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闲聊儒将程子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8:39:54
http://bbs.tiexue.net/post_9366120_1.html

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有一批原军队高级将领没有被授予军衔。如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李先念、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谭震林、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任邓子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程子华、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蔡树藩、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调任外交部驻外大使工作的耿飚等。其中,程子华是人民解放军19位首任兵团司令里唯一没有被授予军衔的人,怎么想来都是颇为可惜。要知道,以程子华的资历,当时可与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滕代远并列,是在拟授大将群体中的。
程子华是山西运城解县人,生于1905年,与关二哥是老乡。他本姓苏,小时候被过继给姨母家,便随姨父改姓了程。由于家境不好,程子华读完初小后差点失学。好在当时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很重视教育,期望能为山西多培养些人才,因而开办了官费的高小、师范等学校。程子华就一路读下去,还进了太原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该校是阎锡山一手创办的,因而程子华与阎锡山也算有了师生之谊,这为他后来在抗战期间回山西搞统战工作开了方便之门。同为他前后校友的,还有徐向前、薄一波、王世英等未来的中共豪杰。
程子华在校学习期间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思想开始左倾,向往革命。他参与领导了几次学生运动,反班主任压迫,闹抗税学潮,成为了学生领袖之一,并为中共太原支部所注意。1925年6月,程子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受党组织派遣,程子华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不久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当时黄埔一期毕业的徐向前在该校担任学兵队少校队长,山西老乡聚会的时候,徐向前的薪水最多,就经常掏腰包请客,程子华也跟着打了不少牙祭。夏斗寅发动叛乱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师生组成了中央独立师,随叶挺出征平叛。程子华第一次参加了战斗,到了晚年还回忆说:“那时我们真年轻!”
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反共“清党”之后,中共中央决定乘汪精卫要“东征讨蒋”之机,集结党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在南昌发动暴动。1927年8月2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师生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从武汉出发乘船顺长江东下参加“东征讨蒋”,实际上是奉党的指示秘密向南昌集结参加暴动。然而该团还在路上时,南昌起义部队已过早离开南昌南下广东。8月4日,教导团到了九江时,被张发奎的部队截住包围,随后遭到集中缴械,并分别站队听候发落。团里的一些共产党员,如陈毅、肖劲、罗瑞卿、程子华、王良等人,觉得事情不妙,就乘天黑离队南下去追赶起义队伍。未来的元帅陈毅、红4军28团3营营长肖劲比较幸运,在江西宜黄赶上了起义部队,后来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未来的大将罗瑞卿本想和女生队同学赵一曼同行去南昌,不料二人阴差阳错失散,赵一曼去了上海,罗瑞卿只好返回武汉寻找党组织;未来的红4军军长王良没能追上南昌起义军,便转入卢德铭所部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后来参加了秋收起义;程子华也运气不佳,往南昌跑了两天没能追上起义部队,只好回头往武汉跑。由于找不到党组织,他又乘船经上海、香港到广州,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并奉派参加了广州起义。
起义军退出广州后,程子华被编入了新成立的红4师。当时的师长是黄埔四期生叶镛、党代表是黄埔四期生袁国平,老乡徐向前担任了该师一个团的党代表。此时,“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和黄埔一期生董朗领导的由南昌起义余部改编成的红2师正在海丰地区坚持斗争。红4师便转移到海丰地区与红2师会合,共同创建海陆丰红色苏区。由于广东军阀部队的频繁围剿,两个师红军历经艰苦转战,最后只剩下百余人,红4师师长叶镛也被俘牺牲了。程子华在战斗中负伤,难以随部队行动,又因是北方人而无法长期就地隐蔽,伤势稍好后只得撤出广东北上。他先后到上海、南京、山西、河南等地寻找党组织,饥疲交加,吃尽了辛苦。1928年10月,程子华在河南驻马店意外遇到了党组织,并被派遣到国民党军岳维峻部做兵运工作。
程子华打进去后谨慎小心地开展工作,逐渐成为了部队党员中唯一的负责人,直接受上海中央军委的周恩来、聂荣臻领导。后来岳维峻部被蒋介石改编,并调到湖北大冶、阳新地区去围剿彭德怀率领的红5军。在中央军委指示下,程子华于1929年12月领导起义部队成功发动了兵暴,并配合红5军第5纵队攻占了大冶城。随后程子华部2000余人被编入了李灿、何长工领导的红5纵队,程子华担任了支队长。兵暴后,红5纵队发展到3个支队6000余人,气势很盛。大冶兵暴在操作上干净利索,迥然有异于同时期在其他各地纷纷失败的兵暴行动,因而被上海中央军委誉为是“模范式的兵变”。程子华在大冶兵暴中起到了突出作用,后于1933年8月1日被中革军委授予了二等红星奖章。当时二等红星奖章的授予对象是“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程子华有幸与陈毅、张云逸、滕代远、袁国平、罗炳辉、寻淮洲、周子昆、何长工、萧克、罗瑞卿、陈光、洪超、彭绍辉、彭雪枫等33人并列。而当时一等红星奖章的授予对象是“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只有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数人获得。
程子华到红5纵队没几个月就在攻打瑞昌城时负了伤,被转到上海治疗。不久红5纵队升格为红8军,程子华被任命为纵队长,但未能就职。在上海伤愈后,程子华被中央派往江西苏区工作。1931年4月,程子华辗转到达江西苏区,被派到由赣南地方武装编成的红35军任团长。就任不久,程子华便率部接连参加了江西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以游击战的方式牵制敌人,配合红一方面军主力作战。1931年10月,红35军在瑞金改编为红军独立第3师,程子华被任命为师长。这一期间,程子华主要领导部队做筹粮筹款的群众工作。
1931年12月,国民党第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人领导下,于江西宁都成功发动兵暴。尔后全军1.7万余人携带2万多件武器开入中央苏区,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委,董振堂任副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第26路军是西北军出身,在士兵训练上很有一套,能打善防,几乎人手一把大刀,精锐部队还配有驳壳枪,擅长一手甩短枪一手拼大刀,战斗力非常强。红五军团编成后,占到了红一方面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支军事力量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苏区中央为了尽快改造和控制这支部队,采取了“要兵不要官”等整编方针,清理了一批旧军官离队,同时派遣很多干部进去掌握部队,并建立了军团中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在这种背景下,程子华也被派到红五军团,先后担任了第14军的师政委、师长、团长(大团)等职务,在政治建军、改造部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由于当时苏区中央以左的眼光看待起义部队改编成的红五军团,加上军团领导人季振同、黄中岳身上也有缺点,结果造成了红五军团被拆开分编,季振同、黄中岳也被打成“反革命”遭到判刑监禁(于长征前夕被错误处决)的悲剧。在1933年初第四次反“围剿”前夕的金溪战役中,红五军团参谋长赵博生亲自上到程子华师的阵地前沿观察敌情,结果被敌人枪弹射中,就倒在程子华身边牺牲了。赵博生是促成宁都起义的核心人物,善于治军,在部队中威望很高。多少年后,程子华在回忆录中还写道:“他(赵博生)的牺牲使我至今仍深为哀恸。”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实行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并取消了军一级建制。原红五军团下辖部队被缩编为第13师,同时江西地方武装博生团、石城团、胜利模范师也组建成立了第14师,归隶红五军团,程子华被任命为第14师师长。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后,程子华奉命率第14师配合林彪的红一军团作战,随后又进至广昌地区担负防御任务。不久,中革军委调程子华到红军大学学习。在此期间,鄂豫皖省委请求中央派一些军事干部去帮助工作,中央就决定派程子华赴鄂豫皖苏区。由于战事紧张,程子华一时未能成行,又被调到粤赣军区担任红22师师长,从此离开了红五军团。当初发动宁都起义的赵董季黄四巨头,或英勇牺牲,或身陷囹圄,此际已只剩下了军团长董振堂一人。程子华不会想到,离开红五军团实际上是他的幸运。在日后的长征路上,红五军团长期担负后卫任务,付出重大牺牲掩护主力突围转战。长征胜利后又加入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终于在高台战斗中全军尽没,军团长董振堂也壮烈牺牲。如此一曲军史悲歌,令得后世无数军事爱好者为之唏嘘不已。
红22师是地方游击队出身,官兵政治素质不错,但缺乏正规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也严重不足。程子华到红22师后就组织整理部队,准备抗击国民党军的进犯。在此期间,程子华还兼任了粤赣军区代参谋长的职务。1934年4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奉蒋介石命令督促部队向苏区南线筠门岭进犯,企图夺取会昌,威胁瑞金。程子华指挥红22师在筠门岭地区设置了纵深防线,奉上级命令以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的战术方针死守阵地。部队虽然付出很大伤亡,但仍然无法阻止凭借空地优势火力推进的国民党军,丢失了筠门岭阵地,被迫后撤。由于敌强我弱,中革军委采取的战术方针又不对,红军在全线节节败退,苏区遭到敌人步步压缩。
筠门岭战斗后,程子华被调到瑞金准备前往鄂豫皖苏区。临行前,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与他谈话,告诉他“中央决定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要程子华将这个指示传达给鄂豫皖省委和当地红军。程子华奉命离开瑞金,经过几度辗转,于当年10月到达了鄂豫皖苏区。当时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战斗的是由红四方面军留下的红25军,由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等人领导。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在花山寨主持召开会议,由程子华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决定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另外又开了一次人事改组会议,任命程子华担任红25军军长,原军长徐海东降为副军长,原政委吴焕先不变。程子华没参加这次会议,得到通知后很是意外,便提出自己可任军参谋长,不宜当军长。而徐宝珊则一力坚持,程子华便服从了。这一任命显示出了鄂豫皖省委及红25军对中央的信任和尊重,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另外的原因。自从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川陕后,红25军已独立战斗了近两年,有胜有败,分分合合,但根据地却是越打越小,越打越穷。中央先前就建议在敌强我弱的严重形势下,红25军可跳到外线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但由于苏区几位主要领导人的意见不统一,以致迟迟未能行动。这次程子华带来了中央的指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已成为必然。为了进一步消除决策和行动上的阻力,徐宝珊才坚持进行人事必组,要程子华就任红25军军长,这也是一份良苦的用心。徐宝珊当时已身体染病,越来越重,他很需要程子华这位中央派遣大员的帮助,以协调红25军领导层之中的矛盾。
不过,红25军的绝对领导核心始终是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的吴焕先,其次则是勇猛善战的徐海东。加上红25军组成人员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血气方刚,山头主义色彩浓厚,对吴焕先很是崇拜,非常排外。程子华作为一个外来户,本身又不是很揽权的人,可想而知他能在军中建立起什么威望。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2900余人离开鄂豫皖开始长征。程子华在传达中央指示时曾讲了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意见,说红25军可去陕西,与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连接起来。因此,红25军长征的方向就是向西北到陕西。
12月初,红25军进入陕南地区。到庾家河时召开会议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不料却遭到了国民党军的突袭。战斗中徐海东头部中弹负重伤,程子华的双手也被一颗子弹贯穿,结果正副军长同时倒下。徐宝珊这时也病得越来越重,军政委吴焕先就一个人承担了全军的主要指挥责任。这个人军政双优,能力很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红25军的灵魂人物。当时红25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等人提出要入川去找老部队红四方面军,开会时一度吵得很激烈。徐宝珊和吴焕先都认为去四川重山远隔,前途渺茫,不如留在陕南开辟根据地,可同时连接川陕、陕北和鄂豫皖,可进可退,照应四方。在徐宝珊的支持下,吴焕先大刀阔斧开展工作,指挥部队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又一手主抓先后在蓝田、山阳、镇安、柞水、郧西、华阳、洛南、商县、商南、卢氏地区创建了鄂豫陕苏区,最大时辖有18个县境,人口达50万。
1935年4月中旬,徐宝珊抱病在蓝田县葛牌镇主持召开会议,组建了中共鄂豫陕省委,由徐宝珊任省委书记,吴焕先为省委副书记。会议结束不久,徐宝珊就因病情恶化去世了。吴焕先代理了鄂豫陕省委书记职务,并力排众议再次否决了入川的意见。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正相继进入陕西“剿共”,与杨虎城第17路军联合发起对鄂豫陕苏区的第二次“围剿”,陕南的压力在持续增大。吴焕先通过多种渠道得知陕北还有刘志丹等人创建的一块苏区和红军,因此有了去陕北的想法。这样既可以有一个新的落脚地,也便于靠近抗日前线及与中央取得联系。不久,辗转于上海、武汉、西安党组织间的地下交通员到了陕南,带来了文件和报纸。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戴季英等人由此得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合,并继续北上的消息。他们进行了研究,鉴于敌情严重,决定向陕北发展,并可配合红军主力北上。1935年7月,鄂豫陕省委决定留下郑位三、陈先瑞领导游击武装在当地坚持斗争,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率红25军继续北上。由于直接去陕北受敌情威胁较大,故决定先西进甘肃,绕行陇东北上陕北。在北上过程中,红25军截断西(安)兰(州)公路达18天,威胁了敌军后方,迫使陕甘两地的国民党军抽调兵力去对付他们,在客观上起到了牵制敌军的效果,有利于主力红军北上。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说红25军西进甘肃目的是要直逼敌人后方,以配合中央红军北上,这就略有些拔高了。
这一期间,程子华是受了活罪。他刚刚上任29天就负了伤,连干部还都认不全,已经够倒霉。而且双手负的伤又挺别扭,干不了活,骑不了马,很是折腾人。加上失血过多,缺医少药,伤口化脓溃烂,只好用盐水煮了布条来回蹭消毒,非常痛苦。由于伤口发炎感染,程子华时常昏迷不醒,只好被担架抬着行军。程子华醒过来后,几次要求医生给他截肢,认为这样能好得快些。然而红25军医院院长钱信忠不同意,坚持采用保守疗法。最后程子华的双手终于保住了,但也落下了残疾,形状像鸡爪子一样。钱信忠还精心处理了徐海东的伤口,只用了两个月就使他恢复了健康。立了大功的钱信忠在建国后成为了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行军途中,程子华还一路向红25军指战员讲解中央红军的战斗事绩和军政建设,特别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引起了官兵们的浓兴趣。后来到了陕北,红25军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部队得到扩大。为了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民运部部长程坦就根据“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条例编写歌词,并用曾在鄂豫皖地区流传的民歌《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其前身来源于北洋军直系军歌《大帅练兵》和《民主立宪》)的音调填曲,由此创作出了日后唱遍全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歌。
1935年8月,红25军夺两当,攻天水,克秦安,进隆德,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附近渡泾河支流时与敌军遭遇,部队被截为两段。危急时刻,吴焕先手抡大刀就冲上火线指挥,不幸在战斗中中弹牺牲,时年28岁。其后,徐海东升任军长,程子华改任军政委,同时被提名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的职务。又过了17天,红25军到达了陕北苏区保安县的豹子川,并与陕甘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9月15日,红25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次日同刘志丹、高岗领导的红26、27军会师,胜利结束了10个月的长征。此时,红25军还有3700多人,在陕南留下的游击武装(已组建为红74师)也有700人,因而成为了四支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中唯一人员不减反增的部队。
此时,陕北革命根据地在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人领导下,历经艰辛苦斗,已进入了全盛时期。苏区辖境达到23个县,人口约100万。红军主力发展到5000余人,游击队发展到4000余人,士气非常旺盛。两军会师后,在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特派员朱理治和上海临时中央局派驻西北代表聂洪钧等人主持下,宣布成立上海临时中央局和中共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由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组成,书记为朱理治,成为了当时中共在西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接着将红25、26、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军团下辖3个师,共7000多人枪。同时成立了陕甘晋省委,由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刘志丹、聂洪钧、徐海东、程子华等为委员。并且改组了西北军委,由聂洪钧任主席,程子华被增选为军委委员。经过一系列改组后,形成了以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总揽了陕北苏区的党政军大权,而陕北本土派的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等领导人则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排斥。
就在这时,蒋介石调集了以张学良东北军为主力,还有井岳秀、高桂滋等军阀部队的约10万多兵力,兵分五路向陕北苏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围剿。朱理治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决定由聂洪钧、刘志丹、徐海东去前方指挥作战,朱理治、郭洪涛、戴季英坐镇后方主持工作,程子华则留在后方动手术治伤。刘志丹、徐海东等到了前方后,根据出发前制定的作战方针,先打南路东北军,因而在肤施(今延安)、甘泉之间的劳山镇设下了埋伏。结果一战大胜,全歼东北军第110师师部和近2个团,歼敌3000余人,击毙敌师长何立中,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当时的缴获物品中有一份敌军文件,上边说中央红军已到了甘肃天水附近。聂洪钧遂写信并附文件给朱理治,建议红十五军团南下到关中苏区去迎接中央红军。朱理治就拿着信和文件来找程子华商量。程子华认为缴获的文件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中央红军要来关中苏区的话已经来了,没有来就是又到别外去了,红十五军团贸然南下恐怕会扑空。而且这一来一去要一个多月,敌军就会乘虚袭击苏区腹地,形势将比较困难。不如红十五军团继续向南打,调动敌人主力北援,在战略上配合中央红军行动。朱理治回去后和戴季英等人商量了一下,同意程子华的分析,便要求程子华去前方征求意见。程子华的伤还未好,就用担架抬到前方,传达了后方的建议,前方的人也都表示同意。后来到了延安整风时,批判了朱理治等人在陕北错误肃反中的责任,其中有一个罪名就是拒绝迎接北上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程子华当时不在延安,这个风头由来已久,他也听到过,但一直未作解释。到了1954年“高饶事件”后,中央召开西北问题座谈会进行揭发批判,这个问题又被翻了出来。程子华当即在会上郑重表示:“这是作战方针问题,不是不欢迎中央和毛主席。如果说作战方针有错误,我负责任。因为是我提出来的,前后方负责同志同意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经过复查后,于1959年报请中央批准,纠正了延安整风时对此事作出的错误结论。
就在前方紧张进行作战的时候,朱理治、戴季英、聂洪钧却分别在前后方发动了肃反。在大搞逼供信下,获得了很多屈打成招的口供,据此抓捕了大批陕北党政军干部,包括陕北苏区的创始人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等人。刘志丹、高岗当时在前线指挥作战,是设计调回后方抓捕的。刘志丹在归途中意外拆看了传令兵送往前方的要调自己回来予以逮捕的密信,仍然光明磊落,自行回去投案自首。在发动肃反和抓捕刘志丹、高岗等领导人的问题上,程子华是坚决支持朱理治等人的。抓高岗时程子华还与其当场大吵,从此与刘岗搞坏了关系。对于自己在陕北肃反时应负的责任,程子华后来在回忆录中一句未提,显然心知肚明,不好多说。程子华对吴焕先评价很高,在回忆录里是不吝笔墨大加赞颂。而吴焕先对陕西党组织和红26军却多有怀疑,认为里面混入了不少“反革命”分子。因此他还给中央写了报告让交通员带走,建议中央派人来审查陕西党组织的工作,“并防其奸细作用”。程子华对刘志丹等陕甘边领导人及红26军的态度,不能不说是受了吴焕先的一定影响。
刘志丹等人被抓后,程子华和徐海东又组织了榆林桥战役,歼灭东北军第107师一个多团1800余人,抓获敌团长高福源。在长征路上,红25军曾多次处决了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如杨虎城部的旅长张汉民(实为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唐嗣桐等。这次又有人提出要杀掉高福源。程子华则认为东北军与本土的西北军不同,有和日寇的国破家亡之恨,未必会尽力同红军打仗,对其高级军官可以争取。他接见了高福源,对其讲了红军要北上抗日的道理,并将他送到红军学校中去教书。后来中共中央到了陕北,毛泽东对程子华改造高福源的事很感兴趣。鉴于高福源是张学良和王以哲的亲信,毛泽东命令将高福源放了回去,并带给张学良一封自己和周恩来联名的亲笔信,对于争取张学良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止了这次错误肃反,释放了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绝大多数被逮捕的人员。由于朱理治的片面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对其领导的陕北苏区肃反仍予以了肯定评价,只是认为是在过程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要由戴季英、聂洪钧负主要责任。由于这个原因,刘志丹等领导人并没有被彻底平反,头上仍然戴着“右倾错误”的帽子,在重新分配工作时也大都降级使用。此后中央决定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番号,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组成,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全军约1.1万余人。
由于张学良指挥东北军再次对陕北苏区发起多路围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指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发起直罗镇战役,歼灭敌先头部队第109师和第106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张学良见部队连遭重创,蒋介石又趁机落井下石,因而对围剿红军消极起来,并开始与中共方面接洽联系,为其后来发动西安事变打下了思想基础。用毛泽东的话说,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当时中央红军万里跋涉而来,部队上下破烂不堪,什么都缺,非常困苦。无奈之下,毛泽东写了一个条子派人去向红十五军团借2500元钱,以解决部队的吃饭穿衣问题。徐海东和程子华命供给部算了一下,军团家底还有7000元大洋。本来二人还想拿出2000元去给部队添置冬装和改善生活,但毛泽东亲笔写条子来借钱,令徐程一时颇为踌躇。最后徐海东拍板,只留下2000元,其余5000元全部送给中央。经历过与红四方面军分裂的毛泽东对此感慨不已,他知道在红十五军团说一不二的是徐海东。多少年后,他还夸奖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徐海东在抗战中期后就卧病多年,没有参加解放战争,但1955年还是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排在粟裕之后的第二名。至于程子华,本来就是中央红军出来的,在这个问题上自然是应当应分的。相比于萧克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的表现,程子华总还是得了分。
由于陕北地瘠民贫,养兵困难,毛泽东力主东征山西,打出“抗日反蒋”的口号,以发展求巩固。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出师东征。徐海东、程子华率红十五军团突破黄河天险,协同红一军团向纵深发展。在孝义县兑九峪地区,红一、红十五军团与先后赶到的晋绥军15个团展开大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最后打成对峙。毛泽东发现口子张得太大,无法解决敌人,遂命令各军团主动撤出战斗。几年后,八路军出师山西抗日,阎锡山与周恩来、朱德等人见面会谈时,还专门提到了兑九峪战斗,表示对内战死伤那么多人很是痛心。兑九峪战斗后,徐海东在一次开会回来的路上因乘马受惊而摔伤了头部,一时无法指挥。程子华继续率领红十五军团北上作战,威胁太原,调动敌人,并在沿途筹兵筹款。由于陈诚率中央军入晋增援,敌强我弱,红军无法在山西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彭德怀决定回师西渡。刘志丹奉命率红28军渡过黄河配合主力作战,并相机控制黄河渡口,保证主力背靠苏区。非常可惜的是,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的战斗中,刘志丹不幸被敌军冷枪击中,身负重伤,不久即英勇牺牲,年仅33岁。当时在他的干部登记表上,仍填写着“曾犯有严重的右倾错误”。周恩来后来万分惋惜地说:“志丹同志本来是高级指挥官,没有必要去冲锋陷阵,他就是为了洗刷自己,证明自己不是什么特务,宁可冲锋陷阵牺牲自己,所以莫名其妙地冲上去,牺牲了。没有这个‘肃反’运动,刘志丹同志也不至于牺牲。”
5月初,东征红军先后西渡黄河回到陕北。由于红十五军团损失较大,又一直转战在晋中、晋西北山区牵制敌人主力,因而扩红较少。红一军团则乘机在晋南河东的富庶地区大规模扩红筹款,收获甚丰。为此毛泽东曾要求红一军团拨一批新兵给红十五军团。然而军团长林彪却回电说红一军团编制尚不足,没有多余的兵,请求“免拨”。毛泽东大为光火,回师陕北后就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会议,在总结这次东征经验教训的同时,狠狠批评了林彪的本位主义。林彪虎着脸不吱声,军团政委聂荣臻只好站起来作检讨。会后,毛泽东就调林彪到保安组建红军大学,去当校长,由左权代理了红一军团军团长职务。毛泽东实际上还是爱护林彪,他的目光很长远。当战事稍歇时,培养干部,发展组织,以图大展,这是非常紧迫的事。蒋介石不就是靠一个黄埔军校起家的吗?红军也要办“红埔”!毛泽东曾说过,希望“林彪一个人能带出一群林彪来”,这个责任可不小。
东征后接着又是西征,目的是要跳到外线作战,开辟新区,减轻陕北的经济压力,并准备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由彭德怀担任西征军司令员,率红一、红十五军团分两路出征绥远、宁夏、甘肃边境。徐海东、程子华指挥红十五军团先后转战于同心、海原、灵武等地区,打击了宁夏军阀马鸿逵武装,并建立苏维埃政权,扩红筹款,向广大回民介绍党的民族政策。这时红二、四方面军已经北上进入甘南,红十五军团又协同红一军团南下到西兰公路地区,粉碎敌人对红二、四方面军的追击堵截。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相继在甘肃会宁、将台堡地区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随后徐海东、程子华率红十五军团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协同兄弟部队痛击了胡宗南的追剿军,歼敌一个多旅,迫使胡宗南部停止了对红军的追击。党史上一般将其视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次战斗。
抗战爆发后,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由徐海东任旅长,程子华则因病去延安治疗,离开了部队。不过程子华并没来得及养病,根据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建议,他被派到晋军杨爱源部去当顾问。但是杨爱源见到程子华后却只是敷衍了几句,并没让他当顾问,程子华只好先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住下。这时八路军已全面进入山西对日作战,阎锡山也抗战热情高涨,同意成立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成为了中共与阎锡山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的主任委员是曾在中山陵前剖腹明志的续范亭将军,其余委员由国共两党及各群众团体派代表担任。中共方面经过研究后,决定派邓小平、彭雪枫、南汉宸和程子华参加总会委员会。程子华担任的职务很重要:武装部长,能抓枪杆子,一旦日军打过来就要组织力量与敌人打游击战。阎锡山也想派他的人来占这个位置,但周恩来表示阎的军官打不了游击战,只有共产党干部行,阎锡山也只好作罢。
由于日军推进速度很快,所以程子华上任后抓紧时间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准备在敌后组织游击队坚持战斗。太原失陷后,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卫立煌的中央军都溃退到了晋西和晋南一带,八路军则深入晋西北、晋西、晋东北和晋东南地区放手发展,迅速开辟根据地。阎锡山发现已无法控制战动总会了,就找了个借口把他的人都撤了,企图孤立这个组织。这反而正中中共方面的下怀,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中共人员与阎锡山斗而不破,借助战动总会这块合法牌子大搞统战工作,成就显著。仅程子华掌握的武装部下面就先后成立了8个游击支队,并派去了一批红军干部加强领导。另外还兼管着察绥游击军1800多人,因而对晋绥军系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游击武装总共近2万人,在山西敌后和长城内外对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发展得风风火火。
http://bbs.tiexue.net/post_9366120_1.html

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有一批原军队高级将领没有被授予军衔。如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李先念、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谭震林、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任邓子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程子华、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蔡树藩、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调任外交部驻外大使工作的耿飚等。其中,程子华是人民解放军19位首任兵团司令里唯一没有被授予军衔的人,怎么想来都是颇为可惜。要知道,以程子华的资历,当时可与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滕代远并列,是在拟授大将群体中的。
程子华是山西运城解县人,生于1905年,与关二哥是老乡。他本姓苏,小时候被过继给姨母家,便随姨父改姓了程。由于家境不好,程子华读完初小后差点失学。好在当时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很重视教育,期望能为山西多培养些人才,因而开办了官费的高小、师范等学校。程子华就一路读下去,还进了太原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该校是阎锡山一手创办的,因而程子华与阎锡山也算有了师生之谊,这为他后来在抗战期间回山西搞统战工作开了方便之门。同为他前后校友的,还有徐向前、薄一波、王世英等未来的中共豪杰。
程子华在校学习期间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思想开始左倾,向往革命。他参与领导了几次学生运动,反班主任压迫,闹抗税学潮,成为了学生领袖之一,并为中共太原支部所注意。1925年6月,程子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受党组织派遣,程子华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不久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当时黄埔一期毕业的徐向前在该校担任学兵队少校队长,山西老乡聚会的时候,徐向前的薪水最多,就经常掏腰包请客,程子华也跟着打了不少牙祭。夏斗寅发动叛乱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师生组成了中央独立师,随叶挺出征平叛。程子华第一次参加了战斗,到了晚年还回忆说:“那时我们真年轻!”
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反共“清党”之后,中共中央决定乘汪精卫要“东征讨蒋”之机,集结党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在南昌发动暴动。1927年8月2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师生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从武汉出发乘船顺长江东下参加“东征讨蒋”,实际上是奉党的指示秘密向南昌集结参加暴动。然而该团还在路上时,南昌起义部队已过早离开南昌南下广东。8月4日,教导团到了九江时,被张发奎的部队截住包围,随后遭到集中缴械,并分别站队听候发落。团里的一些共产党员,如陈毅、肖劲、罗瑞卿、程子华、王良等人,觉得事情不妙,就乘天黑离队南下去追赶起义队伍。未来的元帅陈毅、红4军28团3营营长肖劲比较幸运,在江西宜黄赶上了起义部队,后来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未来的大将罗瑞卿本想和女生队同学赵一曼同行去南昌,不料二人阴差阳错失散,赵一曼去了上海,罗瑞卿只好返回武汉寻找党组织;未来的红4军军长王良没能追上南昌起义军,便转入卢德铭所部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后来参加了秋收起义;程子华也运气不佳,往南昌跑了两天没能追上起义部队,只好回头往武汉跑。由于找不到党组织,他又乘船经上海、香港到广州,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并奉派参加了广州起义。
起义军退出广州后,程子华被编入了新成立的红4师。当时的师长是黄埔四期生叶镛、党代表是黄埔四期生袁国平,老乡徐向前担任了该师一个团的党代表。此时,“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和黄埔一期生董朗领导的由南昌起义余部改编成的红2师正在海丰地区坚持斗争。红4师便转移到海丰地区与红2师会合,共同创建海陆丰红色苏区。由于广东军阀部队的频繁围剿,两个师红军历经艰苦转战,最后只剩下百余人,红4师师长叶镛也被俘牺牲了。程子华在战斗中负伤,难以随部队行动,又因是北方人而无法长期就地隐蔽,伤势稍好后只得撤出广东北上。他先后到上海、南京、山西、河南等地寻找党组织,饥疲交加,吃尽了辛苦。1928年10月,程子华在河南驻马店意外遇到了党组织,并被派遣到国民党军岳维峻部做兵运工作。
程子华打进去后谨慎小心地开展工作,逐渐成为了部队党员中唯一的负责人,直接受上海中央军委的周恩来、聂荣臻领导。后来岳维峻部被蒋介石改编,并调到湖北大冶、阳新地区去围剿彭德怀率领的红5军。在中央军委指示下,程子华于1929年12月领导起义部队成功发动了兵暴,并配合红5军第5纵队攻占了大冶城。随后程子华部2000余人被编入了李灿、何长工领导的红5纵队,程子华担任了支队长。兵暴后,红5纵队发展到3个支队6000余人,气势很盛。大冶兵暴在操作上干净利索,迥然有异于同时期在其他各地纷纷失败的兵暴行动,因而被上海中央军委誉为是“模范式的兵变”。程子华在大冶兵暴中起到了突出作用,后于1933年8月1日被中革军委授予了二等红星奖章。当时二等红星奖章的授予对象是“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程子华有幸与陈毅、张云逸、滕代远、袁国平、罗炳辉、寻淮洲、周子昆、何长工、萧克、罗瑞卿、陈光、洪超、彭绍辉、彭雪枫等33人并列。而当时一等红星奖章的授予对象是“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只有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数人获得。
程子华到红5纵队没几个月就在攻打瑞昌城时负了伤,被转到上海治疗。不久红5纵队升格为红8军,程子华被任命为纵队长,但未能就职。在上海伤愈后,程子华被中央派往江西苏区工作。1931年4月,程子华辗转到达江西苏区,被派到由赣南地方武装编成的红35军任团长。就任不久,程子华便率部接连参加了江西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以游击战的方式牵制敌人,配合红一方面军主力作战。1931年10月,红35军在瑞金改编为红军独立第3师,程子华被任命为师长。这一期间,程子华主要领导部队做筹粮筹款的群众工作。
1931年12月,国民党第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人领导下,于江西宁都成功发动兵暴。尔后全军1.7万余人携带2万多件武器开入中央苏区,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委,董振堂任副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第26路军是西北军出身,在士兵训练上很有一套,能打善防,几乎人手一把大刀,精锐部队还配有驳壳枪,擅长一手甩短枪一手拼大刀,战斗力非常强。红五军团编成后,占到了红一方面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支军事力量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苏区中央为了尽快改造和控制这支部队,采取了“要兵不要官”等整编方针,清理了一批旧军官离队,同时派遣很多干部进去掌握部队,并建立了军团中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在这种背景下,程子华也被派到红五军团,先后担任了第14军的师政委、师长、团长(大团)等职务,在政治建军、改造部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由于当时苏区中央以左的眼光看待起义部队改编成的红五军团,加上军团领导人季振同、黄中岳身上也有缺点,结果造成了红五军团被拆开分编,季振同、黄中岳也被打成“反革命”遭到判刑监禁(于长征前夕被错误处决)的悲剧。在1933年初第四次反“围剿”前夕的金溪战役中,红五军团参谋长赵博生亲自上到程子华师的阵地前沿观察敌情,结果被敌人枪弹射中,就倒在程子华身边牺牲了。赵博生是促成宁都起义的核心人物,善于治军,在部队中威望很高。多少年后,程子华在回忆录中还写道:“他(赵博生)的牺牲使我至今仍深为哀恸。”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实行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并取消了军一级建制。原红五军团下辖部队被缩编为第13师,同时江西地方武装博生团、石城团、胜利模范师也组建成立了第14师,归隶红五军团,程子华被任命为第14师师长。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后,程子华奉命率第14师配合林彪的红一军团作战,随后又进至广昌地区担负防御任务。不久,中革军委调程子华到红军大学学习。在此期间,鄂豫皖省委请求中央派一些军事干部去帮助工作,中央就决定派程子华赴鄂豫皖苏区。由于战事紧张,程子华一时未能成行,又被调到粤赣军区担任红22师师长,从此离开了红五军团。当初发动宁都起义的赵董季黄四巨头,或英勇牺牲,或身陷囹圄,此际已只剩下了军团长董振堂一人。程子华不会想到,离开红五军团实际上是他的幸运。在日后的长征路上,红五军团长期担负后卫任务,付出重大牺牲掩护主力突围转战。长征胜利后又加入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终于在高台战斗中全军尽没,军团长董振堂也壮烈牺牲。如此一曲军史悲歌,令得后世无数军事爱好者为之唏嘘不已。
红22师是地方游击队出身,官兵政治素质不错,但缺乏正规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也严重不足。程子华到红22师后就组织整理部队,准备抗击国民党军的进犯。在此期间,程子华还兼任了粤赣军区代参谋长的职务。1934年4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奉蒋介石命令督促部队向苏区南线筠门岭进犯,企图夺取会昌,威胁瑞金。程子华指挥红22师在筠门岭地区设置了纵深防线,奉上级命令以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的战术方针死守阵地。部队虽然付出很大伤亡,但仍然无法阻止凭借空地优势火力推进的国民党军,丢失了筠门岭阵地,被迫后撤。由于敌强我弱,中革军委采取的战术方针又不对,红军在全线节节败退,苏区遭到敌人步步压缩。
筠门岭战斗后,程子华被调到瑞金准备前往鄂豫皖苏区。临行前,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与他谈话,告诉他“中央决定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要程子华将这个指示传达给鄂豫皖省委和当地红军。程子华奉命离开瑞金,经过几度辗转,于当年10月到达了鄂豫皖苏区。当时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战斗的是由红四方面军留下的红25军,由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等人领导。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在花山寨主持召开会议,由程子华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决定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另外又开了一次人事改组会议,任命程子华担任红25军军长,原军长徐海东降为副军长,原政委吴焕先不变。程子华没参加这次会议,得到通知后很是意外,便提出自己可任军参谋长,不宜当军长。而徐宝珊则一力坚持,程子华便服从了。这一任命显示出了鄂豫皖省委及红25军对中央的信任和尊重,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另外的原因。自从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川陕后,红25军已独立战斗了近两年,有胜有败,分分合合,但根据地却是越打越小,越打越穷。中央先前就建议在敌强我弱的严重形势下,红25军可跳到外线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但由于苏区几位主要领导人的意见不统一,以致迟迟未能行动。这次程子华带来了中央的指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已成为必然。为了进一步消除决策和行动上的阻力,徐宝珊才坚持进行人事必组,要程子华就任红25军军长,这也是一份良苦的用心。徐宝珊当时已身体染病,越来越重,他很需要程子华这位中央派遣大员的帮助,以协调红25军领导层之中的矛盾。
不过,红25军的绝对领导核心始终是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的吴焕先,其次则是勇猛善战的徐海东。加上红25军组成人员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血气方刚,山头主义色彩浓厚,对吴焕先很是崇拜,非常排外。程子华作为一个外来户,本身又不是很揽权的人,可想而知他能在军中建立起什么威望。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2900余人离开鄂豫皖开始长征。程子华在传达中央指示时曾讲了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意见,说红25军可去陕西,与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连接起来。因此,红25军长征的方向就是向西北到陕西。
12月初,红25军进入陕南地区。到庾家河时召开会议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不料却遭到了国民党军的突袭。战斗中徐海东头部中弹负重伤,程子华的双手也被一颗子弹贯穿,结果正副军长同时倒下。徐宝珊这时也病得越来越重,军政委吴焕先就一个人承担了全军的主要指挥责任。这个人军政双优,能力很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红25军的灵魂人物。当时红25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等人提出要入川去找老部队红四方面军,开会时一度吵得很激烈。徐宝珊和吴焕先都认为去四川重山远隔,前途渺茫,不如留在陕南开辟根据地,可同时连接川陕、陕北和鄂豫皖,可进可退,照应四方。在徐宝珊的支持下,吴焕先大刀阔斧开展工作,指挥部队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又一手主抓先后在蓝田、山阳、镇安、柞水、郧西、华阳、洛南、商县、商南、卢氏地区创建了鄂豫陕苏区,最大时辖有18个县境,人口达50万。
1935年4月中旬,徐宝珊抱病在蓝田县葛牌镇主持召开会议,组建了中共鄂豫陕省委,由徐宝珊任省委书记,吴焕先为省委副书记。会议结束不久,徐宝珊就因病情恶化去世了。吴焕先代理了鄂豫陕省委书记职务,并力排众议再次否决了入川的意见。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正相继进入陕西“剿共”,与杨虎城第17路军联合发起对鄂豫陕苏区的第二次“围剿”,陕南的压力在持续增大。吴焕先通过多种渠道得知陕北还有刘志丹等人创建的一块苏区和红军,因此有了去陕北的想法。这样既可以有一个新的落脚地,也便于靠近抗日前线及与中央取得联系。不久,辗转于上海、武汉、西安党组织间的地下交通员到了陕南,带来了文件和报纸。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戴季英等人由此得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合,并继续北上的消息。他们进行了研究,鉴于敌情严重,决定向陕北发展,并可配合红军主力北上。1935年7月,鄂豫陕省委决定留下郑位三、陈先瑞领导游击武装在当地坚持斗争,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率红25军继续北上。由于直接去陕北受敌情威胁较大,故决定先西进甘肃,绕行陇东北上陕北。在北上过程中,红25军截断西(安)兰(州)公路达18天,威胁了敌军后方,迫使陕甘两地的国民党军抽调兵力去对付他们,在客观上起到了牵制敌军的效果,有利于主力红军北上。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说红25军西进甘肃目的是要直逼敌人后方,以配合中央红军北上,这就略有些拔高了。
这一期间,程子华是受了活罪。他刚刚上任29天就负了伤,连干部还都认不全,已经够倒霉。而且双手负的伤又挺别扭,干不了活,骑不了马,很是折腾人。加上失血过多,缺医少药,伤口化脓溃烂,只好用盐水煮了布条来回蹭消毒,非常痛苦。由于伤口发炎感染,程子华时常昏迷不醒,只好被担架抬着行军。程子华醒过来后,几次要求医生给他截肢,认为这样能好得快些。然而红25军医院院长钱信忠不同意,坚持采用保守疗法。最后程子华的双手终于保住了,但也落下了残疾,形状像鸡爪子一样。钱信忠还精心处理了徐海东的伤口,只用了两个月就使他恢复了健康。立了大功的钱信忠在建国后成为了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行军途中,程子华还一路向红25军指战员讲解中央红军的战斗事绩和军政建设,特别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引起了官兵们的浓兴趣。后来到了陕北,红25军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部队得到扩大。为了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民运部部长程坦就根据“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条例编写歌词,并用曾在鄂豫皖地区流传的民歌《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其前身来源于北洋军直系军歌《大帅练兵》和《民主立宪》)的音调填曲,由此创作出了日后唱遍全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歌。
1935年8月,红25军夺两当,攻天水,克秦安,进隆德,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附近渡泾河支流时与敌军遭遇,部队被截为两段。危急时刻,吴焕先手抡大刀就冲上火线指挥,不幸在战斗中中弹牺牲,时年28岁。其后,徐海东升任军长,程子华改任军政委,同时被提名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的职务。又过了17天,红25军到达了陕北苏区保安县的豹子川,并与陕甘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9月15日,红25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次日同刘志丹、高岗领导的红26、27军会师,胜利结束了10个月的长征。此时,红25军还有3700多人,在陕南留下的游击武装(已组建为红74师)也有700人,因而成为了四支参加长征的红军主力中唯一人员不减反增的部队。
此时,陕北革命根据地在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人领导下,历经艰辛苦斗,已进入了全盛时期。苏区辖境达到23个县,人口约100万。红军主力发展到5000余人,游击队发展到4000余人,士气非常旺盛。两军会师后,在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特派员朱理治和上海临时中央局派驻西北代表聂洪钧等人主持下,宣布成立上海临时中央局和中共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由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组成,书记为朱理治,成为了当时中共在西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接着将红25、26、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军团下辖3个师,共7000多人枪。同时成立了陕甘晋省委,由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刘志丹、聂洪钧、徐海东、程子华等为委员。并且改组了西北军委,由聂洪钧任主席,程子华被增选为军委委员。经过一系列改组后,形成了以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总揽了陕北苏区的党政军大权,而陕北本土派的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等领导人则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排斥。
就在这时,蒋介石调集了以张学良东北军为主力,还有井岳秀、高桂滋等军阀部队的约10万多兵力,兵分五路向陕北苏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围剿。朱理治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决定由聂洪钧、刘志丹、徐海东去前方指挥作战,朱理治、郭洪涛、戴季英坐镇后方主持工作,程子华则留在后方动手术治伤。刘志丹、徐海东等到了前方后,根据出发前制定的作战方针,先打南路东北军,因而在肤施(今延安)、甘泉之间的劳山镇设下了埋伏。结果一战大胜,全歼东北军第110师师部和近2个团,歼敌3000余人,击毙敌师长何立中,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当时的缴获物品中有一份敌军文件,上边说中央红军已到了甘肃天水附近。聂洪钧遂写信并附文件给朱理治,建议红十五军团南下到关中苏区去迎接中央红军。朱理治就拿着信和文件来找程子华商量。程子华认为缴获的文件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中央红军要来关中苏区的话已经来了,没有来就是又到别外去了,红十五军团贸然南下恐怕会扑空。而且这一来一去要一个多月,敌军就会乘虚袭击苏区腹地,形势将比较困难。不如红十五军团继续向南打,调动敌人主力北援,在战略上配合中央红军行动。朱理治回去后和戴季英等人商量了一下,同意程子华的分析,便要求程子华去前方征求意见。程子华的伤还未好,就用担架抬到前方,传达了后方的建议,前方的人也都表示同意。后来到了延安整风时,批判了朱理治等人在陕北错误肃反中的责任,其中有一个罪名就是拒绝迎接北上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程子华当时不在延安,这个风头由来已久,他也听到过,但一直未作解释。到了1954年“高饶事件”后,中央召开西北问题座谈会进行揭发批判,这个问题又被翻了出来。程子华当即在会上郑重表示:“这是作战方针问题,不是不欢迎中央和毛主席。如果说作战方针有错误,我负责任。因为是我提出来的,前后方负责同志同意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经过复查后,于1959年报请中央批准,纠正了延安整风时对此事作出的错误结论。
就在前方紧张进行作战的时候,朱理治、戴季英、聂洪钧却分别在前后方发动了肃反。在大搞逼供信下,获得了很多屈打成招的口供,据此抓捕了大批陕北党政军干部,包括陕北苏区的创始人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等人。刘志丹、高岗当时在前线指挥作战,是设计调回后方抓捕的。刘志丹在归途中意外拆看了传令兵送往前方的要调自己回来予以逮捕的密信,仍然光明磊落,自行回去投案自首。在发动肃反和抓捕刘志丹、高岗等领导人的问题上,程子华是坚决支持朱理治等人的。抓高岗时程子华还与其当场大吵,从此与刘岗搞坏了关系。对于自己在陕北肃反时应负的责任,程子华后来在回忆录中一句未提,显然心知肚明,不好多说。程子华对吴焕先评价很高,在回忆录里是不吝笔墨大加赞颂。而吴焕先对陕西党组织和红26军却多有怀疑,认为里面混入了不少“反革命”分子。因此他还给中央写了报告让交通员带走,建议中央派人来审查陕西党组织的工作,“并防其奸细作用”。程子华对刘志丹等陕甘边领导人及红26军的态度,不能不说是受了吴焕先的一定影响。
刘志丹等人被抓后,程子华和徐海东又组织了榆林桥战役,歼灭东北军第107师一个多团1800余人,抓获敌团长高福源。在长征路上,红25军曾多次处决了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如杨虎城部的旅长张汉民(实为潜伏的中共地下党员)、唐嗣桐等。这次又有人提出要杀掉高福源。程子华则认为东北军与本土的西北军不同,有和日寇的国破家亡之恨,未必会尽力同红军打仗,对其高级军官可以争取。他接见了高福源,对其讲了红军要北上抗日的道理,并将他送到红军学校中去教书。后来中共中央到了陕北,毛泽东对程子华改造高福源的事很感兴趣。鉴于高福源是张学良和王以哲的亲信,毛泽东命令将高福源放了回去,并带给张学良一封自己和周恩来联名的亲笔信,对于争取张学良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止了这次错误肃反,释放了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绝大多数被逮捕的人员。由于朱理治的片面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对其领导的陕北苏区肃反仍予以了肯定评价,只是认为是在过程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要由戴季英、聂洪钧负主要责任。由于这个原因,刘志丹等领导人并没有被彻底平反,头上仍然戴着“右倾错误”的帽子,在重新分配工作时也大都降级使用。此后中央决定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番号,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组成,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全军约1.1万余人。
由于张学良指挥东北军再次对陕北苏区发起多路围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指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发起直罗镇战役,歼灭敌先头部队第109师和第106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张学良见部队连遭重创,蒋介石又趁机落井下石,因而对围剿红军消极起来,并开始与中共方面接洽联系,为其后来发动西安事变打下了思想基础。用毛泽东的话说,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当时中央红军万里跋涉而来,部队上下破烂不堪,什么都缺,非常困苦。无奈之下,毛泽东写了一个条子派人去向红十五军团借2500元钱,以解决部队的吃饭穿衣问题。徐海东和程子华命供给部算了一下,军团家底还有7000元大洋。本来二人还想拿出2000元去给部队添置冬装和改善生活,但毛泽东亲笔写条子来借钱,令徐程一时颇为踌躇。最后徐海东拍板,只留下2000元,其余5000元全部送给中央。经历过与红四方面军分裂的毛泽东对此感慨不已,他知道在红十五军团说一不二的是徐海东。多少年后,他还夸奖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徐海东在抗战中期后就卧病多年,没有参加解放战争,但1955年还是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排在粟裕之后的第二名。至于程子华,本来就是中央红军出来的,在这个问题上自然是应当应分的。相比于萧克在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的表现,程子华总还是得了分。
由于陕北地瘠民贫,养兵困难,毛泽东力主东征山西,打出“抗日反蒋”的口号,以发展求巩固。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出师东征。徐海东、程子华率红十五军团突破黄河天险,协同红一军团向纵深发展。在孝义县兑九峪地区,红一、红十五军团与先后赶到的晋绥军15个团展开大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最后打成对峙。毛泽东发现口子张得太大,无法解决敌人,遂命令各军团主动撤出战斗。几年后,八路军出师山西抗日,阎锡山与周恩来、朱德等人见面会谈时,还专门提到了兑九峪战斗,表示对内战死伤那么多人很是痛心。兑九峪战斗后,徐海东在一次开会回来的路上因乘马受惊而摔伤了头部,一时无法指挥。程子华继续率领红十五军团北上作战,威胁太原,调动敌人,并在沿途筹兵筹款。由于陈诚率中央军入晋增援,敌强我弱,红军无法在山西建立根据地,毛泽东、彭德怀决定回师西渡。刘志丹奉命率红28军渡过黄河配合主力作战,并相机控制黄河渡口,保证主力背靠苏区。非常可惜的是,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的战斗中,刘志丹不幸被敌军冷枪击中,身负重伤,不久即英勇牺牲,年仅33岁。当时在他的干部登记表上,仍填写着“曾犯有严重的右倾错误”。周恩来后来万分惋惜地说:“志丹同志本来是高级指挥官,没有必要去冲锋陷阵,他就是为了洗刷自己,证明自己不是什么特务,宁可冲锋陷阵牺牲自己,所以莫名其妙地冲上去,牺牲了。没有这个‘肃反’运动,刘志丹同志也不至于牺牲。”
5月初,东征红军先后西渡黄河回到陕北。由于红十五军团损失较大,又一直转战在晋中、晋西北山区牵制敌人主力,因而扩红较少。红一军团则乘机在晋南河东的富庶地区大规模扩红筹款,收获甚丰。为此毛泽东曾要求红一军团拨一批新兵给红十五军团。然而军团长林彪却回电说红一军团编制尚不足,没有多余的兵,请求“免拨”。毛泽东大为光火,回师陕北后就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会议,在总结这次东征经验教训的同时,狠狠批评了林彪的本位主义。林彪虎着脸不吱声,军团政委聂荣臻只好站起来作检讨。会后,毛泽东就调林彪到保安组建红军大学,去当校长,由左权代理了红一军团军团长职务。毛泽东实际上还是爱护林彪,他的目光很长远。当战事稍歇时,培养干部,发展组织,以图大展,这是非常紧迫的事。蒋介石不就是靠一个黄埔军校起家的吗?红军也要办“红埔”!毛泽东曾说过,希望“林彪一个人能带出一群林彪来”,这个责任可不小。
东征后接着又是西征,目的是要跳到外线作战,开辟新区,减轻陕北的经济压力,并准备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由彭德怀担任西征军司令员,率红一、红十五军团分两路出征绥远、宁夏、甘肃边境。徐海东、程子华指挥红十五军团先后转战于同心、海原、灵武等地区,打击了宁夏军阀马鸿逵武装,并建立苏维埃政权,扩红筹款,向广大回民介绍党的民族政策。这时红二、四方面军已经北上进入甘南,红十五军团又协同红一军团南下到西兰公路地区,粉碎敌人对红二、四方面军的追击堵截。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相继在甘肃会宁、将台堡地区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随后徐海东、程子华率红十五军团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协同兄弟部队痛击了胡宗南的追剿军,歼敌一个多旅,迫使胡宗南部停止了对红军的追击。党史上一般将其视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次战斗。
抗战爆发后,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由徐海东任旅长,程子华则因病去延安治疗,离开了部队。不过程子华并没来得及养病,根据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建议,他被派到晋军杨爱源部去当顾问。但是杨爱源见到程子华后却只是敷衍了几句,并没让他当顾问,程子华只好先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住下。这时八路军已全面进入山西对日作战,阎锡山也抗战热情高涨,同意成立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成为了中共与阎锡山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的主任委员是曾在中山陵前剖腹明志的续范亭将军,其余委员由国共两党及各群众团体派代表担任。中共方面经过研究后,决定派邓小平、彭雪枫、南汉宸和程子华参加总会委员会。程子华担任的职务很重要:武装部长,能抓枪杆子,一旦日军打过来就要组织力量与敌人打游击战。阎锡山也想派他的人来占这个位置,但周恩来表示阎的军官打不了游击战,只有共产党干部行,阎锡山也只好作罢。
由于日军推进速度很快,所以程子华上任后抓紧时间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准备在敌后组织游击队坚持战斗。太原失陷后,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卫立煌的中央军都溃退到了晋西和晋南一带,八路军则深入晋西北、晋西、晋东北和晋东南地区放手发展,迅速开辟根据地。阎锡山发现已无法控制战动总会了,就找了个借口把他的人都撤了,企图孤立这个组织。这反而正中中共方面的下怀,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中共人员与阎锡山斗而不破,借助战动总会这块合法牌子大搞统战工作,成就显著。仅程子华掌握的武装部下面就先后成立了8个游击支队,并派去了一批红军干部加强领导。另外还兼管着察绥游击军1800多人,因而对晋绥军系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游击武装总共近2万人,在山西敌后和长城内外对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发展得风风火火。
1938年8月,程子华回延安参加了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从9月底一直开到了11月初才完。中央又制定了新的战略方针,决定在巩固和保持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八路军主力从山区转向平原,大踏步东进冀鲁苏皖,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毛泽东非常重视冀中地区,认为其西临平汉线,东靠津浦线,北抵平津,南达冀南,具有沟通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冀中抗日根据地是由东北军团长吕正操开创的,隶属于晋察冀抗日边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冀中军区,将抗日武装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由吕正操任纵队和军区司令员。在全盛时,冀中根据地完全控制和部分控制了 44个县,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00万,为八路军提供了大量粮食和兵员。因此,冀中曾被称为是“华北的乌克兰”。为了加强冀中军区的领导和部队战斗力,毛泽东命令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东进冀中,同时派程子华去冀中军区任军区政委兼八路军第3纵队政委。也就是说,程子华将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政最高领导。
1939年1月,程子华到冀中军区就职。他非常清楚,对于吕正操和第3纵队这样新加入共产党的抗日武装,一是要团结,二是要改造。当年在中央苏区由于领导层犯了左的错误,导致在改造和使用红五军团时出了偏差,造成了一些历史的遗憾。如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集体已趋向成熟,在团结和改造部队方面都有着非常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程子华到冀中后,对吕正操非常尊重,不争权,甘居幕后,有条不紊地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就是整训部队。按照老八路的样子建设新部队,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打造主力兵团;其次是进一步发动群众和改善民生。组织工作团深入到各乡村推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及改善工人生活,在力发展生产,减轻经济剥削;第三是建设民兵武装。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人民民主,建立各级武装工作委员会,对民兵实行有力组织,由正规军游击队负责培养训练民兵。程子华付出了巨大的艰苦努力,协助吕正操将冀中的工作拉上了正轨,根据地和部队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在此期间,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第120师主力来到冀中平原,连战连捷,先后歼敌4900余人,打出了老部队的风采,令冀中军民受到了很大鼓舞。贺龙领导第120师部队放手发展,招兵买马,从来时的6300余人很快扩大到了2.1万余人。可惜的是,贺龙部后被早早调回了狭小贫瘠的晋绥根据地,因而在抗战中没能得到更大发展,成为了八路军3个主力师中歼敌最少和发展最小的部队。
由于冀中是平原区,易攻难守,因而在面临日伪军的围剿下形势非常困难。特别是在冈村宁次于1942年发动的“五一大扫荡”中,冀中根据地被分割成了2670多块,全部变为敌占区和游击区,八路军已几无多少活动的空间,被迫转移到外线。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反扫荡作战中虽歼灭日伪军1万余人(日军战报称己方战死161名(其中军官9名),伤323名(其中军官14名)),但自己也伤亡1万余人,还牺牲了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各一名,团长、团政委战场阵亡和自杀殉国多人,军分区司令员被俘投敌一名,群众伤亡5万余人,可称是损失惨重。面对如此困难形势,程子华协助吕正操指挥主力部队跳到外线转战,部分基干团和地方武装留在冀中顽强坚持战斗,并大力发展平原游击战,普遍推广群众性地道斗争,坚持两面政权斗争,组织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打击敌人等,利用一切手段与日伪进行争夺,终于逐渐渡过了难关。历史上著名的平原地道战和回民支队,都是冀中军民坚持战斗的典范。在一次反扫荡作战中,军分区司令部还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作战室的一名值班参谋和一名通信员当场身亡。好在程子华和吕正操的住处没有被日军炸弹炸中,二人都钻到了床底下躲避,总算是幸免于难。
到了1943年,中央从各根据地的抽调了许多干部去延安参加整风和七大。晋察冀边区的主要领导也进行了调整,聂荣臻任晋察冀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政委,程子华和刘澜涛任副书记兼副政委,萧克任副司令员。此后聂荣臻、刘澜涛、萧克相继去了延安,程子华就代理了晋察冀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职务,成为了这个模范根据地的党政军最高领导人,时间长达两年。在程子华的一生中,这是他独挡一面主持全局工作的政治、军事巅峰时期。程子华一边指挥反扫荡作战,一边组织生产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还自兼了工商局长和经委主任的职务,施展起来很有一套章法。聂荣臻后来都惊叹道:“没想到你程子华不光会打仗呀!”不得不说,程子华在经济工作方面很有天赋,搞起来卓有成效,这也对他在建国后的任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4年后,程子华指挥晋察冀部队逐渐转入反攻,拔除日伪据点,挤压敌占区,争夺两面政权,开辟新区,根据地又逐步得到扩大。到了1945年夏季,晋察冀部队已发展到了100个团11万人,根据地伸展至察北、热东和辽西地区,边区人口达到2500多万。而日伪军只能龟缩到铁路沿线和较大城镇附近,加上国际形势发展,其已是日落西山。8月11日,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程子华指挥晋察冀部队向敌人发起了全面大反攻。一个月后聂荣臻从延安回到晋察冀主持工作,与程子华率分局、军区机关迁至新解放的察哈尔重镇张家口办公。由于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发展太快,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调集大批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全力夺取东北为巩固的根据地。程子华被确定为首批东北局委员之一,立即交接工作准备前往东北。说来也巧,这时占领东北的苏联红军派飞机到晋察冀来接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冈野进,程子华就乘坐这架飞机先一步飞到了沈阳。
由于晋察冀占有直接连接东北的地利,其战略地位更显重要。为便于部队进入东北及加强领导,中央又下令成立了冀热辽中央分局和冀热辽军区,归晋察冀中央分局领导,由李富春担任分局书记,原定去山东的林彪转赴冀热辽任军区司令员,原定回华中的陈毅、饶漱石去山东主持工作。在各战略区领导乾坤大挪移的同时,从华北、山东、华中、西北抽调出的大批干部和10万部队也星夜兼程分海陆向东北进发,如此规模的战略调动在此前的中共历史上还绝无仅有。然而蒋介石的动作也很快,从西南调集大批部队北上,并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紧急向东北海运。毛泽东原来想卡住冀热辽陆路以独占东北,现在看国民党军队在美国帮助下就要海运到东北登陆,阻止其推进已成为了当务之急。他立即更改部署,命令林彪转赴东北指挥作战,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由林彪担任总司令,指挥部队全力阻止国民党军向东北推进。就在1945年的9、10月间,中国的形势真可谓是一日三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由于林彪离任,同时国民党军向平津增兵,准备进攻热河,而晋察冀军区既要与绥远的傅作义、马占山部作战,又要防御平津之敌,已无暇兼顾热河、冀东地区。因此中央决定程子华速回冀热辽主持工作,防止国民党军进犯承德。程子华奉命回到冀热辽,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政委兼冀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军区司令员是萧克,黄火青为副书记兼副政委,李运昌、陈奇涵为副司令员。这次程子华的职务前面已去掉了代字,正为了正牌的战略区党政军最高领导人。由于国民党军迅速在东北登陆,接连攻占山海关、锦州,并继续向北推进。而苏联方面也按照与国民党的协议,强硬驱逐中共机关和部队离开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东北的局势变得复杂长期化,中共想独占东北已成为不可能,国共双方进入了打打谈谈阶段。程子华、萧克这时指挥冀热辽部队进行了承德保卫战,配合谈判打打停停足有半年多。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双方撕破脸皮大打出手,东北解放战争也进入了新阶段。
在萧克奉调回晋察冀主持平绥路东线作战后,程子华又兼了冀热辽军区司令员。不久冀热辽区得以扩大,变成了冀察热辽区,程子华也相应成为了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和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3月末,中央又将冀察热辽分局和军区划归东北局及东北民主联军领导。冀察热辽区是华北和东北的通道及联系纽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程子华根据中央的精神,在全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充分发动群众,以此来推动各项工作,为把冀察热辽地区建设成为巩固的根据地而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此期间,东北局副书记高岗曾到热河检查土改工作,批评说工作“右”了,不应该按区别给地主和富农分地,而是一律要贫下中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分山地。高岗在热河搞了一冬天,极力推行他主张的分田政策。后来中央批评这个土地政策是犯了“左”的错误,高岗却把责任推给了冀察热辽分局,这令程子华极为不满。两个人在陕北肃反中结下的梁子,一辈子也没解开。
冀察热辽区划归东北局后,按照东北军区的指示分为前后方两部分,准备集中军区主力向敌人发起反攻。程子华将分局工作交由黄火青主持,军区工作交给李运昌,自己和军区参谋长黄志勇、政治部主任刘道生组成前方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军区部队在热河对敌发起夏季攻势。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1947年夏季攻势后,国民党军遭到重创,北满、东满、南满各根据地联成了一片,东北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冀察热辽部队虽不在主战场,但从侧后牵制敌人,配合主力部队反攻,仍是功不可没。1948年4月,东北局又派黄克诚过来,担任了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在后方主持党政军工作。在他们的领导下,冀察热辽军区部队发展成为了3个主力纵队、5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和1个炮兵旅,共20万人。其中的3个主力纵队是8纵、9纵、11纵,在东北民主联军里都属于二流纵队。不过,这3个纵队还都有点可说的事。
首先是8纵。该纵组建时只有少量老红军和八路军成分,其余都是新部队。首任司令员是未来的总参谋长黄永胜。看过权延赤的报告文学《林彪将将》的人应该都还记得,那里面描述黄永胜的特点是八个字:击鼓冲锋,鸣金玩妓。至于玩不玩妓的暂且不提,击鼓冲锋黄永胜则是当之无愧的。他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一天政治干部都没当过,向来以作战悍勇而著称。就说日后在辽沈战役中追击廖耀湘兵团时,黄永胜置总部命令于不顾,机断决行带领6纵兼程强行军240余里抢占厉家窝棚,一举堵住了廖耀湘兵团主力,为辽西大会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林彪对此大加称赞,指示部队学习6纵这种积极主动的作风,就像钟伟当年在靠山屯那样,要“敢于打违抗命令的胜仗”。黄永胜不仅是林彪的亲信爱将,他的名字据说还是在井冈山时毛泽东给改的。后来到了68年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犯事下台,林彪提名时为广州军区司令员的黄永胜当总长,毛泽东听后直接就把代字给免了,一当就是正牌总长!这样的一个黄永胜,却总要犯点纪律。不是和政治干部吵个架了,就是来点自由主义错误。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黄永胜本来是第115师685团首任团长,就因为和副团长邓华吵架时骂人,结果被副师长聂荣臻直接给撸了,这才便宜了杨得志。程子华一生谨慎低调,喜欢的也是老实守纪律的干部,对黄永胜这种能力强个性也强的干部就不大上眼。《林彪将将》中把这些事情描述得绘声绘色,总之吧,在程子华的努力下,8纵的司令员换成了冀热察军区司令员段苏权。
有意思的事来了。这个8纵在黄永胜手下虽然能打,但还没有到名闻全军的程度。等到了段苏权那里,连领袖都被惊动了。这还都是发生在辽沈战役期间。第一件事是封锁锦州飞机场。东总的电令就没说清楚是哪个机场,结果段苏权还真老实,让参谋长黄鹄显回了个电报请示,以致耽误了时间,让沈阳援敌多向锦州空运了两个团,这下没把林罗刘给气死。后来毛泽东还去了专电批评:“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8、9纵耽误两天封锁机场,应予批评”;第二件事是打小紫荆山。8纵打下来后因为麻痹大意又给丢了,寻思着赶快夺回来就没上报总部,结果让南京国民党电台给嚷嚷了个天下皆知。林彪知道后大发脾气,罗荣桓和刘亚楼不得不亲自赶到8纵,一直盯着纵队政委邱会作组织部队把阵地给夺回来才算拉倒;第三件事是总攻锦州城。8纵单独负责城东方向攻击,结果炮火准备时间最晚,发起攻击最晚,突破城防最晚,三个最晚!在2009年上映的影片《建国大业》中,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大半夜站在西柏坡房顶上长时间望着锦州方向。刘劲饰演的周恩来走到房下关切地问候主席,毛泽东不耐烦地问道:“10点半还没突进去的是哪个部队呀?”周恩来无奈地答道:“8纵。这个问题呀,你都问了五遍了。”这下好,8纵把领袖都给折腾神经了。一直到了衡宝战役时,才由原8纵第24师师长丁盛带部队直插白崇禧主力心脏给挽回了面子,打出了一个“猛虎扑羊群”的美名来。不管怎么说吧,段苏权在55年时生生以标准的中将资历给授了个少将军衔,这真是让他死难瞑目了。据说,他在93年逝世后遗体都没有穿军装,是将帅中唯一身着中山装入殓的。
9纵的基础还不如8纵,全是来自于抗战中后期组建的地方部队。9纵司令员是詹才芳,参加过黄麻起义,是著名的木兰山72名游击英雄之一,与吴光浩、李先念、王树声、陈再道、王宏坤等鄂豫皖苏区创建者并列,资格很老。后来当过红四方面军主力红9军、红31军的政委,与何畏、王树声、许世友等人搭过档。不过他虽为政委,却常常担负指挥作战之责,因而有了战将之名。在鄂豫皖时,未来上将陈锡联想参加红军,因为年纪小而没被允许。他瞒着家里偷偷跑出来找到已是红军大队长的詹才芳,死磨硬泡,总算如愿当上了红军。到了55年授衔时,陈锡联是上将,詹才芳却是中将。然而陈锡联不忘本分,每当见到詹才芳,总是称之以老首长,毕恭毕敬。发生于1946年7月29日的著名的“安平事件”,就是詹才芳当司令员的冀东军区部队干的,后来被称为是“第一支敢打美军的共产党部队”。辽沈战役攻占锦州后,抓住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的,便是9纵部队。等到1948年底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命令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时,9纵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詹才芳成为了首任军长。红军时期就是军级干部,到了解放军又是军级干部,这在中共将领中是极为罕见的。如此一来,到了52年军队干部评级时詹才芳才搞了个准兵团级,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与站在前排的当年同在鄂豫皖的一堆上将下级一比,实在是有些不好见江东父老了。
11纵则是东野最晚成立的3个纵队之一,由冀察热辽区的几个独立师改编而成。不过其下属序列中却有声名赫赫的建制红军部队,就是11纵31师91团。其前身是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1师1团,历史上曾抢渡安顺场、鏖战黄土岭的“红一团”。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创下了最佳战绩的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师长边贵祥,当年就是11纵31师91团的排长。11纵的司令员是陕北红军出身的贺晋年,曾当过红十五军团红81师师长、红27军军长等职务,是陕北红军的创建者之一。在延安和东北时期,贺晋年都以擅长剿匪而闻名。他主持合江军区期间,像什么号称“四大旗杆”的土匪头子李华堂、谢文东、孙荣久、张雨新,都是手到擒来。小说《林海雪原》和当红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描写的,就是这段时期发生在牡丹江军区的剿匪故事。由于贺晋年同高岗在陕北和东北时期都有一定的交往和工作关系,结果在“高饶事件”时便遭到了波及。到了55年授衔,红军时期就当过军长的贺晋年只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了全军唯一的副兵团级少将。有意思的是,3位纵队司令员加上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在授衔时都发生了点故事,冀察热辽的人物还真不简单。
11纵还出了一名辉耀全军、名垂青史的战斗英雄,与程子华是颇有关系。在1948年5月25日解放热河省重镇隆化的战斗中,11纵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英勇牺牲,事绩极为感人。程子华在战后去巡视战场,正好看到董存瑞班的战士们在被炸掉的碉堡残迹前痛哭。他问明了情况后感到很是震撼,当即指示随行的秘书到部队搜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发表。程子华本人也写了一篇纪念董存瑞的文章随后发表。在新中国建立后,董存瑞的英雄事绩又被编写进了中小学课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回头去看,那次解放隆化的战斗并不成功,在组织指挥上多有失误,部队伤亡很大,还没能全歼敌人。就董存瑞炸碉堡的那次行动来说,在技术上也曾被人指摘,差点成为了失误的典型。如果没有程子华的发现和推广,就不会有后来我们都知道的那个董存瑞。
到了举世瞩目的辽沈战役时,程子华与黄克诚搭档,指挥东野第二兵团首先在北宁线打响,拉开了整个战役的序幕。为了保证东野主力攻克坚城锦州,程子华同黄克诚指挥4纵、11纵及2个独立师坚守塔山防线,挡住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的6天猛烈冲击,以伤亡3774人的代价歼敌6549人,赢得了塔山阻击战的光辉胜利。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林彪有一句著名台词:“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形象地道出了这场阻击战的激烈程度。程子华在战前亲自带领各纵队领导勘察地形,制订防御方案,指示修筑工事,适当配置兵力火力,未战就已夺得先机。战中他密切掌握全局,及时作出指示,在阵地构筑、控制预备队和预测敌人主攻方向上都很精准,于作战指挥上已高出了对手侯镜如、罗奇、阙汉骞等人一筹。塔山阻击战打了4天后,解放军战前储备的4万发炮弹就全部消耗光了。在前面电影中林彪的那句台词之后,其实还有一句话:“我已给你准备了10个补充团和3个干部队。”当时程子华也没客气:“我不要补充团,我要弹药!”逼得林彪不得不下达指示,令蹲在高桥的李天佑1纵拨出各种口径炮弹数卡车,赶快给塔山前线送去,这才又顶住了后面的两天战斗。可惜,电影中一个镜头都没有给程子华,甚至也没有表现吴克华和胡奇才,这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打完辽沈战役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由程子华、黄志勇率4纵、11纵(已分别改称第41军、第48军,习惯上还称为纵队)组成东北先遣兵团先行入关,配合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作战,不使傅作义部主力提前东逃。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先遣兵团应速取平绥线上的南口、怀来,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统归程黄指挥,合力围歼该线上的傅作义部主力。这程黄中的黄志勇只是兵团参谋长,资历照程子华差得远,实际上权力大增的还是程子华。按毛泽东的意思,由杨成武、李天焕第三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之敌,吸引傅作义部主力前往驰援,然后杨得志杨、罗瑞卿、耿飚的第二兵团迅速切断平绥线上怀来、宣化间的联系,东北先遣兵团再切断平绥线上北平、怀来间的联系。这样整个张家口至怀来线上的傅军就陷入了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的窘境。傅作义的主力一旦被围,就下不了决心率平津守军东逃。等到东北野战军主力再一入关,华北便大势已定。
杨李兵团首先行动,对张家口形成了包围态势。傅作义判断东北野战军在大战后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才能入关,因而派出绥军王牌第35军西援张家口,准备先击破杨成武兵团,然后再回头迎击东野。平津战役这就开了局,看着很是按照预想般的完美。然而,程子华这边却坏了事。东北先遣兵团奉令入关,路过北平东北侧密云的时候,发现城内只有一个保安团兵力。程子华突生战意,决定顺手牵羊灭了这股敌人。他命令前卫11纵转向攻击密云,后卫4纵改为前卫,继续向怀来前进。11纵以一部兵力上去就打,刚扫清外围,不料从古北口、石匣镇逃过来一个师国民党军窜进了密云。11纵只好将主力都调过来围城,经过一天猛攻,终于将这股敌人歼灭。然而这一下就惊动了傅作义,他一听林彪大军已提前入关了,这还得了!于是急令在张家口的第35军速速返回北平,并撤守了外围兵力回北平加强防御。第35军有几百辆美制十轮卡车,这一东返速度很快。杨李兵团没有实施有力行动阻滞第35军东撤;杨罗耿兵团却还在数百里外,两条腿根本跑不过汽车轮子;东北先遣兵团不但打密云误了事,也迟迟未能占领怀来截断平张线。这下可把老毛惹急了,连发电报,将这几个兵团的主要指挥员程子华、黄志勇、杨成武、李天焕、杨得志、罗瑞卿、耿飚是一顿痛斥,还连带着把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也都稍上了。电影《大决战——平津战役》中对此有几个镜头,翟乃社饰演的程子华接到了军委急电,旁边是王志文饰演的黄志勇,二人的脸色那是相当不好看。最后靠着第35军军长郭景云发神经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杨罗耿兵团又昼夜急行军赶到新保安以东挡住了第35军,并击退了其和怀来第104军的东西夹击;程黄兵团也攻占怀来歼灭了第104军与北平西援的敌人一个师;第35军终于被包围在新保安遭到歼灭,这才挽回了局面。不过,程子华在回忆录中对于打密云的事情丝毫未做反省,显然还持有保留意见。
1949年全军进行整编后,第四野战军编成了4个兵团,程子华担任了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下辖第38军、第47军、第49军。四野渡江南下后,程子华和兵团政委莫文骅指挥西路军参加了衡宝战役,沿湘西一路追击半个月,歼敌8600余人,切断了湘南之敌西退贵州的道路,配合主力吃掉了白崇禧的桂军精锐。尔后攻占大庸、桑植,为后来的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创造了条件。就在衡宝战役胜利结束之际,程子华接到中央命令,调他到山西省工作。程子华回了在衡阳的四野司令部述职,他还问林彪为什么要他离开军队。林彪回答的也很简单:不想要你离开,但刚解放,哪里都缺人才。黄克诚是湖南人,要留在湖南,你是山西人,需要回山西,这是中央的命令,我也没办法。于是,程子华就这样离开了他为之浴血奋战了22年的军队。
程子华回到山西就当上了省委第一书记、省政府主席和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搞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想把军队的联合作战方法运用到工业建设中去。当时的省委第一副书记赖若愚本来是被薄一波内定的山西省一把手,但中央可能是觉得赖若愚资历比较浅,就换了程子华来干。赖若愚年轻气盛,与程子华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同,当面争执,气氛闹得很不好。一年不到,程子华就被调离了山西,去全国供销合作社联合总社当副主任。他在财贸商业系统一干就是10年,后相继在国家建委、国家计委任职,1964年又成了西南局书记兼三线建委常务副主任。一名军队高级将领,却在行政系统变换了如此多的工作岗位,这在解放军将领中是极为少见的。
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程子华被列为了拟授军衔的21名“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地方领导干部”之列。其中,他与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滕代远的资历都够被授予大将。后来中央决定,凡是1952年没有参加军队评级,又转到地方任职的领导干部,包括驻外使节,一般都不参加评定军衔工作。结果除了乌兰夫、赵尔陆、叶飞、谢富治、阎红彦、王恩茂等几名重新回到军队的领导干部外,其他转到地方任职的原军队将领都没有被授予军衔。就这样,程子华遗憾地与将军金星失之交臂。
文革期间,程子华也受到冲击迫害,被长期关押。像他这样的高级干部在狱中不会给安排什么劳动,就是坐井观天。程子华没有闲着,而是像很多老一辈人那样坚持信仰,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程子华在双手严重残疾、生活难以自理、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写出了长达万言的《关于西南三线建设的情况总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1975年,他被解放出来,分配到了中央党校读书班学习。程子华总结了几十年在经济建设战线上的经验思考,又写出了《我对〈资本论〉第二卷关于再生产理论的认识》。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呀!
1978年3月,程子华被彻底解放,担任了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的职务。他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已撤销了9年的民政部(原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组建起来,为新时期的民政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80 年8 月,程子华被增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终于上了副国级的高位。1982 年9 月,他又当选为中共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常委。一帮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老人,风风雨雨,对对错错,总算能得享高誉安度晚年。无论如何,这要归功于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善政。
1984年6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下,于北京举行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许多黄埔校友都赶回来参加。在这次大会上,大陆的“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健在的黄埔校友纷纷加入其中,如徐向前、聂荣臻、许德珩、程子华、宋时轮、李运昌、郭化若、阎揆要、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黄维、宋瑞珂、唐生明等人。其中徐向前担任了会长,聂荣臻、许德珩担任顾问,侯镜如、郑洞国等为副会长,程子华、郭化若、李仙洲等为理事。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一大使命就是联络海内外黄埔同仁,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程子华后来又出任了同学会顾问,前后长达7 年多。
1991年3月30日,程子华在北京病逝,享年86 岁。弥留之际,他还掂记着台湾来大陆的黄埔同学访问团校友:“台湾同学可能到广州了吧?我不能陪同了……我见不到他们了……。”

挺不顺的,尤其是建国后。
莫名其妙调去山西了,不然很有可能大将
红二十五军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却是红军里面最能打的部队