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访谈:我们藏族必须往前走 老百姓在意的都是民生问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13:46
转自h tt p://w ww.nhj d.net /thread-1 3853-1-1.html
写一本新书,所谓现实题材,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开写的时候有新鲜感,但写着写着,发现这些所谓新事情,里子都很旧,旧得让人伤心。索性又钻到旧书堆里,写旧事。又发现,这些过去一两百的事,其实还很新。只不过主角们化了时髦的现代妆,还用旧套路在舞台上表演着。——阿来

(本文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阿来说起过一个西藏的红绿灯笑话:城市里突然有了红绿灯,藏民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过路口。执勤的警察说:你眼睛瞎了吗?闯红灯的藏民:我怎么眼睛瞎了?警察:这里有灯你没看见吗?这个藏民:你们眼睛才瞎了,白天你点什么灯。
“你建红绿灯,有没有给他们开过培训课,帮助他们怎么过红绿灯?”阿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4年,阿来新书《瞻对:终于融化的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出版。
瞻对,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铁疙瘩”,地处康巴藏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历史上,清朝政府七次发兵,民国时期,川藏地方政府谈谈打打,争夺此地。过去两百多年,清朝军队、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当地土司武装,多次征讨,瞻对从未被彻底征服过。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来后,瞻对和平解放。
在阿来看来,瞻对的历史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典型样本,背后折射的是汉藏问题是如何演变的。
阿来的母亲是藏族,父亲是回族。2000年,《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阿来一夜成名,成为获奖的首位藏族作家。2006年,阿来辞去《科幻世界》主编职务,调入四川省作协。如今,阿来已经是四川省作协主席和成都市文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
他一直不愿意被称为“藏族作家”、“少数民族”,因为文学的好坏,不能因为作家的民族划分。

在阿来看来,老百姓需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房子盖得漂亮点,电话、电视、自来水有没有通,教育、医疗、养老能不能免费,内地最好的教师能不能来西藏任教。 (阿来供图/图)
《尘埃落定》涉及土司制度瓦解的必然性,“但问题是,推翻了土司制度以后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制度,让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幸福、快乐?真正麻烦的事情在后面。”
接下来的《空山三部曲》,是6个中篇小说组合起来的长篇,他本来想写藏区乡村的编年史,但是找不到一个故事的架构,“结构的选择也对应了社会现实。中国农村在这几十年的变化,整体性被破坏了,目前就是一个破碎农村,要找一个自始至终贯穿小说的这种人物都不存在。”
新出版的“瞻对”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写的是历史上“政府”对瞻对几次出兵、征服、失败的反复。
“每隔几十年,这样的事件就重复循环,连大臣上报的文书都差不多,土司、山大王也没什么进步,不管是谁路过是谁管治康巴藏区,哪里有钱就去哪里抢,然后又是打仗。体制酝酿腐败,人才选拔劣胜优汰,慢慢地发展到最后,吏不能治、兵不能战。”阿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从2012年至2014年,南方周末记者三次专访阿来,他说:“我的写作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西藏。我生活在藏地,写的历史往事,但动机是针对了当下的现实。”
2013年底,四川省委统战部官网发表了“瞻对”获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的消息,文中援引了人民文学奖评委会的观点:“在这部厚重的作品里,作家带着对现实的深思去打捞历史记忆,将近些年来兴起的非虚构文体由现实延伸到了历史。也有评论家指出,这部作品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耐心,但对于文学史而言,这是非虚构写作史上不容忽视的力作,作者花大气力去书写民族史诗让人心生敬意。”
阿来也收到了由四川省委统战部转交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写给阿来的信。信中说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无党派人士,您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统一战线事业做了很多工作。”
瞻对问题是值得分析的样本
南方周末:《瞻对:终于融化的疙瘩》从清朝写到新中国成立,由瞻对问题引发中国地方治理问题。下笔缘起是什么?
阿来:完全是意外。几年前,为写《格萨尔王》,我去了西藏很多地方收集资料,到了新龙县,听当地人讲贡布郎加的故事。这个土司刚一出生,就有喇嘛说他是恶魔出世,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服清朝治理,不理西藏地方政府,不睬宗教势力,还抢夺其他土司的地盘,连过路的清兵也抢,不怕打仗,特有传奇色彩。
开始想写个短篇,随着史料增多,官府的正史、民间传说、寺庙记载,最后收集的资料已经足够写个长篇了。真实的材料太丰富,现实的离奇和戏剧性,用不着我再虚构写成小说了,历史材料比小说更有力量。
南方周末:瞻对对西藏历史有什么标志性的意义吗?
阿来:我查完地方志,听了当地传说,包括后来翻译的文献史料,发现贡布郎加和藏区其他地方的故事很相似。
土司都是山大王,仗着山高地险,谁都不怕,谁都敢抢,结果惹了驻藏官兵,清廷地方官员觉得没面子,上报朝廷求清剿,皇帝同意后拨款出兵征讨,不同级别的官员为把银子洗到自己口袋,把打仗变成了敛财之道,不断谎报军情。结果这个人口只有两三万人的地方,清朝政府打了七次,每次派的军队超过当地人口,硬是打了近两百年,也未征服这个地方。
后来到了民国,瞻对还是乱成一团,山高皇帝远,光军队就有清朝留下的边军,民国成立后地方川军,受英国殖民地支持的藏军,还有原来一些东山再起的土司武装,大寺院自行组织的武装队,反正各派为了自家的利益,还是打来打去,战事频繁,直到1932年刘文辉部击败藏军,这片土地才消停一会。后来新中国成立,1950年解放军十八军靠一个排,仗都没打就解放了整个瞻化(1916年瞻对更名为瞻化)。

阿来编剧的影片《西藏天空》,从2009年开始筹备,按出品方的说法,到得到放映许可证,历时近5年。其中剧本创作花了3年,“前后有7位作家,写了十六七稿。”2014年4月影片在上海首映,影片讲述了两位身份悬殊的西藏青年40年的恩怨情仇,试图折射西藏现代史上激荡风云、沧桑巨变。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南方周末:历史总是不断重复。
阿来: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管是多古远的历史,都是为了观照今天的现实。我写的是历史题材,但它要回答今天的问题。
瞻对的历史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典型样本。清代几次对瞻对用兵,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的战情奏折很多,从康熙到乾隆到嘉庆,几代皇帝都有批示。每隔几十年,这样的事件就重复循环,连大臣上报的文书都差不多,土司、山大王也没什么进步,不管是谁路过是谁管治康巴藏区,哪里有钱就去哪里抢,然后又是打仗。体制酝酿腐败,人才选拔劣胜优汰,慢慢地发展到最后,吏不能治、兵不能战。康熙乾隆以降,瞻对战事绵延百余年的原因,基本上也遵循这个逻辑。
像贡布郎加这样的土司,在川藏地区有一百多个,朝廷对瞻对用兵,打了两百年,康乾盛世搞不定,嘉庆就更搞不定。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根本就不想真的打仗,断了财路,于是就不停地拖,官兵也不想打仗,打仗就往往变成走过场,草草了事,不停夸大对手的实力,不惜谎报、编造战绩求得朝廷封赏。
从清历代对瞻对军事行动到地方治理,我发现,地方政府在治理问题上,模式和逻辑,没有太大变化。归根结底是地方发展问题、经济利益和民生问题。但矛盾演变到最后,被少数官员把民生问题变成了政治和军事问题,从而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腐败。
我写作的目的,是想探求如今的西藏问题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样演变成现在这样的。
1 2 3 [url=]下一页[/url] [url=]尾页[/url] [url=]全文阅读[/url]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4_04_19_223416.shtml
来源:南方周末 | 责任编辑:梁福龙



民生问题, 老百姓, 藏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2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相关帖子

• 肖杰代表:坦诚与媒体交流 让老百姓了解三沙
要是有更多更新的海疆现场执法视频就好了
回复 举报
人定

619
主题       
1
听众       
682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2014-4-20注册时间2012-5-30积分6825帖子2629
收听TA 发消息       
2#
发表于 4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南方周末:找到答案了吗?
阿来:我母亲是藏族,父亲是回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这个国家安定,希望老百姓生活幸福。
从《瞻对:终于融化的疙瘩》可以看出,整个藏区从古至今,都不是铁板一块。贡布郎加和清廷政府军队打仗,和西藏地方政府打仗,他们也不信宗教寺庙,那些土司惟一的兴趣就是利益,打仗是为了抢地盘求财,想方设法跟中央政府要钱,完全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
清朝最大的错误是,康熙把西藏藏王废除,西藏政教合一开始。此前,世俗的王和宗教的王是分开的。到了川西的土司,土司就是世俗的王,他敬奉寺庙,有时候也反对寺庙,出发点全看这些寺庙是否顺从自己。
南方周末:清朝时期,中国领土是历朝历代里最大的,他们怎么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阿来:满清政府的出身是少数民族,他们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非常有经验,只求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开拓疆土,不求实际控制,也没有自高自大,改造当地社会。
在行政上,中央政府派驻驻藏大臣和军队的将军,对地方政府的官员实行任命制,但不干预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考虑到这些地方基本上是农牧业,收入低,中央政府不收地方的税,这样的“怀柔”政策很奏效,使得清朝版图不断扩大。
到了清朝嘉庆以后,英国人慢慢渗透西藏,这个时候清朝开始衰落,到了晚清,西藏的局势就开始乱了。
“凭什么就得住帐篷给你们看”
南方周末:你说,西藏在今天遭遇了“误读”,什么样的误读?
阿来:一些人凭空想象,把西藏描绘成一个天堂,他们认为西藏就应该活在过去,千百年不变,维持简单的、清苦的生活,不能开发,不能兴建城市,不能发展工业、商业,不能搞旅游业、服务业,任何变化都是对西藏的破坏,破坏了他们心中的天堂。
我觉得这种观念太霸道。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和所有世界上的民族一样,藏民族文化应该向前发展,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藏族应该参与到现代文明进程中来,这是藏族百姓不容剥夺的权利。
国际上甚至有“西藏是否需要发展”的讨论。这很可笑,一个地区不发展,人们的生活怎么继续,怎么提高?文化怎么延续、发展?藏区百姓有电视、汽车、冰箱、洗衣机可以用的时候,难道应该让藏族百姓永远刀耕火种,住帐篷、骑马、打猎、放牧,让外国人游览观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期待,保持所谓的“圣洁”?
南方周末:你赞成这样的发展和变化?
阿来:我们留恋过去的美好,但我们不想回到过去,千百年像“活化石”一样,活在过去的历史里,永远不变。
藏区的老百姓要求生活变化。比如说一个农民,原来用牛耕地,现在有条件用拖拉机耕地,原来靠人工打井,现在靠机器抽地下水,原来交通靠骑马西藏现在是骑摩托车开汽车。原来住的那种堡垒式的土房子,窗户像碉堡枪眼一样小,在房子里烧火烟散不出去,很多老年人眼睛不好;现在日子好过了,藏区的建筑比以前高大了,窗户越开越大,花纹描得越来越漂亮,直接用太阳能或者天然气烧饭,这有什么不好?
你们可以这样过日子,凭什么不让藏区老百姓过这样的日子?藏族人凭什么天生应该骑在马上,靠放马养牛羊住帐篷给你们游客看?
旧社会是封建奴隶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主子生来就是尊贵的主子,农奴生来就是下贱的农奴,穷人就应该不识字就应该受穷,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托给来世。那些土司和地主,老百姓没有人身自由,命也不是自己的,让他们活就活,让他们死就得死。那个时代的封建、落后、残酷,国内外的书记载不少,怎么到了今天,封建时期的西藏就成为“天堂”了?问问今天年纪大的老百姓,尤其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年人,有谁愿意回到过去?
南方周末:也有人不同意你的“必须进化论”的观点。
阿来:我当然知道。我发表的这些观点,藏族人大部分都不高兴。但我觉得一个民族,总归得有人说一些真话。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中,越是弱势文化,越要主动寻求发展,这样被保护的因子就会越多,被动地等待强势文化来影响,只能被淹没掉。
从藏族历史上来看,西藏文化在吐蕃时期是很开放的,向唐朝、波斯和印度学习,吸取了不同文化的精华,促成了藏文化兴盛和繁荣。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藏文化关闭了开放的大门,变得越来越保守,被寺院和王公贵族把控,被他们挟持和垄断了解释权。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国家,那么多国家那么多民族,绝大部分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变化。比如美国的夏威夷土著,他们穿着民族服装,跳草裙舞,播放的却是西班牙音乐;本土的印第安人,在自己的保护地上,开的是现代化的赌场。
有一个难题,是保留少数民族原始、独特的生活方式,还是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成为全球化的现代人?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印度还是埃及,这是个全球化的难题。汉族、苗族、藏族等民族文化,都面临这样的选择,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各有利弊。
但我看到,绝大多数民族还是选择往前走,和时代、社会同步,不愿意自己被时代的车轮抛下。少数民族要走向现代化,自己应该主动求新、求变,同时政府要考虑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发展、帮助一个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时,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准备,采取文明、体贴、有效的方法。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西藏分裂势力?
阿来:这些人都是想搞政治,进入官僚系统。有些人在拉萨没有机会,就往外边跑,到了那边找机会,还是搞政治,靠表演混口饭吃。
达赖的人,我见过好几个,我也直言不讳告诉他们:我说你们考虑的都是权力,谁考虑老百姓?有谁真正为这个民族好的?

川西甘孜龙灯草原,是传说中格萨尔王征战之处,当地藏民自称格萨尔王的后裔,每年会举办龙灯草原赛马节。《格萨尔王》的传说被传唱了一千年,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对它加工,故事离现实越来越远,美感却越来越强,阿来形容自己重述《格萨尔王》,就是“给这个人照了个相”。 (CFP/图)
“大部分老百姓是经济要求”
南方周末:西藏每一个地级市,如今都有现代化的新城、新区,这应该是你说到的好的发展吧?
阿来:但藏民进来路都不会走。他们驾着牛车,开着拖拉机就进城了,根本就分不清东南西北。西藏有一个红绿灯的笑话,城市里突然有了红绿灯,你以为有了红绿灯就是现代化了,藏民不认识红绿灯,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过路口。执勤的警察就说:你眼睛瞎了吗?闯红灯的藏民不懂:我怎么眼睛瞎了?警察说,这里有灯你没看见吗?这个藏民就说:你们眼睛才瞎了,白天你点什么灯。
一句话,你得让他接受新生事物,你建的这个高楼大厦,建红绿灯,有没有给他们开过培训课,教他们怎么过红绿灯?
南方周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西藏人来说是完全未知的。
阿来:几十年里,变化太多了,新生事物来得太猛了,好多东西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文革”期间,我们那里有个笑话,上级找生产队长、支部书记,到县里开会,学习毛主席发表的诗词《水调歌头》,这些人只会简单的汉语,粗浅地学过,我们阿坝比西藏的干部水平还好一些。
生产队长、支部书记学习回来要开大会,宣讲最新的学习精神指示,他们想了半天说:“社员同志们,这个共产主义来了,除了土豆烧牛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之外,毛主席又说了,还有一个好处:水自己掉到锅里头。”
比如说地分了就分了,高兴两天。说不分地了,大家又组织起来,搞合作社,后来又变成国有的,个人名义产权,变成了承包的。政府推广的运动,其实藏民都不懂,完全跟着走。
藏民世界千古不变,这几十年的变化,各种各样的运动纲领,你反复告诉他们,他都不能明白。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差异差别巨大,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真正深层的是这些问题。破旧立新,但这个新是否符合这个地方人民的期待?
南方周末:怎么能分清,哪些是老百姓需要的,哪些是老百姓不需要的?
阿来:援建西藏,修一条路就叫湖北大道,盖一个大厦就叫安徽大厦,你在西藏弄这些名字干什么。我帮助一个朋友,不要伤人家面子,说我给你一万块钱,然后天天见你就说,记不记得我给你一万块钱。你说这个朋友感不感谢你?
我经常讲,开全国人大会议也讲,不要总是说给了少数民族地区、给西藏地区花了多少钱。
因为你花的这些钱,我不知道你用到哪里去了,你来很多地方,新建一个城区,修了宽大的马路,装那么多路灯,搞很多地标建筑,牧民会来看吗,他们能用吗?你新建的这些设施,底层的绝大部分牧民,根本享受不到。
我们那里过去有一个村子缺水,村民找到驻村干部和上级政府,说你们到处都在修自来水,我们不要求自来水,我们这里缺水,你们给我们修一条水渠。多少年来,这些村里的长老给村干部和上级官员送东西,就是不给你修,那些长老伤心伤透了。
这两年,要搞藏区民生了,村干部不但给你引水,还给每家安装自来水,结果整个村子都拒绝:谢谢,我们不要了。结果老百姓不要了,村干部和上级直接开卡车,送太阳能电视送风扇送卫星天线,那些长老就是不要,因为心伤透了。
南方周末:所以是没找准要帮助的地方?
阿来:老百姓的不满其实都是民生问题。我遇到过一个大老板,在藏区开矿,投资多少亿,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影响。经济建设当中,有大量的企业对当地资源掠夺,赚了惊人的利润,当地人却不能分享。你总是去建水电站去开矿,这跟改善民生,跟当地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多是在那里打一个零工。
政府能够真正关心底层的老百姓,房子给他盖漂亮一点,电话、电视、自来水接通,教育、医疗、养老免费,这些实实在在的关怀比你支援什么都管用。
大部分老百姓没有什么政治诉求的,都是经济上的要求,但你不让他说话,连沟通渠道和机会都没有。
南方周末:都是小问题的累积。
阿来:1950年代、1960年代的援藏干部,即便搞政治运动,也经常是干部背一个背包,就住到农民家里,学习藏语,一起下地劳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现在干部下去,杀猪宰羊,在村干部家吃完饭,喝一桶酒,还不会在这里过夜。每个省都在派援藏干部,不会说藏语,终日待在村干部家里,还要给他们配冰箱、配电视,和老百姓没法沟通,完全靠村干部当翻译,发指令。你学懂藏语,是好事情,对工作对自己都好,你不需要付出什么。
小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可能成为了大问题。

要是有更多更新的海疆现场执法视频就好了
回复 举报
人定

619
主题       
1
听众       
682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2014-4-20注册时间2012-5-30积分6825帖子2629
收听TA 发消息       
3#
发表于 4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给平等机会,而不是特殊机会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内地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支持?
阿来:办民族学院、民族中学、民族班,吃喝都管,但就是把他们圈在一个地方。你为什么不把他当普通人看,把他们分散,插到不同的班级上,让他们和汉族同学打成一片,相互沟通理解呢?藏族学生要上北大,该上一本上一本,该上三本上三本,你要照顾他也可以,照顾50分就进去了。不要动不动专门办班、办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在这个圈里头内部循环。
西藏出了多少科学家?没有。出了多少好的技术人才?没有,把西藏这个社会变成现代社会,是要靠人才的。现在的结果是,没有。
现在,各地支援西藏,修那么多马路、学校、高楼大厦,楼台亭阁,搞那么多的形象工程,就不愿意在软件上给钱。比如开高工资,请内地最好的老师来西藏任教,工作,给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一万块钱一个月,看好老师来不来。文化的优越性,要在现场体现,让少数民族觉得,你们的老师就是比我们好。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不喜欢“藏族作家”、“少数民族”这样的标签?
阿来:我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界定,暗含了一种歧视。完全是汉族的划分,一旦被认定为“少数”,就会得到很多帮助、照顾、扶持、培训、获奖,会有许多好处。靠这些照顾和扶持,不能出大成就,因为文学是有艺术标准的,那就是你的作品,到底写得好不好。
南方周末:所以你用“边疆”和“边疆文学”取代约定俗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学”。
阿来:主要出自地理上的考虑,大多数所谓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祖国的边疆。
我觉得,目前的所谓《刘三姐》、《阿诗玛》等“少数民族文学”,他们其实不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而是“多数”的汉族作家的作品,他们着力表现的,不是当地的“人”,而是异乡人走马观花得来的主观感受,是一些皮毛,所以他只能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一种“他者”的写作,是借助“他”猎奇看到的表面东西演绎而成的,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文学模式。
当这些作品被模式化,这些作者“少数民族”的身份被认定之后,写作者就受了这种既定模式的影响,他书写的不是本民族的东西,而是汉族人眼里的东西,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而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想象,获得“多数”的承认,从而扭曲自己的文学创作。
中国的“东方主义”就是“少数民族”满足“多数民族”的想象。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你的写作必须要遵循文学规律,写本民族的真实故事、遭遇和命运。但这样的写作有一个风险,那就是可能无法得到以汉族为主的绝大多数认同,从而没有市场,造成了当下边疆地带的书写困难。

阿来不喜欢“藏族作家”的标签。他觉得这是完全来自汉族的划分,一旦被认定为“少数民族”,就会得到很多好处。而文学是有艺术标准的,靠照顾和扶持,出不了大成就。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图)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中国的自治区制度?
阿来:我觉得制度是好的,关键要落实。西藏现在还需要很多帮助,能不能真正发展教育,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给西藏受教育的这些年轻人机会,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也有这种愿望。你给他自治的权力,让他们有这个能力,能够负责任,那当然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当时十八军进西藏,多少藏族人在里头,真给你卖命,真觉得我就是你的人啊,我拥护你。那么多干部,都是汉族军队和干部精英,一干就是几十年,真心实意帮助西藏发展、建设啊。
我为什么讲有些工作方式有问题,本来你应该用文化,文而化之,用你好的东西感化他同化他。教书的把书教好,医生就要把病看好,当领导的工作要干得下去,你给这个少数民族这样的机会,他会出现空前的一种积极性。因为他也知道和内地的差距,他也不能忍受自己老比别人差。
问题是现在给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本文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转自h tt p://w ww.nhj d.net /thread-1 3853-1-1.html
写一本新书,所谓现实题材,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开写的时候有新鲜感,但写着写着,发现这些所谓新事情,里子都很旧,旧得让人伤心。索性又钻到旧书堆里,写旧事。又发现,这些过去一两百的事,其实还很新。只不过主角们化了时髦的现代妆,还用旧套路在舞台上表演着。——阿来

(本文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阿来说起过一个西藏的红绿灯笑话:城市里突然有了红绿灯,藏民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过路口。执勤的警察说:你眼睛瞎了吗?闯红灯的藏民:我怎么眼睛瞎了?警察:这里有灯你没看见吗?这个藏民:你们眼睛才瞎了,白天你点什么灯。
“你建红绿灯,有没有给他们开过培训课,帮助他们怎么过红绿灯?”阿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4年,阿来新书《瞻对:终于融化的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出版。
瞻对,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铁疙瘩”,地处康巴藏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历史上,清朝政府七次发兵,民国时期,川藏地方政府谈谈打打,争夺此地。过去两百多年,清朝军队、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当地土司武装,多次征讨,瞻对从未被彻底征服过。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来后,瞻对和平解放。
在阿来看来,瞻对的历史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典型样本,背后折射的是汉藏问题是如何演变的。
阿来的母亲是藏族,父亲是回族。2000年,《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阿来一夜成名,成为获奖的首位藏族作家。2006年,阿来辞去《科幻世界》主编职务,调入四川省作协。如今,阿来已经是四川省作协主席和成都市文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
他一直不愿意被称为“藏族作家”、“少数民族”,因为文学的好坏,不能因为作家的民族划分。

在阿来看来,老百姓需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房子盖得漂亮点,电话、电视、自来水有没有通,教育、医疗、养老能不能免费,内地最好的教师能不能来西藏任教。 (阿来供图/图)
《尘埃落定》涉及土司制度瓦解的必然性,“但问题是,推翻了土司制度以后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制度,让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幸福、快乐?真正麻烦的事情在后面。”
接下来的《空山三部曲》,是6个中篇小说组合起来的长篇,他本来想写藏区乡村的编年史,但是找不到一个故事的架构,“结构的选择也对应了社会现实。中国农村在这几十年的变化,整体性被破坏了,目前就是一个破碎农村,要找一个自始至终贯穿小说的这种人物都不存在。”
新出版的“瞻对”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写的是历史上“政府”对瞻对几次出兵、征服、失败的反复。
“每隔几十年,这样的事件就重复循环,连大臣上报的文书都差不多,土司、山大王也没什么进步,不管是谁路过是谁管治康巴藏区,哪里有钱就去哪里抢,然后又是打仗。体制酝酿腐败,人才选拔劣胜优汰,慢慢地发展到最后,吏不能治、兵不能战。”阿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从2012年至2014年,南方周末记者三次专访阿来,他说:“我的写作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西藏。我生活在藏地,写的历史往事,但动机是针对了当下的现实。”
2013年底,四川省委统战部官网发表了“瞻对”获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的消息,文中援引了人民文学奖评委会的观点:“在这部厚重的作品里,作家带着对现实的深思去打捞历史记忆,将近些年来兴起的非虚构文体由现实延伸到了历史。也有评论家指出,这部作品极大地挑战了读者的耐心,但对于文学史而言,这是非虚构写作史上不容忽视的力作,作者花大气力去书写民族史诗让人心生敬意。”
阿来也收到了由四川省委统战部转交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写给阿来的信。信中说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无党派人士,您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统一战线事业做了很多工作。”
瞻对问题是值得分析的样本
南方周末:《瞻对:终于融化的疙瘩》从清朝写到新中国成立,由瞻对问题引发中国地方治理问题。下笔缘起是什么?
阿来:完全是意外。几年前,为写《格萨尔王》,我去了西藏很多地方收集资料,到了新龙县,听当地人讲贡布郎加的故事。这个土司刚一出生,就有喇嘛说他是恶魔出世,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服清朝治理,不理西藏地方政府,不睬宗教势力,还抢夺其他土司的地盘,连过路的清兵也抢,不怕打仗,特有传奇色彩。
开始想写个短篇,随着史料增多,官府的正史、民间传说、寺庙记载,最后收集的资料已经足够写个长篇了。真实的材料太丰富,现实的离奇和戏剧性,用不着我再虚构写成小说了,历史材料比小说更有力量。
南方周末:瞻对对西藏历史有什么标志性的意义吗?
阿来:我查完地方志,听了当地传说,包括后来翻译的文献史料,发现贡布郎加和藏区其他地方的故事很相似。
土司都是山大王,仗着山高地险,谁都不怕,谁都敢抢,结果惹了驻藏官兵,清廷地方官员觉得没面子,上报朝廷求清剿,皇帝同意后拨款出兵征讨,不同级别的官员为把银子洗到自己口袋,把打仗变成了敛财之道,不断谎报军情。结果这个人口只有两三万人的地方,清朝政府打了七次,每次派的军队超过当地人口,硬是打了近两百年,也未征服这个地方。
后来到了民国,瞻对还是乱成一团,山高皇帝远,光军队就有清朝留下的边军,民国成立后地方川军,受英国殖民地支持的藏军,还有原来一些东山再起的土司武装,大寺院自行组织的武装队,反正各派为了自家的利益,还是打来打去,战事频繁,直到1932年刘文辉部击败藏军,这片土地才消停一会。后来新中国成立,1950年解放军十八军靠一个排,仗都没打就解放了整个瞻化(1916年瞻对更名为瞻化)。

阿来编剧的影片《西藏天空》,从2009年开始筹备,按出品方的说法,到得到放映许可证,历时近5年。其中剧本创作花了3年,“前后有7位作家,写了十六七稿。”2014年4月影片在上海首映,影片讲述了两位身份悬殊的西藏青年40年的恩怨情仇,试图折射西藏现代史上激荡风云、沧桑巨变。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南方周末:历史总是不断重复。
阿来: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管是多古远的历史,都是为了观照今天的现实。我写的是历史题材,但它要回答今天的问题。
瞻对的历史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典型样本。清代几次对瞻对用兵,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的战情奏折很多,从康熙到乾隆到嘉庆,几代皇帝都有批示。每隔几十年,这样的事件就重复循环,连大臣上报的文书都差不多,土司、山大王也没什么进步,不管是谁路过是谁管治康巴藏区,哪里有钱就去哪里抢,然后又是打仗。体制酝酿腐败,人才选拔劣胜优汰,慢慢地发展到最后,吏不能治、兵不能战。康熙乾隆以降,瞻对战事绵延百余年的原因,基本上也遵循这个逻辑。
像贡布郎加这样的土司,在川藏地区有一百多个,朝廷对瞻对用兵,打了两百年,康乾盛世搞不定,嘉庆就更搞不定。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根本就不想真的打仗,断了财路,于是就不停地拖,官兵也不想打仗,打仗就往往变成走过场,草草了事,不停夸大对手的实力,不惜谎报、编造战绩求得朝廷封赏。
从清历代对瞻对军事行动到地方治理,我发现,地方政府在治理问题上,模式和逻辑,没有太大变化。归根结底是地方发展问题、经济利益和民生问题。但矛盾演变到最后,被少数官员把民生问题变成了政治和军事问题,从而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腐败。
我写作的目的,是想探求如今的西藏问题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样演变成现在这样的。
1 2 3 [url=]下一页[/url] [url=]尾页[/url] [url=]全文阅读[/url]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4_04_19_223416.shtml
来源:南方周末 | 责任编辑:梁福龙



民生问题, 老百姓, 藏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2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相关帖子

• 肖杰代表:坦诚与媒体交流 让老百姓了解三沙
要是有更多更新的海疆现场执法视频就好了
回复 举报
人定

619
主题       
1
听众       
682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2014-4-20注册时间2012-5-30积分6825帖子2629
收听TA 发消息       
2#
发表于 4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南方周末:找到答案了吗?
阿来:我母亲是藏族,父亲是回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这个国家安定,希望老百姓生活幸福。
从《瞻对:终于融化的疙瘩》可以看出,整个藏区从古至今,都不是铁板一块。贡布郎加和清廷政府军队打仗,和西藏地方政府打仗,他们也不信宗教寺庙,那些土司惟一的兴趣就是利益,打仗是为了抢地盘求财,想方设法跟中央政府要钱,完全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
清朝最大的错误是,康熙把西藏藏王废除,西藏政教合一开始。此前,世俗的王和宗教的王是分开的。到了川西的土司,土司就是世俗的王,他敬奉寺庙,有时候也反对寺庙,出发点全看这些寺庙是否顺从自己。
南方周末:清朝时期,中国领土是历朝历代里最大的,他们怎么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阿来:满清政府的出身是少数民族,他们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非常有经验,只求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开拓疆土,不求实际控制,也没有自高自大,改造当地社会。
在行政上,中央政府派驻驻藏大臣和军队的将军,对地方政府的官员实行任命制,但不干预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考虑到这些地方基本上是农牧业,收入低,中央政府不收地方的税,这样的“怀柔”政策很奏效,使得清朝版图不断扩大。
到了清朝嘉庆以后,英国人慢慢渗透西藏,这个时候清朝开始衰落,到了晚清,西藏的局势就开始乱了。
“凭什么就得住帐篷给你们看”
南方周末:你说,西藏在今天遭遇了“误读”,什么样的误读?
阿来:一些人凭空想象,把西藏描绘成一个天堂,他们认为西藏就应该活在过去,千百年不变,维持简单的、清苦的生活,不能开发,不能兴建城市,不能发展工业、商业,不能搞旅游业、服务业,任何变化都是对西藏的破坏,破坏了他们心中的天堂。
我觉得这种观念太霸道。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和所有世界上的民族一样,藏民族文化应该向前发展,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藏族应该参与到现代文明进程中来,这是藏族百姓不容剥夺的权利。
国际上甚至有“西藏是否需要发展”的讨论。这很可笑,一个地区不发展,人们的生活怎么继续,怎么提高?文化怎么延续、发展?藏区百姓有电视、汽车、冰箱、洗衣机可以用的时候,难道应该让藏族百姓永远刀耕火种,住帐篷、骑马、打猎、放牧,让外国人游览观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期待,保持所谓的“圣洁”?
南方周末:你赞成这样的发展和变化?
阿来:我们留恋过去的美好,但我们不想回到过去,千百年像“活化石”一样,活在过去的历史里,永远不变。
藏区的老百姓要求生活变化。比如说一个农民,原来用牛耕地,现在有条件用拖拉机耕地,原来靠人工打井,现在靠机器抽地下水,原来交通靠骑马西藏现在是骑摩托车开汽车。原来住的那种堡垒式的土房子,窗户像碉堡枪眼一样小,在房子里烧火烟散不出去,很多老年人眼睛不好;现在日子好过了,藏区的建筑比以前高大了,窗户越开越大,花纹描得越来越漂亮,直接用太阳能或者天然气烧饭,这有什么不好?
你们可以这样过日子,凭什么不让藏区老百姓过这样的日子?藏族人凭什么天生应该骑在马上,靠放马养牛羊住帐篷给你们游客看?
旧社会是封建奴隶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主子生来就是尊贵的主子,农奴生来就是下贱的农奴,穷人就应该不识字就应该受穷,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托给来世。那些土司和地主,老百姓没有人身自由,命也不是自己的,让他们活就活,让他们死就得死。那个时代的封建、落后、残酷,国内外的书记载不少,怎么到了今天,封建时期的西藏就成为“天堂”了?问问今天年纪大的老百姓,尤其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年人,有谁愿意回到过去?
南方周末:也有人不同意你的“必须进化论”的观点。
阿来:我当然知道。我发表的这些观点,藏族人大部分都不高兴。但我觉得一个民族,总归得有人说一些真话。在文化的相互影响中,越是弱势文化,越要主动寻求发展,这样被保护的因子就会越多,被动地等待强势文化来影响,只能被淹没掉。
从藏族历史上来看,西藏文化在吐蕃时期是很开放的,向唐朝、波斯和印度学习,吸取了不同文化的精华,促成了藏文化兴盛和繁荣。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藏文化关闭了开放的大门,变得越来越保守,被寺院和王公贵族把控,被他们挟持和垄断了解释权。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国家,那么多国家那么多民族,绝大部分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变化。比如美国的夏威夷土著,他们穿着民族服装,跳草裙舞,播放的却是西班牙音乐;本土的印第安人,在自己的保护地上,开的是现代化的赌场。
有一个难题,是保留少数民族原始、独特的生活方式,还是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当地的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成为全球化的现代人?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印度还是埃及,这是个全球化的难题。汉族、苗族、藏族等民族文化,都面临这样的选择,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各有利弊。
但我看到,绝大多数民族还是选择往前走,和时代、社会同步,不愿意自己被时代的车轮抛下。少数民族要走向现代化,自己应该主动求新、求变,同时政府要考虑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发展、帮助一个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时,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准备,采取文明、体贴、有效的方法。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西藏分裂势力?
阿来:这些人都是想搞政治,进入官僚系统。有些人在拉萨没有机会,就往外边跑,到了那边找机会,还是搞政治,靠表演混口饭吃。
达赖的人,我见过好几个,我也直言不讳告诉他们:我说你们考虑的都是权力,谁考虑老百姓?有谁真正为这个民族好的?

川西甘孜龙灯草原,是传说中格萨尔王征战之处,当地藏民自称格萨尔王的后裔,每年会举办龙灯草原赛马节。《格萨尔王》的传说被传唱了一千年,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对它加工,故事离现实越来越远,美感却越来越强,阿来形容自己重述《格萨尔王》,就是“给这个人照了个相”。 (CFP/图)
“大部分老百姓是经济要求”
南方周末:西藏每一个地级市,如今都有现代化的新城、新区,这应该是你说到的好的发展吧?
阿来:但藏民进来路都不会走。他们驾着牛车,开着拖拉机就进城了,根本就分不清东南西北。西藏有一个红绿灯的笑话,城市里突然有了红绿灯,你以为有了红绿灯就是现代化了,藏民不认识红绿灯,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过路口。执勤的警察就说:你眼睛瞎了吗?闯红灯的藏民不懂:我怎么眼睛瞎了?警察说,这里有灯你没看见吗?这个藏民就说:你们眼睛才瞎了,白天你点什么灯。
一句话,你得让他接受新生事物,你建的这个高楼大厦,建红绿灯,有没有给他们开过培训课,教他们怎么过红绿灯?
南方周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西藏人来说是完全未知的。
阿来:几十年里,变化太多了,新生事物来得太猛了,好多东西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文革”期间,我们那里有个笑话,上级找生产队长、支部书记,到县里开会,学习毛主席发表的诗词《水调歌头》,这些人只会简单的汉语,粗浅地学过,我们阿坝比西藏的干部水平还好一些。
生产队长、支部书记学习回来要开大会,宣讲最新的学习精神指示,他们想了半天说:“社员同志们,这个共产主义来了,除了土豆烧牛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之外,毛主席又说了,还有一个好处:水自己掉到锅里头。”
比如说地分了就分了,高兴两天。说不分地了,大家又组织起来,搞合作社,后来又变成国有的,个人名义产权,变成了承包的。政府推广的运动,其实藏民都不懂,完全跟着走。
藏民世界千古不变,这几十年的变化,各种各样的运动纲领,你反复告诉他们,他都不能明白。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差异差别巨大,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真正深层的是这些问题。破旧立新,但这个新是否符合这个地方人民的期待?
南方周末:怎么能分清,哪些是老百姓需要的,哪些是老百姓不需要的?
阿来:援建西藏,修一条路就叫湖北大道,盖一个大厦就叫安徽大厦,你在西藏弄这些名字干什么。我帮助一个朋友,不要伤人家面子,说我给你一万块钱,然后天天见你就说,记不记得我给你一万块钱。你说这个朋友感不感谢你?
我经常讲,开全国人大会议也讲,不要总是说给了少数民族地区、给西藏地区花了多少钱。
因为你花的这些钱,我不知道你用到哪里去了,你来很多地方,新建一个城区,修了宽大的马路,装那么多路灯,搞很多地标建筑,牧民会来看吗,他们能用吗?你新建的这些设施,底层的绝大部分牧民,根本享受不到。
我们那里过去有一个村子缺水,村民找到驻村干部和上级政府,说你们到处都在修自来水,我们不要求自来水,我们这里缺水,你们给我们修一条水渠。多少年来,这些村里的长老给村干部和上级官员送东西,就是不给你修,那些长老伤心伤透了。
这两年,要搞藏区民生了,村干部不但给你引水,还给每家安装自来水,结果整个村子都拒绝:谢谢,我们不要了。结果老百姓不要了,村干部和上级直接开卡车,送太阳能电视送风扇送卫星天线,那些长老就是不要,因为心伤透了。
南方周末:所以是没找准要帮助的地方?
阿来:老百姓的不满其实都是民生问题。我遇到过一个大老板,在藏区开矿,投资多少亿,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影响。经济建设当中,有大量的企业对当地资源掠夺,赚了惊人的利润,当地人却不能分享。你总是去建水电站去开矿,这跟改善民生,跟当地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多是在那里打一个零工。
政府能够真正关心底层的老百姓,房子给他盖漂亮一点,电话、电视、自来水接通,教育、医疗、养老免费,这些实实在在的关怀比你支援什么都管用。
大部分老百姓没有什么政治诉求的,都是经济上的要求,但你不让他说话,连沟通渠道和机会都没有。
南方周末:都是小问题的累积。
阿来:1950年代、1960年代的援藏干部,即便搞政治运动,也经常是干部背一个背包,就住到农民家里,学习藏语,一起下地劳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现在干部下去,杀猪宰羊,在村干部家吃完饭,喝一桶酒,还不会在这里过夜。每个省都在派援藏干部,不会说藏语,终日待在村干部家里,还要给他们配冰箱、配电视,和老百姓没法沟通,完全靠村干部当翻译,发指令。你学懂藏语,是好事情,对工作对自己都好,你不需要付出什么。
小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可能成为了大问题。

要是有更多更新的海疆现场执法视频就好了
回复 举报
人定

619
主题       
1
听众       
682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2014-4-20注册时间2012-5-30积分6825帖子2629
收听TA 发消息       
3#
发表于 4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给平等机会,而不是特殊机会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内地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支持?
阿来:办民族学院、民族中学、民族班,吃喝都管,但就是把他们圈在一个地方。你为什么不把他当普通人看,把他们分散,插到不同的班级上,让他们和汉族同学打成一片,相互沟通理解呢?藏族学生要上北大,该上一本上一本,该上三本上三本,你要照顾他也可以,照顾50分就进去了。不要动不动专门办班、办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在这个圈里头内部循环。
西藏出了多少科学家?没有。出了多少好的技术人才?没有,把西藏这个社会变成现代社会,是要靠人才的。现在的结果是,没有。
现在,各地支援西藏,修那么多马路、学校、高楼大厦,楼台亭阁,搞那么多的形象工程,就不愿意在软件上给钱。比如开高工资,请内地最好的老师来西藏任教,工作,给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一万块钱一个月,看好老师来不来。文化的优越性,要在现场体现,让少数民族觉得,你们的老师就是比我们好。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不喜欢“藏族作家”、“少数民族”这样的标签?
阿来:我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界定,暗含了一种歧视。完全是汉族的划分,一旦被认定为“少数”,就会得到很多帮助、照顾、扶持、培训、获奖,会有许多好处。靠这些照顾和扶持,不能出大成就,因为文学是有艺术标准的,那就是你的作品,到底写得好不好。
南方周末:所以你用“边疆”和“边疆文学”取代约定俗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学”。
阿来:主要出自地理上的考虑,大多数所谓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祖国的边疆。
我觉得,目前的所谓《刘三姐》、《阿诗玛》等“少数民族文学”,他们其实不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而是“多数”的汉族作家的作品,他们着力表现的,不是当地的“人”,而是异乡人走马观花得来的主观感受,是一些皮毛,所以他只能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一种“他者”的写作,是借助“他”猎奇看到的表面东西演绎而成的,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文学模式。
当这些作品被模式化,这些作者“少数民族”的身份被认定之后,写作者就受了这种既定模式的影响,他书写的不是本民族的东西,而是汉族人眼里的东西,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而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想象,获得“多数”的承认,从而扭曲自己的文学创作。
中国的“东方主义”就是“少数民族”满足“多数民族”的想象。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你的写作必须要遵循文学规律,写本民族的真实故事、遭遇和命运。但这样的写作有一个风险,那就是可能无法得到以汉族为主的绝大多数认同,从而没有市场,造成了当下边疆地带的书写困难。

阿来不喜欢“藏族作家”的标签。他觉得这是完全来自汉族的划分,一旦被认定为“少数民族”,就会得到很多好处。而文学是有艺术标准的,靠照顾和扶持,出不了大成就。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图)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中国的自治区制度?
阿来:我觉得制度是好的,关键要落实。西藏现在还需要很多帮助,能不能真正发展教育,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给西藏受教育的这些年轻人机会,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也有这种愿望。你给他自治的权力,让他们有这个能力,能够负责任,那当然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当时十八军进西藏,多少藏族人在里头,真给你卖命,真觉得我就是你的人啊,我拥护你。那么多干部,都是汉族军队和干部精英,一干就是几十年,真心实意帮助西藏发展、建设啊。
我为什么讲有些工作方式有问题,本来你应该用文化,文而化之,用你好的东西感化他同化他。教书的把书教好,医生就要把病看好,当领导的工作要干得下去,你给这个少数民族这样的机会,他会出现空前的一种积极性。因为他也知道和内地的差距,他也不能忍受自己老比别人差。
问题是现在给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本文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这真是奇迹啊!南方也有客观的时候啊!
不断讨好喇嘛,僧人衣食无忧待遇颇丰,许多年轻人不事生产对当僧人趋之若鹜,不可持续。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排就解放瞻对。
民族交流,而不是民族隔离,首先就要语同音。
有沟通的态度
这个要肯定
说来说去都是内地干部有问题
这个可以承认
内地干部怎么样内地群众自己也有体会
但是干部不是汉族的主体?
汉族群众怎么样人家没说
干部也许对不起你们了
群众有没有
藏区那些蹬三轮的当搬运工的修家电的修路的修房子的饭馆跑堂的是不是大部分都是汉族群众
没有这些人
国家扔一堆钞票到藏区藏区是不是就变样了
起个名字叫某省大厦就是秀优越感
那些脏活累活留着给汉族人干是不是也是在秀优越感
他反应的发展问题中国各地都有,前面加个藏族就要无私大力发展了啊。教育医疗养老免费,帝都魔都都不敢想的事。
光说往前走了,具体怎么个走法人家也没说。说来说去就是国家应该把一切都安排好,那到底是国家在往前走还是你自己在往前走?在藏区开矿有丰厚的利润,有新疆的油田利润丰厚么?卖油那点钱补新疆的财政窟窿都补不上。新疆的财政自给率高于藏区,也就是说挖矿的钱更不足以补上藏区的财政窟窿。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说牧民进城找不着北绝对是乱说,藏区的县城才几条街?亭台楼阁多不多不好说,看怎么比了。和寺庙比办公大楼都比较一般。要求学方言这个夸张了。那是以毛时代的标准在要求现在的干部,他自己都做不到。草原上也许可以,山区方言太多,很多那种若干里不同音若干里不同俗的地方山区的藏民自己沟通起来都不怎么利索。
这真是奇迹啊!南方也有客观的时候啊!
他要都是脏东西  早完蛋了
苏牧野 发表于 2014-4-20 19:06
这真是奇迹啊!南方也有客观的时候啊!
惯出来的毛病,你交几个钱的税啊,又要这个又要哪个
喜欢阿来,喜欢他的《尘埃落定》!
有一个趋势,过去康区和藏区历史不是很紧密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实生活。但是现在两者之间的互相认同空前加强。历史上康区基本没归噶厦政府管过,基本都是土司头人当家,宗教气氛也没那么浓。但是现在这几年不稳定的恰恰是康区,统一的藏民族意识在形成,很多康区藏人提倡学习拉萨方言,建立标准藏语。卫藏、安多、康巴的界限在慢慢淡化,历史上以康治藏卫藏分治的路不知道还能走多久。。
我想了很久,忽然找到了西方体制的唯一好处——让民怨能得以宣泄,因为他们总有一种能推翻政权改朝换代的感觉,其实就是马甲轮流换,换汤不换药。可人民真的就是猴子,朝三暮四就能满足。
民怨总是一个积攒过程,如何让其得以宣泄,是我们的课题。

阿来:满清政府的出身是少数民族,他们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非常有经验,只求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开拓疆土,不求实际控制,也没有自高自大,改造当地社

中国其他朝代不是这样?这和是不是少数民族有关系吗?而且还含沙射影地说tg
nor333 发表于 2014-4-20 19:30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排就解放瞻对。
民族交流,而不是民族隔离,首先就要语同音。
汉族人要做出牺牲,不能老把普通话当成汉语,要把他当成中国语,把简体字当成中文,要自我蜕变,带动整个国家蜕变
跑个题,从四川进藏,一直跑到林芝才见到红绿灯。
阿来:一些人凭空想象,把西藏描绘成一个天堂,他们认为西藏就应该活在过去,千百年不变,维持简单的、清苦的生活,不能开发,不能兴建城市,不能发展工业、商业,不能搞旅游业、服务业,任何变化都是对西藏的破坏,破坏了他们心中的天堂。
我觉得这种观念太霸道。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和所有世界上的民族一样,藏民族文化应该向前发展,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藏族应该参与到现代文明进程中来,这是藏族百姓不容剥夺的权利。
国际上甚至有“西藏是否需要发展”的讨论。这很可笑,一个地区不发展,人们的生活怎么继续,怎么提高?文化怎么延续、发展?藏区百姓有电视、汽车、冰箱、洗衣机可以用的时候,难道应该让藏族百姓永远刀耕火种,住帐篷、骑马、打猎、放牧,让外国人游览观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期待,保持所谓的“圣洁”?

说到点子上了。西藏人民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符号、标本。
有一个趋势,过去康区和藏区历史不是很紧密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实生活。但是现在两者之间的互相认同空前加 ...
当年平叛后,爱国的班禅建议把西藏一分为三,班禅区一块dl区一块,西昌区一块,可TG不干,硬要搞藏族大统一,过后还把班禅打成反革命,唉
斯玛特康 发表于 2014-4-20 21:24
当年平叛后,爱国的班禅建议把西藏一分为三,班禅区一块dl区一块,西昌区一块,可TG不干,硬要搞藏族大统 ...
要不说tg也是人才啊~xj分成2,3个多好
文而化之,这句话说得中肯。
父亲是回族,母亲是藏族,这可以纵横西北西南无虞了
:达赖的人,我见过好几个,我也直言不讳告诉他们:我说你们考虑的都是权力,谁考虑老百姓?有谁真正为这个民族好的?

执政为民。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苏牧野 发表于 2014-4-20 19:06
这真是奇迹啊!南方也有客观的时候啊!
你看错了吧?这个采访者提的问题那个不是在拐弯抹角往对立面上引?阿来应该还是有些政治敏感度的。
当年平叛后,爱国的班禅建议把西藏一分为三,班禅区一块dl区一块,西昌区一块,可TG不干,硬要搞藏族大统 ...
本来就是三块
f22 发表于 2014-4-21 13:30
本来就是三块
现在是大藏区,一块
现在是大藏区,一块
青藏,川藏,西藏
阿来明显在和唯色唱反调
翱翔精灵 发表于 2014-4-21 13:24
你看错了吧?这个采访者提的问题那个不是在拐弯抹角往对立面上引?阿来应该还是有些政治敏感度的。
是你看错了,这些问题本来就是正常的,难道敏感的问题不提问就是客观了?南方能够如实的报道阿来的观点就是客观。难道要顺着被提问者的意思才能提问题?
我想了很久,忽然找到了西方体制的唯一好处——让民怨能得以宣泄,因为他们总有一种能推翻政权改朝换代的感 ...
定期整一车城管扔大街上让老百姓好好发泄,玩完还活着的统统立功授奖提干。
青藏,川藏,西藏
是前藏,后藏和阿里,前藏癞蛤蟆后藏班禅
f22 发表于 2014-4-21 14:13
阿来明显在和唯色唱反调
老右和WEISE是一伙的
老右和WEISE是一伙的
我和阿来是一伙的
huberyoo 发表于 2014-4-21 16:10
是前藏,后藏和阿里,前藏癞蛤蟆后藏班禅
基本按照语言分类,为西藏,青海,四川藏区,他们语言很难直接交流
现今少数民族意识都在增强,汉族还是老样子,一盘散沙
洞庭客 发表于 2014-4-20 19:40
有一个趋势,过去康区和藏区历史不是很紧密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实生活。但是现在两者之间的互相认同空前加 ...
维族也是如此,虽然泛突厥很早就有,但统一的民族意识就是新中国划分民族后越来越强的。。。。。。。

大刀客 发表于 2014-4-21 16:26
基本按照语言分类,为西藏,青海,四川藏区,他们语言很难直接交流


专业点是康巴,卫藏和安多!前面回复的是针对班禅的提议,也就是前藏后藏之分,具体就不再赘述。
大刀客 发表于 2014-4-21 16:26
基本按照语言分类,为西藏,青海,四川藏区,他们语言很难直接交流


专业点是康巴,卫藏和安多!前面回复的是针对班禅的提议,也就是前藏后藏之分,具体就不再赘述。
f22 发表于 2014-4-21 13:30
本来就是三块
但是现在三者共同认同度越来越高。。原来可没有。。过去藏族内部地域意识高于民族意识,而现在统一的民族意识在觉醒。老右你觉得是好事吗?近几年来闹的最凶的反而是康区。。

f22 发表于 2014-4-21 14:13
阿来明显在和唯色唱反调


唯色也好,阿来也好屁股是坐在本民族的立场的。阿来、唯色严格来讲并不是藏人,但他们的各自民族认同却是藏人,
老右不觉得有意思吗?现行民族政策下其实是在阻碍真正的民族融合。
f22 发表于 2014-4-21 14:13
阿来明显在和唯色唱反调


唯色也好,阿来也好屁股是坐在本民族的立场的。阿来、唯色严格来讲并不是藏人,但他们的各自民族认同却是藏人,
老右不觉得有意思吗?现行民族政策下其实是在阻碍真正的民族融合。
洞庭客 发表于 2014-4-21 17:50
但是现在三者共同认同度越来越高。。原来可没有。。过去藏族内部地域意识高于民族意识,而现在统一的民族 ...
很正常
交通通讯的发达缩小了空间,人们更容易交往了
伴随着的,是藏族中会说汉语的急据增加,汉藏通婚的增加
唯色自己嫁的就是一个汉族
洞庭客 发表于 2014-4-21 17:51
唯色也好,阿来也好屁股是坐在本民族的立场的。阿来、唯色严格来讲并不是藏人,但他们的各自民族认同却 ...
真正的民族融合就是不认同藏族直接认同中华民族?
我不认为有这么理想化的
人必先认同周边文化和自己近似的人群,再认同更大的族群
f22 发表于 2014-4-21 18:11
真正的民族融合就是不认同藏族直接认同中华民族?
我不认为有这么理想化的
人必先认同周边文化和自己近 ...
那你说唯色为什么不认同汉,阿来为什么不认同回?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下往往会导向自己日常生活中一方,而阿来、唯色生活早已经和藏人不同,但却选择认同的是藏族,你说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