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征服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52:23
1.盛极转衰的军事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在中古后期和近代的历史发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国家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一支突厥人。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
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即爱米尔国。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当时奥斯曼的主要敌人是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的土地是他扩张的主要对象。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在国内居于统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1326—1359年)统治时
期。乌尔汗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他的常备军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新建立的军队,这种军队的规模初期并不大,但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战斗力量。这种军队的特殊之处是要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在奥斯曼帝国,几乎仍然采用中亚的战斗体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起仗来英勇顽强。新军建立初期只有1万人,到16世纪中期发展到4万人,17世纪初发展到9万人。当时,奥斯曼帝国有着良好的扩张条件,拜占廷已经衰落,罗姆苏丹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亚,距离君士坦丁堡很近,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
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8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了激战,尽管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作战英勇,在战斗中甚至击毙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联军终于被打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后来又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1389—1402年)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场战役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抬头,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 
 科索沃之战(公元1389年)
  科索沃战役是奥斯曼土耳其对外扩张中的著名战役。1389年6月,六万奥斯曼军队在穆拉德一世的直接指挥下,同由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匈牙利、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人组成的十万联军在科索沃原野进行决战。战役开始时,塞国的拉扎尔公爵率军紧逼土军,酣战之际,塞国封建主米洛奇·奥比利奇潜入敌营,杀死了穆拉德一世,但其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挥,继续鏖战,最终仍以联军惨败而告终。此战结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区对土耳其的抵抗,塞尔维亚沦为奥斯曼的附庸。
  尼科波尔战役(公元1396年)
  欧洲封建主组成十字军讨伐奥斯曼土耳其,参加者除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领导的匈军、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军队外,还有来自英、法、意、德、捷等国的骑士,总数在六到十万间,1396年9月,进至尼科波尔城。24日,土军在敌军南方布置阵地,将步兵配置在高地上,并以木栅掩护,轻骑兵在步兵之前,重骑兵位于高地后。决战开始,法国骑士首先轻率地向土耳其弓箭手展开猛攻,土弓箭手故意后撤,将法国骑兵引入步兵阵地,使其遭受重大损失。此后,土重骑兵由两翼夹击法国骑士,将其击溃,接着又各个击破敌其余部队,大败十字军。被俘的近万基督徒除重金赎回二十四人外均遭杀害。此战巩固了奥斯曼在多瑙河以南的统治。
从15 世纪中叶开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四处征伐,其强盛靠武力维持了150 多年。这个庞大的军事帝国之走向顶峰,是从穆罕默德二世开始的。
(1)土耳其的军事特色
①“征服者”的治军之道。1451 年,后来得名“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继承了王位,不久,便开始了征战生涯。出于征服他国的军事需要,穆罕默德二世十分重视军队建设,军队成为他四处用兵的得力工具。
穆罕默德二世对外用兵常以数量取胜,不讲究以奇、以巧制敌。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了后来土耳其的军事战略发展。尽管有人曾试图说服他改变以多取胜的思想,但总无济于事。与土耳其历史上的其他苏丹不同,他总是亲自率兵打仗,冲锋陷阵。战争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内容。他的作为影响到他的后人,其后诸代苏丹在对外战争中也曾多次带兵亲征。穆罕默德二世为人专横,不容他人干涉他的决定,因此,作为军事统帅,他对部下要求十分严格,要求部下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他本人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微服混在官兵中间,探查其中有否“不轨”。他行踪诡秘,前后20 多次到欧洲各省区,目的是让他的部下,特别是军队对他服服贴贴,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进行征服活动。一旦他发现士兵有“不轨”言行,即毫不留情立刻处死。
在治军方面,穆罕默德二世对炮兵尤为重视,他本人也精通炮兵技术。
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战斗中,他的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称他是历史上一
个真正伟大的炮手。他以独特的方式治军,使土耳其帝国的军队独具特色。
②新军。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军,二是杂牌部队,
三是地方部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新军。新军是土耳其的常备军,人数在1.2
—1.5 万人之间,堪称15 世纪最精锐的军队,欧洲国家军队无一可与之相匹
敌。这支军队系穆罕默德一世时开始组建的。新军的士兵全部从被征服的基
督教国家中征召,其办法是:采取“血税”方式,每一地区每年承担一定的
名额,要交出7—12 岁男童若干,而且体质和智力都要出色。这些男童要进
行长达10 年的严格军事训练,同时也都改宗伊斯兰教,至10 年军训期满后,
编入新军。这些青少年作战勇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土耳其军队中的
中坚力量。在新军中服役的士兵,终生不能结婚,不准过奢侈的生活,有严
格的纪律约束,打仗是他们的终生职业。年迈体弱不能打仗时,可告老还乡,
国家发给抚恤金。
新军以外的另两种军队则与之大相径庭。杂牌部队是由土耳其人和基督
教叛逆者组成的一伙乌合之众,装备也很差。地方部队大部分是从安纳托利
亚(小亚细亚的古代称谓)征召的,情况比杂牌部队稍好,但远远比不上新
军。
③步兵装备和战术。土耳其的步兵穿着锁子甲,一直到大腿上部,头上
戴有白色尖顶帽,装饰着铁片。兵器主要有弓、剑、长矛等。军队里服从命
令是绝对的,土耳其对外征服的成功,与它的军纪有直接关系。
土耳其军队刚发现敌军时,先监视敌军,不马上采取任何行动,然后找
机会突然袭击。但这种战术并非固定不变,也依敌情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土
军将大队人马分成若干分队,同时从几个方面攻击敌军,令敌军首尾难顾。
土军后退时也常常杀回马枪,且采取一种独特的方式。土军将领或指挥官当
发现追兵队形混乱、阵形不整时,马上把一个小鼓敲三下,凡听到击鼓的人
都照样敲三下,官兵们很快明白了,这是反击的信号,于是立即掉头反击,
令追兵措手不及。在会战中,土军也采用了一些别的战术,如把火把、爆炸
物投到敌军骑兵中,受到惊吓的马匹四处乱窜,从而使敌兵失去战斗力。土
军为战争需要,还专门饲养了一批未经驯化的骆驼,在战争中,把这些骆驼
赶到敌阵中,狂奔的骆驼不仅扰乱敌军的作战计划,而且也给敌军造成伤亡。
土耳其步兵多以冷兵器为主。在后来的战争中,他们与手持火器的欧洲
人交战,损失是对方的3 倍,有鉴于此,土耳其军队也改变了兵器装备,开
始使用火器。
④炮兵。炮兵是土耳其军队中最重要的兵种之一,甚至比新军更重要。
穆罕默德二世重视炮兵,但他的炮兵都不是伊斯兰教徒,而主要是基督徒。
他手下共有120—130 个“大炮”连和14 个“小炮”连,每个连有火炮4 门。
穆罕默德专门雇用一位匈牙利工匠为他造炮,其中最大的火炮外径2.44 米,
可发射重达660 公斤的石弹。这个庞然大物要用60 头牛来拉拖,200 人为它
铺路,每装一次弹药费时2 小时,一天只能发射6—8 次。可是这门巨炮没使
用几次就爆炸了,连那位造炮的工匠也被炸死。
土耳其军队也装备了火枪,时间比装备火炮稍晚一些。鉴于火炮在战争
中的威力和作用,不仅穆罕默德二世本人重视炮兵,土耳其军队也十分重视
炮兵。
⑤工兵。土耳其对工兵也很重视。战争中,工兵能为军队修筑比较坚固
的野战工事,同时也和攻城部队一起,挖掘地下坑道以配合部队攻城略地。
在攻城战中,工兵不仅以挖掘坑道为进攻手段,还常常在敌方城墙下埋设地
雷,进行爆破。进攻君士坦丁堡时,土耳其工兵配合攻城部队,采用了坑道
爆破。进攻罗德岛时,土耳其从巴尔干调来工兵,先后埋雷54 次,有力地配
合了攻城部队的行动。在人类军事史上,土耳其人第一次把火药用于坑道爆
破。
⑥海军。土耳其地处欧亚两大洲之间,地中海、爱琴海对土耳其尤为重
要,而且沿海国家多为海上强国,如威尼斯、热那亚、西班牙等国,都拥有
强大的海军舰队。土耳其如果不重视海军,就等于放弃了海上霸权。因此,
土耳其人十分重视对海军的经营,并因此确立了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土耳
其海军与西班牙、威尼斯等国海军多次交锋,胜多负少,土耳其夺取了爱琴
海上一些岛屿,占领了意大利、北非、希腊等地的部分重要港口。
土耳其海军舰船与欧洲各国舰船有所不同。欧洲各国在大西洋航行,多
采用大帆船,而地中海风平浪静,所以土耳其仍保留着古老的划桨军舰。土
耳其人的海军战术比较独特,他们使用一种18—24 桨座的快船,船上只有
200 人,比别国舰船小一半,但速度快,便于操纵。土耳其人驾着这种小船,
“打了就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颇令一些欧洲国家海军头痛,直到利班多
海战土耳其失利,这一局面才告终。⑦独特的兵役法,人称土耳其兵役法为
“军事殖民计划”。该计划不仅把战利品分给出征者,还把被征服的土地分
配给出征将士。每一位接受了被征服土地分封的人必须向国家提供一名骑
兵,为帝国打仗。这一计划与中世纪欧洲采邑制有相似之处。但土耳其的“军
事殖民计划”要求受封者长期服役,而欧洲采邑的封建主只承担部分军事义
务,且封地不能传给后代。“军事殖民计划”是土耳其军事特色之一,保证
了国家的兵源,调动了军队外侵的积极性。
(2)攻陷君士坦丁堡
①攻城准备。早在青年时代,穆罕默德二世就把攻克君士坦丁堡作为自
己的奋斗目标。继承王位后,他便着手把这一奋斗目标变成现实。他“征服
者”的生涯就是从攻克君士坦丁堡开始的。1452 年,他令一支部队和5000
工匠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登陆,建造了一座名曰罗米里亚·西萨尔的要塞。要
塞异常坚固,布满炮台,易守难攻。要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它切断了君士
坦丁堡与黑海诸港口间的所有联系,君士坦丁堡亦无法从乌克兰引进粮食。
同时,土耳其人开始在君士坦丁堡城下集结重兵(一说为15 万人,另一说为
8 万人),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炮兵。穆罕默德二世准备了100 多门重
炮,其中特大型重炮12 门。为了从海上封锁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还准
备了上百艘军舰。这些舰船大小不一,以小船居多。
穆罕默德二世作了充分准备,加之土耳其军事实力雄厚,攻克君士坦丁
堡势在必得。
②严密设防的君士坦丁堡。面对来势汹汹的土耳其人,君士坦丁堡全城
总动员,尽最大可能层层设防。重要的港口金角湾南北两边设有海墙保护,
出口处用大铁链拦隔,以阻止敌舰进入金角湾,并加上若干大木桩进行加固。
君士坦丁堡拥有战舰26 艘,其中希腊10 艘,威尼斯和热那亚16 艘。
君士坦丁堡适合服兵役的男子计25 万多人,但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
所能召集的士兵不足5000 人,加上部分外国雇佣兵,总数不过8000 人。1453
年1 月,热那亚又派来700 援兵,由名将吉斯提尼带领。日耳曼炮兵专家兼
军事工程师格兰特亦同时到达。吉斯提尼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名将,君士坦丁
十一世任命他为城防总指挥。此外,君士坦丁堡还加高加固了城墙,以期抵
挡住土耳其军队的进攻。君士坦丁堡多次抵抗过东西方军队的攻击,然而,
此次双方实力悬殊,即使倾其全力,也难保城池不失。
③攻城战。1453 年4 月,穆罕默德二世来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准备攻城。
他将10 多万大军分成4 个军,从4 个地点攻城。他的金红两色营帐也设在了
攻城前线。
4 月12 日,土耳其军舰炮击君士坦丁堡,土军的大炮也推到护城河边,
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的炮击。土军巨型火炮响声震天动地,炮击持
续了几天,但效果并不理想,4 月18 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全线电击攻城。
君士坦丁堡守军已有准备,弓箭、火器一齐向土军射击,土军成片死伤,第
一次攻城失败。两天后,热那亚支援君士坦丁堡的船只突破土军包围,给君
士坦丁堡运来了粮食和弹药。
第一次攻击失败后,穆罕默德二世发现,如能绕过金角湾大铁链的封锁,
从背后攻击君士坦丁堡,效果会更好,既可分散守军兵力,又可两面夹击。
为使舰船进入大铁链封锁的金角湾,穆罕默德二世动用几千人,把70 余舰船
拖到陆上,在陆地上修了一条木制轨道,上面涂上黄油,“旱地行舟”的战
争奇观出现了。在炮兵掩护下,70 多艘舰船从陆地进入了金角湾。土耳其人
又在金角湾架设了一座浮桥,供土军通过。君士坦丁堡处在土耳其人的两面
夹击之中。
君士坦丁十一世虽未弃城而逃,但形势的严峻他心中十分清楚。土耳其
人攻城日甚一日,外面接济中断,即使能抵挡住土军攻势,饥饿也会使城里
人不战自亡。土军每天炮击不止,城内伤亡人数与日俱增。5 月7 日、5 月
12 日,土军两次大规模进攻又被击退。城池久攻不破,形势对土军越来越不
利。土军兵力增多,补给发生困难,难以长期坚持下去,可能会被迫自动解
围。为打破僵局,穆罕默德二世绞尽脑汁。他令手下人制造了一个高大的“攻
城楼”,以此为掩护,推到城墙边,从上面向城内开炮射击。但攻城楼很快
被守军摧毁,没有达到目的。
强攻、攻城楼都遭失败,穆罕默德二世又采取了第三种特殊的战术——
工兵挖坑道爆破攻击。但守军另一将领格兰特不愧为军事工程师,成功地阻
止了土军的坑道战术,土军工兵不是被炸死,就是闷死在坑道里,或被水淹
死;格兰特有时也派人到坑道中,用刀、斧将土军杀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在坑道战中使用了火药。
穆罕默德招术用尽,仍无法攻克城池。他决定在5 月29 日对君士坦丁堡
实行大规模海陆两栖进攻。这也是一次海陆两军的联合行动,海军吸引海墙
上的守军火力,陆军则大规模强行攻城。
土耳其军队此次攻击不分昼夜,一刻也不中断,直到城破为止。穆罕默
德二世把主力军队陆续投入攻击,最大限度地消耗守军实力。此外,他还进
行了大量的物力准备:2000 架云梯、铁钩及大量的柴草(用来充填守城的壕
沟)。穆罕默德二世孤注一掷,把这次攻击视为最后一次进攻。
与斗志高昂的土军相比,君士坦丁堡内人心惶惶。许多人涌向索菲娅教
堂,作最后一次宗教祈祷。人们预感到末日来临,君士坦丁十一世对城防作
了最后的部署,守军也准备作最后一搏。
5 月29 日上午,土军全面进攻开始,在重点攻击地段,土军分成三个梯
队,杂牌军在最前面,安纳托里亚民兵在中间,最后才是主力部队新军。穆
罕默德二世这样安排是想让前两个梯队消耗守军的兵力和弹药,最后由新军
解决战斗。守军用沸油、希腊火及其它武器击溃了前两个梯队。这时,大约
1 万名新军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新军中多数人身经百战,受过专门训练,不
顾一切向前冲。攻城战变成了肉搏战,但仍不分胜负。一支新军经过5 次浴
血冲击,突破了城防。土耳其军队历尽艰辛,终于攻克了古城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人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一场浩劫之后,君士坦丁堡变成了土耳其人
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二世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了“土耳其”。1.盛极转衰的军事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在中古后期和近代的历史发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国家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一支突厥人。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
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即爱米尔国。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当时奥斯曼的主要敌人是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的土地是他扩张的主要对象。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在国内居于统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1326—1359年)统治时
期。乌尔汗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他的常备军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新建立的军队,这种军队的规模初期并不大,但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战斗力量。这种军队的特殊之处是要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在奥斯曼帝国,几乎仍然采用中亚的战斗体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起仗来英勇顽强。新军建立初期只有1万人,到16世纪中期发展到4万人,17世纪初发展到9万人。当时,奥斯曼帝国有着良好的扩张条件,拜占廷已经衰落,罗姆苏丹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亚,距离君士坦丁堡很近,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
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8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了激战,尽管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作战英勇,在战斗中甚至击毙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联军终于被打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后来又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1389—1402年)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场战役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抬头,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 
 科索沃之战(公元1389年)
  科索沃战役是奥斯曼土耳其对外扩张中的著名战役。1389年6月,六万奥斯曼军队在穆拉德一世的直接指挥下,同由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匈牙利、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人组成的十万联军在科索沃原野进行决战。战役开始时,塞国的拉扎尔公爵率军紧逼土军,酣战之际,塞国封建主米洛奇·奥比利奇潜入敌营,杀死了穆拉德一世,但其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挥,继续鏖战,最终仍以联军惨败而告终。此战结束了多瑙河以南地区对土耳其的抵抗,塞尔维亚沦为奥斯曼的附庸。
  尼科波尔战役(公元1396年)
  欧洲封建主组成十字军讨伐奥斯曼土耳其,参加者除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领导的匈军、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军队外,还有来自英、法、意、德、捷等国的骑士,总数在六到十万间,1396年9月,进至尼科波尔城。24日,土军在敌军南方布置阵地,将步兵配置在高地上,并以木栅掩护,轻骑兵在步兵之前,重骑兵位于高地后。决战开始,法国骑士首先轻率地向土耳其弓箭手展开猛攻,土弓箭手故意后撤,将法国骑兵引入步兵阵地,使其遭受重大损失。此后,土重骑兵由两翼夹击法国骑士,将其击溃,接着又各个击破敌其余部队,大败十字军。被俘的近万基督徒除重金赎回二十四人外均遭杀害。此战巩固了奥斯曼在多瑙河以南的统治。
从15 世纪中叶开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四处征伐,其强盛靠武力维持了150 多年。这个庞大的军事帝国之走向顶峰,是从穆罕默德二世开始的。
(1)土耳其的军事特色
①“征服者”的治军之道。1451 年,后来得名“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继承了王位,不久,便开始了征战生涯。出于征服他国的军事需要,穆罕默德二世十分重视军队建设,军队成为他四处用兵的得力工具。
穆罕默德二世对外用兵常以数量取胜,不讲究以奇、以巧制敌。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了后来土耳其的军事战略发展。尽管有人曾试图说服他改变以多取胜的思想,但总无济于事。与土耳其历史上的其他苏丹不同,他总是亲自率兵打仗,冲锋陷阵。战争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内容。他的作为影响到他的后人,其后诸代苏丹在对外战争中也曾多次带兵亲征。穆罕默德二世为人专横,不容他人干涉他的决定,因此,作为军事统帅,他对部下要求十分严格,要求部下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他本人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微服混在官兵中间,探查其中有否“不轨”。他行踪诡秘,前后20 多次到欧洲各省区,目的是让他的部下,特别是军队对他服服贴贴,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进行征服活动。一旦他发现士兵有“不轨”言行,即毫不留情立刻处死。
在治军方面,穆罕默德二世对炮兵尤为重视,他本人也精通炮兵技术。
在攻打君士坦丁堡战斗中,他的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称他是历史上一
个真正伟大的炮手。他以独特的方式治军,使土耳其帝国的军队独具特色。
②新军。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军,二是杂牌部队,
三是地方部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新军。新军是土耳其的常备军,人数在1.2
—1.5 万人之间,堪称15 世纪最精锐的军队,欧洲国家军队无一可与之相匹
敌。这支军队系穆罕默德一世时开始组建的。新军的士兵全部从被征服的基
督教国家中征召,其办法是:采取“血税”方式,每一地区每年承担一定的
名额,要交出7—12 岁男童若干,而且体质和智力都要出色。这些男童要进
行长达10 年的严格军事训练,同时也都改宗伊斯兰教,至10 年军训期满后,
编入新军。这些青少年作战勇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土耳其军队中的
中坚力量。在新军中服役的士兵,终生不能结婚,不准过奢侈的生活,有严
格的纪律约束,打仗是他们的终生职业。年迈体弱不能打仗时,可告老还乡,
国家发给抚恤金。
新军以外的另两种军队则与之大相径庭。杂牌部队是由土耳其人和基督
教叛逆者组成的一伙乌合之众,装备也很差。地方部队大部分是从安纳托利
亚(小亚细亚的古代称谓)征召的,情况比杂牌部队稍好,但远远比不上新
军。
③步兵装备和战术。土耳其的步兵穿着锁子甲,一直到大腿上部,头上
戴有白色尖顶帽,装饰着铁片。兵器主要有弓、剑、长矛等。军队里服从命
令是绝对的,土耳其对外征服的成功,与它的军纪有直接关系。
土耳其军队刚发现敌军时,先监视敌军,不马上采取任何行动,然后找
机会突然袭击。但这种战术并非固定不变,也依敌情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土
军将大队人马分成若干分队,同时从几个方面攻击敌军,令敌军首尾难顾。
土军后退时也常常杀回马枪,且采取一种独特的方式。土军将领或指挥官当
发现追兵队形混乱、阵形不整时,马上把一个小鼓敲三下,凡听到击鼓的人
都照样敲三下,官兵们很快明白了,这是反击的信号,于是立即掉头反击,
令追兵措手不及。在会战中,土军也采用了一些别的战术,如把火把、爆炸
物投到敌军骑兵中,受到惊吓的马匹四处乱窜,从而使敌兵失去战斗力。土
军为战争需要,还专门饲养了一批未经驯化的骆驼,在战争中,把这些骆驼
赶到敌阵中,狂奔的骆驼不仅扰乱敌军的作战计划,而且也给敌军造成伤亡。
土耳其步兵多以冷兵器为主。在后来的战争中,他们与手持火器的欧洲
人交战,损失是对方的3 倍,有鉴于此,土耳其军队也改变了兵器装备,开
始使用火器。
④炮兵。炮兵是土耳其军队中最重要的兵种之一,甚至比新军更重要。
穆罕默德二世重视炮兵,但他的炮兵都不是伊斯兰教徒,而主要是基督徒。
他手下共有120—130 个“大炮”连和14 个“小炮”连,每个连有火炮4 门。
穆罕默德专门雇用一位匈牙利工匠为他造炮,其中最大的火炮外径2.44 米,
可发射重达660 公斤的石弹。这个庞然大物要用60 头牛来拉拖,200 人为它
铺路,每装一次弹药费时2 小时,一天只能发射6—8 次。可是这门巨炮没使
用几次就爆炸了,连那位造炮的工匠也被炸死。
土耳其军队也装备了火枪,时间比装备火炮稍晚一些。鉴于火炮在战争
中的威力和作用,不仅穆罕默德二世本人重视炮兵,土耳其军队也十分重视
炮兵。
⑤工兵。土耳其对工兵也很重视。战争中,工兵能为军队修筑比较坚固
的野战工事,同时也和攻城部队一起,挖掘地下坑道以配合部队攻城略地。
在攻城战中,工兵不仅以挖掘坑道为进攻手段,还常常在敌方城墙下埋设地
雷,进行爆破。进攻君士坦丁堡时,土耳其工兵配合攻城部队,采用了坑道
爆破。进攻罗德岛时,土耳其从巴尔干调来工兵,先后埋雷54 次,有力地配
合了攻城部队的行动。在人类军事史上,土耳其人第一次把火药用于坑道爆
破。
⑥海军。土耳其地处欧亚两大洲之间,地中海、爱琴海对土耳其尤为重
要,而且沿海国家多为海上强国,如威尼斯、热那亚、西班牙等国,都拥有
强大的海军舰队。土耳其如果不重视海军,就等于放弃了海上霸权。因此,
土耳其人十分重视对海军的经营,并因此确立了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土耳
其海军与西班牙、威尼斯等国海军多次交锋,胜多负少,土耳其夺取了爱琴
海上一些岛屿,占领了意大利、北非、希腊等地的部分重要港口。
土耳其海军舰船与欧洲各国舰船有所不同。欧洲各国在大西洋航行,多
采用大帆船,而地中海风平浪静,所以土耳其仍保留着古老的划桨军舰。土
耳其人的海军战术比较独特,他们使用一种18—24 桨座的快船,船上只有
200 人,比别国舰船小一半,但速度快,便于操纵。土耳其人驾着这种小船,
“打了就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颇令一些欧洲国家海军头痛,直到利班多
海战土耳其失利,这一局面才告终。⑦独特的兵役法,人称土耳其兵役法为
“军事殖民计划”。该计划不仅把战利品分给出征者,还把被征服的土地分
配给出征将士。每一位接受了被征服土地分封的人必须向国家提供一名骑
兵,为帝国打仗。这一计划与中世纪欧洲采邑制有相似之处。但土耳其的“军
事殖民计划”要求受封者长期服役,而欧洲采邑的封建主只承担部分军事义
务,且封地不能传给后代。“军事殖民计划”是土耳其军事特色之一,保证
了国家的兵源,调动了军队外侵的积极性。
(2)攻陷君士坦丁堡
①攻城准备。早在青年时代,穆罕默德二世就把攻克君士坦丁堡作为自
己的奋斗目标。继承王位后,他便着手把这一奋斗目标变成现实。他“征服
者”的生涯就是从攻克君士坦丁堡开始的。1452 年,他令一支部队和5000
工匠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登陆,建造了一座名曰罗米里亚·西萨尔的要塞。要
塞异常坚固,布满炮台,易守难攻。要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它切断了君士
坦丁堡与黑海诸港口间的所有联系,君士坦丁堡亦无法从乌克兰引进粮食。
同时,土耳其人开始在君士坦丁堡城下集结重兵(一说为15 万人,另一说为
8 万人),其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是炮兵。穆罕默德二世准备了100 多门重
炮,其中特大型重炮12 门。为了从海上封锁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还准
备了上百艘军舰。这些舰船大小不一,以小船居多。
穆罕默德二世作了充分准备,加之土耳其军事实力雄厚,攻克君士坦丁
堡势在必得。
②严密设防的君士坦丁堡。面对来势汹汹的土耳其人,君士坦丁堡全城
总动员,尽最大可能层层设防。重要的港口金角湾南北两边设有海墙保护,
出口处用大铁链拦隔,以阻止敌舰进入金角湾,并加上若干大木桩进行加固。
君士坦丁堡拥有战舰26 艘,其中希腊10 艘,威尼斯和热那亚16 艘。
君士坦丁堡适合服兵役的男子计25 万多人,但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
所能召集的士兵不足5000 人,加上部分外国雇佣兵,总数不过8000 人。1453
年1 月,热那亚又派来700 援兵,由名将吉斯提尼带领。日耳曼炮兵专家兼
军事工程师格兰特亦同时到达。吉斯提尼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名将,君士坦丁
十一世任命他为城防总指挥。此外,君士坦丁堡还加高加固了城墙,以期抵
挡住土耳其军队的进攻。君士坦丁堡多次抵抗过东西方军队的攻击,然而,
此次双方实力悬殊,即使倾其全力,也难保城池不失。
③攻城战。1453 年4 月,穆罕默德二世来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准备攻城。
他将10 多万大军分成4 个军,从4 个地点攻城。他的金红两色营帐也设在了
攻城前线。
4 月12 日,土耳其军舰炮击君士坦丁堡,土军的大炮也推到护城河边,
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的炮击。土军巨型火炮响声震天动地,炮击持
续了几天,但效果并不理想,4 月18 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全线电击攻城。
君士坦丁堡守军已有准备,弓箭、火器一齐向土军射击,土军成片死伤,第
一次攻城失败。两天后,热那亚支援君士坦丁堡的船只突破土军包围,给君
士坦丁堡运来了粮食和弹药。
第一次攻击失败后,穆罕默德二世发现,如能绕过金角湾大铁链的封锁,
从背后攻击君士坦丁堡,效果会更好,既可分散守军兵力,又可两面夹击。
为使舰船进入大铁链封锁的金角湾,穆罕默德二世动用几千人,把70 余舰船
拖到陆上,在陆地上修了一条木制轨道,上面涂上黄油,“旱地行舟”的战
争奇观出现了。在炮兵掩护下,70 多艘舰船从陆地进入了金角湾。土耳其人
又在金角湾架设了一座浮桥,供土军通过。君士坦丁堡处在土耳其人的两面
夹击之中。
君士坦丁十一世虽未弃城而逃,但形势的严峻他心中十分清楚。土耳其
人攻城日甚一日,外面接济中断,即使能抵挡住土军攻势,饥饿也会使城里
人不战自亡。土军每天炮击不止,城内伤亡人数与日俱增。5 月7 日、5 月
12 日,土军两次大规模进攻又被击退。城池久攻不破,形势对土军越来越不
利。土军兵力增多,补给发生困难,难以长期坚持下去,可能会被迫自动解
围。为打破僵局,穆罕默德二世绞尽脑汁。他令手下人制造了一个高大的“攻
城楼”,以此为掩护,推到城墙边,从上面向城内开炮射击。但攻城楼很快
被守军摧毁,没有达到目的。
强攻、攻城楼都遭失败,穆罕默德二世又采取了第三种特殊的战术——
工兵挖坑道爆破攻击。但守军另一将领格兰特不愧为军事工程师,成功地阻
止了土军的坑道战术,土军工兵不是被炸死,就是闷死在坑道里,或被水淹
死;格兰特有时也派人到坑道中,用刀、斧将土军杀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在坑道战中使用了火药。
穆罕默德招术用尽,仍无法攻克城池。他决定在5 月29 日对君士坦丁堡
实行大规模海陆两栖进攻。这也是一次海陆两军的联合行动,海军吸引海墙
上的守军火力,陆军则大规模强行攻城。
土耳其军队此次攻击不分昼夜,一刻也不中断,直到城破为止。穆罕默
德二世把主力军队陆续投入攻击,最大限度地消耗守军实力。此外,他还进
行了大量的物力准备:2000 架云梯、铁钩及大量的柴草(用来充填守城的壕
沟)。穆罕默德二世孤注一掷,把这次攻击视为最后一次进攻。
与斗志高昂的土军相比,君士坦丁堡内人心惶惶。许多人涌向索菲娅教
堂,作最后一次宗教祈祷。人们预感到末日来临,君士坦丁十一世对城防作
了最后的部署,守军也准备作最后一搏。
5 月29 日上午,土军全面进攻开始,在重点攻击地段,土军分成三个梯
队,杂牌军在最前面,安纳托里亚民兵在中间,最后才是主力部队新军。穆
罕默德二世这样安排是想让前两个梯队消耗守军的兵力和弹药,最后由新军
解决战斗。守军用沸油、希腊火及其它武器击溃了前两个梯队。这时,大约
1 万名新军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新军中多数人身经百战,受过专门训练,不
顾一切向前冲。攻城战变成了肉搏战,但仍不分胜负。一支新军经过5 次浴
血冲击,突破了城防。土耳其军队历尽艰辛,终于攻克了古城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人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一场浩劫之后,君士坦丁堡变成了土耳其人
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二世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了“土耳其”。
(3)“征服者”的征伐
穆罕默德二世在位30 年,几乎都在征战中度过,“征服者”名不虚传。
攻克君士坦丁堡之后,无论陆地,还是海上,他的军队几乎从未停止过行动。
其中几次著名的军事行动有:
1456 年,穆罕默德二世亲自带兵进攻南斯拉夫,围攻贝尔格莱德。由于
匈牙利人协助,土耳其人无功而返。次年,匈牙利国王故去,穆罕默德二世
失去强硬敌手,在巴尔干半岛站稳了脚根,树立了霸主权威。
1461 年,土耳其舰队在爱琴海驱逐了威尼斯人的势力,夺取了威尼斯所
属各岛屿,攻占了伯罗奔尼撒半岛。
1463—1479 年,穆罕默德二世用了16 年时间,击败了海上强国威尼斯。
16 年里,双方多次交战,面对咄咄逼人的土耳其强大的军事压力,威尼斯被
迫签订和约,放弃了许多岛屿。此间,土耳其占领了克里米亚,黑海成为土
耳其的内湖。
1480—1481 年,土军占领南意大利的奥特兰托。
1480 年,土军围攻罗得岛,遇到顽强抵抗。1481 年,穆罕默德二世死去。
土耳其军队被击溃。
穆罕默德二世之死宣告了他征服生涯的终止。他把军事触角伸向了欧
洲,但土耳其帝国的军事巅峰时代,却是他死后由他的子孙创造的。
(4)军事顶峰时代的土耳其
①短暂的“中衰”。穆罕默德二世死后,其子巴贾兹德二世继承王位。
在穷兵黩武方面,巴贾兹德二世比之其前辈和后辈都显得逊色,他统治的30
年间出现了短暂的“中衰”。“中衰”是相对而言的,巴贾兹德二世对外大
规模的军事行动也不止一次,其中尤为重要的当属两次利班多海战。
1499 年7 月,土耳其海军在第一次利班多海战中大败威尼斯海军,取得
土耳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胜利。这次海战胜利后,直到1502 年,爱琴海、
爱奥尼亚海上一些原属威尼斯的岛屿悉数落入土耳其人手中。1499—1503 年
间,双方争斗不止。威尼斯自知身单力孤,无力同土耳其较量,便与匈牙利、
波兰先后结盟。法国和西班牙也因不能容忍土耳其势力的膨胀,各派出舰队
协助威尼斯。双方遂发生第二次利班多海战,威尼斯舰队又遭重创。
在陆路,巴贾兹德二世派出骑兵进入意大利北部,从陆地逼近威尼斯,
以配合海战进行。由于巴贾兹德二世注意力集中在欧洲,东方各国不断骚扰
土耳其边境。总之,在土耳其军事史上,巴贾兹德二世的军事行动规模较小,
因此人称他统治时期为“中衰”。
②赛利姆一世对东方扩张。结束“中衰”的是赛利姆一世。与其他对外
用兵的苏丹比较,赛利姆一世对东方颇为重视。他在位期间解决了东方问题。
1514 年,赛利姆一世亲率大军入侵波斯,查德兰一役大败波斯。正当赛
利姆一世准备长驱直入时,他的近卫兵哗变,骑兵亦不愿再战,赛利姆一世
只得转道他处。
对待埃及,赛利姆一世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埃及军队有3 万骑兵,没
有步兵和炮兵。赛利姆一世约有4 万兵力,但他的步兵和炮兵战斗力极强。
土耳其军队先采取守势。当埃及军队排成新月形阵形重点攻击土军中央阵线
时,土军的炮兵发挥了巨大威力,将埃及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埃及苏丹也被
打死。侥幸活命的埃及骑兵四下逃散。赛利姆一世乘胜挥师埃及,打败埃及
军队,夺取了开罗,并宣布自己为埃及苏丹。此后,赛利姆一世继续用兵,
征服了麦加,阿尔及尔表示臣服。至此,赛利姆一世平定了东方。
③军事顶峰时代的到来。正当赛利姆一世准备用兵欧洲时,不幸病死。
他死后,苏莱曼一世继位。苏莱曼一世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组织家,连同他
的军事业绩一起,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推向了顶峰,人称他为“苏莱
曼大帝”。
苏莱曼一世在位46 年,发动战争几十次,多以他取得胜利而结束。苏莱
曼一世在位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共有正规常备军将近5 万,骑兵13 万,加
之其它各种名目的非正规军,帝国总兵力多达25—30 万。这在当时差不多已
是“天文数字”了。苏莱曼一世用兵一如他的前辈,战争中以数量取胜,每一次出征都动员10 多万兵力,几百门大炮,实力远远超过他的对手,很难有
一个敌手可与他的军队相抗衡,他们只能采取据堡坚守或固守阵地的战术。
苏莱曼一世在军事上突出的一点是他的组织才能,因为能在战场上将十几
万、乃至几十万兵力调动自如,有条不紊,没有出色的组织才能是难以办到
的。
苏莱曼一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还由于后勤保障的
成功。帝国军队每一次大规模行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运输和后勤物资
供给均不是一件易事。但由于苏莱曼一世的组织才能,后勤保障比较成功,
因而帝国军队在军事上才能取得胜利。
苏莱曼一世不仅注重对外用兵,还注重内部的改革,及司法制度的完善。
在诸项制度中,曾有一项特殊规定,即军队出征时沿途征用粮草要支付钱款。
此项制度的规定,在当时各军事强国中是罕见的。苏莱曼一世时军事后勤保
障的成功与此项特殊规定不无关系。
在苏莱曼一世时代,帝国军事之鼎盛还因为军队诸兵种均处于鼎盛时
代,帝国军事的各方面亦处于鼎盛时代。帝国军队常常因时、因地制宜,战
术不断变化,既保证传统的炮兵、步兵、骑兵等兵种的优势,同时也注意发
挥例如工兵这样特殊兵种的优势和特长。
总之,苏莱曼一世时代,帝国的军事优势是综合的,是多方面优势组合
而形成的。
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军事的鼎盛是以对外征服为主要内容和表现
形式的。在数十次对外战争中,较为著名的、能够体现帝国军事特色、反映
军事特点的有如下几次:
(一)罗得岛的攻防战。罗得岛是地中海一个岛屿,也是基督教世界的
一个堡垒。罗得岛上的坚固工事,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防御堡垒是一流
的棱堡,海港出口处设有粗大铜制锁链拦截,两侧设有堡垒。坚守罗得岛的
是“圣约翰医院武士”700 人,另有当地武装6000 人。这些兵力包括步兵、
骑兵、水兵。步兵分为长矛兵和火枪兵两种。岛上火炮数量不多,但配备合
理,弹药充足。罗得岛的致命弱点是孤军奋战,没有增援部队,也没有物资
补给。而土耳其人所依靠的恰恰是人多势众、后援不断的优势。
1522 年6 月,大约10 万土耳其军队在罗得岛登陆。这支军队继承了土
军的优良传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配有卓越的炮兵和工兵。双方以炮兵
互射拉开战斗序幕,土军工兵开始挖掘坑道,埋设地雷。双方的炮战十分激
烈,守军战前已对射程内各目标进行了十分认真的观测,所以炮兵射击十分
准确。地面炮火猛烈,地下坑道里也进行着激烈的厮杀、搏斗。8 月间,土
军工兵把罗得岛城墙炸开了一个缺口。9—11 月,土军反复攻城均被击败,
但土军强大的炮兵也给守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城墙缺口处,多次发生肉搏
战。守军每伤亡一人,战斗力就削弱一分。兵员日益减少,守城压力越来越
大,得不到援兵,弹药也得不到补充,守军处境更加艰难。相反,土军的后
援源源不断运抵罗得岛。12 月中旬,土军经过6 个月艰苦战斗攻破城防,进
入城内。双方在战斗中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土军由于强攻堡垒,伤亡尤为
严重,前后参加攻击罗得岛的20 万土军,至少有5 万人丧生。
(二)莫哈克斯战役。罗得岛战役是苏莱曼一世的军队所进行的比较典
型的野战攻坚战,而苏莱曼一世在征服匈牙利过程中所进行的莫哈克斯战役
则是另一次比较典型的野战战例。莫哈克斯平原是发挥骑兵特长的理想场
所,于是双方参战的主力均为骑兵。匈牙利国王路易二世手下不足3 万兵力,
其中1.2 万人为骑兵。步兵中本国兵力约占一半,另一半是日耳曼等地的雇
佣兵,其主要武器是火枪。路易二世把步兵组成3 个方阵,20 门加农炮设在
中央方阵的前面,大部分骑兵部署在3 个方阵的结合部,其余部分骑兵为预
备队。苏莱曼一世共率领7—8 万人出征。他将土军排成三线横队,前两线为
骑兵,第三线为步兵,炮兵部署在步兵前面,另派6000 骑兵于侧翼迂回。
莫哈克斯会战以土军率先发动进攻开始。配合炮火的猛烈打击,匈军重
装骑兵将土军第一线击退。正当匈军准备攻击土军第二线时,土军迂回部队
攻击匈军右翼。这一突然性打击,使匈军阵形大乱。但土军这支骑兵战斗力
不强,很快就被匈军第二线骑兵打败。两线骑兵合二为一,攻击土军第二线,
突击土军中央阵地。土军强大炮火杀伤了大批匈军,匈军的攻势遂被遏止。
当土军重装骑兵发动反进攻时,匈军久战疲惫,不堪一击。是役,匈军损兵
折将1.5 万人,国王路易二世及大多数高级将领阵亡。土军伤亡人数不详,
据估计,至少不会低于匈军的伤亡数字。苏莱曼一世征服了匈牙利,使其成
为土耳其的属国。
(三)兵败维也纳。苏莱曼一世带兵进行的维也纳战役,比之前面所述
两次战役亦自有特色。在这次战役中,土耳其军队以水陆并进,但最终仍以
失败而告终。
维也纳拥有守军1.7 万人,为对付土耳其人的进攻,维也纳加固了城墙,
扫清了炮兵射击的障碍,将一些木板或茅草屋顶一律予以拆除,以免战争中
燃起大火。1529 年9 月,土耳其军队从陆地和多瑙河上完成了对维也纳的包
围。攻城开始后,土军炮兵猛烈轰击,工兵挖坑道埋地雷,步兵则一次次发
起冲锋。维也纳守军千方百计对付土军,他们用碗盛满水,放在城墙上或阵
地上,根据碗里水的震动情况,判断土军工兵的挖地道情况。守军还不断出
击,破坏土军的坑道和炮兵阵地等。
苏莱曼一世指挥土军绞尽脑汁,付出了沉重代价,始终未能攻克维也纳。
冬季来临,天降初雪,道路泥泞,苏莱曼一世不得不抛弃全部辎重,无功而
返。后来,苏莱曼一世又一次用兵维也纳,仍遭败绩。维也纳战役成为苏莱
曼一世进攻欧洲的终点,并以失败而告结束。
④奥、西地中海争霸战。
苏莱曼一世的大规模东征西讨,扩大了土耳其
的疆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幅员达到了极点,包围了地中海2/3 的海岸线。
因此,地中海的霸权对奥斯曼帝国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正当土耳其准备染指地中海霸权之际,西班牙已在地中海上确立了霸
权。但首先对西班牙构成威胁的不是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却是一个名曰“巴
巴罗萨”(意为“红胡子”)的海盗。巴巴罗萨在地中海上肆无忌惮,甚至
赶走了西班牙人的势力,占领了阿尔及尔。苏莱曼一世看到了巴巴罗萨有可
利用价值,虽然他已70 高龄,仍任命他为土耳其舰队司令。从此,独具特色、
以海盗为主的土耳其舰队,搅得地中海昼夜不宁。巴巴罗萨带领一支由80
只舰船组成的舰队到意大利各港口抢劫,后又攻占了突尼斯。
巴巴罗萨的行动令欧洲各国大为震惊,身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西班牙
国王查理一世带兵出征,准备与巴巴罗萨一决高低。1535 年,查理一世带领
一支拥有600 艘舰船的舰队,在突尼斯沿海同土耳其舰队进行了一场大海
战,结果,巴巴罗萨被击败,西班牙人收复了突尼斯。
不甘心失败的巴巴罗萨,在阿尔及尔补充了实力后,第二年袭击西班牙
米诺尔卡岛成功。1537 年,土耳其又向威尼斯宣战,苏莱曼一世亲自带兵围
攻科孚岛。由于西班牙和威尼斯联合舰队支援科孚岛,苏莱曼一世被迫放弃
对该岛的围攻。而巴巴罗萨在海上没有遇到敌手,先后占领了威尼斯所属爱
琴海各岛屿。
1541 年,西班牙舰队远征北非,由于风暴袭击和守军抵抗,被迫撤回。
巴巴罗萨仍在地中海横行,大肆劫掠,地中海沿岸一片恐慌。1546 年,令地
中海各国恐慌的巴巴罗萨死去,但土耳其舰队依然肆虐地中海。后另一海盗
头子托尔哥德继任为土耳其海军舰队司令,他带领土耳其舰队占领了科西嘉
岛,并且袭击了西西里。西班牙舰队对这支海盗头子指挥的舰队差不多无计
可施。
西班牙在同土耳其的海上争霸战中,发生了异常激烈的马尔他岛战役。
西班牙舰队的介入使土耳其攻占马尔他岛的计划落空。
在地中海争霸战中,海盗头子带领的土耳其舰队横行无阻,对此,地中
海强国西班牙颇感不安。西班牙舰队几次出动,但对土耳其海军没有取得决
定性胜利,也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一时间,土耳其海军似乎不可战胜。
(5)盛极转衰的土耳其军事
①利班多战前。1566 年,72 岁的苏莱曼一世死去,其子赛利姆二世继位。
一个偶然事件,使赛利姆二世卷入了一场有特殊意义的大海战。1569 年,当
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工厂——威尼斯兵工厂发生了大爆炸,引起大火,损失
严重。可是赛利姆二世却得到情报说,威尼斯舰队全部被毁(实际上只损失
了4 艘军舰)。赛利姆二世认为时机已到,派人到威尼斯,要求威尼斯把塞
浦路斯交给土耳其。这一要求被断然拒绝后,赛利姆二世于1570 年带一支包
括150 艘战舰和50 多只运兵船的庞大的舰队,大举进攻塞浦路斯。面对强敌,
西班牙、威尼斯两个互不合作的国家组织了一支联合舰队,共同对付土耳其。
但塞岛守军人数、实力均不如土耳其,土耳其人付出了一定的伤亡后,攻占
了塞浦路斯岛。
土耳其攻占塞浦路斯岛仅仅是利班多海战的前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
场大海战正在酝酿之中。
②舰船及战术。1571 年9 月,以西班牙、威尼斯为首的联合舰队在墨西
纳集结,各类舰船300 艘,兵力8 万人,其中陆军3 万,海军和划桨的奴隶
5 万人,由约翰负责指挥,双方的船只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快船,单层
甲板,长为37—55 米,宽为6 米,用帆和桨驱动。作战时主要以划桨为动力。
欧洲国家的快船船头部位设有5 门火炮,土耳其舰船上仅有3 门火炮。欧洲
军舰侧舷也设置了火炮,船板厚达7 厘米多,对桨手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土耳其军舰则没有侧舷炮,更无厚船板为防护。第二类船是大船,用风帆驱
动,水平线以上有两层甲板并设有火炮。第三类船是中型船,前面有炮台,
载有50—70 门火炮,另有4 门20 管火炮。它的优势之处在于桨手上面有一
层甲板。这种船使用的帆是三角形的。除此之外的小船只有一半甲板,船上
有两个帆,可用帆驱动,也可用桨驱动。运输船则能载1000 名士兵和其它装
备。
双方采用的战术均为传统的海军作战阵形,排成3 个横队,一线排开,
正面占据很大空间,中央部位后面有一个预备队。这种作战阵形从公元前31
年古罗马屋大维和安东尼在亚克兴海角交战以来,1000 多年中没有变化。土
耳其海军左翼较强,似有对联军包围的企图。双方作战方法差不多,军舰上
都载有大量陆军,准备在船上搏斗时派上用场。西班牙为首的联合舰队载有
陆军2 万人,土耳其方面的总人数为8 万多人,其中陆战士兵1.6 万人。
但联军方面的总指挥约翰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他以中型船为前锋,把快船的长嘴去掉,使前炮运用灵活。他的士兵大量装
备了火枪。为激励士气,他让船上的奴隶都去掉了枷锁,并给以武装,他告
诉这些奴隶,如果战斗中作战勇敢,可以获得自由。
土耳其海军计有270 多艘舰船参战。土军的舰船平均比联军舰船小得
多。此外,土军的驾船、海战技术也不如联军。这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海
战,土耳其人在地中海横行肆虐的时代即将宣告结束。
③射击与风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571 年10 月7 日,联军舰队发现
土耳其舰队进入科林斯湾的入口处利班多。土耳其舰队排成了新月形阵线,
从海湾北岸一直伸展到南岸。随着双方接近,土耳其舰队的新月形阵线逐步
拉直。主力舰船交火后,土耳其舰队右翼进入了联军左翼两艘炮船射程之内。
联军炮舰给予土耳其舰队右翼以沉重打击,土军舰队发生混乱,急忙向岸边
靠拢。联军舰队随后追击,全歼土军舰队右翼。
中部战线以旗舰为中心发生激战。双方舰只相互靠近。土耳其士兵企图
登上联军战舰,同联军士兵搏斗,手持火枪的联军士兵将其一一击退,土军
士兵根本无法登上联军舰船。同样,联军士兵在试图登上土耳其军舰时,也
被击退,但联军舰船的火力、驾驶技术高于土耳其人,逐步在激战中占了上
风。土耳其舰队的指挥官阿里中弹身亡,旗舰被俘,中央战线舰船被全歼。
土耳其舰队左翼的情况稍好一些。除了和联军的舰船发生激战外,尚有
一部分舰船保留下来。
利班多海战中,土耳其舰队彻底失败,损失极为惨重:60 艘舰船搁浅,
53 艘沉没,117 艘被俘,仅有47 艘逃生。土耳其舰船上划桨的奴隶中有1.5
万人获得了自由,土耳其人至少有1.5 万至3 万人战死,只有300 人被俘。
联军损失快船30 艘,死亡人数为7000 多人。
利班多海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首先打破了土耳其人不可战胜的神
话;其次,在人类海战史上,利班多海战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是人类划桨舰
船海战中的最后一次战斗,宣布了风帆与射击时代的到来。
以西班牙、威尼斯为首的联军在海战中使用的炮舰虽很笨重,但其巨大
的火力说明了划桨战船已走向没落。利班多海战使用的战术与古代海战战术
差不多,即接舷登船作战,但由于联军的舰船侧舷上装备了火炮,船上的士
兵手持火枪,船以风帆驱动,于是风帆和侧舷火力就取代了划桨和正面攻击。
利班多海战宣布了登船作战的旧式战术的终结。由于火器装备了舰船,
船上的士兵都手持火枪,这说明:不用士兵登船作战,同样可以消灭敌船。
风帆与射击在海战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这是海军战术史上一次重大的变
革。
④帝国没落的前兆。土耳其在利班多海战惨败后,它的海军并未被彻底
消灭,而西班牙人也并未因此取得地中海霸权。与土耳其人抗衡的联军解体
后,土耳其依然是地中海各国强劲的、不可轻视的敌手。从这个意义上讲,
联军在利班多海战中的胜利是战术上的,而从长远的战略意义来考虑,土耳
其人并不是彻底的失败者,尤其是塞浦路斯岛仍在土耳其人手中。
利班多失利后,赛利姆二世在当年冬天赶造了200 艘军舰,用以充实海
军。土耳其人用这支舰队前往北非,占领了突尼斯。西班牙人曾试图收复突
尼斯,但没有成功。
在穆拉德三世和穆罕默德三世执政期间,土耳其人曾多次对奥地利用
兵,互有胜负。
1603 年,年仅14 岁的阿赫麦德一世继位苏丹,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军事
开始显露出种种没落、衰败的迹象。从16 世纪末起,曾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战斗力令敌手望而生畏的新军,多次干预帝国内政,不甘心仅以对外征服为
己任了。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军事强国,其繁荣和强大与军队息息相关,尤
其是新军。但此时的新军,作为军队的中坚已面目全非。新军的步兵不再是
被征服的基督徒的后代,它已成为伊斯兰教徒的子孙们参加的一种特权阶
层。他们不再参加10 年艰苦严格的军事训练了,所以,新军也就逐渐成为一
个没有纪律,不能对外征伐的武装集团。由于他们都是伊斯兰贵族的后代,
谁也不敢不支持新军,因此,新军无法无天,又无战斗力。1617 年,奥斯曼
二世当政时,面对军纪松弛、无恶不作的新军,曾设想要加以整顿,以期重
振新军雄风。但桀骜不驯的新军马上发动政变,废黜了这个“胆大妄为”的
苏丹,另立天生低能的、奥斯曼二世的弟弟为苏丹。从此,整个帝国的命运
就完全掌握在堕落的新军手中。
以新军为主的步兵如此,骑兵的情况也每况愈下。骑兵不仅素质差,数
量也大为减少。若帝国遇到战事,所能依赖的只是鞑靼骑兵,或临时征招未
经任何训练的民兵和那些难以约束的志愿兵。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盛,依靠的是强大、训练有素的军队,或换一句
话说,正是凭借这支军队,奥斯曼土耳其才成为屈指可数的军事大帝国,一
旦它的军队丧失战斗力,帝国也就从其顶峰跌落下来。奥斯曼土耳其的江河
日下,原因之一在于其军队的堕落。1621 年,土耳其被伊朗击败,其所占的
领土被悉数收回。只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争夺欧洲而相互制约,这个不堪一
击的帝国才残存到了20 世纪。
突厥时代---
有没有更后期的资料?土耳其人到十七世纪还曾兵临维也纳,但被波兰的索宾斯基击败,有没有这场战争的资料?
<P>冲击世界帝国失败的可怜虫</P>
[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5-11-17 21:02:00的发言:[/B][BR]有没有更后期的资料?土耳其人到十七世纪还曾兵临维也纳,但被波兰的索宾斯基击败,有没有这场战争的资料?
后期又出了几个有才能的大维齐
能不能再具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