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师八卦——挺有意思的一片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4:27:32
跑男背后的男人丨《唐长红:揭秘新“飞豹”》编导手记
2015-10-16 香象渡河 西北工业大学

感谢“香象渡河”为我们娓娓道来的唐长红校友和新“飞豹”的故事,其实是讲述的唐长红、陈一坚、杨伟、赵霞等等一大批校友的故事。文章有点长,但值得细细品读。

1



昨天半夜正好看到一飞院的哥们在朋友圈里发图,小小地被刺激了一下。据说是跑男西安站的一张图片,堵在飞机出舱口拍的,黄渤充满喜感的那张脸是镜头关注的焦点,而在他后面不远处紧接着下飞机的穿白衬衫神色严肃的人,正是歼轰七A(当年的新“飞豹”)和运20的总设计唐长红院士,老熟人乱入这样的画面真是颇有喜感啊哈哈哈,唐总你的行踪又暴露啦~~



最近这几天黄晓明VS屠呦呦的话题正在引起热议,而我偏偏不想把这张图片的巧合上纲上线到中国青年应该追什么样的“星”的程度,只是觉得人家各有各的事业,各有各的成就,俩人都坐头等舱,互相不知道有没有认出来,放一块儿倒是相映成趣。

以前说起“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实情,也确实挺让知识分子心酸,现如今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和重视上去了,知识分子工程师有自己的成就感荣誉感事业心自信心,以我对唐总的了解,他没那么玻璃心。



不过感觉从打2009年6月份那次采访开始,这个我心目中的“老实人”不知何故总是在我眼前“晃悠”,院士大会也好,媒体日也好,珠海航展也好,遇见好几回了,连这种我平时不怎么关注的娱乐新闻里都能看到他老人家的身影,曝光率如此之高,想必还是有缘。

何况还有他的同行们朋友们手下们陆陆续续跟我提及一些趣闻轶事呢,嘿嘿,老实人不等于没八卦啊。所以他的故事可以慢慢写,聚沙成塔抻篇幅,一点一点回忆。偷个懒,先把2009年那篇原本的编导手记祭出来好了,大家先凑合着看吧。



俗话说“好事多磨”,老“飞豹”的研制如此,《揭秘新“飞豹”》这期片子也是如此。

录制节目是在5月底6月初,节目播出已经是9月份了,眼瞅着国庆阅兵,新“飞豹”又将从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到那个时候,想必它的总设计师唐长红,又将出现在天安门旁边的观礼台上吧。

采访99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的时候,老人家跟我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次阅兵,他都在现场,只是今年由于年事已高(老人家都92岁了,打过鬼子,在解放战争中立过大功)不能出席,而作为武器设计总师的他,在这种喜庆与荣光并存的场合,总是十分紧张,生怕阅兵时自己设计的武器在过天安门的时候出现什么故障——当然,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而我们普通观众在面对着装备方队或欣喜或惊叹的时候,怕是很难体会这些设计师们的心情。



尽管武器不过是冷冰冰的杀敌利器,但每一个武器型号上面,都凝聚着一批人热腾腾的汗水、心血、希望和感情。

而《大家》的访谈,就是要把武器背后的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经历与心情挖掘出来。

唐总是个低调、沉稳,甚至有些不擅言辞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满腔热血和万丈豪情。

其实看他写的词就知道,这是个心里藏着太多话、太多感情的人。

当然,还有太多的秘密——保密一向是我们做武器专家选题时诚惶诚恐地遵守的铁律,这次关于新“飞豹”的节目尤其如此。



正式采访的时候唐总很严肃,甚至有点拘谨,每句话说出口都经过深思熟虑——或许是担心泄密吧。不过在前期采访和私下聊天的时候,唐总倒是比较放得开,时不时冒出一两句精辟幽默的话来。

比如他说,你们的笔记本电脑差不多一公斤的重量几千块钱,我们这新“飞豹”一公斤可能十几万,是用冬虫夏草堆起来的。

比如他说,飞行员出身的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基亭上新“飞豹”参观的时候,看看这儿摸摸那儿,半天不想下来,说了一句话:“这简直就是我们的大黄蜂嘛”。

虽然有很多很多涉密的东西,唐总并没有告诉我们,但从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和无形中透出的信心,我们相信新“飞豹”绝对是一种很牛的武器,而“部队认为最好用,最爱用”的评价绝非虚言。



其实在采访当中,有很长一段关于唐总女儿的段落,由于片长问题被我忍痛割爱了,但我还是觉得这一段很能表现出唐总的铁骨柔肠,在国与家的选择面前,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经犹豫不决,曾经痛下决心,曾经义无反顾,而唐总的女儿对父亲,也有一个从埋怨到理解的过程,按照唐总的话说,“即使不是她,也有别的孩子会为这项事业做出牺牲”,而这个道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明白”。

是的,我明白,我们明白。

还是要由衷地感谢一飞院宣传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同志,为我们这次两位总师、三期节目的拍摄给予了那么多支持,而更值得感谢的,是你们为中国的军机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回头看当年写的这个东西,实在是太打官腔了,官样文章好生无聊哈哈哈。

要看真正有趣的东西,等我接下来的后续好了,我可憋着一肚子八卦呢。

2


隔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回头看,与唐总有关的一些细节依然清晰得不得了。

其实2009年夏天那次长达九天的采访拍摄,本来是奔着“飞豹”之父陈一坚院士去的,说句不恭敬的话,唐总属于“买一送一”时无意中得来的宝贝。

那时候我在军工大坑里涉猎不久,仅凭着一张我们薛老大开列的国产NB武器型号单按图索骥,勉强在网上查到了陈院士的名字和单位,对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叫做歼轰7A的改进型号一无所知,更不晓得唐长红这个五十出头的“小字辈儿”的名头。



后来见识多了,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拜访过的很多科研院所,都是一两位八十岁左右的白发院士挂帅,然后一位或几位五十岁上下的总师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一脉相承,隔辈相亲。院士们多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的大学,毕业后投身国防科研事业;总师们则大多数是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考上大学的佼佼者,正是当打之年。

没办法,这纯粹是历史原因,“文革”把六七十岁的那拨人给耽误了,他们的才华和青春毁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除了少数领域之外,科研人才队伍形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断层,想想都替他们和国家心疼。



记得吴希明去年跟我说过,刚工作时带他的师傅是当时总体组的组长,“本身科研人员所有的品质他都有,非常敬业,非常努力,非常肯钻研,绝对是一个劳模”,可是没赶上中国直升机行业的春天,没得到大展宏图的机会,多可惜多遗憾啊。

而前辈们多年来奠定的基础和这种令人痛心的断层,却成全了唐长红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够在三十岁上下就崭露头角,到了现在这个岁数已经颇有成就,而且之后还能接着再干新的型号——以前哪儿那么多型号啊,很多老科技工作者一辈子能参与一个型号的研制就很不错了,现在无论技术和工业基础还是研制周期都有了极大飞跃——真的是生逢其时,非常幸运啊。



杨伟去年采访时跟我说过,遥想当年,被他亲昵地称为“老头儿”的宋文骢院士,在担任歼-10总师的时候已经56岁了(更不用说祝榆生老爷子当99坦克总师时是66岁,实打实的白发挂帅),没办法,耽误了那么多年才好不容易上个重点型号嘛。而他自己刚刚50出头,已经是“枭龙”等好几个型号的总师,即便手头的活儿做完,再干一个型号都没问题。

而他们这个年龄段是个啥概念呢?说来凑巧,在我知道的目前非常著名的武器总师里,年龄正好可以挨着排往下数:唐长红是1959年的,马伟明是1960年的,孙聪是1961年的,毛明是1962年的,杨伟是1963年的,吴希明和陆军是1964年的,吴曼青是1965年的……

至于我说的这些人具体都是干啥的,军迷们肯定知道,不知道就自己挨个儿查去吧,哈哈。



联系一飞院也是颇为折腾了一番的,百度了半天,与这家国防科研单位相关的只有研究生招生和人事招聘的电话,大概我拨打的是前者吧,说明来意,索要了宣传部门的号码,才好歹接上了头。

不得不说负责宣传的崔部长是个“忽悠”的好手,虽然电话里很多事情不方便透露,却接二连三甩出几个有趣的新闻点,“勾引”我直接到他们那儿去一探究竟。

就这样,2009年5月31日,端午节假期后的第一天,我踏上了去“航空城”阎良的征程。



与感情充沛口才极好的陈一坚院士相比,淳朴敦厚的唐总堪称讷于言辞(现在据说因为常年接受采访,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哎呀好想见识一下),这可让我在那几天里头疼不已。而歼轰7A涉及到的各种新技术听起来也跟天书一样,不仅是我,主持人曲向东也颇为抓狂。

无知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据崔部长跟我介绍,之前有个身为资深军迷的记者采访唐总,提的问题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尖锐,把他们这些负责宣传的同志都给吓到了,心里面暗忖:乖乖,这哥们儿是记者还是间谍啊,咋啥都知道?!

结果还专门调查了一下人家的底细,生怕泄露国家机密,嘿嘿,幸亏只是虚惊一场。



纠结着摸索着,谈话的主题就悄悄偏移到了“人”的层面。

技术讲多了,一是弄不懂显得太过生硬,二是毕竟担着泄密的巨大风险。讲人,没那么麻烦,还容易理解和引起共鸣,何况我们终究做的是《大家》嘛。

在一飞院的那间冷色调的展厅里,主持人翻过来掉过去地问,想知道的无非是唐总作为新一代总师,要让“飞豹”这个命运多舛历经坎坷却又凝结着多少人心血和意志的型号改头换面脱胎换骨,该从何下手,哪儿来的底气,又承担着多大的压力。



按唐总自己的话说:“可能我写一篇文章并不太难,但是要改别人一篇非常成熟的文章,应该说是要付出更大劳动的”、“如果你改动别人一个飞机,千万不能把它改变成一个猪。”

作为参与了老“飞豹”研制的科研人员和新一代的“飞豹”总师,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把“飞豹”精神传承下来,也是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何况又有动荡激变的国际形势对于新型飞机的迫切需求,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研制周期是平常的一半,上头定的调子是“一边是军功章,一边是手铐”,很多主持类似项目的总师都受到过类似的“威胁”,堪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型号,真心不是闹着玩儿的。

再赶上唐总是个摩羯座,事业心超强,沉稳内敛心思重,压力难免来得比旁人又大了一些。

就连在当时的访谈过程中,眼瞅着他老人家脑门子上还不断冒汗呢。



提到压力,唐总忍不住跟我们倒苦水,说情况最恶劣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做噩梦,梦见自己推着车上坡,稍一松劲儿就被轧死。按他自己的总结,可能一件事的失败,就在1%,如果你已经走完了99%,就差那么一步,你走不上去的话,前功尽弃。

嗯,有点儿希腊神话中西西福斯的意思啊,在一次次往奥林匹斯山山顶推巨石、一次次差一点儿成功结果石头又滚下来的过程中,找到了勘破成败与苦乐的哲学意义——后半截儿好像是哲学家引申出来的。



唐总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身体还不错,扛得住那样的折腾,有一位老一辈的副总师曾经告诉他:“一定要坚强,你的情绪,你的状态,会影响全线的工作。出门的时候,一定直起腰来,不要显得疲惫的状态。”

在那以后,他就期望自己的身体非常强壮,盼着永远不要生病,能够挺得下去——不知道他有没有像杨伟孙聪吴希明一样的运动方面的爱好,好歹能够强身健体。

不过他说过新“飞豹”的特质很像阎良,也很像他自己,所谓“皮实”。

那就好。



面对压力,每个人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唐总最著名的办法就是……做题。

喂喂,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才是压力的来源好吗?

做数学题或者推导物理公式,几乎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就像我考试答完卷子或者开会听着无聊,喜欢在草稿纸上画漫画或者默写诗词一样,不光是打发时间,也是一种放松,关键还时不时能蹦出真正的灵感。

他的这个习惯去年得到了吴希明的证实,据说一起开会的时候,只要内容跟唐总关系不大,就见他拽过一张纸,写写画画,准保是在推导什么题目。
唐总说,他需要的是通过做这些事理清思路,让自身的心绪平静下来,能够更逻辑地思考问题,把工作梳理得很清晰,这对他而言是很好的休息。

真不愧是摩羯座的理工男,服了。



而后来拍摄他在研究室里“巡视”的时候,我们要求在场的科研人员“摆拍”一些向他请教的场景,结果就有位姐姐真的拿了个什么问题让他解答,还恰好是需要算的那种。

于是我们就围观了唐总坐下来认认真真推导演算的过程,眼瞅着他沉浸其中,完全忘了旁边的人群和摄像机,脸上的神情与接受采访时的紧张大相径庭。

甚至到镜头拍够了,他老人家还在全神贯注地跟对方交流,没有要走的意思,“害得”我们一帮人只好乖乖地在外面等,等他把这道题目彻底搞定了为止,哈哈哈。(可惜的是刚才认真看了一下成片,这轱辘镜头不知道为啥被我自己给掐了,555)



这是个多么老实的人啊,跟许多同辈分的其他总师们性格差距咋这么大呢,而他为啥会是这样呢?说到这儿就得深挖思想根源了,那等我下回再继续八卦吧。

3



刚刚发现唐总因为跟黄渤那张“合影”的缘故,已经被戏称为“跑男身后的男人”了,呃……这事儿闹得,真是委屈他老人家。

当然,老实人受委屈是很常见的事情,可唐总为啥这么老实呢?咋说他也是个威风凛凛的总师啊,估计工作中出了什么问题,一板脸一瞪眼,手下的弟兄们也得哆嗦不是,怎么就给人落下了这么个印象呢。

性格得从根儿上挖,来来来咱们继续谝闲传。

我觉得这事儿主要吧,是因为唐总是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民。

对这点他倒不忌讳,给自己起的微信名也是紧扣这一身份,绝不忘本,具体是什么我就不透露了,嘻嘻。

而读书求学和献身国防,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和他同辈的总师们一样,唐总是改革开放第一拨参加高考,搭上了命运末班车的那一代人,是“科学的春天”之后破土萌芽的那一代人,是型号设计研发过程中培养和磨砺出来的那一代人。

在1978年以前,老实孩子唐长红在农村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在他自己看来是蹉跎岁月,他当时最大的愿望是当兵。所以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出于“保家卫国”的信念,他问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打仗不?”



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学习飞机设计(可以找找看是照片里的哪一个)。那一年他19岁,搁现在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上大学的年纪,而他们那个班里,岁数最大的32岁,最小的则是年仅15岁的天才少年杨伟。

在西工大,唐长红与来自农村、工厂、部队的同学们一起,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弥补文革留下的空白。按照杨伟的描述,他们互相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个人都极度好学,经常大晚上翻墙跑去上自习,连看的是什么程度什么“级别”的高等数学书,彼此都会暗暗较劲——要不你以为许多年后西工大“总师班”的美名是怎么来的。



唐长红跟杨伟是一个宿舍的,全宿舍七个人,个个都挺有本事,号称“史上最牛宿舍”,这事儿最早好像还是唐总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吐露的。写杨伟那篇手记的时候,我专门翻腾了半天,把他们同学聚会的合影从网上扒了出来。

他们班里还有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同学赵霞,担任中航工业集团沈阳所的副总设计师,那可是该所建所以来出的头一位女性副总师啊,了不得。上次听北航毕业的孙聪说,有一次他跟赵霞开玩笑,说要不我这个歼-15的总师让你当吧,这样你们班就仨重点型号总师啦……

所以从杨伟那里听到关于唐长红的段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老同学再不爆点儿料,就没天理了。

对于生在大城市、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杨伟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学时一帮人跑到蓝田乡下唐长红家里去玩,还去了他姐姐工作的某个三线军工厂,这让他既感受到了当时陕北农村的路途之颠簸、环境之落后,也体会到了一个陕北农民家庭的热诚质朴。


唐长红的父母知道儿子的同学要来,在家里好一顿忙活,没啥太好的东西招待他们,就给每个人煮了一碗糖水蛋,巨大的碗里搁了七个鸡蛋,热气腾腾的,算得上相当“奢侈”的高规格待遇。

更具体的细节就不讲了,怕他俩谁出来砍我。

而就在两位老人在厨房做饭的时候,随身带着相机的杨伟看到这幅场景,顺手“咔嚓”拍了一张唐爸爸生火唐妈妈掌勺的照片,他上中学时可是正经学过油画的,虽说身为一个色盲,对颜色的掌握不太靠谱,但光线和构图那可是相当不错。

据说这张照片成了二老平生最好的合影,它的放大版直到现在还挂在唐长红老家的堂屋里。一直非常好奇它究竟是个啥样儿,下回见到唐总,得问问他能不能给我欣赏一下。



到本科毕业的时候,杨伟因为出国留学选拔考试全年级排第二,比第一名差一分,没去成,就在本校读完研究生,然后一门心思奔着歼-10这个难得的重点型号,“抗分”半年,去了成都。

唐长红呢,老老实实留在了阎良,进了一飞院,工作之后根据实际需要,在北航又念了个固体力学的硕士。

阎良那时候还是欠发达,据说馒头掉在地上都找不着,跟土坷垃一个颜色。不过对于在陕西农村长大的唐长红来说,倒是早已习惯的环境。

而真正让他郁闷的是,当时正好赶上百万大裁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部队要忍耐”,所以陆海空天全算上,都上不了多少新型号。“飞豹”这个项目虽然一直在努力争取,却也是几上几下,研制过程跌宕起伏,足足折腾了十几年。

于是初出茅庐的唐长红,也就跟着折腾了十几年,然后在新的平台上继续折腾。



根据个人经验,摩羯座的人都很理性很踏实很坚韧,甚至很“轴”——不过做科教的要说信这个,会被人家笑话的,所以我也就那么一说,姑妄听之。

你从唐长红改“飞豹”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他说:“为了使得我们的年轻的设计师们,理解前辈们所设计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把图纸全部抄一遍。而且这种抄法呢,不是过去的抄法,是必须把它用计算机,把它三维地反映出来,对于每一个部分的改动,能够讲出充足的理由,甚至能够讲清楚原来设计的思想。”

能感觉出来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路数,不是天马行空的风格。



不过搞科研干工程本身也应该是这样,唐长红不止一次说过,在新“飞豹”首飞之前,他去向老总师陈一坚汇报,陈一坚问了他一句话:“飞机上的零件,你都摸过没有?”

后来陈一坚去看飞机的时候,还专门问西飞的老总:“小唐常来吗?飞机上摸过没有?”

回来后,陈一坚又跟唐长红说:“你摸没摸过是不一样的,型号重大,你要负全责。”

所谓“飞豹”精神,也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吧。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不见得完全是“性格决定命运”。拿唐长红来说,他总结自己的性格是“固执顽强”,认为“固执”是需要改掉的缺点,而“顽强”则意味着不愿意做没有结果的事情,到现在为止,他都没有放弃过自己喜欢的事。

而他的这种性格,你说是先天的呢,还是在“飞豹”精神的照耀下培养出来的呢?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唐长红从小盼着当兵,结果干了国防军工,虽说是工程师,是院士,他身上却总带着一股战士的劲儿——怎么说着说着许三多的形象突然冒出来了,咦~

接任务时立军令状也好,型号研制艰难攻关也好,他其实算得上是在打仗——虽然不见硝烟,却仍需要勇气毅力,也会有流血牺牲。

和前辈总师陈一坚一样,唐长红有吟诗填词的爱好。新“飞豹”首飞成功后,他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战,万人铸就撒手锏,血熔泪,钢铁英雄汉;战,千日经历磨一剑,智与慧,风采写蓝天;战,长空霹雳银蛇舞,情铸威,飞豹卫河山。


唐长红说那一天他没有哭,被同事们表扬为“很坚强”,但他同样也有软弱的一面:“当你在把一个产品,在把一件事想做得更好的时候,你会有很多时候你觉得是江郎才尽的,你会有很多时候,觉得你是无知的。尤其是在看到失败、教训这么一些时候。”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他这段话的含义,一直在想会不会有机会再去追问,又该如何问起。

一不小心又写了两千多字,我还真是个话痨,那么跟唐总的各种偶遇就放在明天的最后一段里面讲吧,哈哈。

4


眼瞅着啰嗦到最后一篇,也该说说缘分的事儿了。

知道唐总接了“大运”的任务,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不过那时候消息还没正式公开,我自然也三缄其口,只是暗自期待着。

2012年年底,特别节目《影响——对话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王小谟的选题落在了我手上,这也是位惦记了许久的主儿,自然颇为欢喜,当时还不知道他那么独具魅力呢,哈哈。

王小谟院士的单位电科院位于北京西郊,一号线地铁坐到头还得再转公交车,从我家打车过去,路上不堵的话也得一百多——经常感叹因为常年折腾军工选题,每次采访都搞得跟去西天取经一样。



初次采访那天就是狠狠心打车去的,刚过五棵松体育馆吧大概,一飞院崔部长的电话来了:“我们运-20首飞,你们央视新闻频道来拍摄啦。”
我勒个去,这么快?!这才几年工夫啊……

赶紧问:“那除了新闻频道之外,我们可以拍吗?”

“还不好说啊,得上面批准,估计悬。”

“那你告诉我干嘛?这也太刺激人了!”

“你不是一直关心唐总的消息吗……”

说着说着就错过了该出去的口,迷路半天,绕道回来——要不怎么印象这么深刻呢。



后来运-20首飞的消息就铺天盖地地传出来了,引起了一阵子轰动,可惜很多具体的情况和背后的故事,还是不让揭秘。

那么好,我等~

说起来当时看到“胖妞”的照片,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这要是把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给放到它背上去,那该多好……哈哈,当时正钻研预警机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呢,这属于正常反应。

现在空警500已经出来了,而未来嘛,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哦。



结果那年秋天,采访唐总的机会没等到,再次采访陈一坚院士的任务倒是来了。这活儿必须我干啊,去阎良轻车熟路,又可以见老熟人老朋友,多好。

拍了三天,没见到唐总,估计是忙。

进一步问了问运-20的事儿,崔部长一如既往地既不泄密又吊人胃口,勾得我十分好奇,却又无可奈何。

没关系,我忍,我继续等。



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中航工业集团的媒体日活动又把我给叫上了,去的恰好又是阎良,哎呀故地重游的频率好高啊。这要是用“筑巢引凤”来形容的话,也太往自己脸上贴金啦,哈哈。

和大批各路媒体的记者同行们一起欣赏完公开展览的各种灰机,聚在一间会议室里,围着会议桌,开比较正式的发布会。

脑子里正盘算着如何逮住这次重点推出的几个机型的总师做节目,忽然一抬头,就看见了唐总。

与四年前的他相比,脸上皱纹似乎深了一些,想必是主持型号研制给累的。

心中暗暗激动,又不好表现得太明显,于是不动声色地挑了他正后方的座位,盯着他老人家的后脑勺,一根一根数白头发。

唉呀,唐总您可是辛苦了。



等到散会时,赶紧抓住他,仓促间寒暄两句,也不管他是不是还记得我,直接强烈要求合影,并宣称:“等运-20让说了,一定还来采访您。”不知道有没有把他给吓着。

咦,刚刚发现当时中国航空报的一篇文章《中航工业第五届媒体日侧记:聚焦阎良航空城 (2)》里有这么一段儿:“在参观一飞院见到唐长红院士时,一位来自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之余拉着唐院士要求合影,并强调唐院士是她的偶像。”

这说的应该就是我吧……“偶像”真心不太像是我会用的词儿,“采访”也谈不上,不过“追星”的事实我承认,哈哈。



那天统一坐大巴回宾馆的时候,车上有人眼尖,远远地看见灰蒙蒙的天空中,一大只涂了黄绿色底漆的铁鸟缓缓飞过,一声惊呼,大半车的人都挤到那一侧,咔咔拍照(上面这张图是从网上找的,当时实在太远,车又颠簸,拍不出效果)。

虽然模模糊糊瞧不太清楚吧,但是居然能遥看试飞,还是很过瘾的。

不过我要是说那个配色特别像蚂蚱,会有人打我吗?嘻嘻。



隔了一年,2014年11月初,被杨伟孙聪吴希明三集“航空少帅”节目累得半死的我,又兴冲冲地奔赴珠海航展,无比开心地看了一回热闹。

我不是做新闻的,没有现场发稿的任务,所以十分轻松,兴高采烈地看航展和赏花,并着意寻找着未来的选题——下一个祸害谁呢?吼吼吼。

在这届航展上首次亮相吸引无数眼球的,正是孙聪他们沈阳所的“鹘鹰”,和名为“鲲鹏”的运-20。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写的全部文章里,我拢共就会背这几句,倒是够使了。



当时《鲲鹏》的宣传片刚刚新鲜出炉,冒着热气儿,看着提神,而运-20的模型则陈列在中航工业的展厅里,好大一只,煞是馋人。

它的本尊也出现在了这次航展上,只不过是和空警2000、空警200一起,远远地停在非开放区域,还被刻意地遮挡起来,作犹抱琵琶半遮面状,只有飞行表演的时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华丽丽滴亮个相。

跟它一样比较大只的空客A380和美军C17运输机倒是大大方方地任人围观,飞起来也漂亮,虽是庞然大物,却给人优雅从容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我见识不广,但个人觉得最让人赏心悦目的还是俄罗斯那只白天鹅,图160,那是真美啊。



不止一次有专家跟我说过,一架飞机如果看上去符合审美标准,至少说明它的外形设计是优秀的。甚至可以进一步说,飞机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

嗯嗯,工程设计的顶级作品一定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这话题我跟人相亲时好像讨论过。

话扯远了,搂回来接着说大灰机们的事儿。

航展第二天,偶遇一个熟人,索性跟他一起溜达着看热闹。A380飞行表演的时候,站在围观的人群后面,悠然自得地欣赏——反正目标比较大,不用往人堆里挤也照样看得清楚。



无意中一扭脸,就看见同样身处空地的两三个人,其中十分面熟的一位正在拍照。

咦?这不是唐总嘛……未免太有缘了吧。

登时就傻了,一脸愕然地跟同行的哥们说,我去,看见没,那边那个穿白衬衫的,那是大运的总师唐长红啊,我怎么总能碰见他啊啊啊,这也太幸福啦。

然后赶紧冲过去打招呼,幸好唐总表示还记得我,没像“飞鲨”副总师王永庆同志那样,两个月前刚采访过,航展上见到我就开始挠下巴,一副“咦这个人似乎在哪里见过”的表情,哼……

合个影是必须的,要不怎么跟人吹牛啊。



时间比较充裕,就跟唐总攀谈了几句,聊了聊“航空少帅”系列里那几位他的熟人,特意揭批了一下杨伟同学背后跟我爆他料的“不良行径”,并十分阴险地鼓励他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跟我好好揭一下这位老同学的底细。

要说煽风点火起哄架秧子那可是我的强项,我说哎呀唐总您忘啦?你那时候为了飞机设计的正经事儿,大老远的专程跑到成都去找杨伟取经,打电话跟他报到,问他有什么教训没有,他是怎么回答您的,啊?他说他没有教训,只有经验。瞧瞧这是什么话,嘿,就是同班同宿舍的老同学也不能这样儿啊。还有他是怎么打发您来着?我跟您说,这事儿可不能完……

唐总不置可否,笑得倒挺憨厚,显然不肯中招。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我寻思着跟这样儿的老实人还得直来直去实话实说,索性就问他:“唐总,上次歼轰-7A的话题咱谈过了,可我还是想采访您。您家那个大胖妞儿啥时候能拉出来遛遛啊,这可是您亲闺女啊,咱得好好讲讲。”

唐总微微一笑,遥指远处半遮半掩的那架运-20,说:“什么时候它不放在那个地方了,放到咱们面前这片儿公开展示的地方了,就能拉出来说啦。”
这意思是,我还得接着等啊,哈哈。

行,那我等定了。

在那天的朋友圈里,我特别开心地嘚瑟:看大运,行大运,回回能遇见唐总,也是缘分。

真是容易知足的人呐。



一晃儿又过了快一年了,时光如水岁月如梭,除了偶尔听一飞院的哥们姐们提到唐总,告诉我他的书法也相当有水平只是我当年没拍到之类的小八卦之外,好久不见他的大动静,真是符合他一贯的低调作风。

不过这次跟黄渤的“合影”一出来,据说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被刷屏了。

又勾起我了结夙愿的念头,这是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反正谁都不许跟我抢,哼。



虽然唐总看上去朴实敦厚稳重甚至木讷,内心却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在六年前的采访中,他提到过自己小时候本来想学文科,后来被人撺掇着学了理科,但对于人文社科的很多东西还是颇为关注,认为哲学是文科的最高境界,而之所以选择工科,或许是为了更快地实现个人价值。

从老“飞豹”、新“飞豹”到“鲲鹏”,这么多年来身负重任,唐总经历了风风雨雨,除了专注于科研之外,他也有许多思考,关于战争与和平,国家与世界,社会与人生……


而他的内心有几许感悟,书法练得怎样,诗词又写了多少,报国情怀上升到什么程度,都有待我在未来的采访中进一步探索。

我相信自己跟唐总有这个缘分。等待,并期待着。

版权所有
来源:香象渡河  
视觉:微校时代  审核:小卢
微校时代

跑男背后的男人丨《唐长红:揭秘新“飞豹”》编导手记
2015-10-16 香象渡河 西北工业大学

感谢“香象渡河”为我们娓娓道来的唐长红校友和新“飞豹”的故事,其实是讲述的唐长红、陈一坚、杨伟、赵霞等等一大批校友的故事。文章有点长,但值得细细品读。

1



昨天半夜正好看到一飞院的哥们在朋友圈里发图,小小地被刺激了一下。据说是跑男西安站的一张图片,堵在飞机出舱口拍的,黄渤充满喜感的那张脸是镜头关注的焦点,而在他后面不远处紧接着下飞机的穿白衬衫神色严肃的人,正是歼轰七A(当年的新“飞豹”)和运20的总设计唐长红院士,老熟人乱入这样的画面真是颇有喜感啊哈哈哈,唐总你的行踪又暴露啦~~



最近这几天黄晓明VS屠呦呦的话题正在引起热议,而我偏偏不想把这张图片的巧合上纲上线到中国青年应该追什么样的“星”的程度,只是觉得人家各有各的事业,各有各的成就,俩人都坐头等舱,互相不知道有没有认出来,放一块儿倒是相映成趣。

以前说起“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实情,也确实挺让知识分子心酸,现如今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和重视上去了,知识分子工程师有自己的成就感荣誉感事业心自信心,以我对唐总的了解,他没那么玻璃心。



不过感觉从打2009年6月份那次采访开始,这个我心目中的“老实人”不知何故总是在我眼前“晃悠”,院士大会也好,媒体日也好,珠海航展也好,遇见好几回了,连这种我平时不怎么关注的娱乐新闻里都能看到他老人家的身影,曝光率如此之高,想必还是有缘。

何况还有他的同行们朋友们手下们陆陆续续跟我提及一些趣闻轶事呢,嘿嘿,老实人不等于没八卦啊。所以他的故事可以慢慢写,聚沙成塔抻篇幅,一点一点回忆。偷个懒,先把2009年那篇原本的编导手记祭出来好了,大家先凑合着看吧。



俗话说“好事多磨”,老“飞豹”的研制如此,《揭秘新“飞豹”》这期片子也是如此。

录制节目是在5月底6月初,节目播出已经是9月份了,眼瞅着国庆阅兵,新“飞豹”又将从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到那个时候,想必它的总设计师唐长红,又将出现在天安门旁边的观礼台上吧。

采访99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的时候,老人家跟我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次阅兵,他都在现场,只是今年由于年事已高(老人家都92岁了,打过鬼子,在解放战争中立过大功)不能出席,而作为武器设计总师的他,在这种喜庆与荣光并存的场合,总是十分紧张,生怕阅兵时自己设计的武器在过天安门的时候出现什么故障——当然,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而我们普通观众在面对着装备方队或欣喜或惊叹的时候,怕是很难体会这些设计师们的心情。



尽管武器不过是冷冰冰的杀敌利器,但每一个武器型号上面,都凝聚着一批人热腾腾的汗水、心血、希望和感情。

而《大家》的访谈,就是要把武器背后的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经历与心情挖掘出来。

唐总是个低调、沉稳,甚至有些不擅言辞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满腔热血和万丈豪情。

其实看他写的词就知道,这是个心里藏着太多话、太多感情的人。

当然,还有太多的秘密——保密一向是我们做武器专家选题时诚惶诚恐地遵守的铁律,这次关于新“飞豹”的节目尤其如此。



正式采访的时候唐总很严肃,甚至有点拘谨,每句话说出口都经过深思熟虑——或许是担心泄密吧。不过在前期采访和私下聊天的时候,唐总倒是比较放得开,时不时冒出一两句精辟幽默的话来。

比如他说,你们的笔记本电脑差不多一公斤的重量几千块钱,我们这新“飞豹”一公斤可能十几万,是用冬虫夏草堆起来的。

比如他说,飞行员出身的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司令基亭上新“飞豹”参观的时候,看看这儿摸摸那儿,半天不想下来,说了一句话:“这简直就是我们的大黄蜂嘛”。

虽然有很多很多涉密的东西,唐总并没有告诉我们,但从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和无形中透出的信心,我们相信新“飞豹”绝对是一种很牛的武器,而“部队认为最好用,最爱用”的评价绝非虚言。



其实在采访当中,有很长一段关于唐总女儿的段落,由于片长问题被我忍痛割爱了,但我还是觉得这一段很能表现出唐总的铁骨柔肠,在国与家的选择面前,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经犹豫不决,曾经痛下决心,曾经义无反顾,而唐总的女儿对父亲,也有一个从埋怨到理解的过程,按照唐总的话说,“即使不是她,也有别的孩子会为这项事业做出牺牲”,而这个道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明白”。

是的,我明白,我们明白。

还是要由衷地感谢一飞院宣传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同志,为我们这次两位总师、三期节目的拍摄给予了那么多支持,而更值得感谢的,是你们为中国的军机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回头看当年写的这个东西,实在是太打官腔了,官样文章好生无聊哈哈哈。

要看真正有趣的东西,等我接下来的后续好了,我可憋着一肚子八卦呢。

2


隔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回头看,与唐总有关的一些细节依然清晰得不得了。

其实2009年夏天那次长达九天的采访拍摄,本来是奔着“飞豹”之父陈一坚院士去的,说句不恭敬的话,唐总属于“买一送一”时无意中得来的宝贝。

那时候我在军工大坑里涉猎不久,仅凭着一张我们薛老大开列的国产NB武器型号单按图索骥,勉强在网上查到了陈院士的名字和单位,对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叫做歼轰7A的改进型号一无所知,更不晓得唐长红这个五十出头的“小字辈儿”的名头。



后来见识多了,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拜访过的很多科研院所,都是一两位八十岁左右的白发院士挂帅,然后一位或几位五十岁上下的总师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一脉相承,隔辈相亲。院士们多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的大学,毕业后投身国防科研事业;总师们则大多数是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考上大学的佼佼者,正是当打之年。

没办法,这纯粹是历史原因,“文革”把六七十岁的那拨人给耽误了,他们的才华和青春毁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除了少数领域之外,科研人才队伍形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断层,想想都替他们和国家心疼。



记得吴希明去年跟我说过,刚工作时带他的师傅是当时总体组的组长,“本身科研人员所有的品质他都有,非常敬业,非常努力,非常肯钻研,绝对是一个劳模”,可是没赶上中国直升机行业的春天,没得到大展宏图的机会,多可惜多遗憾啊。

而前辈们多年来奠定的基础和这种令人痛心的断层,却成全了唐长红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够在三十岁上下就崭露头角,到了现在这个岁数已经颇有成就,而且之后还能接着再干新的型号——以前哪儿那么多型号啊,很多老科技工作者一辈子能参与一个型号的研制就很不错了,现在无论技术和工业基础还是研制周期都有了极大飞跃——真的是生逢其时,非常幸运啊。



杨伟去年采访时跟我说过,遥想当年,被他亲昵地称为“老头儿”的宋文骢院士,在担任歼-10总师的时候已经56岁了(更不用说祝榆生老爷子当99坦克总师时是66岁,实打实的白发挂帅),没办法,耽误了那么多年才好不容易上个重点型号嘛。而他自己刚刚50出头,已经是“枭龙”等好几个型号的总师,即便手头的活儿做完,再干一个型号都没问题。

而他们这个年龄段是个啥概念呢?说来凑巧,在我知道的目前非常著名的武器总师里,年龄正好可以挨着排往下数:唐长红是1959年的,马伟明是1960年的,孙聪是1961年的,毛明是1962年的,杨伟是1963年的,吴希明和陆军是1964年的,吴曼青是1965年的……

至于我说的这些人具体都是干啥的,军迷们肯定知道,不知道就自己挨个儿查去吧,哈哈。



联系一飞院也是颇为折腾了一番的,百度了半天,与这家国防科研单位相关的只有研究生招生和人事招聘的电话,大概我拨打的是前者吧,说明来意,索要了宣传部门的号码,才好歹接上了头。

不得不说负责宣传的崔部长是个“忽悠”的好手,虽然电话里很多事情不方便透露,却接二连三甩出几个有趣的新闻点,“勾引”我直接到他们那儿去一探究竟。

就这样,2009年5月31日,端午节假期后的第一天,我踏上了去“航空城”阎良的征程。



与感情充沛口才极好的陈一坚院士相比,淳朴敦厚的唐总堪称讷于言辞(现在据说因为常年接受采访,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哎呀好想见识一下),这可让我在那几天里头疼不已。而歼轰7A涉及到的各种新技术听起来也跟天书一样,不仅是我,主持人曲向东也颇为抓狂。

无知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据崔部长跟我介绍,之前有个身为资深军迷的记者采访唐总,提的问题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尖锐,把他们这些负责宣传的同志都给吓到了,心里面暗忖:乖乖,这哥们儿是记者还是间谍啊,咋啥都知道?!

结果还专门调查了一下人家的底细,生怕泄露国家机密,嘿嘿,幸亏只是虚惊一场。



纠结着摸索着,谈话的主题就悄悄偏移到了“人”的层面。

技术讲多了,一是弄不懂显得太过生硬,二是毕竟担着泄密的巨大风险。讲人,没那么麻烦,还容易理解和引起共鸣,何况我们终究做的是《大家》嘛。

在一飞院的那间冷色调的展厅里,主持人翻过来掉过去地问,想知道的无非是唐总作为新一代总师,要让“飞豹”这个命运多舛历经坎坷却又凝结着多少人心血和意志的型号改头换面脱胎换骨,该从何下手,哪儿来的底气,又承担着多大的压力。



按唐总自己的话说:“可能我写一篇文章并不太难,但是要改别人一篇非常成熟的文章,应该说是要付出更大劳动的”、“如果你改动别人一个飞机,千万不能把它改变成一个猪。”

作为参与了老“飞豹”研制的科研人员和新一代的“飞豹”总师,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把“飞豹”精神传承下来,也是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何况又有动荡激变的国际形势对于新型飞机的迫切需求,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研制周期是平常的一半,上头定的调子是“一边是军功章,一边是手铐”,很多主持类似项目的总师都受到过类似的“威胁”,堪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型号,真心不是闹着玩儿的。

再赶上唐总是个摩羯座,事业心超强,沉稳内敛心思重,压力难免来得比旁人又大了一些。

就连在当时的访谈过程中,眼瞅着他老人家脑门子上还不断冒汗呢。



提到压力,唐总忍不住跟我们倒苦水,说情况最恶劣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做噩梦,梦见自己推着车上坡,稍一松劲儿就被轧死。按他自己的总结,可能一件事的失败,就在1%,如果你已经走完了99%,就差那么一步,你走不上去的话,前功尽弃。

嗯,有点儿希腊神话中西西福斯的意思啊,在一次次往奥林匹斯山山顶推巨石、一次次差一点儿成功结果石头又滚下来的过程中,找到了勘破成败与苦乐的哲学意义——后半截儿好像是哲学家引申出来的。



唐总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身体还不错,扛得住那样的折腾,有一位老一辈的副总师曾经告诉他:“一定要坚强,你的情绪,你的状态,会影响全线的工作。出门的时候,一定直起腰来,不要显得疲惫的状态。”

在那以后,他就期望自己的身体非常强壮,盼着永远不要生病,能够挺得下去——不知道他有没有像杨伟孙聪吴希明一样的运动方面的爱好,好歹能够强身健体。

不过他说过新“飞豹”的特质很像阎良,也很像他自己,所谓“皮实”。

那就好。



面对压力,每个人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唐总最著名的办法就是……做题。

喂喂,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才是压力的来源好吗?

做数学题或者推导物理公式,几乎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就像我考试答完卷子或者开会听着无聊,喜欢在草稿纸上画漫画或者默写诗词一样,不光是打发时间,也是一种放松,关键还时不时能蹦出真正的灵感。

他的这个习惯去年得到了吴希明的证实,据说一起开会的时候,只要内容跟唐总关系不大,就见他拽过一张纸,写写画画,准保是在推导什么题目。
唐总说,他需要的是通过做这些事理清思路,让自身的心绪平静下来,能够更逻辑地思考问题,把工作梳理得很清晰,这对他而言是很好的休息。

真不愧是摩羯座的理工男,服了。



而后来拍摄他在研究室里“巡视”的时候,我们要求在场的科研人员“摆拍”一些向他请教的场景,结果就有位姐姐真的拿了个什么问题让他解答,还恰好是需要算的那种。

于是我们就围观了唐总坐下来认认真真推导演算的过程,眼瞅着他沉浸其中,完全忘了旁边的人群和摄像机,脸上的神情与接受采访时的紧张大相径庭。

甚至到镜头拍够了,他老人家还在全神贯注地跟对方交流,没有要走的意思,“害得”我们一帮人只好乖乖地在外面等,等他把这道题目彻底搞定了为止,哈哈哈。(可惜的是刚才认真看了一下成片,这轱辘镜头不知道为啥被我自己给掐了,555)



这是个多么老实的人啊,跟许多同辈分的其他总师们性格差距咋这么大呢,而他为啥会是这样呢?说到这儿就得深挖思想根源了,那等我下回再继续八卦吧。

3



刚刚发现唐总因为跟黄渤那张“合影”的缘故,已经被戏称为“跑男身后的男人”了,呃……这事儿闹得,真是委屈他老人家。

当然,老实人受委屈是很常见的事情,可唐总为啥这么老实呢?咋说他也是个威风凛凛的总师啊,估计工作中出了什么问题,一板脸一瞪眼,手下的弟兄们也得哆嗦不是,怎么就给人落下了这么个印象呢。

性格得从根儿上挖,来来来咱们继续谝闲传。

我觉得这事儿主要吧,是因为唐总是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民。

对这点他倒不忌讳,给自己起的微信名也是紧扣这一身份,绝不忘本,具体是什么我就不透露了,嘻嘻。

而读书求学和献身国防,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和他同辈的总师们一样,唐总是改革开放第一拨参加高考,搭上了命运末班车的那一代人,是“科学的春天”之后破土萌芽的那一代人,是型号设计研发过程中培养和磨砺出来的那一代人。

在1978年以前,老实孩子唐长红在农村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在他自己看来是蹉跎岁月,他当时最大的愿望是当兵。所以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出于“保家卫国”的信念,他问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打仗不?”



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学习飞机设计(可以找找看是照片里的哪一个)。那一年他19岁,搁现在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上大学的年纪,而他们那个班里,岁数最大的32岁,最小的则是年仅15岁的天才少年杨伟。

在西工大,唐长红与来自农村、工厂、部队的同学们一起,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弥补文革留下的空白。按照杨伟的描述,他们互相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个人都极度好学,经常大晚上翻墙跑去上自习,连看的是什么程度什么“级别”的高等数学书,彼此都会暗暗较劲——要不你以为许多年后西工大“总师班”的美名是怎么来的。



唐长红跟杨伟是一个宿舍的,全宿舍七个人,个个都挺有本事,号称“史上最牛宿舍”,这事儿最早好像还是唐总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吐露的。写杨伟那篇手记的时候,我专门翻腾了半天,把他们同学聚会的合影从网上扒了出来。

他们班里还有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同学赵霞,担任中航工业集团沈阳所的副总设计师,那可是该所建所以来出的头一位女性副总师啊,了不得。上次听北航毕业的孙聪说,有一次他跟赵霞开玩笑,说要不我这个歼-15的总师让你当吧,这样你们班就仨重点型号总师啦……

所以从杨伟那里听到关于唐长红的段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老同学再不爆点儿料,就没天理了。

对于生在大城市、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杨伟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学时一帮人跑到蓝田乡下唐长红家里去玩,还去了他姐姐工作的某个三线军工厂,这让他既感受到了当时陕北农村的路途之颠簸、环境之落后,也体会到了一个陕北农民家庭的热诚质朴。


唐长红的父母知道儿子的同学要来,在家里好一顿忙活,没啥太好的东西招待他们,就给每个人煮了一碗糖水蛋,巨大的碗里搁了七个鸡蛋,热气腾腾的,算得上相当“奢侈”的高规格待遇。

更具体的细节就不讲了,怕他俩谁出来砍我。

而就在两位老人在厨房做饭的时候,随身带着相机的杨伟看到这幅场景,顺手“咔嚓”拍了一张唐爸爸生火唐妈妈掌勺的照片,他上中学时可是正经学过油画的,虽说身为一个色盲,对颜色的掌握不太靠谱,但光线和构图那可是相当不错。

据说这张照片成了二老平生最好的合影,它的放大版直到现在还挂在唐长红老家的堂屋里。一直非常好奇它究竟是个啥样儿,下回见到唐总,得问问他能不能给我欣赏一下。



到本科毕业的时候,杨伟因为出国留学选拔考试全年级排第二,比第一名差一分,没去成,就在本校读完研究生,然后一门心思奔着歼-10这个难得的重点型号,“抗分”半年,去了成都。

唐长红呢,老老实实留在了阎良,进了一飞院,工作之后根据实际需要,在北航又念了个固体力学的硕士。

阎良那时候还是欠发达,据说馒头掉在地上都找不着,跟土坷垃一个颜色。不过对于在陕西农村长大的唐长红来说,倒是早已习惯的环境。

而真正让他郁闷的是,当时正好赶上百万大裁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部队要忍耐”,所以陆海空天全算上,都上不了多少新型号。“飞豹”这个项目虽然一直在努力争取,却也是几上几下,研制过程跌宕起伏,足足折腾了十几年。

于是初出茅庐的唐长红,也就跟着折腾了十几年,然后在新的平台上继续折腾。



根据个人经验,摩羯座的人都很理性很踏实很坚韧,甚至很“轴”——不过做科教的要说信这个,会被人家笑话的,所以我也就那么一说,姑妄听之。

你从唐长红改“飞豹”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他说:“为了使得我们的年轻的设计师们,理解前辈们所设计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把图纸全部抄一遍。而且这种抄法呢,不是过去的抄法,是必须把它用计算机,把它三维地反映出来,对于每一个部分的改动,能够讲出充足的理由,甚至能够讲清楚原来设计的思想。”

能感觉出来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路数,不是天马行空的风格。



不过搞科研干工程本身也应该是这样,唐长红不止一次说过,在新“飞豹”首飞之前,他去向老总师陈一坚汇报,陈一坚问了他一句话:“飞机上的零件,你都摸过没有?”

后来陈一坚去看飞机的时候,还专门问西飞的老总:“小唐常来吗?飞机上摸过没有?”

回来后,陈一坚又跟唐长红说:“你摸没摸过是不一样的,型号重大,你要负全责。”

所谓“飞豹”精神,也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吧。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不见得完全是“性格决定命运”。拿唐长红来说,他总结自己的性格是“固执顽强”,认为“固执”是需要改掉的缺点,而“顽强”则意味着不愿意做没有结果的事情,到现在为止,他都没有放弃过自己喜欢的事。

而他的这种性格,你说是先天的呢,还是在“飞豹”精神的照耀下培养出来的呢?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唐长红从小盼着当兵,结果干了国防军工,虽说是工程师,是院士,他身上却总带着一股战士的劲儿——怎么说着说着许三多的形象突然冒出来了,咦~

接任务时立军令状也好,型号研制艰难攻关也好,他其实算得上是在打仗——虽然不见硝烟,却仍需要勇气毅力,也会有流血牺牲。

和前辈总师陈一坚一样,唐长红有吟诗填词的爱好。新“飞豹”首飞成功后,他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战,万人铸就撒手锏,血熔泪,钢铁英雄汉;战,千日经历磨一剑,智与慧,风采写蓝天;战,长空霹雳银蛇舞,情铸威,飞豹卫河山。


唐长红说那一天他没有哭,被同事们表扬为“很坚强”,但他同样也有软弱的一面:“当你在把一个产品,在把一件事想做得更好的时候,你会有很多时候你觉得是江郎才尽的,你会有很多时候,觉得你是无知的。尤其是在看到失败、教训这么一些时候。”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他这段话的含义,一直在想会不会有机会再去追问,又该如何问起。

一不小心又写了两千多字,我还真是个话痨,那么跟唐总的各种偶遇就放在明天的最后一段里面讲吧,哈哈。

4


眼瞅着啰嗦到最后一篇,也该说说缘分的事儿了。

知道唐总接了“大运”的任务,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不过那时候消息还没正式公开,我自然也三缄其口,只是暗自期待着。

2012年年底,特别节目《影响——对话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王小谟的选题落在了我手上,这也是位惦记了许久的主儿,自然颇为欢喜,当时还不知道他那么独具魅力呢,哈哈。

王小谟院士的单位电科院位于北京西郊,一号线地铁坐到头还得再转公交车,从我家打车过去,路上不堵的话也得一百多——经常感叹因为常年折腾军工选题,每次采访都搞得跟去西天取经一样。



初次采访那天就是狠狠心打车去的,刚过五棵松体育馆吧大概,一飞院崔部长的电话来了:“我们运-20首飞,你们央视新闻频道来拍摄啦。”
我勒个去,这么快?!这才几年工夫啊……

赶紧问:“那除了新闻频道之外,我们可以拍吗?”

“还不好说啊,得上面批准,估计悬。”

“那你告诉我干嘛?这也太刺激人了!”

“你不是一直关心唐总的消息吗……”

说着说着就错过了该出去的口,迷路半天,绕道回来——要不怎么印象这么深刻呢。



后来运-20首飞的消息就铺天盖地地传出来了,引起了一阵子轰动,可惜很多具体的情况和背后的故事,还是不让揭秘。

那么好,我等~

说起来当时看到“胖妞”的照片,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这要是把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给放到它背上去,那该多好……哈哈,当时正钻研预警机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呢,这属于正常反应。

现在空警500已经出来了,而未来嘛,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哦。



结果那年秋天,采访唐总的机会没等到,再次采访陈一坚院士的任务倒是来了。这活儿必须我干啊,去阎良轻车熟路,又可以见老熟人老朋友,多好。

拍了三天,没见到唐总,估计是忙。

进一步问了问运-20的事儿,崔部长一如既往地既不泄密又吊人胃口,勾得我十分好奇,却又无可奈何。

没关系,我忍,我继续等。



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中航工业集团的媒体日活动又把我给叫上了,去的恰好又是阎良,哎呀故地重游的频率好高啊。这要是用“筑巢引凤”来形容的话,也太往自己脸上贴金啦,哈哈。

和大批各路媒体的记者同行们一起欣赏完公开展览的各种灰机,聚在一间会议室里,围着会议桌,开比较正式的发布会。

脑子里正盘算着如何逮住这次重点推出的几个机型的总师做节目,忽然一抬头,就看见了唐总。

与四年前的他相比,脸上皱纹似乎深了一些,想必是主持型号研制给累的。

心中暗暗激动,又不好表现得太明显,于是不动声色地挑了他正后方的座位,盯着他老人家的后脑勺,一根一根数白头发。

唉呀,唐总您可是辛苦了。



等到散会时,赶紧抓住他,仓促间寒暄两句,也不管他是不是还记得我,直接强烈要求合影,并宣称:“等运-20让说了,一定还来采访您。”不知道有没有把他给吓着。

咦,刚刚发现当时中国航空报的一篇文章《中航工业第五届媒体日侧记:聚焦阎良航空城 (2)》里有这么一段儿:“在参观一飞院见到唐长红院士时,一位来自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之余拉着唐院士要求合影,并强调唐院士是她的偶像。”

这说的应该就是我吧……“偶像”真心不太像是我会用的词儿,“采访”也谈不上,不过“追星”的事实我承认,哈哈。



那天统一坐大巴回宾馆的时候,车上有人眼尖,远远地看见灰蒙蒙的天空中,一大只涂了黄绿色底漆的铁鸟缓缓飞过,一声惊呼,大半车的人都挤到那一侧,咔咔拍照(上面这张图是从网上找的,当时实在太远,车又颠簸,拍不出效果)。

虽然模模糊糊瞧不太清楚吧,但是居然能遥看试飞,还是很过瘾的。

不过我要是说那个配色特别像蚂蚱,会有人打我吗?嘻嘻。



隔了一年,2014年11月初,被杨伟孙聪吴希明三集“航空少帅”节目累得半死的我,又兴冲冲地奔赴珠海航展,无比开心地看了一回热闹。

我不是做新闻的,没有现场发稿的任务,所以十分轻松,兴高采烈地看航展和赏花,并着意寻找着未来的选题——下一个祸害谁呢?吼吼吼。

在这届航展上首次亮相吸引无数眼球的,正是孙聪他们沈阳所的“鹘鹰”,和名为“鲲鹏”的运-20。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写的全部文章里,我拢共就会背这几句,倒是够使了。



当时《鲲鹏》的宣传片刚刚新鲜出炉,冒着热气儿,看着提神,而运-20的模型则陈列在中航工业的展厅里,好大一只,煞是馋人。

它的本尊也出现在了这次航展上,只不过是和空警2000、空警200一起,远远地停在非开放区域,还被刻意地遮挡起来,作犹抱琵琶半遮面状,只有飞行表演的时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华丽丽滴亮个相。

跟它一样比较大只的空客A380和美军C17运输机倒是大大方方地任人围观,飞起来也漂亮,虽是庞然大物,却给人优雅从容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尽管我见识不广,但个人觉得最让人赏心悦目的还是俄罗斯那只白天鹅,图160,那是真美啊。



不止一次有专家跟我说过,一架飞机如果看上去符合审美标准,至少说明它的外形设计是优秀的。甚至可以进一步说,飞机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

嗯嗯,工程设计的顶级作品一定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这话题我跟人相亲时好像讨论过。

话扯远了,搂回来接着说大灰机们的事儿。

航展第二天,偶遇一个熟人,索性跟他一起溜达着看热闹。A380飞行表演的时候,站在围观的人群后面,悠然自得地欣赏——反正目标比较大,不用往人堆里挤也照样看得清楚。



无意中一扭脸,就看见同样身处空地的两三个人,其中十分面熟的一位正在拍照。

咦?这不是唐总嘛……未免太有缘了吧。

登时就傻了,一脸愕然地跟同行的哥们说,我去,看见没,那边那个穿白衬衫的,那是大运的总师唐长红啊,我怎么总能碰见他啊啊啊,这也太幸福啦。

然后赶紧冲过去打招呼,幸好唐总表示还记得我,没像“飞鲨”副总师王永庆同志那样,两个月前刚采访过,航展上见到我就开始挠下巴,一副“咦这个人似乎在哪里见过”的表情,哼……

合个影是必须的,要不怎么跟人吹牛啊。



时间比较充裕,就跟唐总攀谈了几句,聊了聊“航空少帅”系列里那几位他的熟人,特意揭批了一下杨伟同学背后跟我爆他料的“不良行径”,并十分阴险地鼓励他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跟我好好揭一下这位老同学的底细。

要说煽风点火起哄架秧子那可是我的强项,我说哎呀唐总您忘啦?你那时候为了飞机设计的正经事儿,大老远的专程跑到成都去找杨伟取经,打电话跟他报到,问他有什么教训没有,他是怎么回答您的,啊?他说他没有教训,只有经验。瞧瞧这是什么话,嘿,就是同班同宿舍的老同学也不能这样儿啊。还有他是怎么打发您来着?我跟您说,这事儿可不能完……

唐总不置可否,笑得倒挺憨厚,显然不肯中招。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我寻思着跟这样儿的老实人还得直来直去实话实说,索性就问他:“唐总,上次歼轰-7A的话题咱谈过了,可我还是想采访您。您家那个大胖妞儿啥时候能拉出来遛遛啊,这可是您亲闺女啊,咱得好好讲讲。”

唐总微微一笑,遥指远处半遮半掩的那架运-20,说:“什么时候它不放在那个地方了,放到咱们面前这片儿公开展示的地方了,就能拉出来说啦。”
这意思是,我还得接着等啊,哈哈。

行,那我等定了。

在那天的朋友圈里,我特别开心地嘚瑟:看大运,行大运,回回能遇见唐总,也是缘分。

真是容易知足的人呐。



一晃儿又过了快一年了,时光如水岁月如梭,除了偶尔听一飞院的哥们姐们提到唐总,告诉我他的书法也相当有水平只是我当年没拍到之类的小八卦之外,好久不见他的大动静,真是符合他一贯的低调作风。

不过这次跟黄渤的“合影”一出来,据说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被刷屏了。

又勾起我了结夙愿的念头,这是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反正谁都不许跟我抢,哼。



虽然唐总看上去朴实敦厚稳重甚至木讷,内心却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在六年前的采访中,他提到过自己小时候本来想学文科,后来被人撺掇着学了理科,但对于人文社科的很多东西还是颇为关注,认为哲学是文科的最高境界,而之所以选择工科,或许是为了更快地实现个人价值。

从老“飞豹”、新“飞豹”到“鲲鹏”,这么多年来身负重任,唐总经历了风风雨雨,除了专注于科研之外,他也有许多思考,关于战争与和平,国家与世界,社会与人生……


而他的内心有几许感悟,书法练得怎样,诗词又写了多少,报国情怀上升到什么程度,都有待我在未来的采访中进一步探索。

我相信自己跟唐总有这个缘分。等待,并期待着。

版权所有
来源:香象渡河  
视觉:微校时代  审核:小卢
微校时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1MjgwNw==&mid=400006539&idx=1&sn=260c7a681b138bed7b155393f20cacb9&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豹子的低空失速是永远的痛。。。。
杨伟总霸气外露啊,只有经验,没有教训
飞豹孕育的那个年代咱的底子太薄了, 唐总他们估计都琢磨啥时候有机会再上一个新型号, 把所有缺憾都一次弥补上。
文章写的太碎了。。。
想想自己对着高数抓耳挠腮的德性,再看看人家总师闲着没事的时候做题解闷……唉!人跟人咋就这么不一样呢……
蛮有意思的,支持
天鹰0062 发表于 2016-3-29 09:40
豹子的低空失速是永远的痛。。。。
对地的是不是都这德行?貌似毛子苏25也不咋地。
飞豹牺牲了多少飞行员
啥时候会有下一代近轰?
“到本科毕业的时候,杨伟因为出国留学选拔考试全年级排第二,比第一名差一分,没去成,就在本校读完研究生,然后一门心思奔着歼-10这个难得的重点型号,“抗分”半年,去了成都。”

第一那个是谁啊?
文章不错,,,
看纪录片 造飞豹时候太    苦  啦····· 一架飞机在破房子里倒持~~
好文章,
国家栋梁!
好看啊。很多故事。
jlsrc 发表于 2016-3-29 17:56
“到本科毕业的时候,杨伟因为出国留学选拔考试全年级排第二,比第一名差一分,没去成,就在本校读完研究生 ...
第一显然出国了就被埋没了。
不要苦大仇深,要有血有肉
为什么不搞个 屠呦呦vs唐长红 呢?
第一显然出国了就被埋没了。
第一名在国外混得更牛逼。
暴走99A 发表于 2016-4-1 10:36
第一名在国外混得更牛逼。
说说看谁呀?
第一名在国外混得更牛逼。
科普下呗,也许上次北大尖子在纽约街头惨死的新闻让我有了偏见呢,速速来扭转我
科普下呗,也许上次北大尖子在纽约街头惨死的新闻让我有了偏见呢,速速来扭转我
人各有志么。有些觉得出国不回来就算成功了,比什么都牛。
飞豹孕育的那个年代咱的底子太薄了, 唐总他们估计都琢磨啥时候有机会再上一个新型号, 把所有缺憾都一次弥 ...
有了歼十六,应该没有木机会了。
不过西飞肯定在研制隐轰。这可比战术轰炸机牛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