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王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8:02:49
中国历史上的王直??????

、宁波双屿岛
  五百年前,明王朝实行最严厉的海禁政策,王直的海盗武装走私集团经营的宁波双屿岛(今舟山六横岛)却是全球性的贸易中心,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运到这里,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

当时的双屿岛,仅葡萄牙人就有1200人,历史学家称之为“十六世纪的上海”,全球的商品在这里交换、中转和集散。
台州蛇蟠岛曾是双屿岛的分埠。
当时欧洲处在蒸汽机发明前200年,日本有66国争雄,嘉靖年的明王朝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帝国。

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率大军捣毁了双屿岛。
对海上贸易执着的葡萄牙人,经蛇蟠岛向南转移到福建的浯屿港、月港,继续与王直集团合作。
漳州附近,成了新的贸易中心。
此后,明朝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又将葡萄牙人赶到了广东珠江口。这时,都指挥使黄庆收受贿赂,允许葡萄牙商人在澳门安顿下来,经商贸易。
  当时的明朝政府,不去攻剿双屿岛,而是打开国门,放开海禁,利用中国的压倒性贸易优势,富民强国,中国的世界贸易中心地位,可能保持500年至今,鸦片战争以后的所有民族灾难或可避免。
康熙皇帝收复台湾后,曾经开放海禁,晚年再次禁海。
而同时代的俄罗斯彼得大帝,则励精图治,疯狂地推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此时,距英国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只有一百多年了。
  中国在全球化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强势地位的机遇,始于宁波双屿岛,终于康熙晚年的禁海。

  从“勘合贸易”到武装走私――开放的大门渐渐关闭
  明初以后,朝廷厉行海禁,同时实行古怪和有限的朝贡勘合贸易。
即外国商人随“贡使”来到中国,由市舶司将其货物以“贡品”名义“朝贡”给朝廷,中国方面则把商品回赐给这些“仰慕天朝威仪”的外国人,贸易的规模、利润、效率统统不计。
嘉靖初为三年一贡,允许每次三条船200人。
后因日本商贸使团间“争贡之役”,朝廷停止中日勘合贸易。
同一时期王直集团武装走私经商海外。
王直先后居留日本20年,事业鼎盛时以平户为基地,称霸海上,屡败明军。
日本史称王为“大明国的儒生”。王直学习日本语言文字,研究日本的商品市场。在王直麾下,也有一些日本人俯首听命于王直的调遣,学习经商本领。以诚待客,以信接物,以义取利的“东方商人”的精神风貌,被日本商界视为典范。在今天的日本,还以画册、书籍、卡通和游戏软件等多种形式叙述王直的故事,在平户,有王直的住宅旧址供人观瞻。
  
  王直,明嘉靖年徽州歙县人。
史书描述王直“少任侠,壮多智略,乐善好施”。
王直早年按徽州习俗经商服贾,南下广东,造巨舰贩运硝黄、丝绵等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对外贸易使王直的财富迅速积累。
明朝嘉靖年“片木不准下海”,官府的海禁与压迫,将渔农工商逼上绝路,中国沿海各地爆发大规模的武装走私活动,王直在宁波双屿港为许栋集团掌管船队。及浙江巡抚朱纨发兵攻剿,李光头被捕,许栋兄弟逃亡,王直收其余众,发展成为江浙海商武装集团的首领。
公元1550年,王直以靖海、剿匪有功,叩关献捷,请求松动海禁,通番互市,反遭朝廷偷袭和围攻。
王直突围后逃亡日本,积蓄力量,两年后重返浙洋,攻城略地,威震江浙。王直在定海称净海王,又称徽王。
官军莫敢撄其锋,浙直(“直”即现安徽、上海一带)闽广几不可支,张经、周珫、杨宜三任总督被先后撤职。
尽管此时海禁依旧,但对外贸易却以武装走私的形式被延续着……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明王朝在与王直武装集团的交战中屡遭失败,三易督帅,被迫改变策略,决定招抚王直。
新任浙闽两江总督的胡宗宪受命谋划。胡宗宪释放在狱的王直的老母妻儿,给予丰厚的待遇,同时派使团前往日本宣谕并招抚王直。王直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归顺朝廷,遣人赉疏胡宗宪“代为疏请通商”。疏文强烈要求明朝廷解除海禁,开市通商,并求都督职使,“使得稽压海上,开市息兵”。
经多轮谈判,王直遂于公元1557年9月下旬率数千骁勇由日本驾舰回国,泊舟山岑港,不久往钱塘总督府接受招抚。
胡宗宪以礼留居王直,随后上疏对王直赦免。但此时朝中一些重臣已变换嘴脸,对胡宗宪进行激烈的弹劾,言其受王直贿赂而徇私。胡宗宪陷入危境,被迫交出王直。
王直被捕入狱,公元1559年12月被斩于杭州官巷口。徐光启为王直鸣不平,说“招之使来,量与一职,使之尽除海寇以自效”。清人朱克敬在《边事汇钞》中评说“斩汪(王)直而海寇长,推诚与怀诈相去远矣”。
王直临死时预言:“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胡宗宪(1512-1565),明徽州绩溪人,嘉靖年官至兵部尚书、七省总督、加太子少保、少保衔。
任上不畏豪强权贵,洁已奉公,持法正事,为整顿和加强北国边防屡建功勋,为整治藩王和平反冤狱恪尽职守。
胡广揽人才,徐文长、戚继光、俞大猷等皆为重用。他博学深思,除著述多卷诗文奏稿,主编集定了《筹海图编》,记述明代中日关系,分省御倭,用兵、城守、剿抚、互市和沿海布防形势等,并附详图。
此书点燃了当时中国建立海上强国的希望。
胡宗宪认为朝廷利用王直,并让海外贸易合法化,既可使海盗不剿自平,还将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
从今天的眼光看,此举乃依托明朝帝国强大的生产力,通过对外开放取得国力持续发展并继续称雄于世界的强国良策。但此远见卓识不被愚顽的明王朝所取。胡宗宪成功招抚了王直,并上疏请求赦免,却又在谗言诬陷中被迫交出王直受死,最终形成东南海疆祸患加剧的格局。
朝廷言而无信铸成大错,反由胡宗宪背负恶名。
胡宗宪被权奸反复弹劾,再次下狱,辩诬无望,面对世态炎凉,愤笔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作《走狗歌》痛斥奸佞后引刃自杀。
继王直之死,两位天才共同演绎了感泣天地的时代悲剧。
胡宗宪之后,天才战将戚继光郁郁而终,天才文人徐文长疯狂自毁。
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暴虐,忠奸不辩,冤狱不止。
那是一个王朝没落和屠杀天才的时代。
  王直功罪之争――延续至今的历史余音
  对于王直的评价,史学界历来褒贬不一。
否定的观点,认为王直本是一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贸易上的巨大成功不仅没有填平他日益澎涨的欲望,反而愈加滋长了其海盗野心和政治欲望,公然与明王朝进行对抗。因为王直的部属成份复杂,他既广揽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类平民、流民和知识分子,也将流落海上的日本武士、商贾和浪人收于麾下。否定者因之定论王直由走私商人变为海盗,由海盗蜕变为“勾倭作患”的民族败类。

肯定的观点认为:王直本是一位优秀的商人,并对早期中日民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后来走上“武装经商”的道路,完全是明王朝海禁政策和言而无信的龌鹾手段逼迫的结果。
所谓“勾倭”,实际上是流亡海上的少数日本人为王直效力卖命。这与后来的汉奸俯首听命于日本侵略者相反。
海外贸易是中华古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王直代表着推动文明进程的积极力量。两种观点的聚焦,是对促成王直由“商”变“寇”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明王朝“海禁”所起作用的认识有别。

  重要的是:我们的先辈走过了500年的弯路,我们要用务实的工作来补偿。
不要让500年后的后辈们再来“殇”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王直??????

、宁波双屿岛
  五百年前,明王朝实行最严厉的海禁政策,王直的海盗武装走私集团经营的宁波双屿岛(今舟山六横岛)却是全球性的贸易中心,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运到这里,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

当时的双屿岛,仅葡萄牙人就有1200人,历史学家称之为“十六世纪的上海”,全球的商品在这里交换、中转和集散。
台州蛇蟠岛曾是双屿岛的分埠。
当时欧洲处在蒸汽机发明前200年,日本有66国争雄,嘉靖年的明王朝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帝国。

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率大军捣毁了双屿岛。
对海上贸易执着的葡萄牙人,经蛇蟠岛向南转移到福建的浯屿港、月港,继续与王直集团合作。
漳州附近,成了新的贸易中心。
此后,明朝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又将葡萄牙人赶到了广东珠江口。这时,都指挥使黄庆收受贿赂,允许葡萄牙商人在澳门安顿下来,经商贸易。
  当时的明朝政府,不去攻剿双屿岛,而是打开国门,放开海禁,利用中国的压倒性贸易优势,富民强国,中国的世界贸易中心地位,可能保持500年至今,鸦片战争以后的所有民族灾难或可避免。
康熙皇帝收复台湾后,曾经开放海禁,晚年再次禁海。
而同时代的俄罗斯彼得大帝,则励精图治,疯狂地推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此时,距英国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只有一百多年了。
  中国在全球化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强势地位的机遇,始于宁波双屿岛,终于康熙晚年的禁海。

  从“勘合贸易”到武装走私――开放的大门渐渐关闭
  明初以后,朝廷厉行海禁,同时实行古怪和有限的朝贡勘合贸易。
即外国商人随“贡使”来到中国,由市舶司将其货物以“贡品”名义“朝贡”给朝廷,中国方面则把商品回赐给这些“仰慕天朝威仪”的外国人,贸易的规模、利润、效率统统不计。
嘉靖初为三年一贡,允许每次三条船200人。
后因日本商贸使团间“争贡之役”,朝廷停止中日勘合贸易。
同一时期王直集团武装走私经商海外。
王直先后居留日本20年,事业鼎盛时以平户为基地,称霸海上,屡败明军。
日本史称王为“大明国的儒生”。王直学习日本语言文字,研究日本的商品市场。在王直麾下,也有一些日本人俯首听命于王直的调遣,学习经商本领。以诚待客,以信接物,以义取利的“东方商人”的精神风貌,被日本商界视为典范。在今天的日本,还以画册、书籍、卡通和游戏软件等多种形式叙述王直的故事,在平户,有王直的住宅旧址供人观瞻。
  
  王直,明嘉靖年徽州歙县人。
史书描述王直“少任侠,壮多智略,乐善好施”。
王直早年按徽州习俗经商服贾,南下广东,造巨舰贩运硝黄、丝绵等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对外贸易使王直的财富迅速积累。
明朝嘉靖年“片木不准下海”,官府的海禁与压迫,将渔农工商逼上绝路,中国沿海各地爆发大规模的武装走私活动,王直在宁波双屿港为许栋集团掌管船队。及浙江巡抚朱纨发兵攻剿,李光头被捕,许栋兄弟逃亡,王直收其余众,发展成为江浙海商武装集团的首领。
公元1550年,王直以靖海、剿匪有功,叩关献捷,请求松动海禁,通番互市,反遭朝廷偷袭和围攻。
王直突围后逃亡日本,积蓄力量,两年后重返浙洋,攻城略地,威震江浙。王直在定海称净海王,又称徽王。
官军莫敢撄其锋,浙直(“直”即现安徽、上海一带)闽广几不可支,张经、周珫、杨宜三任总督被先后撤职。
尽管此时海禁依旧,但对外贸易却以武装走私的形式被延续着……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明王朝在与王直武装集团的交战中屡遭失败,三易督帅,被迫改变策略,决定招抚王直。
新任浙闽两江总督的胡宗宪受命谋划。胡宗宪释放在狱的王直的老母妻儿,给予丰厚的待遇,同时派使团前往日本宣谕并招抚王直。王直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归顺朝廷,遣人赉疏胡宗宪“代为疏请通商”。疏文强烈要求明朝廷解除海禁,开市通商,并求都督职使,“使得稽压海上,开市息兵”。
经多轮谈判,王直遂于公元1557年9月下旬率数千骁勇由日本驾舰回国,泊舟山岑港,不久往钱塘总督府接受招抚。
胡宗宪以礼留居王直,随后上疏对王直赦免。但此时朝中一些重臣已变换嘴脸,对胡宗宪进行激烈的弹劾,言其受王直贿赂而徇私。胡宗宪陷入危境,被迫交出王直。
王直被捕入狱,公元1559年12月被斩于杭州官巷口。徐光启为王直鸣不平,说“招之使来,量与一职,使之尽除海寇以自效”。清人朱克敬在《边事汇钞》中评说“斩汪(王)直而海寇长,推诚与怀诈相去远矣”。
王直临死时预言:“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胡宗宪(1512-1565),明徽州绩溪人,嘉靖年官至兵部尚书、七省总督、加太子少保、少保衔。
任上不畏豪强权贵,洁已奉公,持法正事,为整顿和加强北国边防屡建功勋,为整治藩王和平反冤狱恪尽职守。
胡广揽人才,徐文长、戚继光、俞大猷等皆为重用。他博学深思,除著述多卷诗文奏稿,主编集定了《筹海图编》,记述明代中日关系,分省御倭,用兵、城守、剿抚、互市和沿海布防形势等,并附详图。
此书点燃了当时中国建立海上强国的希望。
胡宗宪认为朝廷利用王直,并让海外贸易合法化,既可使海盗不剿自平,还将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
从今天的眼光看,此举乃依托明朝帝国强大的生产力,通过对外开放取得国力持续发展并继续称雄于世界的强国良策。但此远见卓识不被愚顽的明王朝所取。胡宗宪成功招抚了王直,并上疏请求赦免,却又在谗言诬陷中被迫交出王直受死,最终形成东南海疆祸患加剧的格局。
朝廷言而无信铸成大错,反由胡宗宪背负恶名。
胡宗宪被权奸反复弹劾,再次下狱,辩诬无望,面对世态炎凉,愤笔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作《走狗歌》痛斥奸佞后引刃自杀。
继王直之死,两位天才共同演绎了感泣天地的时代悲剧。
胡宗宪之后,天才战将戚继光郁郁而终,天才文人徐文长疯狂自毁。
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暴虐,忠奸不辩,冤狱不止。
那是一个王朝没落和屠杀天才的时代。
  王直功罪之争――延续至今的历史余音
  对于王直的评价,史学界历来褒贬不一。
否定的观点,认为王直本是一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贸易上的巨大成功不仅没有填平他日益澎涨的欲望,反而愈加滋长了其海盗野心和政治欲望,公然与明王朝进行对抗。因为王直的部属成份复杂,他既广揽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类平民、流民和知识分子,也将流落海上的日本武士、商贾和浪人收于麾下。否定者因之定论王直由走私商人变为海盗,由海盗蜕变为“勾倭作患”的民族败类。

肯定的观点认为:王直本是一位优秀的商人,并对早期中日民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后来走上“武装经商”的道路,完全是明王朝海禁政策和言而无信的龌鹾手段逼迫的结果。
所谓“勾倭”,实际上是流亡海上的少数日本人为王直效力卖命。这与后来的汉奸俯首听命于日本侵略者相反。
海外贸易是中华古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王直代表着推动文明进程的积极力量。两种观点的聚焦,是对促成王直由“商”变“寇”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明王朝“海禁”所起作用的认识有别。

  重要的是:我们的先辈走过了500年的弯路,我们要用务实的工作来补偿。
不要让500年后的后辈们再来“殇”我们!
倭寇罪行始末辩
  倭,为中国古代对日本之称。见于《山海经》、《后汉书》。故倭寇,实乃日本之海盗。

  倭寇之发生,为明代最盛。然则,倭寇非明代之独有,倭寇一词最早见于文献者为高句丽好太王碑文,此碑在吉林省集安县。碑文于好太王十四年(纪元404年)条目载“倭寇溃败,斩杀无数”。此乃日本学者田中健夫考证(《倭寇——海上历史》)。

  眼下,对倭寇罪行翻案者有之,扼腕者不乏,同情者大有人在,故为文以正。

  1.倭寇之出现——明廷的海禁政策是在倭寇疯狂侵略的非常情势下被迫提出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保护国家安全和民众利益的防范性政策,不是海禁引来倭患,而是倭患导致了海禁。

  倭寇一词出现于中国,最早见于《明太祖实录》一书,记载了洪武二年倭寇劫掠山东、苏州、崇明的情况。但是,倭寇对于中国沿海的掠夺绝非始于明朝,《元史.兵制二》记载1308年,日本商船焚掠庆元。这才是倭寇对中国最早的侵略,到明初,已经规模很大了。

  基于以上史实,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在其《关于明代倭寇性质问题的思考》中指出:“明廷的海禁政策是在倭寇疯狂侵略的非常情势下被迫提出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保护国家安全和民众利益的防范性政策,不是海禁引来倭患,而是倭患导致了海禁。所谓海禁是有条件的,局部性的,而不是一般的反对所有的海外通商,不是完全禁海,不是闭关,官方市舶贸易非但没有禁止,有时还很活跃,并于正德年间出现了由市舶贸易向海外市场贸易转变的趋势,只是为了防范 ‘奸民’(也就是王直这样的人)与倭寇相结合,防范倭寇乘机而入,才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就是说,海外贸易是由官方来控制,而不是绝对禁止。用‘闭关锁国’来概括明太祖以来的海外政策是不准确的,所谓‘闭关锁国’引来倭寇更没有根据。”

  倭寇之出现,是与日本的武士阶层的特性分不开的。日本学者井上清著《日本历史》一书中说:“杀人、劫财、强盗为武士的习性。”而在日本自13世纪起的两次变乱(南北朝对立、战国时代)之中失去知行领地的武士成为浪人后率先向海外寻求出路而形成海盗。此后,日本沿海大名(如大内、细川)见有利可图,便加以支持,于是形成有组织的侵略行经。及至王直等汉奸败类加入以及明代海防废弛、国内土地兼并严重等情况,遂导致了嘉靖时代的倭寇大规模入侵。

  由此看见,倭寇之祸是家贼引外鬼的结果,而非什么民族内部矛盾。明倭寇为患尤烈不仅仅是来自日本海盗的凶残本性,更是因为有象王直这样熟知东南兵力部署、地理环境、物产风物的所谓“杰出”人士为伥为向导为助力,才会真正形成明际三大祸患之一,最终动摇了明朝的基业。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王直之流不仅仅是做伥,更主要的是他主动的投入到这一“事业”中,还把中国还处于萌芽的海洋之花变成了毒芽,最终成为守旧士大夫们葬送一个大陆海洋梦的口实!

  2.倭寇之成因及王直等人叛国之目的——王直带着鬼子进村了!

  关于倭寇之成因,咱们先看看日本学者是如何解释的。

  田中健夫在《倭寇与勘合贸易》一文里写道:“因经济拮据,无法依靠国内(这个国内当然是指日本)的产物生活,所以铤而走险到海外去。”

  这个海外是指哪里呢?勿庸置疑,是当时的中国和高丽。

  其实,田中的这个说法还是照顾本国的面子的说法,台湾学者郑樑先生指出“倭寇成群结队的从事劫掠时,非有许多船只不可。”

  这一句说的好!造船是要钱的,何况是造可以跨越东海的大海船,没钱造得起吗?因此,他们的行为完全是对财富的贪婪欲望使然。同理可见,王直等人也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附逆作恶,为了自己的贪欲而甘心成为汉奸的。以下就是他们作为海盗的掠夺破坏行径:

  嘉靖三十二年,萧显攻上海,“焚治所,掳掠子女财帛不可胜数”(《虔台倭纂》)。翌年三月,“贼深入内地,杀掠甚惨,数百里内,人皆窜亡,困苦极矣”。四月,“掠袁花镇,焚劫甚惨……随处劫掠人口,”男人做炮灰,女人白天做缫丝苦役,夜晚轮奸。五月,攻韩撖浦不下,杀男女千人泄愤。“此党贼留居我土,凡四旬有三日(123天),杀害数千人,荡民产数万家”。六月,贼退石条街,抢劫放火,烧毁数百里房屋。三十四年正月初三,贼袭击夹石口镇,放火三日,死者无数。后攻崇德,将当地的丝绵工场抢劫一空。五月犯长安镇,平民死伤者堵塞了路途,繁华乐土一夜之间化做荒野。犯湖州街市,大肆毁坏掠夺,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倭变事略》)

  以上这些惨无人道的奸淫烧杀,抢劫掠夺的例子不胜枚举。汉奸们勾引倭寇,将江南富庶之地当作他们发财致富、杀人泻欲、欲取欲求的乐土,化繁华为白地,变殷实为贫穷,使商贾云集之所一夜之间尽成瓦砾。倭寇所过之处,人民大量死亡、被掳、逃亡,农业与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王直等辈在掠夺到财富后可曾将其转化为资本进行过任何增值性的投资与建设吗?他们只是完全彻底的破坏,然后将掠夺所得饱肥私囊,挥霍一空!对此,那些大喊着把东南百姓生计放在第一位的人为何视而不见呢?还是昧着良心装做看不见?

  资本的萌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吸引投资,招徕客商繁荣交易。站在北京皇帝的龙庭眺望:向西大漠阻隔,向北极地寒冰,那么当我们向南张开风帆的时候,王直带着鬼子进村了!他们进犯的沿海地区正是中国资产阶级萌芽的主要地区,他们的烧杀抢劫正是摧毁扼杀这些地方的微弱萌芽的凶残魔手!试问世界上有哪个繁荣的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不断的被掠夺和被摧残的废墟之上的,自我中华百年兵连祸结以来自虐情节就不断困扰我们寻找真理、破开坚冰的脚步。那些倭寇翻案把王直看作民族的脊梁的人不正是那些在我们不断上升的复兴道路上再次把我们拖向愚昧与甘愿受虐的绳索么?警惕啊!美丽罂粟的结晶叫鸦片!

  3.倭寇之构成——其中多数普通百姓都是被蒙蔽、裹挟进去的

  有些人认为,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百姓。认为真倭不过占30%,假倭,也就是中国人站70%。甚至认为那30%的真倭也是雇佣兵性质。王直、徐海、陈东、麻叶,萧显等人才是倭寇的真正首领。

  但是,看一支武装队伍的主流要看什么?要看其在为谁服务,看其武装的性质。否则,封建时代的军队主体是农民,却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日本侵华时期在华北、东北组织的伪军也就会因其主体为农民而成为农民武装了吗?而无论哪个时代,都是以少数领导者来支配大多数百姓。

  至于投入倭寇的中国人中,其中多数普通百姓都是被蒙蔽、裹挟进去的,还有是元末起兵的张士诚、方国珍残部逃亡海外,再其余便是如王直这样的地痞无赖。且并非站绝大多数。倭寇“随处劫掠人口,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贼以掳民为先锋,使敌我兵而自脱去”。(采九德《倭变事略》)

  再看战绩: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大捷“真倭首功二千二百余名颗”;四月二十六日夜,明水军“冲倭寇船四只,生擒真倭27名,斩首级20颗”(《谭襄敏公奏议》谭襄敏公即抗倭名将谭纶)。这些战斗之中均无“从贼”者,即无中国人。四十三年的仙游之战,围攻之贼“几二万”(戚继光《戚少保奏议》),其中“真倭实有万余”(《谭襄敏公奏议》)。可见,真倭绝非所谓的“十之一二”,甚至是倭寇之主力!

  大量史实证明,是先有倭寇,而后王直引以为援奥为祸国家民族,一逞个人私欲。没有王直倭寇还会来,但是有了王直引路,倭寇劫掠便更加得心应手!倭寇在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引起如此巨祸,不是王直给倭寇做了指路明灯又是什么?王直不是汉奸又是什么?!

  4.王直等人的真实嘴脸——汉奸

  有人说,王直等人是封建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代表,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先驱者。他们与明朝的对立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诉求和闭关锁国政策之间的对立,并因此将倭寇之祸归类为国内矛盾。

  对于真倭与王直等人之间的关系,明朝兵部尚书杨博如是说:“倭奴非内逆无以逞其贪狼之志,内逆非倭奴无以遂鼠窃之谋”。此诚一针见血之论!充分指出了二者之间是相互利用,狼狈为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些熟悉内情的民族败类的指引,倭寇才会在三百年见间愈演愈烈,形成中国之大患!

  也有人说,王直等人是倭寇真正的首领。这又是一种谬论。

  王直在接受胡宗宪招抚的时候,说日本三十六岛都听他的指挥。这纯属为了获得谈判筹码而自吹自擂。别说是真倭,便是称为其部下的陈东、徐海等人也未必听他的指挥。如果他真的拥有那样大的权威,在他表示归附明朝时,陈东攻打桐乡,他只需下一道命令便可制止,又何劳胡宗宪再使离间计来对付徐海呢?倒是王直在他写给胡宗宪的书信里面说出了实情:日本战国纷争,沿海诸大名各自派遣海盗,需要“便历晓谕”和“抚谕各国”,才能“杜绝诸夷”(《倭变事略》)。可见,他不过是那些贪婪大名之中的某一家的走狗而已,而并非倭寇之首领。

  其实,王直能居留平户,也是通过“倾赀勾引”的手段,即向当地日本领主进献大笔钱财来换取居留权的。所谓的“夷人大信服”,不过是花钱买来的。他在日本人的眼中不过是获取财富的工具而已,什么日本人的恩人之说,不能成立。

  还有,如果王直真的“征服了日本”,是日本三十六岛倭寇的真正领袖,那么在他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入狱后,倭寇之祸便应当减轻或者杜绝了,但此后的从嘉靖三十七年(1558)正月到四十三年(1564),倭寇又先后入侵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其规模之大,多至数万之众,丝毫不逊于王直等人的时代。

  再看看与王直同时期的其他汉奸的面目。

  徐海本来是佛门弟子,却被他的叔父徐惟学骗到日本,作为借款抵押大偶国夷。徐惟学利用这笔钱组织倭寇侵犯广东,被明守备墨孟阳杀死,于是徐海就要做倭寇,通过劫掠来还债(《天下郡国利病书》)。可见,他的主子还是日本人。

  陈东是“萨摩州君(应该是大名岛津氏)之弟掌书记(秘书)酋”,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胡宗宪说服徐海归降时,让他捉陈东作为进见礼,于是徐海出千金贿赂萨摩州君之弟,使他将陈东交到了自己的手中,然后现给胡宗宪。(《筹海图编》、《虔台倭纂》)可见,陈东这个所谓的“掌书记”不过是一个被日本主子抛弃的可怜奴才而已。

  《西园闻见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被掠的中国人在倭寇内部的见闻,见闻的主角是“多谋善战,王直亦惮而让”(《筹海图编》)的厉害角色萧显。这个被掠的中国人是华亭泾(上海)人杨元祥,他在遭到审问后供述了南翔地方的富庶。倭寇大掠南翔后,杨元祥乞求得到释放,萧显却先要带他去见日本船主。“船主,日本人也,不知其名也。(萧)显见叩首,陈(杨元)祥之功”。此后,杨元祥才被放回。可见,这个连王直都忌惮的萧显连释放一名俘虏的权利都没有,还要向其日本主子叩首禀报,求得同意。如此可怜摸样,也算是倭寇首领吗?

  时下一些为王直“正名”之作中,多有将错误的将封建主义自身的缺陷与外来侵略混为一潭者,此诚本末倒置之言。譬如一人得病期间,却又被另一个人拔刀砍伤,难道砍他的人是在为病人治疗吗?这病人便是明朝,而凶手就是倭寇。如此道理,实在是闻所未闻,更加难以自圆其说。难道如戚继光、谭纶、俞大猷等保卫海疆、保卫民众、反击侵略的民族英雄反而是阻挠中国进步的反动力吗?

  故此,王直之倒掉,实是为国家去一毒瘤,为百姓斩一凶手,为天下除一奸佞的大快人心之事!纵将此人剖肉烹食,分飨江南万千受害百姓,亦不足抵偿其对天下苍生所犯下的无边罪孽!

  5.结语——究竟是谁阻止了中国的海洋路

  综上所述,倭寇之目的是掠夺与破坏,无论真倭、假倭,都是以抢劫中国大陆的财富为目的,其中还存在着日本各地方政府的指使与组织,他们才是倭寇的真正指挥者。而倭寇的行为则是有计划的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至于王直等人只不过是为倭寇引路的走狗,出卖本国百姓利益以肥自身的海盗、倭寇侵略中国的帮凶、不折不扣的背叛祖国与民族的汉奸!正是因为有了以他为首的这样一伙出卖灵魂的奸佞之辈,才为中国本已举步维艰的海洋路上又设置了一道新的不可逾越的藩篱。究竟是谁阻止了中国的海洋路,已经是不辩自清的事实了!他们的罪恶行径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任何为其翻俺辩护的理论也是荒谬的曲解和悖论!
楼主这篇文章作者是谁?其心可诛!
汉奸都能吹成英雄!
挖坟!!!!!!!!!!
明代中晚期的海禁政策,与日本处于战国后期的混乱时代夹在一起,产生了倭寇,没有王直,也会有其他人来干这些。
做海盗的人不少,宋代就有了。但是做海盗做成它那样的,不齿。同样是海盗,看看别人德雷克。
当海禁政策取消,寇转为商;丰成统一日本使浪人无需再为匪,是海贼消亡的主因。
海商无出路变为海盗,海盗有出路变为商。
明朝世宗时期的海禁最为严厉沿海倭患也最严重,穆宗之后海禁渐开了,世宗之前的武宗也管的不严。

王直骨子里还是想做大明臣子的,而且官本位思想很严重,杀王直的确不如给他个官当,对明朝更有利
to萨达姆·侯赛因
嘉靖时期明朝国力衰弱造成海禁松弛,倭寇才有能力大规模入寇。倭寇的起因在日本而不是中国,王直只是日本在中国的代理人之一。 海禁政策从来没有取消过,直到被英国人敲开国门,清朝时中国南海也一直有海盗,郑一嫂和张保仔知道吗?他们和王直的区别是没有勾结投靠外国人,所以王直是汉奸而他们不是。
]]
原帖由 cy1011 于 2007-9-24 14:37 发表
to萨达姆·侯赛因
嘉靖时期明朝国力衰弱造成海禁松弛,倭寇才有能力大规模入寇。倭寇的起因在日本而不是中国,王直只是日本在中国的代理人之一。 海禁政策从来没有取消过,直到被英国人敲开国门,清朝时中国南 ...


cy1011:我懒得回复你,你回去多看两本书吧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7-9-24 14:59 发表


cy1011:我懒得回复你,你回去多看两本书吧

爷看的书比你多多了,看你已经误入歧途了好心多打些字开导你。既然你执迷不悟不肯好好回复,那我也不多说了。
是王直投靠日本人?还是日本人投靠王直?是个问题.

另,楼上问王直为什么不做德雷克的兄弟,你先看看德雷克背后站的是谁,王直背后是谁.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7-9-24 16:49 发表
是王直投靠日本人?还是日本人投靠王直?是个问题.

另,楼上问王直为什么不做德雷克的兄弟,你先看看德雷克背后站的是谁,王直背后是谁.

德雷克抢的是什么人?王又抢的是什么人?谁会去支持它啊。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7-9-24 16:49 发表
是王直投靠日本人?还是日本人投靠王直?是个问题.

另,楼上问王直为什么不做德雷克的兄弟,你先看看德雷克背后站的是谁,王直背后是谁.
王直始以射利之心,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骚。上有干乎国策,下遗毒于生灵。恶贯滔天,神人共怒。
明人朱九德《倭变事略》


王直亡命走海上投靠了倭人,再清楚不过的事了。吴三桂和他相似不过比他牛B多了,而且有政治目的。王直只为烧杀劫掠,这样的人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吹捧崇拜,我得不说中国人确实很能出“人才”。
 金安清《东倭考》:“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又:“大奸如王直、徐海、陈东、叶麻辈,悉逸海岛为主谋。倭听指挥,诱之入寇。”
===========
史书上的记载也有互为矛盾的地方
其实稍加考究,想想当时倭国处于什么时代,再看看文献所言的南部三十六藩都是什么状态,谁抱谁的大腿,也就不难做结论了。
原帖由 wxever 于 2007-9-24 10:56 发表
当海禁政策取消,寇转为商;丰成统一日本使浪人无需再为匪,是海贼消亡的主因。

再照臣等稽考载籍,日本在东海之中,古称「倭奴」;魏以来,已通中国。其地度,与会稽临海相望。在胜国时,许其互市;乃至四明,沿海而来,艨艟数十、戈矛森具,出其重货与中国人贸易。即不满所欲,则攻城郭、抄掠居民,往往為海边州郡之害。我祖宗灼见其情,故痛绝之。当开国之初,八荒向风,四夷宾服;虽西北劲虏,亦皆款塞。惟是倭奴,时或犯我海道。是以山东、淮、浙、闽、广沿海去处,多设卫所以為备御。后復委都指挥一员统其属卫,摘拨官军以「备倭」為名操习战舡,时出海道严加防备;近年又增设海道兵备副使一员专管:可谓防范周且密矣。是以数年来彼知我有备,不復犯边。奈何邇来事久而弊、法玩而弛,前项备倭衙门官员徒拥虚名,略无实效。寧波係倭夷常年入贡之路,法制尚存,犹且败事;其诸沿海去处因袭日久,废弛尤甚。乃者宗设作乱,大是叛逆;得意扬帆,入海而去。该部题奉钦依,通行各处备倭衙门一体防御及责令缉捕,务在得获;亦復徒具文移,何曾著实修举!伏乞特敕兵部议拟,合无选差官员、领敕前去,由山东循淮海、歷浙达闽以及於广,会同巡抚官员按部备倭衙门、亲歷海道地方,查点原设官军、阅视旧额墩堡、盘验见在兵器;官军缺乏者即与换给拨补,墩〔堡〕圮坏者即与修筑,官员之不才者即时易置,法制之未备者即时区画:庶使海防严禁、中土奠安,可以防海堧不测之虞,可以壮国家全盛之势矣(后来卒為嘉靖间数年之患,公先事之虑深矣)!《明經世文編選錄》

不知你能不能看懂这段古文,说得很清楚。本来在倭寇扰边之前没有海禁,海禁政策的本身就是为了防范倭寇,嘉靖时明朝海禁松弛终于造成大患。没有倭寇的扰边,中国海盗根本无用武之地。本来所起作用就是领路向导而已
]]
原帖由 小白象 于 2007-9-24 19:19 发表
其实稍加考究,想想当时倭国处于什么时代,再看看文献所言的南部三十六藩都是什么状态,谁抱谁的大腿,也就不难做结论了。
其实有点大脑的人可以这样想  以倭奴之凶悍不畏死加上刀法又极精,像戚将军这样的人物初到时也有数次败仗。如果没有凌驾于倭人以上的武力是不可能役使它们的,且王直之类的柔弱南方人在国内犯法亡命到海上,遇上强悍的倭奴。。。谁抱谁的大腿,也就不难做结论了。
明朝的海禁以及解禁
———— 樊树志

给某人一记耳光:D :D :D





晕了,王直倒成民族英雄了?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9-24 20:01 发表
晕了,王直倒成民族英雄了?


真晕了,谁说他是民族英雄了?!
原帖由 cy1011 于 2007-9-24 19:34 发表
其实有点大脑的人可以这样想  以倭奴之凶悍不畏死加上刀法又极精,像戚将军这样的人物初到时也有数次败仗。如果没有凌驾于倭人以上的武力是不可能役使它们的,且王直之类的柔弱南方人在国内犯法亡命到海上,遇上 ...

:D 也罢,也罢。。。
连樊叫兽都拖出来了,我说樊叫兽和葛叫兽有什么区别?你自己不会用大脑思靠嘛?我前面的话你可曾反驳过一句?

今倭夷慄悍,不減北虜

臣闻东南之倭寇,犹西北之匈奴。狙诈猛勇,强不可御;乘风迅速,来不可测。故我朝备倭,北自山东、南抵闽广,规画经制,不减西北;且严通番下海之禁、明十年一贡之规,使常修举不失,岂有边患!但数十年来事皆废弛,番商、海寇俱至浙洋;寧、绍、苏、杭奸宄射利之徒,接济交通,勾引贸易。自嘉靖二年宋素卿入扰之后,边事日隳,遗祸愈重。闽、广、徽、浙无赖亡命潜匿倭国者,不下千数   明經世文編選錄

萨达姆·侯赛因  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倭寇,将其比之为匈奴和蒙古这样的严重边患,你要是以为区区几个亡命华人能有这么大的破坏力 那我也无话可说。
原帖由 小白象 于 2007-9-24 20:08 发表

:D 也罢,也罢。。。

你觉得哪里说得不对?逻辑有问题请指出?:D
  倭奴拥眾而来,动以千万计;非能自至也,由内地奸人接济之也(接济奸人,祇射利耳,虽无大患;要之,蔓害不浅)。济以米、水,然后敢久延;济以货物,然后敢贸易;济以向导,然后敢深入。海洋之有接济,犹北陲之有奸细也;奸细除而后北虏可驱,接儕严而后倭夷可靖。所以稽察之者,其在沿海寨司之官乎!

我贴了不少古代文献,某些人怎么就视而不见?看不明白?
王直萧显等人就属于上面这种接济奸人,虽然除掉了也根本不能杜绝倭患。
按照某些人逻辑,所谓后期倭寇是由中国人主导倭奴是打工的。那这样的话倭寇就不是外患而是内乱咯?戚将军的民族英雄地位也应该打倒才是。可事实呢,明人都将倭寇视为不次于北虏的外患。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梢稍平息。所谓亦商亦盗的王直诸人很轻松的就被一网打尽,可倭患却不曾有任何好转。   某些人该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