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闲聊陶勇中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2:23:58


http://bbs.tiexue.net/post2_9390093_1.html
http://www.junshi.cn/Home/Detail/343224

陶勇在55年授衔的175名开国中将中是以能打著称的,但相比于同为开国中将的王近山、王必成、聂凤智、郑维山、梁兴初、万毅、李作鹏、秦基伟、周希汉、吴克华、陈正湘、张国华、张仁初等人,也不能说是特别突出。在他的一生事绩中,有两个尤其令人难忘:一个是他胆气豪壮地打了英国军舰;另一个是他的非正常去世之谜。粟裕大将在其最后的日子里曾几次提到爱将陶勇:“我这一生有一大憾事,就是没有能在有生之年,把陶勇被害一案查出来。”
陶勇生于1913年1月21日,是安徽霍丘县叶集周南庄人。他本姓张,被父母取名张道庸。陶勇的家庭是几代雇农,生活贫苦,因而他7岁就给地主放牛,13岁开始又当了几年烧窑工,也是吃尽了苦。在来大别山地区宣传革命的共产党员“陈先生”指引下,陶勇加入了共青团,进步很快,还成为了农民赤卫队员。1929年春,反动民团来抓陶勇,陶勇和几名赤卫队员逃出家乡,一直跑到河南商城,参加了周维炯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从此走上了军旅生涯。

红11军32师是创建豫东南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四个主要组成来源之一,因而陶勇有幸加入了鄂豫皖苏区的早期创建者行列。在鄂豫皖红军中,陶勇作战勇敢,从一名战士一直升到了营长。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后,陶勇先后参加了创建川陕苏区的历次战斗,并在迎击川军的反三路围攻和反六中围攻中表现出色,升为了红4军第10师28团副团长。陶勇打仗有一股愣劲。一次他带着一个连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陶勇毫无惧色,拿起一只装着白薯干酒的水壶就喝了一口,然后一口喷在了手中的大刀上,挥刀高喊道“刀枪不入”,带着战士们就冲入敌阵,猛砍猛杀,一口气闯出了重围。战后,同志们就给他起了个“傻子”的外号。陶勇本人则满不在乎,有时候还故意装傻充愣,逗大家一乐,很是有几分革命浪漫主义的味道。由于他作战勇猛,后来又有了一个“拼命三郎”的外号。更加令人称道的是,因家贫没上过一天学的陶勇,在戎马倥偬之间,硬是凭着自学识文断字,提高了文化水平,为后来成为高级指挥员打下了基础。

在红四方面军北上长征路上,陶勇先后担任了红4军10师28团团长、红9军27师81团团长等职。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不久,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9军、红30军和红5军西渡黄河。由于敌情骤变,《宁夏战役计划》已无法继续实施,奉中共中央和军委命令,在黄河西岸的红四方面军部队组成红军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单独执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于是,河西红军开始了悲壮的浴血西征。此时,陶勇已是红9军27师代理副师长。

在河西走廊的古浪、永昌、山丹、高台、倪家营子等地区,西路军与马家军昼夜血战,损失惨重。陶勇每临战阵必手挥大刀身先士卒,杀敌无数,自己却奇迹般地毫毛未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路军最终失败,遗恨祁连山。石窝会议之后,徐向前和陈昌浩返回陕北向中央报告,西路军残部分路深入祁连山打游击。陶勇奉红9军军长王树声之命,带领部分人员插到马匪身后袭击敌人,掩护红30军政委李先念带一部队伍突出重围。完成任务后,陶勇和红9军参谋长李聚奎等人在一路突围。由于马匪疯狂追击,陶勇和其余人员失散。他孤身一人向东走,穿越沙漠,吃尽辛苦。然而,他还是被马匪追上抓住,押到凉州监狱关押。和陶勇关在一个牢房的还有被俘的红30军参谋长黄鹄显、红9军组织部长朱潘宪、红27师师长沈秀达等人。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暴露身份。马家军共抓获了6000多名西路军官兵,除杀害了部分外,马步芳命令将25岁以下的3000多名红军人员编入自己的队伍,称为“补充团”,主要干些修桥筑路、开矿开荒的重体力劳动。因红27师师长沈秀达叛变,陶勇和朱潘宪的身份暴露,再次被敌人逮捕关押。他们坚贞不屈,绝不出卖同志。由于西安事变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中共方面的交涉下,马步芳不得不作出了一些姿态,对被俘的西路军官兵进行了生活改善。

抗战爆发后,陕北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蒋介石下令将被俘的西路军干部秘密解往南京,准备长期关押。在途经西安时,陶勇等人想方设法将消息传递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和叶剑英出面过问此事,终于使这批被俘的西路军干部摆脱囹圄,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和陶勇被关在一起的红30军参谋长黄鹄显后来成为了东北野战军8纵参谋长、开国少将。辽沈战役时8纵受命控制锦州飞机场,由于锦州有两个机场,一远一近,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8纵不知道该控制哪个,又打电报向野司询问,惹得林彪和刘亚楼大发雷霆。当时下令发电报的,就是黄鹄显。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陶勇等人辗转回到了延安。他很快通过了组织审查,并于1938年初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陶勇和一批干部被分配到了皖南的新四军,陶勇任第1支队副参谋长。第1支队司令员就是兼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从此成为了陶勇的老上级。

到皖南不久,陶勇就被卷进了“叶道之事件”。叶道之(也称为叶道志)曾在红四方面军中担任过红31军93师师长、红4军10师政治委员等职,作战勇敢,和陶勇的关系很好。叶道之也被分配到了新四军,在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的第2支队第4团担任副团长。叶道之觉得分配的职务低了,于是发了一些牢骚,说新四军排斥四方面军干部,并流露出想回老部队当八路军的想法。然而有人把叶道之的牢骚举报上去,说叶道之要开小差,结果叶道之被降成军部特务营营长。这一来叶道之更加不满,索性约了同样有不满情绪的战友原红31军92师276团副团长徐长胜、原红31军91师271团团长陈五和(后改名为陈康)携枪出走。新四军军长叶挺得知消息后非常恼怒,立即派兵追赶,当场将徐长胜击毙,抓回了叶道之,只有陈康逃脱。叶挺素来治军严厉,认为这三人私自携枪逃跑,必须执行军纪。其时原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叛逃到国民党方面不久,副军长项英等人认为叶道之向武汉方向逃跑,就是要去投奔张国焘。而实际上叶道之他们是想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拿介绍信好回八路军。叶挺将此事呈报给了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顾祝同巴不得看热闹,当即下令枪决。在新四军内部进行讨论时,多数人也赞成枪毙叶道之。陶勇等少数人坚决反对,写了联名信保叶道之。陶勇还找到副军长项英据理力争,结果遭到了严厉批斗,并被扣了一堆政治帽子。后来召开了公审大会,批判叶道之逃跑是要去投降张国焘,终于将其枪决。一直到了45年后的1983年,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的过问下,解放军总政治部复查了此案,证明叶道之、徐长胜二人系违犯纪律行为,不是要投降敌人,属于人民内部问题,决定予以平反,恢复名誉。而那个逃脱的陈康,后来跑回了八路军129师,跟着陈赓南征北战,成为了开国中将和大军区司令员。真是命也运也,到哪去说理呢!

“叶道之事件”发生后不久,陶勇被派到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任副团长,接了叶道之的班。他和团长卢胜率领第4团随司令员张鼎丞挺进江南敌后,参加了开创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和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张鼎丞奉命回延安后,第2支队由粟裕领导,对日伪军展开神出鬼没的游击战,在江南搞得风生水起。而陶勇接手指挥的第4团是红军团出身,后来被称为“老四团”,因战功卓著还享有了“老虎团”之誉,一直是陶勇手中的拳头团,直到改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9师205团。

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第1、第2支队合并指挥,成立江南指挥部,由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在达到了东进挺进江南敌后的目的后,陈毅、粟裕又抓住盘踞在苏北泰州的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有求于新四军护送一批弹药的机会,派陶勇、卢胜率第4团一部组成苏皖支队,渡江北上,向北发展,打破日伪与国民党顽固派对江南新四军的封锁。在临行前,为迷惑敌人,陈毅给陶勇改了名字,略掉张姓,按道庸的谐音取名为陶勇。于是,未来的东海舰队司令员有了一个光照军史的名字。

陶勇和卢胜率部渡江北上,在将护送的弹药交付给泰州二李后,趁机在苏皖边区展开。这时,叶飞率新四军第6团已从苏南开到扬中,与管文蔚指挥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尔后主力渡江北上,执行发展江北的任务。不久,挺进纵队梅嘉生、张震东率第3团2个营西进苏皖边,与陶勇、卢胜率领的苏皖支队合编,放手创建苏北新局面。由于新四军主力陆续向江北发展,时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非常惊恐。他使出了一石二鸟之计,将对新四军态度比较友好的李明扬骗到省府驻地,同时派人诱骗顽固一些的李长江出兵围攻正在郭村休整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由于在郭村的挺进纵队只有叶飞、姬鹏飞率领的机关人员和不到1个团兵力,李长江却出动了13个团,形势非常危急。陶勇、卢胜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苏皖支队前往驰援。为争取时间,他们硬是大白天从日军重点封锁地段杀开一条血路,及时到达了郭村。两部会合后并肩作战,经过反复争夺击溃了李长江部,并一直追到泰州城下,尔后有理有节而归,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不久,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和主力渡江北上,与江北部队胜利会师。江南指挥部即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部队也整编为3个纵队,叶飞任第1纵队司令员,王必成任第2纵队司令员,陶勇任第3纵队司令员。从此叶、王、陶成为了粟裕手下的“三只虎”,他们带出来的部队也成为了后来的华野“三兄弟”。

陈毅、粟裕挥师东进,全力发展苏北,这就不可避免地与韩德勤等苏北地方实力派发生了摩擦。当1940年10月爆发了著名的黄桥决战时,陈毅、粟裕指挥江北新四军能战之兵5000人迎战韩德勤、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部的26个团3万余人,形势非常险恶。然而粟裕这时展现了天才的大兵团作战指挥才能,抓住各地方实力派间心怀异志的破绽,诱敌深入,各个击破,以少部兵力守黄桥,集中主力待机出击,牢牢掌握了主动。由于陈毅已对二李和陈泰运做了大量争取工作,使得他们的左、右两路军都不愿拼力作战,畏缩不前,于是这一战主要打击的就是敌主力韩德勤中路军1.5万人。开战后,陶勇率第3纵队2个团坚守黄桥,1个团担任预备队,与韩德勤部左翼主攻的李守维第89军进行了反复争夺。顽军一度突破了黄桥城门,粟裕打电话问陶勇能不能守住黄桥,陶勇斩钉截铁地回答:“3纵在,黄桥在!”他和参谋长张震东甩掉上衣,挥着马刀亲自冲上阵地,带领部队又将敌人赶出城去,黄桥岿然不动。与此同时,粟裕指挥叶飞的第1纵队野战出击,一举歼灭了韩德勤部右翼素有“梅兰芳式”部队(意为装备漂亮)之称的独立第6旅,从而孤立暴露了左翼第89军。随后粟裕指挥第1、第2纵队对第89军形成包围,与陶勇第3纵队并力发起总攻,将第89军大部歼灭,敌军长李守维在逃跑时落水淹死。粟裕命令各部乘胜追击,攻占海安,并与南下的黄克诚部八路军第5纵队胜利会师。在黄桥战役中,共歼灭顽军韩德勤部1.1万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取得了新四军成立以来的空前胜利。中共中央书记处称赞这一战使“苏北大部为我占领并连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在1985年公映的彩色故事片《黄桥决战》中,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除了陈毅外,粟裕、陶勇等人均未以实名出演。粟裕在片中名为谷盈,由马世祥饰演;陶勇名为赵勇,由徐行饰演。影片中的战争场面虽不甚宏大,但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在坚守黄桥的关键时刻,纵队司令员赵勇将大刀和手枪用力拍在地图上,咬牙切齿地给部下下了最后通牒,确实有几分历史上陶勇的狠劲。

黄桥之战后,陶勇、刘先胜率新四军第3纵队3500余人挥师东进,直插如皋、掘港,顺利进占(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扩展巩固苏北根据地。这一期间苏北新四军、八路军主力与顽军韩德勤部爆发了曹甸战役,陶勇奉命率第7团西进海安配合主力作战。顽军第六游击纵队司令徐承德乘机纠集兵力围攻掘港,与留守的3纵张震东部发生激战。陶勇奉命回师增援掘港,与张震东部内外夹击打垮了徐承德,并顺势解决了通如海启地区的顽军势力,扫除了建立根据地的障碍,一时威震黄海之滨。

皖南事变发生后,奉中共中央指示重建了新四军军部。原新四军部队编制也作了调整,江南江北的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被统一改编为7个师。其中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下辖第1旅(旅长叶飞)、第2旅(旅长王必成)、第3旅(旅长陶勇),任务是发展苏中战略区,并组建了苏中军区。在粟裕指挥下,陶勇与日伪顽军东征西战,反“扫荡”,反“清乡”,反据点,反摩擦,先后参加了泰州、丰利、大官庄、车桥、天目山等战役战斗,勋威赫赫。随着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陶勇也相继担任了新四军第1师第3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苏浙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务。陶勇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第3旅后历经改编,到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第三野战军第23军69师,是三野的8个主力师之一。

经略苏中期间,陶勇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一次第四军分区联欢会上,陶勇认识了战地服务团女兵朱岚。战场上的猛将陶勇发起了主动进攻,一来二去,两人相爱了。1941年7月,28岁的陶勇与22岁的朱岚举行了婚礼。此后,两人风雨同舟,命运交融,直至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相伴离开了人间。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新形势组建了新四军华中野战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陶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粟裕指挥下,陶勇率8纵参加了高邮邵伯战役,一举攻破高邮城,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歼灭拒不缴械之日军1100余人(其中生俘日军驻高邮最高指挥官岩奇大佐以下931人)、伪军4000余人,缴枪4300余支、炮61门。这一战歼灭和俘虏日军之多为抗日战争中所罕见,虽然此时的日军已非彼时的日军,但主要攻城指挥员陶勇仍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解放战争开始后,陶勇的部队又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粟裕兼任师长和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下辖2个旅,旅长张震东和彭德清都是跟随陶勇征战多年的宿将。从1946年7月中旬开始,在粟裕的卓越指挥下,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迎战侵入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李默庵部12万余人,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七战七捷,一气呵成,歼灭国民党军6个师、2个交警总队共5.3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取得了全面内战爆发后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由于粟裕手下的头号大将叶飞已率新四军一部北上山东,因而在这七战七捷中担任华中野拳头主攻部队的就是第1师和第6师。第1师师长是粟裕,第6师师长是谭震林,但二人同时要担负整个野战军的指挥之责,实际带两个师作战的分别是副师长陶勇和王必成。在粟裕、谭震林的统一指挥下,陶王两员勇将或奔袭,或迂回,或攻坚,纵横捭阖,再加上管文蔚第7纵队等武装的有力配合,这才取得了苏中大胜。陶勇率第1师除三战海安和六战邵伯未参加外,在其余五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战结束之后,第1师已由原来兵不满万已扩充至1.5万人,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真是非常感谢蒋介石这位“运输大队长”。

不久,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指挥数十万国民党军分别向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张灵甫率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从南路进攻,隐蔽意图,袭取两淮,致使苏中震动。其后张灵甫又乘胜挥军杀向涟水,企图彻底孤立苏中解放区。当时粟裕正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准备与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联合作战,先打从淮北东进之敌。因涟水危急,粟裕不得调回华中野主力,与张灵甫在涟水大打了一场。最后张灵甫寡不敌众,且战且退撤回了淮阴。这一战中陶勇率第1师向第74师侧翼迂回反击,配合兄弟部队从三面向敌发起合围,迫使张灵甫撤军而去。粟裕集中了28个团兵力仍然没有吃掉第74师,也见识了这个国军“王牌”师的战斗力。

1946年12月中旬,陈毅、粟裕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联合进行了宿北战役,歼灭国军戴之奇整编第69师,重创胡琏整编第11师一部,共歼敌2.1万余人作战,取得了两大野战军联手之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当时陶勇奉命率第1师守卫盐城,没能参战。就在宿北鏖战之际,张灵甫指挥第74师再次向涟水发起攻击。防守涟水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王必成部没能顶住张灵甫的声东击西加偷袭战术,阵地被突破,伤亡较大,只好放弃涟水撤出战斗。陶勇奉命率第1师紧急从盐城赶来增援涟水,结果到达时涟水已经失守,而盐城也被国民党军乘虚袭取。这下华中解放区已基本沦陷,华中野战军不得不北撤山东。经过两次涟水之战,陶勇和王必成都恨上了张灵甫,决心下次遇到了一定要吃掉他。

接下来就是鲁南战役,陈毅、粟裕集中了山东、华中部队共27个团兵力加炮兵团,向已进至峄县以东的国军马励武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包围过来。陶勇率第1师归山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的左纵队行动,发起勇猛穿插,攻克洪山镇、兰陵镇等要点(这片战场正是9年前汤恩伯军团大战日军第5师团坂本支队之处),切断了马励武部与南面冯治安部的联系。随后陶勇亲自上阵指挥,催动张震东、彭德清两员大将领军向小忠村、作字沟方向突击,配合兄弟部队将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压缩在了作字沟到漏汁湖的狭小地域内。戴之奇仗着第1快速纵队是由坦克、炮兵、车辆组成的装甲摩托化纵队,命其强行突围。不料时值1947年元月的冬季,战场地区突然雨雪交加,大雾弥漫。漏汁湖为一大片水草地,干旱时是平原,通行无阻。现在雨雪一泡,就变成了泥泞松软的沼泽地,车辆、坦克开进去没多久就都给陷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结果除7辆坦克逃脱外,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共3万余人被一举歼灭,24辆坦克、数十门美式重炮、200多辆卡车都成了陈粟大军的战利品。其中陶勇的第1师歼敌5400多人,缴获坦克8辆、重炮10门、汽车65辆,斩获颇丰。

其后陈毅、粟裕指挥部队穷追猛打,攻克峄县,活捉了马励武。粟裕欲乘胜扩展战果,命陶勇率第1师向台儿庄方向推进,要继续吃冯治安部2个师。冯治安很是狡猾,命令部队迅速收缩到运河南岸凭借防御工事固守,一时打不着。而在峄县以北固守枣庄的周毓英部整编第51师,因奉薛岳命令不敢撤退,已态势暴露。粟裕改变计划,指挥陶勇挥兵向枣庄攻击。然而枣庄的敌工事密集坚固,新四军出身的第1师善打运动战,攻坚能力却不强,连攻3日未能得手。得知此情况,粟裕亲自来到陶勇的指挥部,命令暂时停止攻击。他在征求了前线将领的意见后,决定调叶飞的山野第1纵队和擅长攻坚爆破的山野第8师加入攻击。陶勇也亲自到峄县向山东部队请教攻坚经验,并临时办起集训班,抽调骨干学习爆破攻坚技术,进行火线练兵。经过充分准备后,粟裕集中了16个团兵力和强大炮火,经过连续突击爆破4天攻克枣庄,歼灭了整编第51师师部和2个团万余人,生俘敌师长周毓英,胜利结束了鲁南战役。

1947年1月底,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参谋长为陈士榘,政治部主任为唐亮,下辖9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万人,是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人数最多的野战军。原华中野第1师改编为华野第4纵队,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0、11、12师共2.7万余人。同时叶飞的原山野第1纵队改编为华野第1纵队,王必成的原华中野第6师改编为华野第6纵队,加上陶勇的第4纵队,都是新四军老底子出身,成为了粟裕指挥华野时最喜欢使用的三把尖刀,还被戏称为“华野三兄弟”。

鲁南战役后,蒋介石又命令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调动南北两线23个整编师(军)30余万军队,企图夹击华野主力于临沂地区,迫使其进行决战。陈毅、粟裕因敌而动,决定在南线节节消耗杀伤敌人,拖住敌欧震兵团,而秘密集中主力于北线歼击敌李仙洲兵团,这就是华野战史上辉煌一时的莱芜战役。奉野司命令,陶勇率4纵冒着严寒兼程北上,一日百里,企图袭取莱芜以南的颜庄。不料进军途中4纵先头第11师与友邻7纵部队拥挤在一条路上,耽误了时间。这时王耀武通过侦察情报判断出了华野主力北上的企图,急令李仙洲部向后收缩,以致颜庄之敌缩回了莱芜城。陶勇非常恼怒,严厉批评了第11师师长谭知耕。关键时刻,首先插到莱芜附近的叶飞1纵死死拖住了李仙洲兵团主力,为其余各纵队赶到指定位置赢得了时间。而王必成6纵趁势向李仙洲兵团的后方基地,也是其后退路线上的要点吐丝口镇发起围攻。奉王耀武命令,李仙洲放弃莱芜率主力退向吐丝口镇,企图夺路而走。粟裕根据敌情调整部署,决心集中已到位的5个纵队发起总攻,在运动中歼敌于莱芜城至吐丝口镇之间。在李仙洲兵团全部撤出莱芜后,陶勇命令谭知耕部迅速进占莱芜,断敌归路。当1、6、7、8各纵向拥挤于莱芜以北狭小地域内的李仙洲兵团发起总攻后,陶勇命4纵大举出击,从东、南两面向敌纵深勇猛突击。由于地形不利,兵无斗志,加上地下党员、第46军军长韩练成战场脱离指挥位置,造成李仙洲兵团很快陷入混乱之中。战斗仅仅打了3个多小时,这一大股敌人就被全部歼灭。这一战华野在3天之内以伤亡8400余人的代价歼敌7个师5.6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王耀武闻讯后气急败坏地痛骂:“5万多人,不知不觉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蒋介石不甘心莱芜战役的惨败,又派出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集中了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师)45.5万大军,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和第5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经频繁调动敌人寻找战机之后,以惊天的胆魄决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以猛虎掏心之势从敌人重兵集团中楔入,将中路突进的整编第74师分割出来,一口吃掉老冤家张灵甫。这就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陶勇的4纵与许世友的9纵奉命由北向前实施正面突击,配合两翼的1、8纵和敌后的6纵合围第74师。由于历史上许世友是陶勇在红4军时的老首长,因此陈粟令4纵归9纵指挥。战役打响后,许世友、陶勇指挥9纵和4纵节节抗击单骑突进的第74师,又拉又打,为友邻穿插部队争取了时间。由于张灵甫左右两翼的黄百韬、李天霞部各怀异心,畏缩不前,以致第74师左右被分割,归路被断,陷入绝境。当各路纵队穿插到位后,陈粟命令全线发起总攻。华野1、4、6、8、9纵这五把尖刀将敌整编第74师团团围困在孟良崮山区,连攻坚带阻援,经过两天四个波次的轮番猛攻,终于将其全部歼灭。这一战华野歼敌3.2万人,其中4纵的战果有7900多人,占近四分之一。敌师长张灵甫死于乱军之中,到底是被解放军击毙还是自杀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历史之谜。后来有回忆说陶勇当晚和保健医生曾打着手电上山寻找张灵甫的尸体,并在山上当场验尸,证明“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然而这一说法属于孤证,与其他有关材料相悖,只能存疑。不过陶勇确是将一名俘获的张灵甫厨师带下了山,以后就留在了部队中服务。十多年后,陈毅到东海舰队视察,尝到了这名厨师的祖传淮扬菜手艺,还向陶勇竖了大拇哥:“好胆量,好眼力!”

经过苏中、鲁南、莱芜、孟良崮的连续辉煌之后,陶勇终于走了次麦城。1947年7月,陈毅、粟裕奉中央军委命令进行了“七月分兵”,将华野主力分成三路在内外线作战。其中叶飞的1纵和陶勇的4纵受命组成叶陶兵团,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外线出击,意在切断津浦路和敌人补给线,迫使进攻鲁中山区的国民党军回援。1、4纵经过500里长途行军插到鲁南敌后,相继攻克费县、峄县、枣庄,开局还算不错。然而接下来在进攻敌人补给要点滕县、邹县时,因兵力分散,准备不足,弹药受潮,相继失利,损兵4000多人。这时国民党军已从鲁中山区抽回7个整编师(军)分路西援,其中向1、4纵围过来的就有5个整编师。陈毅、粟裕见打不下滕县、邹县,叶陶兵团有陷入敌人合围的危险,遂命令1、4纵东返鲁中内线,与陈粟指挥的野战军机关和2、6、7、9纵会合,待机歼敌。然而由于国民党军合围的速度很快,鲁南又连降暴雨,沂河水位猛涨,不能徒涉,且无渡船,东返之路已断,1、4纵有被敌人压缩在枣庄、峄县以东,沂河以西狭小地区消灭的危险。危急时刻,叶飞、陶勇决定留下4纵10师和1纵1师3团向东佯动吸引牵制敌人,掩护主力向鲁西南方向突围,与同在外线转战的陈士榘、唐亮兵团会合。陈毅、粟裕也命令位于运河以西准备接应刘邓大军的陈唐兵团星夜东返济宁方向,全力策应1、4纵突围。

4纵10师是新四军老部队,原师长张震东负伤后由政委卢胜接任师长,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任政委。卢胜是原来新四军“老四团”的团长,和陶勇搭过档,深受陶勇信任。陶勇主动提出留下4纵10师打掩护,当时令叶飞深为感动,遂也留下自己从闽东带出来的红军老底子1师3团。卢胜、韩念龙率领4纵10师和1师3团大张旗鼓东去,国民党军果然上当,赶紧向东追堵。叶飞、陶勇趁机率1、4纵主力连夜冒雨西进,越过津浦路,将敌人甩下了一天行程。国民党军察觉上当后,又回过头来追赶1、4纵主力。卢胜、韩念龙率4纵10师和1师3团一路与追敌艰苦周旋5昼夜,付出重大牺牲,绕路突围,险渡沂河,闯过临费公路,终于安全返回了沂蒙山根据地。
叶飞、陶勇率1、4纵主力艰苦奔驰于汪洋水网地带,在洪水泥宁中连续行军作战,不顾减员疲劳,强渡滕河、战家河,越过4公里宽、齐腰深的白马河洼地,又在陈唐兵团的配合下渡过泗河,历尽苦难,于8月1日在济宁附近与陈唐兵团会师,总算摆脱了困境。此时1、4纵已各战斗伤亡5000余人,非战斗减员也各有5000多人,原来的每师3个团只剩下1、2个团,重武器几乎丢光,元气大伤,狼狈之极。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在见到1、4纵干部战士时,只见他们“身上除了短裤、背心和枪支弹袋以外,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浑身泥水,脚板都泡烂了,许多人还流着鼻血。在这种情况下,一、四纵队的战士们仅仅提出这样的要求:发一双鞋子,睡一个好觉,吃一顿猪肉。”

叶陶兵团和陈唐兵团在外线都没有打好,陈毅、粟裕指挥内线作战的4个纵队也没打好,连续在南麻、临朐打了两个消耗甚大的失利之仗,歼敌1.4万人,自己伤亡2.1万人,没有打开局面。部队士气低落,什么“反攻反攻,丢掉山东”、“运动战运动战,南麻吃亏还不算,临朐又来搞一套,一下打成烂葡萄”之类的怪话都出来了。负责野战军作战指挥的粟裕就南麻、临朐战役失利向中央写了总结报告,引咎自责。华野副政委谭震林不同意粟裕在战役总结中的意见,指责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陈毅也与谭震林的看法相同,认为连续失利不是战略指导上错误,而是军事部署和战术上有问题。而粟裕的几名爱将也忍无可忍,后来在总结时纷纷向老首长开了炮。

叶飞:“鲁西南水多,泥鳅成了龙。吴化文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竟然敢跟着我们的屁股追!我叶飞现在有了个外号,你们知道不?我叫面包!”
陶勇:“面包虽然稀松了点,却是干货。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点着名叫西瓜!”

王必成:“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得我们东奔西跑,到处躲藏。真他娘的丢人现眼!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粟裕同志,陈毅同志也有责任!”
折腾到后来,除了粟裕向中央去电请求处分外,陈毅还发了一封秘密专电给中央军委和华东局,认为几次战败有教训可吸取,但不宜过分指责粟裕。电报中有一段话非常著名:“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而毛泽东并没有指责华野领导人,他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勉励了粟裕,并指示陈毅、粟裕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1、3、4、6、8、10纵和特种兵纵队组成西兵团,实施外线出击作战;饶漱石、许世友、谭震林率华东局和2、7、9纵留在胶东,统称东兵团,在内线坚持斗争。

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到鲁西南后,于8月初与陈唐兵团和1、4纵会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刘邓大军打完鲁西南战役后未及充分休整,即越过陇海路,直插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毛泽东的战略规划中,陈唐兵团和1、4纵也应迅速南下,在陇海路两侧出击,积极牵制打击敌人,减轻刘邓大军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压力,配合战略进攻。然而由于1、4纵已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战斗力,陈唐兵团被迫与邱清泉第5军等追敌在鲁西南周旋,以待1、4纵休整恢复,未及南下吸引敌人配合刘邓。结果中央军委、陈粟和刘邓均去电批评主持外线转战的陈士榘、唐亮动作迟缓,令二人深感委屈。陈毅、粟裕也很焦急,遂按中央军委命令,率野战军机关、6纵与梁山战斗时被迫撤到黄河北岸的10纵南下,渡过黄河至鲁西南地区,与陈唐兵团的3、8纵和1、4纵会合,华野主力部队再次攥成了一个拳头。此后在粟裕策划下,于沙土集战斗一举歼灭敌第57师师部及2个旅近万人,生俘师长段霖茂,打了一个翻身仗。粟裕企图心再起,又想去吃进至土山集地区的胡琏整编第11师。然而就如在南麻失利一样,整编第11师身手不凡,胡琏防御有方,粟裕集中5个纵队攻击仍然没有得手,国军援军又至,只好撤出战斗。

随后陈毅、粟裕指挥华野西兵团兵分两路,越过陇海路,进军敌人兵力空虚的豫皖苏地区,迅速展开,机动作战,相继开辟了大片新区。在此期间,陶勇奉命率4纵越过黄泛区,参加破击平汉路作战,在官亭寨消灭了国军骑兵第1旅旅部及1个团,又回头歼灭了新郑守敌1200余人,配合主力围攻许昌,调动国民党军,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后陈士榘指挥3、4纵与陈赓、谢富治兵团联手作战,围攻退守确山城的国军第20师。陶勇率4纵担任城东南方向攻击,部队与敌人多次争夺城东要点670高地,战斗非常激烈,两天伤亡就达1500余人。由于国军第20师的顽强抵抗,双方形成对峙。不久敌外围援军将至,陈赓、陈士榘只好命令停止进攻,主动撤围而去,平汉路破击战至此结束。

1948年5月,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下,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同时决定陈毅离开华野到中原军区工作,但仍兼华野司令员和政委,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回到华野后,粟裕就发动了著名的豫东战役。在第一阶段打开封时,陶勇率4纵和1、6纵担任阻击援敌的任务,顶住了邱清泉兵团的攻击。与此同时,陈士榘、唐亮指挥擅长攻坚的3、8纵经过5昼夜战斗攻克了河南省会开封,歼敌3万余人,一时震动南京、上海。蒋介石非常恼怒,命令邱清泉兵团、刘汝明部、区寿年兵团和胡琏兵团会攻收复开封,并逼使华野主力与其在开封以南决战。这一企图正中粟裕下怀,他命令3、8纵放弃开封诱敌前进,主力转入机动作战,调动敌人,以区寿年兵团为主要歼击目标,这就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睢杞战役。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邱清泉兵团紧追撤出开封的3、8纵,区寿年兵团随后跟进,刘汝明部进驻开封。同时西面的孙远良兵团、东面的黄百韬兵团、南面的胡琏兵团也都先后奉命围拢过来。粟裕紧盯敌情,发现邱清泉兵团动作很快,当先向西南追击;跟在后面的区寿年兵团却行动踟蹰,徘徊于睢杞地区,与邱清泉部拉开了40公里距离。粟裕当机立断,不待查明区寿年兵团的具体部署情况就下达了战役命令:由叶飞统一指挥1、4、6纵组成突击集团,迅速歼击区寿年兵团。同时华野3、8、10纵阻击邱清泉第5军,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归华野指挥的中原野战军11纵和豫皖苏军区一部,也各自在外围阻击胡琏、孙元良、黄百韬等部来援的国民党军。豫东战役越打越大,精彩纷呈。

奉野司命令,陶勇指挥4纵向东跃进,切断睢杞公路,截断邱清泉、区寿年两部的联系,协同主力对区寿年兵团完成了包围分割。接下来就是一场激烈的攻坚阻援大合唱。在外围阻援部队的配合下,华野突击集团经过6昼夜浴血奋战,终于歼灭了区寿年的兵团部和整编第75师,生俘兵团司令区寿年、第75师师长沈澄年等将官。激战期间,距离区寿年兵团最近的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从东西两侧不顾一切前来营救。西侧邱清泉兵团被华野3、8、10纵死死挡住,距离区寿年兵团不过10公里却只能顿足长叹。而东侧的黄百韬兵团却突破了中野11纵阻击防线,推进到帝丘店地区,与被围困在铁佛寺的区寿年兵团第72师只有不到10公里距离。此时华野突击集团刚刚将区寿年兵团部和第75师大部歼灭,但已来不及转兵继续歼灭第72师。粟裕判断已无时间继续歼灭第72师,且主要作战意图已经达到,应组织部队撤出战斗转入休整。然而黄百韬兵团从东面扑来,恰恰挡住了华野部队预定的撤出战场路线。如被其纠缠住,部队久战疲劳,携带大批伤员难以转运,邱清泉、胡琏兵团再不顾一切扑过来,形势将无法逆料。关键时刻,粟裕再显过人胆色,迅速确定决心,乘黄百韬兵团远道而来未及展开之际,先声夺人,转移兵力将其歼灭于运动之中。都说粟裕作战企图心大,敢于行险,善于应变,算到六、七成把握就敢打大仗,这便是个典型例子。于是,粟裕在区寿年兵团第75师残部、第72师还未歼灭的情况下,即从西线调8纵主力与6纵一部继续围攻第75师残部,以中野11纵监视第72师,集中1、4、6纵主力及两广纵队迅速东移,向黄百韬兵团发起全线出击。

最后的战斗打响后,陶勇指挥4纵北侧攻占田花园,歼敌1000余人,配合其余几路部队将黄百韬兵团压缩于帝丘店周围。然而黄百韬善于防御,尽管兵团被打得狼狈不堪,却迟迟难以将其解决。这时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刘汝明部也已越靠越近,继续耽搁下去形势将陷于被动。粟裕再次决断,趁黄百韬兵团已焦头烂额无力反击之际,突然结束战役,部队连夜撤出战场,向陇海路南北两侧转移。果然,黄百韬已被打得惊魂不定,未敢行动,坐视华野从容撤出了战场。比较令人遗憾的是,邱清泉兵团从正面突破不了华野阻击防线,遂使出了迂回之计,乘华野阻击部队不察偷偷从北侧突然迫近华野突击集团。导致华野部队撤出战场之时遭到了邱清泉兵团的紧跟尾追,因行动仓促,组织混乱,被迫遗弃了大量伤员,据后来统计被俘者达3598人。战后,死里生的黄百韬受到了蒋介石的亲令嘉奖。而邱清泉因救援区寿年兵团不力遭到训斥,一气之下请假回家“休息”。

豫东战役是华野成立以来规模空前的一次战役,既有城市攻坚战,又有野外攻坚战和阻击战,其难度还要大于后来的淮海战役,用粟裕的话说,是他“亲身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从整个战役结果看,华野在中野和地方部队的配合下,连续作战20昼夜,攻占河南省会开封,歼灭区寿年兵团大部,打击了黄百韬兵团,削弱了邱清泉兵团,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敌9.4万人,取得了很大胜利。更重要的是,这一战证明,在敌重兵云集的中原地区,解放军已能够攻坚拿下敌中等城市,野战歼灭敌重兵集团,作战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在心理上予国民党军以重创。此后,国民党军对华野便有了畏惧情绪,守坚城提心吊胆,被围困不敢增援,打野战全无自信,气势已失。从战略上说,在华野主力发起豫东战役吸引了国民党军机动集团之时,许世友、谭震林指挥山东兵团乘机攻占兖州、泰安,截断津浦路,切断了济南与徐州的联系,孤立了济南王耀武集团,为下一步发起济南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正是由于通过豫东战役打掉了国民党军的自信,在济南战役期间,虽然中央军委制定了“攻济打援”的战略方针,粟裕也在南北两线进行了部署,但南线国民党军机动兵团却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导致王耀武集团很快被歼,济南获得解放。解放军能够在中原取得全面战略攻势,敌我态势完全逆转,豫东战役居功甚伟。

当然豫东战役也有其不足之处。华野6纵副司令员皮定均在战后的日记中如此写道:“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75师),但是我们‘三弟兄’(华野1、4、6纵)都残废了。敌军有进步,我们的进步的确不大,而且我们不了解缺点在哪里。指挥上落后,不善于研究敌军,我们都要发现我们的缺点,在火力组织上,我们是常失去我们的火力时机。缺点表现在我们只有一线的火力,我们向敌实行纵深的摧毁射击,敌人全部都在荫蔽中。我攻击时敌展开了他全部的各种火器,结果我们的火力时机只有一个先发制人,而没有最后坚决的手段,此问题要能使我们的干部领会很重要,我们要研究。……经过此次恶战锻炼,提高了一些人,也可能吓坏了少数人。”

皮定均指出的主要是华野部队战术上的缺点。从作战指挥上说,粟裕的缺点也很明显。他一贯地贪多求大,不顾部队疲劳,连续作战,命令多变,使部队搞得过于艰苦,在伤员救治、转运,弹药物资补给、就食饮水等方面均陷于困境,却好顽强苦撑。结果一战打下来后,部队元气损伤很大,休整时间也较长。另外,这一战歼灭的敌人有不少是重建的部队和勤杂单位、地方保安部队等,国民党军精锐机动兵团未受大的损失,而自己伤亡的却是华野精华力量,以致一时无法继续在中原大量歼敌。当然,从当时的整个敌我态势上看,还不具备战略决战的条件,想在中原交通发达地区复制孟良崮模式歼敌精锐兵团,也是不现实的,不能苛求粟裕。


http://bbs.tiexue.net/post2_9390093_1.html
http://www.junshi.cn/Home/Detail/343224

陶勇在55年授衔的175名开国中将中是以能打著称的,但相比于同为开国中将的王近山、王必成、聂凤智、郑维山、梁兴初、万毅、李作鹏、秦基伟、周希汉、吴克华、陈正湘、张国华、张仁初等人,也不能说是特别突出。在他的一生事绩中,有两个尤其令人难忘:一个是他胆气豪壮地打了英国军舰;另一个是他的非正常去世之谜。粟裕大将在其最后的日子里曾几次提到爱将陶勇:“我这一生有一大憾事,就是没有能在有生之年,把陶勇被害一案查出来。”
陶勇生于1913年1月21日,是安徽霍丘县叶集周南庄人。他本姓张,被父母取名张道庸。陶勇的家庭是几代雇农,生活贫苦,因而他7岁就给地主放牛,13岁开始又当了几年烧窑工,也是吃尽了苦。在来大别山地区宣传革命的共产党员“陈先生”指引下,陶勇加入了共青团,进步很快,还成为了农民赤卫队员。1929年春,反动民团来抓陶勇,陶勇和几名赤卫队员逃出家乡,一直跑到河南商城,参加了周维炯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从此走上了军旅生涯。

红11军32师是创建豫东南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四个主要组成来源之一,因而陶勇有幸加入了鄂豫皖苏区的早期创建者行列。在鄂豫皖红军中,陶勇作战勇敢,从一名战士一直升到了营长。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后,陶勇先后参加了创建川陕苏区的历次战斗,并在迎击川军的反三路围攻和反六中围攻中表现出色,升为了红4军第10师28团副团长。陶勇打仗有一股愣劲。一次他带着一个连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陶勇毫无惧色,拿起一只装着白薯干酒的水壶就喝了一口,然后一口喷在了手中的大刀上,挥刀高喊道“刀枪不入”,带着战士们就冲入敌阵,猛砍猛杀,一口气闯出了重围。战后,同志们就给他起了个“傻子”的外号。陶勇本人则满不在乎,有时候还故意装傻充愣,逗大家一乐,很是有几分革命浪漫主义的味道。由于他作战勇猛,后来又有了一个“拼命三郎”的外号。更加令人称道的是,因家贫没上过一天学的陶勇,在戎马倥偬之间,硬是凭着自学识文断字,提高了文化水平,为后来成为高级指挥员打下了基础。

在红四方面军北上长征路上,陶勇先后担任了红4军10师28团团长、红9军27师81团团长等职。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不久,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9军、红30军和红5军西渡黄河。由于敌情骤变,《宁夏战役计划》已无法继续实施,奉中共中央和军委命令,在黄河西岸的红四方面军部队组成红军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单独执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于是,河西红军开始了悲壮的浴血西征。此时,陶勇已是红9军27师代理副师长。

在河西走廊的古浪、永昌、山丹、高台、倪家营子等地区,西路军与马家军昼夜血战,损失惨重。陶勇每临战阵必手挥大刀身先士卒,杀敌无数,自己却奇迹般地毫毛未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路军最终失败,遗恨祁连山。石窝会议之后,徐向前和陈昌浩返回陕北向中央报告,西路军残部分路深入祁连山打游击。陶勇奉红9军军长王树声之命,带领部分人员插到马匪身后袭击敌人,掩护红30军政委李先念带一部队伍突出重围。完成任务后,陶勇和红9军参谋长李聚奎等人在一路突围。由于马匪疯狂追击,陶勇和其余人员失散。他孤身一人向东走,穿越沙漠,吃尽辛苦。然而,他还是被马匪追上抓住,押到凉州监狱关押。和陶勇关在一个牢房的还有被俘的红30军参谋长黄鹄显、红9军组织部长朱潘宪、红27师师长沈秀达等人。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暴露身份。马家军共抓获了6000多名西路军官兵,除杀害了部分外,马步芳命令将25岁以下的3000多名红军人员编入自己的队伍,称为“补充团”,主要干些修桥筑路、开矿开荒的重体力劳动。因红27师师长沈秀达叛变,陶勇和朱潘宪的身份暴露,再次被敌人逮捕关押。他们坚贞不屈,绝不出卖同志。由于西安事变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中共方面的交涉下,马步芳不得不作出了一些姿态,对被俘的西路军官兵进行了生活改善。

抗战爆发后,陕北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蒋介石下令将被俘的西路军干部秘密解往南京,准备长期关押。在途经西安时,陶勇等人想方设法将消息传递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和叶剑英出面过问此事,终于使这批被俘的西路军干部摆脱囹圄,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和陶勇被关在一起的红30军参谋长黄鹄显后来成为了东北野战军8纵参谋长、开国少将。辽沈战役时8纵受命控制锦州飞机场,由于锦州有两个机场,一远一近,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8纵不知道该控制哪个,又打电报向野司询问,惹得林彪和刘亚楼大发雷霆。当时下令发电报的,就是黄鹄显。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陶勇等人辗转回到了延安。他很快通过了组织审查,并于1938年初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后,陶勇和一批干部被分配到了皖南的新四军,陶勇任第1支队副参谋长。第1支队司令员就是兼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从此成为了陶勇的老上级。

到皖南不久,陶勇就被卷进了“叶道之事件”。叶道之(也称为叶道志)曾在红四方面军中担任过红31军93师师长、红4军10师政治委员等职,作战勇敢,和陶勇的关系很好。叶道之也被分配到了新四军,在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的第2支队第4团担任副团长。叶道之觉得分配的职务低了,于是发了一些牢骚,说新四军排斥四方面军干部,并流露出想回老部队当八路军的想法。然而有人把叶道之的牢骚举报上去,说叶道之要开小差,结果叶道之被降成军部特务营营长。这一来叶道之更加不满,索性约了同样有不满情绪的战友原红31军92师276团副团长徐长胜、原红31军91师271团团长陈五和(后改名为陈康)携枪出走。新四军军长叶挺得知消息后非常恼怒,立即派兵追赶,当场将徐长胜击毙,抓回了叶道之,只有陈康逃脱。叶挺素来治军严厉,认为这三人私自携枪逃跑,必须执行军纪。其时原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叛逃到国民党方面不久,副军长项英等人认为叶道之向武汉方向逃跑,就是要去投奔张国焘。而实际上叶道之他们是想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拿介绍信好回八路军。叶挺将此事呈报给了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顾祝同巴不得看热闹,当即下令枪决。在新四军内部进行讨论时,多数人也赞成枪毙叶道之。陶勇等少数人坚决反对,写了联名信保叶道之。陶勇还找到副军长项英据理力争,结果遭到了严厉批斗,并被扣了一堆政治帽子。后来召开了公审大会,批判叶道之逃跑是要去投降张国焘,终于将其枪决。一直到了45年后的1983年,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的过问下,解放军总政治部复查了此案,证明叶道之、徐长胜二人系违犯纪律行为,不是要投降敌人,属于人民内部问题,决定予以平反,恢复名誉。而那个逃脱的陈康,后来跑回了八路军129师,跟着陈赓南征北战,成为了开国中将和大军区司令员。真是命也运也,到哪去说理呢!

“叶道之事件”发生后不久,陶勇被派到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任副团长,接了叶道之的班。他和团长卢胜率领第4团随司令员张鼎丞挺进江南敌后,参加了开创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和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张鼎丞奉命回延安后,第2支队由粟裕领导,对日伪军展开神出鬼没的游击战,在江南搞得风生水起。而陶勇接手指挥的第4团是红军团出身,后来被称为“老四团”,因战功卓著还享有了“老虎团”之誉,一直是陶勇手中的拳头团,直到改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9师205团。

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第1、第2支队合并指挥,成立江南指挥部,由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在达到了东进挺进江南敌后的目的后,陈毅、粟裕又抓住盘踞在苏北泰州的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有求于新四军护送一批弹药的机会,派陶勇、卢胜率第4团一部组成苏皖支队,渡江北上,向北发展,打破日伪与国民党顽固派对江南新四军的封锁。在临行前,为迷惑敌人,陈毅给陶勇改了名字,略掉张姓,按道庸的谐音取名为陶勇。于是,未来的东海舰队司令员有了一个光照军史的名字。

陶勇和卢胜率部渡江北上,在将护送的弹药交付给泰州二李后,趁机在苏皖边区展开。这时,叶飞率新四军第6团已从苏南开到扬中,与管文蔚指挥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尔后主力渡江北上,执行发展江北的任务。不久,挺进纵队梅嘉生、张震东率第3团2个营西进苏皖边,与陶勇、卢胜率领的苏皖支队合编,放手创建苏北新局面。由于新四军主力陆续向江北发展,时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非常惊恐。他使出了一石二鸟之计,将对新四军态度比较友好的李明扬骗到省府驻地,同时派人诱骗顽固一些的李长江出兵围攻正在郭村休整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由于在郭村的挺进纵队只有叶飞、姬鹏飞率领的机关人员和不到1个团兵力,李长江却出动了13个团,形势非常危急。陶勇、卢胜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苏皖支队前往驰援。为争取时间,他们硬是大白天从日军重点封锁地段杀开一条血路,及时到达了郭村。两部会合后并肩作战,经过反复争夺击溃了李长江部,并一直追到泰州城下,尔后有理有节而归,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不久,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和主力渡江北上,与江北部队胜利会师。江南指挥部即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部队也整编为3个纵队,叶飞任第1纵队司令员,王必成任第2纵队司令员,陶勇任第3纵队司令员。从此叶、王、陶成为了粟裕手下的“三只虎”,他们带出来的部队也成为了后来的华野“三兄弟”。

陈毅、粟裕挥师东进,全力发展苏北,这就不可避免地与韩德勤等苏北地方实力派发生了摩擦。当1940年10月爆发了著名的黄桥决战时,陈毅、粟裕指挥江北新四军能战之兵5000人迎战韩德勤、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部的26个团3万余人,形势非常险恶。然而粟裕这时展现了天才的大兵团作战指挥才能,抓住各地方实力派间心怀异志的破绽,诱敌深入,各个击破,以少部兵力守黄桥,集中主力待机出击,牢牢掌握了主动。由于陈毅已对二李和陈泰运做了大量争取工作,使得他们的左、右两路军都不愿拼力作战,畏缩不前,于是这一战主要打击的就是敌主力韩德勤中路军1.5万人。开战后,陶勇率第3纵队2个团坚守黄桥,1个团担任预备队,与韩德勤部左翼主攻的李守维第89军进行了反复争夺。顽军一度突破了黄桥城门,粟裕打电话问陶勇能不能守住黄桥,陶勇斩钉截铁地回答:“3纵在,黄桥在!”他和参谋长张震东甩掉上衣,挥着马刀亲自冲上阵地,带领部队又将敌人赶出城去,黄桥岿然不动。与此同时,粟裕指挥叶飞的第1纵队野战出击,一举歼灭了韩德勤部右翼素有“梅兰芳式”部队(意为装备漂亮)之称的独立第6旅,从而孤立暴露了左翼第89军。随后粟裕指挥第1、第2纵队对第89军形成包围,与陶勇第3纵队并力发起总攻,将第89军大部歼灭,敌军长李守维在逃跑时落水淹死。粟裕命令各部乘胜追击,攻占海安,并与南下的黄克诚部八路军第5纵队胜利会师。在黄桥战役中,共歼灭顽军韩德勤部1.1万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取得了新四军成立以来的空前胜利。中共中央书记处称赞这一战使“苏北大部为我占领并连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在1985年公映的彩色故事片《黄桥决战》中,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除了陈毅外,粟裕、陶勇等人均未以实名出演。粟裕在片中名为谷盈,由马世祥饰演;陶勇名为赵勇,由徐行饰演。影片中的战争场面虽不甚宏大,但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在坚守黄桥的关键时刻,纵队司令员赵勇将大刀和手枪用力拍在地图上,咬牙切齿地给部下下了最后通牒,确实有几分历史上陶勇的狠劲。

黄桥之战后,陶勇、刘先胜率新四军第3纵队3500余人挥师东进,直插如皋、掘港,顺利进占(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扩展巩固苏北根据地。这一期间苏北新四军、八路军主力与顽军韩德勤部爆发了曹甸战役,陶勇奉命率第7团西进海安配合主力作战。顽军第六游击纵队司令徐承德乘机纠集兵力围攻掘港,与留守的3纵张震东部发生激战。陶勇奉命回师增援掘港,与张震东部内外夹击打垮了徐承德,并顺势解决了通如海启地区的顽军势力,扫除了建立根据地的障碍,一时威震黄海之滨。

皖南事变发生后,奉中共中央指示重建了新四军军部。原新四军部队编制也作了调整,江南江北的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被统一改编为7个师。其中粟裕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下辖第1旅(旅长叶飞)、第2旅(旅长王必成)、第3旅(旅长陶勇),任务是发展苏中战略区,并组建了苏中军区。在粟裕指挥下,陶勇与日伪顽军东征西战,反“扫荡”,反“清乡”,反据点,反摩擦,先后参加了泰州、丰利、大官庄、车桥、天目山等战役战斗,勋威赫赫。随着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陶勇也相继担任了新四军第1师第3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苏浙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务。陶勇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第3旅后历经改编,到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第三野战军第23军69师,是三野的8个主力师之一。

经略苏中期间,陶勇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一次第四军分区联欢会上,陶勇认识了战地服务团女兵朱岚。战场上的猛将陶勇发起了主动进攻,一来二去,两人相爱了。1941年7月,28岁的陶勇与22岁的朱岚举行了婚礼。此后,两人风雨同舟,命运交融,直至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相伴离开了人间。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新形势组建了新四军华中野战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陶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粟裕指挥下,陶勇率8纵参加了高邮邵伯战役,一举攻破高邮城,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歼灭拒不缴械之日军1100余人(其中生俘日军驻高邮最高指挥官岩奇大佐以下931人)、伪军4000余人,缴枪4300余支、炮61门。这一战歼灭和俘虏日军之多为抗日战争中所罕见,虽然此时的日军已非彼时的日军,但主要攻城指挥员陶勇仍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解放战争开始后,陶勇的部队又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粟裕兼任师长和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下辖2个旅,旅长张震东和彭德清都是跟随陶勇征战多年的宿将。从1946年7月中旬开始,在粟裕的卓越指挥下,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迎战侵入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李默庵部12万余人,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七战七捷,一气呵成,歼灭国民党军6个师、2个交警总队共5.3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取得了全面内战爆发后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由于粟裕手下的头号大将叶飞已率新四军一部北上山东,因而在这七战七捷中担任华中野拳头主攻部队的就是第1师和第6师。第1师师长是粟裕,第6师师长是谭震林,但二人同时要担负整个野战军的指挥之责,实际带两个师作战的分别是副师长陶勇和王必成。在粟裕、谭震林的统一指挥下,陶王两员勇将或奔袭,或迂回,或攻坚,纵横捭阖,再加上管文蔚第7纵队等武装的有力配合,这才取得了苏中大胜。陶勇率第1师除三战海安和六战邵伯未参加外,在其余五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战结束之后,第1师已由原来兵不满万已扩充至1.5万人,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真是非常感谢蒋介石这位“运输大队长”。

不久,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指挥数十万国民党军分别向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张灵甫率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从南路进攻,隐蔽意图,袭取两淮,致使苏中震动。其后张灵甫又乘胜挥军杀向涟水,企图彻底孤立苏中解放区。当时粟裕正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准备与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联合作战,先打从淮北东进之敌。因涟水危急,粟裕不得调回华中野主力,与张灵甫在涟水大打了一场。最后张灵甫寡不敌众,且战且退撤回了淮阴。这一战中陶勇率第1师向第74师侧翼迂回反击,配合兄弟部队从三面向敌发起合围,迫使张灵甫撤军而去。粟裕集中了28个团兵力仍然没有吃掉第74师,也见识了这个国军“王牌”师的战斗力。

1946年12月中旬,陈毅、粟裕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联合进行了宿北战役,歼灭国军戴之奇整编第69师,重创胡琏整编第11师一部,共歼敌2.1万余人作战,取得了两大野战军联手之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当时陶勇奉命率第1师守卫盐城,没能参战。就在宿北鏖战之际,张灵甫指挥第74师再次向涟水发起攻击。防守涟水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王必成部没能顶住张灵甫的声东击西加偷袭战术,阵地被突破,伤亡较大,只好放弃涟水撤出战斗。陶勇奉命率第1师紧急从盐城赶来增援涟水,结果到达时涟水已经失守,而盐城也被国民党军乘虚袭取。这下华中解放区已基本沦陷,华中野战军不得不北撤山东。经过两次涟水之战,陶勇和王必成都恨上了张灵甫,决心下次遇到了一定要吃掉他。

接下来就是鲁南战役,陈毅、粟裕集中了山东、华中部队共27个团兵力加炮兵团,向已进至峄县以东的国军马励武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包围过来。陶勇率第1师归山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的左纵队行动,发起勇猛穿插,攻克洪山镇、兰陵镇等要点(这片战场正是9年前汤恩伯军团大战日军第5师团坂本支队之处),切断了马励武部与南面冯治安部的联系。随后陶勇亲自上阵指挥,催动张震东、彭德清两员大将领军向小忠村、作字沟方向突击,配合兄弟部队将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压缩在了作字沟到漏汁湖的狭小地域内。戴之奇仗着第1快速纵队是由坦克、炮兵、车辆组成的装甲摩托化纵队,命其强行突围。不料时值1947年元月的冬季,战场地区突然雨雪交加,大雾弥漫。漏汁湖为一大片水草地,干旱时是平原,通行无阻。现在雨雪一泡,就变成了泥泞松软的沼泽地,车辆、坦克开进去没多久就都给陷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结果除7辆坦克逃脱外,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共3万余人被一举歼灭,24辆坦克、数十门美式重炮、200多辆卡车都成了陈粟大军的战利品。其中陶勇的第1师歼敌5400多人,缴获坦克8辆、重炮10门、汽车65辆,斩获颇丰。

其后陈毅、粟裕指挥部队穷追猛打,攻克峄县,活捉了马励武。粟裕欲乘胜扩展战果,命陶勇率第1师向台儿庄方向推进,要继续吃冯治安部2个师。冯治安很是狡猾,命令部队迅速收缩到运河南岸凭借防御工事固守,一时打不着。而在峄县以北固守枣庄的周毓英部整编第51师,因奉薛岳命令不敢撤退,已态势暴露。粟裕改变计划,指挥陶勇挥兵向枣庄攻击。然而枣庄的敌工事密集坚固,新四军出身的第1师善打运动战,攻坚能力却不强,连攻3日未能得手。得知此情况,粟裕亲自来到陶勇的指挥部,命令暂时停止攻击。他在征求了前线将领的意见后,决定调叶飞的山野第1纵队和擅长攻坚爆破的山野第8师加入攻击。陶勇也亲自到峄县向山东部队请教攻坚经验,并临时办起集训班,抽调骨干学习爆破攻坚技术,进行火线练兵。经过充分准备后,粟裕集中了16个团兵力和强大炮火,经过连续突击爆破4天攻克枣庄,歼灭了整编第51师师部和2个团万余人,生俘敌师长周毓英,胜利结束了鲁南战役。

1947年1月底,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参谋长为陈士榘,政治部主任为唐亮,下辖9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万人,是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人数最多的野战军。原华中野第1师改编为华野第4纵队,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0、11、12师共2.7万余人。同时叶飞的原山野第1纵队改编为华野第1纵队,王必成的原华中野第6师改编为华野第6纵队,加上陶勇的第4纵队,都是新四军老底子出身,成为了粟裕指挥华野时最喜欢使用的三把尖刀,还被戏称为“华野三兄弟”。

鲁南战役后,蒋介石又命令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调动南北两线23个整编师(军)30余万军队,企图夹击华野主力于临沂地区,迫使其进行决战。陈毅、粟裕因敌而动,决定在南线节节消耗杀伤敌人,拖住敌欧震兵团,而秘密集中主力于北线歼击敌李仙洲兵团,这就是华野战史上辉煌一时的莱芜战役。奉野司命令,陶勇率4纵冒着严寒兼程北上,一日百里,企图袭取莱芜以南的颜庄。不料进军途中4纵先头第11师与友邻7纵部队拥挤在一条路上,耽误了时间。这时王耀武通过侦察情报判断出了华野主力北上的企图,急令李仙洲部向后收缩,以致颜庄之敌缩回了莱芜城。陶勇非常恼怒,严厉批评了第11师师长谭知耕。关键时刻,首先插到莱芜附近的叶飞1纵死死拖住了李仙洲兵团主力,为其余各纵队赶到指定位置赢得了时间。而王必成6纵趁势向李仙洲兵团的后方基地,也是其后退路线上的要点吐丝口镇发起围攻。奉王耀武命令,李仙洲放弃莱芜率主力退向吐丝口镇,企图夺路而走。粟裕根据敌情调整部署,决心集中已到位的5个纵队发起总攻,在运动中歼敌于莱芜城至吐丝口镇之间。在李仙洲兵团全部撤出莱芜后,陶勇命令谭知耕部迅速进占莱芜,断敌归路。当1、6、7、8各纵向拥挤于莱芜以北狭小地域内的李仙洲兵团发起总攻后,陶勇命4纵大举出击,从东、南两面向敌纵深勇猛突击。由于地形不利,兵无斗志,加上地下党员、第46军军长韩练成战场脱离指挥位置,造成李仙洲兵团很快陷入混乱之中。战斗仅仅打了3个多小时,这一大股敌人就被全部歼灭。这一战华野在3天之内以伤亡8400余人的代价歼敌7个师5.6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王耀武闻讯后气急败坏地痛骂:“5万多人,不知不觉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就是放5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蒋介石不甘心莱芜战役的惨败,又派出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集中了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师)45.5万大军,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和第5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经频繁调动敌人寻找战机之后,以惊天的胆魄决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以猛虎掏心之势从敌人重兵集团中楔入,将中路突进的整编第74师分割出来,一口吃掉老冤家张灵甫。这就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陶勇的4纵与许世友的9纵奉命由北向前实施正面突击,配合两翼的1、8纵和敌后的6纵合围第74师。由于历史上许世友是陶勇在红4军时的老首长,因此陈粟令4纵归9纵指挥。战役打响后,许世友、陶勇指挥9纵和4纵节节抗击单骑突进的第74师,又拉又打,为友邻穿插部队争取了时间。由于张灵甫左右两翼的黄百韬、李天霞部各怀异心,畏缩不前,以致第74师左右被分割,归路被断,陷入绝境。当各路纵队穿插到位后,陈粟命令全线发起总攻。华野1、4、6、8、9纵这五把尖刀将敌整编第74师团团围困在孟良崮山区,连攻坚带阻援,经过两天四个波次的轮番猛攻,终于将其全部歼灭。这一战华野歼敌3.2万人,其中4纵的战果有7900多人,占近四分之一。敌师长张灵甫死于乱军之中,到底是被解放军击毙还是自杀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历史之谜。后来有回忆说陶勇当晚和保健医生曾打着手电上山寻找张灵甫的尸体,并在山上当场验尸,证明“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然而这一说法属于孤证,与其他有关材料相悖,只能存疑。不过陶勇确是将一名俘获的张灵甫厨师带下了山,以后就留在了部队中服务。十多年后,陈毅到东海舰队视察,尝到了这名厨师的祖传淮扬菜手艺,还向陶勇竖了大拇哥:“好胆量,好眼力!”

经过苏中、鲁南、莱芜、孟良崮的连续辉煌之后,陶勇终于走了次麦城。1947年7月,陈毅、粟裕奉中央军委命令进行了“七月分兵”,将华野主力分成三路在内外线作战。其中叶飞的1纵和陶勇的4纵受命组成叶陶兵团,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外线出击,意在切断津浦路和敌人补给线,迫使进攻鲁中山区的国民党军回援。1、4纵经过500里长途行军插到鲁南敌后,相继攻克费县、峄县、枣庄,开局还算不错。然而接下来在进攻敌人补给要点滕县、邹县时,因兵力分散,准备不足,弹药受潮,相继失利,损兵4000多人。这时国民党军已从鲁中山区抽回7个整编师(军)分路西援,其中向1、4纵围过来的就有5个整编师。陈毅、粟裕见打不下滕县、邹县,叶陶兵团有陷入敌人合围的危险,遂命令1、4纵东返鲁中内线,与陈粟指挥的野战军机关和2、6、7、9纵会合,待机歼敌。然而由于国民党军合围的速度很快,鲁南又连降暴雨,沂河水位猛涨,不能徒涉,且无渡船,东返之路已断,1、4纵有被敌人压缩在枣庄、峄县以东,沂河以西狭小地区消灭的危险。危急时刻,叶飞、陶勇决定留下4纵10师和1纵1师3团向东佯动吸引牵制敌人,掩护主力向鲁西南方向突围,与同在外线转战的陈士榘、唐亮兵团会合。陈毅、粟裕也命令位于运河以西准备接应刘邓大军的陈唐兵团星夜东返济宁方向,全力策应1、4纵突围。

4纵10师是新四军老部队,原师长张震东负伤后由政委卢胜接任师长,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任政委。卢胜是原来新四军“老四团”的团长,和陶勇搭过档,深受陶勇信任。陶勇主动提出留下4纵10师打掩护,当时令叶飞深为感动,遂也留下自己从闽东带出来的红军老底子1师3团。卢胜、韩念龙率领4纵10师和1师3团大张旗鼓东去,国民党军果然上当,赶紧向东追堵。叶飞、陶勇趁机率1、4纵主力连夜冒雨西进,越过津浦路,将敌人甩下了一天行程。国民党军察觉上当后,又回过头来追赶1、4纵主力。卢胜、韩念龙率4纵10师和1师3团一路与追敌艰苦周旋5昼夜,付出重大牺牲,绕路突围,险渡沂河,闯过临费公路,终于安全返回了沂蒙山根据地。
叶飞、陶勇率1、4纵主力艰苦奔驰于汪洋水网地带,在洪水泥宁中连续行军作战,不顾减员疲劳,强渡滕河、战家河,越过4公里宽、齐腰深的白马河洼地,又在陈唐兵团的配合下渡过泗河,历尽苦难,于8月1日在济宁附近与陈唐兵团会师,总算摆脱了困境。此时1、4纵已各战斗伤亡5000余人,非战斗减员也各有5000多人,原来的每师3个团只剩下1、2个团,重武器几乎丢光,元气大伤,狼狈之极。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在见到1、4纵干部战士时,只见他们“身上除了短裤、背心和枪支弹袋以外,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浑身泥水,脚板都泡烂了,许多人还流着鼻血。在这种情况下,一、四纵队的战士们仅仅提出这样的要求:发一双鞋子,睡一个好觉,吃一顿猪肉。”

叶陶兵团和陈唐兵团在外线都没有打好,陈毅、粟裕指挥内线作战的4个纵队也没打好,连续在南麻、临朐打了两个消耗甚大的失利之仗,歼敌1.4万人,自己伤亡2.1万人,没有打开局面。部队士气低落,什么“反攻反攻,丢掉山东”、“运动战运动战,南麻吃亏还不算,临朐又来搞一套,一下打成烂葡萄”之类的怪话都出来了。负责野战军作战指挥的粟裕就南麻、临朐战役失利向中央写了总结报告,引咎自责。华野副政委谭震林不同意粟裕在战役总结中的意见,指责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陈毅也与谭震林的看法相同,认为连续失利不是战略指导上错误,而是军事部署和战术上有问题。而粟裕的几名爱将也忍无可忍,后来在总结时纷纷向老首长开了炮。

叶飞:“鲁西南水多,泥鳅成了龙。吴化文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竟然敢跟着我们的屁股追!我叶飞现在有了个外号,你们知道不?我叫面包!”
陶勇:“面包虽然稀松了点,却是干货。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点着名叫西瓜!”

王必成:“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得我们东奔西跑,到处躲藏。真他娘的丢人现眼!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粟裕同志,陈毅同志也有责任!”
折腾到后来,除了粟裕向中央去电请求处分外,陈毅还发了一封秘密专电给中央军委和华东局,认为几次战败有教训可吸取,但不宜过分指责粟裕。电报中有一段话非常著名:“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而毛泽东并没有指责华野领导人,他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勉励了粟裕,并指示陈毅、粟裕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1、3、4、6、8、10纵和特种兵纵队组成西兵团,实施外线出击作战;饶漱石、许世友、谭震林率华东局和2、7、9纵留在胶东,统称东兵团,在内线坚持斗争。

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到鲁西南后,于8月初与陈唐兵团和1、4纵会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刘邓大军打完鲁西南战役后未及充分休整,即越过陇海路,直插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毛泽东的战略规划中,陈唐兵团和1、4纵也应迅速南下,在陇海路两侧出击,积极牵制打击敌人,减轻刘邓大军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压力,配合战略进攻。然而由于1、4纵已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战斗力,陈唐兵团被迫与邱清泉第5军等追敌在鲁西南周旋,以待1、4纵休整恢复,未及南下吸引敌人配合刘邓。结果中央军委、陈粟和刘邓均去电批评主持外线转战的陈士榘、唐亮动作迟缓,令二人深感委屈。陈毅、粟裕也很焦急,遂按中央军委命令,率野战军机关、6纵与梁山战斗时被迫撤到黄河北岸的10纵南下,渡过黄河至鲁西南地区,与陈唐兵团的3、8纵和1、4纵会合,华野主力部队再次攥成了一个拳头。此后在粟裕策划下,于沙土集战斗一举歼灭敌第57师师部及2个旅近万人,生俘师长段霖茂,打了一个翻身仗。粟裕企图心再起,又想去吃进至土山集地区的胡琏整编第11师。然而就如在南麻失利一样,整编第11师身手不凡,胡琏防御有方,粟裕集中5个纵队攻击仍然没有得手,国军援军又至,只好撤出战斗。

随后陈毅、粟裕指挥华野西兵团兵分两路,越过陇海路,进军敌人兵力空虚的豫皖苏地区,迅速展开,机动作战,相继开辟了大片新区。在此期间,陶勇奉命率4纵越过黄泛区,参加破击平汉路作战,在官亭寨消灭了国军骑兵第1旅旅部及1个团,又回头歼灭了新郑守敌1200余人,配合主力围攻许昌,调动国民党军,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后陈士榘指挥3、4纵与陈赓、谢富治兵团联手作战,围攻退守确山城的国军第20师。陶勇率4纵担任城东南方向攻击,部队与敌人多次争夺城东要点670高地,战斗非常激烈,两天伤亡就达1500余人。由于国军第20师的顽强抵抗,双方形成对峙。不久敌外围援军将至,陈赓、陈士榘只好命令停止进攻,主动撤围而去,平汉路破击战至此结束。

1948年5月,在城南庄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下,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同时决定陈毅离开华野到中原军区工作,但仍兼华野司令员和政委,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回到华野后,粟裕就发动了著名的豫东战役。在第一阶段打开封时,陶勇率4纵和1、6纵担任阻击援敌的任务,顶住了邱清泉兵团的攻击。与此同时,陈士榘、唐亮指挥擅长攻坚的3、8纵经过5昼夜战斗攻克了河南省会开封,歼敌3万余人,一时震动南京、上海。蒋介石非常恼怒,命令邱清泉兵团、刘汝明部、区寿年兵团和胡琏兵团会攻收复开封,并逼使华野主力与其在开封以南决战。这一企图正中粟裕下怀,他命令3、8纵放弃开封诱敌前进,主力转入机动作战,调动敌人,以区寿年兵团为主要歼击目标,这就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睢杞战役。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邱清泉兵团紧追撤出开封的3、8纵,区寿年兵团随后跟进,刘汝明部进驻开封。同时西面的孙远良兵团、东面的黄百韬兵团、南面的胡琏兵团也都先后奉命围拢过来。粟裕紧盯敌情,发现邱清泉兵团动作很快,当先向西南追击;跟在后面的区寿年兵团却行动踟蹰,徘徊于睢杞地区,与邱清泉部拉开了40公里距离。粟裕当机立断,不待查明区寿年兵团的具体部署情况就下达了战役命令:由叶飞统一指挥1、4、6纵组成突击集团,迅速歼击区寿年兵团。同时华野3、8、10纵阻击邱清泉第5军,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归华野指挥的中原野战军11纵和豫皖苏军区一部,也各自在外围阻击胡琏、孙元良、黄百韬等部来援的国民党军。豫东战役越打越大,精彩纷呈。

奉野司命令,陶勇指挥4纵向东跃进,切断睢杞公路,截断邱清泉、区寿年两部的联系,协同主力对区寿年兵团完成了包围分割。接下来就是一场激烈的攻坚阻援大合唱。在外围阻援部队的配合下,华野突击集团经过6昼夜浴血奋战,终于歼灭了区寿年的兵团部和整编第75师,生俘兵团司令区寿年、第75师师长沈澄年等将官。激战期间,距离区寿年兵团最近的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从东西两侧不顾一切前来营救。西侧邱清泉兵团被华野3、8、10纵死死挡住,距离区寿年兵团不过10公里却只能顿足长叹。而东侧的黄百韬兵团却突破了中野11纵阻击防线,推进到帝丘店地区,与被围困在铁佛寺的区寿年兵团第72师只有不到10公里距离。此时华野突击集团刚刚将区寿年兵团部和第75师大部歼灭,但已来不及转兵继续歼灭第72师。粟裕判断已无时间继续歼灭第72师,且主要作战意图已经达到,应组织部队撤出战斗转入休整。然而黄百韬兵团从东面扑来,恰恰挡住了华野部队预定的撤出战场路线。如被其纠缠住,部队久战疲劳,携带大批伤员难以转运,邱清泉、胡琏兵团再不顾一切扑过来,形势将无法逆料。关键时刻,粟裕再显过人胆色,迅速确定决心,乘黄百韬兵团远道而来未及展开之际,先声夺人,转移兵力将其歼灭于运动之中。都说粟裕作战企图心大,敢于行险,善于应变,算到六、七成把握就敢打大仗,这便是个典型例子。于是,粟裕在区寿年兵团第75师残部、第72师还未歼灭的情况下,即从西线调8纵主力与6纵一部继续围攻第75师残部,以中野11纵监视第72师,集中1、4、6纵主力及两广纵队迅速东移,向黄百韬兵团发起全线出击。

最后的战斗打响后,陶勇指挥4纵北侧攻占田花园,歼敌1000余人,配合其余几路部队将黄百韬兵团压缩于帝丘店周围。然而黄百韬善于防御,尽管兵团被打得狼狈不堪,却迟迟难以将其解决。这时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刘汝明部也已越靠越近,继续耽搁下去形势将陷于被动。粟裕再次决断,趁黄百韬兵团已焦头烂额无力反击之际,突然结束战役,部队连夜撤出战场,向陇海路南北两侧转移。果然,黄百韬已被打得惊魂不定,未敢行动,坐视华野从容撤出了战场。比较令人遗憾的是,邱清泉兵团从正面突破不了华野阻击防线,遂使出了迂回之计,乘华野阻击部队不察偷偷从北侧突然迫近华野突击集团。导致华野部队撤出战场之时遭到了邱清泉兵团的紧跟尾追,因行动仓促,组织混乱,被迫遗弃了大量伤员,据后来统计被俘者达3598人。战后,死里生的黄百韬受到了蒋介石的亲令嘉奖。而邱清泉因救援区寿年兵团不力遭到训斥,一气之下请假回家“休息”。

豫东战役是华野成立以来规模空前的一次战役,既有城市攻坚战,又有野外攻坚战和阻击战,其难度还要大于后来的淮海战役,用粟裕的话说,是他“亲身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从整个战役结果看,华野在中野和地方部队的配合下,连续作战20昼夜,攻占河南省会开封,歼灭区寿年兵团大部,打击了黄百韬兵团,削弱了邱清泉兵团,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敌9.4万人,取得了很大胜利。更重要的是,这一战证明,在敌重兵云集的中原地区,解放军已能够攻坚拿下敌中等城市,野战歼灭敌重兵集团,作战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在心理上予国民党军以重创。此后,国民党军对华野便有了畏惧情绪,守坚城提心吊胆,被围困不敢增援,打野战全无自信,气势已失。从战略上说,在华野主力发起豫东战役吸引了国民党军机动集团之时,许世友、谭震林指挥山东兵团乘机攻占兖州、泰安,截断津浦路,切断了济南与徐州的联系,孤立了济南王耀武集团,为下一步发起济南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正是由于通过豫东战役打掉了国民党军的自信,在济南战役期间,虽然中央军委制定了“攻济打援”的战略方针,粟裕也在南北两线进行了部署,但南线国民党军机动兵团却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导致王耀武集团很快被歼,济南获得解放。解放军能够在中原取得全面战略攻势,敌我态势完全逆转,豫东战役居功甚伟。

当然豫东战役也有其不足之处。华野6纵副司令员皮定均在战后的日记中如此写道:“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75师),但是我们‘三弟兄’(华野1、4、6纵)都残废了。敌军有进步,我们的进步的确不大,而且我们不了解缺点在哪里。指挥上落后,不善于研究敌军,我们都要发现我们的缺点,在火力组织上,我们是常失去我们的火力时机。缺点表现在我们只有一线的火力,我们向敌实行纵深的摧毁射击,敌人全部都在荫蔽中。我攻击时敌展开了他全部的各种火器,结果我们的火力时机只有一个先发制人,而没有最后坚决的手段,此问题要能使我们的干部领会很重要,我们要研究。……经过此次恶战锻炼,提高了一些人,也可能吓坏了少数人。”

皮定均指出的主要是华野部队战术上的缺点。从作战指挥上说,粟裕的缺点也很明显。他一贯地贪多求大,不顾部队疲劳,连续作战,命令多变,使部队搞得过于艰苦,在伤员救治、转运,弹药物资补给、就食饮水等方面均陷于困境,却好顽强苦撑。结果一战打下来后,部队元气损伤很大,休整时间也较长。另外,这一战歼灭的敌人有不少是重建的部队和勤杂单位、地方保安部队等,国民党军精锐机动兵团未受大的损失,而自己伤亡的却是华野精华力量,以致一时无法继续在中原大量歼敌。当然,从当时的整个敌我态势上看,还不具备战略决战的条件,想在中原交通发达地区复制孟良崮模式歼敌精锐兵团,也是不现实的,不能苛求粟裕。
豫东战役后,粟裕指挥华野主力转移到陇海路南北两侧地区休整,准备恢复战斗力后再寻歼邱清泉主力第5军。对于下一步作战方针,粟裕、陈士榘等华野领导人与中央军委进行了反复沟通,最后由毛泽东拍板确定了“攻济打援”的战略决策。粟裕据此进行部署,将华野主力分为攻打济南和阻援打援两大集团:许世友、王建安率14万人在北线攻打济南;粟裕亲率18万人在南线阻击援济之敌。陶勇率4纵被安排到阻援集团,与8纵和冀鲁豫部队配置于运河以西,准备阻击徐州北上之敌,配合打援集团歼击敌人。然而由于增援济南的国军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兵团均集结缓慢,畏缩不前,导致济南被攻城集团8天便攻克,而阻援打援集团也没能打到敌人。陶勇们,等于休整看风景了。

接下来就是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这个过程就不需要详述了。陶勇和政委郭化若指挥4纵先后参加了碾庄攻打黄百韬兵团、津浦路阻击援敌、陈官庄围歼杜聿明集团等大战。在第一阶段打碾庄时,由于黄兵团的顽强抵抗,不到2万人的4纵反复向敌攻击,伤亡惨重。加上弹药也严重缺乏,一度到了几乎坚持不下去的地步。陶勇这个惯打恶仗险仗的猛将也不禁向粟裕叫了苦。在攻下尤家湖后,俘虏了4600多名国民党兵,陶勇马上命令将其中的4100余人补进4纵各团。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这批解放战士向昨日的战友大杀大砍,与解放军老兵一样英勇,有力促进了战斗的进展。整个碾庄攻坚战打下来后,4纵歼敌近2万人,仅俘敌就有1.3万人。陶勇非常高兴,命令部队抓紧时间休整,补充解放战士,还大方地送了1000名解放战士给伤亡更加严重的10纵。在战役第二阶段,陶勇率4纵协同1纵、12纵担任津浦路东侧防御任务,挫败了国军孙元良兵团沿津浦路攻击解黄维兵团之围的企图。当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仓惶西逃后,陶勇指挥4纵协同兄弟纵队发起勇猛追击,终于将杜聿明集团3个兵团30万人包围在了萧县、永城间的青龙集、陈官庄、李石林方圆一、二十里地区内。经过为配合平津战役的围困和最后的攻击,华野将杜聿明集团一举全歼。杜聿明被4纵卫生队俘获,在盘问时身份暴露,企图自杀未死。陶勇下令将杜聿明送到纵队指挥部来,以礼相待,与其交谈。郭化若也以黄埔学弟的身份和杜聿明叙谈。然而杜聿明很是消极,不愿谈任何问题。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4纵共歼敌7.2万人,其中俘敌5.8万人,战果位列华野部队第一!经过战地补充,4纵从战役开始时的不到2万人已发展到5万余人,翻了一番还多。在淮海,陶勇们吃了个饱!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全军整编命令,华东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谭震林为第一政治委员,张震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为唐亮,下辖4个兵团、15个军、2个纵队,共58万人。陶勇的4纵改编为第23军,归隶王建安任司令员的第7兵团建制,下辖第67、68、69师,陶勇任司令员,卢胜任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全军共3.5万余人。
第7兵团下辖第21、22、23、35军,其中第21、23军是新四军出身,第22、35军是八路军底子。第23军是华野一流主力,第22军则介于一流和二流之间,第21军标准二流,第35军由于是鲁中南纵队和吴化文起义部队合编的,只能垫底。横过来倒过去看,第七兵团的配置还真是很平衡。当然,其他3个兵团的搭配也差不多如此,谁也说不出什么来,陈毅、粟裕是下了苦心呐。

根据渡江战役总前委的战役部署,以第二野战军9个军35万人组成西集团,由刘伯承指挥;第三野战军第7、第9兵团7个军30万人组成中集团,由谭震林指挥;第三野战军第8、第10兵团8个军加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集团,由粟裕、张震指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陶勇的第23军本属第7兵团序列,但粟裕考虑到该军多系苏中子弟,对苏中江南一带熟悉,因此改调第23军参加东集团渡江作战,暂归叶飞第10兵团指挥。这一序列调动,让陶勇赶上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就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夕的4月21日上午,陶勇所部惹了把大事。众所周知,就是炮击英国军舰的“紫石英”号事件,一时震动了国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甚至还说起了昏话:“英国政府应派一艘航空母舰到远东去实行报复!”

实际上这次事件是因前一天英舰“紫石英”号进入解放军渡江区域而引起的。该舰在敏感时间硬往敏感水域闯,且因不听警告,因而遭到岸上的三野特纵炮兵3团射击,受伤搁浅。英舰队派出军舰“伴侣”号去支援,企图拖带“紫石英”号,也遭到解放军炮兵射击,不得不狼狈逃走。第二天,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又出动“伦敦”号与“黑天鹅”号两艘军舰去接应紫石英号。在行至第10兵团所属第23军渡江区域时,遭到解放军警告。然而英国军舰拒不退走,还将炮口对准解放军阵地示威。就在叶飞和陶勇向上级请示期间,两艘英国军舰起锚要继续上溯接近“紫石英”号。在未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配属给第23军的特纵炮兵6团向英舰开火,英舰随即还击,双方展开炮战。由于渡江作战时间临近,第23军各师第一主攻梯队已在江岸区域展开。结果遭到英舰炮火射击,伤亡严重,在江边勘察地形的第68师渡江主攻团202团团长邓若波也不幸牺牲。陶勇一听死伤了这么多人,眼睛都红了。他立即打电话给叶飞,叶飞一听英舰开炮了,部队也有了伤亡,于是不再等待军委指示,直接下令开火还击。这样就乒乒乓乓一顿好打,“伦敦”号遭到重创,只好放弃援救“紫石英”号,与“黑天鹅”号掉头返航。这一战打死打伤英军官兵35人,解放军伤亡252人,是“紫石英”号事件中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一次冲突。事后三野司令部查问下来,陶勇和叶飞就订立了攻守同盟,咬定就是英国人先开的炮。好在毛泽东接到报告后,认为英舰妨碍我军渡江行动,可以打。后来他还亲自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严厉谴责了英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肯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义还击。英帝国主义百余年来在中国推行的“炮舰外交”,至此彻底终结。叶飞、陶勇,还有两天中最先炮击英舰的三野特纵炮兵3团、6团官兵,不愧为民族英雄!

渡江后就是顺风顺水了。陶勇和卢胜指挥第23军勇猛前进,迅速斩断沪宁铁路,配合东集团部队占领了南京、镇江、无锡等城市。尔后沿丹阳、溧阳之线南下,尾追南京、镇江逃敌。部队顶着春雨,脚踏泞泥连续追击,切断宁杭公路,攻占溧阳县城,一路势如破竹。在堵住了南京、镇江、芜湖逃敌窜向杭州的道路后,第23军协同第24、25、28、31、33军等部队形成包围圈,一举歼灭了被压缩在郎溪、广德地区的国民党5个多军残部8万余人,吃了个盆撑碗溢。陶勇不愧有“拼命三郎”之称,带着一个警卫排乘上缴获的汽艇,由金坛沿河南下,亲自端着卡宾枪一路打下去,勇不可挡。正率部向溧阳奔袭的第69师师长谭知耕知道后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带领特务连一个排就沿河岸北上接应,终于安全接到了杀得性起的陶勇。

郎广战役后,第23军归还第7兵团建制。奉谭震林、王建安命令,陶勇率部队兼程东进,和第21军一起解放了杭州。随后陶勇被任命为杭州警备司令,指挥部队接管杭州,期间纪律严明,受到了三野司令部的表扬。上海战役打响后,叶飞第10兵团在进攻月浦、刘行时损失较大,粟裕又调第23军、25军和特纵主力赴上海参战,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的力量。陶勇指挥第23军与第20军、26军、27军协同,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总攻上海市区。第23军从南市区方向突击,攻克龙华,强渡苏州河,直插大场、江湾,攻占中央造币厂和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俘敌1万余人,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大上海。在历时43天的渡江战役中,第23军共歼敌4.4万多人,占整个战役两大野战军歼敌总数的十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在攻占大场时,截获了敌卡车60余辆,上载国民党军未来得及运走的大量黄金、银元,使这批宝贵经费没有被运到台湾。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闻讯后,来到第23军对陶勇说:“你们23军,真是福军啊!”

上海战役后,第23军又奉命回到风景如画的杭州驻防,运气还真是不错。1950年1月,第23军调归第9兵团建制,陶勇升任第9兵团副司令员,由第10兵团参谋长陈庆先接任第23军军长。起初陶勇一直没有到第9兵团就职,秘书问他原因,陶勇说宋时轮是科班出身,水平高,听说是个急脾气,而自己也是火爆性子,今后碰到一起,怕不好办,影响工作。宋时轮听说后,亲自来请陶勇,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终于化解了陶勇的顾虑。第二天,陶勇就去了兵团部报到。

到第9兵团后,陶勇协助宋时轮指挥部队训练渡海作战,准备参加解放台湾战役。由于朝鲜战争突然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解放台湾战役被迫取消。奉中央军委命令,以三野第20、26、27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北上参战。陶勇被任命为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与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参谋长覃健等一同率部队入朝作战。
由于战情紧急,命令多变,第9兵团入朝很是仓促,准备工作没有跟上,导致未能补充到寒带棉衣及护具,筹集到的粮食也远远不够。加上其奉命赴东线朝鲜盖马高原长津湖地区作战,这一年的冬天又特别寒冷,导致第9兵团一入朝就遭遇了严重困难,产生了大量非战斗减员。身为兵团副司令员的陶勇也不例外,入朝后竟然捱了7天饿,引发胃病差点倒下。当时部队从朝鲜当地村庄得到一头小牛,保健医生想宰了给陶勇补身体。陶勇知道后立即瞪起了眼睛:“你敢杀牛,我就敢杀你!毛主席说不动朝鲜一草一木!”保健医生没有办法,只好将牛退还给了村长。

第9兵团入朝后就赶上了第二次战役,在严寒的东线长津湖地区迎击北犯之美10军。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其悲壮程度为朝鲜战争历次战役之最。由于准备不足,胃口过大,临阵部署失误,导致第9兵团第一梯队第20军、第27军虽将美10军先头的美陆战1师、美7师一部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等处,但因兵力分散,火力过于薄弱,天寒地冻,粮食缺乏,以致屡攻不克,伤亡惨重,非战斗减员无数。宋时轮不得不改变几个点同时攻击的原定部署,决定集中兵力先歼灭兵力较少、比较孤立的新兴里之敌。据此第27军军长彭德清调集了第80师、第81师共5个团兵力,集中了2个师的炮火,再次向新兴里之敌发起猛攻。陶勇这时已经冻伤,他不顾痛苦,坚持赶到第27军指挥所,与昔日得力部将彭德清共同指挥这场攻坚战。经过前后5昼夜浴血苦战,终于将新兴里之敌美7师31团支队基本歼灭,共毙伤敌31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以下2807人,俘虏384人(美军资料统计在新兴里的31团支队突围约1600余人,实际损失约1700人),并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这次战斗的胜利,开创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唯一歼灭美军团级支队的范例。美31团的团旗,至今还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长津湖一战,第9兵团虽逼退了美10军,但也不过是惨胜,自己元气大伤,不得不休整了3个多月,没有参加第三次战役。1951年初第四次战役开打后,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发动全线反扑,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6个军已连续打了三次战役,减员很大,非常疲劳,用兵捉襟见肘。紧急时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不得不调第9兵团减员最轻的第26军上阵填补防线空隙。陶勇奉命指挥第26军赶到龙源里至后坪间正面宽40公里地域布下防御,与齐头北进的美3师、美24师、美25师和法国营展开激战。经过38天运动防御,杀伤敌军数千,终于阻止了当面之敌的进攻势头,完成了防御作战任务。

在规模宏大的第五次战役中,宋时轮、陶勇指挥第9兵团于中线铁原、金化地区发起进攻,迅速形成突破,插入敌纵深20余公里,并越过三八线追击,先后歼灭美韩军一部。在第二阶段作战中,第9兵团秘密转移到东线,一举突破韩军正面防线,尔后向敌纵深迅猛穿插,与朝鲜人民军协同歼灭了韩3师、韩9师大部,取得了战役第二阶段东线的大胜。在战役后期转移阶段,由于志愿军轻敌大意,战术组织不严密,遭到了美军机械化部队的穿插分割。第9兵团第27军和配属该兵团作战的第12军91团均被隔断于敌后,形势非常被动。然而两支部队不愧为百战劲旅,临危不惧。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各部交替掩护,于美军包围圈的空隙中穿来插去,遇到敌大部队就绕路而行,遇到小股部队则坚决击溃。最后均在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安然回归,沿途还抓了数百名俘虏。

第五次战役后,陶勇又协助宋时轮指挥第9兵团执行中线防御任务,对北进的联合国军展开机动防御作战。宋时轮升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后,陶勇还代理了第9兵团司令员兼代政委职务。1952年10月,陶勇奉命率第9兵团凯旋回国。临回国前,他被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亲自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1952年11月,陶勇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早在苏北时期,陶勇就创建了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新四军海防团,对海军很有兴趣。他天生不晕船,身经百战,有勇有谋,是块干海军的料。这次能接首任司令员张爱萍和第二任司令员袁也烈的班,创建新中国自己的海军,陶勇感到非常自豪。实际上,陶勇能到海军工作,还是毛泽东亲自点的将。毛泽东原来对陶勇并不熟悉,但经过“紫石英”号那一仗,他就记住了陶勇。当陶勇从朝鲜回国后,毛泽东就作出指示,让他去华东军区搞海军。1953年2月24日,毛泽东在南京下关码头检阅了华东军区海军舰队。他在陈毅、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上了“南昌”号军舰,陶勇快步走过来立正敬礼,迎接主席。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毛泽东满脸笑容,双手紧紧握住陶勇的手,亲切地说道:“你就是陶勇?我久仰你的大名,你仗打得好呀!”

在华东海军,陶勇刻苦钻研业务,实际勘察海疆地形,选址建设海军基地,制定训练计划,督促部队训练,付出了很大心血。陶勇认为,华东海军起步晚,底子薄,要想快速形成战斗力,必须抓重点建设。他选定的重点,就是抓好快艇、护卫舰、潜艇、航空兵,俗称“空、潜、舰”。陶勇说过,抓好这几支部队,就是握紧了几只拳头,随时可以出击歼敌。50年代初中国周边形势复杂,美蒋窜扰,海疆未靖,陶勇指挥年轻的华东海军配合陆军,相继进行了三门湾海空战、檀头山海战、登陆东矶列岛、三军联合攻击一江山岛等战斗,打出了人民海军的威风。

1955年9月,陶勇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同月,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陶勇任司令员,舰队司令部设在上海。
1958年5月,中央军委招开扩大会议,批判总参谋长粟裕的“个人主义”。彭德怀主持会议,给粟裕扣上了“一贯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罪名,还不许粟裕申辩。会议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全军军以上单位和部分师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人员增加到1400多人。按照政治运动的逻辑,要动员批粟,把粟裕批倒批臭,首先就要从追随他多年的亲信将领下手。叶飞、陶勇、王必成,这华野“三兄弟”,谁也跑不了。当时的场面蛮有意思。叶飞就一招,死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王必成则拉开了话匣子,不拿讲稿,即兴发挥,基本就两条:一是揭发粟裕向中央建议打淮海战役,决心太大,阴谋太重。到底这“心”和“谋”有多大,自己没资格评论,只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二是有人说粟裕有“阴”的一面,他没有体会,想请知情者揭发出来,让大家受受教育。轮到陶勇了,他拿出了发言稿,首先郑重其事地申明:“我文化低,识字不多,这篇稿子是xxx首长的秘书xxx写的。但这里笔划多的字实在太多了,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x秘书补充……。”结果,他的发言被取消了。

粟总的几位老部下,水平实在是高。

1958年8月,中央军委决策炮击金门。陶勇奉命组织海岸炮兵和舰艇部队配合陆军炮兵作战,以小艇打大舰的战法多次重创国民党海军,受到了国防部的表扬。
1963年5月1日,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在首航日本的途中突然沉没。陶勇奉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亲率海军舰艇编队赴出事地点调查。经过18昼夜海上作业,终于证实“跃进”号系不慎触礁沉没。“跃进”号触礁沉没的地点也很有意思,苏岩礁海域,就是现在中韩东海划界的那个主要争议区。

文化大革命初期,天下大乱,军队系统也受到冲击,矛盾比较突出的海军更成为了重灾区。当时主持海军工作的几位主要领导中,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政委苏振华、副司令员兼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刘道生观点较为接近,而海军副政委李作鹏、海军第二政委王宏坤、海军政治部主任张秀川形成了另一派。就海军工作中的一些原则问题,双方经常发生分歧和争论。到了文革中,在政治气候的推波助澜下,派性斗争恶性发展起来,矛盾更加升级。由于萧劲光是毛泽东声明要保的“终身海军司令”,于是矛盾对立面主要以苏振华为一方,以李作鹏、王宏坤、张秀川为另一方。在海军机关开展“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后,海军内部出现了大量造反派组织,有支持苏振华的,有支持李、王、张的,还有观潮派和逍遥派,互相攻击,不亦乐乎,各级党委早已不起作用。当中央同意军队院校开展文化大革命后,各军事院校立即成立了五花八门的造反派组织,开始到处串联,大肆冲击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机关,甚至进京围攻国防部大楼,揪斗侮辱军队干部,当即搞乱了军队。就军队到底如何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一批军队元老和中央文革小组的观点严重对立,发展到闹出了后来著名的“二月逆流”事件。1967年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在海军揪出苏振华,交给群众批斗,罪名是“彭(德怀)、黄(克诚)漏网分子”、“三反分子”、“贯彻执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等。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陶勇的意外死亡之谜。陶勇当时除了东海舰队司令员的职务外,还兼任了海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之职。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陶勇很不理解。他认为军队是国防力量,不能搞“四大”自乱阵脚。至少东海舰队是战备部队,中央曾明文规定不得开展“四大”。因此,他对东海舰队内部想搞“四大”的一些单位和人员做了不少工作,多次进行解释、说服。同时,他坚决反对造反派揪斗军队干部,认为那是对革命军人的侮辱,绝对不能接受!陶勇的这些表现,与蓄意要把军队文革运动开展起来的中央文革背道而驰,已被打入了另册。而时任东海舰队政委的刘浩天与陶勇观点对立,在很多事情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上海市委领导人陈丕显被打倒之前,曾向陶勇提出借东海舰队司令部礼堂开会,陶勇当时一口答应。而刘浩天知道后则勃然大怒:“这怎么行,这不是引火烧身吗!部队怎能为地方走资派提供方便!”事后,消息还被捅到了林彪处。

陶勇在新四军时的老战友、江苏省副省长惠浴宇到上海治病,受到红卫兵冲击,在市委招待所住不下去了。陶勇知道后,就把他接到东海舰队来住。刘浩天也曾久在华东工作战斗,与惠浴宇很是熟识。然而他知道惠浴宇来舰队住下后,却非常冷淡,弄得惠浴宇很是尴尬,不得不主动向陶勇提出要走。

时任交通部长的陶勇老部下彭德清,因遭到造反派揪斗,跑到东海舰队来躲避,被陶勇收留。可是刘浩天却将消息透露给了造反派,以致造反派大张旗鼓地来找陶勇要人。
要说刘浩天也是老红军、老八路出身,还当过三野第27军政委,曾和陶勇的第23军一同进军大上海,抢渡苏州河,55年也当上了开国中将,又在东海舰队同为搭档,不应和陶勇闹得如此之僵。然而世事难料,政治运动的泥沙俱下,使很多本来英勇无畏的人也失去了本色。当北京某海军院校的“捉鬼队”南下来到东海舰队揪人时,主要对象就是陶勇,因为上边有人说了,“陶勇的头难剃”。刘浩天则对“捉鬼队”非常热情,毕恭毕敬,表示自己坚决支持他们的革命行动,并反映了陶勇的一系列“不正常”言论和行动……。

1967年的1月21日终于来了。这天,陶勇约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廖政国陪同两名记者来到东海舰队,在办公室与陶勇进行座谈。陶勇谈了自己对军队开展“四大”的看法,以及明确表示反对揪斗军队干部等意见。记者走后,陶勇又和老战友廖政国聊了会上海的形势。中午时分,陶勇出了办公楼来到附近的舰队招待所,这时他平时的午后休息之处。在房间躺了一会儿,陶勇觉得头皮发痒,就想找理发员给他理发。他走出招待所,到楼旁的后花园散步。他看见招待所所长在前面走过,便将其叫住,询问旁边的菜地种了什么菜,猪圈养了什么猪之类的事情,又让所长去找理发员来帮自己理发。理发员当时正在洗澡,闻讯后赶快穿上衣服和所长一起来到招待所。两人走到后院花园时,却不见陶勇的踪影。找来找去,走到一口浇花井时,所长偶然朝里面望了一下,却发现井中水里有一个人,低着头,一顶军帽还漂在水面上。所长大惊失色,立即呼喊:“有人跳井啦!”附近的人纷纷跑过来,一起把井里的人拉出来,却原来是陶勇!保健医生赶来了,将陶勇抬到招待所房间进行急救。救护车赶到后,又把陶勇送到海军411医院抢救。然而所有的抢救手段都归于无效,陶勇已与世长辞!

事件发生后仅2个小时,医生还在抢救陶勇之际,刘浩天就在办公室宣布:“陶勇一贯争强好胜,才走上这条绝路,是畏罪自杀,抗拒运动,是叛徒行为。”尔后他亲自审定了“陶勇自杀的经过和初步分析”的电报,命令发往北京。陶勇去世不到4个小时,已主持海军党委工作的李作鹏就以海军党委名义,对陶勇作出了“自杀”、“叛徒”的结论。造反派闻讯后闯到医院抢走了陶勇的遗体,将衣服扒光,用扫帚在尸体上面涂墨汁,在脸上画黑叉,在腰上围麻袋片,还拍成照片,到处展览……。几个月后,陶勇的遗体才被火化。火葬场还接到了指示:家属不看,骨灰不要。好心的火化工蔡师傅偷偷留下了陶勇的骨灰,埋在了附近的假山上。直到8年后陶勇有了平反的消息,他才带着陶勇的子女挖出了骨灰。
陶勇的夫人朱岚也遭到横祸,成为了“叛徒的老婆”,后来又被扣上“日本特务”的罪名抓起来,遭到毒打,受尽凌辱,于8个月后含冤跳楼自杀。陶勇的几个子女被迫流落街头,后分别被许世友、尤太忠、肖永银等陶勇在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收留。

陈毅闻得陶勇的噩耗后,悲愤地对夫人张茜说:“叶、王、陶,就是陶勇不在了,可痛可惜!陶勇不可能是‘自杀’,他的死大有问题,总有一天我要面陈毛主席,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据说,陈毅找到一个机会把陶勇的事告诉了毛泽东,还没等陈毅说完,毛泽东就怒了,对陈毅命令道:“你立即打电话给上海,就说我毛泽东是陶勇的保皇派,看哪个再敢打倒他!”陈毅不得不说出了后半句话:“主席,晚了……。” 毛泽东沉重地说:“你不要说了,我晓得了!”
直到1977年,中央军委才决定为陶勇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根据周恩来总理的生前指定,将陶勇的骨灰盒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那个刘浩天在晚年幡然悔悟,曾对陶勇的儿子张小勇等哭着说:“我对不起陶勇,对不起朱岚,对不起你们!”然而,没人理他。

由于当年的情况混乱,受政治影响主观定性,现场没有保护,导致年深日久,陶勇之死已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若按陶勇沙场百战的乐观性格看,怎么也不像是自杀而死。从事发前陶勇的言行来分析,也没有自杀的迹象。且这口浇花井宽不及人肩,深不及人头,想在里面自杀都是很难的事情。但要说是谋杀,无人证,无物证,无现场记录,实在难以定性。陶勇之死和后来的公安部长李震之死一样,成为了文革中军队高级将领非正常死亡的著名谜案。
最后,录下一段《李作鹏回忆录》中关于陶勇之死的内容,算是一个不同的视角吧。

“九一三”事件后,中央专案组审查李作鹏“在海军将陶勇、张学思、齐勇、雷永通‘迫害致死’”的有关问题时,李作鹏作了如下申辩:

“第二,专案组硬说陶勇(东海舰队司令员)是我迫害致死的。我回答:‘这是胡说八道!’我反问专案组:‘你们有陶勇是我迫害致死的证据吗?我可以肯定的说,你们没有!’我接着说:‘事实是:1967年初,在谁也没有决定打倒他,谁也没有揪斗他的情况下,此人就跳井自杀了。当时我尚在被群众围攻批斗的焦头烂额之中。’
“我说:‘事后,许世友曾对我说:‘陶勇是被文化大革命吓死了。’不信,你们去问许世友。’”
一代名将,英名永存。
是员猛将,但是和老他上司粟裕一样政治上不行
华东的将领建国后军衔普遍比其他野战军低,与解放战争的战功不符,主要还是相对的资历比较浅


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是解放军战史中最浓重的二笔,陶勇4纵在这二个战役中都是头等主力并且歼敌数第一,所以陶勇在解放军战史中地位相当高,必将和粟裕一样在解放军战史中青史永留名!解放战争中除了叶飞许世友和陶勇相当,其他所有上将中将战功都不如陶勇!比如著名的东北代表第一勇将李天佑38军,就解放战争来说战功明显不如陶勇,四平战役没打好,辽沈战役38军是预备队!毛泽东50年代视察海军在周恩来陪同下初见陶勇说:“叶王陶大名鼎鼎”就是毛真情自然流露!


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是解放军战史中最浓重的二笔,陶勇4纵在这二个战役中都是头等主力并且歼敌数第一,所以陶勇在解放军战史中地位相当高,必将和粟裕一样在解放军战史中青史永留名!解放战争中除了叶飞许世友和陶勇相当,其他所有上将中将战功都不如陶勇!比如著名的东北代表第一勇将李天佑38军,就解放战争来说战功明显不如陶勇,四平战役没打好,辽沈战役38军是预备队!毛泽东50年代视察海军在周恩来陪同下初见陶勇说:“叶王陶大名鼎鼎”就是毛真情自然流露!
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是解放军战史中最浓重的二笔,陶勇4纵在这二个战役中都是头等主力并且歼敌数第一,所以陶勇在解放军战史中地位相当高,必将和粟裕一样在解放军战史中青史永留名!解放战争中除了叶飞许世友和陶勇相当,其他所有上将中将战功都不如陶勇!比如著名的东北代表第一勇将李天佑38军,就解放战争来说战功明显不如陶勇,四平战役没打好,辽沈战役38军是预备队!毛泽东50年代视察海军在周恩来陪同下初见陶勇说:“叶王陶大名鼎鼎”就是毛真情自然流露!
一员虎将,死的太惨了!
莱芜战役 真正辉煌的是叶飞 一个纵队拒敌一个兵团
叶飞的一纵战绩全军第一。
操,以陶勇坚强乐观和性格他会自杀,打死我不信;如果如同许世友所说的是被:‘陶勇是被文化大革命吓死了。那他当时就不会那么强硬的和林副统帅抗争了。枪林弹雨都闯过来的人能被吓死?
所以他的死是明摆着的被害。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0-30 22:03
叶飞的一纵战绩全军第一。
百旅之杰,20军
当北京某海军院校的“捉鬼队”南下来到东海舰队揪人时,主要对象就是陶勇,因为上边有人说了,“陶勇的头难剃”。
暗杀陶勇就是畜谋已久的;当然也不排除揪斗他的时候陶本人激烈反抗被意外杀害,事后凶手逃之夭夭造成无法侦缉的可能。
再说许和尚说出那么轻描淡写的话本身就令人生疑,当时人还在抢救中刘浩天就迫不急待的宣布人已经死亡,他咋那么清楚?肯定事前是有人跟他召呼的。
c1j1d1b1y1 发表于 2015-10-30 11:45
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是解放军战史中最浓重的二笔,陶勇4纵在这二个战役中都是头等主力并且歼敌数第一,所 ...
论战功陶是够上将了,虽然李天佑上将不见得比他强,但在东北战场上李也称不上太杰出,跟邓华,韩先楚比起来他不行。
caidd 发表于 2015-10-30 11:58
一员虎将,死的太惨了!
看样子,应该是造反派搞得鬼(幕后黑手很可能是李作鹏),而舰队政委刘浩天等人给造反派提供了方便。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5-10-30 23:09
论战功陶是够上将了,虽然李天佑上将不见得比他强,但在东北战场上李也称不上太杰出,跟邓华,韩先楚比起 ...
|(1)东北三只虎的天下,韩纵邓纵属于2流主力!林彪组织战役都是以三只虎为核心!李天佑下属包括东北5大主力师中的2个梁师(今天112)贺师(113)

(2)邓华政委出身(红军八路军先后作为政委和黄永胜杨得志宋史轮等战将搭档,基本没有军事主官经历),属于军政全才,东北7纵连3,4纵都不如
(3)韩先楚是个智勇双全的人才,徐海东手下数一数二的战将,不知何原因抗战中离开344旅去了山东否则39军当属韩先楚!在东北时期韩纵号称旋风部队,但是不能和三只虎比!
(4)红一军团第一猛将2师长陈猛子(别人拼刺刀拿一杆枪,他拿二杆,号称双枪大将,红军时期救过林彪的命)!李天佑是红三军团数一数二的猛将,曾经一个团打垮著名的29路军的一个旅。平型关大捷李天佑686团(红三军团改编)是第一主力,风头完全盖过685团(红一军团改编)!林彪唯一夸奖过的部将能打仗就是李天佑!所以红一方面军第一猛将陈光,第二李天佑,以下刘亚楼,三杨,黄永胜等等!
c1j1d1b1y1 发表于 2015-10-31 13:49
|(1)东北三只虎的天下,韩纵邓纵属于2流主力!林彪组织战役都是以三只虎为核心!李天佑下属包括东北5大 ...
你这个评价就比较搞了。东北三只虎是1纵、2纵、6纵,六大主力师是5师、17师、1师、16师、7师、10师。

112师在,哪来的113师?韩纵的7师也在呢,怎么你给扔到二流主力去了?
军科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各种不同纪实和人物传记有不同说法!有说5个有说6个,1、5、16、17没有争议,其他有各种版本,我选的版本全是3只虎下属师!最好能找到东野司令部对下属各主力师的评价!
c1j1d1b1y1 发表于 2015-10-31 15:35
军科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各种不同纪实和人物传记有不同说法!有说5个有说6个,1、5、16、17没有争议,其他 ...
这很容易。

1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猛打猛冲的精神很好,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5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迫,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7师:该师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战斗积极性高,有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10师: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曾参加解放锦州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的阻击战斗,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6师:该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但也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是东北各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7师:该部队历史不算很老,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1947年夏季攻势之四平攻坚战斗中,参加主攻,纵深战斗13昼夜,在战术上颇有成果。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0-31 15:41
这很容易。

1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 ...
我也摘了一段:七个师各有自己的特点,东北军区司令部对它们的评价是:一师“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二师“有突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五师“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七师“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及城市攻坚”;十师“善于打运动战,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十六师“该部队自历史以来参加战斗最多,战斗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十七师“为东北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强之部队”。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0-31 15:41
这很容易。

1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 ...
再摘录一段百度文库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是我军战功卓著的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华北、中南,打了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吃掉了蒋军“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消灭了桂系的两支精锐部队“钢7军”和48军,北至松花江南到海南岛,都有其战斗足迹。在四野的战旗下,有八支英雄的部队,承担了四野的主要作战任务,几乎参加了四野的所有大小数十次战役,且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称呼这八支英雄部队为——四野头等主力师。      一、38军第112师  第112师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15师教导5旅,该旅是由以115师343旅685团新2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115师东进支队改编的。南下支援新四军时改称新四军独立旅,北上山东归建后恢复教5旅番号。43年3月教5旅旅部和所辖13团、14团合编为滨海第13团,43年9月滨海13团兼滨海1分区,后原教5旅机关分出为1分区机关与13团分离,45年8月1分区机关和滨海6团、13团、独立3团合编为山东军区第1师。同年9月1师奉调赴东北,后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直属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属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1师,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38军第112师。该师是我军核心老部队,686团、滨海13团等两大山东军区主力团是该师的主力,部队作风勇猛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经得起伤亡,连续作战能力很强,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俱佳。该师长期担负机动作战任务,战功卓著,深受115师、新四军、山东军区、四野、志愿军、军委首长的爱戴和信任,一直是重点建设部队。是四野头等主力师,也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几个主力师之一。  二、38军第113师  第113师的前身是由686团、685团的部分干部和686团的两个连队为骨干组建的343旅补充团,37年12月115师主力东进以后编入115师晋西支队为第1团,40年11月入鲁归建编入115师教2旅为第4团,43年3月与教5旅15团、山东纵队2旅5团、教2旅直属队各一部合编为滨海第4团,43年9月该团兼滨海军区第2军分区,44年7月2分区机关与滨海第4团分离。45年8月2分区机关与滨海第4团、第23团、独立第1团合编为山东军区第2师,赴东北后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直属第2师,46年2月上旬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东满军区直属第22旅,同年3月下旬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属第2师,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2师、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2师、第38军第113师。该师是我军核心老部队,山东军区主力团滨海4团、23团是该师的主力,部队富有朝气,执行命令坚决,作风勇猛顽强,进攻、防御、野战、攻坚兼备,战功显赫,是四野头等主力师,亦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师之一。  三、39军第115师  第115师的前身是 39年3月9日由344旅独立团、特务团、黄河支队等部队组建的冀鲁豫支队,40年4月冀鲁豫支队改编为第2纵队新编第2旅,40年6月编入八路军第4纵队为新编第2旅,同年7月编入八路军第5纵队为第2支队,41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8旅,42年11月兼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45年8月免兼盐阜军分区,45年1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第8旅,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第8旅,同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4师,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4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15师。该师是有红军基础的老部队,是新四军的甲等旅,新四军3师的22团、24团是该师的主力团,部队战斗积极性高,执行任务坚决,战斗作风勇猛,善于野战亦能攻坚,战斗力很强,应是四野的头等主力师。  四、39军第116师  第116师的前身是红15军团,37年8月22日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40年4月旅机关及直属队大部扩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机关,余部为第344旅旅部。40年6月随纵队编入八路军第4纵队为第4旅,41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第10旅,41年9月与3师9旅对调番号改称新四军第3师第10旅,10月与淮海军区合并为10旅兼淮海军区,42年11月改称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45年8月10日免兼淮海军分区,45年1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第10旅,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第10旅,同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16师。该师是红军师,是新四军的甲等旅,是四野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新四军3师的28团、29团是该师的主力团,部队突击力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是四野头等主力师,亦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师之一。抗美援朝的云山战斗是该师的经典之作,被日本自卫队干部学校收入其教材(《作战理论入门》),奉为包围之典范。五、40军第118师  第118师的前身是40年9月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42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43年3月番号撤销,旅机关编入鲁中军区机关。45年8月中旬组建山东军区第3师(师部由鲁中军区机关一部组成),46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该师是山东纵队的精华,山东军区主力团鲁中1团、2团是该师的主力团队,部队作风强悍,进攻、防御、攻坚、野战兼备,突击力强大,是南满的主力师,有暴风雨部队的美称,部队战斗力超强,是四野头等主力师。  六、41军第121师  第121师的前身是1945年8月中旬组建的山东军区第6师,1945年10月间编入东满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为第1支队,1945年12月下旬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满临时指挥部第2纵队第1旅,1946年1月中下旬随所在纵队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为第10旅,1946年7月改番号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0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1师。该师是胶东军区的主力部队,山东军区主力团胶东14团和东海独立1团为该师主力团,作风硬朗强悍,技、战术全面,进攻、防御、攻坚、野战兼备,突击力强,在攻防作战中表现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部队战斗力超强,是四野头等主力师。  七、43军第127师  第127师的前身是由参加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分部队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0年6月改称红1军团红4军,33年6月改编为红军1团红2师,37年8月25日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39年1月扩编为苏鲁支队,同年3月改称苏鲁豫支队,40年8月16日编入八路军第5纵队为第1支队,同年10月下旬改称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仍归第5纵队指挥,41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45年11月赴东北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第7旅,46年2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第7旅,到东北后始终归东总直接指挥。46年10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为第16师,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该师是著名的“朱毛”红军,是我军最老的核心主力部队。战斗作风勇猛骁悍,执行命令坚决,连续作战能力强,战斗士气旺盛,敢打大仗、恶仗、血仗,作战经验丰富,技、战术水平高且全面,进攻、防御、攻坚、野战俱佳,尤其擅长野战条件下的攻防作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的头号主力,参加了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是中央红军的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突破乌江,抢夺泸定桥,袭取天险腊子口。抗战期间,首战平型关是主要突击部队,后开辟苏鲁豫,南下支援新四军,成为新四军主力机动部队。挺进东北后,与112师携手共创歼灭战范例“秀水河子战斗”,四平保卫战单独断后掩护全军安全撤出战斗。该师所属部队中有红4团、红2团两大老红军主力团,故实力强大,是四野头等主力师,也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几个主力师之一  八、43军第128师  第128师的前身是45年8月17日组建的山东军区第7师,45年11月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7师,46年2月与冀东第19旅、渤海新编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辖三个旅),原第7师部队及师机关之一部改编为第7师第20旅,46年10月随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7师,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改称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7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该师是由山东渤海军区的主力部队改编的,部队基础好有渤海军区直属团和教导6旅17团为其主力团,战斗作风过硬,技、战术全面,进攻、防御、攻坚、野战兼备,尤其擅长攻坚作战,特别是城市攻坚战的纵深作战战术水平高超,首创了“四组一队”、一个营包打一条街等战术原则。参加了四野的历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役,有“攻坚老虎”的美名,部队战斗力超强,是四野头等主力师。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0-31 15:41
这很容易。

1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 ...
百度文库还有一段介绍东野8个头等主力师1、2、4、5、7、10、16、17,篇幅太长网管不给发正在等到审核
c1j1d1b1y1 发表于 2015-10-31 16:45
百度文库还有一段介绍东野8个头等主力师1、2、4、5、7、10、16、17,篇幅太长网管不给发正在等到审核
被东北军区司令部评为“头等主力师”只有7个,没有4师。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0-31 14:01
你这个评价就比较搞了。东北三只虎是1纵、2纵、6纵,六大主力师是5师、17师、1师、16师、7师、10师。

...


东野的头等主力师是1,2,5,7,10,16,17这7个师,这个是东野总部给下的,详见东北人民解放战争史一书,里面有东野总部对东野36个师的评价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0-31 14:01
你这个评价就比较搞了。东北三只虎是1纵、2纵、6纵,六大主力师是5师、17师、1师、16师、7师、10师。

...


东野的头等主力师是1,2,5,7,10,16,17这7个师,这个是东野总部给下的,详见东北人民解放战争史一书,里面有东野总部对东野36个师的评价
llljjj 发表于 2015-10-31 19:43
东野的头等主力师是1,2,5,7,10,16,17这7个师,这个是东野总部给下的,详见东北人民解放战争史一 ...
前边早说过了,也不看回复就重复来一遍吗?
沈听雪这么威猛,又来把陆版占领了,首页全是你的帖子。。。
JDHL 发表于 2015-10-31 21:30
沈听雪这么威猛,又来把陆版占领了,首页全是你的帖子。。。

沈听雪这条落水狗脸皮就是厚,几位斑竹杀了他无数id,现在还要恬着脸回来要死要活的。实在好玩。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0-31 19:47
前边早说过了,也不看回复就重复来一遍吗?
说话真够冲的。别人怎么发言关你何事?有本事你去举报去。版上大家都习惯上无视你的发言了,还在这吹胡子瞪眼?以为超大是你的飞扬?
保山之狼 发表于 2015-10-31 23:59
沈听雪这条落水狗脸皮就是厚,几位斑竹杀了他无数id,现在还要恬着脸回来要死要活的。实在好玩。
沈婷雪又来拐弯抹角的传播他的普世真相论了,不过他敢吭声了至少。
JDHL 发表于 2015-11-1 00:15
沈婷雪又来拐弯抹角的传播他的普世真相论了,不过他敢吭声了至少。

他现在怂了。
俺之前就在他的一个帖子里把沈听雪的皮戳了个够。他愿意在这赖着也没事,大伙一块宣传宣传他之前的一屁股丑事就是了。这里估计不少超大和飞扬都上的,也正好让那些飞扬过来的人都见识下那个沈听雪究竟是个什么货色。

这货不来,大伙还忘记了沈听雪这条赖皮狗。再来,大家正好好好重新温习下沈听雪的丑事和笑话。让沈听雪这个名字在军网中彻底臭名远扬好了。

|(1)东北三只虎的天下,韩纵邓纵属于2流主力!林彪组织战役都是以三只虎为核心!李天佑下属包括东北5大 ...
搞得刘震把二纵带孬了似的。解放战争中,结果是二纵打得比一纵好,不过一纵亏到了锦州做战略预备队。
"我久仰你的大名“统帅对陶勇多么高的评价啊!我印象上将以下,除了许世友王进山,毛泽东没有评论过任何人
c1j1d1b1y1 发表于 2015-11-1 15:25
"我久仰你的大名“统帅对陶勇多么高的评价啊!我印象上将以下,除了许世友王进山,毛泽东没有评论过任何人
毛评论得多了,像文革时期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来评论曹里怀、刘震。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1-1 15:40
毛评论得多了,像文革时期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来评论曹里怀、刘震。
请问这个出自哪本权威传记?当时毛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1-1 15:40
毛评论得多了,像文革时期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来评论曹里怀、刘震。
这句话是三国时候孙权说的意思曹操刘备是孙权的敌人
unnamed089 发表于 2015-11-1 11:23
搞得刘震把二纵带孬了似的。解放战争中,结果是二纵打得比一纵好,不过一纵亏到了锦州做战略预备队。
刘震也不是吃素的
c1j1d1b1y1 发表于 2015-11-1 16:14
请问这个出自哪本权威传记?当时毛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叶剑英传纪里就有。1975年,毛泽东问及关于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的事,叶剑英即席背诵,毛泽东很高兴,说:“此人很有头脑,有些文化,不简单啊!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不是黄吴李邱,刘是刘震、曹是曹里怀,他(叶剑英)看不起吴法宪。也看不起林彪。”
狼牙榜首 发表于 2015-11-1 16:30
叶剑英传纪里就有。1975年,毛泽东问及关于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的事,叶剑英即席背诵,毛泽东很高兴,说:“ ...
没看懂毛泽东这个评论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因为刘震和曹里怀在空军和吴法宪不对付?
上将以下我记得的毛泽东称赞过的能打仗的只有陶勇王进山!对陶勇:”我久仰你的大名,你仗打得好啊!“对王近山:”我早知道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现在变成吴下阿蒙了,了不起!''
上将以下除了以上二位,毛泽东还赞扬过别人吗?(仅限于称赞对方能打仗,比如评价许世友的那些都不算)
c1j1d1b1y1 发表于 2015-11-1 16:58
上将以下我记得的毛泽东称赞过的能打仗的只有陶勇王进山!对陶勇:”我久仰你的大名,你仗打得好啊!“对王 ...
当然有,老毛表扬过张仁初中将,而且评价相当高说他是“一个特别能打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