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军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55:02
  1940年9月到1943年5月之间的非洲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为人道的一次战役。尽管远离祖国的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人在这里厮杀,但是比较起二战时期的在其他地方进行的战役——例如斯大林格勒和诺曼底——从伤亡的角度来看代价还是比较小的。而且,参战双方都用一种骑士的风度来进行战争,关于双方采取人道主义进行战斗的事例不计其数。这场战役之后,参战的老兵对其都持有积极的评价,而互相之间也存有尊敬之情。在非洲,没有持续的仇恨,也没有让人痛苦的回忆。人们称这场战役是一场“干净”的战役。

  非洲战役成就了两个伟大的元帅,而指挥这场战役的其他将领也都名垂青史;但是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也不应当被忘记。而实际上从此役结束一开始,人们对德国派遣非洲的远征军“非洲军团”(DeutscheAfrikakorps,简称DAK)的兴趣就从来没有减弱过。到目前为止,介绍和研究非洲军团的文章和成果汗牛充栋。但是这些文章大多从战史、人物或者武器的角度来阐释非洲军团的。而非洲军团的制服装备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对其进行一番探究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非洲战役开始于1940年9月。在法国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企图在北非驱逐英法势力,建立“地中海帝国”。9月13日,驻北非意军第10集团军发起进攻,进入埃及,占领西迪拜拉尼,后因后勤补给困难而停止前进。12月9日,英军装甲部队从意军侧后发起反击,并于11日收复西迪拜拉尼。第二年1月22日英军占领托卜鲁格,随后又于2月6日占领班加西。

  意大利受挫之后,不得不求助于希特勒。正如被迫介入西班牙内战一样,希特勒本不想在非洲展开战事,他本打算将兵力用于巴尔干。但是如果不接济这个“不争气的盟友”,那么轴心集团就可能出现分裂;而同时,一旦获得非洲战役的胜利,也可以沉重打击英国。1941年2月中旬,首批德国非洲军部队抵达利比亚。而这支部队一开始就由将因这场战役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埃尔温·隆美尔指挥。德军于3月31日乘英军兵力空虚发起进攻,占领欧盖莱,尔后声东击西,击败英军,生俘了奥康纳。至4月中旬,英军主力退守埃及,但仍留有部分兵力坚守托卜鲁格;德军进抵塞卢姆后也停止进攻。为扭转北非的不利局势,英军不得不加强驻北非兵力,并在夏天两次发起反攻。遗憾的是,这两次反击均失利了。6月,奥金莱克接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将驻北非英军扩编为英国第8集团军。11月18日,英军发起了代号为“十字军”的大规模进攻,企图以优势兵力消灭驻北非的德意军队。经过激战,英军于12月7日与托卜鲁格守军会合,1942年1月中旬前到达欧盖莱,与德意军对峙。

  1941年12月底,德意护航船队抵达北非,德军实力大增。1月21日,德意军队乘英军立足未稳之机再次发起进攻。英军败退艾因盖扎莱,准备在6月中旬发起反击。5月26日,德军先发制人发起进攻,6月13日击败装备占优势的英军,终于在21日攻占图卜鲁格,全歼英国守军3.3万余人;随后乘胜追击,6月30日前到达距亚历山大100余公里的阿拉曼地区。对于英军而言,一旦阿拉曼被占领,开罗和亚历山大也将很快落入敌手。那么北非战役就将以德意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为此,英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阿拉曼。7月,英军发起数次反击,均遭失败。但是,8月底至9月初由于补给问题,德军发动的进攻失利,被迫转入防御。这样,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英军倾斜。

  1942年8月,亚历山大上将出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中将任英第8集团军司令。9、10月,英海空军以马耳他岛为基地,重创德意船队。在北非的德意军队补给问题凸现,开始陷入困境。10月23日,英第8集团军发起阿拉曼战役,11月3日突破德意军队防线后实施追击,于翌年1月23日占领的黎波里。11月8日,盟军在艾森豪威尔指挥下在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并迅速东进,一部进入突尼斯,驻北非德意军队腹背受敌。但是,德军在12月初挫败东进盟军夺占突尼斯的企图后迅速增兵,总兵力增至10万人,沿突尼斯边界与盟军登陆部队和英第8集团军对峙。2月14日,德军在卡塞林山口发起反击,企图消灭东进的盟军。由于德意将领意见不一,相互掣肘,轴心国军队仅仅在重创美第2军后就转入了防御。而盟军则组建了第18集团军群,统领北非盟军。3月底,英第8集团军突破马雷特防线,4月7日与美军会师。4月19日,盟军发起突尼斯战役。在这场战斗中,盟军全歼驻北非德意军队,俘25万人。由于各种问题,德意军队难以发起后续反击,5月13日,非洲军团在突尼斯向盟军投降。北非战役结束。

  非洲军团的名字经过了几次变化。其对外最初使用的名称是“隆美尔侦察部队参谋部”(AufklrungsstabRommel)。1941年2月19日,希特勒一纸命令将该部队定名为“德国非洲军”。六个月之后,非洲军扩建为装甲集群的规模。1942年1月底,非洲装甲集群又改编为非洲装甲军团;而到了战役即将尘埃落定的时候,由于明显的政治原因,整个军团又改名为第1意大利集团军。但是,基于各种原因,我们还是愿意将在北非的所有德国部队笼统的称作“非洲军团”。

  最初,非洲军团的主要部队包括第5轻装师、第15装甲师以及下属的附属部队。扩建为军团之后,新加入了第90轻装师,以及六个以城市命名的意大利师:“阿雷埃特”、“的里雅斯特”、“博洛尼亚”、“帕维亚”、“布雷西亚”、“萨沃纳”。1942年8月非洲军团处于颠峰时期,其下属的主要部队包括德国非洲军(包括第15装甲师和21装甲师,后者由前第5轻装师改编)、第90轻装师、第164步兵师、雷姆克空降旅、意大利第10军、第20军和第21军,以及其他附属部队。而此时由于德意军队补给线还未出现问题,因此在附属部队当中,后勤部队占了很大一部分。当非洲军改编为非洲军团之后,原来的非洲军成为军团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先后由路德维希·克鲁威尔中将和沃尔特·奈宁中将指挥。

  尽管非洲战事主要在陆地上进行的,但是空军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海军的岸防部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部队,为非洲军团的成功使了好大一把力。空军参战的部队包括第26驱逐机联队第Ⅲ大队、第27战斗机联队第Ⅰ大队、第26战斗机联队第7中队、第2俯冲轰炸机联队第Ⅱ大队,另外还包括第3夜间战斗机联队第1中队、第2夜间战斗机联队第2中队以及来自其他单位的成员。1940年9月到1943年5月之间的非洲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为人道的一次战役。尽管远离祖国的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人在这里厮杀,但是比较起二战时期的在其他地方进行的战役——例如斯大林格勒和诺曼底——从伤亡的角度来看代价还是比较小的。而且,参战双方都用一种骑士的风度来进行战争,关于双方采取人道主义进行战斗的事例不计其数。这场战役之后,参战的老兵对其都持有积极的评价,而互相之间也存有尊敬之情。在非洲,没有持续的仇恨,也没有让人痛苦的回忆。人们称这场战役是一场“干净”的战役。

  非洲战役成就了两个伟大的元帅,而指挥这场战役的其他将领也都名垂青史;但是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也不应当被忘记。而实际上从此役结束一开始,人们对德国派遣非洲的远征军“非洲军团”(DeutscheAfrikakorps,简称DAK)的兴趣就从来没有减弱过。到目前为止,介绍和研究非洲军团的文章和成果汗牛充栋。但是这些文章大多从战史、人物或者武器的角度来阐释非洲军团的。而非洲军团的制服装备也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对其进行一番探究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非洲战役开始于1940年9月。在法国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企图在北非驱逐英法势力,建立“地中海帝国”。9月13日,驻北非意军第10集团军发起进攻,进入埃及,占领西迪拜拉尼,后因后勤补给困难而停止前进。12月9日,英军装甲部队从意军侧后发起反击,并于11日收复西迪拜拉尼。第二年1月22日英军占领托卜鲁格,随后又于2月6日占领班加西。

  意大利受挫之后,不得不求助于希特勒。正如被迫介入西班牙内战一样,希特勒本不想在非洲展开战事,他本打算将兵力用于巴尔干。但是如果不接济这个“不争气的盟友”,那么轴心集团就可能出现分裂;而同时,一旦获得非洲战役的胜利,也可以沉重打击英国。1941年2月中旬,首批德国非洲军部队抵达利比亚。而这支部队一开始就由将因这场战役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埃尔温·隆美尔指挥。德军于3月31日乘英军兵力空虚发起进攻,占领欧盖莱,尔后声东击西,击败英军,生俘了奥康纳。至4月中旬,英军主力退守埃及,但仍留有部分兵力坚守托卜鲁格;德军进抵塞卢姆后也停止进攻。为扭转北非的不利局势,英军不得不加强驻北非兵力,并在夏天两次发起反攻。遗憾的是,这两次反击均失利了。6月,奥金莱克接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将驻北非英军扩编为英国第8集团军。11月18日,英军发起了代号为“十字军”的大规模进攻,企图以优势兵力消灭驻北非的德意军队。经过激战,英军于12月7日与托卜鲁格守军会合,1942年1月中旬前到达欧盖莱,与德意军对峙。

  1941年12月底,德意护航船队抵达北非,德军实力大增。1月21日,德意军队乘英军立足未稳之机再次发起进攻。英军败退艾因盖扎莱,准备在6月中旬发起反击。5月26日,德军先发制人发起进攻,6月13日击败装备占优势的英军,终于在21日攻占图卜鲁格,全歼英国守军3.3万余人;随后乘胜追击,6月30日前到达距亚历山大100余公里的阿拉曼地区。对于英军而言,一旦阿拉曼被占领,开罗和亚历山大也将很快落入敌手。那么北非战役就将以德意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为此,英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阿拉曼。7月,英军发起数次反击,均遭失败。但是,8月底至9月初由于补给问题,德军发动的进攻失利,被迫转入防御。这样,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英军倾斜。

  1942年8月,亚历山大上将出任中东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中将任英第8集团军司令。9、10月,英海空军以马耳他岛为基地,重创德意船队。在北非的德意军队补给问题凸现,开始陷入困境。10月23日,英第8集团军发起阿拉曼战役,11月3日突破德意军队防线后实施追击,于翌年1月23日占领的黎波里。11月8日,盟军在艾森豪威尔指挥下在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并迅速东进,一部进入突尼斯,驻北非德意军队腹背受敌。但是,德军在12月初挫败东进盟军夺占突尼斯的企图后迅速增兵,总兵力增至10万人,沿突尼斯边界与盟军登陆部队和英第8集团军对峙。2月14日,德军在卡塞林山口发起反击,企图消灭东进的盟军。由于德意将领意见不一,相互掣肘,轴心国军队仅仅在重创美第2军后就转入了防御。而盟军则组建了第18集团军群,统领北非盟军。3月底,英第8集团军突破马雷特防线,4月7日与美军会师。4月19日,盟军发起突尼斯战役。在这场战斗中,盟军全歼驻北非德意军队,俘25万人。由于各种问题,德意军队难以发起后续反击,5月13日,非洲军团在突尼斯向盟军投降。北非战役结束。

  非洲军团的名字经过了几次变化。其对外最初使用的名称是“隆美尔侦察部队参谋部”(AufklrungsstabRommel)。1941年2月19日,希特勒一纸命令将该部队定名为“德国非洲军”。六个月之后,非洲军扩建为装甲集群的规模。1942年1月底,非洲装甲集群又改编为非洲装甲军团;而到了战役即将尘埃落定的时候,由于明显的政治原因,整个军团又改名为第1意大利集团军。但是,基于各种原因,我们还是愿意将在北非的所有德国部队笼统的称作“非洲军团”。

  最初,非洲军团的主要部队包括第5轻装师、第15装甲师以及下属的附属部队。扩建为军团之后,新加入了第90轻装师,以及六个以城市命名的意大利师:“阿雷埃特”、“的里雅斯特”、“博洛尼亚”、“帕维亚”、“布雷西亚”、“萨沃纳”。1942年8月非洲军团处于颠峰时期,其下属的主要部队包括德国非洲军(包括第15装甲师和21装甲师,后者由前第5轻装师改编)、第90轻装师、第164步兵师、雷姆克空降旅、意大利第10军、第20军和第21军,以及其他附属部队。而此时由于德意军队补给线还未出现问题,因此在附属部队当中,后勤部队占了很大一部分。当非洲军改编为非洲军团之后,原来的非洲军成为军团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先后由路德维希·克鲁威尔中将和沃尔特·奈宁中将指挥。

  尽管非洲战事主要在陆地上进行的,但是空军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海军的岸防部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部队,为非洲军团的成功使了好大一把力。空军参战的部队包括第26驱逐机联队第Ⅲ大队、第27战斗机联队第Ⅰ大队、第26战斗机联队第7中队、第2俯冲轰炸机联队第Ⅱ大队,另外还包括第3夜间战斗机联队第1中队、第2夜间战斗机联队第2中队以及来自其他单位的成员。
  不同于那些在东线苦苦鏖战,并且遭受重大打击的战友,非洲军团的士兵一直装备良好。他们拥有专门的热带制服,而东线士兵却没有相应的冬季制服。早在德国刚刚开始介入地中海和中东事务的时候,即1940年7月,汉堡大学热带研究所就受命研发一系列的热带制服。到1940年年底,德国就已经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服装以供装备。

  这种热带制服基于一战时期德国殖民地部队军服的式样,被命名为M1940型热带制服。空军和海军制服的编号是M1941。其颜色大多为淡橄榄色,即偏绿的沙漠褐色。在英国这种颜色被称作咔叽色,在美国被称作深绿褐色。为了通俗易懂,我们暂且将其统称为“沙漠色”。最初使用这批制服的是部署在利比亚的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非洲军团的地面部队、空中部队和海军部队的制服互相之间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少区别。下面,我们分类别介绍一下非洲军团的专用制服装备

  太阳帽(PithHelmet)

  非洲军团地面部队的太阳帽是常规样式的,和我们见到的英军太阳帽没有太多区别。由经过压制的软木制作而成,外面为一层橄榄色的帆布。帽子内部边缘附近为绿色,而其他地方为红色。边缘上还用皮革装饰了一番。帽子上的金属徽标跟德国国防军钢盔的徽标是一样的,一边是德国的万字鹰徽盾章,一边是分布德国国家色红、银、黑三个斜条的盾章。它们通过背面的三个穿头与帽子连接。

  空军的太阳帽和陆军的在基本构造上完全一样,只不过外面铺的是一层沙漠色的帆布。另外,空军的展翅鹰标志代替了陆军的折翅鹰标志。这个展翅鹰和空军钢盔上的展翅鹰一摸一样,实际上是纳粹德国空军独有的标志。海军的太阳帽和空军的完全一样,除了徽章。

  尽管这种太阳帽分发得非常广泛,但是在部队当中却不大受欢迎。官兵们宁愿戴着战斗帽也不喜欢戴着这种遮阳帽。不过在后方的半官方场合,人们还是不得不戴着太阳帽。


  船形帽(Sidecap)

  非洲军团的船形帽是基于M38型战斗帽设计的,没有尖顶。主要的材料是橄榄色的布料和红色的棉布。在帽的两边,各有一个金属扣眼用来通风。这种船形帽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但是却很受装甲部队坦克乘员的欢迎。帽子前方中央的帽徽周围缠绕着一条细线,根据所属兵种的不同,细线的颜色不同。这些颜色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兵种色(Waffenfarbe)。

  空军的船形帽颜色与空军传统制服的蓝褐色是一样的。制作材料是轻便的沙漠色棉布。展翅鹰和万字的颜色是淡灰色机器缝制的,底板是沙漠色的。


  尖顶战斗帽(PeakedFieldCap)

  这种尖顶帽于1941年年中引入,是非洲军团官兵最为欢迎的一种帽子,也成为非洲军团的标志之一。它又称作“Afrikam_tze”,样式同尖顶滑雪帽以及山地部队的山地帽(Bergm_tze)差不多。其制作材料是轻便的帆布。帽舌较长,为眼睛提供了较好的保护。为了透气,帽子两边还各有两个金属扣眼。同船形帽一样,军官的战斗帽在接缝处以及前端也配有银白色的细线。早期的战斗帽在圆形国家色徽章周围有一个倒“V”型的细线,这个细线就是兵种色细线。后期的战斗帽于1942年9月8日取消了这条兵种色细线。军官的兵种色细线宽3厘米,将官的这条线是金色的。空军尖顶战斗帽的颜色是沙漠色的,而陆军战斗帽是橄榄色。海军的尖顶战斗帽其展翅鹰和万字是独特的金黄色。

  在沙漠地区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战斗帽的橄榄色很快就会褪色。因此,如果一顶战斗帽保持着原来的色泽,那么有可能它的主人是一名刚刚到北非的新兵。有趣的是,很多士兵故意将自己的战斗帽漂白以表明自己是一名老兵。


  热带大檐帽(TropicalPeakedCap)

  这种独一无二的帽子是比较少见的,只在非洲军团的空军部队里面才有,其他部队的大檐帽都是沿用传统的大檐帽,有些还是早期样式。这种帽子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大檐帽,在设计式样上也接近于标准的军官大檐帽(Shirmm_tze);但是所有的部分,包括那个很长的帽舌都是用沙漠色布料制作而成的。在这种大檐帽上没有兵种色细线或者军团特有的银色细线。不过在私下佩戴的时候,军官们通常将大檐帽的套索换成传统大檐帽的金色套索。

  这种帽子有一种绰号——“赫尔曼_梅耶”帽。这跟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_戈林有关。

  戈林曾经自夸说,如果有一架敌军的轰炸机能够深入德国境内,他的名字就改成“梅耶”。不知是否是非洲军团的战士们有先见之明,他们将戈林的这番话当成一个笑话,并以此命名自己的帽子。战争后期,德国空军力量大大减弱,盟军轰炸机在进入德国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戈林的这番话更是被当成了笑柄。

  标准的热带战斗上衣是基于M1933型传统制服设计的。这种上衣用轻便的棉布制作,样式为开领。共有四个口袋:两个在胸口,两个在下方。衣襟有五个橄榄色的金属纽扣,每个口袋还有扣子连接。所有的扣子都可以去除。上衣还有两个皮带扣。袖子可以通过纽扣松紧来加以调整的。后期的上衣取消了口袋上的褶皱。

  空军的热带上衣与陆军的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颜色为偏金黄的沙漠色,而陆军是橄榄色;第二,领口可以扣上。空军的上衣没有领章。军官通常将自己传统制服上的肩章佩戴在上衣上面。海军的热带上衣颜色比较杂,既有亮沙漠色的,也有咔叽褐的。扣子是海军式样的,即扣子中央有一个锚的图样。另外,海军热带袖子是不可以调整的。


  热带衬衫(TropicalShirt)

  热带衬衫由轻便的橄榄色棉布缝制而成。其样式为“套领”,前面有四个扣子,胸前有两个带褶皱的口袋。热带衬衫上面也有胸鹰和肩章,在穿戴的时候一般不会穿战斗上衣。在下发热带衬衫的同时还会下发一条橄榄色的领带,但是一般很少佩戴。空军的衬衫跟陆军的差不多,但是其颜色更偏向金黄。


  长裤(Trousers)

  长裤的种类主要有直筒式长裤和马裤。所有长裤的颜色都是橄榄色的。直筒式长裤里面隐藏得有一条布质的腰带,侧面有两个口袋,臀部只有一个口袋,前端还有一个表袋。一般而言,裤腿处都会用细线缠紧,以便能够插入靴子里面。另外,除了直筒式长裤,非洲军团的官兵也常常穿着马裤和短裤。例如将官们就喜欢穿着他们传统的腿侧带有红色竖条的传统马裤。不过直筒式长裤比马裤更实用一些。理论上而言,短裤在前线是禁止穿戴的。

  空军的长裤跟陆军的相比,区别在于更加宽松。在脚踝处有带子捆住裤腿。另外,左大腿处有一个很大的口袋。


  大衣(Greatcoat)

  大衣一般在北非的夜晚才会穿戴。非洲军团的热带大衣跟传统的德军大衣样式相近。只不过前者的颜色更深,呈微暗的褐色;而且不像传统德军大衣那样有带深绿色花边的领子,整套热带大衣的颜色都是一致的。大衣前排有两排橄榄色的纽扣,每排六个。背后有半截腰带,上面还有两个纽扣。


  军靴

  军靴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皮革和帆布。非洲军团的军靴主要有浅口式军靴和系带式高筒长靴。前者鞋帮在脚踝处,而后者的鞋帮就很长,因此一般配合马裤穿戴。鞋帮一般是用帆布制作的。鞋尖、脚背和鞋帮里面是褐色的皮革。另外,传统的黑色行进靴和高筒马靴也会看到。隆美尔本人就喜欢穿着黑色的高筒马靴。


  皮带

  非洲军团的制式皮带是很深的橄榄绿帆布制作的。皮带扣是铝制的,但是涂上了橄榄绿色,中央是橡树叶圈包围的雄鹰和万字。而实际上军官们更喜欢别着传统的双扣式褐色皮革皮带。装鲁格、瓦尔特手枪的套子也是褐色的。


  徽章标志

  北非的作战环境是非常艰苦的。这也造成了非洲军团的制服很容易受到损害。于是非洲军团的官兵们一般就会将传统制服上的徽章标志摘下来配在自己的热带制服上面。例如,军官们一般都愿意用传统制服上的金色的手工刺绣的领章和胸鹰来替代非洲军团式样的领章和胸鹰。另外,由于传统制服上的肩章是可以取下来的,因此大量的传统肩章也佩戴在了热带制服上面。就连将官同样喜欢将自己传统制服上所有的徽章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地热带制服上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非洲军团的徽章标志显得特别复杂。在此,我们只能做一番粗浅的介绍。


  国籍标志

  非洲军团所有军衔的官兵在制服相应的地方都有表明自己属于德国国防军的标志。这个标志包括帽子和服装上的展翅鹰和万字,以及帽子上的国家色徽章。空军的展翅鹰如前所述,不同于陆军和海军的展翅鹰。

  太阳帽上面的标志如上文所述,在帽子的两侧,是两个金属盾章。而船形帽和战斗帽的标志在帽子前端中央。除了沙漠色底面上淡蓝色的展翅鹰及万字以外,其下方还有一个由内至外呈红-白-黑的圆形徽章。徽章的底面也是沙漠色的。在空军大檐帽上面,国家色圆形徽章周围还缠绕有橡树叶,这种徽章可能是手工刺绣的,也可能是机器缝制的。但是偶尔大檐帽上面也没有橡树叶缠绕。另外,橡树叶两旁还有几条横杠,代表飞行之翼。

  服装上的国籍标志主要是右胸前的丝质展翅鹰。鹰的底色均为沙漠色,但是颜色有的是淡蓝色,有的是褐色。实际上就是军帽上的展翅鹰的放大版本。很多时候胸鹰下的万字会袖到前胸的口袋的袋沿上。


  军衔

  军衔包括肩章和领章。肩章的底色为沙漠色。士官及其以下军衔的肩章原料与服装的原料一致,边缘有兵种色滚线。非洲军团陆军肩章的花边是铜褐色的,海军是蓝色的。将官的领章还是1927年的式样,在热带制服上面没有什么改变。


  荣誉袖标

  官方版本的非洲军团荣誉袖标设立于1941年7月。在此之前,非官方的私人制作的袖标已经存在了。其底色为黑色,上有银灰色的机织“AFRIKAKORPS”字样。有些边缘有编织带,有些没有。

  官方版本的非洲军团荣誉袖标底色为沙漠色,中央为绿色横条,两边为铝色的边条。

  “AFRIKAKORPS”字样同样是铝色的。袖标宽3.3厘米,佩戴在右袖处。尽管分发非常广泛,但是在非洲佩戴却不多,因为在这里大家都有袖标,不值得夸耀。而非洲军团的官兵一旦离开北非,哪怕是休假的时候,他们也会把这个荣誉佩戴起来。因为这样,自己的荣誉才会体现出来。

  空军也有自己的非洲军团荣誉袖标。其底色为深蓝色,同样为3.3厘米宽,字样为“AFRIKA”,没有了“KORPS”。军官佩戴的袖标字样为手工刺绣的铝色;士官及其以下佩戴的袖标字样是机织银灰色。在空军的官方版本荣誉袖标设立之前,一些官兵甚至佩戴陆军的荣誉袖标。海军的荣誉袖标也只有“AFRIKA”几个字,而且是黄色的,不过军官的袖标上这些字样是金色的。底色也为深蓝色。

  另外,非洲军团还有一款作为奖章的袖标。我们暂且将它称作“非洲军团袖标奖章”。这款奖章于1943年1月15日开始颁发。作为一款战役勋章,一旦符合申领勋章条件者均可获得该袖标。获得这枚袖标的标准是在北非服役至少6个月。尽管如此,如果申领者在一次战斗中负伤,那么也可以不需满足6个月的条件。如果在服役期间由于热带疾病调离北非,只要服役3个月,也可以获得该袖标。对于该袖标的获得条件,曾经做过几次修改。1944年10月31日以后,该奖章不再授予。大约10万名参与了北非战役后期18个月战斗的人员都获得了该袖标。其中大部分是因伤或因病获得该袖标的。在该袖标的中央,绣着其名称“AFRIKA”,标准版的颜色是银灰色;这些字母位于两棵棕榈树之间,棕榈树的颜色也为银灰色。两棵棕榈树互为镜像——左边的树偏向右边,右侧的树方向相反。

  其他徽章标志

  大致而言,非洲军团的兵种徽章、军衔徽章都跟传统的徽章都完全一样。只不过在颜色上有所区别。其斜纹织物的底色为橄榄色,而传统徽章为深绿色或者田野灰;军衔V形臂章一般是铜褐色,而传统V形臂章是银灰色。其他德军的传统徽章,例如山地兵的雪绒花、党卫军的骷髅等,都在相应的地方涂上了沙漠色。

  另外,非洲军团一些特殊部队也有自己的徽章标志:

  第287/288特种部队(Sonderverband287/288):这两支部队是用来做特殊用途的部队。其中第287特种部队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勃兰登堡连。而288最初是准备协助伊拉克的拉希德?阿里发动反英起义的。起义失败之后,288特种部队被直接送往北非,由蒙顿上校指挥,属第90轻装师。它下属三个较小的营,总共有12个连。其中两个营的人员来自中东和非洲的德裔,第三个由阿拉伯志愿者组成。后来被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团。两支部队拥有同样的臂章。

  自由阿拉伯军团:伊拉克起义失败之后,德国人将那些纳粹的阿拉伯同情者在雅典附近集中,组建了“费尔米特种部队参谋部”(SonderstabFelmy)。该部于1942年1月改编为相当于连编制的“德意志阿拉伯教导营”(Deutsche-ArabischeLehrAbteilung)。这支部队通常被称作“自由阿拉伯军团”(FreiArabischeKorps)。他们身着德国非洲军团的制服,只是在右臂上佩戴有特殊的臂章。到1943年,该营拥有了三个连的编制,其中第二连的人员来自法国的北非殖民地。这也就是为何偶尔我们能够看到德军里面还有黑人士兵的缘故。这支部队并没有参加多少前线战斗,很多只是守卫工作。

  第756山地兵团:由于是山地步兵团,因此他们在帽子上以及右上臂佩戴有山地兵雪绒花标志的热带版本。如上文所言,这一徽章是在传统雪绒花徽章的基础上将底色改变为沙漠色而成:

  由于非洲军团独特的作战环境,分发给官兵们的全套单兵装备都作了特殊的处理。例如皮带、背带、储物袋、手枪套等等,都被加厚。金属制品,例如防毒面具罐,都被涂上了沙漠色。皮带扣也涂上了橄榄色。
关于制服的图片参见: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39&replyid=128031&id=128031&page=1&skin=0&Star=2
  北部非洲处于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间,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列强争夺的焦点。至20世纪初,法国占领了北非东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图尼斯,英国控制了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意大利抢占了中部的利比亚。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德军入侵西欧时见有利可图,便参加进来,在法国后背捅了一刀。墨索里尼作为古罗马帝国的后裔,一心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对法战争结束后,他眼见英国忙于保卫本土,其在北非的守备兵力十分薄弱,认为这是实现其狂妄计划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遂令伦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率50万意军于1940年9月13日发动了入侵埃及的攻势。意军的行动对英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为如地中海航道被掐断,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丘吉尔断然决定向埃及增兵。12月9日,得到加强的英军共5万人在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于将军指挥下发起反攻,至次年2月7日几乎全歼意军8个师,俘虏13万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希特勒并不希望墨索里尼在北非大动干戈,他的主要力量和兴趣集中在征服苏联的计划上。但在意军于北非发起进攻时,曾主动提出提供一个装甲师以示支援,被担心请客容易送客难的墨索里尼婉言谢绝了。意大利在北非扩大侵略的同时,又于1940年10月28日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意军入侵希腊干扰了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计划,这下他火了,赌咒发誓说不给意大利一兵一卒,并嘲弄意军在希腊和北非的失败是自作自受。1941年1月6日,英军攻占巴迪亚,希特勒开始着急起来。1月22日,远在西边的利比亚重要军港托卜鲁克陷落了。出于战略、政治、心理方面的原因,希特勒决定援助墨索里尼。他立即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第5轻装甲师启程后,再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并挑选隆美尔为军指挥官全面指挥这次远征。

  隆美尔大刮沙漠旋风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城。在视察完前线之后,他决心在的黎波里东边的锡尔特建立一道防线。2月底,第5轻装甲师的坦克团在的黎波里登陆后,隆美尔立即进行了宣传式的阅兵式。为迷惑英军,也为增强意军信心,他让坦克部队在向东驶去之前,围着检阅台转上好几圈。同时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和摩托车在这些”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敌机拍照,悄悄向东开去。

  丘吉尔在2月中旬英军占领班加西港后即指示韦维尔停止前进,把最大的兵力调往希腊,只留下澳大利亚第9师和第2装甲师守卫昔兰尼加。韦维尔已得知德军增援北非,但他认为德军现在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个加强坦克团。在他看来,德意军队在夏末秋初未必会发动进攻。

  隆美尔在指挥作战

  隆美尔命令第5装甲师指挥官施特莱彻将军率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轻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多公里。此前,隆美尔的进军只不过是改善自己的防御姿态,但轻易的成功和英军的过分谨慎使他改变了想法,他开始准备做非洲的征服者了。他在写给柏林的信中宣称: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他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的兵力极为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向英军发起进攻。3月31日,隆美尔攻陷了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2日占领了利比亚北部重要城市阿杰达比亚。

  原来认为德意方面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韦维尔慌忙下令英军全线撤退,以免剩余的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4月3日,英军放弃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并在撤退时炸毁了所缴获的4000吨意大利炸药,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4月4日,隆美尔的部队分路继续前进。此时,澳大利亚第9师正撤向滨海的德尔纳,英第二装甲师还滞留在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地域。隆美尔令第5装甲师加速挺进迈基利,而较小的一部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他又派第8机枪营攻占德尔纳,切断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道路,封锁巴尔比亚大道。4月8日,迈基利被施特莱彻的5装甲师攻克,英第二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被全歼,包括师长、旅长在内的3000英军被俘。同日,第8机枪营等部也攻克了德尔纳,英军司令尼姆及前任奥康纳等英军高级指挥官成了阶下囚。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占领了除托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攻占迈基利后,隆美尔就命令部队:不许休息,不得打扫战场,全速向托卜鲁克要塞挺进。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隆美尔来说,占领托卜鲁克,就获得了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国人来说,若丢掉托卜鲁克,就很难挡住隆美尔乘胜攻入埃及了。英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保留这一阵地作为“敌人的肉中刺”。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4月11日,窿美尔包围了托卜鲁克并发起进攻。由于隆美尔的兵力不及城内守军,英国人又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军力量,使他的补给出现极大困难。至5月9日,隆美尔的进攻仍未能得手,他到达北非后扬起的第一场沙漠旋风被挡在了坚固的托卜鲁克要塞前。

  丘吉尔欲举“战斧”

  与希特勒不同,丘吉尔把“北非翼侧阵地”看得几乎与大英帝国本土一样重要,所以在英军被逐出昔兰尼加后,他不顾本土部队装备不足的事实,断然决定增兵北非。5月12日,装载着238辆坦克的英国快速舰艇抵达埃及亚利山大港。韦维尔在得到增援后,在丘吉尔的敦促下,决定对隆美尔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其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丘吉尔对该计划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韦维尔比较谨慎,说他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到托卜鲁克以西”。担任这次进攻任务的是英第13军,辖有第4印度师和第7装甲师,拥有300辆坦克,246架飞机。而隆美尔的非洲军辖有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拥有150辆坦克,139架飞机,火炮数量也少于英军。

  德军用88毫米高射炮打来坦克

  隆美尔预料到英军会发动反攻,这一预料又被截获的英军电讯所证实。他抓紧时间加强了萨卢姆、哈勒法亚隘口、巴迪亚的力量。为了对付英军的马蒂尔式坦克,隆美尔把他手上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分成几组:其中一组4门部署在哈勒法亚,一组4门部署在哈菲德岭,其余4门部署在萨卢姆。88毫米高射炮可以在1800多米的距离内击穿马蒂尔式坦克,大大弥补了德军反坦克炮火之不足。此战后,一名被俘的的英军上校要求看看摧毁他的坦克的大炮,当他发现是88毫米高射炮时竟愤愤地说:“这太不公平了,竟然用打飞机的高射炮来打坦克。

  6月15日凌晨4点,英军兵分三路从利埃边境向德军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在右路,进攻哈勒法亚隘口外围阵地的英军坦克遭到了隆美尔部署在这里的4门88毫米高射炮的射击,19辆进攻坦克有15辆被击毁,这一路英军不得不撤了回去。从此英军士兵把哈勒法亚隘口称作“鬼门关”。在中路,英军以一个马蒂尔式坦克团为先锋,向卡普措堡挺进,一路没有88毫米高射炮构成的“坦克陷阱”,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对马蒂尔式坦克失去作用,德军第15装甲师第8坦克团在与英军坦克进行激烈的对射中也败下阵来。当日黄昏,中路英军攻占了卡普措堡。在左路,英军以装备巡逻坦克的第7坦克旅打头阵,企图包抄德军的翼侧,却在哈菲德岭落入德军的“坦克陷阱”,遭受重大损失后不得不退回原阵地。

  6月16日,隆美尔先发制人,令第15装甲师向卡普措堡猛烈反攻,同时让第5轻装甲师包围英军的左侧。拂晓进攻开始,但夺占卡普措堡的英军夜间加强了防御工事,拼命阻止德军坦克的突入。第15装甲师的进攻没有多大进展。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南线,第5轻装甲师突破了左路英第7坦克旅的阵地。隆美尔立即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赌注,电令第15装甲师只留下少数兵力扼守卡普措堡以北阵地,其余全部撤离卡普措堡,与第5轻装师一起插入英军侧翼,然后冲向哈勒法亚海岸。这样既可解出英军对哈勒法亚的包围,亦可切断英军整个远征军的退路。

  6月17日凌晨6点,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分别抵达了第一个指定目标,随之击败了英第7装甲师主力。隆美尔遂敦促两个装甲师大胆迅速地向哈勒法亚攻击。德军的行动完全出乎英军的意料之外,英军高级指挥官匆忙磋商了一下,就下令部队赶紧撤退。事实上占领卡普措堡的英军不待总司令部下令,便先行擅自撤出卡普措堡以免被包围。他们连忙烧毁了辎重,扔下伤兵不顾,几乎是死里逃生。

  英军全线退回了埃及境内,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战斧作战”没有砍倒隆美尔,却以失败告终。他在回忆录中悲哀地写到“17日这天一切都糟糕透了”。此役英军损失969人,坦克100辆。德意军损失678人,坦克62辆,其中完全被击毁的只有12辆。

  “十字军”沙漠逐狐

  “战斧作战”后,隆美尔被希特勒晋升为上将。他的非洲军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辖有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原第5轻装甲师改编)、第90轻型装甲师(新增)。加上意大利部队,隆美尔共有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师(多是装备低劣的部队),坦克450辆,飞机300架。

  丘吉尔决心向非洲增派更多的部队,重新发起进攻。他解出了韦维尔的职务,任命奥金莱克将军为英中东军总司令,并将北非部队统编为第8集团军,下辖第30装甲军和第13军。共有7个师,坦克900辆,飞机1000余架。英军进攻计划代号为“十字军远征”,计划目标是彻底打败隆美尔,将德意军驱逐出非洲大陆。

  “十字军远征”在1941年11月18日开始实施,当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次英军的攻击没有引起隆美尔应有的重视,他把英军的行动看着是一次威力侦察,只让第21装甲师迎敌。第二天,英军攻占了西迪雷泽格机场。11月20日晚,隆美尔终于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他不得不放弃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立即命令克鲁威尔的非洲军于21日向西迪雷泽格前进,“歼灭向托卜鲁克开进之敌”。22日,在88毫米高射炮的支援下,第21装甲师击溃了英军第4和22坦克旅,重新夺回西迪雷泽格机场。在另一翼,第15装甲师于晚间冲进英第7装甲旅阵地,大败该旅。

  23日,双方展开了最激烈的坦克战。非洲军军长克鲁威尔将坦克排成一字长蛇阵,大炮和88毫米高射炮与之一同前进,两个步兵团则乘坐卡车紧跟在坦克后面。德军坦克、大炮、步兵一齐向英军迎面扑去,英军的炮弹和子弹呼啸着从他们头顶上掠过,坦克遭到重创后仍拼命往前冲,步兵指挥官则笔直地站在卡车上以鼓舞士气,当指挥官被击中后马上由下一级军官接替,最后仅仅是一名上尉承担了全团的指挥。英军被这种无畏的气势震撼了,士气开始低落。克鲁威尔以蛮牛式的战术最终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和第1南非师大部。不过他自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坦克70余辆。尽管英第30军的损失比他大得多,但英军有大量的后备可以用来恢复实力,德国人却没有。

  24日,隆美尔在反击作战取得初步胜利后,决定对英第8集团军的后方发动一次猛烈奔袭,迫使英军全线溃退。这天一早,隆美尔亲率非洲军主力越过利埃边境向东挺进,以切断英军的退路。隆美尔的这一着棋引起了英军的恐慌,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汉准备下令全线撤退,但前来督战的英中东军司令奥金莱克将军却看到:“敌人在夺取局部战术主动时曾获得过暂时的成功,但战略主动权仍操在我们手中,我们正在进攻,而他们正在溃败,这种全面的主动必须不惜一切成本来保住”。他撤换了坎宁汉,任命里奇将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指挥英军继续向西进攻。26日,英军新西兰师重新占领了西迪雷泽格机场,托卜鲁克守军也突破了封锁线。代替隆美尔在后方指挥部指挥的威斯特发尔上校在联系不上隆美尔的情况下,直接给第21装甲师发电,令该师调头向托卜鲁克开进,攻击新西兰师的后方。当隆美尔得知情况后,他意识到第21装甲师过早的返回,意味着他孤注一掷的突袭的告终。奥金莱克的决策挽救了第8集团军,如果没有他的干预,英军的“十字军远征”就将以失败而告终。

  27日,隆美尔开始回援后方。11月30日,他重新夺了回西迪雷泽格,托卜鲁克又变成了一个孤城。不过隆美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2月初他向希特勒报称:已摧毁英军814辆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击落127架飞机,俘敌9000人。德军死亡473人,受伤1680人,失踪962人。其中包括一师指挥官和16名其他军官,同时还损失了142辆坦克和大批其他装备。隆美尔知道英军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而他的补给状况却不断恶化。12月4日至5日晚,隆美尔忍痛放弃了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围困,有组织地将部队后撤。1942年1月10日,隆美尔退回了他进入北非后的出发地卜雷加港,战线暂时稳定下来。

  沙漠狐卷土重来

  1941年底至1942年初,希特勒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德第2航空队开始对英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基地马尔他进行狂轰滥炸,德意海军在地中海中积极打击英国海军及其运输船,由意大利开往的黎波里的运输船可以畅通无阻地驶过地中海了。1942年1月5日,9艘商船在的黎波里安全靠岸,给隆美尔卸下了50多辆坦克和2000吨燃油,使非洲装甲兵团的坦克很快增加到150多辆。得到这些增援后,隆美尔悄悄地进行着反攻准备,他对自己的计划密而不宣,使意大利人和英国人都以为他准备继续撤退。

  1941年1月21日早6点,隆美尔收到希特勒的电报,宣布他的非洲装甲兵团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并授予他橡树叶奖章。隆美尔顿觉精神大振,兴冲冲地赶往前线,下令部队8点30分发起进攻。英军遭到突然打击,只得充忙应战,英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坦克。25日,隆美尔攻占了姆苏斯。这时,英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指挥官们正在没完没了的争吵。接着,隆美尔佯装进攻迈基利,当英军兵力被吸引到迈基利时,隆美却猛攻班加西。29日,班加西再次易主,隆美尔缴获大批战利品,其中包括1300辆急需的卡车。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被迫防放弃了迈基利,退往贾扎拉防线。

  以后三个月中,战线大致稳定在贾扎拉防线上。双方都在加强力量,积极准备向对方进攻。经补充后,隆美尔拥有560辆坦克、其中230辆是意大利过时的薄皮坦克。得到加强的英军有849辆坦克,其中近400辆是新近装备的美国格兰特式坦克。此外还有420辆可派来增援的坦克。

  隆美尔决定抢先动手,他的进攻计划是大胆而新颖的:以4个意大利步兵师和一个德国坦克营对贾扎拉防线发起正面进攻,而把装甲集团军的主力集中在贾扎拉防线南翼,然后北上绕到防线背后,这样可切断英军机动部队与其一线部队的联系,在防线背后进行突破。

  1942年5月26日晚,隆美尔发布行动命令。当英军的注意力被意军吸引时,隆美尔率主力突击部队乘夜色掩护急速迂回贾扎拉防线。第一天,隆美尔达成了战术突然性。因为英军一直以为他会从防线中央突破,没有及时向南翼调派装甲部队。但隆美尔并未能如愿以偿,没有冲到海边,从而切断贾扎拉防线上的那些师的后退。这天结束时,他离海边仍有近40公里,却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坦克。第二天,隆美尔继续北进,但进展很小,损失却很大。天黑时,他速战速决的企图已经失败,他只剩下150辆坦克可用了,而英军手里还有420辆。这是英军把隆美尔打翻在地的绝好机会,可惜英军并未能抓住战机。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没有集结起他的装甲部队,协同打击共同目标,也没花力气打击德军的补给线。

  危急之中,隆美尔用88毫米高射炮的和反坦克炮阻止东面英军的进攻,同时组织部队向西面的西迪穆夫塔撤退,企图在英军雷阵中撕开一个缺口,恢复与从正面进攻的德意部队的联系,以便恢复一条供应自己部队给养的主要路线。激战至6月1日,隆美尔终于在贾扎拉防线上的西迪穆夫塔英军阵地上撕开了一个宽10公里的缺口,打通了与后方的联系。英国人妄图堵住这个缺口,但里奇在使用兵力方面显得过于吝啬,只拿出一半的兵力。6月5日,英军发起进攻,但进攻重心未指向德意军重兵集结地,却误入了其反坦克炮阵前,70辆坦克中有50辆被毁。鉴于英军的攻势已失去声势,隆美尔遂于当日下午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将印度第10旅、英第22坦克旅的支援群及其后面的4个炮兵团包围起来。6月6日,隆美尔对该敌的围歼开始了,印第10旅,英军4个炮兵团被全歼,只有英第22坦克旅得以逃脱。

  接着,隆美尔又于6月10日攻占贾扎拉防线南端的比尔哈希姆,并于第二天从这里向北进攻。6月12日,德军两个装甲师将英第2和第4坦克旅包围。英第4坦克旅一开始就溃不成军,英第2坦克旅和赶来增援的英第22坦克旅也被迫撤退。激战至黄昏,英军损失了120辆坦克。6月13日,隆美尔乘胜进攻。到6月14日,只剩70辆坦克的里奇见大势已去,被迫把英军的残余部队拖出了贾扎拉防线,向埃及边界撤退。

  6月17日,隆美尔的部队进抵托卜鲁克要塞前,该要塞曾是他1941年的“肉中刺”。这一次隆美尔的进攻计划是:首先从西南面佯攻,吸引守军兵力。主力则扫过托卜鲁克,好向是准备向利埃边界方向追击一样,然后来个回马枪,集中在要塞的东南面,借夜色完成攻击部署。果然,英军对隆美尔的回马枪毫无防备。6月20日拂晓,在炮兵和空军的火力掩护下,德意部队从东南面向要塞发起了突然进攻。当日下午,非洲军攻占了托卜鲁克港并攻入城镇。6月21日,要塞司令克洛普率3.3万守军向隆美尔投降,隆美尔还缴获了足够3万人用上一个季度的物资和大量燃料。至此,隆美尔征服了整个昔兰尼加,实现了他进入非洲后的第一个目标。此时,隆美尔胸中的希望之火正熊熊燃起,征服昔兰尼加不过是跨过尼罗河的跳板,他要像亚历山大帝、剀撒、拿破伦一样征服埃及。

  6月22日,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这一年,隆美尔年仅51岁。


Unser Rommel
[mp=300,68,1]http://eri.ca/refer/wirsind2.MP3[/mp]
  阿拉曼战役失败以后,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不断向西撤退,在巧妙地避过了蒙哥马利的几次追击后,已经逐渐向非洲军团的增援部队汉斯·冯·阿尼姆(HansvonArnim)大将率领的在突尼斯的第5装甲集团军靠拢——在旁人看来,非洲军团已经是落日残烛,被盟军部队两面夹击最终全军覆没已经是迟早的事了。但是,“沙漠之狐”从来没有这么想,在两支盟军部队做向心运动而自己的部队在不断收缩靠拢时,自己其实已经享有了中央位置的战略利益——他们可以集中全力来打击任何一个对手。

  此时的隆美尔元帅因操劳过度,早以是一个病人,但作为一个进攻型的将领,他绝对不甘心以连续几个月的撤退作为自己非洲之行的结束礼;另外,隆美尔已经得知元首希特勒考虑用阿尼姆大将取代他在非洲作战德军的指挥权,因此,无论如何他也急需一场胜利来证实自己“沙漠之狐”是名不虚传的。在马雷特防线(MarethLine)非常有限的防御力量得到暂时的稳定后,隆美尔决定发动一个拿破仑式的两面攻击,以发挥所谓的“内线”理论——趁其中有一方面尚来不及救援之前,首先击败西面“初出茅庐”的美军部队,假使真的成功了,那么隆美尔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自己的老冤家——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因此,在非洲军团的精锐部队第21装甲师在1月底占领了费德隘口后(FaidPass),隆美尔制订了一个并不复杂的反击计划:运用手中仅有的装甲部队穿越西面的数个隘口,并向西北方向穿插,分割并消灭那些还是“菜鸟”的美国新手们。“美国人尚无实际战斗的经验,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好让他们产生一种深入的无法磨灭的自卑感”隆美尔元帅如是说。

  盟军方面,自从“火炬”行动以来,北非的形势就显得一片大好,从埃及开始东面英军便一路追击似乎显得“溃不成军”的非洲军团;从西面登陆的美第1集团军也在不断向突尼斯推进,两支庞大的盟军部队在不断地做向心运动,意图把非洲军团紧紧地包围住。然而,由于第8集团军小心谨慎的行动,蒙哥马利发动的招牌式的“正面作牵制进攻,从沙漠内陆作迂回运动以切断敌退路”的进攻却因种种原因被隆美尔巧妙地避过——一直追到了马雷特防线,由于地雷、补给线等各种问题,英军的进攻在这一线暂时延缓了。另一边厢,美军在突尼斯还没有站好,身经百战的德军第21装甲师已经攻破了费德隘口,获得了一个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的“跳板”——这次突击使盟军的高级指挥官可以猜到敌人是在发动一种什么形式的进攻,却无法猜到对方真正的主攻地点——他们把这个在费德隘口上的突击当作是一种分散联军注意力的行动,并相信主攻方向将会在丰杜克(Fondouk)附近——这一错误的判断充斥在美军的指挥官当中,致使第1集团军的司令安德森把美第1装甲师的坦克分成了两个战群,其B战群便保留在丰杜克后方充当预备队,大大的降低了自己的装甲力量。到2月13日为止,美第2军和友邻的法国第19军只是零星地布置在战线上,互相之间根本形成不了什么有效的呼应;第1装甲师也被分散使用……如此种种美军在西面错误的部署,将成为后来德军各个击破战术的牺牲品,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扬基”们,将为自己的无知付出宝贵的“学费”。

  整个进攻计划都很巧妙且效果将会出其不意,但很可惜的是,由于隆美尔当时无法掌握整个非洲轴心国部队的指挥权,其搭档阿尼姆将军对其进攻计划多次阻挠,不支持隆美尔的进攻计划——这为日后隆美尔无法把该战役从战术胜利引申到战略胜利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非洲军团埋下了最后一颗定时炸弹。

  于是,这场二战中德国与美国的首次交锋即将开始。

  隆美尔在14日那天已经要求齐格勒将军趁着黑夜尽量向斯贝特拉(Sbeitla)方向扩张,然而齐格勒却说他必须获得阿尼姆的批准才可以前进——德军由于指挥系统的不统一问题终于第一次暴露了,隆美尔已经不是轴心国北非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在行动中和阿尼姆同级,根本无法越权指挥阿尼姆的部队,而阿尼姆本人却极其不赞成隆美尔的进攻,认为他是冒险的,却更愿意让自己的部队向北面丰杜克一线进攻(那里正是美军主力所在)。于是,一直到2月17日,整整拖了两天,齐格勒的部队才向前推进25英里到达了斯贝特拉,并且遭到了美军早已集结好的部队的顽强抵抗。直到下午,美军的部队才开始撤退,德军部队进入了斯贝特拉。但到此为止,第10装甲师已经停止了它前往近在咫尺的凯塞林山口——阿尼姆全面反对隆美尔的冒险进攻,全面收回了他的第10装甲师。

  这边厢,南面隆美尔亲自率领的部队快速的推进,15日占领了加夫萨(Gafsa),留下了门顿上校的288特别部队(著名的非洲坦克精锐团)后,17日又前进了50英里,穿过了菲里阿纳(Feriana),并占领了美军的泰勒普特(Thelepte)机场。这时,也就正好是北面第10装甲师占领斯贝特拉前不久,隆美尔的联合作战才应该正式开始(两支部队夹击凯塞林山口),但由于阿尼姆的不配合,使行动再次延误。

  于是,一个有趣的插曲出现了,隆美尔决定把他进攻的建议呈送给墨索里尼——后者其实迫切希望能获得一次胜利,以增强其在国内已经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同时,隆美尔最亲信的参谋长拜尔莱因也说服了在突尼斯的空军指挥官,使他们同意支援这个计划。然而时间在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浪费,直到18日的午夜罗马方面才来电准许继续进攻并把第10和21装甲师的指挥权都交给了隆美尔。不过可笑的是,这个“继续进攻”的命令却规定应向北进攻塔莱(Thala)和勒凯夫(LeKef),而不是向西北穿过特贝萨(Tebessa)——按隆帅的话说,“这是一种惊人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近视”——这样的进攻正好是敌军的正面,将会和敌主力部队撞个正着。但同时,这个可笑的命令又表述得模棱两可,以至有为自己的目标服务,钻空子的机会。

  但无论怎样,部队必须先拿下重要的山口——凯塞林隘口。2月19日,虽然第10装甲师的调动被阿尼姆一再延误,德军部队还是于墨索里尼的进攻命令下达几个小时后,以3个营的微弱兵力进攻了凯塞林山口。防守该山口的美军部队是斯塔克上校(ColonelStark)的混合部队。由于防守的一方缺乏协调,到黄昏时德军已在某些点上渗入。此时,如果第10装甲师能够投入更多的兵力,也许战斗的效果将会更好,然而,到夜间为止第10装甲师所赶到的兵力只有1个坦克营、2个步兵营和1个机车营,而剩余的几乎半个师包括501重坦营在内,仍然扣留在阿尼姆手里。

  直到20日下午,隆美尔才能对凯塞林隘口发动集中的进攻——包括一个意大利营的5个营发动了全面的突击,并迅速地突破了敌军的阵地。在遭到只有一个营(一个坦克连、一个步兵连和一个野炮连)不到的英军顽强抵抗,损失了11辆坦克后,突入了谷地纵深,凯塞林隘口终于成功占领了。此后,隆美尔向塔莱和特贝萨两个方向派出了搜索支队,目的是使盟军在预备队的调动上感到困难,同时还想夺取在特贝萨美军的巨大补给仓库,迫使美军撤退(这是他自己原定的计划)。同时,邓费准将(Brigadier-GeneralCharlesDunphie)的英军第26坦克旅(2个坦克团和2个步兵营)已经从塔莱向南移动,在距离凯塞林隘口约10英里的地方构筑了阵地。此时的盟军远想不到其实德军的兵力已经比他们想象中要弱得多。

  2月21日上午,隆美尔犹豫了,他决定停止前进,他预计21日盟军会有一个反击。然而,这是一个代价沉重的错误。那天并没有出现反击,恰好,盟军由于估计德军的部队数量十分庞大,增援部队在一天内均已赶到,使得原本在数量上已经占了劣势的德军现在处境更为困难。

  这时,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经过从阿尔及利亚西部4天800英里的急行军,美第9步兵师的炮兵营出现在了通往塔莱的大陆上,并于21日花费了一夜的时间做准备。22日凌晨,当德军的坦克开始向塔莱推进时,就遭到了这支炮兵部队的炮火打击,这一打击极大的鼓舞了盟军的士气,并且坚定了邓费准将率领的不断向北撤退的英军部队抵抗的决心。更重要的是,炮兵的猛轰使隆帅和指挥塔莱突击部队的福里茨·冯·布罗伊将军确信,盟军主力援军已经到达,14日以来的突袭效果已经失去。

  22日上午,德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向塔莱的进攻,但已经收效甚微,相反,严重的损失已经使他们吃不消,而在个地区的美军,兵力远比他们强大。

  那天下午,隆美尔与飞来前线视察的凯塞林获得一致的结论,认为再继续进攻已无力可图,而且非洲军团兵力薄弱,已经十分疲惫,有随时遭到反击的危险。于是,非洲军团开始分段撤退。

  据不完全统计,战役中德军造成美第2军6300名士兵死亡、受伤或失踪,俘获了4026人;摧毁了183辆盟军坦克,194辆半履带式装甲车,512辆各式车辆。

  至此,为期6天的凯塞林山口战役结束了。
一支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