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沙东岛上有“野牛”群 已存在30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17:30


中国西沙东岛上有“野牛”群 已存在300年

   http://news.qq.com/a/20160312/00 ... 015&ptlang=2052
文/孙立广


西沙群岛像是天女在我国南海撒下的一串珍珠,其中东岛更像镶嵌在珠链中的一颗翡翠,晶莹剔透、郁郁葱葱。2003年和2013年,我有幸两次探访这个面积只有约1.55平方千米的小岛,前后考察了30天,每天伴着军号起,踏着落霞归,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的科学故事。下面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野牛”。
“野牛”起源的多种传说
东岛和西沙群岛中其他岛屿的不同之处在于,岛上有原始丛林,林中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鲣鸟以及军舰鸟等十几种鸟;更加特别的是,林中还有“野牛”出没,这在我国沿海岛屿上是绝无仅有的。2003年,我带领中国科技大学科考队第一次考察西沙时就注意到了“野牛”。“野牛”虽然未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但是,岛上官兵对其加以严格保护。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遇到海上天气不好给养跟不上时,报请西沙水警区司令部批准,方可猎杀一头。我们非常钦佩官兵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对“野牛”产生了兴趣。
第一个问题是,大型哺乳动物在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上有可能独立演化吗?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东岛是一个年轻的海岛,经过我们研究,过去5000年来已经浮沉3次了。第二个问题是,这些“野牛”是什么时候登岛的?文献上有不少记载,官兵们给我们讲了很多传说,甚至网上也流传着很多说法,可见“野牛”已经成了大众关注的话题。
传说,公元前2世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西沙,放牧了一些从大陆运来的黄牛。其他岛屿上的黄牛不适应当地环境,先后消失了,只有东岛的黄牛存活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1907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带队分乘军舰前往西沙查勘岛屿,带去不少牛羊放养。第三种说法是,郑和下西洋途经西沙群岛时,在每个岛上都放养了一些牛,唯有东岛适宜牛的生存。
也有人认为以上传说都不可信,牛是20世纪60年代由海南岛琼海县潭门镇的渔民带上永兴岛,再由永兴岛转运到其他岛屿的。东岛饲养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均有考证,由不得人不信。西沙水警区领导提供了另一个可靠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初西沙驻军时就在东岛发现了“野牛”,但它们个体矮小、瘦弱、体力不支,因此从海南岛运来了几头壮硕的黄牛,交配后再繁衍的品种体力强壮,奔跑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也增加了。
上述这些传说和记录都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要彻底解开“野牛”来历之谜,还是要先了解“野牛”的生存环境。
“野牛”的数量需要控制
东岛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西距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约33千米,面积约1.55平方千米,岛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丛林。原始丛林中的主要树种是白避霜花树(俗称麻枫桐),树高5~10米。
红脚鲣鸟用麻枫桐的树枝筑巢,栖息在原始丛林中,可以说丛林是红脚鲣鸟的保护神。据2003年中国科技大学考察队曹垒统计,树上栖息着3.55万对红脚鲣鸟。它们日出而作,飞向大海去捕鱼进食;日落而息,将鱼从口中吐出,喂养小鸟。红脚鲣鸟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如果喂食时鱼不小心落地,它们不会捡起来再吃,这虽然会让小鸟饿肚子,但也算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它们的另一个习惯则难以让人称道了:如果小鸟不慎坠落到地上,就会被遗弃,父母亲是不会去救它们的。我们考察时曾经目睹过这样凄凉的情景。
丛林也是“野牛”的保护神。没有茂密的原始丛林,“野牛”就失去了藏身之所。更重要的是,丛林中生长了茂盛的草本植物,这些小草是“野牛”的美味佳肴。当“野牛”过度繁殖、种群快速扩大时,林地上的青草就被抢食一空。这时,麻枫桐的树皮和枝叶都成了“野牛”的粮草,而“野牛”啃食树皮和枝叶时,又会惊动树上的鲣鸟,造成小鸟坠落死亡。
2003年初,我们第一次登上东岛时,“野牛”得到了严密的保护,据守岛官兵估计数量达400头。我们在丛林中沿着“牛道”前行畅通无阻,林间没有草地,鸟粪洒在珊瑚礁盘和沙土地上,麻枫桐的树皮被撕扯得七零八落,树下不时可见跌落的小鸟。保护“野牛”的丛林生态系统由于“野牛”的过度繁殖而遭到破坏。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在考察结束时向西沙水警区建议:适度捕杀野牛对于保护东岛的生态系统是有益的,我们希望先控制在200头左右。
2013年3月,当我们再次造访东岛时,原始丛林发生了显著变化。丛林间绿草遍地,麻枫桐枝繁叶茂,在丛林间穿行远不如上次那么轻松了,不少“牛道”上布满了蜘蛛网,显然已经被废弃了。生态系统恢复了生机,但是,“野牛”还好吗?岛上官兵告诉我们,捕杀“野牛”已不需要严格审批了,有需要就捕杀一头,“野牛”数量逐渐减少,据观察现在还有3群,一共50多头。显然这是一个危险的数字,可见,科学地控制生态平衡是多么不容易。考察结束时,我们又一次向水警区首长建议,暂时停止捕杀,否则我国唯一有“野牛”的岛屿上将不再有“野牛”存在。




在牛粪里寻找答案
       原始丛林是“野牛”的保护神,但“野牛”能在岛上持续生存的根本原因是,东岛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牛塘。牛塘位于东岛东南侧,距海岸约100米,呈新月形。雨季到来时,水深可达1米;冬季枯水期,近乎干涸,仅底部有少量储水。牛塘中的淡水盐度不低,却是“野牛”赖以生存的水源,西沙的其他岛屿上都没有这样天然储水的池塘。“野牛”多半在夜间来到池塘边饮水,池塘周边散落的牛粪见证了它们的活动区域,更重要的是,牛粪成了我们对“野牛”溯源的可靠材料。
       我们从牛塘采集了沉积柱,通过研究,我们清楚地知道,牛塘在距今1300年前还在海面以下。那时的沉积物是白色干净的珊瑚贝壳碎屑,其中也有完整的腹足类小海螺、小贝壳。这种海湾湖沉积物位于池塘底部96厘米以下。往上到距沉积层顶部25厘米是褐色的鸟粪土沉积,那是海鸟粪混杂着珊瑚砂风化产物的沉积物,其中还有植物的种子和生活在淡水和半淡水环境中的介形虫。根据沙粒的粗细、种子和介形虫的多少及其氧同位素和氮同位素的变化,以及沉积物中磷、有机碳等元素的变化等各种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解读气候变化,同时还可以判识海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量变化。把这两种变化联系起来,就可以认识海鸟数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虽然有大量科学数据可以证明牛塘三段式沉积特征,但实际上,我们用肉眼就可以根据颜色划分出三个不同的沉积层。下部:距沉积层顶部96厘米以下为白色的海洋珊瑚砂沉积;中部:距沉积层顶部96~25厘米为褐色含海鸟粪土的珊瑚砂沉积;顶部25厘米为黑色含大量牛粪、海鸟粪的珊瑚砂沉积。
       毫无疑问,距沉积层顶部25厘米处所代表的时间正是“野牛”登岛的时间。我们对此处保存的种子进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测得的年龄是距今350±40年。距地表25厘米以上全部是富含有机质的含鸟粪、牛粪的珊瑚砂沉积物,在一个泥芯的界面上甚至还发现了一块保存良好的黑色饼状牛粪。考虑到采样时间为2003年,那么“野牛”登岛的时间大约在1653年前后几十年间。牛塘中不同地点获得的柱状沉积物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结果。
       有趣的是,在牛塘的所有沉积柱中,深25厘米左右以下的沉积物中都没有牛粪的痕迹,这就根本否定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带黄牛上岛的传说。因为如果这个说法属实,就不可能不在牛塘沉积物中留下蛛丝马迹。
       与这个结果相对应的是,在东岛北侧中部的丛林中发现了一个高约1.2米的鸟粪堆,它们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在粪堆底部发现了几根木炭和一些灰烬,显然是堆鸟粪之前留下来的。根据有关记录和传说,20世纪上半叶日本人曾经在东岛掠夺性地开采鸟粪作为有机肥,这些木炭的年代应早于这个时期。对木炭进行测年,确定其时代大概是公元1659年前后40年,与牛粪层底部的测年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相信,“野牛”正是被这些木炭的使用者带上东岛的。
       从史籍考证来看,1659年前后40年,正是明末清初的动荡时代。当时,流亡者携带生活必需品、生产工具和种子、牲畜离开大陆从海上出逃,“野牛”应该就是这样被带入东岛的。原来,东岛“野牛”不野,它是家牛野化的,历史不过300多年。
       我们期待,“野牛”能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并能可控地发展下去,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也许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是东岛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六期

中国西沙东岛上有“野牛”群 已存在300年

   http://news.qq.com/a/20160312/00 ... 015&ptlang=2052
文/孙立广

132295599.jpg (18.65 KB, 下载次数: 5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4 23:20 上传


57_640_480.jpg (39.9 KB, 下载次数: 5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4 23:16 上传


西沙群岛像是天女在我国南海撒下的一串珍珠,其中东岛更像镶嵌在珠链中的一颗翡翠,晶莹剔透、郁郁葱葱。2003年和2013年,我有幸两次探访这个面积只有约1.55平方千米的小岛,前后考察了30天,每天伴着军号起,踏着落霞归,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的科学故事。下面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野牛”。
“野牛”起源的多种传说
东岛和西沙群岛中其他岛屿的不同之处在于,岛上有原始丛林,林中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鲣鸟以及军舰鸟等十几种鸟;更加特别的是,林中还有“野牛”出没,这在我国沿海岛屿上是绝无仅有的。2003年,我带领中国科技大学科考队第一次考察西沙时就注意到了“野牛”。“野牛”虽然未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但是,岛上官兵对其加以严格保护。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遇到海上天气不好给养跟不上时,报请西沙水警区司令部批准,方可猎杀一头。我们非常钦佩官兵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对“野牛”产生了兴趣。
第一个问题是,大型哺乳动物在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上有可能独立演化吗?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东岛是一个年轻的海岛,经过我们研究,过去5000年来已经浮沉3次了。第二个问题是,这些“野牛”是什么时候登岛的?文献上有不少记载,官兵们给我们讲了很多传说,甚至网上也流传着很多说法,可见“野牛”已经成了大众关注的话题。
传说,公元前2世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西沙,放牧了一些从大陆运来的黄牛。其他岛屿上的黄牛不适应当地环境,先后消失了,只有东岛的黄牛存活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1907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带队分乘军舰前往西沙查勘岛屿,带去不少牛羊放养。第三种说法是,郑和下西洋途经西沙群岛时,在每个岛上都放养了一些牛,唯有东岛适宜牛的生存。
也有人认为以上传说都不可信,牛是20世纪60年代由海南岛琼海县潭门镇的渔民带上永兴岛,再由永兴岛转运到其他岛屿的。东岛饲养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均有考证,由不得人不信。西沙水警区领导提供了另一个可靠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初西沙驻军时就在东岛发现了“野牛”,但它们个体矮小、瘦弱、体力不支,因此从海南岛运来了几头壮硕的黄牛,交配后再繁衍的品种体力强壮,奔跑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也增加了。
上述这些传说和记录都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要彻底解开“野牛”来历之谜,还是要先了解“野牛”的生存环境。
“野牛”的数量需要控制
东岛位于西沙群岛东北部,西距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兴岛约33千米,面积约1.55平方千米,岛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丛林。原始丛林中的主要树种是白避霜花树(俗称麻枫桐),树高5~10米。
红脚鲣鸟用麻枫桐的树枝筑巢,栖息在原始丛林中,可以说丛林是红脚鲣鸟的保护神。据2003年中国科技大学考察队曹垒统计,树上栖息着3.55万对红脚鲣鸟。它们日出而作,飞向大海去捕鱼进食;日落而息,将鱼从口中吐出,喂养小鸟。红脚鲣鸟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如果喂食时鱼不小心落地,它们不会捡起来再吃,这虽然会让小鸟饿肚子,但也算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它们的另一个习惯则难以让人称道了:如果小鸟不慎坠落到地上,就会被遗弃,父母亲是不会去救它们的。我们考察时曾经目睹过这样凄凉的情景。
丛林也是“野牛”的保护神。没有茂密的原始丛林,“野牛”就失去了藏身之所。更重要的是,丛林中生长了茂盛的草本植物,这些小草是“野牛”的美味佳肴。当“野牛”过度繁殖、种群快速扩大时,林地上的青草就被抢食一空。这时,麻枫桐的树皮和枝叶都成了“野牛”的粮草,而“野牛”啃食树皮和枝叶时,又会惊动树上的鲣鸟,造成小鸟坠落死亡。
2003年初,我们第一次登上东岛时,“野牛”得到了严密的保护,据守岛官兵估计数量达400头。我们在丛林中沿着“牛道”前行畅通无阻,林间没有草地,鸟粪洒在珊瑚礁盘和沙土地上,麻枫桐的树皮被撕扯得七零八落,树下不时可见跌落的小鸟。保护“野牛”的丛林生态系统由于“野牛”的过度繁殖而遭到破坏。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在考察结束时向西沙水警区建议:适度捕杀野牛对于保护东岛的生态系统是有益的,我们希望先控制在200头左右。
2013年3月,当我们再次造访东岛时,原始丛林发生了显著变化。丛林间绿草遍地,麻枫桐枝繁叶茂,在丛林间穿行远不如上次那么轻松了,不少“牛道”上布满了蜘蛛网,显然已经被废弃了。生态系统恢复了生机,但是,“野牛”还好吗?岛上官兵告诉我们,捕杀“野牛”已不需要严格审批了,有需要就捕杀一头,“野牛”数量逐渐减少,据观察现在还有3群,一共50多头。显然这是一个危险的数字,可见,科学地控制生态平衡是多么不容易。考察结束时,我们又一次向水警区首长建议,暂时停止捕杀,否则我国唯一有“野牛”的岛屿上将不再有“野牛”存在。


58_640_480.jpg (16.44 KB, 下载次数: 5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4 23:17 上传



在牛粪里寻找答案
       原始丛林是“野牛”的保护神,但“野牛”能在岛上持续生存的根本原因是,东岛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牛塘。牛塘位于东岛东南侧,距海岸约100米,呈新月形。雨季到来时,水深可达1米;冬季枯水期,近乎干涸,仅底部有少量储水。牛塘中的淡水盐度不低,却是“野牛”赖以生存的水源,西沙的其他岛屿上都没有这样天然储水的池塘。“野牛”多半在夜间来到池塘边饮水,池塘周边散落的牛粪见证了它们的活动区域,更重要的是,牛粪成了我们对“野牛”溯源的可靠材料。
       我们从牛塘采集了沉积柱,通过研究,我们清楚地知道,牛塘在距今1300年前还在海面以下。那时的沉积物是白色干净的珊瑚贝壳碎屑,其中也有完整的腹足类小海螺、小贝壳。这种海湾湖沉积物位于池塘底部96厘米以下。往上到距沉积层顶部25厘米是褐色的鸟粪土沉积,那是海鸟粪混杂着珊瑚砂风化产物的沉积物,其中还有植物的种子和生活在淡水和半淡水环境中的介形虫。根据沙粒的粗细、种子和介形虫的多少及其氧同位素和氮同位素的变化,以及沉积物中磷、有机碳等元素的变化等各种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解读气候变化,同时还可以判识海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量变化。把这两种变化联系起来,就可以认识海鸟数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虽然有大量科学数据可以证明牛塘三段式沉积特征,但实际上,我们用肉眼就可以根据颜色划分出三个不同的沉积层。下部:距沉积层顶部96厘米以下为白色的海洋珊瑚砂沉积;中部:距沉积层顶部96~25厘米为褐色含海鸟粪土的珊瑚砂沉积;顶部25厘米为黑色含大量牛粪、海鸟粪的珊瑚砂沉积。
       毫无疑问,距沉积层顶部25厘米处所代表的时间正是“野牛”登岛的时间。我们对此处保存的种子进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测得的年龄是距今350±40年。距地表25厘米以上全部是富含有机质的含鸟粪、牛粪的珊瑚砂沉积物,在一个泥芯的界面上甚至还发现了一块保存良好的黑色饼状牛粪。考虑到采样时间为2003年,那么“野牛”登岛的时间大约在1653年前后几十年间。牛塘中不同地点获得的柱状沉积物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结果。
       有趣的是,在牛塘的所有沉积柱中,深25厘米左右以下的沉积物中都没有牛粪的痕迹,这就根本否定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带黄牛上岛的传说。因为如果这个说法属实,就不可能不在牛塘沉积物中留下蛛丝马迹。
       与这个结果相对应的是,在东岛北侧中部的丛林中发现了一个高约1.2米的鸟粪堆,它们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在粪堆底部发现了几根木炭和一些灰烬,显然是堆鸟粪之前留下来的。根据有关记录和传说,20世纪上半叶日本人曾经在东岛掠夺性地开采鸟粪作为有机肥,这些木炭的年代应早于这个时期。对木炭进行测年,确定其时代大概是公元1659年前后40年,与牛粪层底部的测年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相信,“野牛”正是被这些木炭的使用者带上东岛的。
       从史籍考证来看,1659年前后40年,正是明末清初的动荡时代。当时,流亡者携带生活必需品、生产工具和种子、牲畜离开大陆从海上出逃,“野牛”应该就是这样被带入东岛的。原来,东岛“野牛”不野,它是家牛野化的,历史不过300多年。
       我们期待,“野牛”能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并能可控地发展下去,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也许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是东岛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六期
一本正经啊
这么小的岛上都搞出一个牛群?牛逼啊,填出来的南沙岂不是也可以搞个生态动物园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6-3-14 23:21
这么小的岛上都搞出一个牛群?牛逼啊,填出来的南沙岂不是也可以搞个生态动物园


存在几百年了。
2008年的文章,供参考
十三、野牛与士兵-
十二、东岛

说起郑和,就不得不说说东岛。

东岛,一听名字就知道了,是西沙群岛最东端的岛屿。它面积1.55平方公里,是西沙第二大岛屿,位于永兴岛东偏南方向四十多公里,扼守前往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岛上有一群野牛,据说其先祖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放养的黄牛,血脉延续至今。据说,郑和为了宣示主权,在西沙的好些个岛屿上都放养了黄牛,让其自己繁衍。到如今,这些牛只是东岛上还有,而且已经发展成为百把头的一群。硕果仅存,说明东岛与西沙的所有其它岛屿不同,有着良好的植被。正因为此,陈俨说东岛是西沙群岛中最感性也是最美丽的岛屿。

西沙群岛的一些岛屿只有银白色的珊瑚沙,寸草不生。而一些岛屿则生长着低矮的灌木丛或者人工林。只有东岛,还生长着高大的白避霜花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记得三四十年前的小学课文中,说西沙群岛地上有几米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鸟粪。正因为有此基础,珊瑚岛上长出了高大的白避霜花树。白避霜花树在热带季风气候海岛上,无论高温酷暑、干旱雨涝,都能保持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甚至台风把他们刮倒,横陈于地面上的枝干也能再长新绿,重新变成一片森林。无怪乎,西沙人把它称为抗风桐。

抗风桐能够抗风,却抗不住人类的活动。鸟粪是最优质的磷肥,日本人占领西沙,运回国内几十万吨鸟粪。当然,抗风桐作为乔木,更少不了要受他们的斧钺之苦。到五六十年代我们自己搞开发,鸟粪公司更运了无以计数的鸟粪到大陆。当然,我们也砍树。于是,西沙的抗风桐渐渐失去了踪影,于是,西沙再也不是鸟类的天堂,于是,今天的永兴岛难觅鸟踪。陈俨在西沙工作那么多年,在永兴岛上竟然只见过一只鲣鸟,一只受伤跌落的鲣鸟。

幸运的是,东岛自然环境实在是过于艰苦,搞开发的人终于坚持不下去,撤退了。鸟粪没有挖完,成片的抗风桐保留下来,留给人类一座翠绿的岛屿,留给鲣鸟一个栖息的天堂。

东岛现今是西沙唯一的鸟岛,也是我国唯一的红脚鲣鸟栖息地、唯一的黑腹军舰鸟栖息地。红脚鲣鸟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从前,渔船没有导航设备,渔民们就根据鲣鸟归巢的方向判断方位,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导航鸟”。

西沙群岛海域有着发育最为典型、最为完整的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热带珊瑚礁系统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全世界的珊瑚礁仅仅覆盖了海洋面积的0.17%,却生活着25%的海洋生物。海鸟处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是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指示性物种。红脚鲣鸟在东岛的抗风桐上筑巢繁衍,依赖于西沙群岛独特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昭示着西沙群岛的生态系统尚未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鲣鸟幸甚,西沙幸甚,中国幸甚。

陈俨说,西沙驻军现在担负的不仅仅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重任,还担负着保护西沙生态环境的重任。现今的东岛,任何人不经驻军批准,不得上岛,上岛也不能从事任何可能祸及鲣鸟的活动。过去渔民们上岛大肆猎杀鲣鸟、收取鸟蛋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鲣鸟种群数量开始有了恢复性的增长。驻军还定期猎杀野牛,使其种群数量不超过一百头,以免过分繁殖,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被啮食树叶的抗风桐得不到足够的休养生息,破坏鲣鸟赖以繁衍生息的植被。

但是,海南省政府正在计划开发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不归海南管辖,除外),而且很快就有大的动作。作为西沙首府、南海诸岛首府的永兴岛虽然没有具有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但早已人满为患,岛上的绿色,也主要是人工林,已经没有多少自然风光可看。搞旅游开发,美丽的东岛首当其冲。福耶?祸耶?




十三、野牛与士兵

东岛的野牛其实不野,只是内地常见的黄牛,无人看管,不再是家养的牲口而已。说它们是郑和船队600多年前放养的,也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发现可以佐证的文献资料。

黄牛在漫长的年代里脱离了人类的监护,自然有些野性,自然有些怕人。它们躲在小岛上小小的丛林中,轻易不让人见到,而不像内地的黄牛,与人为伍。许多去过东岛的人都想见识见识这些野牛,拍点照片,可是连牛影子都见不到。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牛,并没有野牛的狂野。有时候,它们甚至还表现出温顺的一面,表现出对人类深深的依恋之情。那种对人以命相许的深情,我们只是在狗身上见过。

东岛守备部队战士冯文辉是广东江门人,清癯消瘦,跟所有的西沙人一样,面孔黝黑。2007年5月陈俨下东岛蹲点,他对政委说,家里的生意需要自己回去帮忙打点,服役期满,今年就想退役。

正巧那几天,战士们在林中巡逻时,发现一头惊恐的小牛瘸瘸拐拐,想逃离人群却又走不动。原来,与牛群走散后,它被野狗咬伤腿,伤口已经发炎,这会儿只有等死的份儿了。战士小杨不顾它的挣扎反抗,硬把它抱回营房。言语不多的冯文辉从此成为牛保姆,每天为它清理伤口,喂稀饭喂菜叶,或者上树採来野牛最喜欢吃的抗风桐叶喂。渐渐地,小牛惊恐的眼神消失了,躲避挣扎的动作没有了,跟小冯形影不离了。它变得油光水滑,活蹦乱跳,成为守备部队全体官兵的开心果。当然,它的心却全部都在小冯身上。小冯巡逻,它跟着奔前跑后;小冯带着篮球飞奔,它就在场外奔跑跳跃;小冯休息,它就上前舌头舔,脑袋拱,跟孩子一样的顽皮。小冯平常就总是挂着一脸的微笑,这会儿,那脸上就笑成了一朵花。

小冯的退役申请批准了。11月30日,他来到永兴岛集结。12月3日傍晚,9名退伍老兵列队站在甲板上,眼泪不住地流,双手不停地挥,嘴里不住地喊:“西沙再见,西沙再见!我们还会回来的!

船尾终于消失在北面茫茫的大海之中。

天刚黑,政委的电话响了,是东岛守备队指导员打来的。他说,那条收养的野牛,自打冯文辉离开东岛起,就不吃不喝,苦苦熬了三天三夜,傍晚时分气绝身亡了。战士们痛哭一场,已经将它掩埋。

政委知道,小牛咽气的那一刻,正是补给船起航的那一刻,正是小冯泪别西沙的那一刻。

北望,夜暗无边,波涛无边。小冯正在海天深处,手机没有讯号。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6-3-14 23:21
这么小的岛上都搞出一个牛群?牛逼啊,填出来的南沙岂不是也可以搞个生态动物园


存在几百年了。
2008年的文章,供参考
十三、野牛与士兵-
十二、东岛

说起郑和,就不得不说说东岛。

东岛,一听名字就知道了,是西沙群岛最东端的岛屿。它面积1.55平方公里,是西沙第二大岛屿,位于永兴岛东偏南方向四十多公里,扼守前往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岛上有一群野牛,据说其先祖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放养的黄牛,血脉延续至今。据说,郑和为了宣示主权,在西沙的好些个岛屿上都放养了黄牛,让其自己繁衍。到如今,这些牛只是东岛上还有,而且已经发展成为百把头的一群。硕果仅存,说明东岛与西沙的所有其它岛屿不同,有着良好的植被。正因为此,陈俨说东岛是西沙群岛中最感性也是最美丽的岛屿。

西沙群岛的一些岛屿只有银白色的珊瑚沙,寸草不生。而一些岛屿则生长着低矮的灌木丛或者人工林。只有东岛,还生长着高大的白避霜花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记得三四十年前的小学课文中,说西沙群岛地上有几米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鸟粪。正因为有此基础,珊瑚岛上长出了高大的白避霜花树。白避霜花树在热带季风气候海岛上,无论高温酷暑、干旱雨涝,都能保持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甚至台风把他们刮倒,横陈于地面上的枝干也能再长新绿,重新变成一片森林。无怪乎,西沙人把它称为抗风桐。

抗风桐能够抗风,却抗不住人类的活动。鸟粪是最优质的磷肥,日本人占领西沙,运回国内几十万吨鸟粪。当然,抗风桐作为乔木,更少不了要受他们的斧钺之苦。到五六十年代我们自己搞开发,鸟粪公司更运了无以计数的鸟粪到大陆。当然,我们也砍树。于是,西沙的抗风桐渐渐失去了踪影,于是,西沙再也不是鸟类的天堂,于是,今天的永兴岛难觅鸟踪。陈俨在西沙工作那么多年,在永兴岛上竟然只见过一只鲣鸟,一只受伤跌落的鲣鸟。

幸运的是,东岛自然环境实在是过于艰苦,搞开发的人终于坚持不下去,撤退了。鸟粪没有挖完,成片的抗风桐保留下来,留给人类一座翠绿的岛屿,留给鲣鸟一个栖息的天堂。

东岛现今是西沙唯一的鸟岛,也是我国唯一的红脚鲣鸟栖息地、唯一的黑腹军舰鸟栖息地。红脚鲣鸟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从前,渔船没有导航设备,渔民们就根据鲣鸟归巢的方向判断方位,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导航鸟”。

西沙群岛海域有着发育最为典型、最为完整的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热带珊瑚礁系统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全世界的珊瑚礁仅仅覆盖了海洋面积的0.17%,却生活着25%的海洋生物。海鸟处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是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指示性物种。红脚鲣鸟在东岛的抗风桐上筑巢繁衍,依赖于西沙群岛独特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昭示着西沙群岛的生态系统尚未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鲣鸟幸甚,西沙幸甚,中国幸甚。

陈俨说,西沙驻军现在担负的不仅仅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重任,还担负着保护西沙生态环境的重任。现今的东岛,任何人不经驻军批准,不得上岛,上岛也不能从事任何可能祸及鲣鸟的活动。过去渔民们上岛大肆猎杀鲣鸟、收取鸟蛋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鲣鸟种群数量开始有了恢复性的增长。驻军还定期猎杀野牛,使其种群数量不超过一百头,以免过分繁殖,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被啮食树叶的抗风桐得不到足够的休养生息,破坏鲣鸟赖以繁衍生息的植被。

但是,海南省政府正在计划开发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不归海南管辖,除外),而且很快就有大的动作。作为西沙首府、南海诸岛首府的永兴岛虽然没有具有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但早已人满为患,岛上的绿色,也主要是人工林,已经没有多少自然风光可看。搞旅游开发,美丽的东岛首当其冲。福耶?祸耶?




十三、野牛与士兵

东岛的野牛其实不野,只是内地常见的黄牛,无人看管,不再是家养的牲口而已。说它们是郑和船队600多年前放养的,也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发现可以佐证的文献资料。

黄牛在漫长的年代里脱离了人类的监护,自然有些野性,自然有些怕人。它们躲在小岛上小小的丛林中,轻易不让人见到,而不像内地的黄牛,与人为伍。许多去过东岛的人都想见识见识这些野牛,拍点照片,可是连牛影子都见不到。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牛,并没有野牛的狂野。有时候,它们甚至还表现出温顺的一面,表现出对人类深深的依恋之情。那种对人以命相许的深情,我们只是在狗身上见过。

东岛守备部队战士冯文辉是广东江门人,清癯消瘦,跟所有的西沙人一样,面孔黝黑。2007年5月陈俨下东岛蹲点,他对政委说,家里的生意需要自己回去帮忙打点,服役期满,今年就想退役。

正巧那几天,战士们在林中巡逻时,发现一头惊恐的小牛瘸瘸拐拐,想逃离人群却又走不动。原来,与牛群走散后,它被野狗咬伤腿,伤口已经发炎,这会儿只有等死的份儿了。战士小杨不顾它的挣扎反抗,硬把它抱回营房。言语不多的冯文辉从此成为牛保姆,每天为它清理伤口,喂稀饭喂菜叶,或者上树採来野牛最喜欢吃的抗风桐叶喂。渐渐地,小牛惊恐的眼神消失了,躲避挣扎的动作没有了,跟小冯形影不离了。它变得油光水滑,活蹦乱跳,成为守备部队全体官兵的开心果。当然,它的心却全部都在小冯身上。小冯巡逻,它跟着奔前跑后;小冯带着篮球飞奔,它就在场外奔跑跳跃;小冯休息,它就上前舌头舔,脑袋拱,跟孩子一样的顽皮。小冯平常就总是挂着一脸的微笑,这会儿,那脸上就笑成了一朵花。

小冯的退役申请批准了。11月30日,他来到永兴岛集结。12月3日傍晚,9名退伍老兵列队站在甲板上,眼泪不住地流,双手不停地挥,嘴里不住地喊:“西沙再见,西沙再见!我们还会回来的!

船尾终于消失在北面茫茫的大海之中。

天刚黑,政委的电话响了,是东岛守备队指导员打来的。他说,那条收养的野牛,自打冯文辉离开东岛起,就不吃不喝,苦苦熬了三天三夜,傍晚时分气绝身亡了。战士们痛哭一场,已经将它掩埋。

政委知道,小牛咽气的那一刻,正是补给船起航的那一刻,正是小冯泪别西沙的那一刻。

北望,夜暗无边,波涛无边。小冯正在海天深处,手机没有讯号。
扯蛋的环保啊
怎么不调查一下被摧毁的十几个泄湖的生态环境呢
我想知道的是“野牛”到底是什么牛?
一本正经啊
然而不是胡说八道
是天牛吧?
tudoubocai 发表于 2016-3-14 23:22
我想知道的是“野牛”到底是什么牛?
文章有说明末清初古人逃亡放养的牛,再建国后有带上岛与旧牛配种。
然而不是胡说八道
算算这个时间,可能是袁承志么
琉球  日本 是秦朝时的500童男童女的后代,
天地会的野牛?
现在也被捕杀到只剩下五十头了
渔家衙内 发表于 2016-3-14 23:35
现在也被捕杀到只剩下五十头了
有段刚刚加黑,你再看看
为了保护野牛种群,我们大力呼吁政府在这里设立自然保护区。为了增加牛群数量,必须增加土地面积。
最重要的是写成诗歌记录到《诗经》里面去,或者《史记》。
合理控制数量,不能多也不能少
我想知道的是“野牛”到底是什么牛?
古代渔民或商人放养的北方犁田的黄牛,野化了。
这牛不知道肉质怎么样,好吃不?
为保证种群的数量必须扩大保护区面积,为了改善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环境,必须填岛!
钓鱼岛上本也没有山羊

       1978年。当时,”日本青年会“组织一批决死队员准备登陆钓鱼岛,为了避免因潮水,风浪等问题滞留当地,他们携带了大量食品和饮水。

      但是,为了预防更糟糕的情况发生,他们还带了两只山羊作为万一时的食物。这两只山羊一雄一雌,其中雌羊已经怀孕。结果,由于这些激进人员毫无环境问题的概念,两只山羊被丢弃在岛上并遗忘。


       据称山羊生命力特别顽强,饮用盐碱水就可以生活,对食物也很不挑剔。结果钓鱼岛上山羊数量一度高增,使岛上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钓鱼岛上好像有羊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星空大师 发表于 2016-3-14 23:21
这么小的岛上都搞出一个牛群?牛逼啊,填出来的南沙岂不是也可以搞个生态动物园
家畜野化,可以理解

小岛上不太可能存在大型陆生动物,种群太小,最后可能就因为近亲繁殖品种退化灭绝了

一般都是小型动物从大陆飞过去或者漂流过去的
想知道过去5000年来浮沉3次的详细情况,可惜只有一句话。
好吧。。。我差点看成西沙建了野牛基地呢。。。
超级野牛,一定是从海南游过去的,做个DNA验证看看是谁家的
放牛的船一定有相当尺寸,至少要放十头八头才能自然繁殖
凌峰雪松 发表于 2016-3-15 02:03
好吧。。。我差点看成西沙建了野牛基地呢。。。
我开始也不相信,后来细看才明白。
这么小的岛上都搞出一个牛群?牛逼啊,填出来的南沙岂不是也可以搞个生态动物园
那不是野牛,那只能称为野化黄牛,那是当时人们为了改善伙食带上东岛的,结果人跑了,牛留下了,实际上没有啥价值。
东岛的水莞花看着是真不错,天然的盆景。
捕杀牛做什么?_?从非洲找些鬣狗……
1.55平方公里,有50头牛已经很多了吧。最多时候400头,那牛转圈都困难吧。
多加保护!我们也要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努力,继续填岛,让他们生活得更舒服一点!
为了保护野牛珍惜动物,填岛。。
tudoubocai 发表于 2016-3-14 23:22
我想知道的是“野牛”到底是什么牛?
文中说了——黄牛
sockschan 发表于 2016-3-15 00:53
这牛不知道肉质怎么样,好吃不?
果然是大吃货帝国的臣民!!
曲非烟 发表于 2016-3-15 08:15
捕杀牛做什么?_?从非洲找些鬣狗……
吃啊,岛上有驻军。这算是肉食的来源之一吧?
兔子不打逛语 兔子说有那就真的有
家畜野化,可以理解

小岛上不太可能存在大型陆生动物,种群太小,最后可能就因为近亲繁殖品种退化灭绝 ...
牛不算小型动物吧?
超大黑粗 发表于 2016-3-15 09:13
牛不算小型动物吧?
所以小岛上不可能有自然的野牛群啊

顶楼也明确说了,是以前的航海的人带上去的
建议把岛上野牛列位保护动物,野牛嘛,很少了,然后为了保护野牛必须填岛,不断的填岛,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