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豪的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05:08


在坚持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伍中豪与林彪同时崛起,成为了红4军中著名的青年战将。林彪是黄埔四期和叶挺独立团出身,南昌起义时是第25师的连长。上井冈山时,林彪为红28团1营营长。王尔琢牺牲后,朱德代理了一段时间团长,于年底红4军整训时正式提拔林彪接任红28团团长。而伍中豪也是黄埔四期,由叶挺独立团一部改编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出身,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朱毛井冈山会师时,伍中豪为红31团3营营长,后升任红31团团长。这样,伍中豪与林彪这对黄埔同期的同学就分别成为了红4军两个主力团的团长。对于两个团的战斗特点,萧克上将曾有过评价。他认为红28团善攻,红31团善守。红28团攻击能力很强,但守不稳。红31就守得非常稳,后来攻击能力也有所提高。
从个人性格上来说,林彪为人孤傲,平素沉默寡言,除了钻研战术外没有别的喜好,也不太与人交往。而伍中豪则性格豪爽,喜欢饮酒,喜欢作诗,朋友多。萧克曾说过,伍中豪没有林彪的架子。另外,伍中豪的文学功底好,被誉为“第4军的文学家”。如在给同志的回信中,伍中豪认为作诗要意境好,还要音调铿锵。开国上将宋任穷,原名叫宋韵琴,就是伍中豪一边喝酒一边给改的名字。在部队中,他与后来叛逃的红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是诗友,常到一起唱和。就与毛泽东的个人关系而论,林彪同毛以前没有什么渊源,是从井冈山到赣南的革命斗争中多次在关键时刻支持了毛泽东,才得到了毛的信任和偏爱。而伍中豪与毛泽东认识早,关系也亲近得多。毛泽东平时就亲昵地称伍中豪为“豪子”。毛泽东非常欣赏伍中豪的才能,曾多次在干部会上称赞说:“中豪同志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个文武全才。”伍中豪还有一大爱好是下象棋,水平也高,当时红4军中没有一个人能下得赢他。后来红4军转战赣南、闽西时,伍中豪听说在福建常青有位老人精于象棋,在那一带名声很大。他不顾那里是敌占区,偷偷去拜访了老人,并酣战了一番。结果伍中豪五战三负,技逊一筹。他很不服气,最后一把推倒棋子,说3个月以后再战。朱德知道了这件事后,严厉批评了伍中豪,作为高级指挥员怎么会如此知险犯险!这是伍中豪参军以来第一次遭到批评,当然,他很尊敬朱老总,表示心悦诚服。
1928年底,蒋介石任命何键为湘赣“会剿”代总指挥,指挥湘赣两省军阀部队8个旅18个团共3万多人,兵分六路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有史料称是第三次“会剿”)。面对强敌压境,1929年1月4日,红4军前委在宁冈县柏路村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党、团特委,红4军和红5军军委联席会议(史称柏路会议)。会上首先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传达了中共六大文件,尔后讨论了下一步的行动方针。由于时值隆冬,红军的粮食问题非常紧张。平时尚可下山背粮,一旦被敌人围困便有断粮的危险,另外缺医少药的困难也很严重。毛泽东主张克服困难,开展游击战,坚持井冈山的斗争。朱德、陈毅则主张打到外线去,调动敌人,筹粮筹款,待机歼敌,创造条件再恢复井冈山根据地。双方争论不下时,有人建议分兵迎敌。朱德便提出和陈毅带红28团下山,毛泽东等人留守井冈山。彭德怀、滕代远由于是刚上山的客军,不便直接发表意见,因此静观其变。又争论了一会,支持分兵的人越来越多。毛泽东眼看朱德已决意要带红28团下山,意识到只留红31团和袁文才、王佐部是打不了大仗的,那样将守不住井冈山。在这种情况下,雄才机变的毛泽东当即改变了意见,提出只有红28团下山兵力不足,要解井冈山之围,需以红4军主力下山调动敌人。毛泽东的意图很明显,半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没有朱德部红军就很难打大仗歼敌并扩大发展,没有毛泽东部则政治方向不易把握。因此,留守也好,转战外线也好,红31团必须和红28团在一起,这样才具备了机动歼敌扩大根据地的力量。
要下山,就需要有出击方向。当时有人主张去赣东,有人主张向赣北,有人主张出湘南。红28团团长林彪力主去赣东,认为那边北可连鄱阳湖平原,东可进浙江、福建,介于平原和山区之间,可进可退,周围大城市也多,筹粮筹款容易。伍中豪则主张去赣南,他指出了一系列有利条件,如赣南地域广阔,高山多,有回旋余地;敌人力量薄弱,不难对付;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有中共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活动多助,向赣南突围才是上策。结果伍中豪和林彪争执不下,都拍了桌子。最后毛泽东拍了板,支持了伍中豪的意见。他的主要理由是红军习惯于山地游击战,赣南靠近多山的闽西和粤北,利于与敌人周旋;由于远离国民党军腹心地域,加上闽粤赣之敌间素有矛盾,红军在三省交界地带发展更容易;赣南靠近广东,将来南下去打通出海口接收共产国际提供的军火也容易。朱德等人未提出异议,由此会议决定分兵出赣南。下一个问题就是留谁坚守井冈山。虽然敌情凶险,但费尽千辛万苦建立的根据地总不能这样就扔给敌人,必须留兵守卫,以防万一红4军下山不利还有个归处。从各部队的情况看,袁文才、王佐及红32团是井冈山坐地户,理应当仁不让。意外的是,毛泽东又提出留下彭德怀、滕代远率红30团协助红32团守山。按理说,彭德怀、滕代远率部刚上山不久,人生地不熟,留他们守山背离常理。然而彭大将军以其一贯的风格勇挑重担,没有推辞,并说服了有不同意见的邓萍、李灿、贺国中等亲信部将。这样,柏路会议最后决定“以红四军出发赣南游击,向吉安一带推进,采取围魏救赵的方针,到外线打击敌人,解井冈山之围;以彭德怀及袁(文才)、王(佐)部留守边界应付湘赣进攻部队”。
会后在人事上出了点变动。由于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对土匪的关系”的决议,要求各根据地对“与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暴动前可以适用。暴动之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在井冈山根据地,这明显是指袁文才、王佐部。毛泽东不同意过河拆桥,因此在柏路会议上传达中共六大文件时略去了这个决议。但他担心日久消息外泄会导致生变,因此决定将袁、王二人拆开。正好王尔琢牺牲后红4军参谋长的职位一直空缺,毛泽东便认命袁文才为红4军参谋长,带他一起下山突围。不料红4军到达赣南后袁文才偶然看到了六大文件,果然生疑,深感自己处境危险,便擅离部队偷偷潜回了井冈山。一年多后,就发生了著名的“袁、王被杀事件”,实为亲者痛,仇者快的历史憾事。
关于伍中豪在柏路会议上的贡献,毛泽东一直不忘,后来还多次提起来:“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


在坚持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伍中豪与林彪同时崛起,成为了红4军中著名的青年战将。林彪是黄埔四期和叶挺独立团出身,南昌起义时是第25师的连长。上井冈山时,林彪为红28团1营营长。王尔琢牺牲后,朱德代理了一段时间团长,于年底红4军整训时正式提拔林彪接任红28团团长。而伍中豪也是黄埔四期,由叶挺独立团一部改编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出身,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朱毛井冈山会师时,伍中豪为红31团3营营长,后升任红31团团长。这样,伍中豪与林彪这对黄埔同期的同学就分别成为了红4军两个主力团的团长。对于两个团的战斗特点,萧克上将曾有过评价。他认为红28团善攻,红31团善守。红28团攻击能力很强,但守不稳。红31就守得非常稳,后来攻击能力也有所提高。
从个人性格上来说,林彪为人孤傲,平素沉默寡言,除了钻研战术外没有别的喜好,也不太与人交往。而伍中豪则性格豪爽,喜欢饮酒,喜欢作诗,朋友多。萧克曾说过,伍中豪没有林彪的架子。另外,伍中豪的文学功底好,被誉为“第4军的文学家”。如在给同志的回信中,伍中豪认为作诗要意境好,还要音调铿锵。开国上将宋任穷,原名叫宋韵琴,就是伍中豪一边喝酒一边给改的名字。在部队中,他与后来叛逃的红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是诗友,常到一起唱和。就与毛泽东的个人关系而论,林彪同毛以前没有什么渊源,是从井冈山到赣南的革命斗争中多次在关键时刻支持了毛泽东,才得到了毛的信任和偏爱。而伍中豪与毛泽东认识早,关系也亲近得多。毛泽东平时就亲昵地称伍中豪为“豪子”。毛泽东非常欣赏伍中豪的才能,曾多次在干部会上称赞说:“中豪同志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是个文武全才。”伍中豪还有一大爱好是下象棋,水平也高,当时红4军中没有一个人能下得赢他。后来红4军转战赣南、闽西时,伍中豪听说在福建常青有位老人精于象棋,在那一带名声很大。他不顾那里是敌占区,偷偷去拜访了老人,并酣战了一番。结果伍中豪五战三负,技逊一筹。他很不服气,最后一把推倒棋子,说3个月以后再战。朱德知道了这件事后,严厉批评了伍中豪,作为高级指挥员怎么会如此知险犯险!这是伍中豪参军以来第一次遭到批评,当然,他很尊敬朱老总,表示心悦诚服。
1928年底,蒋介石任命何键为湘赣“会剿”代总指挥,指挥湘赣两省军阀部队8个旅18个团共3万多人,兵分六路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有史料称是第三次“会剿”)。面对强敌压境,1929年1月4日,红4军前委在宁冈县柏路村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党、团特委,红4军和红5军军委联席会议(史称柏路会议)。会上首先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传达了中共六大文件,尔后讨论了下一步的行动方针。由于时值隆冬,红军的粮食问题非常紧张。平时尚可下山背粮,一旦被敌人围困便有断粮的危险,另外缺医少药的困难也很严重。毛泽东主张克服困难,开展游击战,坚持井冈山的斗争。朱德、陈毅则主张打到外线去,调动敌人,筹粮筹款,待机歼敌,创造条件再恢复井冈山根据地。双方争论不下时,有人建议分兵迎敌。朱德便提出和陈毅带红28团下山,毛泽东等人留守井冈山。彭德怀、滕代远由于是刚上山的客军,不便直接发表意见,因此静观其变。又争论了一会,支持分兵的人越来越多。毛泽东眼看朱德已决意要带红28团下山,意识到只留红31团和袁文才、王佐部是打不了大仗的,那样将守不住井冈山。在这种情况下,雄才机变的毛泽东当即改变了意见,提出只有红28团下山兵力不足,要解井冈山之围,需以红4军主力下山调动敌人。毛泽东的意图很明显,半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没有朱德部红军就很难打大仗歼敌并扩大发展,没有毛泽东部则政治方向不易把握。因此,留守也好,转战外线也好,红31团必须和红28团在一起,这样才具备了机动歼敌扩大根据地的力量。
要下山,就需要有出击方向。当时有人主张去赣东,有人主张向赣北,有人主张出湘南。红28团团长林彪力主去赣东,认为那边北可连鄱阳湖平原,东可进浙江、福建,介于平原和山区之间,可进可退,周围大城市也多,筹粮筹款容易。伍中豪则主张去赣南,他指出了一系列有利条件,如赣南地域广阔,高山多,有回旋余地;敌人力量薄弱,不难对付;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有中共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活动多助,向赣南突围才是上策。结果伍中豪和林彪争执不下,都拍了桌子。最后毛泽东拍了板,支持了伍中豪的意见。他的主要理由是红军习惯于山地游击战,赣南靠近多山的闽西和粤北,利于与敌人周旋;由于远离国民党军腹心地域,加上闽粤赣之敌间素有矛盾,红军在三省交界地带发展更容易;赣南靠近广东,将来南下去打通出海口接收共产国际提供的军火也容易。朱德等人未提出异议,由此会议决定分兵出赣南。下一个问题就是留谁坚守井冈山。虽然敌情凶险,但费尽千辛万苦建立的根据地总不能这样就扔给敌人,必须留兵守卫,以防万一红4军下山不利还有个归处。从各部队的情况看,袁文才、王佐及红32团是井冈山坐地户,理应当仁不让。意外的是,毛泽东又提出留下彭德怀、滕代远率红30团协助红32团守山。按理说,彭德怀、滕代远率部刚上山不久,人生地不熟,留他们守山背离常理。然而彭大将军以其一贯的风格勇挑重担,没有推辞,并说服了有不同意见的邓萍、李灿、贺国中等亲信部将。这样,柏路会议最后决定“以红四军出发赣南游击,向吉安一带推进,采取围魏救赵的方针,到外线打击敌人,解井冈山之围;以彭德怀及袁(文才)、王(佐)部留守边界应付湘赣进攻部队”。
会后在人事上出了点变动。由于中共六大通过了关于“对土匪的关系”的决议,要求各根据地对“与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暴动前可以适用。暴动之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在井冈山根据地,这明显是指袁文才、王佐部。毛泽东不同意过河拆桥,因此在柏路会议上传达中共六大文件时略去了这个决议。但他担心日久消息外泄会导致生变,因此决定将袁、王二人拆开。正好王尔琢牺牲后红4军参谋长的职位一直空缺,毛泽东便认命袁文才为红4军参谋长,带他一起下山突围。不料红4军到达赣南后袁文才偶然看到了六大文件,果然生疑,深感自己处境危险,便擅离部队偷偷潜回了井冈山。一年多后,就发生了著名的“袁、王被杀事件”,实为亲者痛,仇者快的历史憾事。
关于伍中豪在柏路会议上的贡献,毛泽东一直不忘,后来还多次提起来:“红军在赣南有今日之发展,伍中豪应记第一功,他是力主到赣南来的。”
虽然他的基本素质不错,但是牺牲的太早了,还不能完全显示出他的才能,所以贡献也不算大,因而没有被评为军事家。和黄公略,周维炯,等人不能比。
楼主要是能写把旷继勋,周维炯,蔡申熙,等人也写写吧。先写红军时期未被评为军事家的。
老猫成贼 发表于 2016-2-11 22:38
楼主要是能写把旷继勋,周维炯,蔡申熙,等人也写写吧。先写红军时期未被评为军事家的。
邝继勋的军事才能相对不足,多次因打败仗被调动和降职。周维炯比较勇猛,但战绩上不突出,死得也很早。蔡申熙主要贡献在于治军和创建根据地,因为手臂残废而长时期调到后方工作。到红25军军长任上后不久即牺牲。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28团、红31团及红4军军部直属特务营、独立营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进军。由于这次蒋介石的命令很严厉,围攻井冈山的湘赣之敌仅抽出李文彬、刘士毅部两个旅追击红4军主力,其余人马继续攻山。因为寡不敌众,最终守山失利。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30团600余人突围下山,去赣南寻找红4军主力;王佐率红32团转入深山密林,坚持游击战争。
毛泽东、朱德指挥红4军主力的突围行动没有能够调动敌军主力回援,反而被敌人的追兵咬住。在1月下旬占领大余县城后,遭敌李文彬旅偷袭,红4军仓促迎战,部队被打散,红28团党代表何挺颖身负重伤,独立营营长张谓牺牲。在部队转移时,又遭到敌人穷追不舍,只得且战且走。一路都是大山,无群众帮助,又加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衣食无着,红军搞得非常艰苦。身负重伤的红28团党代表何挺颖在突围时的混乱中被丢弃牺牲;朱德的夫人伍若兰为掩护部队突围而遭敌俘获,被敌人斩首,首级挂在了赣州城门上示众。朱老总闻讯后,心痛至极,长时间闷闷不乐。直到2月11日部队撤到瑞金城北的大柏地时,终于抓住了敌刘士毅部两个团孤军追击的弱点,利用有利地形设置了伏击圈。由林彪指挥红28团、伍中豪指挥红31团3营打主攻,在特务营、独立营等部的配合下,一战歼敌800余人,生俘敌团长肖致平(因未能认出来,混在俘虏中被放跑了),缴枪800余支,取得了进入赣南以来的第一个胜利,极大振奋了军心士气。
大柏地战斗后,红4军占领宁都,旋即挥师西向,进入吉安东固地区,于2月17日与李文林、段起凤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2、第4团会合,得到休整补给,终于扭转了下山以来的被动局面。东固根据地搞得是秘密割据的形式,以合法形式来掩盖革命斗争,以广泛的游击运动代替守土的公开割据,红白区域没有明显界限,有点像抗日战争时期的两面政权,从而不易被敌人封锁,方便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红军游击队也能够来去自如地向外线转战及回到根据地内进行秘密休整,安置伤员,取得补给等。毛泽东对这种斗争形式很感兴趣,在文章中称之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陈毅更是诗情大发,赞颂称“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红4军在东固根据地休整了一段时间后,鉴于围攻井冈山之敌得手后又转而逼向东固,毛泽东、朱德遂决定全军向闽粤边界游击,与敌人打圈子,并开辟新区。随后红4军起兵东进,经武夷山脉南端于3月11日进入闽西长汀地区,开始发展闽西的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3月13日至14日,伍中豪指挥红31团与林彪的红28团及特务营等部互相配合,一战渔溪,二战长岭寨,一举消灭了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2混成旅2000余人,击毙敌旅长郭凤鸣,缴获枪械千余支及大批军用物资。随后,红4军又乘胜占领汀州。由于红31团在作战中的出色表现,因而受到了红4军前委的高度赞扬。
1929年3月15日,红4军前委在长汀召开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将原有的团、营、连分别改称纵队、支队、大队。据此将红28团改编为第1纵队,林彪任司令员(亦称纵队长),陈毅任党代表;将特务营、独立营改编为第2纵队,胡少海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党代表;红31团改编为第3纵队,伍中豪任司令员,蔡协民任党代表。
不久,红4军回师瑞金,与从井冈山突围转战到这里的彭德怀、滕代远部会合。由于进攻井冈山的敌军已大部分撤走,经过商量后,彭德怀、滕代远又率部返回井冈山恢复根据地。朱毛则指挥红4军在兴国、宁都、于都、瑞金、广昌一带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和赤卫队,开展土地革命,开始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
5月上旬,国民党桂系、粤系军阀燃起战火,盘踞龙岩的福建省防军第1混成旅陈国辉部入粤参战,闽西腹地出现了空虚的局面。毛泽东当即决定红4军二次入闽,趁机开辟新区。5月下旬,伍中豪指挥第3纵队与林彪的第1纵队由赣南进入闽西地区,一举攻占龙岩和永定县城。在此期间,伍中豪指挥第3纵队参加了三打龙岩的战斗,协同兄弟部队全歼了回援闽西的敌陈国辉旅及大量反动地方武装,配合发动龙岩地区七县农民举行武装起义,使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从而奠定了以龙岩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6月下旬,红4军在龙岩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从而发生了关于建军方向的著名的前委、军委“朱毛之争”。当时与会多数人支持朱德,少部分人支持毛泽东,主持会议的陈毅则居中调停,对毛泽东、朱德各打五十大板。在支持毛泽东的少部分人中,素来沉默寡言的第1纵队司令员林彪旗帜鲜明,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林彪是出自朱德带上井冈山的南昌起义余部,可想而知这是对毛泽东如何的雪中送炭了。而跟着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并与毛个人关系很好的伍中豪却选择了支持军长朱德,这令毛泽东实在是百感交集。平心而论,红4军多数将领对革命的民主还有一些浪漫想法,缺乏对革命斗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因而主张“自下而上的民主制”,对毛泽东那种大权独揽、领导方式凌厉的“自上而下的民主制”较为反感,故支持了性格更加宽厚大度的朱德。伍中豪当时的选择,想必也脱离不了这一范畴,这与萧克后来回忆自己一生的“第一次站错队”大致相近。在最后选举前敌委员会书记时,毛泽东落选,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此后,毛泽东便离开红4军去闽西特委指导工作。
7月上旬,在蒋介石的命令下,闽粤赣三省军阀出动两万余军队,向闽西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一次“会剿”。此时前委书记陈毅已去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军事会议并汇报情况,由朱德代理前委书记,决定红4军分兵,以第1纵队、第4纵队(6月中旬在闽西连城县新泉编成,傅柏翠任司令员,张鼎丞任党代表)留守闽西,第2纵队、第3纵队出击闽中。此后,朱德亲率第2、3纵队进军闽中,相继占领了宁洋、漳平等地。然而闽中地区多荒山峻岭,缺少粮食,群众基础不好,土匪也多。再加上天气炎热,红军长途行军又累又饿,非战斗减员和掉队者甚多,武器弹药也丢了不少,最后指战员们都不肯走了。无奈之下,朱德只好带着部队又回师闽西,与第1、4纵队会师,收复了上杭等地,歼敌2000余人。由于闽粤赣三省军阀互相观望,出兵不出力,这次“会剿”便无疾而终。
鉴于部队中怨气很大,代理前委书记的朱德就于9月下旬在上杭召开了红4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这次倒是实行了“自下而上的民主制”,大家畅所欲言,讨论激烈。但乱吵了3天后却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主持会议的朱德也拿不出有效的策略措施。这时,很多人就怀念起了毛泽东领导时的雷厉风行。林彪、罗荣桓等将领便提议,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工作。朱德正骑虎难下,当即表示同意,就由第2纵队参谋长郭化若起草了一封信,请毛泽东回来复职和出席“八大”。然而毛泽东回信说,他反对敷衍调和、模棱两可的“陈毅主义”,不打倒“陈毅主义”,不解决红4军党内的是非原则问题,他不回来。在朱德等人一力敦请下,正在患病的毛泽东坐着担架赶来参加“八大”。不过当他到达上杭时,会议已结束了,遂留在上杭养病。
10月上旬,两广军阀调集兵力准备开战,粤北地区顿显空虚。这时中共中央发来指示,要红4军趁敌空虚向东江地区出击。然而等朱德率领第1、2、3纵队向东江出击后,两广军阀的混战却停止了,红4军还不知道,结果啃上了钉子。经过岩前、蕉岭、梅县等几场战斗,因敌众我寡,部队损失很大。特别是在梅县战斗中,第3纵队9支队党代表罗荣桓身负重伤,是被战友谭政和孙开楚强行救下火线的。11月下旬,朱德率红4军主力经赣南寻乌、安远返回闽西龙岩、连城地区休整。此时,陈毅已返回闽西,并带回了中央的“九月来信”。经过朱德、陈毅等人的诚心相请,毛泽东终于回到了红4军。在1929年12月底召开的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综合毛泽东的军队、根据地建设思想与“九月来信”精神的《古田会议决议》。会议选举毛泽东仍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朱德、陈毅、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等人为前委委员。
1930年1月,蒋介石又调集赣闽粤三省军阀部队共12个团,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此时,根据前委决定,朱德率第1、3、4纵队从古田转移到连城、宁化、清流县一带筹措给养;毛泽东率第2纵队留在古田,担负警戒和掩护主力的任务,同时研究地方工作的安排。针对敌人的“会剿”部署,朱德指挥红4军主力挺进赣南,占领广昌,迫敌后方。在吉安县的水南、施家边一带,红4军一举歼敌独立第15旅两个团,俘敌1300多人,迫使赣军从闽西回师。在此期间,闽系军阀发生火并,亦将部队匆忙撤出闽西,粤军见状便也无心作战。这样,敌人的第二次“会剿”计划又告破产。
进入1930年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桂系军阀间的矛盾严重发作,各方纷纷调兵遣将,中原大战一触即发。毛泽东抓住敌人兵力空虚的时机,主持成立了指导红4、红5、红6军及赣南、赣西、闽西、东江地方党组织的共同前委,分兵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迅速扩大根据地。此后,伍中豪奉命率领第3纵队在瑞金、兴国、宁都、于都、会昌等县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使赣南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至1930年3月,赣南数县的根据地已连成了一片,闽西地方武装成立了红12军,赣南和闽西也分别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雏形初步显现。
在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的征途中,伍中豪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已成为了红4军中与林彪齐名的主要将领。如天以假年,其前途将不可限量。可惜,残酷的革命战争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于长年征战积劳成疾,1930年入夏时,伍中豪因肺病发作不得不住进红军医院治疗。6月,红4军前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对部队进行了扩编,以红4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基础组建了第一路军(不久即改称红一军团),由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4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潘心源)、红6军(后改称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蔡会文)、红12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其中红12军原为闽西地方武装编成,战斗力较差。为平衡部队战斗力,军团总部将红4军第3纵队与红12军第2、3纵队对调,并补充了部分赣南地方武装。这样,红12军的骨干便成为了光荣的秋收起义部队。由于伍中豪还在病中,军团总部又命令将罗炳辉从红6军调过来担任红12军代理军长。
此时中共中央正是李立三掌权之时,其“左倾”冒险主义严重发作,要求以红军的进攻配合工人暴动来夺取大城市,红军要“无条件扩大”,掀起“新的革命高潮”,“会师武汉”,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在他的严令下,毛泽东和朱德不得不率领红一军团去进攻敌人重兵设防的长沙。出发之前,毛泽东还亲自到医院看望了养病中的伍中豪。这时伍中豪的心中很忧虑,他对毛泽东说:“中央取长沙,攻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气候不对,以长途跋涉之孤军攻打大城市不妥,望多保重!”对此毛泽东又何尝不知,但他不能违抗中央命令。
1930年8月6日,红21军军长胡少海在闽西永福地区肃清土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根据上级命令,将伍中豪调任红21军军长,并当选为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进入湖南,准备同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会师,进攻长沙。由于这是一次大的军事行动,毛泽东担心兵力不足,遂于8月19日和24日两次给闽西特委致信,要求增派部队去平江、浏阳增援,而且两封信都指名要伍中豪带第一批部队去。这时伍中豪的身体还未痊愈,但仍奉令出院,立即从闽西长汀赶到江西吉安,组织了5000多名红军和赤卫队员,准备开赴长沙增援。但此时红一方面军(于8月下旬成立,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红一、红三军团8个军共3万余人)进攻长沙已告失败,于10月初回师到了吉安。毛泽东与伍中豪见面后,检讨了攻打长沙的战斗经过,都痛感中央攻打大城市的战略方针不对头。当时谁也没有,这竟然是二人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几天后,根据红一军团的命令,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经横江渡调集赣西各县的独立团,准备向漳州进军。在途经安福县城时,突遭安福县靖卫团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伍中豪率部突围至亮家山,子弹打光又无后援,终于被敌人杀害,年仅27岁。(另有一说,伍中豪当时只是弹尽被俘,关在安福监狱。敌人劝降不果,才将他杀害的。)
伍中豪牺牲的消息传来,曾与他朝夕相处的红12军官兵皆失声痛哭。毛泽东也非常悲痛,有说法是“红着眼眶,咬着一条毛巾,豆大的泪珠直往下滴,几天没有出门”。10月24日,性情暴烈的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下安福县城,在城内隆重召开了悼念伍中豪的万人大会,并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刘日升处以死刑。据说,还是彭德怀监斩,红12军政委谭震林亲自操刀行刑。全国解放后,耒阳、安福两县政府多次派人查找伍中豪的墓地,但均未找到。伍中豪牺牲的详细情况,相关党史资料记载只是大略,现在看来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谜题。


由于长年征战积劳成疾,1930年入夏时,伍中豪因肺病发作不得不住进红军医院治疗。6月,红4军前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对部队进行了扩编,以红4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基础组建了第一路军(不久即改称红一军团),由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4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潘心源)、红6军(后改称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蔡会文)、红12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其中红12军原为闽西地方武装编成,战斗力较差。为平衡部队战斗力,军团总部将红4军第3纵队与红12军第2、3纵队对调,并补充了部分赣南地方武装。这样,红12军的骨干便成为了光荣的秋收起义部队。由于伍中豪还在病中,军团总部又命令将罗炳辉从红6军调过来担任红12军代理军长。
此时中共中央正是李立三掌权之时,其“左倾”冒险主义严重发作,要求以红军的进攻配合工人暴动来夺取大城市,红军要“无条件扩大”,掀起“新的革命高潮”,“会师武汉”,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在他的严令下,毛泽东和朱德不得不率领红一军团去进攻敌人重兵设防的长沙。出发之前,毛泽东还亲自到医院看望了养病中的伍中豪。这时伍中豪的心中很忧虑,他对毛泽东说:“中央取长沙,攻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气候不对,以长途跋涉之孤军攻打大城市不妥,望多保重!”对此毛泽东又何尝不知,但他不能违抗中央命令。
1930年8月6日,红21军军长胡少海在闽西永福地区肃清土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根据上级命令,将伍中豪调任红21军军长,并当选为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进入湖南,准备同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三军团会师,进攻长沙。由于这是一次大的军事行动,毛泽东担心兵力不足,遂于8月19日和24日两次给闽西特委致信,要求增派部队去平江、浏阳增援,而且两封信都指名要伍中豪带第一批部队去。这时伍中豪的身体还未痊愈,但仍奉令出院,立即从闽西长汀赶到江西吉安,组织了5000多名红军和赤卫队员,准备开赴长沙增援。但此时红一方面军(于8月下旬成立,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红一、红三军团8个军共3万余人)进攻长沙已告失败,于10月初回师到了吉安。毛泽东与伍中豪见面后,检讨了攻打长沙的战斗经过,都痛感中央攻打大城市的战略方针不对头。当时谁也没有,这竟然是二人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几天后,根据红一军团的命令,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经横江渡调集赣西各县的独立团,准备向漳州进军。在途经安福县城时,突遭安福县靖卫团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伍中豪率部突围至亮家山,子弹打光又无后援,终于被敌人杀害,年仅27岁。(另有一说,伍中豪当时只是弹尽被俘,关在安福监狱。敌人劝降不果,才将他杀害的。)
伍中豪牺牲的消息传来,曾与他朝夕相处的红12军官兵皆失声痛哭。毛泽东也非常悲痛,有说法是“红着眼眶,咬着一条毛巾,豆大的泪珠直往下滴,几天没有出门”。10月24日,性情暴烈的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下安福县城,在城内隆重召开了悼念伍中豪的万人大会,并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刘日升处以死刑。据说,还是彭德怀监斩,红12军政委谭震林亲自操刀行刑。全国解放后,耒阳、安福两县政府多次派人查找伍中豪的墓地,但均未找到。伍中豪牺牲的详细情况,相关党史资料记载只是大略,现在看来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谜题。
零零的朋友 发表于 2016-2-11 23:01
邝继勋的军事才能相对不足,多次因打败仗被调动和降职。周维炯比较勇猛,但战绩上不突出,死得也很早。蔡 ...
呵呵,关于你对这几个人的评论,我有保留意见。留待过细研究之后与你讨论吧。
蔡是很锰的,钢胆雄风,徐帅也是相当服气的。旷的才能咋样研究不深,但是粗犷的作风我很佩服他,不相徐总在张国焘面前不敢放个屁。周维炯不死战后大将无疑,当然这是瞎猜的,一条硬汉子,宁死不屈。
零零的朋友 发表于 2016-2-11 23:09
由于长年征战积劳成疾,1930年入夏时,伍中豪因肺病发作不得不住进红军医院治疗。6月,红4军前委根据中共中 ...
楼主不是沈听雪吧?
老猫成贼 发表于 2016-2-11 23:39
楼主不是沈听雪吧?
肯定是的!
也就是沈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