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黑科技:中国正研究在太空建太阳能电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3:25
http://www.huaxiajunshi.com/1457395263.html

  据科技日报3月6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代表6日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团队已开展太阳能电站具体研究工作,目前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

  空间太阳能电站是指在太空中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或是直接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进行发电的系统。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在开展研究。张柏楠对其发展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环保。”张柏楠说,“在太空中收集太阳能,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很小,而且完全不依赖地球资源。”

  同时空间电站的发电效率远高于地面太阳能。太空里可以连续接收太阳能,不受季节、昼夜变化等的影响,接收的能量密度高,是地面平均光照功率的7至12倍;同时可以稳定地将能量传输到地面,基本不受大气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已设计出几十种概念方案,五院团队提出的“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获得了2015年世界太阳能卫星设计竞赛第一名。

  张柏楠认为,空间电站在技术原理上已没有太大问题。太阳能帆板在卫星上广泛应用,而且近年来,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微波转化效率等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该系统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要达到工业应用标准,对发电量要求将很高,至少是兆瓦、G瓦量级,太阳能电池板也可能要用平方公里来计算。

  “有专家建议先建一台兆瓦级规模的试验系统,发射到太空开展实验。”张伯楠透露。

  相关阅读

  其实早在2011年7月,当时国内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技术全国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路线图”。当时《光明日报》刊文专门介绍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难题与挑战,以及各国的研究、发展情况。

  原文如下:

  你敢想吗?太空建个发电站

  1968年美国科学家彼得·格拉赛(Peter Glaser)首先提出了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构想,其基本思路是:将无比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放置在地球轨道上,组成太阳能发电站,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转化成数千兆瓦级的电能,然后将电能转化成微波能,并利用微波或无线技术传输到地球。

  能量转换装置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等形式(激光也可以直接通过太阳能转化),并利用天线向地面发送能束。有资料称,从理论上说,在阳光充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每平方米太阳能能产生1336瓦热量,如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部署一条宽度为1000米的太阳能电池阵环带,假定其转换效率为100%,那么,它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差不多等于目前地球上已知可开采石油储量所包含的能量总和。

  地面接收系统接收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射来的能束,再通过转换装置将其转换成为电能。整个过程经历了太阳能-电能-微波(激光)-电能的能量转变过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和运行过程还需要包括大型的运载系统,空间运输系统,及复杂的后勤保障系统。

  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四步走”设想

  第一阶段:2011年-2020年

  充分分析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应用需求,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详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关键技术验证。

  重点验证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高效大功率太阳能发电技术、大型结构的展开组装技术和高压供配电系统,主要有地面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试验、地面大型结构展开及装配技术试验、地面对平流层飞艇无线能量传输试验、依托空间站的大型结构展开及装配技术试验等。

  第二阶段:2021年-2025年

  利用我国的空间站平台,在航天员参与下,进行我国第一个低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研制,在2025年开展系统验证。重点验证大型结构的空间展开及装配,大型空间聚光系统及其控制,大功率电源管理系统,大型结构的姿态控制技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激光、微波),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等。

  第三阶段:2026年-2040年

  在低轨关键技术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济上和技术上更为可行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突破轨道间大功率电推进技术,研制地球同步轨道验证系统,大约在2030年左右发射,进行空间-地面、空间-空间无线能量传输,开展系统验证,为商业系统的研制提供重要的运行参数。系统运行寿命10年。初步考虑该系统在低轨进行自主空间组装,并利用空间站和航天员进行部分组装工作,同时解决空间装配中出现的问题,组装测试完毕后,整体运送到地球同步轨道。

  第四阶段:2036年-2050年

  结合验证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技术发展,研制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实现空间太阳能电站商业运行,运行寿命30年以上。

  空间太阳能电站面临的巨大挑战

  不过,当前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首先是技术难题,对于现有的航天器技术提出了很大挑战:规模大,质量达到万吨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4个数量级,需要采用新材料和新型运载技术;面积达到数平方公里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6个数量级,需要采用特殊的结构、空间组装和姿态控制技术;功率大,发电功率为吉瓦,比目前的卫星高出6个数量级,需要特别的电源管理和热控技术;寿命长,至少达到30年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一倍以上,需要新材料和在轨维护技术;效率高,需要先进的空间太阳能转化技术和微波转化传输技术。

  其次是成本问题。有专家估算,建设一个天基太阳能发电站需要耗资3000亿至10000亿美元。因此,成本问题可能是制约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概念、新技术和大规模商业化之前,收入难以补偿整个系统的建造和运行成本。

  再次是环境影响。虽然空间太阳能电站功率很大,但由于微波能量传输距离远(36000公里),根据微波能量传输特性,实际接收天线的能量密度比较低。

  最后是运行问题。空间太阳能电站运行中还有许多问题,其中包括需采取相应措施对波束进行安全控制问题、对于飞行器的影响、空间碎片可能对空间太阳能电站造成局部损害、易攻击性、可能成为空间垃圾等。此外,还有轨道和频率、产能、发射能力等问题。

  域外方案

  美国:1979 SPS基准系统,这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系统设计方案,由美国在1979年完成,以全美国一半的发电量为目标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案为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布置60个发电能力各为5吉瓦的发电卫星。

  集成对称聚光系统:NASA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SERT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方案。采用了位于桅杆两边的大型蚌壳状聚光器将太阳能反射到两个位于中央的光伏阵列。聚光器面向太阳,桅杆、电池阵、发射阵作为一体,旋转对地。聚光器与桅杆间相互旋转以应对每天的轨道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本:分布式绳系卫星系统,为减小单个模块的复杂性和重量,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分布式绳系卫星的概念。其基本单元由尺寸为100米×95米的单元板和卫星平台组成,单元板和卫星平台间采用四根2千米~10千米的绳系悬挂在一起。单元板是由太阳能电池、微波转换装置和发射天线组成的夹层结构板,共包含3800个模块。每个单元板的总重约为42.5吨,微波能量传输功率为2.1兆瓦。由25块单元板组成子板,25块子板组成整个系统。该设计方案的模块化设计思想非常清晰,有利于系统的组装、维护。但系统的质量仍显巨大,特别是利用效率较低。

  欧洲:太阳帆塔,欧洲在1998年“空间及探索利用的系统概念、结构和技术研究”计划中提出了欧洲太阳帆塔的概念。该方案基于美国提出的太阳塔概念,并采用许多新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了可展开的轻型结构——太阳帆。其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总重量、减小系统的装配难度。其中每一块太阳帆电池阵为一个模块,尺寸为150米×150米,发射入轨后自动展开,在低地轨道进行系统组装,再通过电推力器转移至地球同步轨道。由于该方案采用梯度稳定方式实现发射天线对地球定向,所以太阳帆板无法实现持续对日定向。http://www.huaxiajunshi.com/1457395263.html

  据科技日报3月6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代表6日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团队已开展太阳能电站具体研究工作,目前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

  空间太阳能电站是指在太空中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或是直接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进行发电的系统。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在开展研究。张柏楠对其发展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环保。”张柏楠说,“在太空中收集太阳能,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很小,而且完全不依赖地球资源。”

  同时空间电站的发电效率远高于地面太阳能。太空里可以连续接收太阳能,不受季节、昼夜变化等的影响,接收的能量密度高,是地面平均光照功率的7至12倍;同时可以稳定地将能量传输到地面,基本不受大气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已设计出几十种概念方案,五院团队提出的“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获得了2015年世界太阳能卫星设计竞赛第一名。

  张柏楠认为,空间电站在技术原理上已没有太大问题。太阳能帆板在卫星上广泛应用,而且近年来,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微波转化效率等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为该系统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要达到工业应用标准,对发电量要求将很高,至少是兆瓦、G瓦量级,太阳能电池板也可能要用平方公里来计算。

  “有专家建议先建一台兆瓦级规模的试验系统,发射到太空开展实验。”张伯楠透露。

  相关阅读

  其实早在2011年7月,当时国内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技术全国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路线图”。当时《光明日报》刊文专门介绍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难题与挑战,以及各国的研究、发展情况。

  原文如下:

  你敢想吗?太空建个发电站

  1968年美国科学家彼得·格拉赛(Peter Glaser)首先提出了建造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构想,其基本思路是:将无比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放置在地球轨道上,组成太阳能发电站,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转化成数千兆瓦级的电能,然后将电能转化成微波能,并利用微波或无线技术传输到地球。

  能量转换装置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等形式(激光也可以直接通过太阳能转化),并利用天线向地面发送能束。有资料称,从理论上说,在阳光充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每平方米太阳能能产生1336瓦热量,如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部署一条宽度为1000米的太阳能电池阵环带,假定其转换效率为100%,那么,它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差不多等于目前地球上已知可开采石油储量所包含的能量总和。

  地面接收系统接收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射来的能束,再通过转换装置将其转换成为电能。整个过程经历了太阳能-电能-微波(激光)-电能的能量转变过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和运行过程还需要包括大型的运载系统,空间运输系统,及复杂的后勤保障系统。

  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四步走”设想

  第一阶段:2011年-2020年

  充分分析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应用需求,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详细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关键技术验证。

  重点验证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高效大功率太阳能发电技术、大型结构的展开组装技术和高压供配电系统,主要有地面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试验、地面大型结构展开及装配技术试验、地面对平流层飞艇无线能量传输试验、依托空间站的大型结构展开及装配技术试验等。

  第二阶段:2021年-2025年

  利用我国的空间站平台,在航天员参与下,进行我国第一个低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研制,在2025年开展系统验证。重点验证大型结构的空间展开及装配,大型空间聚光系统及其控制,大功率电源管理系统,大型结构的姿态控制技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激光、微波),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等。

  第三阶段:2026年-2040年

  在低轨关键技术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经济上和技术上更为可行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突破轨道间大功率电推进技术,研制地球同步轨道验证系统,大约在2030年左右发射,进行空间-地面、空间-空间无线能量传输,开展系统验证,为商业系统的研制提供重要的运行参数。系统运行寿命10年。初步考虑该系统在低轨进行自主空间组装,并利用空间站和航天员进行部分组装工作,同时解决空间装配中出现的问题,组装测试完毕后,整体运送到地球同步轨道。

  第四阶段:2036年-2050年

  结合验证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技术发展,研制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实现空间太阳能电站商业运行,运行寿命30年以上。

  空间太阳能电站面临的巨大挑战

  不过,当前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首先是技术难题,对于现有的航天器技术提出了很大挑战:规模大,质量达到万吨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4个数量级,需要采用新材料和新型运载技术;面积达到数平方公里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6个数量级,需要采用特殊的结构、空间组装和姿态控制技术;功率大,发电功率为吉瓦,比目前的卫星高出6个数量级,需要特别的电源管理和热控技术;寿命长,至少达到30年以上,比目前的卫星高出一倍以上,需要新材料和在轨维护技术;效率高,需要先进的空间太阳能转化技术和微波转化传输技术。

  其次是成本问题。有专家估算,建设一个天基太阳能发电站需要耗资3000亿至10000亿美元。因此,成本问题可能是制约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概念、新技术和大规模商业化之前,收入难以补偿整个系统的建造和运行成本。

  再次是环境影响。虽然空间太阳能电站功率很大,但由于微波能量传输距离远(36000公里),根据微波能量传输特性,实际接收天线的能量密度比较低。

  最后是运行问题。空间太阳能电站运行中还有许多问题,其中包括需采取相应措施对波束进行安全控制问题、对于飞行器的影响、空间碎片可能对空间太阳能电站造成局部损害、易攻击性、可能成为空间垃圾等。此外,还有轨道和频率、产能、发射能力等问题。

  域外方案

  美国:1979 SPS基准系统,这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系统设计方案,由美国在1979年完成,以全美国一半的发电量为目标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案为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布置60个发电能力各为5吉瓦的发电卫星。

  集成对称聚光系统:NASA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SERT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方案。采用了位于桅杆两边的大型蚌壳状聚光器将太阳能反射到两个位于中央的光伏阵列。聚光器面向太阳,桅杆、电池阵、发射阵作为一体,旋转对地。聚光器与桅杆间相互旋转以应对每天的轨道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本:分布式绳系卫星系统,为减小单个模块的复杂性和重量,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分布式绳系卫星的概念。其基本单元由尺寸为100米×95米的单元板和卫星平台组成,单元板和卫星平台间采用四根2千米~10千米的绳系悬挂在一起。单元板是由太阳能电池、微波转换装置和发射天线组成的夹层结构板,共包含3800个模块。每个单元板的总重约为42.5吨,微波能量传输功率为2.1兆瓦。由25块单元板组成子板,25块子板组成整个系统。该设计方案的模块化设计思想非常清晰,有利于系统的组装、维护。但系统的质量仍显巨大,特别是利用效率较低。

  欧洲:太阳帆塔,欧洲在1998年“空间及探索利用的系统概念、结构和技术研究”计划中提出了欧洲太阳帆塔的概念。该方案基于美国提出的太阳塔概念,并采用许多新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了可展开的轻型结构——太阳帆。其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总重量、减小系统的装配难度。其中每一块太阳帆电池阵为一个模块,尺寸为150米×150米,发射入轨后自动展开,在低地轨道进行系统组装,再通过电推力器转移至地球同步轨道。由于该方案采用梯度稳定方式实现发射天线对地球定向,所以太阳帆板无法实现持续对日定向。
  这个30年前的少年科学就提到了,还黑科技
曾经想过这个事情,再突破无线输电,那人类就不用为能源担心了
这个30年前的少年科学就提到了,还黑科技
你这逻辑那聚变发电什么的都不是黑科技了
flight771 发表于 2016-3-8 08:50
这个30年前的少年科学就提到了,还黑科技
是的,80年代的科幻作品较多,主要针对少年儿童的,记得主要有《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一个很著名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
太空发电方面记得有一个连环画上讲到过,太空中用太阳能发电,然后用微波无线电方式传向地面,地面用大型的抛物面天线接收后传输出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xmyyc 发表于 2016-3-8 09:15
你这逻辑那聚变发电什么的都不是黑科技了
     这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的设想,只不过沉寂多时给人翻炒出来的就叫黑科技?那潮汐发电算不算?中国某家企业不是在英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潮汐电站?那磁流体发电呢?要说的可多呢
"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或是直接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进行发电的系统。"
好恐怖的武器。。。对着谁家房顶照一下


量子束卫星 指日可待了

美帝我们在光束的另一端等你

美帝的娃娃们 加油

量子束卫星 指日可待了

美帝我们在光束的另一端等你

美帝的娃娃们 加油
其实主要好处是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在太空没有灰尘,一个太阳能板的寿命比较长。地面上你可能造一个太阳能板需要1度电,然后他才发了十度电就因为灰尘的原因坏掉了。但是在太空的话你就能发一百度或者更多。当然更加经济。此外就是在太空不会受到天气的影响,能够以较为平稳的功率将电能接入电网。现在风能太阳能都有这个问题。这两种电在电网系统里被称为垃圾电,就是因为他时间又不合适,功率又不稳,难办得很。
戴森球的雏形啊
这是要把地球变土星的节奏..........
有这闲工夫,把塔克拉玛干铺上电池板,不比这省力?
你这逻辑那聚变发电什么的都不是黑科技了
本来就不是黑科技,这些都是正常科技树发展的必要阶段。
这个绝对是绿色能源,以后国内煤炭石油啥的可以封井了,哈哈。
有专家估算,建设一个天基太阳能发电站需要耗资3000亿至10000亿美元。
======================
这成本要是真的,猴年马月建好?这么大投入,恐怕聚变站都搞定了,除非空间太阳能电站衍生出其他技术变革。。。。
action859 发表于 2016-3-8 09:27
"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或是直接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进行发电的系统。"
好恐怖的武器。 ...
嗯,对着机场来一下,对航母来一下,,,,
裂解炮和行星切割炮,可以的,啥时候出相位棱镜
小仓鼠001 发表于 2016-3-8 09:42
这是要把地球变土星的节奏..........
有这闲工夫,把塔克拉玛干铺上电池板,不比这省力?
这个主意更妙呀,哈哈。
嗯,对着机场来一下,对航母来一下,,,,
哈哈,帮美的在航母甲板上煎荷包蛋。
"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或是直接将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进行发电的系统。"
好恐怖的武器。 ...
007之黄金眼
嗯,微波传输好评。记起来有部小说里,中国的微波武器就是从太空发射到地面,一扫一大片。
flight771 发表于 2016-3-8 09:25
这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的设想,只不过沉寂多时给人翻炒出来的就叫黑科技?那潮汐发电算不算 ...
设想不叫科技,实现才叫科技,实现别人没有实现的就叫黑科技
大刘的《中国太阳》  现实版
余众韦 发表于 2016-3-8 09:44
本来就不是黑科技,这些都是正常科技树发展的必要阶段。
好吧,我跟你的定义不同
xmyyc 发表于 2016-3-8 10:58
设想不叫科技,实现才叫科技,实现别人没有实现的就叫黑科技
  还没实现就叫黑科技了,有发射什么卫星上天发电吗?先别说传电回来,原来你的概念这么跳跃,卫星还没上天就黑科技了,黑得好,黑得妙
flight771 发表于 2016-3-8 11:10
还没实现就叫黑科技了,有发射什么卫星上天发电吗?先别说传电回来,原来你的概念这么跳跃,卫星还没上 ...
我可没说现在已经有黑科技了,我又不是楼主
搞一搞技术积累起来也是好的
我觉得太空发电不要用太阳能电池,直接用聚光加热斯特林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效率最高,并且应该更省钱,斯特林发动机热效率可达80%,太空里温度低,更适合斯特林发动机
这玩意儿的好处不言而喻,赶紧大干特干起来吧!
xmyyc 发表于 2016-3-8 11:03
好吧,我跟你的定义不同
是因为这是中国在搞得,要是美国搞得,马上就有天顶星科技,外星科技,人类希望的桂冠给戴上去,黑科技帽子都显得窄小了
这不就是太空能量武器吗?平时用来发电,哪天心情不好。。。
是因为这是中国在搞得,要是美国搞得,马上就有天顶星科技,外星科技,人类希望的桂冠给戴上去,黑科技帽 ...
很有可能。。。
这不就是太空能量武器吗?平时用来发电,哪天心情不好。。。
不,是使用了过期的地图,或者被黑客入侵了的话。。。。。。。
xmyyc 发表于 2016-3-8 09:15
你这逻辑那聚变发电什么的都不是黑科技了
这个太空电站的概念我20年前就见过了,如今20年过去了,还是这个概念,你说它算什么呢?
人类有玩转地球的潜力。多发射些上去,电有了,还可在夏天白天遮住一点阳光,不那么热。顺便把人造月亮也搞了,让夜晚亮堂起来。
五千年前就有人想长生不老,看来长生不老不是黑科技。
嗯,对着机场来一下,对航母来一下,,,,
聚焦到不了那个程度,之前看二炮版科普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得有几公里,属于照人都不会有事的那种强度。
聚焦到不了那个程度,之前看二炮版科普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得有几公里,属于照人都不会有事的那种强度 ...
你是说接收天线要几十平方公里?
flight771 发表于 2016-3-8 08:50
这个30年前的少年科学就提到了,还黑科技
毕竟提出黑科技和实现黑科技不是一回事儿
你是说接收天线要几十平方公里?
好像是这样,得弄个大阵列的样子,更细的我也不知道了
太空中放个大锅盖,把光聚焦到地球,地球上放个大锅炉,可以烧水发电三,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