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去孔子口中的冷猪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1:08
五四运动过去86年了。五四运动的本质有两点,一是新文化启蒙运动;二是爱国学生运动。这一运动在文化上的功绩,主要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抨击了孔子和传统的儒家道德学说。86年后的今天,孔老二又端坐在宗庙里享受冷猪肉。有的人也发出“鹰儒与腐儒分水岭”的说法。但蝎子始终认为,儒学从一开始就是违背历史进步的规律的。

一、【没落贵族的挣扎·儒学之初】

“周礼”并不是平常意义的礼节、礼仪。“周礼”是在周朝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周礼的基本特征,是晚期氏族统治阶级对原始巫术礼仪和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是一套宗法制的统治体系。

孔子的学说有很大部分是在保卫“周礼”。《论语》中多次提到“礼”,明确的表现出孔子对“礼”的竭力维护。在春秋时代,众多的氏族小国家不断的被吞并或消灭,许多氏族贵族保不住传统的世袭地位,不断贫困。而部分氏族贵族则抛弃陈规,以土地私有和经营商业为基础,成为新兴阶级,迅速富裕壮大。新兴阶级有了经济实力的支撑,在政治上要求夺权,在军事上要求兼并侵吞,终于造成氏族部落联盟——周的彻底崩溃。孔子明确的反对新兴阶级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论语·子张》中说到:“民散久矣”,意思是说:自由民离开世代相沿的公社共同体很长时间了。表现出孔子对“礼坏乐崩”的痛心疾首。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经常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新兴阶级以财富为实力,要求“以耕战为本”,以君主集权代替氏族贵族的统治,使国家制度从早期的宗法制走向地域国家制,是历史的必然。在春秋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孔子明确的站在保守、落后的一方,反映出当时很大一部分没落贵族的生存状态。历史越是前进,批评者越是喜欢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孔子之时感叹“天下无道”,孟子则是猛烈抨击它。孔子的典范人物是周公,孟子则口口声声不离尧、舜、文王。孟子对“仁政王道”是这样解释:“因为看见牛将被宰杀而心有不忍,这种同情心只要推于百姓,就是仁政王道了。”尽管孔子东奔西走,周游列国,想要恢复周礼,却依然四处碰壁,无力挽回氏族贵族被财富打败,走向没落的命运。

儒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孔子虽然一再责备管仲,但是同时也对管仲的变法图强称道:“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表现出孔子对管仲外在事功的赞赏态度。孟子、荀子都尽量的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在秦汉时期,出现了“新儒”的说法,代表作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自觉的企图综合百家,统一思想。在《吕氏春秋·执一》中论述道:“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有一执,所以博之也。”就是明确要求结束百家的争论,取得思想的统一,以便于施政的统一。

汉初以“黄老学说”为代表的道法家(黄老学说即孙子、老子、韩非子合一)盛极一时,并巧妙的渗透在儒家思想里,借“儒”的“壳”行统治之实。《吕氏春秋·劝学》中“先王之教,莫荣于显,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荣显,人子人臣所甚愿也”。从表面上看,它和原始儒学相似都在讲“忠孝”,但实际上有很大区别。这个区别有两点:1、原始儒学从氏族贵族的个体成员和巩固宗法纽带立论,《吕氏春秋》从统一帝国和专制君主的统治秩序立论;2、原始儒学建立在氏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上,具有伦理感情。《吕氏春秋》要求服务于皇家统治的政治目的,渗透法家的精神。

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儒学以生俱来的落后性却被法家巧妙利用,来了个“借尸还魂”。

二、【扼杀进步·宋明理学】

如果说儒学在孔子时代还有一些“经世致用”理念,那么发展到宋明理学则完全是“空谈心性”了。宋明理学的三大代表:张载、朱熹、王阳明分别是宋明理学奠基、成熟和瓦解时期的代表人物。《中庸》和《大学》则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经典。强调“修身”、“治平”“慎独”。在宋明理学这里,“内在修养”成了唯一的理论,追求外在事业功利则是错误的行为。因而曾子式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禁欲主义大肆横行。

宋明理学家的行为本身就违反了其提出的理论:小程积极参与党争,有洛党之称;朱熹也大谈政治,颇微注意时务;而王阳明本人也有赫赫的功绩。翻开这些人的著作如《朱子语录》,可以十分清楚的看见他们所讲的“学”、所授的“业”,主要是内省修身,而极少有经世致用的探讨和研究。王阳明更是提倡“用心来主宰一切”,明显成为一种宗教性的修养和体验。但正是这种表里不一,导致了后来的儒生“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逐渐脱离现实和实际事务。由于鄙弃事功,脱离现实,空谈心性,满足于心灵修养的所谓境界,结果一遇危难,便束手无策,只好以“一死”来表达平日的修养。中国在宋朝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日益丧失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而这正是理学带来的后果。

春秋战国的商鞅、管仲等人在儒家的规范中属于“不仁之人”;汉代许多不符合儒学标准的“酷吏”英雄;唐代也有许多名臣贤相,如李沁、刘宴等,他们也都名重一时。这些人的成功并不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所以在理学家的眼中,他们不属于“异端”就是“霸道”。或多或少被贬斥。但在宋朝以后,也就没有秦、汉、唐时期的显赫功绩,连名相都少有。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张居正被儒家排斥,骂其为法家。这就是理学“崇礼仪、尊经术,欲复二帝三王”,以“修身、齐家”来指导“平天下”的后果。

宋明理学统治的数百年,书写了一部广大民众被荼毒的血泪史。“三纲五常”的观念在这一时期被重新树立并巩固。理学家无一列外的用等级森严、禁欲主义等等封建规范对人进行全面压制。翻阅刘宗周的《人类谱记》,理学家的愚昧、迂腐和残忍触目惊心。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曾使多少妇女孤灯挑尽未能眠,如今各地都有贞节牌坊、烈女牌坊,无一不是扼杀妇女的罪证。在“五四运动”时期,连女子剪发、男女同校都是经过长期斗争得来的。记得有一篇《我的剪发经历》,记载了一个成都女子,因为自己剪发,其母亲大哭大闹,几乎要“辞别神灵,自杀去了”。

扣帽子也是宋明理学扼杀进步思想的一个主要手段,大凡有志于改革进步的人,被扣上一顶“名教罪人”的帽子。直到今天这个历时千年的幽灵还常常改头换面,在世还魂。“发乎情止乎礼”,使人的感情长期处于自我压抑状态,不能充分痛快的倾泻出来,似乎是民族性格的长处,但逆来顺受、“张公百忍”等等,则是地地道道的奴隶性格。

虽然这些并不能直接归罪于孔子,但确实和孔学结构有关。所以鲁迅经常把矛头指向孔老二。鲁迅伟大的功绩之一,便是尖锐的批判“国民性”问题。他假借批判阿Q,揭露和斥责种种麻木不仁、封闭自守、息事宁人、奴隶主义、满足贫困、反对空谈“精神文明”等等。

三、【“斗”的人生观·毛泽东】

贵我,勇斗。是毛泽东的特征。“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便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人生观。青年毛泽东没有简单的抨击儒学,他是彻彻底底“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

《伦理学原理》中有一段话“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毛泽东对这段话的评价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毛泽东对动乱、差异、对立、冲突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强调斗争不息。在这样的思想下,毛泽东的自我修养与儒家大不一样。他强调体能上的锻炼,反对“空谈心性”。《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著作,毛泽东说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在他1920年给罗荣熙的信中又说道:“我现在很想做工,颇觉专门用口用脑的生活是苦极了的生活,我想我总要有一个时期专门用体力去做工就好了”。无一不显示出对自身的刻意锤炼。无独有偶,谭嗣同在仁学理念中也着重体魄活动,并尚武。

在理念上。毛泽东强调现在,反对追思过去和幻想未来。指出要使理想变为现实,必须重视经验、重视实际、重视行动。一反儒家清谈之风,并指出“人最基本的要求是吃饱穿暖”。正是这样实事求是的看待百姓的基本需求,毛泽东才比其他任何人物都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史。五四运动过去86年了。五四运动的本质有两点,一是新文化启蒙运动;二是爱国学生运动。这一运动在文化上的功绩,主要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抨击了孔子和传统的儒家道德学说。86年后的今天,孔老二又端坐在宗庙里享受冷猪肉。有的人也发出“鹰儒与腐儒分水岭”的说法。但蝎子始终认为,儒学从一开始就是违背历史进步的规律的。

一、【没落贵族的挣扎·儒学之初】

“周礼”并不是平常意义的礼节、礼仪。“周礼”是在周朝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周礼的基本特征,是晚期氏族统治阶级对原始巫术礼仪和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是一套宗法制的统治体系。

孔子的学说有很大部分是在保卫“周礼”。《论语》中多次提到“礼”,明确的表现出孔子对“礼”的竭力维护。在春秋时代,众多的氏族小国家不断的被吞并或消灭,许多氏族贵族保不住传统的世袭地位,不断贫困。而部分氏族贵族则抛弃陈规,以土地私有和经营商业为基础,成为新兴阶级,迅速富裕壮大。新兴阶级有了经济实力的支撑,在政治上要求夺权,在军事上要求兼并侵吞,终于造成氏族部落联盟——周的彻底崩溃。孔子明确的反对新兴阶级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论语·子张》中说到:“民散久矣”,意思是说:自由民离开世代相沿的公社共同体很长时间了。表现出孔子对“礼坏乐崩”的痛心疾首。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经常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新兴阶级以财富为实力,要求“以耕战为本”,以君主集权代替氏族贵族的统治,使国家制度从早期的宗法制走向地域国家制,是历史的必然。在春秋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孔子明确的站在保守、落后的一方,反映出当时很大一部分没落贵族的生存状态。历史越是前进,批评者越是喜欢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孔子之时感叹“天下无道”,孟子则是猛烈抨击它。孔子的典范人物是周公,孟子则口口声声不离尧、舜、文王。孟子对“仁政王道”是这样解释:“因为看见牛将被宰杀而心有不忍,这种同情心只要推于百姓,就是仁政王道了。”尽管孔子东奔西走,周游列国,想要恢复周礼,却依然四处碰壁,无力挽回氏族贵族被财富打败,走向没落的命运。

儒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孔子虽然一再责备管仲,但是同时也对管仲的变法图强称道:“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表现出孔子对管仲外在事功的赞赏态度。孟子、荀子都尽量的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在秦汉时期,出现了“新儒”的说法,代表作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自觉的企图综合百家,统一思想。在《吕氏春秋·执一》中论述道:“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有一执,所以博之也。”就是明确要求结束百家的争论,取得思想的统一,以便于施政的统一。

汉初以“黄老学说”为代表的道法家(黄老学说即孙子、老子、韩非子合一)盛极一时,并巧妙的渗透在儒家思想里,借“儒”的“壳”行统治之实。《吕氏春秋·劝学》中“先王之教,莫荣于显,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荣显,人子人臣所甚愿也”。从表面上看,它和原始儒学相似都在讲“忠孝”,但实际上有很大区别。这个区别有两点:1、原始儒学从氏族贵族的个体成员和巩固宗法纽带立论,《吕氏春秋》从统一帝国和专制君主的统治秩序立论;2、原始儒学建立在氏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上,具有伦理感情。《吕氏春秋》要求服务于皇家统治的政治目的,渗透法家的精神。

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儒学以生俱来的落后性却被法家巧妙利用,来了个“借尸还魂”。

二、【扼杀进步·宋明理学】

如果说儒学在孔子时代还有一些“经世致用”理念,那么发展到宋明理学则完全是“空谈心性”了。宋明理学的三大代表:张载、朱熹、王阳明分别是宋明理学奠基、成熟和瓦解时期的代表人物。《中庸》和《大学》则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经典。强调“修身”、“治平”“慎独”。在宋明理学这里,“内在修养”成了唯一的理论,追求外在事业功利则是错误的行为。因而曾子式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禁欲主义大肆横行。

宋明理学家的行为本身就违反了其提出的理论:小程积极参与党争,有洛党之称;朱熹也大谈政治,颇微注意时务;而王阳明本人也有赫赫的功绩。翻开这些人的著作如《朱子语录》,可以十分清楚的看见他们所讲的“学”、所授的“业”,主要是内省修身,而极少有经世致用的探讨和研究。王阳明更是提倡“用心来主宰一切”,明显成为一种宗教性的修养和体验。但正是这种表里不一,导致了后来的儒生“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逐渐脱离现实和实际事务。由于鄙弃事功,脱离现实,空谈心性,满足于心灵修养的所谓境界,结果一遇危难,便束手无策,只好以“一死”来表达平日的修养。中国在宋朝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日益丧失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而这正是理学带来的后果。

春秋战国的商鞅、管仲等人在儒家的规范中属于“不仁之人”;汉代许多不符合儒学标准的“酷吏”英雄;唐代也有许多名臣贤相,如李沁、刘宴等,他们也都名重一时。这些人的成功并不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所以在理学家的眼中,他们不属于“异端”就是“霸道”。或多或少被贬斥。但在宋朝以后,也就没有秦、汉、唐时期的显赫功绩,连名相都少有。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明代张居正被儒家排斥,骂其为法家。这就是理学“崇礼仪、尊经术,欲复二帝三王”,以“修身、齐家”来指导“平天下”的后果。

宋明理学统治的数百年,书写了一部广大民众被荼毒的血泪史。“三纲五常”的观念在这一时期被重新树立并巩固。理学家无一列外的用等级森严、禁欲主义等等封建规范对人进行全面压制。翻阅刘宗周的《人类谱记》,理学家的愚昧、迂腐和残忍触目惊心。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曾使多少妇女孤灯挑尽未能眠,如今各地都有贞节牌坊、烈女牌坊,无一不是扼杀妇女的罪证。在“五四运动”时期,连女子剪发、男女同校都是经过长期斗争得来的。记得有一篇《我的剪发经历》,记载了一个成都女子,因为自己剪发,其母亲大哭大闹,几乎要“辞别神灵,自杀去了”。

扣帽子也是宋明理学扼杀进步思想的一个主要手段,大凡有志于改革进步的人,被扣上一顶“名教罪人”的帽子。直到今天这个历时千年的幽灵还常常改头换面,在世还魂。“发乎情止乎礼”,使人的感情长期处于自我压抑状态,不能充分痛快的倾泻出来,似乎是民族性格的长处,但逆来顺受、“张公百忍”等等,则是地地道道的奴隶性格。

虽然这些并不能直接归罪于孔子,但确实和孔学结构有关。所以鲁迅经常把矛头指向孔老二。鲁迅伟大的功绩之一,便是尖锐的批判“国民性”问题。他假借批判阿Q,揭露和斥责种种麻木不仁、封闭自守、息事宁人、奴隶主义、满足贫困、反对空谈“精神文明”等等。

三、【“斗”的人生观·毛泽东】

贵我,勇斗。是毛泽东的特征。“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便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人生观。青年毛泽东没有简单的抨击儒学,他是彻彻底底“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

《伦理学原理》中有一段话“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毛泽东对这段话的评价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毛泽东对动乱、差异、对立、冲突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强调斗争不息。在这样的思想下,毛泽东的自我修养与儒家大不一样。他强调体能上的锻炼,反对“空谈心性”。《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著作,毛泽东说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在他1920年给罗荣熙的信中又说道:“我现在很想做工,颇觉专门用口用脑的生活是苦极了的生活,我想我总要有一个时期专门用体力去做工就好了”。无一不显示出对自身的刻意锤炼。无独有偶,谭嗣同在仁学理念中也着重体魄活动,并尚武。

在理念上。毛泽东强调现在,反对追思过去和幻想未来。指出要使理想变为现实,必须重视经验、重视实际、重视行动。一反儒家清谈之风,并指出“人最基本的要求是吃饱穿暖”。正是这样实事求是的看待百姓的基本需求,毛泽东才比其他任何人物都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史。
孔老二从来就不是个东西,但是儒家有助于封建社会的愚民统治,对江山社稷的稳固有帮助,所以古来帝王多以“圣人”言论治天下
的确,孔孟的思想和独裁挂起来,的确是后来人的自由发挥和统治阶级有选择地筛选后造成的。我看孔孟的思想也没有倡导过独裁。
[B]以下是引用[I]中国一统天下[/I]在2005-10-13 3:17:00的发言:[/B][BR]孔老二从来就不是个东西,但是儒家有助于封建社会的愚民统治,对江山社稷的稳固有帮助,所以古来帝王多以“圣人”言论治天下

没读过《论语》的人才会在这里乱放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