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该怎样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25:29
“春捂”该怎样捂?
2016-02-24 02:39:15 来源: 京郊日报(北京)
分享到:
0
(原标题:“春捂”该怎样捂?)
古代医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

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把握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注意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持续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这是因为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研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下厚上薄“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为好。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头部为诸阳之会,对风寒之邪的抵御能力较强,不作为“捂”的重点。而下半身属阴,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差,也就成为“捂”的重点。寒邪易伤阳且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因此,“春捂”应重点做好腰部、腿部及双脚保暖,厚裤和厚袜不可过早减去,并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尤其是爱美女性,过早地换上薄裙而受寒,暴露的腰部及关节易酸胀、沉重、疼痛等,长此以往还可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妇科病等。


有别有度“春捂”虽是养生之道,但“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春捂”要合理,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春季气温温差较大,早晚较冷,可适当“捂”。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虽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春夏养阳”,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内的阴阳状态并不一致,所以春捂并非千篇一律,人人都捂。如果是阳气偏盛的体质,春天时自身的阳气足以与自然界相合,如果一味追求“春捂”,使体内偏盛的阳气更加亢盛,便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器官部位出血等疾患;春易养肝养阳,但平素肝阳过盛的人,盲目“春捂”,还会导致头痛晕眩、高血压等,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春火”。因此,体弱的老人和儿童以及阳虚体质的人,适合“春捂”。

“春捂”是养生、防病的一种方法,若要身体健康,还需通过积极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保持身心愉悦,正应了《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http://news.163.com/16/0224/02/BGIB7G7O00014AED.html“春捂”该怎样捂?
2016-02-24 02:39:15 来源: 京郊日报(北京)
分享到:
0
(原标题:“春捂”该怎样捂?)
古代医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

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把握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注意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持续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这是因为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研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下厚上薄“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为好。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头部为诸阳之会,对风寒之邪的抵御能力较强,不作为“捂”的重点。而下半身属阴,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差,也就成为“捂”的重点。寒邪易伤阳且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因此,“春捂”应重点做好腰部、腿部及双脚保暖,厚裤和厚袜不可过早减去,并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尤其是爱美女性,过早地换上薄裙而受寒,暴露的腰部及关节易酸胀、沉重、疼痛等,长此以往还可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妇科病等。


有别有度“春捂”虽是养生之道,但“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春捂”要合理,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春季气温温差较大,早晚较冷,可适当“捂”。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虽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春夏养阳”,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内的阴阳状态并不一致,所以春捂并非千篇一律,人人都捂。如果是阳气偏盛的体质,春天时自身的阳气足以与自然界相合,如果一味追求“春捂”,使体内偏盛的阳气更加亢盛,便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器官部位出血等疾患;春易养肝养阳,但平素肝阳过盛的人,盲目“春捂”,还会导致头痛晕眩、高血压等,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春火”。因此,体弱的老人和儿童以及阳虚体质的人,适合“春捂”。

“春捂”是养生、防病的一种方法,若要身体健康,还需通过积极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保持身心愉悦,正应了《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http://news.163.com/16/0224/02/BGIB7G7O00014AED.html
“春捂”就是挡疾病! 气象局专家教你怎么捂
http://health.rednet.cn/c/2016/02/24/3916435.htm
“春捂”就是挡疾病! 气象局专家教你怎么捂
2016-02-24 08:58:05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 编辑:曼曼 红网官方微博 红网新浪官微 红网腾讯官微



  年虽然过完了,可天气乍暖还寒。近期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比较频繁,似乎又让大家体会了一把天气喜怒无常的特点,全国多地重复着升温-降温-升温的节奏,此时,感冒、过敏、关节炎等疾病也特别容易找上门。

  俗话说“春捂秋冻”,冬春交替时确实要捂,但到底怎么捂?近日,中国气象局给出了权威解答。

  捂的最佳时机:冷空气来前24-48小时

  疾病并不是在冷空气到来之时发生,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可能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发时间则出现在冷空气过境时,还有一些疾病出现在冷空气过后。因此捂的最佳时机为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所以大家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信息。

  气温帮你判断捂与不捂

  首先看温度,对于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或者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温度稳定持续在15℃以上时,就没必要非要讲究“捂”了。

  其次当日温差较大时,也需要“捂”,一般昼夜温差大于8℃时,也是需要捂的一个指标。

  再次需要凭感觉。“春捂”并非一概而论,也是因人而异的,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经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则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此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需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

  到底需要捂多久呢?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者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要捂哪些重点部位?

  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春捂重点四部位:神门穴、腰眼、小腿和肚脐。

  1.神门穴

  某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介绍,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

  2.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3.小腿

  有些人在寒冷天气中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4.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春捂记住两句话

  1.潮人穿衣“下厚上薄”

  某中医院推拿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年轻人往往爱俏,不注意春捂。即使穿得少,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 “下厚上薄”。

  2.宝宝护好“前心后背”

  某中医院皮肤科教授提醒,当人体的四肢暖和时,身子也就是暖和的。因此,只要摸摸孩子的手脚是暖和的,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护住孩子的前心后背,因此最好给孩子做个“贴心”的小棉坎肩儿,护心护背,既不会捂过了,孩子穿着也灵活。

  ■据健康时报

  TIPS 春捂指标

  1.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8℃时,早晚就要增加衣物;

  2.温度<15℃时,要注意多穿衣;

  3.气温达到15℃后,还要再捂个7天,小孩子、体弱多病或者高龄老人要捂14天;

  4.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就要开始捂。
主要是春天回暖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