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推荐』中国人一定要看:抗战记录片《四万万人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00:18
中文名称:四万万人民
英文名称:The 400 Million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39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

下载:http://board.verycd.com/ed2k:/|file|[YY]0402.%D7%DF%BD%FC%BF%C6%D1%A7_%BC%D2%D3%D0%B6%F1%C1%DA.YYTvO.rmvb|93431115|8B3EDA4C035FAB1B8BC866B13A9B30B2|/t209296.html

THE 400 MILLION(1939)

53 minutes / sound / black&white / 35mm
English title: The 400 Million
French title: Les 400 millions
Director: Joris Ivens
Script: Joris Ivens
Camera: John Ferno, Robert Capa
Editor(s): Helen van Dongen
Music: Hanns Eisler
Commentary: Frederic March
(written by Dudley Nichols)
Production company: History Today Inc.
字幕:外挂西班牙文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2 10:24:27编辑过]
中文名称:四万万人民
英文名称:The 400 Million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39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

下载:http://board.verycd.com/ed2k:/|file|[YY]0402.%D7%DF%BD%FC%BF%C6%D1%A7_%BC%D2%D3%D0%B6%F1%C1%DA.YYTvO.rmvb|93431115|8B3EDA4C035FAB1B8BC866B13A9B30B2|/t209296.html

THE 400 MILLION(1939)

53 minutes / sound / black&white / 35mm
English title: The 400 Million
French title: Les 400 millions
Director: Joris Ivens
Script: Joris Ivens
Camera: John Ferno, Robert Capa
Editor(s): Helen van Dongen
Music: Hanns Eisler
Commentary: Frederic March
(written by Dudley Nichols)
Production company: History Today Inc.
字幕:外挂西班牙文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2 10:24:27编辑过]
影像的历史化石——《四万万人民》
1999年我平生第一次到北京,用替别人考试挣来的400块钱。在伟大首都的某著名广场,我看到那座纪念碑被罩上了绿色的苫布,活像一个超级大啤酒瓶。为迎接五十年国庆,整个广场都在翻修,四周也围起了长长的隔离栅栏。望着眼前的景象,我想到了十年前那场青春梦魇,而此时和我一样的年轻大学生正在领导们组织下整齐的走上街头,拙劣的表演着他们虚幻的爱国热情,因为前一天,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刚刚被炸了。
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虚无感:历史不喜欢悲剧,而只有喜剧,亦或荒唐的闹剧,因为我们太擅长遗忘,出于被迫或者蓄意。这样的感觉让我当时年轻火热的心顿感索然,于是立刻买了火车票落荒而返,在我刚刚抵达北京的当天。时至今日重提此事,是因为正值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看了荷兰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那部和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
是影像,让真正的历史不再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遗忘之中。虽然所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大都无非只是空谈,但当你面对荧幕上这些活动的昔日生命印迹,还是会在某个瞬间忍不住扪心自问:这些可都是曾经真真正正发生过的呀,怎么能看得如此平静?虽然有所谓“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样一针见血的判断,虽然人类历史常常被心怀叵测的蓄意篡改和擅加利用,一如胡适当年不无幽默的调侃“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毕竟有些事实和证据是任凭怎样枉费心机也抹煞不掉的,比如眼前这部纪录片。
在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日本飞机在矿轰乱炸,人们四散奔逃、房倒屋塌,一个年老的妇人怀抱婴儿坐在地上,一边号啕大哭,一边拉扯旁边仰卧着的,那或者是她丈夫或者是她儿子的尸体。凡此种种让人惨不忍睹的画面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一直折磨着作为观看者的神经,影片首先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的,就是法西斯侵略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伤痛,这是战争最直接的后果也是最大的恶。影片在后面还采用了声画错位的手法,一边是“我们日本军队进入中国是为了带去和平,中国的妇女和儿童用鲜花欢迎我们”的日本军方话外音,一边则是大炮无情的轰炸,战火在燃烧,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影片接下来为我们展示了没有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前的中国,人们是怎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伟大的中华文明,并且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以后,这个最古老的东方帝国正在一步步的走向现代化。然而正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当时的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同时也直接的中断了上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是影片提供给我们的最值得思考之处。因为回过头来再看,从某种角度讲,正是这场战争间接的影响到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
影片名之曰“四万万人民”,是因为无论在反映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还是在讴歌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抗时,影片的着眼点、重心都始终放在最普通的人身上,也正是这一点是我认为影片做得最为出色的地方。因为只有老百姓才是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争取战争胜利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相对于拍摄者而言,只有深入到普通百姓和士兵中间,才能捕捉到最为真实的画面和现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然而街头老百姓疲于奔命的逃亡之旅和普通士兵的冲锋陷阵无疑是最动荡,也是最没有安全保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要比拍摄领导人开会和讲话更难以把握,同时也意味着要冒更多的风险。《四万万人民》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军政要员和知名人士的身影,比如蒋介石、宋氏姐妹,还有周恩来等,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热血青年在街头宣传抗日的画面,并听到了他们热切呼喊的声音,一个小女孩把自己储蓄罐里的硬币倒入捐款箱的珍贵瞬间以及台儿庄战役中将士们运筹帷幄、浴血杀敌的战地英姿。
在看《四万万人民》这部记录片之前我曾经去参加了一个美国教育中心举办的活动,活动内容是观看一部制作于二战期间的纪录片——“我们为什么参战”系列之“中国战役”(制片及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他曾导演过「一夜风流」,「迪兹先生进城」及「浮生若梦」等奥斯卡获奖影片),根据资料介绍,“我们为什么参战”是二战时期美国军方为了动员士兵参战而制作的宣传片,军方对影片导演提出的特别要求是要“制作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有据可查,事实确凿的电影,向军中将士说明我们参战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之战斗的道义”。从个人的观感而言,应该说这部纪录片非常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我推测当时的美国士兵在看完此片后一定会为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而感到自豪,因为时至今日,你依然能够在观看此片时被深深的感染,那种对中华文明极尽美好的赞美和讴歌,那种对全民大迁徙时刻悲壮气氛的渲染以及对叙述节奏的把握等等,能够把一部主要用来宣传的纪录片拍得如此好看,令人感动,不能不让你佩服好莱坞对观众心理的把握确实老道,煽情手法一流。
但是当你仔细回味的时候,你却发现,在那些过于宏大的场面俯拍和高谈阔论背后,却没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因为那些普通人的身影通常只是用来作为背景衬托,影片更多的还是把重心放在一些宏大场面的烘托和宏大叙述的展开上,从而并没有对战争中的个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在这一点上《四万万人民》做得就要好很多,这是一部由众生相构筑起来的影片,处处能够让你感觉到生命无处不在的气息,甚至是那些被拍者对镜头的观望和躲闪,都能让你发现借助影像,有一些东西真的可以不朽。
请广大朋友相互推荐!谢谢!
说说你的观感?
如果不错我就去看。
在哪里可以看得到呢?
我也买了这种碟,很不错,感谢制作AVI共享的人。
[B]以下是引用[I]eniaciii[/I]在2005-8-22 10:48:00的发言:[/B][BR]说说你的观感?
如果不错我就去看。

珍贵的历史场面------血战台儿庄现场直击!
[B]以下是引用[I]校刀手[/I]在2005-8-22 18:42:00的发言:[/B][BR]在哪里可以看得到呢?

去下载PTOP软件:EMULE  
搜索关键字:中文名称:四万万人民或者英文名称:The 400 Million
建议搜索英文名称:The 400 Million
http://board.verycd.com/ed2k:/|file|[YY]0402.%D7%DF%BD%FC%BF%C6%D1%A7_%BC%D2%D3%D0%B6%F1%C1%DA.YYTvO.rmvb|93431115|8B3EDA4C035FAB1B8BC866B13A9B30B2|/t209296.html

也可在上面的链接找种子!
电影20分钟左右时,升青天白日旗时,发现奏的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啊



难道这个伊文思也是穿越的么?还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么有感召力。后者我是没疑问的。对一个荷兰人来说,可能也觉得义勇军进行曲更加奋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