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有关航行、气候、水深、地形、淡水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形成了渔业生产的习惯路线,发展出了诸如罗经、打水托等适宜航行南沙的专门技术,并摸索出头年冬季趁东北信风南下、次年春天趁西南信风回航的航海生产规律,相关内容在民间流传的《更路簿》均有记载。《更路簿》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数十代渔民集体创作而成,不仅记录南海诸岛地貌和海况,命名南海岛礁,还标注岛屿和礁盘的位置、航行线路和渔场分布等信息。它是我国渔民开发和经营西、南沙群岛的经验总结,是渔民在波涛汹涌的南海航行和生产作业中生死攸关的“命符”,也是证明中国渔民最早开发利用南沙群岛的重要证据。

X3X3-fxnrahr8320419.jpg (48.59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4-26 13:27 上传


外国资料也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上生产和生活情况。1968年出版《中国海指南》在《通往中国的主要航线》中记载:“渔民称为‘秤钩’的一个岛,大约位于‘南乙’南方30海里”。“海南岛渔民常年靠蒐集这些群岛上众多的海参和螺壳维持生活,他们中一些人整年留在这些礁石上”。“1867年海南岛渔民报告大现岛东北10海里有一礁滩,打水40哩不见底”。1844-1867年英国测量船来福门号到太平岛,登岸取水,但不知该岛名称,问及岛上的琼崖渔民,根据渔民发音译成英文“伊都亚巴(Itu Aba),”记录在航海图上,这“伊都亚巴”就是崖县的土音,指的就是现在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当时英国测量船正是靠渔民的帮助才完成测量调查工作。《中国海指南》在描述郑和群礁时说:“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足迹,亦有久居岩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间返”。在叙述双子礁时说:“二岩均满长蔓草,东北部有小树,抄岩常为海南渔民所莅止,捕取海参及贝壳等。东北岩之中央,有一甘泉,渔民饮水都取给于此”。该书在叙述太平道和中业岛时均记载“岛旁有椰树及香蕉等”。

日本小仓卯之助于1918年12月组织所谓探险队到达南沙群岛时,就惊讶地发现三位“文昌县海口人”住在北子岛上,有罗盘针,还有南沙群岛地图。地图中详载南沙“罗孔、红草峙、双峙、铁峙、第三峙、黄山马峙、南乙峙、第峙、同章峙、鸟子峙”的里程。小仓卯之助还记载说,中国渔民经常组成三百人左右的集体到这里打鱼。

1933年法报载称,“在安南与菲律宾群岛之间,有一群珊瑚岛,浮沙暗滩,错杂期间,航行者视为畏途,不敢轻进,唯其处亦有草丛之地,琼崖之中国人有住于该群岛,以从事渔业者”。1933年法国占领我国南沙九小岛后,国内报刊继续报导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的情况,7月31日《申报》载:“九小岛,在琼崖之南,确属中国领海,粤闽渔民,每岁轮流前往,籍作捕鱼根据地者,有数万人,……岛上居民,语言习惯,均与琼人无异”。据胡焕庸撰《法日觊觎之南海诸岛》一文记载:“九岛之中,惟有华人居住,华人以外别无其他国人,当时西南岛(南子岛)上计有居民七人,中有孩童二人,常都岛(中业岛)上,计有居民五人,斯柏拉岛(南威岛)上计有居民四人,较1930年且增一人,罗湾岛(南钥岛)上有华人所留之神座茅屋水井等,伊都阿巴(太平岛)虽不见人迹,而发现一中国字碑……其他各岛,虽无人烟,亦到处可见暂时之遗迹。由此足见自1867年以迄于今我国渔人未尝一日离弃此诸岛也”。

其他记载,不一一赘述。这些国内国外文献也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明,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渔民,早在明清前就乘风破浪,踏上“航行者视为畏途,不敢轻进”的南沙群岛,与大自然奋勇搏击,相依相存。他们是南沙群岛当之无愧的主人。
外交部供稿
这些东西就是自说自话,越南、菲律宾手头照样一大堆的的资料证明
当地人古时就没有下过海?
李安仁 发表于 2016-4-26 15:50
当地人古时就没有下过海?
我是说离南海很近的沿岸国家的人。
2016-4-26 15:59 上传

2016-4-26 16:01 上传

2016-4-26 16:04 上传

2016-4-26 16:12 上传

又是自古以来大杀器?
我是说离南海很近的沿岸国家的人。
得有证据证明这一点,比如当时文字、影像或实物等。
自古以来这四个字别当真,哪个国家民族都有一堆自古以来自说自话,历史上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来回反复。
更何况,这玩意没意义,别扯以前,今天你能实际控制住的范围就是你今天的底盘,明天如何还要另说呢。
自古以来归咱们,后来割给俄国的怎么算?
一定要原教旨玩纯洁,自古以来中华大概也就殷墟为中心周边屁大的地方,别处都不要了?
2016-4-26 16:39 上传

2016-4-26 16:41 上传

兔子才有实力开发南海 历史上如此 现在也是如此
flypen9 发表于 2016-4-26 14:54
这些东西就是自说自话,越南、菲律宾手头照样一大堆的的资料证明
你还真别说,拿小本本记事这个坏习惯,还真是只有天朝有,菲律宾、越南啥的,拿出来给我看看,就是有也多半是中国字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