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为何遭遇西方误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39:45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号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明晰化、具体化,外界对它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但受思维模式、理念差异和利益分歧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存在诸多的误读,并试图影响相关国家,干扰“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浮出水面。2015年3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意味着这个影响26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构建世界上最长经济走廊的重大战略,将迈入实施的关键性阶段。伴随“一带一路”战略命题的正式提出,400亿美元丝绸之路基金成立、英、法、德、意和韩国等多国加入亚投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国内和国际上持续产生影响力。这两年来,已有一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和早期收获。2016年“一带一路”已经从提出倡议、推广倡议进入扎实推进的新阶段。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倡议发起的重大战略,能够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兴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站在全球高度,可以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同时,由于“一带一路”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边、多边机制,不另起炉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旦形成示范效应和聚集规模效应,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

中国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

观点: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

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国内外总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接下来我们再来通过背景了解一下:

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相关协议的签署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顺利开业,中国率先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计划的实施,“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概念在网络上被热炒。另外,有西方学者对“一带一路”理念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从历史上大国崛起来的模式来看,“一带一路”是大国崛起的表现。通过与历史上荷兰、日本、英国等崛起的历史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要保障中国的资源、能源供给。还有部分声音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说到“陆上”就是中亚五国为核心,说到“海上”就是东盟十国为核心。因此,全面分析“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具体梳理外界的观察视角和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我们做好针对性回应,从而增进外界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最终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一带一路”战略存在哪些被误读的地方?这种误读是否出于冷战思维?

  1,误读一: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看来,“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且是针对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挑战?

观点:这么想只能说明,你的身子到了21世纪,但思维还停留在冷战时期。

“一带一路”强调的是合作共赢,这和“马歇尔计划”这一冷战时期的产物完全不同,美国要是把“一带一路”当作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挑战需要先看看心理医生,因为这完全是一种妄想症。有没有附加条件,是这两者最大的区别。“一带一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是开放式的,中国提出这一倡议,其他经济体大家在一起商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但“马歇尔计划”当初是带着附加条件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得到援助就得变色,本质上还是美国一贯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至于说“一带一路”是对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挑战,我倒想问一下,如果中国提供了一个让区域内国家合作共赢的倡议究竟是不是好事情?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挑战,那就让这种挑战来的更多一些好了。不能整天对着中国说,你要做负责任的大国,然后当你和其他国家一起谋发展时,美国又担心这是不是在挑战美国。中国领导人早就说过,偌大的太平洋完全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为什么总猜想中国非要与美国一争高下呢?

2,误读二:一些国家担心,中国会不会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挑战现有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制,排挤其他国家的利益?

观点:这些国家的担心可以理解,但扪心自问,中国做过这样的事情吗?大约二十年前,中国还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地区性的经济、金融大国时,就已经在区域经济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承诺并做到人民币不贬值,使许多亚洲经济体迅速复苏。这一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也是一样,在稳定亚洲乃至全球经济波动中承担了巨大责任。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期待中国做出更大贡献才是。的确,中国也期待借助“一带一路”,自己可以更好地发展。但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发展相冲突的。有担心不要紧,但要看这种政治、经济、安全上的疑虑究竟有没有必要。中国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说的就是有个人总担心天会塌下来,整天忧心忡忡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奉行不结盟政策,倡导建立和谐世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与中国打交道的时间可谓久已。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如果说找出一些历史上的代言人,玄奘、郑和等等,都是和平友谊的使者。今天,中国又一次在崛起之中,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期待中国做出更大贡献才是。

  3,误读三: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意在掠夺当地资源,进而加强经济控制?

观点:开句玩笑话,憨豆先生会担心姚明抢他的衣服穿吗?中国太大了,如何与周边国家一同发展,是中国思考了几千年的问题。掠夺式发展,从来不是中国的选择。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一直航行到东部非洲,就是要传递一个理念,和,和平,和谐等等。郑和的舰队的确强大,但不是要去掠夺的。中国今天逐渐发展起来,走出国门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也是在寻找合作的机遇。在一个和平和发展的时代,准确把握时代特点,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这是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关于“一带一路”,很有意思的是,一些国家担心中国是要掠夺资源,是要控制当地经济命脉,但中国人反而担心这一战略的实施蕴含着很大的风险,经济的,政治的,安全的。“一带一路”主要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推进经济发展,涉及的国家达60多个,整体实施难度极大。坦率地讲,把沿线国的经济都带动起来超过了任何国家的能力与责任。为什么之前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提出类似的计划?就是这个原因。那中国为什么这么做呢?中国这些年一个经验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很多问题都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中国周边的环境是所有大国中最为复杂的,有些问题已经影响中国自身安全,如“三股”势力。邻居们如果也发展起来,中国的发展就会更加稳健。

4,误读四:“一带一路”是把中国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

观点:至于说中国在输出落后产能,好像落后的东西很难输出出去,因为这不符合规律。中国的优势是什么?经济。中国的主要优势就在经济领域,“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也是经济合作,包括投资建厂,以及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上电网、通讯网、油气管网等互联互通项目。而这些领域,都是中国的优势领域,并不是落后的或者需要淘汰的。

三、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消除误解?

“一带一路”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

观点:“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彼此相互开放这样的局面,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优化经济结构,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误读,有的是因为一些国家一时还不清楚有些担心,但也有的是因为有的国家、有的媒体故意歪曲,其实不是什么误读而且故意抹黑,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如何去澄清?

观点: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在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而仅仅是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需要8万亿美元。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廉价的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例还很小。因此,习近平主席在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当然其中一部分产品也会用来满足国内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等,带动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尽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义务,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自己的利益。

因此,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承担起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一带一路”上有许多国家政治安全局势都不是很稳定,那么这一重大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企业以及普通公民应注意哪些问题?

观点:确实是这样。说到可能的风险,可以划分成三大类:一是政治、安全风险,沿线一些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并未定型,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二是经济活动本身的风险,特别是基础设施等大项目所需资金巨大,投资与收益之比需审慎考量;三是人身安全的风险,主要是一些国家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的威胁比较严重。

55178bc0d64db.jpg (34.12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11:08 上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号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明晰化、具体化,外界对它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但受思维模式、理念差异和利益分歧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存在诸多的误读,并试图影响相关国家,干扰“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浮出水面。2015年3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意味着这个影响26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构建世界上最长经济走廊的重大战略,将迈入实施的关键性阶段。伴随“一带一路”战略命题的正式提出,400亿美元丝绸之路基金成立、英、法、德、意和韩国等多国加入亚投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国内和国际上持续产生影响力。这两年来,已有一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和早期收获。2016年“一带一路”已经从提出倡议、推广倡议进入扎实推进的新阶段。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倡议发起的重大战略,能够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关国家、地区的兴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站在全球高度,可以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同时,由于“一带一路”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边、多边机制,不另起炉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领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旦形成示范效应和聚集规模效应,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

中国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

观点: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

0926011c5-0.jpg (67.2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11:09 上传


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国内外总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接下来我们再来通过背景了解一下:

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相关协议的签署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顺利开业,中国率先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计划的实施,“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概念在网络上被热炒。另外,有西方学者对“一带一路”理念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从历史上大国崛起来的模式来看,“一带一路”是大国崛起的表现。通过与历史上荷兰、日本、英国等崛起的历史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要保障中国的资源、能源供给。还有部分声音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说到“陆上”就是中亚五国为核心,说到“海上”就是东盟十国为核心。因此,全面分析“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具体梳理外界的观察视角和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我们做好针对性回应,从而增进外界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最终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一带一路”战略存在哪些被误读的地方?这种误读是否出于冷战思维?

  1,误读一: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看来,“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且是针对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挑战?

观点:这么想只能说明,你的身子到了21世纪,但思维还停留在冷战时期。

“一带一路”强调的是合作共赢,这和“马歇尔计划”这一冷战时期的产物完全不同,美国要是把“一带一路”当作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挑战需要先看看心理医生,因为这完全是一种妄想症。有没有附加条件,是这两者最大的区别。“一带一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是开放式的,中国提出这一倡议,其他经济体大家在一起商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但“马歇尔计划”当初是带着附加条件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得到援助就得变色,本质上还是美国一贯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至于说“一带一路”是对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挑战,我倒想问一下,如果中国提供了一个让区域内国家合作共赢的倡议究竟是不是好事情?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挑战,那就让这种挑战来的更多一些好了。不能整天对着中国说,你要做负责任的大国,然后当你和其他国家一起谋发展时,美国又担心这是不是在挑战美国。中国领导人早就说过,偌大的太平洋完全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为什么总猜想中国非要与美国一争高下呢?

2,误读二:一些国家担心,中国会不会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挑战现有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制,排挤其他国家的利益?

观点:这些国家的担心可以理解,但扪心自问,中国做过这样的事情吗?大约二十年前,中国还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地区性的经济、金融大国时,就已经在区域经济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承诺并做到人民币不贬值,使许多亚洲经济体迅速复苏。这一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也是一样,在稳定亚洲乃至全球经济波动中承担了巨大责任。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期待中国做出更大贡献才是。的确,中国也期待借助“一带一路”,自己可以更好地发展。但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发展相冲突的。有担心不要紧,但要看这种政治、经济、安全上的疑虑究竟有没有必要。中国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说的就是有个人总担心天会塌下来,整天忧心忡忡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奉行不结盟政策,倡导建立和谐世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与中国打交道的时间可谓久已。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如果说找出一些历史上的代言人,玄奘、郑和等等,都是和平友谊的使者。今天,中国又一次在崛起之中,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期待中国做出更大贡献才是。

  3,误读三: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意在掠夺当地资源,进而加强经济控制?

观点:开句玩笑话,憨豆先生会担心姚明抢他的衣服穿吗?中国太大了,如何与周边国家一同发展,是中国思考了几千年的问题。掠夺式发展,从来不是中国的选择。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一直航行到东部非洲,就是要传递一个理念,和,和平,和谐等等。郑和的舰队的确强大,但不是要去掠夺的。中国今天逐渐发展起来,走出国门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也是在寻找合作的机遇。在一个和平和发展的时代,准确把握时代特点,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这是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关于“一带一路”,很有意思的是,一些国家担心中国是要掠夺资源,是要控制当地经济命脉,但中国人反而担心这一战略的实施蕴含着很大的风险,经济的,政治的,安全的。“一带一路”主要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推进经济发展,涉及的国家达60多个,整体实施难度极大。坦率地讲,把沿线国的经济都带动起来超过了任何国家的能力与责任。为什么之前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提出类似的计划?就是这个原因。那中国为什么这么做呢?中国这些年一个经验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很多问题都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中国周边的环境是所有大国中最为复杂的,有些问题已经影响中国自身安全,如“三股”势力。邻居们如果也发展起来,中国的发展就会更加稳健。

4,误读四:“一带一路”是把中国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

观点:至于说中国在输出落后产能,好像落后的东西很难输出出去,因为这不符合规律。中国的优势是什么?经济。中国的主要优势就在经济领域,“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也是经济合作,包括投资建厂,以及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上电网、通讯网、油气管网等互联互通项目。而这些领域,都是中国的优势领域,并不是落后的或者需要淘汰的。

三、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消除误解?

“一带一路”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

观点:“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彼此相互开放这样的局面,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优化经济结构,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bf4a4e36-04b9-425c-ab99-a7f2936c8458.jpg (57.4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11:09 上传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误读,有的是因为一些国家一时还不清楚有些担心,但也有的是因为有的国家、有的媒体故意歪曲,其实不是什么误读而且故意抹黑,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如何去澄清?

观点: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在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而仅仅是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需要8万亿美元。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廉价的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例还很小。因此,习近平主席在北京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当然其中一部分产品也会用来满足国内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等,带动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尽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义务,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自己的利益。

因此,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承担起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一带一路”上有许多国家政治安全局势都不是很稳定,那么这一重大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企业以及普通公民应注意哪些问题?

观点:确实是这样。说到可能的风险,可以划分成三大类:一是政治、安全风险,沿线一些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并未定型,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二是经济活动本身的风险,特别是基础设施等大项目所需资金巨大,投资与收益之比需审慎考量;三是人身安全的风险,主要是一些国家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的威胁比较严重。
以为是人家误读的,自己首先误读了。
美国现在咬定我兔不放松,任你说破大天去,也要和我们死磕到底,不再松口了。指望耍嘴皮子就能转移美国的注意力已经不可能了。
意识和实际利益问题吧,西方对中国的对抗意识从来没放松过,现实里,西方传统的市场也被中国一步步蚕食,以往廉价获取资源、高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过不下去了
话语权缺少。有些顺风车,你不一定达得上。想达的时候,错过了。
随便11.07 发表于 2016-3-16 11:13
以为是人家误读的,自己首先误读了。
美国现在咬定我兔不放松,任你说破大天去,也要和我们死磕到底,不再 ...
说得对,有些人装大白兔久了,以为自己真是大白兔了。
不是误读,而是故意误导。
跟误读不误读没啥关系,国于国是政治关系。美帝就是要搞你,你送钱给老妹,人家照样搞。参看小日本,不仅搞你货币还搞你女人,老少通吃
人家没误读。你说自己是圣母,人家不信。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