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內加爾轉向預示的骨牌警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4:42:09
2005.10.27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無論標準再怎麼寬鬆,都不能不承認,塞內加爾的轉向,確實是台灣外交的一次重挫。

       陳水扁總統的中美洲「榮邦之旅」,才剛在禮炮高峰會、經援烏龍與朝野吵嚷中結束,非洲友邦塞內加爾就宣布「經過對全球地緣政治客觀及深入的評估,同時考量國家的根本利益」,決定與中共恢復邦交。塞國總統致陳總統的函件中,更表明「國家間沒有朋友,只有利益」。這樣的發展,也許巧合,卻很能隱喻出當台灣外交浪擲在高層作秀、淹沒於朝野惡鬥時,國際大勢卻已隨著中共的崛起浪潮一去千里,頭也不回地撇下了內耗不已的台灣。


       到塞內加爾為止,扁政府任內已有六次斷交(其他還包括馬其頓、賴比瑞亞、多米尼克、諾魯、格瑞那達),諾魯今年五月又與台灣復交,加上新建交的國家,來來往往下,目前還有廿五個邦交國家。這個數字沒有那麼重要,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它只是一個單獨事件,還是台灣在外交戰場上兵敗如山倒的警訊?

       首先,就區域政治來說,塞內加爾算是非洲像樣的國家,對周圍的台灣邦交國甘比亞、布吉納法索等,可能造成外交轉向的骨牌效應,這點台灣不能不防。其次,中共挖台灣外交牆腳的動作,不要說不會有絲毫放鬆,還會隨著經濟籌碼成長而益發有力,焦點當然也不會僅止於非洲。台灣除了必須加強非洲防線之外,更得全力防堵中共對中南美洲、大洋洲等其他友邦的拉攏,務必擋住下一張骨牌的倒下。

        但是,真正值得警覺的,是國際局勢的轉向。塞國總統所謂的「對全球地緣政治客觀及深入的評估,同時考量國家的根本利益」,其實是國際政治最基本的ABC,常識而已,但我們自己在評估情勢研擬政策時,有做到這個基本動作嗎?我們對全球地緣政治有沒有客觀而深入的評估過?對自己國家的根本利益有沒有認真考量過?

       合理的施政,應該先界定國家利益,找出國家方向,再評估外在環境,考量未來趨勢,據以形成政策,外交只是實現國家利益的工具之一。換句話說,先要有大戰略,才能有小戰術。台灣的國家利益,當然包括了生存、繁榮、民主與廉能,而外交與國防一文一武,都是保護斯土斯民的武器。但事實上,論評估現實,我們這些年來一直拒絕面對中共崛起下的國際新局,也無力處理台灣所遭遇的強大衝擊。論國家利益,我們在朝野內鬥中虛耗掉全民資源與成長機會,生存、繁榮、民主、廉能,每一項基本的國家利益,我們不是原地踏步,就是根本在倒退!

       而國際政治的發展方向,毫無遮掩、也無法否認地奔騰在每個人眼前。中共已經崛起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強權,也是牽動全球經濟脈動的火車頭。中國大陸以龐大的消費市場、可觀的成長潛力,再加上既有的政治、軍事實力,善用外交手段拉攏鄰近國家,不只在亞太地區逐漸形成了中國共榮圈,對美國、日本在此區中的傳統地位發出挑戰,更是全球的投資焦點。近年來中共更刻意施展懷柔手腕,對於亞太國家來說,中共已經不再是個威脅,而是絕不能錯失的成長列車。美國圍堵中共的防線因此逐漸崩解,連美國政、軍、經高層也跟著絡繹於北京、上海之途。

       這甚至不需要外交專業,任何人只要往外看一眼,就可以明瞭台灣的外交處境一定愈來愈困難,但執政當局卻好像視若無睹,看不見大局勢,對國家發展沒有大戰略,以至於在外交上只有階段性、枝節性的一些小戰術,有些甚至還是針對選戰或個人造勢考量,或者像推立法院長王金平去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袖會議,似乎有可疑的政治斧鑿。這些無論能不能成就個人,至少無助於全民。

       在野陣營也別只會伸著指頭罵人,台灣的沉淪,一部分得歸咎於在野陣營懶惰於非理性的抗爭抵制。也許民進黨政府治國能力不足,但僅有的一點能力,卻也被在野黨牽制了不少。武器採購攸關全民安危,軍購案預算要刪就刪要減就減,為什麼連擋卅多次不讓付委?台灣空轉六年的責任,朝野都不想負,但誰都沒想跑!

       台灣外交日益困難,主要原因不是中共錢變多了,是因為中國大陸崛起成為真正的世界政經強權,而其他國家都想攀上這個勢頭。所以台灣的問題不在於怎麼搶邦交國,在於找到國際新局勢下的生存空間。台灣的機會,不再是在美中對峙夾縫中的倉皇喘息,而在於有效處理兩岸關係,建立安全防護,積極成長發展,閉鎖在島上內鬥,只會耗盡所餘不多的機會之窗。2005.10.27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無論標準再怎麼寬鬆,都不能不承認,塞內加爾的轉向,確實是台灣外交的一次重挫。

       陳水扁總統的中美洲「榮邦之旅」,才剛在禮炮高峰會、經援烏龍與朝野吵嚷中結束,非洲友邦塞內加爾就宣布「經過對全球地緣政治客觀及深入的評估,同時考量國家的根本利益」,決定與中共恢復邦交。塞國總統致陳總統的函件中,更表明「國家間沒有朋友,只有利益」。這樣的發展,也許巧合,卻很能隱喻出當台灣外交浪擲在高層作秀、淹沒於朝野惡鬥時,國際大勢卻已隨著中共的崛起浪潮一去千里,頭也不回地撇下了內耗不已的台灣。


       到塞內加爾為止,扁政府任內已有六次斷交(其他還包括馬其頓、賴比瑞亞、多米尼克、諾魯、格瑞那達),諾魯今年五月又與台灣復交,加上新建交的國家,來來往往下,目前還有廿五個邦交國家。這個數字沒有那麼重要,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它只是一個單獨事件,還是台灣在外交戰場上兵敗如山倒的警訊?

       首先,就區域政治來說,塞內加爾算是非洲像樣的國家,對周圍的台灣邦交國甘比亞、布吉納法索等,可能造成外交轉向的骨牌效應,這點台灣不能不防。其次,中共挖台灣外交牆腳的動作,不要說不會有絲毫放鬆,還會隨著經濟籌碼成長而益發有力,焦點當然也不會僅止於非洲。台灣除了必須加強非洲防線之外,更得全力防堵中共對中南美洲、大洋洲等其他友邦的拉攏,務必擋住下一張骨牌的倒下。

        但是,真正值得警覺的,是國際局勢的轉向。塞國總統所謂的「對全球地緣政治客觀及深入的評估,同時考量國家的根本利益」,其實是國際政治最基本的ABC,常識而已,但我們自己在評估情勢研擬政策時,有做到這個基本動作嗎?我們對全球地緣政治有沒有客觀而深入的評估過?對自己國家的根本利益有沒有認真考量過?

       合理的施政,應該先界定國家利益,找出國家方向,再評估外在環境,考量未來趨勢,據以形成政策,外交只是實現國家利益的工具之一。換句話說,先要有大戰略,才能有小戰術。台灣的國家利益,當然包括了生存、繁榮、民主與廉能,而外交與國防一文一武,都是保護斯土斯民的武器。但事實上,論評估現實,我們這些年來一直拒絕面對中共崛起下的國際新局,也無力處理台灣所遭遇的強大衝擊。論國家利益,我們在朝野內鬥中虛耗掉全民資源與成長機會,生存、繁榮、民主、廉能,每一項基本的國家利益,我們不是原地踏步,就是根本在倒退!

       而國際政治的發展方向,毫無遮掩、也無法否認地奔騰在每個人眼前。中共已經崛起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強權,也是牽動全球經濟脈動的火車頭。中國大陸以龐大的消費市場、可觀的成長潛力,再加上既有的政治、軍事實力,善用外交手段拉攏鄰近國家,不只在亞太地區逐漸形成了中國共榮圈,對美國、日本在此區中的傳統地位發出挑戰,更是全球的投資焦點。近年來中共更刻意施展懷柔手腕,對於亞太國家來說,中共已經不再是個威脅,而是絕不能錯失的成長列車。美國圍堵中共的防線因此逐漸崩解,連美國政、軍、經高層也跟著絡繹於北京、上海之途。

       這甚至不需要外交專業,任何人只要往外看一眼,就可以明瞭台灣的外交處境一定愈來愈困難,但執政當局卻好像視若無睹,看不見大局勢,對國家發展沒有大戰略,以至於在外交上只有階段性、枝節性的一些小戰術,有些甚至還是針對選戰或個人造勢考量,或者像推立法院長王金平去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袖會議,似乎有可疑的政治斧鑿。這些無論能不能成就個人,至少無助於全民。

       在野陣營也別只會伸著指頭罵人,台灣的沉淪,一部分得歸咎於在野陣營懶惰於非理性的抗爭抵制。也許民進黨政府治國能力不足,但僅有的一點能力,卻也被在野黨牽制了不少。武器採購攸關全民安危,軍購案預算要刪就刪要減就減,為什麼連擋卅多次不讓付委?台灣空轉六年的責任,朝野都不想負,但誰都沒想跑!

       台灣外交日益困難,主要原因不是中共錢變多了,是因為中國大陸崛起成為真正的世界政經強權,而其他國家都想攀上這個勢頭。所以台灣的問題不在於怎麼搶邦交國,在於找到國際新局勢下的生存空間。台灣的機會,不再是在美中對峙夾縫中的倉皇喘息,而在於有效處理兩岸關係,建立安全防護,積極成長發展,閉鎖在島上內鬥,只會耗盡所餘不多的機會之窗。
2005.10.27  工商時報

變調的外交

工商小社論


    塞內加爾轉投中共懷抱,台灣又少了一個邦交國。不過,國人現在對斷交頗能處變不驚,未來,除了總統出訪少一個目的地外,還能有什麼損失呢?反倒是塞國總統瓦德寫給陳總統的訣別書裡說,「國家間沒有朋友,只有利益」這句話,值得外交策士們省思再三。

    過去民進黨痛批國民黨辦的外交是金錢外交。但是,民進黨上台後,並沒有更高明的做法,依舊是為友邦鋪馬路、蓋機場、建大樓,結果,五年內斷了六個邦交國。據報載,中共這次是以廿億美元的代價挖走塞內加爾,在國人都已厭倦兩岸外交資源競賽後,看了這個消息,可能還暗自慶幸:幸好,要出廿億美元的,不是台灣。但是,台灣的外交,該如何辦下去?


     外交如果要擺脫以金錢為手段,就該回溯兩岸競賽的源由。事實上,從一九九○年至九五年間,兩岸與外交都是最有建樹的時期,辜汪進行第一次會談,而台灣加入APEC,並成為WTO前身關貿總協定的準會員,縱然名稱與地位不盡理想,卻也是經過多方折衝後的結果。再往後,因李登輝訪美,兩岸關係急速降溫,兩岸愈加對立,外交就處處碰壁。

    台灣有爭取國際空間的必要,但是政府如果寄望以外交成果去突破兩岸關係,只會使兩岸的衝撞更激烈,在現今中共資源遠大於台灣的情況下,兩岸資源競賽勢必不利於我方。外交決策與兩岸政策如果不能如手腳般協調,台灣做再多努力,也是互生扞格。
第二篇文章明显比第一篇清楚地多。
我不这么认为,第一篇阐述道理更加明确。
两篇文章的结论都一样,两岸关系决定台湾“外交”关系。
台湾现在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7 9:51:5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