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访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5:23
问:你幼年时在四川马尔康地区生活,当时的阅读状态是怎样的?哪些作家和书籍对你的影响最大?
答:我生活在马尔康下面的乡村,属于藏语里的嘉绒方言区。我们在家说藏语,学校里学习汉语。那时没有双语学校。学校里只有两三个汉族老师,二三十个藏族学生,能看到《人民日报》,居然还有《参考消息》。初中毕业后我就回乡务农。真实的经历使得我非常厌恶所谓的知青文学,城里的知青下乡就是受苦,就值得叽叽歪歪,那我们出生在农村的人,难道就不是受苦?抑或我们命该受这样的苦?知青文学在本质上就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作了贵贱之分,认定城乡差别是天然正确的,对知青的遭遇充满同情,但对当地百姓更为悲惨的命运却非常漠视,这非常荒唐,充满偏见。
那时的教育并应该没有给学生提供什么好的世界观,我都是自己找书来读。但当时资源有限,我喜欢的作家和书籍与自己成长的过程有关。年轻时我喜欢过海明威和托尔斯泰。当时国内流行的是伤痕文学,控诉多,但很少反思。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Resurrection)时非常震惊,聂赫留道夫和玛丝洛娃居然用那样的方式获得新生。这种宗教和道德上的复活,完全超越我当时的认知。再比如,海明威,今天看来,他塑造的硬汉形象有些矫情,但是,跟当时的知青文学比起来,真是响当当的男子汉。我读了海明威,就对当时中国文学里泛滥的抒情厌倦了。
问:你是如何跨越汉语与藏语之间的距离的?你最著名的作品《尘埃落定》最早是用汉语写的还是用藏语写的?
答:我的语言能力不错,我说普通话时四川口音就不重。可以说,两种语言对我的影响都很大。我在藏语地区长大,但上学就开始学习汉语,这两种语言都是我的母语。写作肯定是汉语主导,但在写与西藏相关的作品时,我会经常用藏语思维。《尘埃落定》的写作过程中,有时用汉语写不下去,就在脑子里用藏语构思,然后翻译,里面有些句子有非汉语的痕迹。
汉语是极其丰富的语言,我正在读的佛经,很多是魏晋南北朝时引进,佛经的翻译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汉语的反切注音、四声的确立、词汇、新造字词等都跟佛经的翻译相关。在我看来,汉语发展至今,不是某个民族的语言,而是一种多元共建的公共表达空间。“汉语”字面意思是汉族的语言,这个意思在当下显得过于狭隘。其实还在有更好的提法:国语、华语。这些新提法能够让更多的人找到亲近感和凝聚力,跨越了民族和国界。
我反对普通话在文学作品中的至高地位,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的作品,带方言特征的作品在语言质感上明显水平高,普通话太平淡,而且普通话的基础北方方言本身就比较贫乏。从创作实践来说,如今南方作家的成就超越北方作家。
问:你个人的情感更多来自哪个民族?
答:不能抽离语境说民族,人的感情实际上来自地区,通过家庭和家族建立的地区概念。
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多爱家乡的陈词滥调?如果把我们被歌唱的家乡都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会发现无论是否适合人类居住,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全被这些陈词滥调占领,实际上,至少有一半地方是穷山恶水,显然至少有一半人在撒谎。我们在书写中,在歌唱中,说了多少自欺欺人的话?
我知道你想问民族问题。从建国至今天,中国的经济政策变化最大,甚至政治制度都有一定的变化,要说是唯一没有丝毫变化的,就是民族政策。中国当初是跟随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将中国的民族粗放地划分为56个,且不说这种划分法是否科学,我最反感的是,至今还要在各种户籍和表格上填写自己的民族,这完全是人为阻碍民族的融合,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被提醒你的民族是什么?如果你的父母来自不同的民族,那你必须在其中选择一个,否定另一个。将少数民族学生选到汉族学校进行教育,也许初衷不错,但是,那些学生们到汉族地区后集中在一起圈起,反而比在民族聚居地更加抱团,更加不愿意自由地融合,本来可以平等参与竞争和自由发展的机会被剥夺了,不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这些过渡性的政策,居然60多年了也没改变,现在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西藏地区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在美国时,去印地安那大学的藏学中心参观,那是美国很大的藏学基地,里面有个展览,照片上都是破破烂烂的乡村学校。我问他们,西藏解放前,有没有这样一所学校的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当初上学时的水平,现在这种规模的学校,已经基本上见不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一直在援建,而对当地文化的破坏,可能还没有对自己汉文化的破坏大吧。我们还留有布达拉宫,汉人自己的东西还有几样留下来?我一直认为,中央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不是针对某个民族,而是这个政府的水平,就是这么低下。西藏目前的问题,更多的是城市与乡村、中心与边缘的问题。这个,只能寄托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慢慢来。
问:你最喜欢藏族文化中的哪个部分?而汉文化中又最喜欢哪个部分?
答:我最喜欢自然状态下,非宗教状态下的藏文化,那里有非常完整的大山大水,我常在那里露营。
外人总是首先想到西藏的宗教信仰。西藏有200万人口,其中30-40万是汉人。藏族中有6万是完全不事生产的僧侣,这个数字已经高于西藏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育人数的5万。这些僧侣全是青壮士年。想想西藏劳动力之缺乏吧。僧侣比学生人数多,你让它怎么发展?吐蕃历史上非常强大,一直打到了长安城。有几支军队能打到长安城?但唐代佛教传入后,西藏的发展基本停滞了。宗教力量太大的地方,不可能现代化。
我坚决反对西藏独立。独立的西藏,以这种自然条件,根本不可能独立生存下去,只能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这样国家有什么意义吗?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曾经那么狂热鼓吹津巴布韦的独立与自由,但真正取得独立与自由后的津巴布韦是什么样的状况?难道是多丽丝·莱辛心目中的理想所在?
而汉族文化中,我最热爱的,就是它的语言文字。古典诗词,极富情趣。中国古典文学对语言的训练效果极强,但现代白话文很粗陋。
问:周作人说过一句话:不要轻易带人进入书房,因为这会让人一下子把你看透。假如你带我们去你的书房参观,书架上会有什么书让我们感到喜出望外吗?
答:周作人说过这句话吗?我没有读到过这句,但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带一个人进书房,把等于是把主人所有的思想资源都现出来了。这是一种非常隐秘的资源。现在的人读书,常常是为了某个沙龙,为了与别人对话,太揣摩潮流了。
我读书进入到某个境地,只读自己的,与文学界、知识界流行的书有距离。一开始还怕自己被孤立,现在觉得无所谓。我既不是党员,也没有加入其他民主党派。我就是我自己。
我的书房中,没有特别仔细地分过类,但肯定是外国书比中国的多。中国的基本都是古典的。
问:你目前在读哪类书?
答:我不会开书单,只是讲讲我自己目前在读的书。当下民族主义在世界各地都很高涨,我自己的关注点也在此,在写此类作品,最近读的都是这类书。比如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我还在读塞尔维亚、巴基斯坦、印度作家的书,如奈保尔、库切等人。佛经也在读。而中国古典诗词则是我反复读的,对我的语言感觉是个训练。我最喜欢《诗经》、杜甫和苏轼,特别是后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达到极致高度。
问:你案头书桌上一般放置哪类书?
答:一般都是耐读的,中国古典的,不需要思考,比较轻松愉悦的,比较安静的。我可以给你看看我书包里现在正在读的书:《妙法莲华经》、《魔鬼诗篇》(The Satanic Verses),这本书是我好不容易搞到的台版、《林钦差与鸦片战争》、《LSD——我那惹事生非的孩子》(LSD,My Problem Child)。我不给人开书单,只是正好读到这几本。
问:你作品的语言瑰丽,场景也如此,你天性对美敏感吗?
答:中国人生活中的美消失得很快,对我来说,我无法忍受文字的粗陋,中国人对传统最大的背叛就是语言。《诗经》多么优美、雅致、庄重,但现在一切都很粗鲁。如今开始重建,无论是文化还是思想上,回是回不去的,但重建是必需的。《论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儒家文化就是以德服人。慢慢重建吧。
问:假如安排你去采访一位作家,你最想采访哪位?想了解他的什么?
答:我不想采访作家,我就是个作家,对同行好奇心不多,我宁可采访一位球员或者妓女。
我对作家的好奇心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了解作家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那是作家真实自我的全面呈现。
问:有没有哪些书是你想读但读不下去的?
答: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还能读,比如《都柏林人》(Dubliners),他的长篇读不下去。普鲁斯特也读不下去。
《红楼梦》读一两遍就够,这书被神化了。《三国演义》、《三国志》本来讲历史规律,但都被读成权谋术。
难道只有长篇才能成为经典,其实我更喜欢《聊斋志异》这样的短篇。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能力较弱,其营养在于它的抒情达意。
问:你做过《科幻世界》的总编辑,中国科幻小说近年来比较热,特别是最近《三体》获了雨果奖,你觉得这对中国的科幻水平整体会有提高吗?
答:作为类型小说,科幻小说的写作其实是有难度的。中国的科幻小说10多年前刚兴起,但后来迅速就没落了。因为读者受消费浪潮影响,实际上目前最热的是玄幻类,而不是科幻类。作者和读者的科学素养都不高,也没有现实的验证。读者读科幻小说,不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就是纯粹消闲。某几本书的突然走红,对中国的科幻类型文学的整体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

http://m.guancha.cn/culture/2015_11_04_339986.shtml问:你幼年时在四川马尔康地区生活,当时的阅读状态是怎样的?哪些作家和书籍对你的影响最大?
答:我生活在马尔康下面的乡村,属于藏语里的嘉绒方言区。我们在家说藏语,学校里学习汉语。那时没有双语学校。学校里只有两三个汉族老师,二三十个藏族学生,能看到《人民日报》,居然还有《参考消息》。初中毕业后我就回乡务农。真实的经历使得我非常厌恶所谓的知青文学,城里的知青下乡就是受苦,就值得叽叽歪歪,那我们出生在农村的人,难道就不是受苦?抑或我们命该受这样的苦?知青文学在本质上就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作了贵贱之分,认定城乡差别是天然正确的,对知青的遭遇充满同情,但对当地百姓更为悲惨的命运却非常漠视,这非常荒唐,充满偏见。
那时的教育并应该没有给学生提供什么好的世界观,我都是自己找书来读。但当时资源有限,我喜欢的作家和书籍与自己成长的过程有关。年轻时我喜欢过海明威和托尔斯泰。当时国内流行的是伤痕文学,控诉多,但很少反思。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Resurrection)时非常震惊,聂赫留道夫和玛丝洛娃居然用那样的方式获得新生。这种宗教和道德上的复活,完全超越我当时的认知。再比如,海明威,今天看来,他塑造的硬汉形象有些矫情,但是,跟当时的知青文学比起来,真是响当当的男子汉。我读了海明威,就对当时中国文学里泛滥的抒情厌倦了。
问:你是如何跨越汉语与藏语之间的距离的?你最著名的作品《尘埃落定》最早是用汉语写的还是用藏语写的?
答:我的语言能力不错,我说普通话时四川口音就不重。可以说,两种语言对我的影响都很大。我在藏语地区长大,但上学就开始学习汉语,这两种语言都是我的母语。写作肯定是汉语主导,但在写与西藏相关的作品时,我会经常用藏语思维。《尘埃落定》的写作过程中,有时用汉语写不下去,就在脑子里用藏语构思,然后翻译,里面有些句子有非汉语的痕迹。
汉语是极其丰富的语言,我正在读的佛经,很多是魏晋南北朝时引进,佛经的翻译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汉语的反切注音、四声的确立、词汇、新造字词等都跟佛经的翻译相关。在我看来,汉语发展至今,不是某个民族的语言,而是一种多元共建的公共表达空间。“汉语”字面意思是汉族的语言,这个意思在当下显得过于狭隘。其实还在有更好的提法:国语、华语。这些新提法能够让更多的人找到亲近感和凝聚力,跨越了民族和国界。
我反对普通话在文学作品中的至高地位,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的作品,带方言特征的作品在语言质感上明显水平高,普通话太平淡,而且普通话的基础北方方言本身就比较贫乏。从创作实践来说,如今南方作家的成就超越北方作家。
问:你个人的情感更多来自哪个民族?
答:不能抽离语境说民族,人的感情实际上来自地区,通过家庭和家族建立的地区概念。
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多爱家乡的陈词滥调?如果把我们被歌唱的家乡都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会发现无论是否适合人类居住,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全被这些陈词滥调占领,实际上,至少有一半地方是穷山恶水,显然至少有一半人在撒谎。我们在书写中,在歌唱中,说了多少自欺欺人的话?
我知道你想问民族问题。从建国至今天,中国的经济政策变化最大,甚至政治制度都有一定的变化,要说是唯一没有丝毫变化的,就是民族政策。中国当初是跟随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将中国的民族粗放地划分为56个,且不说这种划分法是否科学,我最反感的是,至今还要在各种户籍和表格上填写自己的民族,这完全是人为阻碍民族的融合,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被提醒你的民族是什么?如果你的父母来自不同的民族,那你必须在其中选择一个,否定另一个。将少数民族学生选到汉族学校进行教育,也许初衷不错,但是,那些学生们到汉族地区后集中在一起圈起,反而比在民族聚居地更加抱团,更加不愿意自由地融合,本来可以平等参与竞争和自由发展的机会被剥夺了,不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这些过渡性的政策,居然60多年了也没改变,现在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西藏地区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在美国时,去印地安那大学的藏学中心参观,那是美国很大的藏学基地,里面有个展览,照片上都是破破烂烂的乡村学校。我问他们,西藏解放前,有没有这样一所学校的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当初上学时的水平,现在这种规模的学校,已经基本上见不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一直在援建,而对当地文化的破坏,可能还没有对自己汉文化的破坏大吧。我们还留有布达拉宫,汉人自己的东西还有几样留下来?我一直认为,中央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不是针对某个民族,而是这个政府的水平,就是这么低下。西藏目前的问题,更多的是城市与乡村、中心与边缘的问题。这个,只能寄托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慢慢来。
问:你最喜欢藏族文化中的哪个部分?而汉文化中又最喜欢哪个部分?
答:我最喜欢自然状态下,非宗教状态下的藏文化,那里有非常完整的大山大水,我常在那里露营。
外人总是首先想到西藏的宗教信仰。西藏有200万人口,其中30-40万是汉人。藏族中有6万是完全不事生产的僧侣,这个数字已经高于西藏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育人数的5万。这些僧侣全是青壮士年。想想西藏劳动力之缺乏吧。僧侣比学生人数多,你让它怎么发展?吐蕃历史上非常强大,一直打到了长安城。有几支军队能打到长安城?但唐代佛教传入后,西藏的发展基本停滞了。宗教力量太大的地方,不可能现代化。
我坚决反对西藏独立。独立的西藏,以这种自然条件,根本不可能独立生存下去,只能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这样国家有什么意义吗?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曾经那么狂热鼓吹津巴布韦的独立与自由,但真正取得独立与自由后的津巴布韦是什么样的状况?难道是多丽丝·莱辛心目中的理想所在?
而汉族文化中,我最热爱的,就是它的语言文字。古典诗词,极富情趣。中国古典文学对语言的训练效果极强,但现代白话文很粗陋。
问:周作人说过一句话:不要轻易带人进入书房,因为这会让人一下子把你看透。假如你带我们去你的书房参观,书架上会有什么书让我们感到喜出望外吗?
答:周作人说过这句话吗?我没有读到过这句,但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带一个人进书房,把等于是把主人所有的思想资源都现出来了。这是一种非常隐秘的资源。现在的人读书,常常是为了某个沙龙,为了与别人对话,太揣摩潮流了。
我读书进入到某个境地,只读自己的,与文学界、知识界流行的书有距离。一开始还怕自己被孤立,现在觉得无所谓。我既不是党员,也没有加入其他民主党派。我就是我自己。
我的书房中,没有特别仔细地分过类,但肯定是外国书比中国的多。中国的基本都是古典的。
问:你目前在读哪类书?
答:我不会开书单,只是讲讲我自己目前在读的书。当下民族主义在世界各地都很高涨,我自己的关注点也在此,在写此类作品,最近读的都是这类书。比如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我还在读塞尔维亚、巴基斯坦、印度作家的书,如奈保尔、库切等人。佛经也在读。而中国古典诗词则是我反复读的,对我的语言感觉是个训练。我最喜欢《诗经》、杜甫和苏轼,特别是后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达到极致高度。
问:你案头书桌上一般放置哪类书?
答:一般都是耐读的,中国古典的,不需要思考,比较轻松愉悦的,比较安静的。我可以给你看看我书包里现在正在读的书:《妙法莲华经》、《魔鬼诗篇》(The Satanic Verses),这本书是我好不容易搞到的台版、《林钦差与鸦片战争》、《LSD——我那惹事生非的孩子》(LSD,My Problem Child)。我不给人开书单,只是正好读到这几本。
问:你作品的语言瑰丽,场景也如此,你天性对美敏感吗?
答:中国人生活中的美消失得很快,对我来说,我无法忍受文字的粗陋,中国人对传统最大的背叛就是语言。《诗经》多么优美、雅致、庄重,但现在一切都很粗鲁。如今开始重建,无论是文化还是思想上,回是回不去的,但重建是必需的。《论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儒家文化就是以德服人。慢慢重建吧。
问:假如安排你去采访一位作家,你最想采访哪位?想了解他的什么?
答:我不想采访作家,我就是个作家,对同行好奇心不多,我宁可采访一位球员或者妓女。
我对作家的好奇心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了解作家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那是作家真实自我的全面呈现。
问:有没有哪些书是你想读但读不下去的?
答: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还能读,比如《都柏林人》(Dubliners),他的长篇读不下去。普鲁斯特也读不下去。
《红楼梦》读一两遍就够,这书被神化了。《三国演义》、《三国志》本来讲历史规律,但都被读成权谋术。
难道只有长篇才能成为经典,其实我更喜欢《聊斋志异》这样的短篇。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能力较弱,其营养在于它的抒情达意。
问:你做过《科幻世界》的总编辑,中国科幻小说近年来比较热,特别是最近《三体》获了雨果奖,你觉得这对中国的科幻水平整体会有提高吗?
答:作为类型小说,科幻小说的写作其实是有难度的。中国的科幻小说10多年前刚兴起,但后来迅速就没落了。因为读者受消费浪潮影响,实际上目前最热的是玄幻类,而不是科幻类。作者和读者的科学素养都不高,也没有现实的验证。读者读科幻小说,不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就是纯粹消闲。某几本书的突然走红,对中国的科幻类型文学的整体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

http://m.guancha.cn/culture/2015_11_04_339986.shtml
一个敢说实话的人
对传统文化的观点我支持
不完全赞同,但是能说的是里面很多说法和我的思维一样,比如三国不是权谋,而是历史规律。说真的,这样的才是明白人。

不过其实汉族文化里面最有价值的是先秦历史,还有哲学,学说。文艺反而比较次要。这也是之所以为一个文明的原因。自产,天生(指从自我去思考世间万物,而不是泊来的思想体系往自己头上套)。

其实说白了,文艺这些带着人类主观审美和意愿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差别的。中华民族,不就是建立一个思想价值观趋近的群体么?所以说不是汉文化要说出是华语  国语,而是中华文化以汉文化的这种价值观,哲学为核心,其他文化是并存的关系(脱离思想,以单纯的文艺来展现。)
这也就是和ysl所不容的关系。矛盾不可协调。而藏传佛教主要还有一些共同点。举个这样的例子,你有你的艺术,我有我的艺术,就像吃喝,我没必要破坏这些东西,但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呢?这就划分了不同的根本利益群体。
阿来更多是一个商人
在茅盾文学奖作家里面他不是最好的
这世界没有一种语言是粗俗的,觉得粗俗是因为你不小心落在一群粗俗的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