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一个吹日本13式轮战的,也是醉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3:29:40
今天逛车托之家,发现有个帖子在吹13论战,各种论调看的我这个小菜是不要不要的。过年了,发给大家以供消遣,因为手机发帖不给力,只贴出链接了,请见谅。
http://m.autohome.com.cn/shuoke/506032.html#pvareaid=100260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今天逛车托之家,发现有个帖子在吹13论战,各种论调看的我这个小菜是不要不要的。过年了,发给大家以供消遣,因为手机发帖不给力,只贴出链接了,请见谅。
http://m.autohome.com.cn/shuoke/506032.html#pvareaid=100260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这篇文章里面哪里吹了13式轮战了?难道一定要把日本武器说的一钱不值一无是处才不算日吹?

这篇文章里面哪里吹了13式轮战了?难道一定要把日本武器说的一
是我偏激了,谢谢指正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好歹脚盆能把车造溜
59一发入魂吧
红色警戒 评日本陆军13式轮式突击炮
2016-02-10 作者:宋楠
    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被美军实施了世界上首次原子弹轰炸后,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此后的日本虽然被美军占领,但因为战略的需要其武装力量并没有被彻底解除(保留了部分由日军现役军人转成为警察部队)。1950年爆发的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美军开始利用日本战略地位,进行后勤补给甚至担当对人民志愿军情报刺探勤务,也由此开启了日本自卫队建设的序幕。 1960年代-1970年代,是日本军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美国逐步降低占领军的存在感,提升了日本战后政府的执政强度与“覆盖面积”。尤其是利用了日本面对苏联红军北方舰队所承受的军事压力,以及被占领北方四岛的矛盾,重度武装日本海、空、陆军队。至此,日本开始全面建设军队。

    在笔者看来,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自卫队进攻实力的增强,以及右翼政治团队的话语权的提升,日军已经形成了拥有较强的进攻实力的军队。也正因此,在笔者撰写的所有关于日本军用装备的稿件中,直接使用日本陆军、日本海军或日本空军等字眼儿。
在2015年,日本军方在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的陆上装备研究所(隶属于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与发展研究所),正式向外界公布了“13式轮式突击炮”(本文以后简称“13式”)。
  “13式”长宽高8045x2980x2870mm、自重26吨、搭载的一台有三菱提供的可输出420千瓦的6缸增压柴油机、最大续航里程400公里。整车搭载一套105mm口径线膛炮(由日本制钢所授权生产)、标配12.7mm口径并列机枪与7.62mm口径自卫(高射)机枪。如上图所示,日本陆军13式轮式突击炮侧向与炮塔全向都覆盖有用螺栓固定的附加装甲。

    在这里笔者必须要强调一下,至今为止,日本陆军使用的多款轮式或履带装备,在考虑到真实战工况下的实用性之外,将设计的美学也融入其中。
  “13式”的研发,采用了一种准全新模式。以往,日军多款装备的研发以日国防部制定装备技术指标(尺寸、性能甚至外观),然后指派(竞标)给一个主承包商进行总览负责,由主承包商根据分系统特性分派给不同“实体”进行研发,最终有不同“实体”研发并生产的分系统,送至主承包商合装。而13式轮式突击炮直接在日国防部下属的防卫厅进行研发,将相关信息委派给不同“实体”,最终整车由防卫厅指派的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合装。

    日国防部直属的防卫厅:其实更像一座综合研究所,这个拥有13座主要分支研究单位的机构,主要承担与军事相关的材料、工艺、电子、光学、传统动力、新能源动力等技术的,并拥有与之配套的情报分析部门。对于防卫厅,笔者将会在后续稿件中独家深度解读。尽请关注笔者汽车之家说客专栏。
  根据15年早些时候,日防卫厅对外展示的实车放出的消息看。“13式”搭载的105毫米口径地后座高堂压的滑膛炮,仍然使用源于德军豹式120mm口径莱茵钢铁生产的滑膛炮技术。经过授权以及二次开发,由日本制钢所(承担日海、陆军所有装备的装甲板、轻型铝制车身材质、海军潜艇高耐压壳体、航母第一甲板的研发与部分生产任务)根据“13式”研发企划书进行排产。实际上,日防卫厅从指定“13式”火炮技术细节至下派只有13个月时间,而制钢所从接到研发合同到拿出接近成品的正样炮,只花费了不到15个月时间。从正样炮接受防卫厅测试,到装车完成定型试验用来修改火炮细节技术的时间更缩短至11个月。

    相比对美军、德军以及我军研发一款全新火炮(或重大改进)全部周期或花费31个月、42个月、6X个月。笔者想强调的是,并非我人民解放军装备体系落后,而是相对日本、美国、德国(欧洲)的军事科学体系中,对涉及全新技术的材料、工艺、大规模加工成本控制,都有着广泛的储备。尤其是日本,在民用汽车、舰船、航空(天)工业是十分的前提下,对较为“边缘”的火炮技术的储备(虽然经过授权生产)以及二次研发能力,恐怕是最容易被忽略且最具战略意义。

    “13式”在引入了大量日本尖端技术同时,也将民用车的可靠性、耐用性考虑其中,为了降低研发周期和生产成本,甚至通过修改部分成熟分系统,垂直载入到“13式”中。
  左上图:“13式”搭载的105mm口径滑膛炮使用的“胡椒瓶”炮口制退器特写。为了让自重斤26吨的载具承受全向360度射击(3发穿甲弹2分钟急速射)所带来的后坐力,并保证火炮具备1公里距离击穿0.5米钢板的效能,在炮口处加装两级炮口制退器。“13式”火炮威力与后坐力的矛盾,被日本制钢所在炮弹装药配比(降低装药容量、提升燃烧效率)、穿甲弹飞行姿态、穿甲作用力、火炮后座力行程优化、车身重心设定、整车悬架与减震阻尼调校,多个参数上进行平衡。

    右上图:“13式”炮塔根部炮长观瞄系统的光学镜头。因为是固定在火炮耳轴上,所以会随着火炮俯仰动作而变化角度。另外,“13式”为了提升野外更换火炮速度,火炮可以整根从炮塔耳轴处抽取。

    左下图:“13式”炮塔顶端装甲板细节特写(从炮塔后部向前部拍摄)。与车身侧面、炮塔前端用螺栓固定附加装甲处理不同的是,炮塔顶端标准状态不会搭载额外的附加装甲。炮塔顶端本体安装的螺栓,用于车内相关附件便于从车外拆卸以及固定附加装甲。

    右下图:“13式”炮长双通道观瞄器具特写。关于日本陆军“90式”、“10式”坦克的火控系统,一直被外界所不能确认。不过使用了与以色列陆军梅卡瓦系列坦克相似的“猎歼式”观察-瞄准策略,被解放军相关单位确认无疑。从“90式”坦克装备早期“猎歼式”观瞄策略,经过“10式”坦克的进化,至“13式”持续改进,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了成倍的性能提升。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控制芯片体积的缩小,已经为“13式”的控制系统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发展平台。反而是软件控制策略的提升,才最值得关注。普遍认为“13式”的有效观察距离,已经可以在较好气象环境下的5公里距离分辨10立方厘米物体;在夜间微光范围下3公里距离分辨1立方米物体;在复杂环境下利用微光、夜视多重手段,可以对移动物体在2公里距离进行“动-动”的精准射击(攻击目标最小体积范围在50立方厘米-2立方米)。
  上图是“13式”炮塔右前侧特写。可以清晰看到,炮塔右前侧的激光警告防卫系统传感器、炮长双通道观瞄仪器、火炮右侧的并列机枪射击孔、炮塔上端左侧的车长周视稳定观察设备、以及自卫用机枪。

    通过图片研判“13式”炮塔细节:

    直角与折线可以有效提升物理隐身效能;对红外与热成像具备一定“遮蔽”作用的涂层;炮塔全向(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安装有主动防御激光警告传感器;而“13式”装备了归属主动防御范畴的激光告警系统,又可以被看做是日本陆军装备思想转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上图是“13式”炮塔右前侧主动防御系统的激光感知单元与车长周视观瞄系统特写。对于“13式”炮长与车长观察、瞄准与设计的控制策略如下:

    当炮长正在对敌坦克目标进行瞄准,车长也能搜索和瞄准新的目标,直接用手柄便能超越炮长控制火炮射击。
  近距离研判“13式”主动防御激光告警传感器细节,可以看到原本被罩板覆盖的传感器(拆除了罩板)共有上、中、下三组器件(点击大图可见焊接的线路板)。为了便于更换,外部罩板具备轻微保护作用(为了不影响激光告警传感器工作精度,罩板材质与厚度将被严格限制),内部的集成元器件的小总成(线路板)通过2条螺栓固定。

    仔细观察激光告警传感器周边的炮塔焊接细节,并非被误解的日系车做工精细那样神乎其神。部分装甲板边缘仍然存在着不规则处理细节,当然这种“粗犷”并不影响车辆防护性能。
   “13式”装备的横风传感器,由法国汤姆逊集团下属的THALES公司提供。这家以制造武器侦察系统、火控系统和操纵系统著称的公司,是欧洲第一大军备军火系统供应商。以制造精密设备与电子产品著称的日本,选择为“13式”使用THALES提供的横风传感器,意味着这款轮式突击炮的性能火控精度具备较高水平,更意味着日本军工的另一种状态。

    横风传感器:坦克火控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用于收集射击时风速(角度)。高性能横风传感器提供的参数与距离、目标运动角速度、炮耳轴倾斜角度参数以及自身运动(上下、前后)参数、甚至包含弹药温度等数十种参数,为火控系统打击目标提供数据保障。
在本文之前笔者曾提及,“13式”不仅集成了全新研发的电子系统、观瞄系统、火控系统,也引用了较为成熟且经过加强的的商用车系统。诸如,动力、传动等分系统,已经不再像日军装备的“96式轮式装甲车”军用味儿浓厚了。  从“13式”模型手板下部可见:第1、2转向驱动桥的差速器被框型副车架支撑,并通过位于左侧转向减震器+连杆的结构,将转向力矩传递给第2转向桥。第3、4驱动桥的差速器也被尺寸更大的框型副车架支撑。所有驱动桥的动力,由3条主传动轴传递。

    到这里,笔者已经很清楚“13式”的主要用途,或将不再针对日益加重的中日冲突中与解放军09式轮式突击炮的对决。
  “13式”从研发、生产以及装备背景研判,主要用于装备快速反应部队,执行远程机动作战任务,为步兵提供直射火力支援、以及反装甲等任务。但是在26吨自重的大前提下,强化了实时信息化处理能力(可上传至旅团级作战指挥中心、下分配给其他同型作战单位以及不同归属的连排单位),弱化了防护与火力效能。尤其是“13式”也安装了与“10式主战坦克”相近的战车综合信息系统,可以对各种战术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帮助上级和车长进行决策、指挥和管理,可以更好地进行诸如威胁报警、敌我识别、目标分配、火力呼唤、战场态势及车辆状态等方面信息的处理,提高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这样看着方便点。真不知道这文章是咋写的,乱七八糟的。
这样看着方便点。真不知道这文章是咋写的,乱七八糟的。
这文章有一股浓浓的日式语法的味道。
且不说观点。。这文章写的一般啊,逻辑混乱,有论点没论据。。一个授权生产的炮扯什么研发周期?他又从哪搞来的各国火炮所谓研发周期,敢问这数据哪来的?编的?不同技术水平,定位的火炮可以比?日本的航空航天是十分?火炮技术是边缘技术?也就复制粘贴,扯些他懂都不懂的名词,莫名其妙的就攒出些结论来。。也就忽悠忽悠小白。
看得我实在是累死了。。这哥们好歹先学好语文啊。。
红色警戒 评日本陆军13式轮式突击炮
2016-02-10 作者:宋楠
    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被美军实施了世 ...
有个屁用,看成本
且不说观点。。这文章写的一般啊,逻辑混乱,有论点没论据。。一个授权生产的炮扯什么研发周期?他又从哪搞 ...
学日语学废'的小白吧。
26吨,车身又低矮,防护比大多数轮突好是可以肯定的;看“富士火力演习”,火控也不错。420千瓦功率,速度慢不了。缺点是没有两栖能力。另外就鬼子的穿甲弹技术,这穿深很成问题。
26吨,车身又低矮,防护比大多数轮突好是可以肯定的;看“富士火力演习”,火控也不错。420千瓦功率,速度 ...
你这几句比他那长篇大论有用多了。。。
我就了解一下
上下车还那么难吗》?
用国产新型轻坦的炮塔和轮式步战车的地盘,二者能结合吗???
这底盘和九六轮式没什么关系吧
鬼子造车还是有一套的,这个得承认
这款就是亮相时4个人下车,摔了三个的轮突?这也好意思吹说吹人性化设计?这是为欧美人的身高体积设计的吧?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我看相声台有个爆炸式发型的专家一本正经的讲,这个是伞兵车和两栖车杀手。
乱扯蛋,那门炮是105滑膛?还是用莱茵金属的技术搞出来的?长个眼睛的,看看抽烟装置的位置都可以判断,那就是一门加了个制退器的L-7而已。而且日本人自己说了这货能通用74坦克的弹药,尼玛的滑膛炮能通用74坦克的L-7线膛炮的弹药?
这货有个最牛B的人性化设计,战场上被中国缴获之后用不了,钻不进去啊。
再好的轮突,也是三大要素舍其二。等等我兔新轻坦底盘上开发的重步战吧。
cbt91 发表于 2016-2-11 12:11
这底盘和九六轮式没什么关系吧
没有关系,专用地盘
宋楠的文章就是东抄一点西摘一点拼起来的
错误多了去了
而且还当过一段BYD的枪手,现在应该在北汽吧
没有关系,专用地盘
公共汽车的底盘,底部轴承之类无防护,一颗手雷瘫痪不是梦
我看看看 发表于 2016-2-11 19:17
公共汽车的底盘,底部轴承之类无防护,一颗手雷瘫痪不是梦
不是公共汽车的底盘
为了底盘低矮硬生生的把这些东西都放在防护之外了
别忘了这个底盘不是H传动而是中央传动的
中央传动的天生底盘高
cbt91 发表于 2016-2-11 12:11
这底盘和九六轮式没什么关系吧
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另起炉灶

96式的传动系统结构用的是H型,13式反而退回了I型(中央桥式)
我只想知道为什么105MM的技术来自于120炮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我也挺奇怪的,有105滑这种奇葩的武器存在吗?
我也挺奇怪的,有105滑这种奇葩的武器存在吗?
汉斯好像发展过,但并没装备
汉斯好像发展过,但并没装备
我们69的主炮也是
这啥扯淡文章啊   一会105线  一会105滑   小日本用的是105线啊  买的美国的M68吧   跟汉斯的莱茵金属有个毛的关系啊
抚摸一下楼主的玻璃心,哎哟,真扎手。
轮式是以后发展的大趋势
cjp324 发表于 2016-2-11 10:46
我就了解一下
上下车还那么难吗》?
上下车的出糗很可能有什么背景。如果当时的车组是一直参与测试的车组,无论13的上下车有多么不人性化,车组也应该早就有经验应对了。就像百人队长驾驶员舱盖那样的反人类设计,连个大胖子掌握了技巧都能钻得进去,下个车而已,动脑子有什么难度?实验的时候摔两次叫做设计问题,开了几个月依然下车困难就是智商问题了。
xbill 发表于 2016-2-13 09:27
上下车的出糗很可能有什么背景。如果当时的车组是一直参与测试的车组,无论13的上下车有多么不人性化,车 ...
临时工的干活?
没有关系,专用地盘
财阀底盘,为了方便捞钱,越脑洞越不兼容越需要花钱的方案就成为最终方案。换成新罗马,军方和军火公司敢拿这个方案出来做定案,元老院不发飙才怪。
不是公共汽车的底盘
为了底盘低矮硬生生的把这些东西都放在防护之外了
别忘了这个底盘不是H传动而是中 ...
要矮,正常点应该用h,但用I型然后要求矮。。。。说实话,技术研究本部那些方案一向还算正常。只是到了财阀那边,我都跟不上他们的脑洞。
日本太久没打仗,武器开发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